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秀13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反思 篇1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凋零,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在课文朗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间的血脉亲情,教学反思《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在课前孩子们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并理解了第二、三段的一些词语,了解了白血病的知识,还了解了李博士的相关资料。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课堂开始,我就让学生复习词语,然后播放视频朗读让学生再次回忆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接着让学生直接进入台湾慈济医院的手术室找感动的句子。我还是 读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一开始听读,了解课文,接下来的读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感,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最后的有感情朗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的感受。

上课时,我担心时间不够用,每一个环节都匆忙又紧张。抽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答案正确了就不给别的同学发言机会,急忙切换另一环节。虽然教学环节设计紧扣重点,但挖掘不深,没有全面关注学生,扎实教学内容。

虽然这节课留下了遗憾,但是也给了我以后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我在教学时,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

读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伊始,我就让学生初读,把课文读通顺正确,重点读好课文的第2段。这段不仅生字词多,难以读通顺,而且正是这节课研读的重点;接下来轻声读,想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接下来的带问题默读,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感,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最后的汇报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的感受。让学生每次的。朗读都是为品读文本而服务,层层递进。

二、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使学生体会文中的感人之处。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我便出示几个关键词。如“凋零”“含苞”“绽放”“辗转”“沉着”“奔波”“连夜”等词语,让学生体会李博士的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台湾同胞不顾个人的安慰,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情操。

三、以情入手,展开课文最动人的场面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到课文的感人之处。

理清文章主线后,我就让学生找找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此时主要要求学生顺文本思路,聚焦课文的第二段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让学生敏锐地抓住“含苞的花朵、凋谢、绽放”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体会到了他的无奈,体会到了他的痛苦。

教学中,以“读”做肉,以“情”注血,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下感受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比如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学生已经对关键词语的感悟到位了,但没有及时进行朗读训练,致使错使了朗读训练的良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后反思 篇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凋零,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在课文朗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间的'血脉亲情。

这次教学,在课前孩子们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并理解了第二、三段的一些词语,了解了白血病的知识,还了解了李博士的相关资料。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课堂开始,我就让学生复习词语,然后播放视频朗读让学生再次回忆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接着让学生直接进入中国台湾慈济医院的手术室找感动的句子。我还是 读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一开始听读,了解课文,接下来的读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感,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最后的有感情朗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的感受。

上课时,我担心时间不够用,每一个环节都匆忙又紧张。抽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答案正确了就不给别的同学发言机会,急忙切换另一环节。虽然教学环节设计紧扣重点,但挖掘不深,没有全面关注学生,扎实教学内容。

虽然这节课留下了遗憾,但是也给了我以后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4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通过描写台湾青年与李政道博士在余震中冒着生命危险为大陆青年小钱捐献骨髓这一事件,赞颂了两岸人民间的血脉亲情。文章以两个“静静地躺”为线索,展现了两处场景:第一个场景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大陆青年小钱身患白血病,生命垂危,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等待救命的骨髓;第二个场景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台湾青年在地震的余震中,静静地躺在病床为小钱捐献骨髓。课堂上,我首先提出问题“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了几处场景?这几处场景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让学生读文寻找,阅读汇报中发现学生的汇报比较散乱,特别是两处场景的共同之处,学生都没有说出“静静地躺”,后来我又换了一种提问方式,直接点出“文中在描写小钱及台湾青年时,都写到了他们‘静静地躺’,请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读一读,并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这样学生交流起来就感觉有话说。针对学生现状有效地提出问题,是我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有时直接问比绕着问效果更好一些。

另外本文的句子描写、用词也非常生动、准确,如:苍白、红润的对比,凋零、绽放的对比,大地的摇晃与沉着、静静地躺的`对比,都含有深意,课堂上虽然都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了,单总体感觉讲得还不到位,特别是对于词语的理解如何联系课文体会,还需要教给学生方法技巧,也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5

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认为应把好四个关,即“读”“译”“赏”“用”,但怎样读,如何译,如何引导鉴赏和运用,需要提炼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断句朗读”和“口译朗读”两种方法通读全文,突破传统“教师译,学生听”,“盲目读,收效微”的弊端,对训练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有积极的作用,同时省时省力,为学生所接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教材学习的重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范例。

设计中,注意处理学法指导与教材的关系,力图突破传统的唯教材论、唯知识论,重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学法尝试中获得。最后的作文设计, 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克服传统教学读写分离的弊端。另外让学生们根据课内课外对诸葛亮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对这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们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不足的是临场点拔不够到位,鉴赏分析和知识点的落实尚不能自然有机的结合,教学的空间拓展不够。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这个环节没有展开好,主要是学生没有积极的配合,这是失败的地方,以后在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处,自己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还是能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和主题,以及本文的写作特色,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也都掌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教学反思 篇6

体会"生命桥"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一是通过自由读,看哪些细节感动了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做骨髓移植手术。联系上下文,比照阅读,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的爱心。二是以"期待"为切入点,老师示范朗读描写杭州小钱的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是一种生命的期待,唯一的期待。三是在理解了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后,返回来阅读描写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句段,学生的感受就会更深。经过这三个层次的阅读,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细节就会潜移默化的内化成一种人性的美好,植根于学生心中,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会变成学生心中一座永远割舍不掉的心桥。

对于"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一句的感悟,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入不同人物的内心,体会就会不同:这涓涓流淌的骨髓,对小钱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火种;对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浓浓的爱心;对在余震中做手术的李博士来说,意味着手术成功的喜悦;对读者来说,流出的是深深的感动。

但遗憾的是,由于课堂中安排了写的环节: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他会想到谁,会想什么课堂时间没有调控好,所以没有把预先的设计完整地呈现。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7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的情感线非常明显,那就是小钱身患绝症的的痛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湾青年、李博士舍己为人救助小钱的爱心,读者读了这篇文章都会被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爱心所感动。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情感不会这么强烈,因为他们年龄小、阅历浅,没有这样感同身受的生活经历,因此教学中教师的情感的激发就尤为重要。听了余老师的这节课,我感觉这节课上得非常真实,也很朴实,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有效学习的桥梁,其中有许多环节值得回味。

一、教师营造亲近的课堂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整节课余老师用非常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孩子与老师、与文本引起共鸣,使课堂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平等民主氛围。课堂上余老师真切的话语中包含着挑战,更包含着鼓励,因此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很高。我想如果我们在课堂用语上会用平和、亲近地语言来引导孩子,用真诚、中肯的评语来肯定孩子。那么我们的孩子必然会以一种轻松、积极的心情去对待学习。

二、以情感为主线,抓住关键词句,体验情感,走进人物内心。

本文的情感线非常分明,余老师抓住文本中的三个人物,通过品词析句,引领学生走进小钱、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内心世界,感受小钱身患绝症的绝望和无奈,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舍己为人的血浓于水的亲情。

余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主要是抓住了“凋零、含苞、绽放”这三个词语。先让学生感受到含苞的花朵“充满无限生机,充满无限希望”,想象十八岁的小钱会在这丹桂飘香的日子里做些什么呢?孩子们想象一切美好的生活、事物都在召唤着小钱。接着余老师打破这幅美好的画面,呈现残酷的一面,让学生深深地震撼。

但整节课虽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较深入,但没能让学生回归文本进行充分的朗读,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大遗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8

激情对话  品味语言

——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实录及反思

连江附小  郑黎清

板书课题: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这是座用爱搭起的——

生齐:生命桥

师:再读,强调生命桥。

师:这座生命桥很长、很长,它跨越了茫茫的中国台湾——

生齐:海峡

师划线

生再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出示词语。

师:这些词会读吗?谁来读?

指名生读,齐读。

师:谁能用这些词来介绍小钱的情况。

生: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适合骨髓的人。

师: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骨髓移植时间定在1999年9月22日。可就在手术的前一天,中国台湾发生了大地震。

播放影片。

师:这就是中国台湾9.21地震。(介绍资料)里氏7.3级,是中国台湾近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地震,有2735人遇难,1万多人受伤。不计其数的房屋倒塌,20多万人无家可归。捐髓手术就安排在地震的第二天。我们去看看当时的情景。快速浏览课文3—6自然段,划出描写地震的词句。

生读划。

生: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师:余震都能把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多么强烈!那个词语表现了余震的突然和强烈?生:“突如其来”。师:强调这个词,一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当时余震不断,在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细细品读课文 3 — 6 节,想一想:“课文中哪些描写人物的词句使你感动?”把它圈点出来,把想法、感受简单批注在课本上。(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从这句话我知道了这位中国台湾青年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骨髓才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中国台湾青年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啊!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我读了这句话很感动,因为抽取骨髓时,余震不断,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了。

生:我认为针头扎进皮肤里,一次就已经很痛苦了,但是中国台湾青年竟然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让我深受感动。

生:当时,中国台湾青年的家人生死未卜,他还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使我非常感动。

生:从“一次又一次”看出李博士好不容易才取出骨髓。

生:我从“不得不”知道了余震很猛烈,李博士也不得不停止工作。

生:我从“沉着”这个词知道了当时是有余震的,而李博士不是恐慌,而是非常冷静地站在病床旁。

生:“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我从这句话知道了在强烈的余震中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还坚持做捐髓手术,使我感动。

师:为了小钱,李博士“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啊!

师:捐髓手术多么艰难啊!请你读一读。

(指名读)

师:在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钱的生命又燃起新的希望!

师:“此时此刻”,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可能在想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生:此时此刻,他们想,在大陆患了白血病的小钱他是多痛苦!

师:还可能在想什么?

生:他们想,必须赶快把手术做完,要不然,小钱就将面临死亡的悲剧。

生:“此时此刻”让我感受到李博士他们虽然知道余震中必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他们仍在坚持捐髓手术。因为他们心里想着在海峡彼岸的小钱,忍受着白血病的痛苦,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手术!

师:“此时此刻”还指什么样的时刻呢?

生:指海峡彼岸小钱与病魔作斗争的时刻。

生:此时此刻,指中国台湾青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彼此不知对方死活的时刻。

生:此时此刻,中国台湾青年的家人也许也遭遇了不幸,正在死亡的边缘线上挣扎。

生:“此时此刻”还指余震的同时,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还在坚持做手术的时刻。

师:是啊,老师也想说,在大地震过后,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家人还生死未卜的时候,他们还在坚持手术!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

①师:此时此刻,大地震刚过,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危险时时威胁着他们。——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②师:此时此刻,小钱静静地躺在杭州医院的病床上焦急地等待着骨髓。——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③师:此时此刻,在灾难过后,还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课文其他自然段有没有使你感动的地方?

生:“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小时的奔波,感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我从“连夜”知道了李博士带着骨髓经过“十几小时的奔波”都很疲劳了,还要“连夜”做手术呢,让我感动。

师:是啊,一切为了小钱!

生:我也从这句话知道了,李博士奔波了十几小时,赶到杭州还要花很多时间为小钱手术,李博士很辛苦!他不顾自己的疲劳,整个脑子只想着小钱,给小钱以新的生命!

生:我知道了李博士已经快一天没休息了,还要连夜为小钱做手术,让我非常感动!

师:中国台湾和祖国大陆现在由于历史、政治人为的因素阻挠无法实现直航,李博士必须带着骨髓,乘飞机从花莲到台北,再从台北飞赴香港,最后由香港转机到杭州,整整需要 12 小时。纵然有重重困难,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课件显示中国台湾到杭州的路线图)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老师从同学们脸上看到两个字“感动”!是啊,老师也被深深打动了!让我们带着感动,深情地读一读 3 —— 6 自然段。

师: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课件出示“这真是一座用      架设的生命桥啊!”)

生:这真是一座用骨髓架设的生命桥啊!(师板书:骨髓)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我用“骨髓”这个词是因为中国台湾青年用自己的骨髓挽救了小钱的一条生命!

生:这真是一座用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啊!(师板书:血脉亲情)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中国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互帮互助!

师:你说得真好!

生:这真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啊!因为中国台湾青年是满怀爱心捐出骨髓的,所以我说是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师板书:爱心)

师:小钱得救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使小钱得救了!让我们和作者一道用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倾吐我们的心声!(全班齐读第 7 节)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一、激情对话,感悟海峡血脉亲情

我认真设计导语,饱含激情,倾情投入,充分发挥了教师语言讲解的作用。入情的倾诉,昂扬的抒发,孕育了一个激情烧的课堂,学生渐入其境,深入其境,师生情感共鸣,心灵共振,体现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

二、品味语言,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紧紧抓住“一次又一次”、“此时此刻”两个重点词句,师生入情地进行对话,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思考、品析,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学生思维的领域不断扩大,情感逐步升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机融合,相得益彰。

以“这真是一座用________架设的生命桥啊!”引导学生探究感悟。这看似一个简单的填空,实则是对语言文字深入理解,精确把握的精妙运用,又是学生情感发展的结晶。这一设计既紧扣文本语言,紧贴文本主旨,又超越文本的语言、主旨,使学生的语言、思维、认识同步升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9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完美的感情,在红旗片教学教研课上,我教授了一篇颂扬人间真情的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后,不少有经验的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推荐,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下方就此我进行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一、在品味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我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小钱的不幸,悲伤与绝望,朗读时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学生在读的时候,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声音上扬,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到达朗读的目的。如当时,我能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并给予恰当的范读,用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潜力起到作用。

二、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唯有”,虽然读了句子,但没有对“唯有”进行深入挖掘,那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资料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让学生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三、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和爱心,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

四、自身应变潜力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五、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板书应在适时的地方板出,不要事先就板出。

透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潜力的不强。没有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我的不足,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10

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像含苞的即将凋零的花朵,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在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的引导下,本次课我采用了pad授课的模式,分别向学生推送了关于9.21台湾大地震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能够引起学生对地震的认识,帮组学生更好的走进课文的情景中去。其次我在授课时重点培养孩子们阅读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出了“联系上下文”和“借助课外资料”的方法,学生也确实有些收获。但是我觉得这节课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一、情境朗读不足,进入问题较突兀。

在分析第二个场景的时候,因为是第二个课时,我急于抛出自己的阅读方法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没有去读第三自然段,直接进入了问题的模式。虽然一部分同学反映很快,立马就找到了关键点,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进入情景中来。如果当时我先让学生去读,然后再思考问题,这样就能顺其自然的提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也能自然而然地理解“联系上下文”分析的方法。

二、在品味课文时,对学生的引读指导还不够。

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我只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设想此时手术室的情景,却没能利用这个机会去引导学生读这些句子,导致学生的感受不够强烈。如当时,我能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并给予恰当的范读,用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三、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感悟。

比如“静静地”,虽然读了句子,也让学生思考了为什么他能“静静地”,但是却没有与第二自然段小钱的“静静地”进行对比。

四、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和爱心,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

五、自身应变能力不够灵活。

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己的不足,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11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在街道中年级教学交流上,我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以“感激”为话题,以“感激”为线索,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千层浪花,他们从自己的阅读中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各抒己见,明白了“生命桥”的深刻意义。

内心的情感积聚太多需要写的方式来宣泄。写是对内心情感的梳理、积淀,将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阅读感悟便发生了质的飞跃。课上,我让学生动笔写一封信,表达心中的感激。这个教学过程让我从中真切感受到阅读感悟是说、写的基础,说、写反过来能促进阅读感悟的提高,阅读感悟可以通过说、写的方式呈现出来,只重感悟,不重说、写训练的教学,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如从雾里看花一(样不真切,相反,只重说、写训练的教学,学生的感悟就像空中筑楼一样不现实,只有让学生“读”进去后,通过说的形式“浮”出来,再通过写的训练“沉”下去,课堂教学才能绽放溢彩。

课后,街道学校的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1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的情感线非常明显,那就是小钱身患绝症的的痛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湾青年、李博士舍己为人救助小钱的爱心。读者读了这篇文章都会被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爱心所感动。叶圣陶说过,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要找准课文中的能力培养点,语言训练点。于是,本节课,我紧紧围绕“语用”,展开读写思辨,进行课堂的引领。

一、创设语境,培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是理解词语,都在学生的充分体验后,总结而出,或深或浅,老师只要适当加以引领,提升,孩子满满消化。比如,在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意思的时候,先可以寻求字典的帮助,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读中理解,也有意识地渗透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这对学生平时自己读书理解词语意思,积累词汇还是很有帮助的。

二、紧抓细节,提升写作手法。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

三、拓展练笔,扎实言语训练。

课文独有的“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的写法,值得孩子们去掌握。于是在孩子们深刻感悟之后,趁热让学生拓展阅读资料,了解“境由心生”的妙处,再顺势引导练笔。只有让学生“读”进去后,通过说的形式“浮”出来,再通过写的训练“沉”下去,课堂教学才能绽放溢彩。 一堂课下来,娓娓道来也好,激情澎湃也好,只要是学生的舞台,也心满意足。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次课堂上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思路被打开,思想在碰撞,只是在少数少时。回想一堂课,总觉得预设很完美、丰满,而生成却略显骨感。教学之路漫漫,摸索无止境,巧妙地把控与驾驭课堂,还得好好修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1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的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述了同一时光海峡两岸的两个不一样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盼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如何更有效地选取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生命桥"的含义,习得语言,从而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发现作者在细节描述上多次运用比较,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步履匆匆"与"7。3级大地震"联系起来读,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伤的高大形象;"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明白小钱期盼着骨髓"联系起来读,就更能感受到台湾青年虽心系家人,但坚持躺在手术台上的不平凡的举动。"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他们一心为小钱着想的形象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体现无余。

体会"生命桥"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一是透过自由读,看哪些细节感动了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做骨髓移植手术。联系上下文,比照阅读,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的爱心。二是以"期盼"为切入点,老师示范朗读描述杭州小钱的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是一种生命的期盼,唯一的期盼。三是在理解了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后,回到来阅读描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句段,学生的感受就会更深。经过这三个层次的阅读,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细节就会潜移默化的内化成一种人性的完美,植根于学生心中,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会变成学生心中一座永远割舍不掉的心桥。

对于"台湾青年的骨髓,最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一句的感悟,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入不一样人物的内心,体会就会不一样:这涓涓流淌的骨髓,对小钱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火种;对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浓浓的爱心;对在余震中做手术的李博士来说,意味着手术成功的喜悦;对读者来说,流出的是深深的感动。

但遗憾的是,由于课堂中安排了写的环节: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他会想到谁,会想什么课堂时光没有调控好,所以没有把预先的设计完整地呈现。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