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物质的含义
2、能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
1、体会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从世界本质问题上认识有神论的荒谬性,鲜明地反对神创说,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教学难点:物质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亚真是被上帝宠坏了的地方。上帝把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湛蓝的海水、最柔和的沙滩、最美味的海鲜……。都赐予了这座海南岛最南端的海滨旅游城市。那么同学们思考,我们这么美丽的三亚真的是上帝赐予的吗我们这天地万物真的是上帝创造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展示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进入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二、交流讨论、成果展示:
交流讨论一:谈谈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
同学们列举:桌椅、土壤、老师、大海……设疑: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
(一)物质的概念:
解释: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它不为我们所动,不管你是否感受到,是否喜欢,它就客观存在在那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调物质的客观性。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能被人们所认识。强调物质的可知性。
(3)客观实在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所以,同学们刚刚列举的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非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的概念。比如同学们列举的苹果、芒果的共同点是什么是水果,这就是我们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抽象出共性的。
总结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我们说整个世界划分为:
所以下面我们就来做一道证明题,分别来证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
(二)世界是物质的
播放视频《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学生概括出: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⑴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同学们举例: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大概有46亿年了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交流讨论二:人类出现后,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图片展示三亚的新旧变化,我们把三亚改造的这么美,同学们思考在建设美丽三亚的过程中,给我们改造自然哪些提示呢如何处理和自然的关系呢
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我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播放视频《人类的演化过程》引导学生分别从产生、本质和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考: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是什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
(2)从社会的存在来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遵循的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交流讨论三:说一说你的目标,你的理想
同学们纷纷说了自己理想的大学,那么这些目标是怎么来的呢是凭空产生的吗对,是先有了这些大学的客观存在,才有了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意识,可见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今天这道世界的物质性的证明题我们就完成了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1、物质的概念
2、世界的物质性
概括出世界的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1)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2))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及主要代表观点
三、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学生讲坛”提前布置,由2名学生在收集资料,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分别讲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
(提示:观点介绍中要把握基本观点、观点的局限性、代表人物或是著名命题举例等三个方面)
(一)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B.局限性
a.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C.代表人物――古希腊的泰勒斯、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集大成者);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范缜、张载等。举例: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西周时已形成的“五行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到后来宋明时期张载、王夫之等哲学家提出的“元气学说”,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元气”。万物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它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举例:又称资产阶级唯物主义,产生17世纪英国,发展于18世纪法国,到达顶峰是19世纪德国
B.局限性
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b.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唯物的(“意见支配世界”)
C.代表人物――霍布斯、培根、洛克、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人
举例:这种机械性的特点典型地表现在关于“人是机器”的论述之中,他们的分析方式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利维坦》“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收人分配公平(板书)
1、是什么:相对平等(板书)
收入分配公平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差距悬殊。而是收入的相对平等。它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结论、PPT)
【设计意图】通过极具吸引力球员奖金分配问题,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理解公平的真正含义。
以微观事例引入,推导出在国家宏观层面“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由浅人深,得出结论,水到渠
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和总结的过程中,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正是因为有差距,但是差距又不能过于悬殊,其底线是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所以这正是我们共同富裕的体现,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也是要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
2、为什么(板书):
(引导)从与效率的关系、人民生活和劳动者角度是否能得出其他意义
得出结论: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促进共同富
裕;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PPT)
(过渡、提问)既然收入分配公平如此重要,现实中又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因为收人差距过于悬殊而不公平的现象呢?漫画是我们对现实生活最直观生动的表现之一,下面我们来看这几幅漫画,它们反映了哪些过大收入差距?
(PPT展示)群体之间、城乡之前、地区之间、行业之间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大家都说的非常好。请大家思考,如果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呢?。
(PPT展示)20xx年到20xx年我国基尼系数表注图(注明:基尼系数及数值含义)。这反映了什么情况?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收入差距长期在警戒线上,更说明了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紧迫性和长期性。既然收人分配公平如此重要和紧迫,那么应该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呢?请大家结合课本61—62页相关知识,思考:怎么做?有不懂的地方吗?
3、怎么办?(板书)
学生提出不明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什么意思?
教师解释书本语言中的“初次分配”。初次分配也称一次分配,是由市场主导的。(PPT展示
具体含义)通过这样的一种分配,劳动者获得了个人的劳动报酬,但是,如果完全交由市场来主导,则可能造成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
(PPT展示)20xx年各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和《如此工资》漫画。
提问:这体现了在我们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什么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该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两比重、两提高。(板书)必须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教师解释“再分配”:再分配也称第二次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和实物转移的一种再次分配过程(PPT)。再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ppt展示)国家利用税收和社会保障的措施实施再分配,展示相关漫画说明实现社会公平再分配的措施?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板书)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完善社保体系。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漫画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总结:看下图
(提问):1.这幅图反映了什么现状?这幅图的结构要怎样变化才更合理呢?
引导学生懂得上述措施实际上是扩大了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因此收入分配结构要实现“金字塔——橄榄形的转变”,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得出,教师总结:
根本上发展经济
①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分配政策——初次分配,提高“两个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③分配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是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加学生对再分配这一难点的理解;三是老师做好适时的引导,并以画龙点睛的语言做好归纳,结构清晰。
(过渡)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公平的基本问题。不过,与公平在一起的,往往还有一个孪生词——效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教学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三、教学方式
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反思:学生对这一问题有很强的想象能力,但没有一个理性的把握。要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问题自己总结,本框内容比较复杂,要详细分析,并要控制好课堂纪律。
(一)导入:
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
民工回答:“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
学者说:“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吗?谈谈你的看法。
总结:不同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二)进入新课:
一、唯物主义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分歧):
对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⑴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⑵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解决探究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
三种形态正确性局限性共同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A.具有猜测性,
B.没有科学依据;
C.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上,都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A.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辨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都是唯物辩证的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希腊的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第一开创人,他首先摆脱了神创论的观点,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他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接着,赫拉克利特又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而在中国,则存在“五行”学说(水、火、木、金、土杂,以成万物)。这些古代的哲学家把哲学物质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形态,坚持了以“物”为本。但是这却把世界的复杂简单化。他们对世界观本原的认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限制,不可能被科学证实。这便是哲学的第一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见上表,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是不同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当时科学所能达到的对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的认识,因而,人们就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单位,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各种元素的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转化。
哲学家用这一理论来研究世界的本质,得出:世界就是原子,原子就是世界的本质。这就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时,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子论开始站不住脚。对它影响最深的是物理学领域的两大发现。
A、放射性现象:具有放射性现象的元素在放射过程中,一种元素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比如镭。在放射过程中,它会生成惰性气体氦和氡。由此可见,原子是不是不变的?
B、电子的发现: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微粒呢?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2、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
3、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学重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教学方法】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运用“探究—交互”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绪激励法。
【教具】电脑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商品与消费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了商品是生产出来的,有了商品的出现,我们才有消费,大家看看我们使用的课桌,还有风扇等,都是生产出来后由学校买来供我们使用的。由此可以得出:从生产可以推出商品,由商品可以推出消费,依据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从生产推出消费,但是,从我们生活常识和经济学角度讲,能否由生产推出消费呢,生产与消费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回答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第四课第一框——《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二)新课教学
学习导航:必须带着问题学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怎么样),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什么?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活动一:面包、家庭居室、电子产品等这些商品从哪里来的?
师:很好,这些商品是通过生产出来的。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师:要满足我们消费,就必须发展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这说明了生产决定消费。(板书)
师:既然生产决定消费,那么生产是如何决定消费的呢?请看图示(幻灯片展示课本29页的漫画“今非昔比”):漫画中,坐拥江山和美人的皇帝为何坐不上飞机、吹不了空调?
师:对了,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我们消费的对象,首先必须生产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消费。在古代,即使是皇帝也享受不到看电视的乐趣,因为那是无电视可看。
师: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马车,,现代普通人却能坐上飞机。(幻灯片展示)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前,购物在人们的概念中就是要到市场或商场去买,聊天就是和朋友坐在一起边喝茶边聊。可是现在购物、聊天这些消费和和娱乐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以前的方式了。比如购物,我们可以网上购物,有很多人就喜欢到淘宝网吧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聊天可以通过QQ、飞信等交流,何时何地任你选择。由于生产的大力发展,导致我们购物、聊天等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这一切又说明了什么呢?
师:对了,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随着一些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和娱乐方式。
师:飞机比马车快得多,高档得多。又如20世纪70年代,青年人结婚要置备的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人们把这四样东西称为“三转一响”。而21世纪,青年人结婚“三件事”是:小轿车、住房、旅游。现代人的消费质量和水平远远高于以前的人,这又说明了什么?这种变化得益于什么?
师:很好。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以前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温饱都成很大问题,更不要说买房买车了。只有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质量和水平才能提高。
师:假设莱特兄弟没有发明飞机,人们会不会有飞上蓝天的冲动或向往?这种向往能否实现?假设从我们这里到首都建立起了高铁, 我想同学会优先选择乘坐高铁到北京,现代高铁的出现,促使人们有了乘坐高铁的强烈向往。同学们,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师:说明了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大家想一想,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消费,生产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们高质量生活、高质量消费。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热衷于某种消费,是因为生产领域有了突破性发展,使人们产生了这种消费的欲望。同学们你们可以举一下其他的例子说吗?
教师总结:通过我们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什么)、决定消费方式(怎样消费)、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怎样)、为消费创造动力(想不想去消费)。总之一句话:人类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都靠生产创造出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探究活动:想一想:果戈里的小说《死灵魂》中有个人物叫泼留希金,他积攒了很多的钱财却不消费,钱锁在箱子里,以至纸币霉烂变质,用手一碰就化为灰,地窖的面粉硬的像石头,要用斧子去劈。如果人人都像泼留希金一样会导致什么后果?消费品就会卖不出,厂家就会亏本,再生产将无法进行,社会也就不前进了。 这一结论说明了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看消费多生产的反作用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过渡)生产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生产的发展,消费对象、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欲望也就随着发生变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没有生产发展的历史,不仅谈不上消费,也谈不上生存。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也有它的反作用。有哪些反作用呢?让我们来继续探究。
师: 同学们,如果生产出来的牛奶不消费,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师:如果牛奶不消费、都卖不出去,那么牛奶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无法得到实现,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由此可得知:消费是生产的目的。那么消费对生产还有那些反作用呢?
师:人们有擦鞋的消费需求的出现,促使擦鞋这一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再例如,人们消费黑白电视时,希望能看彩色图象,刺激生产者调整生产,并实现升级,彩电消费成为热点时,带动了彩电业的发展。这说明,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由此可知: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师:过去人们乘坐的是旧式火车,速度慢、环境差,于是人们不断追求速度快、环境舒适的列车出现,从而促使今天时速高达413.6公里每小时的高铁出现,并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又说明了什么呢?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些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师:想一想:大家学习累了时怎样恢复体力的呢?
师:想一想,人们最基本的消费是吃,人们还需要学习。这些消费对生产有没有影响?生产离不开劳动者,而劳动者智力体力的发展离不开对住房等生活资料的消费。说明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总结:以上知识我们可以归纳为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师:考考你,有人认为,只要扩大消费,就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你怎么认识这一观点的?
师:科学合理的消费对生产起促进作用,不合理的消费对生产起着阻碍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同时拉动,消费、投资合称为内需,对外贸易成为外需。扩大内需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立足点,除此之外,对外贸易也能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拉动经济增长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能认为只有扩大内需才能劳动经济增长。
(3)社会再生产
从整个社会来看,是否生产出的产品一次性提供给人们消费,这个过程就简单地停止呢?让学生进行阅读讨论分析思考,从而引出话题“社会再生产”的概念及其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并对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重点指出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性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并用多媒体把这四者的关系展示出来。
2、大力发展生产力 根据上面已学过“生产决定消费”观点,进行设计问题:“要想提高消费水平该怎么办?”从而引出第二目内容“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文字展示:①(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0年4月) 2009年世界各国GDP排行前五名,(单位:亿万美元),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等五国。(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10年4月) 2009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排行,(单位:亿万美元),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等五国,中国虽然GDP总量位于世界第三,2010年有望超过日本,但是人均GDP排行却在第97位,这样一个根本事实,警告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幻灯片展示:
必要性即原因: 现实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国情,以及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求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理论原因: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因素,并且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从而推出要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包括生产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其中生产者是决定因素,生产工具是主要标志,从而得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人才,重视人才,要大力发展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才能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同学们充分理解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之后,引导同学们们思考应该如何发展生产力。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各种经济制度,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3)必须科技为先、以人为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科技关键靠人才,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人为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问题。让学生明确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现实情况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练一练:
1、出谋划策:请大家谈谈我们中部地区应该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重视人才;利用我们的优势,发展我们的优势产业
2、探究活动4(参见教材p30)
3、“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范围内,一味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你同意以上观点吗?请说明理由(理论:生产与消费)。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将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 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这种局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105-106页内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盟成为多极化力量中头等实力单位,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当今的实力虽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目前正在保持经济大国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竞争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各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7页图表,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对于维护和实现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
课余作业
分析讨论,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