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是爱岗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梅花魂教学反思【优秀5篇】,仅供参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梅花魂》主要讲述了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课文叙述的顺序是:由梅花想到外祖父,通过吟诗落泪、珍爱梅图、不能回国伤心落泪、赠送梅图、赠送梅绢这五件事,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难点体现在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第十三自然段)上。最后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首尾呼应,结构十分严谨。
一、优点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在读中感悟、联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重难点的基本要求,从而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落实课题思想。
1、设计思路新颖,层次清楚,抓住了重、难点进行感悟。
课堂上以背诵歌颂梅花的古诗入课,使学生感受到历代文人墨客都很喜爱梅花,歌颂梅花。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那么喜爱梅花呢。带着好奇心进入课文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随后,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事情,认识到这些事都和梅花有关,为重点感悟做了铺垫。再直插重点段(第十三自然段),让学生进行画批,读一读,渗透学习方法,对文字进行深刻感悟,找到人们喜爱梅花的理由是:喜爱梅花那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精神、品格,认识到梅花的气节与品格,就象我们有骨气的中国人一样。先举例说说有骨气的中国人,再做四个愈的填空,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人,为此而感到骄傲,产生热爱祖国的荣誉感,进而感悟到外祖父是想念祖国、热爱祖国。通过有语气地朗读表达情感。再由重点段扩展到其内容,找一找哪还能看出外祖父热爱祖国的,让学生结合找到的句子,谈理解,有语气朗读,体会到外祖父把爱国的情感都寄托在了梅花上。真正明白课题的含义,明白海外游子的中国心。
2、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情境。
入课时,背诵学过的关于梅花的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人们都很喜爱梅花,课文中的外祖父也不例外。讲课过程中伴着老师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结尾让学生体会到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不足
本人在课堂上的状态不够好,情感不够投入,没能真正放开,没有能通过自身感染学生,使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好。
处理随机情况的能力有待于提高。有一个学生找到答案,我先处理前这一段,说一会儿再解决她那个问题,结果由于紧张给忘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
教学机智少,驾御课堂的地方需要提高。当学生举例说知道的有气节的中国人的事例时,学生说了很多例子,随后我梳理不够明确,没能与中心联系起来归纳,显的这个环节有些偏题了。
《梅花魂》是人教版六年制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从而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学习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虽然以前我上过这篇课文,但以前是略读课文,简单了解课文大意和中心就能够了。作为精读课文,我觉得很难上。因为文本的中心和我们的孩子之间的生活、心理距离比较远,我们孩子的阅读还不能到达那种深度。
上之前的反复琢磨、推敲,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将语言训练与人文性有机结合,如何让孩子们感悟外祖父一颗眷恋祖国的心等。最后,在心中最后定下教学板块:回忆外祖父的事——体验外祖父是如何爱梅花——感悟外祖父为什么那么爱梅花——领会外祖父的爱国之心。大致按这个思路上下来,教学思路还比较清楚。教学伊始,我让学生在欣赏完梅花的图片后,交流自我收集到的有关写梅花的诗词,然后教师出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让学生吟咏,在吟咏中加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在第三个环节中主要落实了以下几个要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外祖父为什么喜欢梅花?找找描述梅花精神的句子。
如何领会外祖父的爱国之心这个教学资料,是在学生的提问中落实的。快结束时,请大家找找,童年时代的我对外祖父的哪些表现不懂。
生:我不懂外祖父为什么念诗会哭?
生:想念家乡。
生:想念祖国。
生:我不懂外祖父为什么会那么生气?
生:梅花就是他心中的祖国,是不能玷污的。
生:我不懂外祖父会呜呜大哭?
生:因为他也想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是没有。
生:我不懂外祖父为什么要把自我最珍爱的墨梅图送给我?
生:墨梅图回到了祖国,也等于是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回到了祖国。
生:外祖父期望作者能像梅花一样,做一个顶天立地、有气节的人。
课文的第13自然段关于外祖父对梅花秉性的阐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说说你自我读懂了什么,自我的'感受是什么。然后抓住“有气节的人物”进行拓展,说说自我明白的中国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课上,学生充分调动了自我已有的知识储备,谈了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我再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补充我课前搜集的资料,如宋代的文天祥、抗日英雄赵一曼、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等等。这一环节洞开了学生的心扉,使学生透过文章的字字句句感受到了作者那起伏的情思,领会了“魂”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课快要结束时,引导学生读读“阅读链接”中的《故乡》,让学生加深对外祖父思乡之情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深化了对梅花魂的理解。(4)
最后,齐读《我的中国心》这首歌的歌词,师生一齐跟着音乐唱,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用手指作画,培养幼儿作画兴趣,通过作画进一步了解梅花的特征。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3.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梅花一束,范画一张。
2.幼儿作画用纸,教书示范纸。调色盘。墨汁。红色水粉颜料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
告诉幼儿,作画工具有许多种,今天学习用手指作画,也就是蘸上颜料作画。
教师即兴画写动物。花草,给幼儿看,激发幼儿学习愿望。
教师出示梅花一束,启发幼儿观察梅花的枝和叶。让幼儿知道梅花的特征:盛开的花有五个花瓣,有的花互相遮挡,只看见三个花瓣或四个花瓣,有的书花苞;花枝有长有短,越往上升越细,个枝朝不同的方向伸展。
2.讲解示范:
(1)布局画枝:右手食指蘸上墨汁,用指尖由纸的下方往上画枝,画出长短。粗细及转折。
(2)点花:仍然用右手食指蘸上红色的颜料,用指尖点出五个花瓣及三个。四个花瓣的梅花若干朵,用侧指点花苞。提醒幼儿花要点在花枝上,要有疏密。有大小,盛开的花多画些,遮挡的花及花瓣画少一些。
3.幼儿作画。
交代作画要求,幼儿可站着作画;注意画面干净,当心不要把颜料弄翻;画好后等颜料干了以后再拿起来。
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作画,独立完成。
4.作业评价。
把幼儿的作品挂在“小小画廊”上,让全体幼儿欣赏,说说哪一幅画得好。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从中发现,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孩子从新的`视觉认识到自己,幼儿沉浸于手指点画的愉悦中。
活动有了“质”的飞跃,而教师的灵活掌握,给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和心理氛围,使幼儿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天赋和表现形式得以充分展现,也给我们教师在活动创设中带来了新的启示。
昨天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了《中心对称》一课,纵观这一节数学课,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 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 生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具体感受如下四点:
(一)、目标定位准确,目标意识强。
这节课有三个目标:1、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2、理解并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3、能设计简单的中心对称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中心对称图形的美感。在由认定目标,实施目标等环节始终围绕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效果较好。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读为本”已成为当今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因为朗读是训练、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然而课堂上学生读书次数是多了,但总感觉读书的味儿不浓。走进课堂去听学生读书,发现添字,掉字,颠倒顺序,读破句等现象依然很多。暂且不说那些正在学习的课文有些孩子读不好,就是拿来已经学过的课文让有的学生去读,结果仍不能令人满意,那么教师究竟该如何指导,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呢?最近有幸读了特级教师周一贯的文章《读通课文──阅读教学的底线》,使我豁然开朗,使我对“读通课文”有了更深入地了解。“读通课文”即学生对课文在初读阶段是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之后,达到不错不漏不添不倒(词序不倒)和破句(读破句),能比较顺畅地读完课文。在我的眼前展现了一条通往阅读教学理想境界之路──从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做起,正所谓即积跬步方能致千里。于是我不断地在一节节语文课堂上实践着。课堂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在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及时引导点拨,正因“浓缩”出来了文中的“精华”进行朗读指导,提高了朗读效率,学生也真正能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学生发言明显积极了,有了自己个性化地理解。
课堂上我就是这样指导学生读课文,通过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及时在学生“读错、读倒、读多、读漏、读破”处引导点拨。从而使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精彩的生成”。因为在学生读出问题之处常常暴露出学生某一方面知识的缺陷,这正是最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之处。按学设教,点在学生的需要处,才能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吕淑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从何处来,从一个方面说,来自于教师按学生的‘学情’施教,有的方矢,解决问题”。
周一贯老师在文中谈到:含在语言里的思想感情,需要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才能体味出来,这种语言感受力是通过作者精心遣词组句来体现的。小学生读书信口而出,读出问题处往是言语芜杂的流露。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正是发挥文本言语的示范作用,提升学生言语质量的好时机。就是在这样的点化中,诱发了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现在我班学生的咬文嚼字能力明显提高,自主探究意识也明显增强了。就拿教学本课来说吧,文本内涵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去一定难度,尤其是文中外祖父赞美梅花和中华民族那些有气节人物的。一段话,学生更难以理解,但是因为有了第一课时扎扎实实地读文做铺垫,而不是一遍遍去机械重复地读,所以第二课时学生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谈体会,学生的情感在领悟中得到了熏陶。
“积跬步方能致千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上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是关键,以学生为本,学生的读情会因人而异,教师要有效地指导,读通、读透教材才是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