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文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优秀10篇,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的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述了同一时光海峡两岸的两个不一样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盼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如何更有效地选取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生命桥"的含义,习得语言,从而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发现作者在细节描述上多次运用比较,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步履匆匆"与"7。3级大地震"联系起来读,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伤的高大形象;"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明白小钱期盼着骨髓"联系起来读,就更能感受到台湾青年虽心系家人,但坚持躺在手术台上的不平凡的举动。"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他们一心为小钱着想的形象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体现无余。
体会"生命桥"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一是透过自由读,看哪些细节感动了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做骨髓移植手术。联系上下文,比照阅读,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的爱心。二是以"期盼"为切入点,老师示范朗读描述杭州小钱的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是一种生命的期盼,唯一的期盼。三是在理解了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后,回到来阅读描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句段,学生的感受就会更深。经过这三个层次的阅读,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细节就会潜移默化的内化成一种人性的完美,植根于学生心中,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会变成学生心中一座永远割舍不掉的心桥。
对于"台湾青年的骨髓,最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一句的感悟,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入不一样人物的内心,体会就会不一样:这涓涓流淌的骨髓,对小钱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火种;对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浓浓的爱心;对在余震中做手术的李博士来说,意味着手术成功的喜悦;对读者来说,流出的是深深的感动。
但遗憾的是,由于课堂中安排了写的环节: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他会想到谁,会想什么课堂时光没有调控好,所以没有把预先的设计完整地呈现。
我记得我从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所以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本节课我努力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虽然《灯祭》一文从题目来看它的感情基调就是悲伤的,而我在教学设计时反道而行之,把课堂情感主基调定在幸福快乐上上,因为我觉得只有学生们感觉到有父亲的快乐和幸福,才能感同身受失去父亲的痛苦。
因此在教学时我过于重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语文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它的“工具性”。对于作者的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知识引导的少。比如“因为有了年……年则妖娆迷人了。”这段排比句式的写法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是我引导没有引导孩子去领会这种句式表达上的作用,忽略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因为我们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文本是例子,是学生用语文的例子,所以我们的课堂不能光顾着情感体现而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重点是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生动,发展语言,培养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教学难点是要让学生读文感受,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领悟课文主题。
2。在课堂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天地分开后发生的变化,也是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加以体会,特别是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我首先示范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通过师生对读,生生合作等朗读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体会祖国文字的魅力及盘古的不朽精神。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变化"这节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同学间启发合作,想象盘古身体的其它部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仿造文中的优美词组也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词句,同时达到了当堂课讲,练,写结合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的情感线非常明显,那就是小钱身患绝症的的痛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湾青年、李博士舍己为人救助小钱的爱心,读者读了这篇文章都会被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爱心所感动。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情感不会这么强烈,因为他们年龄小、阅历浅,没有这样感同身受的生活经历,因此教学中教师的情感的激发就尤为重要。听了余老师的这节课,我感觉这节课上得非常真实,也很朴实,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有效学习的桥梁,其中有许多环节值得回味。
一、教师营造亲近的课堂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整节课余老师用非常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孩子与老师、与文本引起共鸣,使课堂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平等民主氛围。课堂上余老师真切的话语中包含着挑战,更包含着鼓励,因此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很高。我想如果我们在课堂用语上会用平和、亲近地语言来引导孩子,用真诚、中肯的评语来肯定孩子。那么我们的孩子必然会以一种轻松、积极的心情去对待学习。
二、以情感为主线,抓住关键词句,体验情感,走进人物内心。
本文的情感线非常分明,余老师抓住文本中的三个人物,通过品词析句,引领学生走进小钱、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内心世界,感受小钱身患绝症的绝望和无奈,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舍己为人的血浓于水的亲情。
余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主要是抓住了“凋零、含苞、绽放”这三个词语。先让学生感受到含苞的花朵“充满无限生机,充满无限希望”,想象十八岁的小钱会在这丹桂飘香的日子里做些什么呢?孩子们想象一切美好的生活、事物都在召唤着小钱。接着余老师打破这幅美好的画面,呈现残酷的一面,让学生深深地震撼。
但整节课虽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较深入,但没能让学生回归文本进行充分的朗读,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大遗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该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主要有以下几步:
一、教师做到了创设情境
课中老师通过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的创设,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在多种情境的创设下,一入课堂就有感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中通过多种渠道展示情形
本节课老师主要向学生展示三种情形:
①展示大陆青年小钱病危的情形。
②展示李博士和青年抽取骨髓的情形。
③展示地震的情形。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大陆青年小钱迫切需要骨髓,感受抽取骨髓的艰难,感受地震当时的危险。
三、 教师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析情况,让学生动感情
①通过课件展示书中所描写的同一时刻的两个不同场景来令学生动感情。
②重难点词句的辨析,如两个“静静地”对比,分析当时不同的情况,分析小钱病危的情况,让学生有所感动。
③感情朗读,课中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读你感动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理解,拨动了学生的感情之弦。
今天在全校上论文教研课《跨越海峡的生命线》,现结合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我自己的体会做如下反思后记。
一、因为考虑学生预习过,为节省时间多上点内容,我一开课从题目入手,解题以后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学生是能够概括出来的,但是我觉得在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多了一点,完全还可以再高效一点的,那就是直接在课题下画桥,然后问桥的这一头是哪个地方谁怎么了,另一头是哪个地方谁干什么?依着学生的回答做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讲完整的`一段话,可能会高效一些吧。而我却是让学生先讲,再做板书,再讲完整的一段话,在这里好久没磨得出来。呵呵。
二、因为是第一课时,又是重点课文,根据x版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写字训练,所以我在这里也做了展示,但我觉得如果在写“暂”字的时候,让两个写得比较好的同学上黑板展示,再评价,识字教学可能会更落到实处。
三、在品读课文的时候,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默读课文,哪些句子让你感受深刻?学生画,写感受,然后汇报。有学生汇报了第五自然段,说被李博士的敬业精神感动,然后我们抓住了“仍)”沉着“去体会,这本没有什么错误,但我觉得在这里学生回答语言简单,我的启发性语言不够。接着,我把小黑板出示我的对话设计,无疑是想体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有读到的内容想开去“我的练习是这样的: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有人说:“李博士,到空旷的地方菜安全啊,换个地方吧。”李博士沉着的说:“。”
有人又说:“要不,把手术改期吧。”李博士仍沉着的说:“。”我本来想设计这一组对话以后感情朗读,但时间已经到了。我觉得在这个环节我做得不尽如意,我缺乏教学机智,没有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我感到很遗憾。
四、在评课过程中,有老师评价说我的收尾很遗憾,她一提醒,我马上醒悟,确实是真的,我没有上完第五段的内容,但也应该做好收口的“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我应该用强有力的语言做总结,点名文章主旨,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可是,遗憾了。
五、我觉得板书做得很不美观,也许今天的板书是我做得最难看的一次,哎,我怎么搞得?还教学生书写规则,自己却没有做好典范,影响真不好,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潜移默化的呀,想到我的板书,我真羞愧。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断努力弥补遗憾,提高境界,是我努力的方向。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的是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如何更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生命桥"的含义,习得语言,从而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发现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步履匆匆"与"7。3级大地震"联系起来读,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伤的高大形象;"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小钱期待着骨髓"联系起来读,就更能感受到中国台湾青年虽心系家人,但坚持躺在手术台上的不平凡的举动。"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他们一心为小钱着想的形象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体现无余。
体会"生命桥"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一是通过自由读,看哪些细节感动了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做骨髓移植手术。联系上下文,比照阅读,体会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的爱心。二是以"期待"为切入点,老师示范朗读描写杭州小钱的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是一种生命的期待,唯一的期待。三是在理解了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后,返回来阅读描写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句段,学生的感受就会更深。经过这三个层次的阅读,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细节就会潜移默化的内化成一种人性的美好,植根于学生心中,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会变成学生心中一座永远割舍不掉的心桥。
对于"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一句的感悟,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深入不同人物的内心,体会就会不同:这涓涓流淌的骨髓,对小钱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火种;对中国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浓浓的爱心;对在余震中做手术的李博士来说,意味着手术成功的喜悦;对读者来说,流出的是深深的感动。
但遗憾的是,由于课堂中安排了写的环节: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他会想到谁,会想什么课堂时间没有调控好,所以没有把预先的设计完整地呈现。
激情对话 品味语言
——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实录及反思
连江附小 郑黎清
板书课题: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这是座用爱搭起的——
生齐:生命桥
师:再读,强调生命桥。
师:这座生命桥很长、很长,它跨越了茫茫的中国台湾——
生齐:海峡
师划线
生再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出示词语。
师:这些词会读吗?谁来读?
指名生读,齐读。
师:谁能用这些词来介绍小钱的情况。
生: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适合骨髓的人。
师: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骨髓移植时间定在1999年9月22日。可就在手术的前一天,中国台湾发生了大地震。
播放影片。
师:这就是中国台湾9.21地震。(介绍资料)里氏7.3级,是中国台湾近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地震,有2735人遇难,1万多人受伤。不计其数的房屋倒塌,20多万人无家可归。捐髓手术就安排在地震的第二天。我们去看看当时的情景。快速浏览课文3—6自然段,划出描写地震的词句。
生读划。
生: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师:余震都能把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多么强烈!那个词语表现了余震的突然和强烈?生:“突如其来”。师:强调这个词,一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当时余震不断,在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细细品读课文 3 — 6 节,想一想:“课文中哪些描写人物的词句使你感动?”把它圈点出来,把想法、感受简单批注在课本上。(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从这句话我知道了这位中国台湾青年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骨髓才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中国台湾青年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啊!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我读了这句话很感动,因为抽取骨髓时,余震不断,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了。
生:我认为针头扎进皮肤里,一次就已经很痛苦了,但是中国台湾青年竟然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让我深受感动。
生:当时,中国台湾青年的家人生死未卜,他还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使我非常感动。
生:从“一次又一次”看出李博士好不容易才取出骨髓。
生:我从“不得不”知道了余震很猛烈,李博士也不得不停止工作。
生:我从“沉着”这个词知道了当时是有余震的,而李博士不是恐慌,而是非常冷静地站在病床旁。
生:“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我从这句话知道了在强烈的余震中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还坚持做捐髓手术,使我感动。
师:为了小钱,李博士“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啊!
师:捐髓手术多么艰难啊!请你读一读。
(指名读)
师:在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钱的生命又燃起新的希望!
师:“此时此刻”,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可能在想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生:此时此刻,他们想,在大陆患了白血病的小钱他是多痛苦!
师:还可能在想什么?
生:他们想,必须赶快把手术做完,要不然,小钱就将面临死亡的悲剧。
生:“此时此刻”让我感受到李博士他们虽然知道余震中必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他们仍在坚持捐髓手术。因为他们心里想着在海峡彼岸的小钱,忍受着白血病的痛苦,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手术!
师:“此时此刻”还指什么样的时刻呢?
生:指海峡彼岸小钱与病魔作斗争的时刻。
生:此时此刻,指中国台湾青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彼此不知对方死活的时刻。
生:此时此刻,中国台湾青年的家人也许也遭遇了不幸,正在死亡的边缘线上挣扎。
生:“此时此刻”还指余震的同时,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还在坚持做手术的时刻。
师:是啊,老师也想说,在大地震过后,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家人还生死未卜的时候,他们还在坚持手术!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
①师:此时此刻,大地震刚过,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危险时时威胁着他们。——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②师:此时此刻,小钱静静地躺在杭州医院的病床上焦急地等待着骨髓。——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③师:此时此刻,在灾难过后,还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课文其他自然段有没有使你感动的地方?
生:“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小时的奔波,感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我从“连夜”知道了李博士带着骨髓经过“十几小时的奔波”都很疲劳了,还要“连夜”做手术呢,让我感动。
师:是啊,一切为了小钱!
生:我也从这句话知道了,李博士奔波了十几小时,赶到杭州还要花很多时间为小钱手术,李博士很辛苦!他不顾自己的疲劳,整个脑子只想着小钱,给小钱以新的生命!
生:我知道了李博士已经快一天没休息了,还要连夜为小钱做手术,让我非常感动!
师:中国台湾和祖国大陆现在由于历史、政治人为的因素阻挠无法实现直航,李博士必须带着骨髓,乘飞机从花莲到台北,再从台北飞赴香港,最后由香港转机到杭州,整整需要 12 小时。纵然有重重困难,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课件显示中国台湾到杭州的路线图)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老师从同学们脸上看到两个字“感动”!是啊,老师也被深深打动了!让我们带着感动,深情地读一读 3 —— 6 自然段。
师: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课件出示“这真是一座用 架设的生命桥啊!”)
生:这真是一座用骨髓架设的生命桥啊!(师板书:骨髓)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我用“骨髓”这个词是因为中国台湾青年用自己的骨髓挽救了小钱的一条生命!
生:这真是一座用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啊!(师板书:血脉亲情)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中国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互帮互助!
师:你说得真好!
生:这真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啊!因为中国台湾青年是满怀爱心捐出骨髓的,所以我说是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师板书:爱心)
师:小钱得救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使小钱得救了!让我们和作者一道用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倾吐我们的心声!(全班齐读第 7 节)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一、激情对话,感悟海峡血脉亲情
我认真设计导语,饱含激情,倾情投入,充分发挥了教师语言讲解的作用。入情的倾诉,昂扬的抒发,孕育了一个激情烧的课堂,学生渐入其境,深入其境,师生情感共鸣,心灵共振,体现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
二、品味语言,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紧紧抓住“一次又一次”、“此时此刻”两个重点词句,师生入情地进行对话,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思考、品析,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学生思维的领域不断扩大,情感逐步升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机融合,相得益彰。
以“这真是一座用________架设的生命桥啊!”引导学生探究感悟。这看似一个简单的填空,实则是对语言文字深入理解,精确把握的精妙运用,又是学生情感发展的结晶。这一设计既紧扣文本语言,紧贴文本主旨,又超越文本的语言、主旨,使学生的语言、思维、认识同步升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的情感线非常明显,那就是小钱身患绝症的的痛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湾青年、李博士舍己为人救助小钱的爱心。读者读了这篇文章都会被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爱心所感动。叶圣陶说过,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要找准课文中的能力培养点,语言训练点。于是,本节课,我紧紧围绕“语用”,展开读写思辨,进行课堂的引领。
一、创设语境,培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是理解词语,都在学生的充分体验后,总结而出,或深或浅,老师只要适当加以引领,提升,孩子满满消化。比如,在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意思的时候,先可以寻求字典的帮助,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读中理解,也有意识地渗透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这对学生平时自己读书理解词语意思,积累词汇还是很有帮助的。
二、紧抓细节,提升写作手法。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
三、拓展练笔,扎实言语训练。
课文独有的“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的写法,值得孩子们去掌握。于是在孩子们深刻感悟之后,趁热让学生拓展阅读资料,了解“境由心生”的妙处,再顺势引导练笔。只有让学生“读”进去后,通过说的形式“浮”出来,再通过写的训练“沉”下去,课堂教学才能绽放溢彩。 一堂课下来,娓娓道来也好,激情澎湃也好,只要是学生的舞台,也心满意足。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次课堂上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思路被打开,思想在碰撞,只是在少数少时。回想一堂课,总觉得预设很完美、丰满,而生成却略显骨感。教学之路漫漫,摸索无止境,巧妙地把控与驾驭课堂,还得好好修炼。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病情的严重使他不得不平静。但是对于生的希望,使他不平静的;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静。让学生通过对于“你们猜作者最不愿意用的是哪个词”的思考,引导理解“白血病”、“含苞”“唯有”等词体会小钱的病情严重,骨髓移植对他的重要性。
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