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朗读训练中,采用音乐、录音、录像等多种辅助手段,刺激学生视觉、听觉感官,激发他们兴趣。运用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运用录象,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的配乐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有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的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能深切感悟。我想:这是以后在诗歌教学中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这首诗突出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两点做得尤为好:
1、加强朗读训练。教学时,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
2、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我也十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我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通过教学,我感到这堂课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重视诗歌朗读的同时,对有些关键词语的理解不够重视。诗歌中的字词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又不能采用以词解词这种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将深奥的词语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让学生能深切感悟。我想:这是以后在诗歌教学中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
一、识字教学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1、字理识字
板书课题时,先写了生字“祖”,让孩子说出带有示字旁的一组字:“神、祀、祝、福”,然后出示图片,揭示偏旁示字旁的字源,让孩子知道“示”最早的意思是祭祀用的神台,示字旁的字与祭祀有关。字理识字,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2、溯源识字
猜一猜古文字“逮”,其中一部分是一只手一把把动物的大尾巴给抓住了,另一部分像是一个人在跑,又跑又抓,这就是“逮”。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境,追根溯源讲解汉字的字义,有效预防错别字,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轻松掌握识字能力。同时,汉字溯源法还能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3、动作演示识字
“逮、掏、逗”等动词是在学习动宾式词组时识字的,动作演示,表演了逮蝈蝈,活灵活现地再现原始又跑又抓在逮蝈蝈的情景。教师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掏鹊蛋”,还联系生活说说还可以掏什么?最后引导孩子把“掏”和“拿”进行比较,让孩子知道到把手伸进去再拿出来就是掏,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4、图文结合识字
认识“蔷薇”二字时,通过看图把生字与图上画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孩子关注草字头,认识到蔷薇是一种植物。
二、找准训练点,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怎么通过课文阅读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还是要聚焦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挖掘值得关注的词句段落,确定具体的语言训练点——动宾式短语。这首诗中藏着结构相同的。词:摘野果、掏鹊蛋,老师还引导孩子把其他动宾结构短语也用三个字概括了,如,追野兔、采蘑菇、逗松鼠、采蔷薇、捉蜻蜓、逮蝈蝈,然后引导发现这些词组的特点,孩子们发现前面是动作,后面是动作指向的对象(事物)。再进行拓展训练,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积累动宾式的短语。这样找准了语言的训练点,引导学生感悟言语表达的规律,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升。
三、分层指导,重视朗读训练
根据文本特点,李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
1、美读词语。一是通过图片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帮助学生读好“浓绿的树荫、一望无边和苍苍茫茫”这三个词语,二是读好动宾式词语的不同节奏,读得很有趣味。
2、读好了诗歌中带有叹词“啊”的句子,两个“啊”,放在了句子不同的位置,也就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每次词语、句子的朗读,李老师都对孩子进行了评价,并对下一位同学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运用课件里的精美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朗读,孩子的朗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表达诗意。这样从美读词语,品读句子,再回归到入情入境的课文朗读,李老师进行了有梯度的分层训练,最终落实了有感情的朗读这一目标。
四、在重视朗读训练的同时,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有待提高
诗歌教学难度大,常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虽说通过反复读,能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悟。但诗歌抽象表达的特点会给学生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这也是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在这节课中,教师有确定这一重点,但不是很好地突破重点,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待提高。
总之,老师根据文本特点,设计多种方法识字学词。通过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分层次的梯度朗读训练,初步感受诗意,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1、图片引入,激发兴趣。用原始森林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2、读诗歌,感知文本。首先,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思考:祖先生活中哪里?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在他们的生活场景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习生字后,教师要求学生读这首诗,做到“五不”: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错字音、不读破句子。
第二课时:
1、这是一首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诗,因为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首诗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出与自己生活贴近的活动,比如:摘野果、捉蜻蜓、逮蝈蝈等,并让学生体会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心情,这样就很容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2、注重朗读。朗读是低年级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祖先的摇篮》是一首儿童诗,共四小节,内容浅显,第一节总写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第二、三节写想象中的祖先在原始森林生活的场景;第四节从想象回到现实,表达对原始森林的赞美。
我从哪里来?作为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之一,这个单元是要启迪孩子们去认识人类的开端,寻找人类的根,追问世界的开端,这是编者的美好愿望。
教学这一课,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去指导朗读:第一节读好“摇篮啊”中的“啊”,第二节和第三节读好里面的四个疑问句,第四节符号“沙沙,沙沙”和“多么美好,又那么遥远……”除了这些细节,整首诗的节奏和诗句的轻重缓急也进行了细致的指导。
在分节指导时,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朗读,读得比较好,不过一放到整首诗里,他们就会读得很急。当然,在下午第七节课再检查时,他们的朗读还是能让人满意了。
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时,重点在透过文字表面读懂诗歌的意趣。首先让学生找出作者想象的`原始人类在森林里有哪些活动?找出几组动宾短语“掏鹊蛋、摘野果”、“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赏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
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最富诗意和童趣的两组短语。
“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这一句没有沿用前面的句式说成“追野兔,采蘑菇”,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原始森林里生活的趣味,和野兔赛跑多有意思啊,野兔成了原始人类的朋友,他们在玩游戏呢,多快乐!“看蘑菇打伞”蘑菇为什么要打伞呢?是为了挡雨?为了遮阳?还是为了美美哒呢?原始人类是在看蘑菇打伞,他们也有这样的疑问吗?还是会想哪一把蘑菇伞更美。多有趣的原始人类的生活。
再看“逗小松鼠,赏野蔷薇”动物可爱,植物美丽;“捉红蜻蜓、逮绿蝈蝈”,红与绿相应成画。多有诗情画意,原始人类的生活。
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童诗中的意象,眼前好似放映着一部有趣的史前人类生活的大片。虽然时间花得有点多,但,从孩子们的朗读中我能感觉得到他们的收获还是挺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