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优秀1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1

《跨越百年的美丽》本组第一篇课文。这组教材是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的,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学习这篇课文,不仅仅是认识居里夫人,了解她的事迹和科学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敬重象居里夫人这样为科学献身的人,认同他们对科学精神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基于此,我选择了课后习题“想一想,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课文中的哪些方面?”这一核心问题,整节课,让学生个人默读批注、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围绕这一重点进行有效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基本达到了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并把其归纳为:一条主线,三个有效。一条主线是以美丽为主线,贯穿全文。三个有效是扎实有效地进行品读词句;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扎实有效地借助课外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一、一条主线,贯穿全文。整节课,我都以美丽作为文章的主线,以美丽作为话题进行课前谈话,以美丽质疑作为课文导入,以居里夫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为中心进行有关的词句理解和语言训练,把梁衡这篇散文用美丽为线有机地串联起来。

二、三个有效

1、扎实有效地品读词句。

了解居里夫人的美丽,除了外在美可以借助图片,内在美的体现都是通过品读词句来感悟、想象,升华理解的。如:在品读“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中,学生在老师的知道下抓住成吨和0.1克这组对比悬殊的关键词,通过朗读、品味,体现出科学道路之艰辛,也体会到了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

2、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工具性的体验要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文字训练中,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适当地创造机会来为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如在理解实验条件的恶劣的组句中,老师就创设出两种情景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假如你明白居里夫人的,看到他们在如此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你想对她说什么呢?如果你不理解居里夫人的'做法,当看到他们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你又会对他们说出怎样的冷言冷语呢?情景的创设、角色的变换,通过语言训练,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从而能更深层地了解居里夫人的美丽。

3、有效地借助课外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我们知道,课内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外阅读又必不可少,而且,课内外阅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互相依靠,互相促进: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理解居里夫人发现人生意义这个重点句子的理解有点难度,教师就通过速读课外阅读文章《三克镭》,了解三克镭的来龙去脉,了解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态度后,更好地了解到� 教材中的阅读链接为学生提供了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没有被盛名所累。为什么会有这个评价呢?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文章《三克镭》,了解居里夫人为了人类的未来而放弃了专利的故事,更加深入理解到居里夫人之美。

本课不足之处是学生的朗读没有落到实处,朗读时缺乏感情,交流中学生读得少。语文课还要在读上多下功夫,多读多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2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感染力极强的文章。文章赞美了居里夫人,向我们展示了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既来源于她端庄的容颜,也来源于她用生命和信念换来的“镭元素的淡蓝色荧光”,更来源于她献身科学,不惜用生命作代价所追求的人生之美,以及视名利如粪土,圣洁、伟大、高尚的人格之美。这种美丽,一百多年来一向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

这篇课文资料多,篇幅较长。文中多处运用联想、引用、比较的手法,既扩展了文章的取材范围,又使居里夫人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美丽。尽管这篇课文教学难度大,但我仍然觉得就应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于是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后再默读课文,边读边划记重点语句,边写旁批。上完《跨越百年的美丽》这课后,我觉得最令人满意的地方是他们能够认真地阅读,边读边划句子,有的学生还在书中打了问号,写了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我发现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潜力提高了。

另外多媒体课件就应为我们教学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在我的这节课中,多媒体课件却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虽然我注重了课件的清晰性和实用性,但还是效果不佳,像上面已经提过的重点语句的出示只是其一,其二则是一段视频的出示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居里夫人那提炼镭的艰辛,结果毫无作用。

能够说这堂课是美丽的,但这份美丽只浮在半空。学生真正读懂这份美丽了吗?好像还欠缺一点点。他们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尽管他们发自肺腑地说了一些令人感动的句子,要向她学习。但居里夫人的精神真的感动了所有同学?答案不见得令人满意。课前设计时,想法是好的,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教学原则, 我想这节课就应还要在读上下功夫,多读多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潜力。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3

各位参评老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让人钦佩。听他们讲课,那真是一份享受。细细品味,他们的风格虽然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身心地投入,用满腔的激情在课堂上掀起滚滚浪潮。

这次活动既是对温儒敏教授《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和吴忠豪教授《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的深刻解读,又是对如何教语出了引领和示范,使大家在研修后对语文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是一场及时雨。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有过这样的观点,他说:“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第二味是‘人情味’;第三味是‘书卷味’。”现在笔者尝试套用这“三味”和大家交流一下听课体会。

一、巧借方法,彰显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夏老师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堂课的语文味主要表现在 “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她重点让学生体会居里夫人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通过男女声合作读居里夫人和其他人的做法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对比写作方法的好处。抓住“终日”“烟熏火燎”,让学生感受到咬文嚼字的魅力。在品读“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中,夏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成吨和0.1克这组对比悬殊的关键词,将对比写作方法再一次巩固,并指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去品读句子。

岳老师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语文味主要表现在“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章所表达的观点,一语中的,“以后写演讲稿时就可以这样写”体会演讲稿的结构。再紧紧抓住演讲稿的目的是打动听众,让学生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那一段,让学生在读与想、体会与理解之间,一步一步地理解了演讲稿这种文体。同时,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段,总结出本文比喻、拟人及反复的写作手法,最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手法写出自己的心声,让双基训练落到实处。

谷老师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的“自主学习反思卡”让学生学习有的放矢。在预习中解决生字词和理清文章脉络,� 抓住文章讲的四件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讨论。看似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但手中的那根“风筝线”却攥得紧紧的。平时总怕学生预习课文时遗漏需要预习的内容,谷老师的自主学习反思卡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自己把预习的成果反馈在卡片上,不仅教会了学生课文,更教会了学生怎样学课文。

二、适度煽情,悟出人情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主要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要以人为本,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赏识其个性……”而这“人情味”要通过“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来展现。

夏老师在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感受人物精神之美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抓关键词、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 体会由四个“变成”组成的排比句,通过教师的引读、分批学生的朗读体会排比句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分组递加的方法朗读,声音的渐强效果很有震撼力。在课的结尾处点出这种美丽是跨越百年、千年的、万年的,是一份永恒的美丽。这种高贵品质难道不是一种美吗?“美丽”的含义挖掘出来了,人生的价值铭刻学生心中。

岳老师从资料的补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非比寻常,尤其是“春天是大地怀孕的季节,印第安人在这个季节不穿鞋子,怕伤害了大地母亲娇嫩的皮肤”,这样的资料补充让学生明白了他们对土地的'感情,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相比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热爱土地却又把他们转让出� 让这份悲伤的深情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通过配乐并不同形式地读,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当谷老师出示那《城南旧事》片段时,学生们不仅仅是在看,而是在内化一个个细细的瞬间。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又反复吟诵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如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旋律主题,覆盖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笑谈趣事中,品悟“一去不返”的无奈和伤感。尤其是最后“听听‘林海音’的心声”的那段配乐录音,使学生的情绪和文本的情绪到达了水融的地步,这时,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将课堂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三、简约大气,秀出书卷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儒雅、从容、含蓄、纯正;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4

《跨越百年的美丽》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久久在于容貌,还在于心灵。但是这篇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比较多,比较难读懂,因此我在备课时想力求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中深刻含义,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出学生的感悟和体会,进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在执教过程中,我力求从多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居里夫人的美丽,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课堂上有许多自己认为不足的地方,具体如下:

一、读的训练不够扎实。

我在备课时预设让学生在充分品读的基础上理解居里夫人的思想与精神,让学生画句子、写感受,从多个方面逐步深入的交流“美丽”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但在巡视的时候,发现学生的预习不够充分,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学生的发言没有抓住了文中重要的含义深刻的句子虽抓住了重点的片段,但没有根据重点的字、词、句进行整体感悟,仅仅是找到如“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人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可以看出我平时的训练不到位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让同学们抓住这些句子,谈出理解,谈出感受,有理有据,情真意切。同时我意识到带领同学们将自己的理解、感受还原到朗读背诵之中会更加有感受。而最后的排比句的作用的领会上孩子们会更加有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实现我所设定的读中思、读中感、读中悟。

二、我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上我不敢大胆的放手让学生交流,这样老师一直处在紧张状态,学生没有联系文中的语句比较充分,比较到位的把理解语言与受到感染、激励融为一体。

三、时间利用不够合理。

这节课主要是两个部分,课内文章的理解,课外阅读的拓展。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导致了课堂衔接的不够充分,学生的句子理解的不到位,由于时间的关系,出现了教师代替回答的现象,另外,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所以,理解一些有深度的句子的时候,只是� 因此导致最后没有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5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感染力极强的文章。文章赞美了居里夫人。与同类的文章相比,所不同的是全文以“美丽”统领,向我们展示了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种美丽既来源于她端庄的容颜,也来源于她用生命和信念换来的“镭元素的淡蓝色荧光”,更来源于她献身科学,不惜用生命作代价所追求的人生之美,以及视名利如粪土,圣洁、伟大、高尚的人格之美。这种美丽,一百多年来一直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

这篇课文跨度大,内容多,篇幅较长。尤其在材料运用上与同类文章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文中多处运用联想、引用、对比的手法,既扩展了文章的取材范围,又使居里夫人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美丽。

因此教学是我采用了四个环节:

1、走近居里──居里夫人事迹介绍会。

2、解读居里──感受居里夫人的美丽。

3、探究居里──理解跨越百年的美丽。

3、辨析居里──讨论现代社会是否需要居里精神。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我偶尔还会忽视教材的存在,而只顾剖析,少了写生与文本的对话。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与再设计 6

《跨越百年的美丽》讲述了居里夫人完成放射性元素镭的伟大的科学发现的过程,表现了她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视名利如粪土的伟大人格魅力。文章字里行间含着作者对居里夫人的满腔赞誉、钦佩之情。我在备课时想力求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中深刻含义,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出学生的感悟和体会,进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上完《跨越百年的美丽》后,从目标达成认真反思本课教学,有成功,也有遗憾。

1、朗读充满课堂。语文课是朗读的艺术。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感悟朗读,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使学生的朗读提升了对课文的理解,对居里夫人美丽内涵的感受。

2、感悟深刻。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处处精雕细琢,词句训练遍地开花,一节课很难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围绕“美丽”,直入重点,以文章课后第一题为线索,统领全文,从外表美丽、精神魅力两方面重点学习挖掘内涵。通过文章重点句子,以点带面,上线串联,内外结合,举一反三,达到了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如“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了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我们抓住了“从……变成……”这个词组,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深刻体会。

3、展开想象。居里夫人的伟大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是文章有限的语言文字无法充分表达的。所以,在重点语句,如“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人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冲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盐酸的点点烧痕。”我们运用了展开想象的学习方法,通过情境的渲染烘托,让学生充分领悟居里夫人的科学品质。

4、课内外结合。本课学 课外知识的适度引用,对学生理解“美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反思本课教学,我认为,在语文学习中,有这样几点应该注意:

1、加强预习环节。预习不仅仅是读课文,还应该包括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悟。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已知”和“未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充分的预习可以让课堂更加活跃,交流更加生动,理解更加深刻。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这样安排课文的预习:

⑴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⑵认读生字新词,抄写一遍。要求:规范正确。

⑶查解词。(老师推荐,学生自己确定两种方式)

⑷了解课文作者或文章写作背景。

⑹结合课后问题初步学习,标画重点词语和语句,写出体会。即“画—圈—思—写”

为此,我建立了预习本,以便学生养成习惯。

2、进行文本解读。在备课前,教师要进行一次文本解读。首先是熟练朗读课文,挖掘文本本身的含义,感悟每一句每个词,捕捉理解的点。其次是拓展阅读。大量阅读文本以外的内容,对人物、故事、故事发生的背景、作者等进行充分了解,这么做对深入理解课文,有效达成目标很有帮助。我特别重视教师朗读文本。不管读多少遍,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都会让自己对文本有崭新的感觉。一遍遍读下来,很多的感悟油然而生。

3、学生课堂常规的养成。一节课需要的是师生密切的合作,课堂气氛的好坏与老师平日的常规要求、上课习惯,学生的听讲、发言等细微的表现关系密切。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能说、会说,要培养每个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要让学生会说。会说需要一段时间的养成,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堂堂课去潜移默化。我打造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是全员参与的课堂。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生动起来,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回顾这节课,也有遗憾:对于文章中居里夫人忘我执著不懈追求的重点语句还需要深挖教材,让学生全面理解当时艰苦的条件,恶劣的环境下的主人公忘我执著,效果会更好!

和同学们共同享受课堂生活的乐趣是我的追求所在。本节课教学效果不错,学生学习积极,目标达成良好,总体感觉是相当成功的!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7

和学生共同学习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觉这课有得有失。得在学生结合实际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失在朗读教学环节处理不到位。

由于时间关系,我的教学环节中的朗读训练不够到位。朗读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以读带讲,从读中悟,古人都总结出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宝贵经验。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在教学中也注意了朗读训练。在这篇课文中,“‘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大多数的同学能自己处理轻重缓急,注意到情感的变化。特别是几个朗读好的学生,读起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这是本文的朗读难点,要把那种哀求的味道,那种软弱地哀求的味道读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朱立然,那个学习不肯努力的小男孩却把它读得那么精彩,那种哀求的味道读得我心软。冯旭满含嘲讽的一句“再见”“你要是想呆在那,就呆在那好了”更是让大家如临其境。然而,因为在引导学生去感悟它复杂的情感上,用去了不少时间,结果本来就满打满算的时间现在是远远不够了,只好忍痛割爱,以至脱险部分也没有充分展开读,原先设计的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只好忍痛割舍。

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这样层层深入,特别是结合自身的感受,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就会牢牢记住这个人生哲理,用它指导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因为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后面的安排也被舍弃了。这无疑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反思,我意识到课上要有主有次,不能面面具到,即使有取舍,也要慎重,语文课堂的琅琅的读书声不能少。

当然,这节课也有让我欣喜的方面。在总结本文主旨后,我安排了下面的环节:

“同学们,人生路上会有许多的困难,要想最终达到成功,也许并不难,它只需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请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人物的例子,以简单的小故事形式来阐释这段话,好吗?”

我发现,原先的课堂沉闷气氛一扫而空,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为了充分理解,我采用了同伴合作,我给各小组三分钟的时间交流。丰富多彩的答案流泻而出:

1、童第周历经生活的艰难,迈出艰难的一步,最�

2、王献之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练黑了一墨池的水,终成大书法家。

3、李时珍历经27年的艰苦钻研,实现了找一棵再找一棵,终于成就了《本草纲目》。

4、唐僧师徒坚持闯一关,再闯一关,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功德圆满。

5、我在练习掂勺炒鸡蛋时体会到:要想成功并不难,它只要你试一次,再试一次。,,,,,,,,

6、张海迪高位截瘫坚持自学外文,她做到了学一篇,再学一篇,最终精通七国文字。

7、爱迪生凭借“试一次再试一次”的毅力,实验失败数千次,终于有了近千项发明。

8、居里夫人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终于提炼出了镭元素。

9、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忍辱负重,等待时机,终于成功。

10、孔子仕途不通,转而著《春秋》,坚持著一篇,再著一篇,最�

11、屈原理想难以实现,被放逐转而著《离骚》,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声名卓著的诗人

12、曹雪芹一生穷困潦倒,由于他笑对生活,坚持改一次,再改一次,10年批阅增删数百次,才有了今天的巨著《红楼梦》。

13、音乐巨人貝多芬双耳失聪,扼住命运的咽喉,不断奏一曲,再奏一曲,创造了享誉世界的《命运》交响曲。

14、刘翔面对110米栏,跨一步,再跨一步,终于登上世界冠军的宝座。

我完全陶醉在学生们的精彩阐释中。赞可夫曾说:“ 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时刻谨记着,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个体,我们要让那一颗颗个性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只要我们精心的呵护学生在阅读中形成的蓓蕾,尽可能的给他们以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总有一天,这些小小的蓓蕾就会绽放出迷人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馨香!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8

教师要使自己的提问有意义,既不要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要过高要求,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要善用启发艺术,提出疑问,激起思考。

(一)启发式的提问

如《唯一的听众》教学片断:教师这样提问:“唯一的听众”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她做了什么事情呢?这听众为什么让作者成功了呢?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知道需要阅读课文,作进一步的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这种启发式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开放式的提问

提问不是追求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是有一定的开放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抒发自己的见解,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如《井底之蛙》的结尾,教师这样设置疑问:“青蛙跳出井口之后,会说些什么呢?”有的小朋友说:“青蛙会很惊讶:啊!原来天空不是我想的那样渺小啊!是我看问题太片面了。”有的小朋友说:“它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会感叹道:啊!外面的世界好美啊,我不忍离开了!”有的小朋友会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纷纷谈出自己的感受。开放式的问题,开阔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目的式的提问

教师在提问时,要摆脱盲目性,仔细斟酌,提出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问题,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如《老人与海鸥》的教学片段: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的变了调的地方话,教师这样提问:“你从亲昵的变了调这一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目的性的提问,促使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问题,最终得出准确答案,而不是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

(四)次序性的提问

一堂课,教师往往会设置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一定有主次、先后之分,教师要依据课文内容的主次,学生理解的。程度,设计问题的次序。如《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片断: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设置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含义?”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次序性的提问,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促使学生逐步理解教学内容,促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艺术化的提问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上要多下功夫,设置出灵活、开放、有目的、有次序、有启发性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促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板书艺术

教学板书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板书,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上书写工整,恰当运用。那么教师要使板书具有艺术性,有哪些方法呢?

(一)锤炼词语式板书

锤炼词语式板书要求教师增强板书设计的意识,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准备,把课文主要内容用精练的文字概括出来,抓住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好文章的内在联系,用关键词语搭建文章的框架,使学生一目了然。如《匆匆》一课的板书设计:匆匆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展示了文章的行文结构,既有利于教师讲解课文又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二)适时呈现式板书

教师板书的设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适时地呈现板书。如《怀念母亲》的板书设计:怀念母亲母亲祖国频来入梦——真挚情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书写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启发式板书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9

本话题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美食节展开,融入的是“餐桌礼仪”和“就餐习惯”,通过本话题的学习,大部分学生会谈论如何炒米饭、煮面条、做鸡蛋汤。如何做三明治和汉堡包。日本、美国、印度、泰国、法国等国家的饮食习惯、餐桌礼仪以及中西方饮食方面的差异,可喜的是同学们对宾语从句掌握得比较好,特别是语序问题。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10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扎实、朴实、灵动、富有实效”是听课老师给予的总评价。

识字和写字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扎扎实实练好这项“童子功”是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工作打基础,听写词语显示出五年级的要求“注意写字姿势,凝神静气地写好每个字,而且每个词只报一遍”,写后,对着屏幕认真对改,并在听写的词语中找出一对反义词,然后让学生用上这一对反义词练习说话,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字词,还会运用这些词,达到了语用的效果。

学生在自由读全文的基础上展示朗读,在展示之前,让学生充分练习,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读熟了课文,读出了语感,这比什么都重要,它能反映出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当学生展示读完一段后,让学生说出展示的理由,能直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指导!

接着,阅读深入一层,让学生聚焦课题,理性地认识“美丽”,于是让大家默读课文的3、4、5自然段,寻找美丽,用把能体现居里夫人精神美的语句用“---”画出来,并在触动心弦的地方写上自己真实的感悟,然后小组交流读书思考后的收获,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后,对作品的语言,人物的品格的理解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了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篇章教学的要求,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特点,本课在师生对话中,学生习得了居里夫人在发现反射性元素的过程中,做了不可估量的工作,作者梁衡捕捉到了居里夫人典型的事例,字里行间折射出居里夫人永恒的美丽!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写文章选材一定要典型,一定要为要表达的情感服务,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回味无穷!

一节语文课的结束是一个学习目标的起点,要把课堂上的学习延伸下去。于是布置了课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用欣赏的眼睛发现身边的美丽,以“---的美丽”为题,写自己的发现。

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对“学”进行了指导、激励和唤醒。告别了繁琐的内容问答与分析,担当起了语文课堂本该担当的字词句篇的教学责任!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11

加入工作室的第一个学期,工作室布置了新一轮的上课任务,本着自我锻炼提高的愿望,我选择第一位上课,选择《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有了前期制定的课程纲要,于是我根据课程纲要,开始了第一次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念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而写的,那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让人一直铭记,直至百年、千年甚至永恒?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读文,读完后发现居里夫人不仅容貌美,她身上所具备的对待科学、对待名利的态度也是美丽的。

因为和赵明建老师合作上课,一人上一个课时,在和他交流后我开始了第一课时的备课,在美丽上做文章。备好后在周四工作室教研时进行了说课,大家分别从目标制定的依据、目标、评价任务几个方面展开了交流,得出的结论是:第一课时要夯实基础,以字词教学,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为主,第二课时再从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感知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

就这样开始了第二次备课,以字词教学为主,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准确认读14个生字,正确书写“分析、顽强、侵蚀、隐退、乏力、荣誉、头衔、捐赠、诞生、里程碑、卓有成效”等词语。

2、通过自由练读、同桌互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通过课前资料搜集和课上交流,初步了解居里夫人。

评价任务是:

1、能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抄写易错字。

2、通过初读,能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3.能借助资料,谈谈自己对居里夫人的认识。

用这样的教案,我开始了试讲,课后老师们开始评课,在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

1、字词教学比较扎实,但是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自学生字词不成问题,应变老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2、这篇文章是第五组第一篇课文,课堂上没有和单元进行整合,与单元主题“科学精神”没有联系。

3、这是一篇散文,在总结课文主要内容时没有一定的方法指导,学生不好把握,所以教学上用时过长。可以在检查读文时总结段意,连接段意总结主要内容。

课后随即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关注单元主题,由单元主题导入新课,并引导学生连接段意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在周四教研活动中,我用六一班开始上课。因为学生预习到位,所以这节课基本上是按部就班上下来了。

课后,工作室成员和我校听课老师在一起研讨评课,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目标制定不到位

1、目标表述不严谨,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模糊,如:体会。什么是体会?体会是不可测量的。

2、只注重字词读写、文章朗读,目标中缺少对词语的理解。如:摸瓜寻藤、摘叶问根、里程碑、视名利如粪土。

二、评价任务的设定不具体

评价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在教案中没有体现,如:认读生字。怎样判断学生达到认读的目标了,具体用什么方法评价没有具体表述。

三、没有关注学段目标

中段和高段的字词教学形式不一样,达成的目标也不一样。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对于字词的学习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而不是现在课堂上展示的半扶半放。课文主要内容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在高段教学不合适,也不适用于这篇文章总结主要内容。这也反应了我在备课时没有关注课标的要求,对文章把握也不到位。

四、教学时充分关注课堂

虽然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要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这节课中我就出现了失误:指名介绍居里夫人时因为没有听清楚学生的介绍,出现了错误的纠正。在评价方式上,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小组间相互评价的作用,但是在这节课上体现的较少。

静坐常思己过,回想自己的教学,的确存在一些缺陷和遗憾。作为教师,上一节课难,上一节好课更难,在备好课上好课的路上也没有捷径,只有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总结,且思且行。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12

这个单元的重点是“科学精神”,本课的重点是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的含义。基于此,我选取了课后1题“想一想,课题中的美丽表此刻课文中的哪些方面?”这一核心问题,整节课中,学生个人默读批注、全班交流,都是围绕这一重点进行的有效活动。深入理解之后我又回归课题:说说你对跨越百年的美丽新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这份美丽是永恒的。

对于这样一篇长课文,要敢于舍弃。这一课的字词没有难读的,就把检查生字词这一环节去掉。检查朗读全文也不现实,所以,我让学生读那些自己认为难理解的句子。如果这些难理解的都通了,那其他的肯定也不成问题了。节省下来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充分地深入去阅读,去感悟,去体会。所以,课堂上有许多生成的东西,很打动人心。

因为自己对居里夫人的“美丽”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所以在课堂上能对学生的发言能及时进行总结与点拨。最后引发对主题“美丽”的提升,引导学生到对课题有了更深入地理解,使学生明白像居里夫人这样“有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和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美丽”“不止是跨越百年“它是永恒的。

当然我对课堂的评价艺术还有待提高,不能只局限于简单的肯定和表扬。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1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是阅读教学中的中心,是所有对话的根本基础。那么,高年级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呢?在上《跨越百年的美丽》这课时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说说。

1、找准突破。《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以“美丽”为主线,表明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我教学中抓住“美丽”这一主线,以“美丽”为突破点,引导学生通过看居里夫人的图片感受居里夫人的容貌美,通过细读课文感受居里夫人人格美,通过小结朗读巩固美,通过作业布置延伸美。这样的教学,避免了逐段讲析、面面俱到、高耗低效的模式化教学程序,抓住了课文学习的要害,为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课文定向、定序、定度,从而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2、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体会、分析居里夫人的内在美是这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抓住文本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理解。如:“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废弃的破棚子”、“一锅一锅”、“终日”、“烟熏火燎”、“点点烧痕”等词语体会到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艰辛,以及她对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引导学生体会提炼镭的时间漫长,还运用数学题,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计算出“吨”与“克”之间的进率是100万,进而明白0.1克镭是1吨矿渣的1000万分之一。在感性的认识里,加深了学生对居里夫人研究工作的繁重和艰辛的理解。这样“咬文嚼字”,学生加深了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对居里夫人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激起学生的敬佩之情。

课结束后留下的遗憾也很多。因本节课内容较多,虽然重点段落基本感悟完了,因时间关系后面还是草草结束了,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情。再者本课的写作方法因时间关系也没穿插的学文中进行强调和指导。最后朗读方面指导也不到位,虽然学生朗读很充分,但是我对朗读的指导不很到位,使得有些朗读流于形式,没有较好地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如果指导朗读时自己的语言能再生动一点,语气能再激情一点,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那么这节课的效果也许会好些。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14

《黄鹤楼送别》一课采用了“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设计时,我准备紧扣“离别”这个主题,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诗句之中美丽的情景,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情感,从而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继而带领学生学习文包诗的文章是如何将文与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提高对文包诗类似文章的欣赏与学习。

一 感受景美

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暮春三月,江边上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样优美的景色,年轻的李白仅仅用了“烟花三月”这简单地四字就将这暮春三月之景描绘的淋漓尽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美,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读,再联系自己曾经观察过的暮春三月的景色进行“入境”,最后通过图片的观察,进一步深化景色,把这种优美的景色更加深入人心,感受到“烟花三月”。

二 体会情真

李白和孟浩然两人应该是个性情中人,尊敬朋友,对朋友的友谊是很看重的,这从我们的资料搜集中很容易看的出来。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资料,这是学生客观地认识到:李白和孟浩然两个人相差12岁,在李白认识孟浩然时,孟浩然就已经是有名的大诗人了。这奠定了李白对孟浩然亦师亦友的情感基础。并且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喜欢游山玩水;而孟浩然虽不是浪漫主义诗人,但他却是一位田园风光的写作诗人,故而也喜欢游历山水之间,所以二人可谓是志同道合。因此当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再一次相遇而有要面对分别时,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故李白在诗中写到“故人西辞黄鹤楼”,交代的缘由,以及“下扬州”这个遥远的目的地,字字隐含着李白的不舍之情。

同时“烟花三月”的美景在此时仅仅只是景,丝毫引不起两位热爱自然景色的诗人的欣赏兴趣。这也是从侧面烘托了不舍。“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此时的景色在李白眼里形同虚设,他关心的以及眼中仅仅只是那一艘载有有人的小小帆船,从“依然伫立”“凝视”这些词体会不舍。这让学生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许,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会对朋友相处之道有所感悟吧。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以多种形式的科学的教案和课件为参考,在请教年长教师的各方面意见上进行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课件的完善。本节课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调动学生朗读、想象、领悟语言文字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并且这节课中,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景。一开始,我就用语言展示了美丽的画面,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锦的长江边,一队友人在举杯话别,再加上学生的生活实际,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如到课文的情景中去。在教学第三段时,我结合学生声请并茂的朗诵为学生展示了两人离别时那感人的情景。利用学生的对话形式来感受李白以及孟浩然的心情,并体会话语中的情感。

尤其是帆船随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那一幕,我设置了动画,更是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眼球。 并以一个伫立在江边上,李白心里向什么的拓展来进一步感受主人公李白的心情。 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另一目的也是要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在课文结尾处,我让学生去搜集其他一些文包诗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学习类似文章,既加深了古诗词的影响,又能积累诗歌,多媒体让我们的教学受益匪浅。

最后,在我的这节公开课后的语文研讨过程中,我发现先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对于学生的朗读这一方面的引导,我缺少一定的教学经验。比如:我仅仅是让学生去读,以自己的语言告知学生这段话包含什么样的情感并试着去独处这种情感,所以学生仅仅也只是读,根本没有在心中形成某种我所说的情感。因此,在这一方面的教学,我更应该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或者去联系某些已经学过或有感受的文章,去领悟体会出本文中的不舍与敬仰的情感,从而达到朗读的良好效果。

接下来就是我的教学过程了。在教学过程中,我多采用的是传统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始了我的教学,所以在听课时会显得我的话比较多,而学生仅仅是围绕我的问找答案,失去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实践机会。所以,在研讨中的话题式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想到既然是新课标教学方式,话题式学习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要求,并且教师在此过程中会更加轻松,充分发挥着引导学生学习的指路人。

最后,我的总结性的话语没有将本节课很好的与语文的课外联系上。语文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学科。课文仅仅只是一个范例,是让教师去教学生学会类似文章的一种阅读、学习、体会情感的桥梁。所以在这个教学上我没有很好的将“文包诗”这种形式的文章的学习以及体会情感的方式总结性的讲述清楚,所以我想大多数学生下次遇到类似文章也很容易失分,把握不住情感。

综上,在我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吸取教训,将所学到的教学经验慢慢地转化成为自己的,融入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好地上好每一节课!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15

优点:

1、质疑分为有效性质疑和无效性质疑,读题后的思考,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效。

2、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体验,对学生的评价很及时,鼓励性语言很到位。

3、善于抓关键词、重点词句引导学文,朗读感悟法很到位。肃然无声、烟熏火廖、一锅一锅。

4、指导学习方法有效。

5、学生爱听最重要,唐老师的课堂充分达到这一点。

6、图文并茂,居里夫人年轻和年老后的照片对比贯穿全文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7、反馈到位,补充板书,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对主题更深刻。

8、抓住身边事物,用比较的方法感受“镭”的大小。

9、学生关注文本多过关注课件,是本课的亮点,希望传承。

不足:

1、如能感受“吨”和“克”的大小,读文时将会更有感情。

2、语文课学生的开口很重要,开口读、开口答、开口问。可让孩子小组交流,再集体汇集。这样会提高效率,同时让更多的孩子有了开口的机会。

3、排比句4个“变成”,是一种递进关系,此处虽有朗读指导,但效果没达到最佳。可适当配点背景音乐,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感悟。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16

尽管一再告诫自我课堂节奏应当按着孩子课堂的发展韵律来把握,可是一到上课的时候就又犯了毛病。此刻更能感受教师们上公开课时的求全求美心态。可见某些构成的固有心智模式是很难改变的。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态仍然是来自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明显高于学生,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仍然占据着我们的课堂,尽管对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理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可是把这一理念转变到实践中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此的深刻认识,是上这节本课对于我而言极珍贵的价值。

如何创立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是目前需要更加深入探究的重点。前路漫漫,尚需不断思索。最关键是必须根植课堂,大胆实践,以研究的心态应对课堂教学的开放。

当然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也有几点自我感觉还算满意的:

1、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是用心地倾听孩子的发言,并及时给予了评价。

2、在布置孩子们自我阅读时,真正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阅读感受。认真地观察了孩子们边读边划下的句子,做到真正地了解孩子们的也现状,然后有针对对性地请这些孩子起来回答。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信心。这应当是关注学情的具体体现吧。

3、尽管孩子们不能用丰富发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可是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感受到课堂内为他们展示的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美丽还是征服了孩子们的心,他们让我感到了一种只能在心中意会而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愤悱状态。如果在课堂上再多给一点具体的引导,再多给一点时间,让他们从容地思考,从容地表达就更好了。很多习惯需要在一日一日的课堂学习中慢慢渗透的。

4、有一个课堂上的临时发挥觉得处理得较好。因为研究时间的问题,出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我没有主动去提问分析,而是让学生自我默读这段话,看看自我有什么疑问?果然孩子们提出了文章的核心问题:“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原的追求,使玛丽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人生意义的发现是什么?

能够感受到孩子们的思维开始在起火花了,只要给他们时间去思考,智慧的火花就会绽放。其实只要顺着孩子的这个问题让他们回到文中去细读课文答案就会自然出来。课堂上给孩子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训练。

一节课总是有很多的遗憾,尽力而为,往梦想里走,望完美里去。和孩子们共同享受课堂生活的乐趣是我的追求所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