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优秀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优秀3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概念 教学设计 改革措施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课程中十分关键的内容,对探究物质反应原理、理解生产生活实例、改进化学实验等内容有极其重要作用。这一知识板块在高一化学必修教材中,属于基础性知识,但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个板块成为很多学生的恐惧,经常性犯错,失去化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由此可见,展开氧化还原反应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一、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体系

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过氧化还原反应,对这种反应类型有不同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这是关于“氧”的反应。高中阶段,教材从电子本质转移的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分析。很多教师认为氧化还原的本质过于简单,忽略向学生传授的细节,导致很多学生在今后学习中产生困惑,甚至怀疑自己的正确认知。

教材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分散到不同章节,贯穿整个化学教学过程。面对抽象的化学概念,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由表及里,通过交流和总结的方式探索相关知识。问题的研究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规律。教师应该从学生了解的部分入手分析,利用教材不断深化,将尽可能多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做出螺旋式的内容升级,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框架。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具有迁移价值,帮助学生理解其他类型的化学规律和知识。从反应类型看,给学生开设新视角,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反应;从能量转化看,反应中电子的定向移动产生了热能、电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让学生对能量本质有新的了解;从物质性质看,帮助学生理解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了解物质的价态变化,预测物质的特性。

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对化学课程的教学具有极强的启发性。这部分知识体现高中化学学科内容的特点,具有化学学科的研究特性,值得教师们深入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按照概念、电子转移、化学分类的顺序进行了解。每部分内容都要按照外在、共性、本质特征的顺序进行讲解,让学生认清本质和类别。本节根据个人教学经验对氧化还原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说明。

1.电子转移部分教学设计

无论怎么说,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是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开展的,需要让学生从概念理解开始,逐步接近电子转移核心知识。这部分内容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最根本的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在练习中排除干扰的根本依据。根据教材的安排,课堂以“Fe2O3+3CO=2Fe+3CO2”为例进行讲解,启发学生思考反应方程式中化合价的变化。在学生对本方程式有充分了解后,将氧化还原反应与其他三种反应类型进行比较,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共性:反应前后发生了电子转移。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问题。在课堂引导下学生会自动思考采用怎样的方式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各个要点信息标明,以便更好地利用物质的性质。课程内容自然而然地进行“双线桥法分析电子转移”和“电子转移守恒定理”。每个学生都要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双线桥法分析电子转移,在方程式上明确标出各个元素化合价变化,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双线桥法和电子守恒定理是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中最关键的方法和依据,教师应该将课程的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化学方程式中各个物质的升降变化,使得学生不仅理解这种方法,更利用这种方法和定律分析问题,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2.氧化剂、还原剂部分教学设计

氧化剂、还原剂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直接应用。虽然氧化剂、还原剂是在概念章节接触到的知识,但这部分知识如同桥梁,将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进行归纳,帮助学习者思考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规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梳理清楚思路,按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串联和讲解。

这一部分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向学生讲解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从最简单的反应方程式(如:2Cu+O2=2Cuo)入手分析,利用电子转移和化合价进行定义,让知识前后相连,思维相接。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上研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做出对氧化剂、还原剂的`初步利用探索,并在大量化学反应案例中分析氧化剂、还原剂存在的规律;第三步:以氧化性和还原性为跳板,进行知识迁移,将其延伸到其他章节,主要包括原电池、电解池两方面内容,思考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价值。如此便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电解池的原理和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后面的内容有所期待。

经过两个阶段的教学课程,学生从概念、电子转移本质、方程式判断方法和原则、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等具体角度了解整个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价值,对氧化还原反应在其他章节的利用不感到陌生。如此师生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整个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体系盘活,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变为解题能力。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内容并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思维,将各部分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断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看到化学知识的特点,按照化学学科的规律展开教学活动,带领学生理智性、层次性地学习化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伟定。不同教学设计对高一学生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理解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2]汪宁。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教科书中位置的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09).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篇2

我本次的说课内容是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对于整个氧化还原反应体系,本节课的教学处于承上启下阶段,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不仅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2.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主要包括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能够正确标出化学式中任意元素的化合价;能够正确表示出原子及离子核外电子排布;并且掌握了分类的思想。

从能力上看,完全具备自主预习、积极思考和在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心理分析,既然运用已有知识做铺垫,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畏惧,轻松地在教师引导下来层层递进的推进的学习新知识。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2)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这个判断依据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3)掌握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认识它们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1知识。

4.重点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又因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跨度比较大,尤其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知识了解不多,有关共用电子对偏移的知识比较陌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尤其是偏移)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从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即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5.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问题解决法”教学,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的、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通过概念的形成来探究科学本质,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学法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法。

6.教学过程:

[问题一]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基本反应类型,你能否各举一例来说明?

这一问题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忆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问题二]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类属于哪一种反应?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这一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很自然地引起一种认知矛盾,很显然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问题也油然而生:那它属于哪一种化学反应呢?我顺势提问:

[问题三]我们在初中还学过哪些化学类型,其分类标准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能够回忆出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能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如:c+o2=co2,cuo+h2=cu+h2o等。但初中学习时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的,所

以我接着让学生讨论:

[问题四]以cuo+h2=cu+h2o为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发现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是并存的,有得氧必有失氧,将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人为地分割开,是不恰当的,也不能反映该类反应的本质。通过这个问题不仅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师还可趁势引入新课,从得氧失氧角度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以上问题的设置可以说是为引入新课作了坚实的铺垫,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初中知识,又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调动起来,使得新课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从得氧、失氧到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其跨度较大,学生较难接受,须架好“桥梁”让学生顺利过渡,这是突破难点所必须的。这座“桥”就是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变化。

[问题五]标出上述几个反应的各元素的化合价,观察化合价有无变化,变化有无规律?

学生通过练习、观察不难发现凡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那么我们可以把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定义为氧化还原反应。至此解决知识与技能目标1。紧接着让学生分析:

[问题六]反应?

从分析中学生可以得知尽管没有失氧和得氧的关系,但是发生了化合价的升降,因此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见,用化合价的升降来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大大扩展了其内涵。其问题的解答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2。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有关概念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到电子转移的过渡,是其概念的升华和对其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教和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我紧接着设问:

[问题七]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也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复习和加深学生对化合价本质的认识,弄清化合价的数值和正负跟原子的电子得失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cl2和na的反应、cl2和h2的反应制成课件,把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

程中电子的转移加以形象化。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想象上的难度,也顺利突破了难点。同时完成了知识与目标3。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已顺利完成,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提出问题:,没有得氧失氧,是否是氧化还原

[问题八]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有什么关系?

通过练习不仅巩固了新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且还可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即:化合反应和分解分应有些是氧化还原反应,有些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所有的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所有的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这样设计不仅在课的结尾加强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让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结构化的知识。

7.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内容完成情况良好,但是课后练习时发现学生有些知识掌握的不到位,知识点会背但是不会用,可能是由于在课堂上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课堂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而不是教师的讲课效率。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 www.haozuowen.net 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

如:(浓)—氧化产物是而不是或,还原产物是而不是。氧化产物的还原产物。

典型例题

例1?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请配平方程式。

选题目的:复习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当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难时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宽视野,达到简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题适于任何学生。

解析:一般可根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关系

5NH 4 NO 3 ==== 2HNO 3 + 4N 2 ↑+ 9H 2 O

升高3×5

降低5×3

为了简化配平过程,也可通过反应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价及变化关系

5/2NH 4 NO 3 —— HNO 3 + 2N 2 ↑+ 9/2H 2 O ===>5NH 4 NO 3 === 2HNO 3 + 4N 2 ↑+ 9H 2 O

N:+1——→+5???升高4×1

2N:(+1—→0)×2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价不能出现交叉现象

解答:??5、2、4、9。

启示:对于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价态不清或同种物质中同种元素的价态不同时,只需根据化合价法则,找出元素的相应化合价,抓住质量守恒、电子守恒,就可正确配平。

例2?已知在下列反应中失去7mol电子,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选题目的: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依据是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总数相等。”的理解。此题作为提高能力可介绍给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

思路分析:?观察反应前后的化合价的变化:。CuScom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十分清楚,则化合价的变化更不易一一找出,另外氧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该题不宜使用一般方法配平,因Scom —和Hcom中元素化合价较复杂,做起来较麻烦,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地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根据题中已知条件设未知系数求算。

设计量数为,计量数为,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有7x=5y。

所以x:y=5:7,代入后用观察法确定其它物质计量数,最后使各项计量数变为整数,得:10、14、21、10、10、14、7、16。

注:解本题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和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是相等的这一规律。本题若用确定元素化合价变化进行配平,需确定中为+1价,S为-2价,1个应当失去,可得相同结果,但做起来较麻烦。

启示:?因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反应都了解的很透彻,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依据,即可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例3?在强碱性的热溶液中加入足量硫粉,发生反应生成—和。生成物继续跟硫作用生成和。过滤后除去过量的硫,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碱液后再通入足量的,跟反应也完全转化为。

(1)写出以上各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若有a mol硫经上述转化后,最终完全变为,至少需和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3)若原热碱液中含6mol,则上述a mol硫的转化过程里生成的中的值为多少?

选题目的:该题以信息的形式给出已知条件,是培养学生学会提炼题中信息作为解题依据的能力;锻炼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学习方法;复习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等知识在解题中的应用。

解析:

(1)① ② ③

(2)从氧化还原电子得失关系看,电子得失均在硫元素之间进行。

从,失电子;从,得电子。

所以完全转化为所失电子数与转化为所得电子数相等,即:

amol?amol

由守恒,完全转化为需和。

(3)原热碱液中含,则反应①中消耗。根据反应①、②、③,有,所以。

启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服从氧化还原反应规律,这是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凡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要考虑得失电子守恒规律的合理应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