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对于教学活动的策划,需要教师认真准备,做好教学计划的设计。那么,应该如何策划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活板》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绝招教案设计板书 教案板书设计模板 篇1

【设计理念】

本设计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语文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上,感悟、体验并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才能在得到语言知识的同时,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未知的智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刻苦求知的愿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绝招》

①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绝招?课文讲了谁的绝招?谁的绝招最绝?)

②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镇住那些小伙伴。结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果然出奇制胜,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绝招,太绝了!

③大家想知道他们的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吗?

[设计意图]从启发谈话入手,诱导学生理解课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

2.讨论:

①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

(三胖的绝招是憋气,二福的绝招是空翻,小柱子的绝招是算数学题目。)

②谁的绝招最有用?(小柱子的绝招最有用。)

3.小柱子的绝招引来了大家的赞叹,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细读课文作好了铺垫。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

读书时要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课文中画出来。

2.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读课文时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解难答疑。

3.讨论:

①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起因是和小伙伴比本领,却样样都落后于别人,觉得自己太丢人了;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②他练习了什么绝招?

③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那位小朋友的绝招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对小朋友的言行作出自己的评价。)

《小小的船》教学板书设计 篇2

采用绘图形式,把当时的社会环境设计成一座坟墓的样子,主人公祥林嫂处于最下层,中间依次是其他几个人物:鲁四老爷、四婶、柳妈 、婆婆,处于最上面的是“封建礼教”思想 ,目的是接露封建礼教对祥林嫂以及对所有鲁镇人的残害和扼杀。

由下至上来分析:祥林嫂之死,按情节发展的顺序,依次展现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那么祥林嫂的死,应该由谁承担责任呢,从而依次分析鲁四老爷、四婶、柳妈 、婆婆等人各自所应付的责任;最终明确封建礼教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是阻碍我们进入民主、科学的最大障碍。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最终将走向衰亡,走向毁灭,走进坟墓,千百万劳苦大众必将成为他们的掘墓人。

语文教学板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会写“捕”“询”“论”“吠”“痕”“硕”“蒲”“盏”10个生字,理解词语。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教具字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和人之间的真挚的情感。

1.板书课题

2.出示课文插图

3.交流感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读通句子。

2.交流自读情况

1)注意读音:

捕bu询xun论lun吠fei痕hen

蒲pu盏zhan译yi衔xian硕shuo

捕的声母是bu,

硕的声母是shuo

“询论痕盏衔”都是前鼻音

1)注意字形

3.读课文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自渎课文,思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交流汇报

描写一位守林老人保护树林和鸟,赢得了鸟的信赖喜爱和尊重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自由阅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感动?在课文中圈点批注。

四.课堂

《祝福》板书设计. 篇4

《古诗词三首》板书设计

一、导入新课,靠近快乐

1.出示牧童骑牛图。

老师:骑牛的人是谁?这是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这是个自在、快乐的牧童?

2.出示古诗《牧童》。

老师:这首古诗是吕岩,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吕洞宾所作的。关于吕洞宾,谈谈你对他的了解。

3.老师:俗话说,“快活如神仙”,最早指的就是吕洞宾。这节课我们走进《牧童》,走进吕洞宾言说的快乐中去。

[评析:牧童,是古代文人言说快乐的对象,他们借用牧童这一具象载体,从表面看是言说童年多彩的快乐,更深层的是言说自我境况中已有的或是心之向往的快乐。所以,在导课时让学生观察骑牛的快乐牧童和了解作者崇尚快乐的特点,逐渐地靠近文本主旨——言说快乐,指明解读诗文方向。

二、读通诗文,触摸快乐

1.自由练读诗文。

老师:请大家自由读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诵读诗文。

(教师请3位同学读诗,相机指导、纠正字音。)

3.说说读诗后的感受。

[评析:毫无疑问,读正确和读流利是读出感情的基础和前提。古诗的诵读更是如此,教学中给足时间让学生反复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文。其实,这也多次触摸了文本主旨——言说快乐,为后续理解诗文、感情诵读以及走进文本奠定了基础。]

三、读懂诗意,走进快乐

1.研读第一句诗。

出示“草长田野六七里”。

老师:草铺的铺是什么意思?横野指什么意思?

老师:“草铺横野六七里”如果改成“草长田野六七里” 或“草长野外一二尺”,比一比两句诗有什么不同?

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 和“草长田野六七里” 或“草长野外一二尺”。

[评析:“草铺横野六七里” 看似写景,实为以景衬情,作者写景匠心独运妙笔生花。第一句诗假使只为写景,还可这样作诗——“草长田野六七里”或“草长野外一二尺”,和第二句诗一起读来也是很有韵味。但是,牧童那份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快乐则荡然无存,和全诗所要言说的主旨格格不入。更为巧妙的是,这句诗中一“铺”一“横”把绿草的茂盛和原野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把“铺”换成“长”、“绿”或“生”,把“横野”改成“田野”、“原野”或“旷野”,效果则截然相左,古诗的意韵大大削弱。]

2.研读第二句诗。

老师:“笛弄晚风三四声”说的是什么意思?

老师:这句诗说的是在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吹出的悠扬笛声,诗句中“弄”其实是“吹”的意思,把“吹”代诗句中,读一读诗句这样写行吗?

出示 “笛弄晚风三四声”和 “笛吹晚风三四声” 。

老师:从“弄”中读懂了什么?

[评析:“笛弄晚风三四声”作者采用以声衬情的方式,落笔在悠扬悦耳的笛声上,“未见牧童其人,先闻悦耳笛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试想,一天放牧回来,倘若牧童闷闷不乐怎会笛弄晚风三四声呢!这真是,牧童的惬意之感无以言表,笛弄晚风是最好的表达和言说。这句诗,有个极为亮眼的词语——“弄”,恰如其分的表达出牧童当时的状态和心境,如果换成“吹”,整首诗意蕴让人大跌眼镜。]

3.研读第三句诗。

老师:“归来饱饭黄昏后”写出了牧童的自在,从哪里读出来?

老师:牧童在“黄昏后”才吃饱饭,在牧童“饱饭”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

[评析:“归来饱饭黄昏后”告诉我们牧童回家吃饱饭已是黄昏之后。这里,虽然没有家人聚集的场面,没有父母的表现和参与,可是我们从“黄昏之后”的“饱饭”,可以想见牧童在家的其乐融融。这就是诗的的'留白,诗的张力和魅力所在,让读诗读到了文本中的“这一个”。]

4.研读第四句诗。

老师:“不脱蓑衣卧月明”说了什么意思?

老师:吃饱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心情怎样?

[评析:“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牧童是累了,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什么都不想;或是会像白天的经历;或是悠然地欣赏着草地夜景。更为紧要的是牧童静享那份独有的惬意把古诗意蕴推上了更高的层次。]

四、细读诗眼,提炼快乐

1.出示整首诗,引导带着理解和感受读诗。(指名读——齐读)

2.细读“卧”,进一步整体感受牧童的快乐。

老师:第四句诗的“卧”把牧童的快乐写的淋漓尽致。劳累了一天的牧童,在皓皓明月高挂的夜晚,躺卧在草地上,是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什么?

老师:牧童躺卧在草地上,一点也不用担心,相反是一种独有的享受,在享受中他可以欣赏什么?

[评析:毫无疑问,《牧童》满诗尽是快乐在。王崧舟老师说得好,“文本细读虽然强调沉入言语、逐字逐句的解读,但是这种解读并非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细读。”应该像钱理群先生说的“不能要求学生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弄明白。”否则,细读文本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正所谓“精细反被精细误”。第四句诗的“卧”是诗眼,是牧童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放牧归来时间晚迟、家长是否会指责、牲口能否吃饱、笛弄的时间和姿势、是否脱蓑衣躺卧……更是因为他躺卧在草地上,可以好好地享受欣赏皓皓明月、吹拂舒心晚风、欣赏草铺横野的夜景、静闻野花的香气、回味白天放牧的情景……]

五、延伸阅读,强化快乐

1.老师:牧童,是不少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对象,你知道有哪些描写牧童的诗文吗?

2.出示相关诗文。(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张说在《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第三首“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路疑随大隗,心似问鸿蒙。” 储光羲的《牧童词》“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李涉的《山中》“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刘驾的《牧童》“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成彦雄的《村行》“暧暧村烟暮,牧童出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 栖蟾的《牧童》“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

老师:自由读一读,说说诗中的牧童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老师:再读一读课文,说说读诗后感受。

关于板书 篇5

《浙江潮》板书设计

浙江潮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平静

声    形            色

远  闷雷   一条           白线

稍远      长 粗 横贯

潮来时    再近                   白色城墙

更近      千万坦克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来后  平静

《浙江潮》教后反思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创造美的精神素质,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标呢?诵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手段,通过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它在提升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熟读精思才能领会文意,品读赏析才能体会语言的音律美,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加速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又使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情趣。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没有读,就不能称其为语文课。

对于《浙江潮》这篇以文言文为主体的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更不能忽视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浙江潮》所表现的自然之美、语言之美、气势之美是我的初衷。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贯穿,导读、泛读、自读、品读、比较读……形式多样。视频的展示、作批注的方法、语言文字的训练、写作方法的贯彻、情感态度的表达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在读中提高,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课我前后上了四次,对于读书重要性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刻,我们教研组的北京市学科带头人陈延军老师说过一句话“最是基础应该抓,最是读书不能放。”我对此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当然还有很多遗憾和不足,比如语言文字的训练还显得薄弱,以及教师的语言应在总结学生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更丰富、更真实、更以学生为本,等等。教无定法,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讨的还有太多,但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和根本应该是永恒的。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愿意踏下心来,不停钻研。

《浙江潮》研究教学反思

在教学《浙江潮》一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认为本课的亮点之一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练的特点,体会到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本课的亮点之二是:能适时地运用学生收集的资料和图片突破重难点。让学生通过资料和图片来了解离自己生活实际较远的浙江海宁,感受到浙江潮的壮观,缩短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种不完美的艺术,一节课后总有感觉遗憾之处,如有些学生在学习古文过程中读错字较多,并不能按古文的节奏去读,因本课容量大,为了节约时间,我们没有过多地去关注,忽视了关注每个学生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浙江潮》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奇观里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的内容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言文《观潮》,《浙江潮》是周密根据钱塘江大潮写的一篇文言文,教材在《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后面附加了一篇现代文的《观潮》。这一篇文言文和一篇现代文编写在一起,成了教材编写的独到特色,这两篇课文在内容和选材上都有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描写了号称“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但是它们在言语表达上有着天壤之别,偏偏正是这种巨大的区别学生在预习时便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文言文对他们来说虽然以前在课后阅读积累中见过,可并不要求学习理解,只是阅读一下了解一下有文言文这么回事就行了,这次把文言文编入了主体课文要求理解学习,看着这些难以理解的说话书写方式,学生犯了愁个个束手无策,怎么才能降低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感呢???我思考着对付这个拦路虎的方法。

恰好在那天上语文早自习的时候解决了这一难题,也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随时开动脑筋,体现教学的灵活实用性。在上早自习的时候,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去背背课文,可是学生对于《浙江潮》这篇文言文只是简单的读了一下便不闻不问了,他们对《观潮》还比较的感兴趣,读地津津有味,这时一个灵感从我脑子里一闪而过:何不先让学生通过阅读现代文《观潮》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之后,再带领着学生疏通文言文《浙江潮》的文句意思,最后再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在现代文《观潮》的语段中找出与文言文《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段。这样不是降低学生学习古文的难度了吗?这样也有效的保护了学生学习课文中文言文的积极性。对!就这么做!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先学习现代文《观潮》,概括课文的写作顺序,作者从声、色、形等不同的角度和大潮到来之前、之时、之后等不同时间段描写了江潮的壮观雄奇。非常细致入微地把大潮展示在了学生面前,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切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观的气势。在此基础上学生也了解了什么叫“天下奇观”。在学习文言文《浙江潮》的时候,我先范读课文因为学生初学文言文对停顿和语气的正确把握有困难,不容易读通顺,接着我又带领学生读课文,让他们感受读文言文的韵味,后来我便让学生冲《观潮》中找出与《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子,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除了杨诚斋说的那两句诗之外,学生都找到了《观潮》中与《浙江潮》词句相对应的句子,最后,我便让男女生对比朗读文言文和现代文,在一古一现地比较朗读中,学生对文言文意思的理解不讲自通,同时对文言文用字措辞高度的概括性和简洁精辟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体会,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现代文遣词造句的细致入微、明白实用的特色。这也正是语文课标中,强调语文要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优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所倡导的。

记得小时候我父亲曾对我深有感触地说:“做事情啊!遇到困难要动脑筋思考问题的关键所在,不能干着急,越着急越不能解决问题,”我在心中深深地记住了父亲的这句话,我想在教学工作中也是这样的遇到问题及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想办法解决,一定会让自己的教学进步不少!!!

《中国石拱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篇6

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

论中学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

田应斌

板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配合口授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因此它 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它既体现教师的业务素质的优劣,也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掌握 了它,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也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为此,它为许多教师所重视 。在此谈谈我的认识。

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有两种手段:一是口授,再就是板书。二者各尽其职,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共同完成教学 任务。一堂语文课,除了必须的口授外,还必须有相应的板书。因为口头语言的讲授缺乏直观性,而教学过程 中,许多知识的传授,又必须要通过板书的形式来完成。这就决定了板书有以下作用:一、实施教案,展示教 学意图,规范教师的讲授思维,使讲授的内容不离“谱”;二、在讲授的过程中,对知识的重点作精要的总结 ,给学生学习的难点作注解;三、引导学生的思维,配合教师的讲授;四、让学生做笔记,课后有温习的纲要 和思考的余地;五、板书还有给学生对听讲的内容正视听的校正作用。这些作用取决于板书的直观教学的功能 ,依据教与学的需要,通过黑板白字,使教师教有所据,学生学有指南,从而使教学得以落实。

可是某些教师对板书的`这些特有的教学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板书在课堂上可有可无。可多可少,无关紧要 ;于是上起课来随心所欲,乱写一气。某校一教师在讲授王愿坚《七根火柴》时是这样板书的:

(附图 {图})

纵观两节课,两幅板书,共21字;整个板书毫无计划,杂乱无章,根本体现不了教学意图。难怪教师“满 堂灌”,学生昏昏然,这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种状况必须改观。

上述板书的不容忽视的作用,确立了板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可轻视的地位,板书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 的教学手段,它与口授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与口授教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板书有着口授不能及的优点 ――示范性和直观性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它。

板书设计的基本原理

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是一门教学科学,它有着自身的科学规律,只有掌握了它,才能设计出成功的、行之 有效的板书,那么板书设计有哪些科学规律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它有以下科学规律:

第一、板书设计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板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作为教学手段,它就必须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语文教学的板书决不是 简单地、盲目地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而是根据教案中确定的目标,实施教学。因此,板书应是教案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服务于整个教学意图。因而,板书设计也必须依“纲”据“本”,服从教案。只有钻研教材,精选 教法,才能科学地设计。这样设计的板书,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意图。

第二、它与口授教学应有必然的联系性。

板书是直观教学,它不能独立,必须与口授教学相结合,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取决于两个方面: 其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而不是接受函授教育的成年人。他们较子函授学员,无论在分 析理解的能力上,还是在归纳记录的水平上,都远不及函授学员。他们在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上,既需 要教师反复的讲析,也需要教师提纲挈领的板书。因为教师讲授快,他们听不清、记不全的地方,尤其是那些 容易导致歧义误解的同音字、词、句式等,需要板书来校正。其二,教师的教学也必须有个“谱”来规范,使 讲授分析的发挥不至于“串调”。这个“谱”既起着对教师讲授的提示作用,也有着制约作用。因此,有必要 将它设计进板书中来,时时提醒教师,使之口授不至于“走腔串调”。总之,板书设计,既要考虑教师的教, 也要顾及学生的学;既要给口授有充分发挥的机会,也要让板书有实施教学的余地。

第三、语文板书设计必须有直观性。

直观教学的特点是:通俗浅显,一目了然。那些艰深复杂、抽象含蓄的语文知识,口授教学往往说不清, 道不明,这就需要板书来弥补其不足了,或用精炼通俗的文字,深入浅出地“点睛”,或有简明的表格来归纳 ,或用形象的画面来图解,从而使学生一目了然,心领神会。为此,板书设计的文句必须浅显明白,图表要简 明扼要,画意要生动形象,容易认知,富于启迪。只有这样,板书才能将其直观作用发挥到最佳程度。

第四、板书设计要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

语文课的启发式教学,不是口授的“专利”,板书也可以使用。因为学生的思维,既可以从口头引导得到 启示,也可以通过板书受到激发。下列板书充分证明了这点。

(附图 {图})

这是某教师为鲁迅的《药》一文所设计的导入新课的板书。一开课,教师就把它板书出来。学生一见,就 议论纷纷,引起悬念,开始思索……当阅读完小说后,学生们立即醒悟了题旨:“药?”,原来是老栓为儿子 高价买的治痨病的医药“药!”原来是革命者夏瑜的鲜血做成的“药;”“药――”暗寓着鲁迅在寻找救治愚 弱国民的救世良“药”。这幅板书一个字、三个标点符号,引起学生一连串的思考,一步一步深入地探索。既 简炼,又含蓄,富有魅力,没有多费教师的口舌,就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这幅板书,可谓循循善诱,独具匠心,深得启发艺术的真谛,值得学习。

第五、板书设计要力求新颖,具有趣味性。

语文板书设计是一门教学艺术,它有着艺术美的魅力。板书的设计是否有这种魅力,体现在能否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上,如果教学板书千篇 一律“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久而久之,学生难免产生枯燥、呆板之感, 如果能变换一下形式,学生就会有新奇感,就能保持求学的兴趣。比如教说明文议论文,你多用图表式和提 纲式板书,如果你突然变换为图解式板书,那学生的新奇感就来了。

我讲授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对其中的“制胎”、“掐丝”、“点蓝”时,先用红色粉笔勾画出花 瓶的图形和花纹,再用各色粉笔“点蓝”配以口授分析。结果,学生对景泰蓝的这些抽象概念有了立体感,理 解了景泰蓝的手工艺的精细和繁复。板书设计的趣味性远不止这些,只是看你能否发掘创新。

第六、板书设计应有示范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神态,读书写字,无不是在向学生作示范,教化和熏陶着学生。这种 示范作用,在板书中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着培养学生的学风问题,所以板书的文字必须正确、规范、美观 、艺术;文句必须文从字顺,通情达意;布局必须有规范,美观大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受到潜移默 化,养成严谨治学的好学风。反之,教师的板书不好,不但谬种流传,而且导致学生养成粗枝大叶,敷衍塞责 的坏习惯。

以上所述,是语文板书设计的基本原理,按照它去精心地设计板书,板书就能得到优化。发挥它在教学中 的应有作用。

几种常用板书形式

中学语文板书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探索中创造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格式,本文仅 介绍几种基本形式。

第一种:综合型板书

这种类型将教学意图诸多要点熔为一炉,它的优点是:精简扼要,一目了然。如《琐忆》:

(附图 {图})

这幅板书将唐tāo@①《琐忆》一文的教学意图综合突现于一板。中心明确――论证鲁迅人格的伟大, 重点突出――对鲁迅的爱憎(七件小事)分析;难点突出――小事的含义;结论完整――爱憎分明。板书简明 扼要,仅仅150余字。

第二种:专题型板书

这种类型是将所授课文的重点分门别类,系统地板书,让学生对重点知识有较完整的认识。如分析鲁迅的 《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神变化,可以集中反映其遭遇的不幸,在形象描写上很有特色,是讲授重点,可以用下 列图表式专题板书,设计如下:

(附图 {图})

这种图表式板书示范性强,教师可为学生分析一、二例,让学生“依样画葫芦”,自己练习。这既可以减 少教师分析课文的时间,又能让学生得到训练。这类板书适宜于长课文,或比较复杂的课文之分析。

第三种:提纲式板书

这类板书是从内容结构的内在联系上来设计的。引导学生从逻辑联系上打开思路,深入课文内容。例如广 西王松泉编的《初中语文板书示范》中的《什么是知识》的板书设计就是典型。

《什么是知识》板书:

(附图 {图})

这类板书提纲挈领,逻辑性强,利于启迪学生的逻辑思维。

第四种:应变型板书

这种板书是为临场解答学生质疑而设计的,它只需将黑板留一角当堂处理学生提出的字、词、句之类的小 问题,但必须有规划,不能草率乱写。

中学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属于教法范畴。“教无定法”,根据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学特长,可以各显神 通,灵活设计,但教学有规律可寻,有科学可循,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中学板书设计这门教学艺术,一定会 在教学改革中发挥出它的巨大潜力,有力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 凯里三中

责任编辑 杨明兰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弓右加屮下加又

绝招教案设计板书 教案板书设计模板 篇7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绝招》

①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绝招?课文讲了谁的绝招?谁的绝招最绝?)

②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镇”住那些小伙伴。结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果然出奇制胜,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绝招,太绝了!’”

③大家想知道他们的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吗?

[设计意图]从启发谈话入手,诱导学生理解课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

2.讨论:

①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

(三胖的绝招是憋气,二福的绝招是空翻,小柱子的绝招是算数学题目。)

②谁的绝招最有用?(小柱子的绝招最有用。)

3.小柱子的“绝招”引来了大家的赞叹,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细读课文作好了铺垫。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

读书时要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课文中画出来。

2.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读课文时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解难答疑。

3.讨论:

①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起因是和小伙伴比本领,却样样都落后于别人,觉得自己“太丢人了”;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②他练习了什么绝招?

③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那位小朋友的绝招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对小朋友的言行作出自己的评价。)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什么是绝招?

2.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起因是和小伙伴比本领,却样样都落后于别人,觉得自己“太丢人了”;

3.小柱子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奶奶说,二福的绝招是天天跑体育场练出来了。他认为奶奶说的话在理,明白了经找是靠苦练出来的。)

4.他练习了什么绝招?

(两个不过百的数做乘法,算得快、算得对。)

5.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小柱子的“绝招”出奇制胜,“镇”住那些小伙伴。大家都十分佩服,所以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

6.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讨论,从中体会小柱子勤学苦练的精神和争强好胜的性格。

7.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①你觉得小柱子的做法怎么样?你应该学习他什么特点?(自尊,好强,不服输。)

②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③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

8.阅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说明白了什么道理?

(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产生情感共鸣。指导学生明白课文蕴含着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巧妙地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产生一种价值认同。

五、拓展练习、增加智慧

1.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下次的比赛,会是什么情景呢?展开想象,练习写一段话。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本领可以称得上是绝招?

3.你佩服周围谁的本领或技艺,可以问问他是怎么练成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学一学。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练习生活谈谈对“绝招”的认识,升华了小学生的情感。引导小学生采访周围人物的绝招,这就把语文教学生活化了。

[教学反思]

我们的课堂应由“知者”间的对话变为“智者”间的交流,因为促进人成长的至关因素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关注学习者的自身感受与个体学习,改变不利于学习者发展的学习方式。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上,感悟、体验并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才能在得到语言知识的同时,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未知的智慧。

“学”是研究性的探究活动。“学”是一个对信息不断整合、加工改进的过程,学的方式有很多,收集、整理信息,查阅资料,与他人交流、研讨、争论,等等。“学”也是一种交往,应是信息的交汇。在课堂上,为他人提供信息和采集来自他人的信息都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在自助与互助的课堂教学中,对以往经验的提升,对事件现象的剖析,对人物形象、人物特点的评价,都会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语文方法和思想,从而使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成为儿童不可或缺的能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具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将会导致他今后的生活方式。”我认为今天的课堂不应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因而应该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都能形成自己的学习观。因此,本设立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语文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巧妙地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产生一种价值认同。

《中国石拱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认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阅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教学难点: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也可收集一些桥梁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看图联系“钱塘江大桥”的相关新闻。

二、作者简介,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我国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我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投影展示课题、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回顾说明知识。

1、注音:

拱桥:g?ng郦道元lì惟妙惟肖:xiào

张?zhuó?河:xiáo饮涧:jiàn匀称:yúnchèn

2、解词:

巧妙绝伦:巧妙得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相比得上。伦,同类、同等。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3、回顾知识:交代文体

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说明顺序――时光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生动)

四、快速阅读全文,归纳特征。

1、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2、给课文题目加上定语“____的中国石拱桥”,透过定语来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明确: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3、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课文精选了哪两个例子?

明确:赵州桥、卢沟桥

4、为什么选取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例子,用这两个例子能否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呢?在课文中筛选出相关语句。

明确:因为赵州桥和卢沟桥分别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和1189――1192年间,

历史都很悠久;赵州桥前人有“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盛赞,卢沟桥有“卢沟晓月”的美誉和形态不一、惟妙惟肖的石刻狮子,形式都很优美;更重要的是两座桥结构坚固,修建以后沿用至今,完好无损。中国石拱桥的三个特征,在它们那里都十分突出,所以选取两座桥作为例子,就能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了。

5、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只是选一个例子,那样文章不是更加简洁吗?

明确:赵州桥是单拱,卢沟桥是联拱;独拱、联拱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两种

类型,因此,都务必介绍,这样才能说明得既典型又全面。

五、精读课文,分析问题。

1、请一位同学朗读4――5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作者是如何描述赵州桥特点的,这些特点的顺序能否颠倒?

明确:赵州桥(独拱石桥)的四个特征:(1)只有一个弓形大拱――最长、无坡;(2)拱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省料、防洪、美观;(3)28道拱圈拼成大拱――独立承重;(4)结构匀称环境和谐――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四个特点之间是主次关系,不能颠倒。

2、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6――8自然段,看看卢沟桥有什么特点?找到说一说。

明确:卢沟桥(联拱石桥)的特点:A、十一个拱联成整体,坚固;B、桥面用石板铺砌成,平坦;C、石栏上雕刻有狮子,美观。

3、作者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整体特征后,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典型的例子分别介绍,这属于什么结构呢?

明确:总分结构

六、拓展延伸,探讨问题。

1、文章最后两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资料?试从文中提取两句话来概括。

明确:

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2、欣赏现代桥梁建筑。(投影展示)

3、笔有哪些类型,有什么共同点呢?

4、讨论:如果要写一篇文章介绍笔的用途,应选取哪些例子,为什么?

七、课堂小结:

《中国石拱桥》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精心选取说明例子、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既传播了石拱桥的知识,又为我们说明文的写作带给了很好的范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板书设计: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赵州桥卢沟桥

一般――――→特殊

逻辑顺序

关于板书 篇9

在板书中“莫斯科小山”等可用不同色彩的简图加上文字,标明各个地点的位置。如:莫斯科可用深红色城墙图形表示,花丛可用水红色桃花图形表示,园子可用黄色的蜂房图形表示(蜜蜂飞进园子里,实际上是蜂房在园子里)。用带箭头的线条和文字标出蜜蜂飞回园子和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并用“利用”一词精练地概括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板书不仅形象直观地反映了事物及其联系,通过移动画面或比较各图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例如:教学本课的“附近”和“当代”两个词语,教师可以通过“莫斯科”和“小山”或“花丛”和“园子”各图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知道“附近”就是两者离得很近的意思。让学生认识到“当地”所指的范围比“附近”要大些。

《蜜蜂引路》是以“找”字为线索,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本板书按“找”的顺序贴出“花丛”、“园子”、“小房子”,既分清了列宁找养蜂人的三个步骤,又标明了列宁找养蜂人所走的路线,还直观地“再现”了列宁住处和花丛、园子、小房子的方位。有助于学生弄清楚“找”的经过。“利用”一词,既概括了蜜蜂回蜂房和列宁找养蜂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体现了列宁善于观察、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

《祝福》板书设计 . 篇10

操作步骤:

1、出示文章的主人公“祥林嫂”。

2、明确文章的故事情节,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依次出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初到鲁镇――被逼改嫁――再到鲁镇――乞讨惨死(完成教学重点一)

3、引导分析祥林嫂的死因。帮助学生归纳:死于贫穷、悲伤、恐惧、绝望、孤独…… 从而证明祥林嫂清白无辜,对自己的死不负任何责任。

4、重点分析:谁为祥林嫂的死负责。指出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鲁四、四婶 、柳妈 、婆婆…… 分析后明确,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

5、.总结分析:祥林嫂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所在,是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摧残与戮杀。标出“封建礼教”(完成教学重点二)。

6、延伸: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是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的`最大障碍。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最终将走向衰亡,走向毁灭,走进坟墓,千百万劳苦大众必将成为他们的掘墓人。标出坟墓的形状。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