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在广大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使用。实践表明这是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是相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做为学校的电教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老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些有益的尝试。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错误地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误以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认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已经很高,不存在提高的问题。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页是美丽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教学反思怎么写精选8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语文园地》的教学,既能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点,夯实基础,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拓展学习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园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语文园地四》紧扣动物主线,安排了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让学生在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的同时,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在“我的发现”板块,编者都以“对话”的形式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在日积月累板块,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因日积月累板块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课内的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将会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要做的就是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去自己理解、运用。趣味语文板块是个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故事通俗易懂,教学时重点抓住有趣的对联,引导学生理解短文的趣味所在。教师鼓励学生练习讲述,课后讲给别人听,进行语言积累。
在这节课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上好课:
一、回忆所学课文,归纳阅读方法
首先,让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发现(说说为了能使身边的动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并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再看看小林和小东同学的发现,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他们的发现。然后,让师生归纳小结阅读方法。如:采用明贬实褒的方法能使句子变得更生动形象。最后,让学生从自己的习作实例中总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做有心人,多发现,多收获。
二、积累关于动物的成语,激励学生成长
在学习日积月累时,我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词典等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关于动物的成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由读,然后
让学生说说这些成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使学生意识到这些成语中都含有动物名称,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已对成语的理解,并从中选择一些说说自己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说话练习。
为了使内容更加的丰富,在语文活动课时,我还设计了考考你环节,继续交流自己平时积累的包含动物名称的其他成语,以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激发主动积累成语的兴趣。
在“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这三大板块内容的教学中,是否注意了训练方式的新颖和鲜活,是否注意了“由此及彼”的适度拓展,因为这类型的教材,在传统教学中,一直被定位于“基础训练”的层面,教学的主要策略亦长期没有跳出“熟读强记”、“烂熟于胸”的怪圈,枯燥乏味之极;而今,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教学应赋予这些“死”的教材以“活”的情趣,让它深深的吸引学生。
总之,《语文园地》的教学过程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有一定的封闭性。如何在《语文园地》的教学过程中,实现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如何开发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动,实现教学方法生活化;如何拓展延伸,实现教学时空生活化;如何多元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生活化。这是值得我进一步去实践并不断提升自己的。
转眼一学期的时间就过去了,作为学校新的一员,我在这一学期中有付出,也有收获!
本学期,我承担了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以及《生活、生命与安全》这两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开学初,对于第一次接触小学这两门课程的我来说,做的事情是钻研教材,掌握教材实质。明白了这两门课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得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接着是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初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我在课堂上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教学,一开始只能靠自己观察和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根据课程计划,我认真的对待每一节课,课前书写教案,按时上课,课后还及时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希望孩子们能快乐的学习,在融洽的学习气氛中积极主动的发现学习的乐趣。所以,在课堂上设计趣味性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是我教学中的一个办法。例如开学初开展“找朋友”游戏,引导学校通过做名片、交换或佩戴名片等游戏方式来互相认识、交往。
另外,还注意了把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同孩子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
在日常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活动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学习的乐趣。例如,《欢欢喜喜过春节》这一课,我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做贺卡。我们一起用卡纸剪裁,绘画出美丽又有意义的新年贺卡,还鼓励学生们可以分小组一起设计,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让孩子们明白“合作力量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 ,看见孩子们不论是行为习惯,还是收获的知识,在一天天的丰富,一天天的进步,总是那么的令人欣慰。但自己的进步才更值得自己回味。初次接触这两门课程,加上又是刚入学的学生,课堂行为习惯以及学习习惯尚未形成,所以我在思考教学,研究学生,调整或创新教学活动方面,都有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地方。
但是,不论是好还是坏,我都必须经历这样的成长过程,并且这都是我的收获。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欣喜的看见了学生整体素质得到了一些提高。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一定要坚持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完善自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完成的更加出色!
教学反思活动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学实践活动、个人经验、教学关系与教学理论,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构成了教学反思的基本向度。
(一)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实践历程中,要及时捕捉能够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现象,通过理性检查与加工,逐渐形成系统的认识,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包括实践内容、实践技术与实践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实践内容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展开前,需要对活动所关涉的内容本身进行反省,因为任何内容都是在抽象了具体现象和对象的基础上编制的,在不同时间、对象、场景面前,或多或少都需要进行重组、改造、增添或删减,这是教师课程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的责任和权利。实践技术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活动展开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时机等的适切程度的总结检讨,其目的在于对自己的行动轨迹进行回溯,发现问题和不足,探寻更佳的方案。实践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实践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角度的需要满足程度与教师自己角度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受益状况,后者要考察教师在确定价值取向、实施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过程中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状况、对个人经验的提升状况、对教学理念和理论的促进状况。
(二)对个人经验的反思
教师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对个人日常教学经历进行反思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从而获得提升。如果教师不去挖掘和使用教学反思的判断、反省与批判的权限,教师的教龄再长,教学经历再丰富,也不一定与教师个人的独特经验成正比。如果不对其进行反思,那么这些经历将一直是懵懵懂懂的,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断地经历着,又不断地忘却这些经历,致使教师的经验系统中缺乏由自己反思所形成的、归属于自己个人所有的独特经验,从而使得教师那些具有极大潜在意义的经历失去了应有意义。可见,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把他的经历升华为真正的、富于个人气息的经验,并且不断使自己的经验体系得到拓展。“每一个对艺术作品有经验的人无疑都把这种经验整个地纳入到他自身中,也就是说,纳入到他的整个自我理解中,只有在这种自我理解中,这种经验才对他有某种意义。”如果教师只对个人经验作出描述性的记录而不进行解释,那么这些经验就无法得到深层次的解读,只有对经验作出解释后,对经验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经验形成过程的同时应该是解释和理解的过程,重新阅读经验的过程也仍然是解释和理解的过程,这样才能常读常新,每一次的阅读过程就是一次重新理解和创造的过程。在教学反思实践中,人们经常使用的“反思档案”就应该有这样两种用途,一是描述记录并分析所发生的种。种情况,使之成为文本形式的经验,二是对文本经验本身不断加工和再创造,使经验得到升华,改善教师的理念与操作体系,甚至可以自下而上地形成新的教学理论。目前看来这第二步的功夫尚显不足。
(三)对教学关系的反思
通常在教学反思实践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到对具体事务的反思上,而不可见的关系在反思活动中经常被忽视。从关涉的人的角度,需要反思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当前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的关系、教师本人与其他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从关涉的教学要素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师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的关系;从关涉的教学支持系统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师与社会文化、价值体系、课程与教学改革、时代精神与理念等的关系;等等。对教学关系的反思在教学反思活动中是相当重要的。它向上可以为教学理论反思提供基础,向下可以使实践与经验反思得到升华。对于每种关系,都应该从认识、实践和价值三个角度进行反省。认识角度是对关系的客观描述,即现在关系的状态如何,为什么会这样;实践角度是对关系改善与发挥作用的思考,即如何改善现在的关系状态和怎样使关系发生作用;价值角度是对关系改变或发生作用的结果的思考,即这样的关系状态该朝什么方向改变,改变的效果如何。
(四)对教学理论的反思
任何教学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持续高效的,在不同的时代、价值取向、技术条件、人员素质面前,理论都需要重新认识和把握。同时,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的源泉,实践活动本身就是理论的前兆,蕴涵着丰富的可能性理论。对教学理论进行反思有三种基本的样式。第一是对实践的理论反思。对于教师个人经历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验体系,应不断地从理论层面进行解释和建构,通过对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之间的不断观照、反省、联结,既可以完成对实践的理论提升,又有机会对先有理论进行审视、订正。第二是对教学理论的实践反思。教师在学习和掌握某一教学理论后,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还原,该理论的各种元素得到实践的考验,使得教师能够进一步理解教学理论中的道理、价值、方案与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原有理论的判断与选择。第三是对教学理论的理论反思。在理解和学习教学理论时,教师是主人而不是理论的奴仆,教师有权利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与学术专长对教学理论进行反省,对理论进行修正与再创造,通过比较不同的教学理论发现某一理论的缺憾,从先有理论推演新理论,从其他学科不断更新的概念范畴中建构新理论,这种针对原有理论的修正、推演概括与建构就是对教学理论的理论反思。
在对教学事务进行反思时,应力求从实践活动、个人经验、教学关系、教学理论四个向度进行。这也是对教学现象或事件进行反思时的四个层次。如果一个反思对象能够在这样四个层面得到重新认识和理解、解释,那么这样的教学反思应该是深刻而周详的,也会获得丰硕而长久的反思效益。
在教学反思实践中,人们探索了多种反思方式。例如,在时间序列上,有日反思、周反思、月反思、期中反思、期末反思,就一堂课而言,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在主体序列上,有个人反思、教师集体反思、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教师与专家共同反思、教师与家长共同反思;在内容序列上,有个案反思、主题反思、学科反思、跨学科反思,具体到教师的日常工作内容,有讲课反思、作业反思、评价反思、活动组织反思;在教学发展序列上,有学生成长反思、教师成长反思、教学理念反思、教学改革反思;在表现形式序列上,有反思日记、反思档案、反思报告、反思竞赛、反思作业①等。在进行教学反思时,除了可以采用上述方式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智慧,针对具体的条件与问题,创造更为适合的方式方法。因为没有哪一种方式方法是适合每个人、每件事的,创造本身就是教学反思所追求的境界。
无论采取或创造怎样的反思方式,教师在教学反思行动中都需要坚持这样两个策略。
第一,教师要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教师经常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和事件不知道该对哪一个进行反思,对于自己的心灵活动不知道哪些可以成为反思的话题。虽然在逻辑上可以编制出反思对象选择的理论框架,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究竟哪一个现象、哪个事件、哪种行为、哪种感受可以反思、应该反思,这是无法预先确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保持开放、敏感而好奇的心灵,时刻捕捉可能的反思对象。“好奇心‘唤起关心’,唤起对现在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东西的关心,唤起对我们周围奇怪和古怪之物的关心。正是好奇心使人们摈弃熟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同一件事物。”
第二,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不仅对不同事件或现象经常进行反思,对于同一个事件或现象,也要不断地持续地进行反思。反思对象“总是对向它询问的人给出新的答案,并向回答它问题的人提出新的问题。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反思的过程就是不断解读,不断获得新答案,产生新感觉,提出新问题的过程,对于教学活动的日常反思绝不能一蹴而就,对于不同的或者同一个反思对象,不同的人进行反思,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产生新的疑问。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心境下,反思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与不同的主体共同反思,认识也会有所不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也会提示出新的答案、新的问题。反思的实质,是教师在不断的反思活动中,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
课堂从表演天平开始,姬亚航表演的天平让学生哄堂大笑。马明俊的天平表演的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六个式子,在轻松中从他们的身上写到了黑板上,接下来就是这节课的关键地方了。问:如果让你把这几个式子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孩子们在默默的写着自己的思考,我在教室里巡回的看着他们的精彩。有按是否有字母分成两类的,有按照是否是等式的分成两类的,有这两类都写,但徘徊的,(在他们心中,可能只是有一种分类是正确的)还有些别出心裁的'把自己分类后的式子用长方形或圆形圈起来的,这不就是韦恩图的雏形吗?在五个学生展示完自己的分类作品之后,我明确了按照是否是等式的分类方法,对另外一种分类也进行了肯定。再问:如果让你把这几个等式再分类的话,你会怎么分?这里已经不需要在思考了,按照是否有字母的标准就水到渠成了,什么是方程也就自然的在学生心目中有了答案:含有字母(未知数)的等式。像学生的这些想法我能在课前预设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只能根据课堂的进程随时调控,而在一节10分钟的微课上,我是讲不出这些东西的。课堂最后一个环节,在以前就见过方程和从题目中找天平中继续着,特别是从题目中找天平,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题目中的天平,不就是我们一直所说的等量关系吗?而找等量关系又是许多孩子的难点,在方程的第一节课就给他们这样的印象,用比找等量关系更可爱的找天平让他们去思考,对于他们以后用方程解题无疑开了一个好头。如果说之前的认识方程是在轻松中认识的话,那么找题目中的天平则是在愉快中升华。方程是一种模型,建模的思想不就是找天平的一个过程吗?遗憾的一点是没有在这个环节层层递进,这也是自己课前准备不充分的体现,因为找天平的灵感也是在课堂上萌发的。
反思一点:
课本上的情景写式子环节,6到7个式子已经足够了,多了浪费时间,并且会剥夺学生认识方程这个主线。再次体会了教材的安排是有道理的。
反思二点:
如果非要给这节课打分,我自己打85分,更客观。不过,多少分都无所谓,76分也没有对自己造成太大的影响,不过就是耿耿于怀一段时间。100分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明知这样的数据有水份,虽然有些学生也写了原因:您讲课幽默,我们愿意听。上好自己的课才是关键,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得到最大的受益才是目的。
反思三点:
一节课没有讲过是没有发言权的,讲过了自己的思路也不一定正确。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想法,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但不能照搬别人的流程。关键要看执教者的立足点是什么,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听众,是踏踏实实,还是哗众取宠。这些标准才是判断课的好坏的标准。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一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学习,是值得考虑的问题。鉴于此,我认真研究课程,做到自己先把教材“吃透”,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最佳的学习计划,除了要掌握教材外,还要注重学生的情况,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计划,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刚刚从初中过渡,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
为了使课堂更完整,有些时候我不免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很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在后面的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课堂教学的评价最主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的作用更多在引导学生去学,这样才会取得更明显的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让学生去学那些内容。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从工作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教学就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过程,尤其是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地学习。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师更是有太多的问题,无论在知识的传授上,还是在方法的选择上,都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这是难免的,也是需要去改进的。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自然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作文的教学,如果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写写文章来完成作文训练,学生就不会对作文感兴趣。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不断地学习,从老教师那里吸取经验,从自身的成长中总结教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工作岗位上,我更应该及时充电。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学习中不断进步、成熟。
总之,半年的教学,我成长了很多,这半年真的是有泪水、有笑容,这半年是充实的半年,无论在业务上,还是在为人处世上,我都学到了很多。当然更多的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去改正它,为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而不断地完善自己。
本学期,我负责嵩高一年级4个班的授课任务,工作异常繁重,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但还是咬牙挺下来了。无论是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形成与接受,还是教学方法和和教学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拓展,都有了较高的程度的提高。在平时工作过程中,我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努力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去完成每一样工作。注重学科渗透,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体现自己幽默、诙谐的教学风格,使学生乐学、善学。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业批改及时,并做好复批工作。在紧张工作之余,时刻觉得自己有一种被淘汰的紧迫感受,要为自己充充电,特别是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与生物科技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总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知识还欠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学习,自我进步,此外,争取机会学习其他优秀教师和专家的先进理念,自我感觉在教学理念上,也慢慢地有了自己的一套思维。
1、在学习生物学知识之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是学习生物的重要目标之一,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又是学习、研究生物学的有力武器,有了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就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到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重树立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整体性、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观点。
2、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交流等各方面能力
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熟悉、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多领域的、融合的合理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结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探究、协作的能力。
3、教育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融入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爱好,有利于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的建立;使学习内容更具实用性,更有利于对生物学核心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对生物科学价值的正确熟悉,帮助学生规划人生,促进全面发展。
4、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精选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领会生物学知识间的内存、本质的联系,学会运用旧知识和已有的学习经验学习新的知识,通过概念图的学习法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达到事半倍的学习效果。
5、据不同层次同学学习接受能力的不同,布置弹性作业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习时,缺乏学习生物学的动力和热情而不够重视,导致初中生物知识严重欠缺,影响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因此,刚开始放慢速度,以便让学生能尽快把握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将作业分为两个层次(A级为全班必做题,B级为选做题),另外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尝试破了往年的高考试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保持长久的学习生物学热情和学习干劲。
6、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生物模型,亲自预备实验材料,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7、科学指导各班的生物科代表开展工作,及时招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征集学生对教学的建议。
8、章节复习时采用问题性答疑替代传统的知识性回顾和归纳,引导学生学会对章节的知识进行自我小结,学会构建章节知识网络。
9、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开放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胆量,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
但由于环境与条件的制约,缺乏大环境的熏陶,学生的成绩还参差不齐,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有些甚至不尽人意,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
《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和采摘、焙制、品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本地是茶果之乡的资源,把阅读教学与生活体验紧密联系,把生活带进课堂,把课堂引向生活。
课堂上,我将学生分成几组围坐,准备好碧螺春、绿杨春(本地特产)茶叶及简易茶具,创设一个围坐品茶的情境,从品茶入手学习课文。在教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词──生活、体验。一开始就由生活中给客人倒茶谈起。这并非多余,一方面自然地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一方面又调动生活经验,引起本地茶绿杨春和碧螺春的初步比较,训练学生留心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似乎与语言文字的训练无关,但却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暗含了思维的训练,善观察善分析,不仅仅是语文学习所需的。
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泡上一杯碧螺春,在课堂上给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这个实践环节中,我将生活中的沏茶搬到课堂上来,学生对沏茶的过程会有丰富的体验感受,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交流。因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交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这种综合能力,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显现。师生间的交流、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互相启发,加深感受与理解,在交流中老师可以理解感受所达到的程度。
最后,通过学生满含真情的交流,我见时机已到,便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来享受沏茶这一过程,自然地将教学流程引到朗读品位这一重点,水到渠成。
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从以下几个题目中选择一项认真做好调查,精心构思,试着写一篇文章。通过走访参观等,对家乡茶绿杨春作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①、模仿《碧螺春》写一篇介绍绿杨春的文章;②、比较绿杨春和碧螺春的异同,并围绕这一内容写一篇文章,如《绿杨春与碧螺春之比较》;③、家乡茶绿杨春虽然已小有名气,但名气还不及碧螺春,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绿杨春,请你为它构思一个宣传方案。可以同他人合作(2-4人),共同完成一题。
综合实践活动领域极广,教学时我将活动引向课外生活实践。一个多星期后,我聆听了学生们的活动经过,仔细阅读了他们的文章、方案。原来,利用节假日,有的学生结伴去捺山茶园采茶,亲身感受清晨捺山脚下采茶图的美景;有的学生聪明得很,以学雷锋的名义去茶厂帮助打扫卫生,顺便参观了茶叶的筛选、焙制过程,还获取了不少绿杨春的知识;有的学生家中名茶较多,邀请了同学来家中品茶聊天,既饱了口服,又长了见识;还有的学生特别留意了家乡茶的包装、广告,把电视广告和动画片摆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学生们写出了自己的小文章。虽然非常优秀的并不多,但篇篇都很积极。后来,我还建议他们:把自己的文章、方案给茶厂的负责人看看,说不定真有大用处哩!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的确,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刚刚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师的我,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不到一年的语文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是的,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
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课堂上,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回顾我听过的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自己短短的语文教学经历,特别是在整体批阅了学生的第一篇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描写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我不断鼓励我的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丰富资源。
总之,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理想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