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优秀13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昨夜睡前偶尔翻开《庄子心解》,在161页处,赫然发现克里虚纳的一句话:“不要去顾虑结果,只要做任何在此时此地必须做的,然后把结果留给我,留给神。不要问说将会发生什么,没有人知道,要去关心手段,而不要去想结果,不要成为结果导向的。”这句话很是让我的心震颤了一下,也许一直以来,我的问题就是太关注结果了,喜怒哀 因着这自卑心,就愈加要向结果来求证,为了求证便两眼鳏鳏、目光呆呆,最终丢失了过程应有的乐趣与意义。

同样的事情大家都在做,但心态却迥乎不同,内蕴贫乏者捉襟见肘;鸢飞戾天者目无余子;虚怀若谷者海纳百川;游刃有余者气定神闲。因心态之不同,所成之事业自然也判若天地。最近读到李镇西老师《冬天》一文的课堂实录,堪可为证。

这堂课是李老师在20xx年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时,难却校长盛情而临时决定上的,由于事出无备,李老师只好从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中选了篇朱自清先生的《冬天》来讲。李老师说这是他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篇散文,于是我从网上调出先看了看,内容确实是典型的朱先生风格——于质朴中蕴含细腻之深情。当时我就想李老师这课一定上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

待我细细地看来,却是大大的失望了。这就是李老师的课吗?这就是传说中大师的水平吗?一开始上课,李老师不是马上吸引同学们,赶紧切入主题,而是悠悠然地和学生们聊天、拉家常,谈什么“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而且自己还长篇大论地说个人的看法——这不是新课程最反对的教师占据课堂的法子吗?当李老师大谈当年他看电影《我的兄弟姐妹》是如何流泪时,我实在忍不住了。我甚至在心里祷告:李老师,我敬爱的李老师,你赶快切入正题吧!大家把你从大老远的地方请来,不是听你侃大山,而是想见识一下你高明的课堂艺术的啊!你就这么对付大家,实在是……,唉,我简直都想替你钻地缝了。

不紧不慢地,李老师总算开始让学生读那篇文章了,我意少舒,静待下文。接下来,李老师自己朗读一遍课文,让学生勾画出打动心灵的语句。从实录中看得出李老师读得甚是投�

还是来看李老师都做些什么吧,他说:“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就按照刚才我说的:‘读出自我,读出问题’的顺序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说喜欢的句子,这个不难。有同学说“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这句不错,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讲的小时候吃豆腐的故事。李老师借题发挥说:“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我心想上面那位女生赶巧听过父亲小时候吃豆腐的事,其他学生就未必有此同感了,李老师能把同学们的心拢到“温馨的人情”这个主题上来吗?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李老师说着还真和这位同学握上了手。如此又问了两位同学,之后,李老师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字:“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然后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行课到此,出乎意料地出现了一个高潮,一个情感的高潮,在这个高潮里,李老师借机渗透了理解教育、爱心教育,很自然地,师生的心是在一起的。这一点我比较赞赏。

接下来,是课堂结构的一个过渡点。李老师说:“除了欣赏之外,我们还要进行研究,同学们同样可以发表看法的。哪些同学有什么问题呢?甚至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这就由情感共鸣转入了疑难理析。一位男生提出来:“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李老师马上肯定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继而学生们围绕着这个中心话题展开了讨论,以这位男同学为一方,其他同学轮番进攻。李老师绝不以势压人,一直捍卫着这位倔强男生的话语权,最终这位男同学点头说:“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来衬托家庭和友情的温暖。”“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几位同学的观点。这种勇于服从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贵!”李老师友好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课堂就在这轻松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着,即使学生们提出再简单的问题,李老师也保持着微笑,和颜悦色,循循善诱。最让我感动的是李老师不时发出的会心的笑声,它也仿佛一缕和煦的春风吹散了我心头的紧张与矫情。不知从何时起,我被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引领着,已完全出离了这狭小的课堂,悠游于作品勾画的历史场景之中。至此我方才醒悟,原来李老师那看似不经意的插科闲聊都是在与学生交心啊!都说课难教,我们的课为什么难教?对比李老师我发现了大家的和蔼、亲切,也看到了自己的局促与拘谨。

课堂固然是需要有目的的,但更需要像李老师这样煦暖如春风的人格魅力。好课是心底的流泉,而不是箭矢的标的!

,课外学习不放松。 篇2

为了改进学习方法,我给自己订了一个学习计划

(1)做好课前预习。也就是要挤出时间,把老师还没有讲过的内容先看一遍。尤其是语文课,要先把生字认会,把课文读熟;对课文要能分清层次,说出段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上课要积极发言。对于没有听懂的问题,要敢于举手提问。

(3)每天的家庭作业,做完后先让家长检查一遍,把做错了的和不会做的,让家长讲一讲,把以前做错了的题目,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复习复习。

(4)要多读一些课外书。每天中午吃完饭,看半个小时课外书;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只要有时间,再看几篇作文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在开始诵读阶段,我让学生分段、分层地进行,最后要求连贯地背诵全文。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4

这个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两个重点班的语文教学,领导的信任、学生的渴望、家长的重托皆系于我一身。因而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到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这一学期是我参加工作以来任务最繁重的时期,家里父亲病重,单位任务繁重,一方面我是班主任,带两个重点班的语文课,一方面又要参加师大省骨干教师的培训班,面对如此的重担,我精心安排了时间表,尽最大可能做到事半功倍:上午去师大培训,中午去照顾父亲,下午在学校上课,处理班务,盯自习,晚上在家备课,完成培训作业。在自己的努力和同事的帮助下,终于度过了难关,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既获取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备课情况。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校长经常对我们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刚开学的时候,由于从高三下来后,对高一的教学工作需要一个适应期,也由于工作量比较重,我忽视了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认为只要把教材钻透了,想方设法令课文上地生动,学生就易接受。然而学生却不买帐,课堂效率也甚微。渐渐地我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因而也留意起学生的特点。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有以下两方面的显著特点:高一新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术语教学,同学们不能适应,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另一方面,两个班的同学都各有特色,比如二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学生反应较快,上课气氛积极;而一班正好相反,上课需细嚼慢咽,但整体朗读水平较好;二班注重个人能力,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独立学习。如果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就不理想。经过实践的检验,我充分认识了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将会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因而在备课的时候我已做到了“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

二、上课情况。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为此我采取的措施有:

1、加强自身的素养,提高教学技能。上课尽量做到使内容丰富,实际。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并且每天都以充足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

2、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是语言,就需要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我坚持每节语文课前抽出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读,来提高他们的语感。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由于经常念一些名家名篇,也培养了他们的语文鉴赏能力,有些学生甚至做到了出口成章,可谓一举多得。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这也培养了一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拓宽了视眼,有了写作素材。

当然回看自己的授课,我也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自如地驾驭课堂。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其中困难。

三、课外辅导情况。

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

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提高;

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静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重新建立这些同学的学科基础知识,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如发现学生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及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制背诵等方式,以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基本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令人欣慰的是我教的两个重点班的成绩明显好于其他两个重点班,辛苦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我明白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5

源远流长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虽然有很多优点,但用现在的眼光看,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而且也让我们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教得很累。本来以为"课改"会让我们轻松一点,可是半年下来,没有感到丝毫的轻松。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评价机制,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适应;同时新课改第一年,家长、社会、教育部门的密切关注,这些都也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教龄都在8年以上,教学经验最少的也经历了两个大循环,但我们一致觉得,每一个人都象工作第一年刚刚上岗的新教师,紧张加忙乱。回顾这半年来我们的困惑、思考与实践,我们不能说有什么经验,只有一点点甘苦,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面对的是课程结构的变化。

以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课程相对固定,很少变化,是一种稳定的结构。而新课改突出了发展个性和以人为本的概念,相应的对新的课程结构就提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较高要求。具体体现为压缩必修课时,增开选修课,以提供较充分的个性化空间。以前高中3年的语文内容,在新课标中压缩为5个必修模块,在高一、高二共两个半学期内完成。另有3个半学期左右的时间,学生可用来选修。选修课现在设计为5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又可设计若干模块。必修课每个模块计2学分,学生修满10个学分,可以达到基本水平。选修课学生依个人兴趣自选4个模块,修满8个学分后,与必修课共计18学分,这样就可算作语文科目合格。

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我们的周课时数减至四节,课时减少了,授课内容却不减反而增加了。新教材每个必修模块包括四个单元的阅读鉴赏、一个单元的表达交流、一个单元的梳理探究和一个名著导读,相当于旧教材的一册书,而新课程要求一个学期修完两个模块内容,也就是说,旧教材一年上完的内容新教材要一个学期上完。于是,期中考试前我们高一师生就是在与时间赛跑,与有限的精力作斗争,一路奔跑,好不容易到达一个终点,还没来得及喘息,又要向下一个终点奔去。课改,变成一滴滴的汗水,凝成一个大大的"累"字,我们被这个大大的"累"字压得无暇去体味课改带来的益处。我们的。困惑是,新教材,如果要以师生的赶和累为代价,那它的存在价值到底有多大?不要说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让学生的身心得以舒展一下也难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那么多的内容,这的确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但在接下来的必修2中,这个问题就缓解了不少。因为教完必修1后,我们全组教师一起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取舍、处理,缩减了一些内容。比如第二个模块中的演讲词单元,本单元的重点在于拓展运用,所以我们只用了两个课时以本单元的第一篇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和第二篇著名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两篇演讲稿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一般演讲词的特点,把口头的演讲训练放在课前口语训练甚至平时的课堂发言中。同时我们加大课堂密度,争取有效的授课时间,基本上每一节夜课我们都用来讲课,很少考试。果然,时间够用了,期末实现了我们留出一个半星期总复习的预期。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开设必修课的目的,是构建语文基础,可是略有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打基础是不能开快车。语文各种能力的养成不是一瞬间就可完成,语文素养的形成靠积累、感悟,运用,哪一样也少不了分析和训练。

缺乏了分析和训练即使能形成也终究是薄弱的,是难以提高的。新课程中尽管回避了训练的话题,而参照其"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的表述,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暗示了在教学中运用知识与能力去分析文本和训练能力的必要。但现实是课时这么少,几乎每节课都要讲一篇新课文,这与巩固基础的初衷有些矛盾。比如,必修1第四单元是新闻单元,这个单元和高考语言运用考点的新闻压缩直接对应,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这方面的例题、练习,但是就是没时间给学生做,本应期中考试前就完成的练习内容,直到期末复习才安排下去,而这距新闻单元的学习已经很长时间了。最突出的就是文言文教学,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文言文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很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新课程似乎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语文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课改形式下有限的课时里的文言文该怎么教?同时还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就是很多很好的甚至是必须的语文学习习惯(以往学生语文成绩好很大程度得益于这一点),因为抢时间,学生每天只是疲于应付新内容,没有时间复习、整理,所以并没有形成。我想也许是新课标这样安排有些理想化,也许是我们在思路和方法上还存在问题,我想这是我们下一个学期重点要突破的一个难题。

再来说说选修课,本学期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校本选修课。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大了,老师讲课的灵活性大了,大大激发起了教学双方的兴趣。我们备课组以打通教材和高考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实际,开设了一门《中国当代名家导读》的选修课,结果深受学生欢迎,这一门课的选课人数达到了人。

课改给我们的感受是"累",但"累并快乐着"。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6

这学期是我工作的第一个学期,我带了一个提高班,一个普通班,作为一名刚工作的年轻教师,领导的信任、学生的希望、家长的期盼,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因而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深入地研究教材,虚心地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认真地备课,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既获取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以下是我关于本学期教学情况的总结。

一、备课情况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不仅要备学生,还要备教材。如果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备课,研究教材和教法,不断地修改教案,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虽然辛苦,但是事实证明,这辛苦是值得的。刚开学的时候,由于自己是第一年工作,缺乏工作经验,忽视了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研究教材,认为只要把教材研究透了,让课堂变得生动,学生就会接受。但事实上却并不如此,课堂效率很低。渐渐地我意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因而也留意地观察学生。

一段时间,我发现了以下几个特点:高一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课堂上采用较深的经过术语,学生很难理解,不容易接受;另外,两个不同的班型,学生也各有特色。二班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课堂教学时需降低起点,但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也很塌实;九班的学生反应快,课堂很活跃,但是有些浮躁。经过实践的检验,我充分了解和分析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而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上课情况

备课充分,就能收获好的课堂效果。但同时也要有驾御课堂的能力,学生的课堂反应是无法事先完全备好的,具有不确定性,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上课一定得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了。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这也培养了一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拓宽了视眼,有了写作素材。

2、加强自身的素养,提高教学技能。上课尽量做到使内容丰富,实际。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并且每天都以充足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

3、以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是语言,就需要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我坚持每节语文课抽出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读,来提高他们的'语感。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由于经常念一些名家名篇,也培养了他们的语文鉴赏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回头看看自己的教学,我也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自如地驾驭课堂。当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其中困难。

三、课后辅导情况。

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

我把这些同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不肯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类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而导致成绩较差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并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就有希望提高;第三类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静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重新建立这些同学的学科基础知识,以后上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如发现学生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及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制背诵等方式,以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基本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考试就是一种考验,令人欣慰的是我教的两个班的成绩在同等班级中都有了不错的成绩,努力有了回报。我明白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学期以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争取获得更大进步。

关于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7

回顾一学期的高一语文教学,我觉得有几点做法让我颇感欣慰。

1、从文史角度来进行语文教学,大胆创新。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新课程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据这样的一条理念,我尽管是在复习课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语文的审美教育,无论是讲《论语》等古典文化,还是讲中外名著;无论是上作文课,还是在做语言文字的训练,我都会力求从语言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感受汉语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运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从比较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们在本学期开设的公开课《氓》,这是一篇诗经作品。《诗经》的出现不仅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尤其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在篇目数量上,选入课文的《诗经》作品仅《氓》与《采薇》两篇。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两篇的诗歌,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对《诗经》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对《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源头也有一个线索性的认识,达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提高自学鉴赏《诗经》能力的目的。

为此,我教学《诗经》两首总的教学目标是:以《氓》和《采薇》为教材例子来解读《诗经》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及其巨大的影响,让学生对《诗经》的认识不是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体的感� 因此,在“三维目标”的制定上,我是这样设定的——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我将结合中国文学史讲授《诗经》的产生、内容、艺术手法等知识,努力提高自学《诗经》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立足于《氓》与《采薇》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立足于品味具体的诗句,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人物形象与人物情感,并结合文学史作适当大拓展,达到“点、面”认识的目的。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重在从古代婚姻制度及妇女特殊的社会地位上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对女性的尊重上来。适时联系现代社会的婚姻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家庭观念,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的好男人。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我在教学时,采用“话外音”,即把现代流行音乐中关于爱情主题的歌词作摘要引用,以浅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例如,讲解“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我就引用流行歌词——“爱你没商量”。

2、带学生去“写景”,是本学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

由于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平时时间大多被数理化等占据,对语文接触较少,多数学生仅仅在语文课上与语文“见面”。因此,每周一篇作文,除了让学生练笔与练思维之外,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去寻找相关的作文材料,从中积累写作素材。讲评作文最好是与范文相结合。因为范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这样,学生在每次作文之后,能获得更深一点的体会,有助于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时,如果就拿本班学生的作文作为范文,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还有,对作文写作的指导,最好是每次讲一种写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学生尝试着用上这种写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单元是学习写景散文,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在写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观色彩而异,因此,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描写自然、抒发情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带学生到自然里去。不过,在写作前教师一定要结合第一单元课本的写作特色先与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在亲身体会下再结合学过的写作方法来作文学生是不怕的,而是他们都觉得很有内容可写,也明白写景文章该怎么写。

3、对文言文的复习,我觉得多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重要篇目更能让学生产生文言语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浅易的知识。

比单纯讲解古代汉语知识效果显著。另外,我觉得复习文言最好是贯穿于每天语文课里,让学生天天接触古文,天天培养文言阅读的语感,有助于今后独立阅读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师要有一颗钻研的心,要博览书籍。

教师钻研不仅指要钻研教材,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具体的模快要形成一个系统,而不必拘泥于现成的参考书、辅导书或参考答案。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有效进行复习。例如,我教《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时,我就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指导学生理解课内容,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认识也深入了一些。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8

我设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进:

1、下大力气,加强语基训练,尽可能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拟补语基上的不足。

2、强调课前预习,坚持每堂课上课之前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来提问学生,否则,宁愿用上10—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弥补预习。

3、课堂上尽可能地采取“就文提问的方针”,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文可依,不怕答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迫使学生多读、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趋向敢说、想说、爱说。

4、坚持每堂课后都布置作业并及时做好检查、讲评的工作,在迫使学生学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的同时不断地掌握知识。

5、写作从“仿写”入手,从长句到语段到短文,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6、让学生明确认识: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工具学科,也是以后步入社会必不可少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学科,没有学好语文今后的生活将出现“步步为难”的困境。

7、要求、监督学生从描摹入手到仿写到会写到想写到爱写的书法练习过程,并让学生认识到:“写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样,给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学生养成坚持每天起码练习一页书法的习惯。

8、在班级中开展“朗读兴趣小组”的第二课堂的活动,尽可能的在班级中促成互相学习、你追我赶的语文学习氛围。

这样可以取得的成绩如下:

1、学生养成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书写格式习惯按时完成作业。

2、学生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一定程度有了好转。

3、“朗读习惯”的养成,为整个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学习基础,活跃了班级的语文学习的氛围。

4、“就文提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述的能力。

5、从仿写入手的作文训练,降低写作要求,再加上教师在批改学生文章时都采取:“针对学生文意,倾心相谈”的作文批改方式,促使学生敢写敢说。

6、学生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由于要求教师把语基知识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学习之中,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进一步强化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至于今后的教学措施,我想以下几点是必须要关注到的:

首先,课堂教学中摆正“读”、“讲”、“问”的关系。应以“读”为本。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它同样离不开“读”这个根。读、听是语言的吸收和理解;说、写 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读中包括朗读,朗读实际上含有听和说。读、听、说、写这四项中,领头的一项是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力量和时间上不能“四分天下”, 首要的是要培好“读”这个根。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要会正确运用。默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单读 和师生合读;特点是: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这是五官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样才能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背诵,是 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它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强化记忆,积累语言材料。

其次,对于作文教学,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依据教材编写体例,完成教本上的“口语交际与写作实践”训练。

2写作练习分步骤进行达标训练,要求学生逐渐达标,形成基本的语言修辞意识。

3.提高学生考场作文的完成速度,在40分钟内能根据要求写出700字左右的文章。

4.调动学生参与作文批改与点评,提高批改实效。

5.作文教学重讲评,通过讲评明得失,知方法。要引导学生自批自改。

6.鼓励学生写作文后记,做自我总结

总之,在课堂教学方面,彻底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要敢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励诱导学生学习。面对作文教学无专门教材,学生写作水~平不高的现状,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系列方法,并编写出专门的讲义,教学效果将会十分明显。

其次、经常性地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适时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多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内容方面,既要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紧跟高考 语文改革形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要多运用激励式、诱导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 性,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促进学生生发性学习潜能,并努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总结 篇9

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 语文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帮助下,我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感悟,有了一些体会,现总结如下:

关于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来说是很重要的篇目。《归园田居》是一首学生较为容易理解的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生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诗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统的诗歌鉴赏常识,所以高一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样规范系统,必须根据高一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就教学效果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立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对于学生今后规范地鉴赏诗歌架起了一座桥梁。

根据诗歌本身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我在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展开,如为何归、从何归、归向何、归去何,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间穿插知识回顾和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在上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知识回顾、朗读、讨论等环节都能较好地进行,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陶渊明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诗人,初中已学过《桃花源记》,学生对陶渊明的性格、诗歌风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设置了讨论环节,让他们就“陶渊明的归隐”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讨论的很积极,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圆其说。这个环节反映的效果比较好。整堂课上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对于我抛出的每个问题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气氛很好,在时间上也掌握的刚好。

当然有些地方我还应该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还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和提高,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去品味。

范例三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课初始,思路还是很清晰的,由“从何归”、“”为何归”、 “归向何”问题引出。只是后来没预料到意外的情况,我也有些手忙脚乱,提问题时有无效问题的出现,在问题设置上也出现了漏洞。所以下次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准备,严格把关。

范例四《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篇,田园诗的典型代表,对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掌握鉴赏一般田园诗的方法是很重的篇目。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处理引发了我的一些反思,归纳如下:第一,字词落实不到位。因为我的教学对象是普通班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所以,落实字词,注重基础知识很重要。第二,重点不够突出,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我们应该认真执行新课改的要求,体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第三,《归园田居》作为陶渊明诗歌的名篇,同时是田园诗的代表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限于本首诗,而应通过本首诗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一般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11

20xx年上学期,我任教复习部的理18、19两个班级。高考结果证明,这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理18班上线56人,超出规定任务13人,理19班上线46人,超出任务12人。圆满地完成了这一年的教学。总的来说,这一年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成绩的: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复习班的学生受过高考的打击,尤其是理科班,对象语文这样的基础学科短期内难有明显的进步的学科,兴趣不大。但语文又在高考总成绩中很重要。于是,第一个月我使出浑身解数,尽可能把课堂上得幽默生动、多姿多彩。让学生一改语文就是枯燥乏味的看法,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接下来,便是重视积累。理科班学生底子薄,语言、名言的积累太少了。于是在上课前几分钟,我采最“少吃多餐”的方法,利用上课后前几分钟,把语文前五小题打印成小纸条,几分钟后就当堂讲练,量少质高,大大地积累了知识。后来我又在这一时间里把一些名言佳句写在黑板上送给学生,当堂读与写,为作文的写作打下了基础。到了最后一个月的冲刺阶段,5小题抢分训练,各种题型的归类汇总,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针对学生作文写作难的情况。我利用月考或周考练的作文训练时,不但讲解一定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利用高三备课组长的名义,带领高三老师写作下水作文。要求每个老师一学期中至少2篇。自己坚持每次考试都写,至今已经写下12篇之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老师们都不辞辛苦地写作文,学生的畏难情绪消除了。本学期在下水作文的引导下,记叙文的写作很强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同时我把自己和老师们写的下水作文发到学校的网站上,也是对学校宣传工作的支持。

因我是外乡人,家不在这里,每天住在学校,本学期中我以校为家,和班主任一们,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办公室里,班上成绩有待提高的学生很多,而在课堂里又难以一个个当面指导,于是我利用晚上坐班的时间,让成绩一般的学生下办公室里来耳提面命,看到老师对大家这么重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倍增。第天自己呆在办公室里,问问题的很多,虽然有点累,但看到学生的成绩能得到提高,我乐在其中。

因为没有当班主任,空余时间相对较多,于是我利用这些时间勤奋钻研教学,利用课余时间钻研高考的新变化,每个问题都钻得很深。从学问中找方法,由方法里找道理。作为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带领高三语文备课组一路高歌猛进。有问题大家讨论决定,有感悟便积累下来,闲时作好整理,半年下来,自己也收获很大,语文教学功底猛增,也是自己的教学之幸呀!

身为健坤人,当以� 健坤还只有6岁,离不开对外的正面宣传。俗话说得好:“娘不说崽好,还有谁说崽好!”基于这样的思想,我在健坤网站上大力宣传学校的好人好事、新闻新风、学科活动,让家长和关心我校成长的爱心人士能了解我校,支持我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把相关内容发到学校网站上的新闻稿有:《株洲日报》刊发语文组罗佑开老师散文,《高一年级“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高二年级语文“传统教育”校本课程》,《高中部语文组20xx年上学期“作文学评”实施方案》,《李征石先生应邀进行“国学”讲座》,《炼精神,磨意志,斗志昂扬迎高考——记我校高三、复习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高中语文组举行“与经典同行”读书讲座》等,很多新闻内容被“攸州网”采用,这些新闻稿鼓舞了士气,多角度地展我校高中部的风采,正面宣传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对学校的下一年的招生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

虚心向同行学习是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健坤语文组乃藏龙之地。洪新学校长学识渊博、见识高远,单志琼老师工作严谨、归纳性强,邓喜红细致认真、罗斌老师责任心强等几位多年高三经验的老师是我最好的师长,学习的榜样。还有朱运斌、朱建清主任、龙君老师都是博学之士,来到这里,能结识如此之多教坛英才,让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大的发展、发挥空间,真乃人生之幸!

校兴我兴,身为健坤人,我将以健坤� 工作中还有不够到位的地方,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这是这个学期的第一节正课。首先开始的就是诗歌。本身而言,我自己并不擅长诗歌,而目前的高中生诗歌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第一节课,我主要的思路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诗歌。

一、问学生自己是如何学习诗歌的?

基本上的同学会提到理解问题,有些同学会忽视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我自己的总结,诗歌学习包括:了解背景;初步朗读;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读;自我思考。

其实应该要在整堂课中贯穿如何学习诗歌,这样学生就有可能通过课堂的学习记牢这几个环节。而一开始就把几个环节亮出来,在后面的时间里又没有进行及时的提醒反复,效果可能会差一点。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习效果,解决字词问题。

在一个班级是全班齐读,在另一个班级是请几位同学读。还是后者的效果好一些。不过也要看学生的积极性。有的班级学生根本就不会站起来朗读,即使站起来,声音也很小声,再加上问题都差不多,并不能很好的检测他们,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级学生比较积极,水平也各异,上课情绪比较放松,教师的点评比较有效。

三、理解情意

这首词写了哪几幅图景?有些学生对图景这个词都无法理解。三班的基础比其他两个班级会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励学生或错或对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们的错误,不要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从基本的开始讲,慢慢引导他们。这节课里,在三班已经是最后一节课了,我有点急躁,对学生如此简单的问题都不懂,没有心理准备,对他们有点凶,可能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注意。

有些班级说是三幅图景,有些是两幅图景。而我是迎合了学生的看法,认为三或二都可以。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应该事先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想到足够的理由来应对不同的看法。

对诗歌进行了解释。

在解释过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传递给他们。但是在过程中,我运用的方式是追问,不停的追问,问不出来的地方,就自己来讲解,缺乏教学的技巧。

在和学生讨论该用“独立”还是“伫立”时,引导学生不同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个环节我比较满意。

四、有感情的朗读

自读——齐读——请学生读。

在有些班级的朗读指导比较有效。通过我的分析,让他们更明白这首词的深意,以及该如何具体去朗读。

最大的问题还是教学语言太过琐碎。特别是对问题答案的整合。可能是因为没有准备充分,所以自己就说不连贯。上课前,还需要准备更充分一些。不要出现太多不规范的语言!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篇13

教学反思与教学笔记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元素,我在平时将印象深刻的教学随笔进行了整理,在那里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史记选读》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虚拟情境教学

虚拟情境教学主要起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愿望,在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同时也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例如:对于《史记选读》学习,我改变了墨守成规的文言知识“填鸭”教法,师生准备共同表演课本剧,在虚拟情景下教学,这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潜力,还能与随笔化写作相结合,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必定能成为古文学习教改的突破口。我将举行课本剧表演的消息在课堂内发布,并按照现成的组别,将学生们分成四个课本剧组,就地取材从课本里与同学们商量了四幕表演性强的历史剧目――《荆轲刺秦》《鸿门宴》《将相和》《霸王别姬》。之后,选拔演员、修改台词、道具准备等工作都放手交给各个“导演”去统筹了。在接下来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环节,同学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冲上讲台书写自己的观点:项羽的优柔寡断,刘邦的知人善用,蔺相如的申明大义……整块黑板被同学们的各式字体填得满满的。这仅仅是在写文字吗?不,这是他们智慧火花的迸发!相信课后的随笔也同样值得期盼。这完全与“随笔化作文”中随笔的深刻内涵不谋而合:随时随地、随遇随历、随感随记、随读随议。

二、在议论文课堂教学中要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六国论》的教学,首先:要加强诵读和背诵,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地诵读,读出作者心声,做好课前预习的朗读布置要求,课中的朗读指导,课后的诵读和背诵安排和检查。事实证明,文言文教学运用诵读法教授文言文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读中能够认字,读中能够会意,读中能够悟情,读中能够明理,读中能够知法,读中能够鉴赏,总之,一切的教学任务都能够透过读来实现完成。教师要对读的方式深入研究,什么时候读,怎样读,读哪里,针对于不同的文本,都就应有各自最好的处理,读的天地大有可为。要求学生读好,教师要先读好,教师要读得洪亮,读得激情,读得自信。本节课,教师如果能领读一遍,读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多种形式的诵读,多种方式的诵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如,齐读在整体感知上很重要,默读对于没预习的学生很有好处。还有,不同的段落要读出不同的情感所在,个性是最后两段的议论,要读出情感。知识点能够让学生自己去归纳,但教师要做好引导,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相关的联想。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鼓励学生在必须的积累基础上,针对某篇文言文,指导学生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与本文或作者有关名句和成语典故等方面进行整理,要求所有的例句资料都出自课本。

三、在小说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较浅层次认识向深层次思考

一是把握重点,确立教学目标。

《祝福》是一篇老课文,里面的资料很丰富,思想也很深刻,其中要讲的点能够很多,传统的讲法往往需要几个课时。但如果要一堂课解决这么难的课文,那就要求教师务必得把握重点,去掉那些细枝末节,所以我本堂课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以及探究造成祥林嫂杯具命运的原因。这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将这两个问题搞明白了,其他的问题,相信学生也就能自己解决了。从上课状况来看,这两个教学目标定的还是比较适宜的。

二是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教学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潜力,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但是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去找寻探究呢,因为兴趣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我觉得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导语是关键,一个好的导语往往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整堂课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思维激情,还能为文本分析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所 三是学生回答,需要教师肯定更需要教师指导。新课改实施以后,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和称赞,这是可取的一个现象,但是不是学生所有的回答我们都该肯定呢?作为教师,是不是更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认识的误区予以纠正,在学生认识还停留在较浅层次的时候引导他们向深层次思考呢?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就明显感觉到,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触摸到了问题的边缘,但往往不能更进一步深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当然做到这点需要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教学机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