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介绍(优秀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介绍(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篇1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在备课或搞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情况应该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既反映教师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体现了教师是否切实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所以,学情分析是教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关键。很多老师按常规备课、写教案、做教学设计,教案写得很好而教学效果不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脱离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实际)。按照认知建构的观点,学习过程是知识不断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许多教师(包括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教案、教学设计比赛和说课比赛中,对“学情分析”这一环节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进行分析,于是就出现“学情分析”空缺或贫乏现象,这也是教师教学教学基本功缺陷的一种体现。学情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生生理心理状况、学生个性及其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学生感受、学生成功感等都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学情分析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确定的新课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工作。如对《植物的分类》一节课的学情分析:在学习本知识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植物学知识基础,也有一定的日常生活中分类的基础。初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敢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植物学这门课也充满兴趣。但是,学生们虽有的植物学知识,并不是按照分类系统来学习的,而是以形态、结构和生理这一主线来学习的,同时对于书中涉及到的植物名称,学生可能会遗忘的较多,从而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加大。为此,上课时教师要做好适当的架桥铺路工作。

2、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经常听到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现代学生的个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有的主要来自先天、有的主要是后天,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上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从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如:我们学校原是厂矿企业子弟学校,学生来源较广,一部分来自城里、一部分来自农村、一部分来自周围的厂矿企业。农村学生接触的植物比较多,具有相当丰富的植物知识,但平时所叫植物的名称与书本上并不完全相同;城里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相对比较少,有关植物的知识感性认识主要来源于家里的花草及生活区周围的树木,相对比较贫乏;厂矿企业学生地处农村,企业绿化搞得好,又有公园,平时能看到植物比较多,可没有系统地去认识植物,但是他们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城里学生和企业子弟由于受家庭和学校影响,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农村学生学习的习惯相对稍逊。为此,好上好《植物的分类》一课,需要许多直观的植物知识材料和多种教学方法组合。

3、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中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精力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通过分析了解他们当时的生理心理与学习该内容是否相匹配及可能产生的知识误区,充分预见可能存在的问题,对课堂上有针对地加以分析,使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功效性。

4、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方法掌握情况: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更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教得最优化和学生学得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陶行知说过,好的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第斯多惠也说过,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师只有事先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学习的方法掌握情况,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才能创造出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5、分析学习知识时可能要遇到的困难: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的问题和阻力往往会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困难与发展的障碍,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这些困难与障碍,并且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学生就能获得真实的发展。因此,在备课中要努力去关注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具体分析这些困难和障碍产生的原因,思考相应的具体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在“变态根、变态茎”等知识的学习中,由于变态根和变态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其缺乏感性认识,加之变态根和变态茎外形相近和相似,不但学生容易混淆、容易发生误解,教师也会产生类似情况。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实物或直观教具,通过反复比较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真正理解变态根和变态茎本质区别,以达到区分变态根和变态茎的目的。

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必须要分析好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情分析既要分析学生的整体具有的特点,同时更要分析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要具体分析,切忌空泛化。不同特点的学生,对教材的兴趣点、关注点不同,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学生身上,我们做教师的要加以理解,要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实施教学。

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篇2

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案例。

所谓“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学情分析的现状

就理论而言,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关注“学情”,以“学情分析”为起点,以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教师对学情的关注意识淡薄。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教师在做备课笔记时,主要是知识的呈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已算可贵,真正做了学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当下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常常存在以下问题:大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学情分析这一环节,在备课中进行学情分析的很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只是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前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面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清楚,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是无从谈“有效性”的。常常有教师抱怨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太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个说法就是学情判断的失误。学生差在哪里?教学设计有没有估计到这种差并相应地在教学中提出对策?教学目标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学情判断直接影响目标的高度、广度和正确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考虑学生的基础、个性、理解能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达标,责任完全在教师身上。

“学时学情”也常常被忽略。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效性”,本质上是指学生

“学”的有效性。课堂的结构表面上是“教”的结构,而实质上是“学”的结构,这个结构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设计者,他的职能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教的活动”完整有序,而学生“学的活动”零散而无效,“教的活动”丰富、多样,“学的活动”机械、单调。所谓的教学流程,应该从学生角度进行,是“学的活动”的展开。更大的问题在于,很多人没注意到它是个问题,包括教学者和评价者都可能被表面光鲜的“教”而吸引,而对被淹没于“教”中的“学”失去了注意力。

二、学情分析的内容

(一)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这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教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教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力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另外,不同年龄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查、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四)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三、学情分析的方法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教师的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因而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关键在于“用心”,做有心人。至于学情分析的具体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

这里所说的观察,与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课堂观察是有区别的。这里的观察者不是旁观者、局外人,而是教师自己。教师臵身于学校内、课堂中,可以成为具有明确观察意图、掌握观察方法又不改变课堂教学自然状态的最佳人选。对于了解学生来说,观察法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观察要做到准确、全面,最好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持久进行。但在日常教学工作状态下,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观察意识和洞察能力,即善于处处留心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透过他们的外部表现洞察其内心的思维活动。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谈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通过交谈,不仅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还可以使教师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要想使谈话取得好的效果,谈话前应该认真考虑谈话的目的、中心内容,并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为交谈对象;谈话时教师的态度要亲切、诚恳、和蔼,针对不同气质性格特点,注意说话的方式;谈话后做好必要的记录。

(三)问卷法

除了采用编制有关知识、技能的小测试等形式进行摸底分析之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专题问卷或量表进行调查。问卷大致可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种。前者只提出问题,不列出答案。它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回答不受任何限制,但不便于统计,只适合在少数人中进行。后者不仅提出问题,还列出供选择的答案。

(四)实验法

对某些问题、练习题或实验、演示设计的适用性没有把握时,可以找几个不同水平的学生试做或演练一下,了解学生的反应,为修改、完善提供依据。

(五)材料分析法

主要是分析学生的作业、试卷,从中发现学生的个性化解题过程,包括独特的解法或错误。初任一个班的历史课时,还可以通过查阅成绩册和前面的测试卷来了解该班学生群体和个人的学习状况。

(六)访问调查法

必要时,可以通过与学生家长交谈,了解到学生的一些学习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刚接手的班,还可以通过请教原任课教师来了解该班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实践表明,基于学生分析的教学设计,既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又让他们把已有的知识运用起来,在创造性的设计活动中去体验、感悟,取得预期的效果。

“学情分析”是研究学生的基本途径,是当代学生观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体现。然而,学生的种种情况常常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盲点,“学情分析”也就成了被忽视或未深入探究的实践领域。本文从教师开展“学情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教师开展“学情分析”方法。然而,由于自己的实践经验的缺乏,一些研究尚不够深入细致。今后,作为一名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一线教师,我将在理论的引领下结合实践经验,更加深入的对“学情分析”进行研究,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 篇3

一、试卷设置:

1、试卷形式:本次考试试卷分为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主观题部分共4小题,共5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命题范围:高一年级思想政治下册。

二、考试情况及原因分析

1、考试情况

从卷面批改过程中可以看出选择题部分学生准确率较高,分数达到四十分以上的同学约20人以上,这就无形的保证了一部分及格的人数。但在几个应用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上学生错误很多,可见,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并不够牢固,同时也反映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亟待提高。

主观题中,27、29考察的是关于消费者权益及市场交易原则的相关知识,是书中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但需要学生能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解释。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欠缺,许多问题知识点没有切合。26题考查的是财政的作用,大部分同学答得很好。本卷中比较难的是28题,考察的是对外贸易两个方面的关系问题,虽然此题在课上有反复强调过,但同学的掌握情况很不好。除了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之外,也体现出学生没有深入的理解课本知识。

2、原因分析

从学生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双基较差,最基础的、最基本的主干知识把握不好,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公式识记不清。尤其和实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由于初中实行开卷考试直接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其结果是识记不准,再现困难。由于目前初中阶段在我省是实行全开卷的方式进行考试,不少学生不大注意识记基础知识、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这种现象在这次考试中就比较明显地暴露出来。具体表现为有的学生未能准确记忆书本知识,东拼西凑,表述杂乱,缺乏条理性。尤其是简答题的答卷中,由于考生对相关知识缺乏准确的记忆,从而答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百出。

(2)审题不清或者根本不审题,做题跟着感觉走。现在文科的主观题题目往往是通过创设新情境,从新情境中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因而材料较多。而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根本不好好阅读材料,仅仅就设问来解题,常常答非所问,文不对题。

(3)没有紧紧扣住题干中的关键词。

(4)死记硬背,不善综合。不能灵活地提取知识、重组知识,只是单纯的机械记忆,没有提高自己的分析与综合能力,这一方面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加强。

从教师角度看:

(1)对学生不能有先入为主的印象。我们不要一味地怪我们的学生差,怪了,我们学生的素质也不会好,我们不能歧视我们的学生。你心目中已经认定了你的学生不好了,那你还会有多大的耐心与你的学生友好相处,你还会有多大的耐心教育你的学生。如果学生感觉不到老师的爱,他(她)还会相信老师吗?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此乃至理名言也。

(2)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策略:“低起点,小坡度,分层次,勤反馈,重落实”。我们要立足课堂、正视差异、分类施教,达到减少后进生、推进中等生、提高尖子生的目的,培育了一批批优秀、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教师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最简单、最浅显的问题入手,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待进生转化工作抓得紧,抓得实。

(3)我们要进一步重视集体备课,力求老师上课要大同小异,同中求异,上出自己的个性同时又要适合于我们的学情。

(4)要重视教学反思,要有“农民种田”的意识。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吾日三省吾身。”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有论者认为反思是教师产生教学灵感与教学智慧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教学实践重新咀嚼和回味来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从而获得更清晰的感悟和启迪。因此课后做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学效果,促使教师教学能力增强的必要手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更多的则来自于对自身具体的或长期的教学效果的反思,在反思中摸索积累个性化的经验,在教学反思中形成实践智慧。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中,一切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设计教学。因此,我们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

1.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这对搞好教学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与即将获得的知识常常是前后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应对全班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对每名学生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全面了解。

2.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提升这一能力。

3.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每名学生在来到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带来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观点、看法。(我们学校学生为三——六年级)这种已有的经历、经验和对待社会的观点,对于即将进行的课堂学习生活将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出发,既把知识讲清楚,又不至于加大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易理解,易接受。

4.学生的身心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各有其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因材施教。小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阶段,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充沛的精力和较强的求知欲,但遇困难又易灰心丧气,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对小学生既要尊重又要加强教育,严格要求。教师要保护他们进取的自信心,否则会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身心特点,充分尊重每一个同学。

5.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是教学设计环节中一个重要成分。情感因素是伴随着知识经验的掌握、观念的形成以及自身智力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它对外部智力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好好学习。

把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查清楚,我们的教学就有目标了。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