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交换律教案优秀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乘法交换律教案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篇1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61――64页

教学目的:1、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简便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抽象的语言表述。

教学设想:本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类比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展”的教学思路。

本节设计中,在新课引入阶段,创设了生活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算式的联系。

在新课展开阶段,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出题验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探求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发展是一个充满着观察、试验、归纳的探索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能力。在整个知识探索的过程阶段,重视学生的体验,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体会和欣赏,感受到运用运算定律的好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优化意识。

在巩固练习阶段,教师没有给出统一的要求,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诶学生以“创造”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上,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发现特征

1、 ① 用鸡蛋盘放鸡蛋,(如图)一盘可以放多少个鸡蛋?

② 阳光小区有楼房8幢,每幢12层,每层6户,共有多少户?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题)

2、汇报所写的算式,并说出你的想法?

3、研究算式的特征。

① 观察  5×6=30(个)     6×5=30(个)

(6×12)×8=576(户)    6×(12×8)=576(户)

问题:这两组算式分别有什么特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② 交流:每个同学过观察、分析和眼,把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③ 汇报:让部分同学向全班汇报你研究的结果。

5×6 = 6×5             (6×12)×8 = 6×(12×8)

二、举例验证、得出定律

1、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有这些特征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起来验证。

活动建议:① 每人自己出题验证

②  四人小组中交流验证题,并选一题写在黑板上。

2、小组活动

3、大组汇报、得出定律

① 观察各小组出题,找一找每组题有什么规律?引导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③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的自然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怎么表示?

a ×b =b ×a      (a×b )×c=a ×(b×c)

三、运用定律、进行简算

1、出示算式:8×3×125      25×37×4

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写出与它们相等的式子

2、比较同学们所写的式子,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种?为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3、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计算下面各题?

396×25×4   125×19×8   8×25×125×4    *25×28   *125×32

4、校对讲评、对不同方法进行评价

四、巩固练习

1、是不是所有的乘法都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呢?

出示:能简算的打“√”,并说出简算的第一步。

25×34×4(   )   8×36×125(   )    43×25×9 (      )

35×64 (     )   24×125  (    )    36×25 (         )

小结:在什么情况下能够简算。

2、作业: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5×195×4    125×17×8      13×25×4     125×56

72×125       *25×125×4×9×8        *25×48×5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篇2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讲乘法的意义和3个运算定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对乘法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理解,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比较简便的形式――乘法来计算.这一节是在已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形式给出乘法的确切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了乘法意义之后,教材又通过具体的例子概括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并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这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小节中学生参与推导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另外,在这3种运算定律中只有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它不仅涉及到加法运算,而且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又容易混淆,所以学习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成为了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节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的形式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乘法结合律前通过几道计算结果是10,100,1000 的口算题,让学生找出5和2,25和4,125和8三对“好朋友”,为学习乘法结合律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例1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其次再让学生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比较哪种算法简便?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的意义.

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教师可以出示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法的运算定律.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参与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使自己成为主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3.借助视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4×3        50×30      2×50       15×4     15+15+15+15

4+4+4+4      30×12      60× 40     4×25     9+9+9+9+9

2.导入  :刚才的口算题同学们算得很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即算得对又算得快呢?好!为了实现你们的愿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指名读题.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 下载

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或竖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几排?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加法怎样解答?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或6+6+6+6+6=30(个)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乘法该怎样解答呢?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教师板书)

(2)对比例1中的两种方法,哪种方法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师提问:从上面的算式关系,谁能说一说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教师补充说明: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 下载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积.

(3)教学1和0的'乘法特点:

想一想: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中,有没有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

启发学生举例:3×1=3   1×1=1   3×0=0    0×0=0   (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算式都和哪几个数有关系?

教师归纳: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4) 反馈练习:(投影出示)

①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20+120          80+90+70          15+15+15+20

②判断: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叫乘法.( )

2.教学乘法交换律:

(1)    出示例2  演示课件“乘法交换律”出示例2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2×5○5×12 400×20○20×400

引导学生分组计算,使学生明确:左边两个数的乘积和右边两个数的乘积相等.

学生讨论: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式子都具有这些特点呢?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己举例说明,教师巡视.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教师指出: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反馈练习:

①下列各式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11×9=9×100     12×18=2×18         a+b=b+a

②课本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2×32=32×□     39×41=□×□

(2) 教师提问:

加法交换律可用字母表示出来,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因数,那么乘法的交换律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a×b=b×a)    (教师板书)

教师指出:这里a、b表示大于0或等于0的整数.

教师提问:以前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笔算乘法验算时用到了乘法交换律.)

(3)练习:课本第60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的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2×25 105×424

三、巩固发展

四、课堂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1和0的乘法特点)

五、布置作业

教材62页1、2题

1题、应用乘法意义说明下面各题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1)    一幢宿舍楼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可以住15户.一共可以住多少户?

(2)    一头牛重500千克,一头大象的重量是这头牛的10倍.这头大象有多重?

2题、根据运算性质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6=16×□                 25×7×4=□×□×7

(60×25)×□=60×(□×8)       (125×□)×□=125×(9×1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篇3

在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在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性和结合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成功之处:

1、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以往教学中,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按部就班,首先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再进行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最后对比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虽然感觉教学有条不紊,但是总感觉缺失点什么,总感觉有这样一双手在禁锢自己的思想。如何让教学更能适应新形势下课改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本,顺应学生认识发展需求,减轻学生背诵记忆的难度。因此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大胆改变了教材的编排程序,改变为加法、乘法交换律放在一课时进行教学,加法、乘法结合律也是如此。通过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非常轻松的认识了加法、乘法交换律,记忆非常深刻牢固。

2、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由故事“朝三暮四”引入,引发学生猜想,通过举例验证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然后又再次引发学生从结论进行猜想,让学生不仅知道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获取结论的方法。通过结论引发猜想,学生很自然列举了例子进行证明,从而得出在乘法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结论。结论的得出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真实感悟到了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不足之处:

习题的处理欠妥当。练习五1题只是要求学生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没有让学生说说表中数的规律:可以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这样在计算中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算出对角线及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另一半可以照抄。

再教设计:

1、注重习题的备课,减少低效教学流程。

2、注重对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证明过程,可以通过集合图和点子图,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81-83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增强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1.猜谜: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

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

生:因为纽扣的位置扣错了,衣服穿出去就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

2.提问: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呢?

适时板书:a+b=b+a a+b+c=a+(b+c)

3.设问: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评析: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的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二、猜测验证

1.猜一猜:乘法可能有哪些运算定律?

生1:乘法可能有交换律。

生2:乘法可能有结合律。

生3:

2.提问:乘法是否具有你们猜测的规律呢?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测?看看哪个小组能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要求每人都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自己的合作伙伴)

3.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寻找教学资源)

[评析:提出与旧知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猜想,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

4.交流。

(1)生1: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35二53,016=160等等。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积不变。

生2:我们也是找了两个数,将它们相乘,发现两个乘数的位置变了,但它们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3: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我们班有4个小组,每个组有8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48=32,也可以用84=32。这就说明4乘8等于8乘4。因此,乘法和加法一样,也有交换律。

提问: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让刚才说乘法没有交换律的学生发言。

生:我开始以为乘法和加法不一样,可是,我用数举例后发现乘法也有交换律,比如3006=6300。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书上也有关于乘法交换律内容的叙述,让我们来看看。学生齐读。

师:和你们说的有什么不同?

生1:我们说的是乘数,但书上说的是因数。

生2:书上曾讲过乘数又叫因数,所以我们说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也是对的。

师:会用字母表示吗?板书:ab=ba)。

电脑出示练习十七第2题。

师:请你判别一下,有没有运用乘法交换律?并说明理由。

[评析:放手让学生去探索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予以确认,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新规律的方法。

(2)生4:我们发现乘法也有结合律。如:(32)4=3(24)。

生5:我们也同意这种观点。我们是用应用题来说明的。比如:有6个盒子,每个盒子里有4枝钢笔,每枝钢笔5元,这些钢笔一共值多少元?可以用645=120(元),还可以用6(45片=120(元),它们的结果一样。

生6:我们是用算式来说明的,如:(3467)23=34状6723)。

提问: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吗?

生7: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师:你说得很准确,有什么好方法帮助记忆?

生8:我把加法结合律里的加换成乘,把和换成积,其余的不变。

生9:我还发明了一种好的记忆方法,用手势表示。(边说边演示)用三个手指代表三个数,其中两个手指靠在一起,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第三个手指靠过来表示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等于先把后两个手指靠在一起,再把第一个手指靠过来。

师:这个记忆方法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师: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板书:(ab)c=a(bc)

[评析: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相比,用语言完整地表述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人总结规律时的想法,不仅帮助学生规范了数学语言,而且为学生展示自身才能创造了足够的空间。]

5.比较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

师:我们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你觉得它们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生1: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要交换位置,不同的是,一个在加法里运用,另一个在乘法里运用。

生2:我觉得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很相似,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就能想出另外一个。

[评析:缘起加法交换律,再回到加法交换律,将两者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运用

1.回想一下,在我们的学习中有没有得到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帮助?

生:我们验算乘法时就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2.基本练习。

3.发展练习。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写出所有和下面算式相等的式子。

869=( )

[评析:练习的层次鲜明,目标明确; 促进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四、小结。(略)

《乘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加法的运算定律之后学习的。只学习乘法交换律,内容比较简单。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发现这一运算定律,呈现“观察 - 初步结论 - 验证 - 应用”的研究程序。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让他们观察,让他们提问,让他们选择问题进行解决,引导他们发现规律、验证规律,给规律命名、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乘法交换律,应用交换律解决问题 ……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着发现的快乐。

二、注重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简单的计算几道题。知道几个数的概念,而是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因此本节课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整节课紧紧围绕“乘法交换律”让学生在“观察、验证、应用”的活动中,学会有序的思考,经历归纳总结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观察,如何验证,如何思考。

只学习乘法交换律,内容比较简单。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发现这一运算定律,呈现“观察-初步结论-验证-应用”的研究程序。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让他们观察,让他们提问,让他们选择问题进行解决,引导他们发现规律、验证规律,给规律命名、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乘法交换律,应用交换律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着发现的快乐。

二、注重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简单的计算几道题。知道几个数的概念,而是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因此本节课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整节课紧紧围绕“乘法交换律”让学生在“观察、验证、应用”的活动中,学会有序的思考,经历归纳总结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观察,如何验证,如何思考。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运算。

2、培养学生灵活选择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研究、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学生口算练习。

2、谈话:你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吗?

乘法有类似的运算定律吗?

二、猜测、探索

1、大胆猜测。

猜一猜,乘法有哪些运算定律?

2、学习乘法交换律。

(1)情景导入题意。

你们喜欢踢毽子吗?看,(出示例题图)这些同学在开展踢毽子比赛呢!

教师: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后,教师要求学生编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2)计算推导过程。

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得出:5×3=3×5

让学生猜测这种运算律的名称,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规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指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a×b=b×a。

(3)填空促进体验。

15×6=6×()×46=()×54

□×0=()×()a×8=()×a

3、学习乘法结合律。

(1)教师出示例题: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2)学生独立列式,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思路:

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再算出6个年级一共多少人。

(23×5)×6

第二种思路:先算出全校有多少班级,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23×(5×6)

由此得出:(23×5)×6=23×(5×6)

请学生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3)小组学习。

①独立写出两个这样的算式。

②组内交流等式,仔细观察,互相说说发现的规律。

③一起给这个规律取名。

④讨论并写出用字母表示的。等式。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4)做“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说出做得快的诀窍。

4、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指名板演。

集体讲评。重点讨论第2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说一说运用

了什么运算律?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计算,再比较。

讨论:每组中哪一道算是计算比较简便,它们有什么特点?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62页“想想做做”第4题。

教后反思: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验算方法的基础上,并经过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铺垫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学生通过前两课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这一新旧知识迁移的生长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也比较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些教学情境,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冲动,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由“感知——感觉——感受”的内化过程向“表述——表现——表达”的外化过程进行转换,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乘法交换律 公开课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

4×25=100(人)25×4=100(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

(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学生齐读。)

(8)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 a×b=b×a。让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9)拓展: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10)我们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

(11)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1题。

3、学习例2。

(1)出示例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指定不同算法的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25×5)×2和25×(5×2)。

(4)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即:(25×5)×2=25×(5×2)

(5)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简便?

(6)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指定学生回答,教师边板书。

(7)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9)用字母怎样表示?(a×b)×c=a×(b×c)

(10)反馈练习:完成教材第37页的第2题。

4、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1)出示: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5×37×2 125×4×8×25

(2)思考:怎样计算简便?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定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订正,指定学生说一说各题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反馈练习:教材第35页“做一做”的第2题。

6、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后集体交流。)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作业

《练习册》第14页第1课时的所有习题。

《乘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篇8

本节课只学习乘法交换律,内容比较简单。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发现这一运算定律,呈现观察-初步结论-验证-应用的研究程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让他们观察,让他们提问,让他们选择问题进行解决,引导他们发现规律、验证规律,给规律命名、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乘法交换律,应用交换律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着发现的快乐。

二、注重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简单的计算几道题。知道几个数的概念,而是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思考,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因此本节课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整节课紧紧围绕乘法交换律让学生在观察、验证、应用的活动中,学会有序的思考,经历归纳总结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观察,如何验证,如何思考。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乘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 篇10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反思

乘法结合律这一内容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主探索中,通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生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上完这一课我收获以下几点:

1、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设计,组织学生估计,多角度观察与多种算法,这一环节设计安排得较好,做到充分利用教材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和探究兴趣。

2、注意渗透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本节课我抓住这一教学重点,有意识地设计了“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注意渗透“探索与发现”的`一般方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习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但本单元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的学生经历的跳绳、踢键等具体情境,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学生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4、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教学时从实际事例引入,通过学生解答,初步发现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接着让学生举出类似的等式,并对这些等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规律,发现规律。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