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反思【优秀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这次为您整理了科学教学反思【优秀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学反思 篇1

本次的集中教育活动我是围绕预设的目标:一是通过活动,引导幼儿了解苹果和梨的名称、外形特征及颜色;二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而开展的。

一、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借助两种颜色的水果图卡让幼儿玩“摘果子”,然后把手中的图卡贴到在班级的墙壁上相对应的苹果树和梨树上的游戏,巩固幼儿对黄色和红色的认识与颜色的分类。这时,孩子的个体差异便被显露出来,有的幼儿能够把采摘到的水果送回贴到各自的果树妈妈身上,有的幼儿摘到了图卡却不懂得贴在相应的果树妈妈身上。我及时利用这个机会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使幼儿在自身能力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在“认识水果”主题活动的预设中,我以为认识苹果和梨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应该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很多幼儿把形状说成颜色,他们有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还有的则跟着前面的孩子怎么说就怎么说。于是我根据小班幼儿具有直观形象的年龄特点,采用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首先组织游戏“摘果子”,帮助幼儿认识红、黄两种颜色。其次出示苹果和梨两个实物引导幼儿观察,认识水果的颜色、名称和外形特征。最后让幼儿品尝苹果和梨,感受两种水果的味道。在活动过程中,我班幼儿都能够说出苹果形状圆圆的,梨子上面尖尖的,下面大大的。苹果是红色的,梨是黄色的。

三、活动结束了,幼儿对活动产生了兴趣、在活动中,孩子的愉悦情感得到了满足,多数孩子能说出两种水果的颜色、形状以及味道,但给予我思考的却还有:

1、小班孩子对普通话还不是很敏感,因此需要给予孩子普通话语言环境的熏染。因为普通话与家乡方言之间的转换总会浪费老师课堂上较多的时间。

2、在活动中教师的组织语言和评价语言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推敲,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机智自如地应对。

科学教学反思 篇2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的,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教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它充分研究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所以在科学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供给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据此,把本学期的教学具体情景总结如下:

一、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科学教学中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20xx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团体主义精神、逐步构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梦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更是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本事和探究本事的科学本事的培养。

2、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教材的资料主要是生命科学方面的资料,是适应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1~5单元包括了“植物”“动物”“我们自我”“水”“纸”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资料,而第6单元是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饭出发,引发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是贴近生活的资料。所以,教学设计便研究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本事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单元中“大树的观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资料。所以,设计教案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精神的培养。

3、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三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级学生更为强烈和进取,所以,在教学中都尽量放手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探究。因为,三年级上册的教材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结合,供给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让他们更容易地进行科学的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这样也比教师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本事的提高。比如,让学生自我设计观察方案,并经过户外的观察记录自我的发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分享观察和实验的欢乐,也提高彼此观察、实验的本事。同时,教师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我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进取的影响。在这样的开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对科学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多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后,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本事。

4、设计好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实验的方法。

科学知识的掌握,很大部分都来自实际实验中所得到的启示和验证。同时,实验也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构成。所以,每一次的实验都必须严格设计,同时,也教予学生进行准确的科学实验方法。

二、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的方面:

1、虽有挖掘教材资料,但在拓展课外相关知识方面深度还不够。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构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同时也尽量引导学生经过教材资源的学习去发现更多的课外知识,使知识更加全面,充实。比如,在探究水与液体的区别时,能够让学生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去交流水,海水,油,饮料,浴液……凡是学生能够举出的事物都能够放手让他们去讨论。可是在有些知识的拓展方面给予学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够,比如在米饭一单元中,没有让学生在初步区分石膏与淀粉同时,去拓展淀粉和石膏的各自不一样用途等等。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在把握好教材资料的同时,引导学生挖掘课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的知识更全面,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科学和生活有更深更广的了解。

2、未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完成科学实验。

科学离不开实验。所以,科学教学很重要的一环节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实验。虽然在教学中,我都会设计一些观察和实验方案让学生分小组去探究,但由于涉及到安全的问题,有些实验未能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比如,淀粉加热的实验,由于要用火,就没能放心让学生亲自去操作。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应当让学生明确明白安全实验的重要性,并严格遵守实验的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安全的科学实验。当然,能有另外的教师协助更好。毕竟,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是比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险性大的实验还是由教师来示范比较妥当。

3、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

由于科学不是自我的专业,又是第一次执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足。在教学当中,还是有很多细节没能够很好的处理,造成教学过程的不完美。还需要日后不断提升自我本身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去探究如何去完善课堂,让学生学得更开心。

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我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进取撰写教研论文,以提高教学质量,开拓教学更宽更广的前程。

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3

自接教了科学课以来,我就暗下决心要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科学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引导同学真刀实枪地做科学,逐步培养同学的兴趣,激发同学的探究欲望,锻炼同学的实验与操作的能力,增强同学的情感体验,使同学享受合作学习与胜利的乐趣,从而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而这些我以前做得确实不够,现在我要脚踏实地的做足做好,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所以,课前我安排同学准备好实验用品(从同学准备的实验用品来看,同学对科学实验的兴致很高),自身也从实验室借来了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尽管实验室的器材不够,同学没有条件做分组实验,但足够可以让我作演示试验了。

当我带着这些实验器材踏入教室的那一刻,同学不谋而合的发出了一声惊呼,个个都瞪大了眼睛。我明显的感觉到了同学对实验仪器的强烈好奇和对探求科学知识的迫切欲望,同时也为自身以前没有认真为同学上科学课而感到深深的自责。

一堂课下来,我感到课堂纪律比以前明显地好转了,同学举手回答问题也比以前积极了,有秩序了,不再像以前那样乱叫乱嚷,一盘散沙了。尽管没有完成预计的教学任务,但我觉得同学学习科学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尤其是一些后进生也鼓足勇气参与探究,这让我感到欣慰。同时我也感到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缺乏之处,比方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合作意识不强烈;有的同学不善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有的同学汇报声音太小,表达的意思不明确;实验结束时有的同学还沉溺其中,没有倾听他人的汇报……其实这些都说明同学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而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长期的不懈努力。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同学的习惯培养。我希望这节课成为新课改的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要坚持不懈地搞下去,为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同学,为锻炼自身能力和提高业务水平而努力奋斗。

科学教学反思 篇4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

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

1:把里面灌满水

2:用沙子填满。

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

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秘密。

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来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他们作好科学探究的记录,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解决本小组问题的信息资料。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看能否运用在小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作为进行交流与讨论的有力证据,让同学和老师的进行讨论,提高他们正确处理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沉,体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

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的有机整合。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教学需改进之处: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调控好学生做实验的气氛,要使学生声音很小,大家能做到静静地在这里实验、记录等等。轻声讨论时也基本上以自己小组里面为主,汇报时声音应该大,那是向全班同学汇报的,所以这里上科学课探究的氛围途径非常好,很适合上科学课。

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探究过程进一步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智慧上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效果。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合作互动是教学系统,使教学活动成为培育探究科学奥秘的“探路者”集训队。

科学教学反思 篇5

现在的儿童类药物多带有香甜的水果味,易误导孩子超量服用,孩子们在学会看量尺后,对刻度也很感兴趣,有时还会在吃药时说:“我吃15毫升。”因此我从幼儿的生活中生成了《神秘杯》的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生活中物品的探索兴趣,了解服药杯的作用并学习使用带刻度的杯子,让孩子们在帮助小动物送药的同时也知道自己要按量服药。教材难易程度适中,幼儿对此内容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案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我也始终围绕我班子课题《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时如何进行有效的介入》,活动中主要从教师设置问题的直接介入及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提供的隐形介入这两方面着手。

以下是我开展磨研活动的磨研记录:

第一次的教案

初次备课,我为大班科学活动《神秘杯》设定的目标是:

1、学习运用带刻度的杯子进行测量,并体会刻度的作用。

2、教育幼儿正确服药,提高安全意识。

3、培养幼儿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的良好情感。

根据目标我把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为:学习运用带刻度的杯子进行测量。

难点定位:理解目测结果与杯子大小的关系

活动的第一环节活动: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通过创设给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喂药的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幼儿的眼球,又贴切幼儿的生活实际。

活动的第二环节:引导幼儿认识量杯,并能准确读书

为了让给幼儿通过自身的自主观察去发现量杯上的秘密,在问题的设置中我始终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灵活地修改和设计问题,如孩子发现了量杯上的刻度时,我及时的进一步引导幼儿加深认识“你们注意到了吗?谁还有不同的发现”等语言,刺激了更多的孩子去细心观察,从而让更多的孩子也发现了量杯上更多的秘密,对量杯有了更深的认识。

活动的第三环节:幼儿操作,正确使用刻度杯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所在,刻度的读取反映了幼儿的分析能力在引导幼儿先进行初步尝试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并让幼儿通过操作达到理解,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操作中,对于大小量杯投放的量,我进行了反复的思考与尝试,为幼儿的实验过程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操作空间,暗中支持幼儿更顺利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同时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意外。

活动的第四环节:理解目测结果与杯子大小的关系

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活动的难点,我将整个难点巧妙的渗透到给小动物喂药的情境中,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同样是20ML的药在两个杯子里看起来会不一样呢?”孩子在交流讨论中很快就发现了液面高度与杯子大小的关系。

第一次活动反思:

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设想的那么清晰明了,在第二环节中,教师引导幼儿学会正确使用量杯时,也应做到操作严谨,应该蹲下来,眼睛与液面齐平,纠正不规范的操作示范。在操作环节中,教师提供的大量杯超出了大班幼儿的认识范围,因此在操作中也导致了幼儿不会认读大量杯上的读数,不会正确使用大量杯。在操作前教师要求交待不清楚,幼儿在拿到操作材料后,太多的材料搞的幼儿有些晕头转向,不知如何下手,教师应通过小组操作或是合作操作缩减操作材料。

第一次研讨:

调整一:纠正不规范操作——在第二环节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应做到严谨规范,在倒药时要蹲下来,眼睛与液面保持平行。

调整二:调整材料的投放——大量杯的刻度超出大班幼儿的认知范围,应摒弃,只采用中号量杯和小号量杯即可。

调整三:调整活动环节——在操作前教师不要一股脑的把多个要求一次提出后请幼儿操作,这往往会使幼儿面对过多的要求及材料后无从下手。可将操作分成两次:第一次为根据自己操作单上小动物的药量,给其选择合适的量杯;第二次操作为给选好量杯的小动物喂药。

研讨后我对教案进行了“第二次修改”

活动的第一环节活动: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通过创设给动物园里的小动物喂药的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幼儿的眼球,又贴切幼儿的生活实际。

活动的第二环节:引导幼儿认识量杯,并能准确读数

为了让给幼儿通过自身的自主观察去发现量杯上的秘密,在问题的设置中我始终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灵活地修改和设计问题,如孩子发现了量杯上的刻度时,我及时的进一步引导幼儿加深认识“你们注意到了吗?谁还有不同的发现”等语言,刺激了更多的孩子去细心观察,从而让更多的孩子也发现了量杯上更多的秘密,对量杯有了更深的认识。

活动的第三环节:根据小动物的要量表选择合适的量杯

在操作前通过增加此环节,减轻了孩子一次操作的负担,使操作目的更明确、清晰,也为下一环节的成功操作奠定了基础。

活动的第四环节:幼儿操作,正确使用刻度杯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所在,刻度的读取反映了幼儿的分析能力在引导幼儿先进行初步尝试后,教师再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并让幼儿通过操作达到理解,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操作中,对于大小量杯投放的量,我进行了反复的思考与尝试,为幼儿的实验过程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操作空间,暗中支持幼儿更顺利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同时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意外。

活动的第五环节:理解目测结果与杯子大小的关系

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活动的难点,我将整个难点巧妙的渗透到给小动物喂药的情境中,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同样是20ML的药在两个杯子里看起来会不一样呢?”孩子在交流讨论中很快就发现了液面高度与杯子大小的关系。

第二次的自我反思:

修改后的活动整个环节比前一次更加清晰明了了,而且幼儿操作的效果也比第一次好多了,但对于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而言似乎有简单了一些,在操作中没有做到提升,应对教案的难度水平再做一个提升。

建议:

1、在操作环节,可引导幼儿采用不同的方法给同一种小动物喂药,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在活动延伸部分,教师应出示不同种类的量杯,引导幼儿继续探索。

研讨后我对教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

活动的。第一环节:引导幼儿认识量杯,并能准确读数

我摒弃了繁琐、复杂的言语,采用直接开门见山的方式:出示量杯,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在幼儿的观察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提问、围绕孩子的兴趣进行提问介入,逐一突破量杯上刻度的认识、单位的认识等。

活动的第二环节:学习正确使用量杯

为了让孩子真真正正的学会使用刻度杯,我摒弃了以前的教师手把手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先引导幼儿先上前尝试操作,在操作中将自己遇到的难点及问题表述出来,再由老师和同伴一同商讨解决,真正让科学走到了孩子的身边。

活动的第三环节:知道液面高低与量杯大小的关系。

为了突破这难点,我通过语言的巧妙介入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同样是20ML的药在两个杯子里会不一样呢?”

活动的第四环节:幼儿操作,采用不同的方法给小动物喂药

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所在,为了激发幼儿更多的思维灵感,在操作前,我与幼儿进行了一次共同的操作示范,引导幼儿运用更多的方法给小猴喂药,在引导中我将操作要求逐一的渗透到其中,使幼儿在无形中感知了操作的要点,为幼儿的操作降低了难度。

总的反思:

整个活动的设计贴近幼儿的生活,循序渐进,并围绕我班的子课题——《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时如何进行有效的介入》。活动中主要从教师设置问题的直接介入及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提供的隐形介入这两方面着手。如:在问题的设置中我始终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灵活地修改和设计问题,如孩子发现了量杯上的刻度时,我及时的进一步引导幼儿加深认识“你们注意到了吗?谁还有不同的发现”等语言,刺激了更多的孩子去细心观察,从而让更多的孩子也发现了量杯上更多的秘密,对量杯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材料的隐形介入中,我不断的进行调整,从一开始的采用大、中、小三种量杯,到二磨只采用中、小两种量杯到后来的在操作活动中同时采用大、小量杯,这让孩子在操作中真正做到了认识量杯并学会使用量杯,解决了活动的重难点。

科学教学反思 篇6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科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必须以科学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应该在积极地从事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对自然界有所认识,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 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

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

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