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微小世界》教学设计【最新3篇】

《微小世界》教案 篇1

六年级科学一单元 微小世界教案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

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2.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1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

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

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2.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  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

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

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1.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2.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

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2.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 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4  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                  希望

——放大镜              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  到

——光学显微镜          更

——电子显微镜          多

——扫描隧道显微镜      ……

——……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四。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

2.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3.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的重要性。

2.发展观察研究生物细胞的兴趣。

3.懂得由于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仔细观察并用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教学难点】:

能认真细致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几种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

2.教师演示器材: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物细胞的观察

1.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发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在黑板上张贴洋葱表皮细胞的手绘图片,尽量细致,用于给学生做示范,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记录)今天我们要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结构,看看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新课标第一网

2.提供给四人小组两张相同的装片,装片上要有生物及部位的名称,组与组之间尽量不同。两人一个显微镜一个装片一张白纸。观察时可先将观察到的图画到科学记录本上,然后再用粗记号笔,画到a4纸上。

3.各组将所画的细胞张贴在黑板上。

4.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种类的生物细胞。

5.交流我们的发现

(1)观察完毕后,各组将观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规定地点,准备交流观察发现。

(2)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

(3)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黑板上同学们的绘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阅读16页资料。

二。细胞的作用

1.师: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

2.观看课件或21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

3.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

如: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细胞具有遗传作用,能使特种的特征延续到下一代……

三。小结: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板书设计: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

(张贴不同细胞的绘图)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过程与方法:

1.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

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2.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 “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轻轻盖上盖玻片

(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6)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

(7)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

(8)辨别认识微生物

(9)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4.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水中的微生物

(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

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1.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2.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m是纳米,um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 å)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微小世界》教案 篇2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  透  ——“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教学后记: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

3、关于晶体

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

1、晶体的形成

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

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

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晶体

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

规则几何外形

固体

资料:奇妙的晶体

什么是晶体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教学后记: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 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        希望

——放大镜        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        到

——光学显微镜        更

——电子显微镜        多

——扫描隧道显微镜        ……

——……

教学后记: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

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如果学生五年级时已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内容见13页)

3、每2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四、课外作业

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        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

2、        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3、        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的重要性。

2、        发展观察研究生物细胞的兴趣。

3、        懂得由于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并用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教学难点】能认真细致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几种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

教师演示器材: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生物细胞的观察

1、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发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在黑板上张贴洋葱表皮细胞的手绘图片,尽量细致,用于给学生做示范,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记录)今天我们要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结构,看看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2、提供给四人小组两张相同的装片,装片上要有生物及部位的名称,组与组之间尽量不同。两人一个显微镜一个装片一张白纸。观察时可先将观察到的图画到科学记录本上,然后再用粗记号笔,画到a4纸上。

3、各组将所画的细胞张贴在黑板上。

4、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种类的生物细胞。

5、交流我们的发现

1)        观察完毕后,各组将观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规定地点,准备交流观察发现。

2)        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

3)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黑板上同学们的绘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        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阅读16页资料。

二、细胞的作用

1、        师: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

2、        观看课件或21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

3、        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

如: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细胞具有遗传作用,能使特种的特征延续到下一代……

三、小结: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板书设计:

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

(张贴不同细胞的绘图)

教学后记: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        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过程与方法:

1、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        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        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        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 “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 “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

1)        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2)        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3)        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

4)        轻轻盖上盖玻片

5)        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

3、搜索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1)        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

2)        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

3)        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

4)        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

5)        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

a)        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

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

b)        辨别认识微生物

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4、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c)        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d)        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e)        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水中的微生物

(张贴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图片)

资料:

伟大的看门人列文虎克

教学后记:

8、微小世界和我们(作为单元考核)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

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

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m是纳米,um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 å)

二、各组汇报展示

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

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

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

三、总结

1、听了看了各组的展示内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

板书设计:

微小世界和我们

肉眼            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      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

资料: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诞生

扫描探针显微镜和电镜有什么区别

细胞学和原子学的关系

教学后记:

《微小世界》教案 篇3

放大镜

1.什么是放大镜?答: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2.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水珠、冰块、玻璃珠、装满水的瓶子、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都是凸透镜,可将物体放大。(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

2.放大镜有什么作用?答:放大镜能将细小物体放大,还有聚光、聚热、成像等作用。

3.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4.圆柱形的透明物体可以将其他物体放大。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在放大镜直径相同的情况下,越厚的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6.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7. 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可以组合起来,可以将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是因为第二个放大镜将第一个放大镜放大的图象进一步放大了,其放大镜倍数是两个放大镜倍数的乘积。

8.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9. 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10.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11.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凹透镜)

12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13. 有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a;公安人员观察案发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或者观察现场照片;b:精密仪器修理工用来修理仪器。c:农业人员用来观察植物的花、种子和土壤结构d;在照相机、显微镜、投影仪、老花镜上都用到放大镜。

14. 你可有哪些方法来测定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的倍数。

微生物

1.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一些原生动物。

2.、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5.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6.(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7. 微生物是生物,因为微生物有生物的生命特征:a、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b、能吃食物或利用光合作用制造食物;c、能呼吸;d、对外界刺激有反应;e、有生殖现象。

8. 常见的微生物有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钟虫、太阳虫、细菌。

9. 水域中生活着人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在水中随水流动,所以叫浮游生物

10.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医学方面:a、巴斯德发现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b、费莱发明青霉素,使每年4万人免死于肺炎。

食品工业:利用酵母菌酿酒,制作酱油,酶豆腐,泡菜,奶品,面包,腊肉等。

农林业方面:袁隆平培养出杂交水稻。

环保方面:1、利用微生物分解生物的尸体,2、能处理污水和垃圾。

克隆技术:1996年,名叫“多莉”的绵羊在苏格兰诞生;培养人体器官,用以替换病人的器官。

微电子技术:制成0.07x0.25毫米的微小马达。

显微镜

1. 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2.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3.(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4. 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5.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鱼缸里的水发绿是绿藻的作用。

6.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7.做简易的显微镜要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8.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小叫物镜(距被测物体较近)。对着人眼的透镜焦距较大叫目镜。

9.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200万倍,大肠杆菌和sars病毒可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10.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详细)

(1)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放在平坦的桌面上向着光摆放;

(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4)调节粗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5)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6)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要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能尽可能地看清标本;

(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方向正好相反。

11.观察工具的改进,观察视野不断变化。

肉眼:细小昆虫

放大镜:放大几倍到十倍,观察晶体和昆虫的器官。

光学显微镜:放大1500倍,观察生物的细胞、原生动物和极少细菌。

电子显微镜:放大200万倍,观察到细菌、病毒和物质的极小颗粒—原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分辨本领为百分之几纳米,直接操纵原子和分子。(纳米技术)

细胞

1.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2.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3.(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另两大发现是物种进化论和能量守衡定律。

4. 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5.(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6.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像一个个小房间。

7.一个完整的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五个部分。

8.(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动物的卵(比如鸡蛋)也是一个细胞。鱼缸里的水发绿,原来是(绿藻)的作用。

9.(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比如:血液中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壁和细胞核,叶表皮的细胞形状是不规则的。叶肉细胞中有大量的叶绿体)

10..物体的微细结构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制玻片标本的切片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晶体

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

4.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晶体是立方体,如:白糖、食盐、黄铜矿;有的是柱状的,如:味精、水晶;有的像一簇簇针,如:维生素c。

5.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如:将海水风干可以等到食盐晶体,将水蒸气骤然降温可以得到雪花。

6.制作晶体常用蒸发法,制作大的晶体用过滤法。

昆虫

1.昆虫都是由头、胸、腹组成,有一对触角,三对足。

2.昆虫的复眼对于移动物体反应十分敏感,便于捕食。

3.蟋蟀的听觉器长在足的内侧。

4.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是一层扁平的细毛,有很好的反光作用;

5.昆虫的触角是他们的嗅觉器官。

6. 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昆虫有许多特殊的构造和本领。像蜻蜓、苍蝇、蝴蝶的眼睛都有复眼。

8.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昆虫触角的作用:感触物体、嗅到气味、平衡身体。

9. 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在10倍的放大镜下能看清蚜虫的肢体。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10. 草蛉虫是怎样吸食蚜虫的?答;草蛉的幼虫用嘴前那对镰刀抓住一只蚜虫然后刺入蚜虫体内吸它的体液,只用了二十几秒钟,草蛉的幼虫就把蚜虫吸的只剩一具空壳。

11. 各种昆虫触角的形状

蟋蟀蝗虫

蚂蚁

蝴蝶

蚕蛾

天牛

丝状

膝状

棒状

羽毛状

鞭状

实验题:

1.得到晶体的步骤:先制作食盐的溶液,然后用滴管或玻璃棒滴1—2滴在玻片上。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一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加热时玻片离火焰要远一些,慢慢烘干。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手或器物触摸它。

2.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特征:(1)材料,口杯、清水、滴管、镊子、小刀、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培养皿、吸水纸。(2)制作切片标本的步骤,a、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上滴一滴水b、用镊子把要被观察的标本放到载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要折叠c、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慢慢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在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d、需要染色的标本,可以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e、将做好的载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