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整理的丰碑教学设计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设计概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至力于‘导’。”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的总体构想上,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自主感悟,结合投影、录音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透过激情导入、音乐渲染和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自读入境,“披文入情”,着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由外表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比较、反复诵读、看图等方法,到达“不需要教”的最高境界。
教学目标:
1、透过人物的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刻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资料,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学习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3、在阅读中感受并继承革命者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直奔主题
20xx年10月22日是长征胜利72周年纪念日。为重拾长征记忆,弘扬长征精神,许多人加入了“重走长征路”的行列,亲身体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感受革命者的英勇无畏。这天,让我们将纷飞的思绪拉回到那艰苦的革命年代,去聆听发生在一位老战士身上的感人故事吧!
二、品读文本,感知形象
你能找出文中直接描述老战士的段落吗?
1、①指名读这段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画面。
②生交流看到的画面,师归纳
衣着、动作、神态(板书:镇静安详)
③结合图片齐读
2、①提问:老战士为什么会被冻僵呢?
②能从前面找出描述环境恶劣的词语吗?(板画:雪山)
③感情朗读描述环境恶劣的词语
三、自读自悟,感受情绪
老战士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被冻死了。如果你就是将军,应对自我的战士被冻死时,会有怎样的情绪呢?生交流。
1、将军应对这一幕时,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示,自学3―12自然段
①出示自学提示(读、画、想、读),生自学3?12段
②生交流:你找到了哪些描述将军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情绪?
师出示前四个句子:
A: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B: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貌十分可怕。
D:“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③请大家带着感情读读这些句子,想想从这些神态变化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④生读后交流(对军需处长工作失职的责备和不满;对战士深深的爱)
⑤指名读,评价,再读。
2、就在将军怒不可遏的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这个人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有怎样的表现?(板书:军需处长)(生汇报师随机出示第12自然段)
①请大家自由读第12自然段,想想你能从中体会到将军怎样的情绪?
②生交流(引导抓住重点词“愣住了、久久、深深、缓缓”体会)
③感情朗读此段:如果这一段感动了你,并且你愿意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请你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加上动作。
3、区别“愣了一下”和“愣住了”
①导:当将军听说有人冻死时是“愣了一下”;当明白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同样是“愣”,有什么不一样吗?请联系上下文想想,同桌相互讨论。
②生交流,师总结。
③军需处长在部队中是干什么的?
④你能从他镇定安祥的表情中体会到什么?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板书:舍己为人)
⑤配乐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齐读-范读-被感动的同学一齐读)。
4、①这样的军需处长是最可敬的!将军用了一个军礼向这位伟大的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如果把将军的这一个军礼转化为他要对军需处长说的话,将军会说些什么呢?
②生交流(道歉感激表决心)。
③而将军此时却什么话也没说,他这些强烈而丰富的情感都包含于那一个军礼中。
配乐,饱含深情地再读第12自然段。
5、明确并学习作者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描述军需处长的表达方法
6、理解“丰碑”
过渡:狂风大雪似乎也为军需处长送行来了,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动画出示军需处长变成丰碑的过程及“丰碑“二字)
①“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这儿指的是什么?(板画:石碑)
②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生交流,师归纳总结,引导呼喊“丰碑”,升华感情
a。从形象上说:军需处长在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让我们对着冰雪中的军需处长轻呼一声“丰碑”;
b。从精神上说:他那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更是大家心中的一座晶莹的丰碑;让我们对着心中的军需处长高声地呼喊一声“丰碑”。
④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都矗立起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指板书)同学们,在你的心中,这座丰碑上写的是什么?
生自由书写碑文,交流;师出示对联“巍巍雪山埋忠骨,皓皓长空荡英魂“(置于丰碑图片两侧),引导齐读。
四、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课文学到那里,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文章的开头,将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思索着,他似乎怀疑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读到这儿,你认为将军找到答案了吗?(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齐读,体会着感情读
结束语:是的!胜利就属于这样的队伍!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整支革命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革命队伍中还有无数座这样晶莹的丰碑,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把这一座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同时也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意!(敬队礼)
《丰碑》教案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抄好词好句;
能力目标:深刻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学习作者按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继续的方法;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描写军需处长穿着、神态及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体会将军前后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弄懂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激情导入:
路迢迢,寒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于1934年从江西福建出发,1935年到达陕北。历经艰难险阻。翻雪山,过草地,漫漫征途,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发生了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艰难的岁月。一起走进《丰碑》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
感知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自学字词,或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生自学,检查交流
3、学生质疑,师板书有共性的问题:
a、将军为什么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b、老战士为什么会被冻死?他死时为什么神态那么镇定、安详?
三、细读探究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a
2、学生读后体会交流
3、师小结
二、研读领悟:
(一)、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的3—12节,用“——”划出描写老战士神态、穿着的语句,读中探究
1、指名读,说说这段话中哪些词用得好
2、老战士是谁?军需处长是负责管理什么的?他为什么穿得这么单薄、破旧?
3、军需处长明知道自己会被冻死,为什么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出示多媒体课件)同桌讨论,再交流
4、你认为军需处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对他产生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说,师板书:舍己为人)
5、指导朗读第7
节(出示多媒体课件)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情绪;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设计特色]
立足整体,突出重点;强化联系,促进感悟。
《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光二课时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法、比较法、自学法等
教具多媒体、录音带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以前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这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自主读文,围绕难点,抓住重点,理解教材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取自我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方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透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1)自由读读这段文字,想一想,你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述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述将军神态的语句。
三、学习描述军需处长神态的部分。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述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述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述、联系课文资料,谈谈自我的理解。
(3)你谈得十分深刻,你能不能把自我的理解读出来。读后老师显见相机提问;你是怀着什么情绪读的?
(4)还有谁的理解跟他不一样?大家都赞同他的想法?那好,还有谁愿意再读读?你准备怀着什么样的情绪读读?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我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齐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学习描述将军部分,过渡导入:将军看到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会有什么反应呢?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述的句子?
2、(课件出示)自由读读屏幕上对将军的描述,想一想:你从将军的每一次神态变化中体会到了他什么样的情绪?
(1)交流学习成果
A、透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十分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我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齐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我,他这种一心为公 m.gaokaobaba.com ,舍已为人的精神不仅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齐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资料)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资料,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已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这天的和平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五、同学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齐读14小节。
六、小结
1、学到这儿,老师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情绪?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2、同学们由感而发,运用诗句和妙笔写下了如此感人的碑文,请同学们再次读读全文,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看看你还有没有问题要问?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明白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9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了解梗概
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
生字:咆 哮 嗓 党 淌 哑 揪 呻 废
词语:势不可当 狞笑 拥戴 放肆
跌跌撞撞呻吟搀扶祭奠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谈话导入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会感到害怕?)
点拨语(可随机改变):
(1)第一句: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第二句: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五、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
咆哮 党员 流淌 呻吟 揪出 沙哑 废弃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板书:山洪——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现在重要吗?重要!因为在当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板书:人们——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4、出示
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2、教师指导:
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村民──党员──老汉。
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板书:老汉——忠于职责 舍己为人)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1、出示:
探究: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
2、学生汇报。
3、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这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
(板书:桥)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感动的描写。
(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
(2)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
(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①到文中描述环境的恶劣的相关语句,学生谈体会。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
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
(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
③指导朗读。
师: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生接读。
师: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生接读。
④小结: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
(3)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找出来读一读。
(4)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
(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5)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
师小结: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六、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学生朗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师: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
(学生写一段话)
3、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支书的怀念。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态、神态和穿着中,体会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3件。
2、小黑板一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生字词自学情况。
3、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初读课文。
1、抽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默读课文,按提示把文章分为四段,讨论段意。(提示:A、艰难前进B、严峻考验C、一座丰碑D、走向胜利)段意(略)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思考:"吞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这支队伍似乎要被吞掉?
2、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将军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索呢?
2、指导感情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详案)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三、四段,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2、4题。
一、引入新课。
在十分恶劣的环境里,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将军思索着。正在这时,他得知前面有人冻死,快步朝前走去,那他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重点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连贯。
2、小声自由读,弄清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板书:形态、神态、衣着)
3、默读,观察投影图,思考:老战士冻僵在冰天雪地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充分讨论)
4、指导感情朗读。
5、熟读、背诵。
(二)学习课文第十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2、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1、第七自然段写军需处长"好似一尊塑像",这里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这个自然段第一次,也是全文唯一次出现"丰碑"一词,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将军、战士们和作者有什么共同的感受、共同的心声?用"~~~~"勾出来。读这句话。
2、这样的队伍究竟指什么样的队伍?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联系第二段将军的思索,学完了全文,你认为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4、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发散与升华。通过学习,把你体会到的将军和战士们的感情,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给这座丰碑写碑文。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课标要求】
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史实。
2、认识到革命志士的不懈奋斗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最终实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3、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辛亥烈士愈挫愈勇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的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而且,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奋进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
教师:(诗歌导入)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百年前的中国,帝国主义耀武扬威的占领着我们的土地,贪婪而蛮横的掠夺着中国的财富,而统治中国的又是一个封建专制腐朽软弱的满清政府。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界。正是这个时候,无数仁人志士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这节课我们走近孙中山,学习辛亥革命,重温辛亥精神。
【新课探究】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说一说革命志士掀起武装斗争的概况。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
教师:(补充)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她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沛,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表明了“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的悲壮情怀,惜哉!痛哉!
二、武昌起义
教师:革命志士掀起的一次又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们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教师:(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形势图,叙述武昌起义的时间和经过。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叙述)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主力:湖北新军。
(4)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教师:(总结)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来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等。
如果说武昌起义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那么武昌起义后不久,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纷纷独立就是一种必然。这是对清政府腐朽的、愚昧无知的反动统治的一种唾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教师: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它具有怎样伟大的历史意义呢?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形势图。
略
材料二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学生:(观察材料一中形势图,体会辛亥革命后清王朝的土崩瓦解。阅读材料二体会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学生:(讨论,归纳)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教师:(讲解)封建制度包括封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封建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的统治,仅仅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教师:大家算一下封建帝制的起止时间,即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存在了2 000多年的时间。
【课堂小结】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这节课我们把思绪拉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成为激励后人继续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精神动力。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国家为人民,不惜流血牺牲奋斗的理想,今天已成为现实。辛亥革命的先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