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最新9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最新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1

教育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很重要的一点是看每名共产党员在这次活动中是否取得了实效。所以,每名党员,除了按照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认真完成好各个环节的任务外,还应结合自身实际,对自己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目标要求,使自己在这次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收获。我个人认为,通过这次活动,可以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提高党性修养,净化一颗心灵

指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要让每个党员、干部在思想和灵魂上受到触动。每个党员都应该抓住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机会,净化心灵,增强党性修养。

一是心灵的净化靠学习。一个人的心灵是否美好、善良、端正,取决于他的修养,反映出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修养和世界观的形成,离不开学习。

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好理论。理论不高就不可能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贫乏就会导致思想上的落伍和行为上的失范。所以在这次活动中,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武装头脑,深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学会、掌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是向群众学。学习身边同志的好思想、好品质,增进与同志们的感情,从而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提高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是心灵的净化靠自省。人既要勤于学,还要敏于思。自省就是自我反省,自察自律,就是要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党员、干部要自觉“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讲:“照镜子要自己照,正衣冠得自己正,洗洗澡有泡澡还有淋浴,搓泥也要自己搓,别人帮着搓、硬搓都不如自己搓的好”。学会反思,这是一种能力。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以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应该坚持什么,应该改进什么,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三是心灵的净化靠行为。要求,党员、干部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要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面做到知行合一。思想端则行为正。一个人的心灵美不美,善不善,是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这与文化知识多少、职务地位高低没有必然关系,关键在于个人修养。在这次活动中,每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地查找自己在“”中存在的问题,对照党的作风要求,认真进行整改,做到正人先正己,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同时也要结合局馆的工作和党员、干部履行职责的表现,认真查找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积极整改。

二、加强理论与业务学习,提高两个水平

具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与业务能力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二者缺一不可。每名党员都要加强学习,着力提高自身的理论与业务水平。

一是提高理论水平。一个人如果只是忙于工作,忙于事务,不注意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就容易看不清道路,迷失方向;就容易把握不准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工作制胜的本领;就容易思想僵化,循规蹈矩;就容易变得庸俗化,出现道德滑坡。讲:“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要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深化对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的理解,提高贯彻党的根本宗旨、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所以,我们必须要认真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着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学习,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要通过学习,提高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认识,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拉近与群众的感情,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站稳群众立场,增强群众观念。通过学习提高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我们要善于学习理论,善于运用理论指导我们开展工作。

二是提高业务水平。每名党员领导干部要努力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增加与各处室的联系,了解工作情况,加强对重点工作的把握,使全局馆的重点工作更加突出;二是要和同志们一起熟悉馆藏,研究档案,开展一些课题研究;三是加强对数字化、电子文件、征集、利用、区县档案馆建设等存在难题较多的工作进行专题研究,注意多方听取意见,集思广益,组织大家共同攻坚克难;四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多与干部群众谈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五是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听取区县和市直机关等方面的意见,提高对全市档案工作的统筹与协调的水平。

三、立足履职尽责,增强三种本领

指出,要认识好、解决好我们遇到的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结合档案部门实际,要切实增强以下三种本领:

一是增强调查研究的本领。调查就是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把事物的真实情况了解清楚。研究就是对调查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加工,以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调查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研究是调查的发展和深化。调查研究需要深入细致,需要敏锐洞察,需要综合分析,需要明辨是非。调查研究需要能力,是一种本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和加强。

二是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领。随着经济成分多样化、就业形式多样化、社会阶层多样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群众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加之社会环境变了、体制政策变了、群众构成变了、群众工作涉及的领域变了,进一步加大了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难度。面对日益复杂的群众工作,党员领导干部要具备以下能力和本领:第一,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具有深入基层、体察民情的本领;第二,要熟悉政策,善于沟通,具有教育群众、化解矛盾的本领;第三,要有应变能力,具有果断处置突发的本领;第四,要会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具有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第五,要有应对媒体、把握舆情的本领。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2

少儿广播节目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的社会教育空中大课堂,有着寓教于娱乐的功能,在节目中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把少年儿童关心的事创作成为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也节目,成为小听众的良师益友。节目中要破的,即是戳穿迷信与谎言等伪科学、唯心思想,要立的,即是传播科学知识和正确的观念。

由于小听众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有时于多种复杂因素,使他们对于某些现象、事物难以把握,不甚理解,有时甚至迷惘、困惑。如果这时能抓住儿童的心理,对每一件事做深入透彻地分析,并且具体地给予解答,纠正他们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这对于他们分清是非,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从而健康地成长会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这就需要破的巧妙,立的扎实,破立结合,有理有据。但少年儿童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又决定了破与立的方法绝不能象给成人编写节目那样只重内容,讲硬道理,而是要真正做到教育的主题与娱乐的形式相结合。这就要求采编人员以少儿的眼睛去看,以少儿的耳朵去听,以少儿的心灵去体会,潜心研究破与立的形式。

一、文艺性居多的短剧形式

少年儿童在收听少儿广播节目时不同于在学校接受课堂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对学生来说,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听广播则是无法“强制”的。收音机的旋钮毕竟是掌握在小听众们的手里,所以少儿节目的编播更应该重视小听众自我意识的潜在性。少儿广播的教育功能不能淡化而要“软化”。“软化”实际上就是在形式上或者说是包装上动脑筋。寓教于娱乐应成为破与立的基本方法。广播是听觉的艺术,只有通过听觉才能在大脑中产生相应的想象,从而使听到的画面在脑海中再现,这样才能达到广播节目最完整的转化。尤其是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少年儿童来说,听觉感受性相当敏锐,年龄越小对不寻常的声音表现出越明显的定向反射,足以察觉各种声音的差别,区别音阶高低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超过成人,这一逼真的音响、恰当的音乐、栩栩如生的人物语言、优美动听的歌曲巧妙地结合,营造一个环境氛围和想象空间,是极能满足他们好奇心的一件事,也是走进少年儿童心理的最好方式。

哈尔滨电台有许多这样有影响的节目。例如,广播小品《铜钱儿》:小刚的奶奶找到了一个“宝贝”—— 铜钱儿,并说它能避邪,不敢走 夜路的小刚求奶奶把铜钱儿借给自己。小刚后来才发现帮助他战胜恐惧的不是铜钱儿而是自己。节目制作的十分精细,铜钱儿清脆的脚步声,演员的表演也非常真实到位,奶奶迷信铜钱儿的那种虔诚,小刚好奇心极强的追问,走夜路时的小声哼唱到颤抖的大声喊歌,发现自己手里攥的不是铜钱儿的惊讶,爸爸的耐心启发等。整个小品的编排能一环扣一环地吸引小听众并顺其自然地得出不是铜钱儿帮助小刚战胜了“魔鬼”而是根本就没有魔鬼,是小刚自己吓唬自己。从播出效果看,这种不用硬式说教而是让小听众随短剧中的主人公同经历、同感受的结果来破立观点、结论自然分明,更能让小听众们接受,并反映很好。所以,许多少儿广播工作者都在积极地探索这一传播中的重要方法——短剧。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就把讲述各种知识的节目作成系列的短剧小品,以“阿爸”和“我”两个固定人物串联,并配以场景、音效和音乐来演播各种知识和道理,深受小听众欢迎。

二、单人或双人讲述形式

这是在少儿广播节目中破立内容最古老的一种形式。过去常常都是一种专业科教片的声音,这种说教是难以让自制力极差的少年儿童在自由度极大的声像媒体活跃的情况下耐心地收听完这段内容的。所以改变语气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内容节奏的安排上也需要大动脑筋,因为再好再精彩的内容一个人讲上半个小时也很难吸引当今爱看快节奏动画片的小听众们了,更何况要在讲述过程中破立一种观点呢?反以在一档节目中可以尝试选择不同类型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是相近相通的,也可以是各具魅力优势互补的,以其涉及领域的差异形成内容变化。同时可以尝试选用部分音乐,还可以制作一些精致的小片头在节目中流动播出。音乐可以烘托主题,而小片头则可以适时地调节气氛调整情绪,增强节目内容的节奏感。

在这里还必须强调节目主题与节奏感的把握。节奏感来自于节目本身灵活多变的内容与形式。各内容版块份量均一,形式趋同,纵有再多的素材再精彩的音乐也不免单调,无法满足儿童的“求奇”心理。只有将节目众多的内容、形式安排得错落有致,才会令儿童产生兴趣。

随着对少儿广播节目形式的发掘,小灵通、动脑筋爷爷等令小听众们喜欢的人物相继出现了。少年儿童喜欢生动多变的内容与形式,抓住小听众的求奇、易被不同声音吸引的特点,在有节奏的章法的变化中讲同破与立的观点就能让小听众津津有味地常听不厌了。小灵通和动脑筋爷爷的产生符合了这一规律。稚嫩、清脆、富有卡通色彩的小灵通和稳重、苍劲、亲切的老爷爷、各与一小主持人组合,声音在变化中进行,有张有弛,有问有答,有变化、不单调。小主持人的提问反映出小听众的想法,节目与小听众的思维几乎是同步进行,像是小听众在与智者对话,解决他本人提出来各种问题,破除生活中的迷信思想,使少年儿童对生活中的各种常识、知识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唯物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参与性极强的话题形式

社会家庭和“四二一”结构,注定了少年儿童渴望走出钢筋水泥的房屋,寻找可以一起玩耍一同学习的伙伴,他们自我意识的潜在基因也能通过少儿广播的导因,转换成节目中比较直观的收获,参与小听众的表现欲得到满足的同时,也活跃了少儿节目,使破与立的过程成为少儿自身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在讲授一则知识时,如果只是主持人一味地说,对于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很长的小听众来说,能坚持听8——10分钟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如果我们把少年儿童心中存在的疑问提出来,请小听众们通过热线电话说出自己掌握的知识,各抒已见共同探讨,最后主持人清晰地总结出这里的知识点,效果就会更好了。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

思想;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7)03000906

长期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一方面反映了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兴学科刨根究底的思维偏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合法性的努力。颇有意思的是,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有着刨根究底的思维偏好,还有着对学科本质研究路径的“实用经验性”路径依赖。即主要从社会的政治现实需要出发,进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社会功能层面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特殊性,即实践性。毋庸讳言,实践性确实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殊性的一面。但在另一方面,基于政治实践的亦步亦趋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证,很难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合法性得到认同,甚至还会加剧人们对其学科合法性认同的焦虑。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判定为“思想掌握群众”[1]128即是从“实用经验性”的研究路径得出的一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应该说,“思想掌握群众”这一观点可谓备受学界关注,近年来更是被广泛地加以引用。因此,有必要对这一代表性观点加以评析,一方面以辨明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层面对学科合法性论证路径的缺陷,超越以学科知识生产所产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功能的研究路径依赖;另一方面尝试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相对分离的研究理念的指引下,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是谁之生产、如何生产,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性。

一、“思想掌握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判定的批判

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了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对人们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思想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掌握群众”这一观点正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界定得来。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界定,马克思早就在《费尔巴哈提纲》中作了强烈的批判:“这种学说忘记了……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2]59不难看出,“思想掌握群众”中的“思想”已经凌驾于社会之上了。问题是,这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思想又来自何处呢?何种思想又能凌驾于社会之上?群众是一群被所谓的“思想”任意驱使或宰制的羔羊吗?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研究“思想掌握群众”的奇技淫巧吗?具体来说,“思想掌握群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判定,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思想掌握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判定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工具化的存在,更使人民群众由历史的主体变成了任由“思想”驱使的客体。客观而言,“思想掌握群众”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鲜明的实践特色。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是围绕着党和政府的实践工作而开展。在党与政府的实践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就是做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致使说理教育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制于一定的政治实践需要、并为一定的政治实践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之间显然不能“一锅煮”。前者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政治职责”,后者则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学科规范乃至学科合法性。当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甚明确,致使研究者们不仅常常“飘”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社会功能领域,而且还可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其学科本质混同起来。“思想掌握群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这一判定,显然是将学科社会功能等同于学科本质,这实质上取消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合法性。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再重要、再特殊,但其终究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

更为严重的是,“思想掌握群众”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判定,不仅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工具化,而且否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地位。只讲“思想掌握群众”,而拒谈、避谈“群众掌握思想”,实已预设了群众只是思想操控下的木偶而已,这显然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把被统治阶级颠倒的历史纠正过来,恢复并为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作了证明。“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3]群众成为思想操控下的木偶,实质上是在鼓吹政治精英的唯心主义史观,且势必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污名化为政党在思想上操控群众的历史,即“它与由强迫、恐吓,或无休尽地重复几乎不值一说的东西的催眠术造成的心灵的软化有关,全体人民已经被它们弄得服服帖帖”[4]。“思想掌握群众”是置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强调的要倾听群众呼声于不顾,也势必置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格的完善与发展不顾。退一万步来说,即便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掌握群众”,群众的思想^念的发展也不仅仅是单纯的认知提高过程,它还涉及情感、意志品质、行为等多个方面。但问题是,如同木偶支配下的群众,又何来情感、意志品质等人类的情感性因素?

其次,“思想掌握群众”不仅难以促进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甚至有禁锢人民群众思想自由之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二级学科,理应具有马克思主义独有的实践批判性气质。直言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思想论辩、政治博弈和教育活动中承担思想解放、价值革新的推动政治文明建设的使命”[5]。而在“思想掌握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判定中,思想论辩被置换为“思想掌握群众”,政治博弈在此情况下很有可能演变为政治统治。因为“思想掌握群众”,“就是一定阶级或集团,运用反映本阶级或集团根本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意识,自觉地影响和掌握群众的思想,指导和推动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实现本阶级和集团根本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过程”[1]129。所谓“影响和掌握群众的思想”,实质上是为统治阶级思想上升到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修桥铺路。“思想掌握群众”变成了思想支配(控制)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一定的阶级和集团进行政治统治和辩护的工具。于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自由就变得尖锐对立起来。

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当然包括思想上当家作主。那么,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自由真的是矛盾的吗?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剥夺人民群众思想自由的权利?实际上,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尊重人民群众思想自由基础之上的思想引导,而非思想控制。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因此,党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是人民群众的自我教育,因为党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群众的自我教育之所以由党来牵头,恰恰是由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不难看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说是“思想掌握群众”,不如说是使“群众掌握思想”。“思想掌握群众”这种观点根本没有看到群众不仅有选择受教育和不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有自我教育的能力,致使群众成为思想可任意操控的客体,在这种情况下,遑论人民群众的思想自由和思想解放。

最后,“思想掌握群众”是一种以非历史形而上学的普遍性为政治统治的稳定提供基础。“思想掌握群众”是一种典型的从先验的本质规定来规定群众社会生活的逻辑。思想之所以能掌握群众,实际上已经预设了思想天然的合法性,任何人对这一思想的怀疑都是对思想的亵渎,而广大人民群众似乎只要接受这种思想就能获得人生的幸福。它显然不是站在现实的历史的基础上,所以它用观念来解释人民群众的实践,似乎人民群众的各种其他的思想意识只需通过精神上的批判与教育即可达到消灭。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掌握群众”除了预设思想的不容置疑的合法性,而且预设了人民群众生活无差别的存在。确切地说,群众成了一种固定不变的、单质的存在。从唯物史观来看,群众显然不是一个单质的整体,而是包含了各种由利益关系、政治立场和社会联系而形成的群体。然而,在以形而上学的先验的群众设定的掩护下,群众中的个体之间被消灭了“差别性”和“个别性”,他们只受那抽象的思想主宰。“思想掌握群众”的观点,把“思想、观念、概念”等变成某种独立的东西,试图通过意识的改变来消除束缚人们的限制。在这种非历史的形而上学的普遍性“思想”笼罩之下,广大人民群众除了自绝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之外,别无他途。他们不仅要放弃思考,还要放弃自身,必须服从于遵循在他们之上或之外的价值规范与思想。在此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总是遵照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2]93,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是永恒的“现存”,“永恒在场”的“本真存在”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生存的最高支撑。直言之,“思想掌握群众”中的思想成了终极实在、最高本体和世界的“最后本质”。

二、从“思想掌握群众”到“群众掌握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的唯物史观考察

“思想掌握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判定,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人们头脑中的观念活动。从(统治阶级)思想到(群众)思想,显然是历史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由于这种研究方法存在先天性的缺陷,根本无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的认识,甚至可能将人们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的歧途。因此,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首先需要在方法论上有所自觉,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2]92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的探索应该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本身,即从思想政治教育现存的现实关系来说明其本质,而不是在思想的政治、政治的思想、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思想教育等概念之中玩概念游戏。

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是“政治中的教育活动”,还是“教育中的政治活动”?在此问题上,学界存在着政治学和教育学两种视角:从政治学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政治现象与政治行为;从教育学角度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教育现象与行为。前者即是我们所熟知的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的判定[6];后者则将人的需要和满足判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动力 [7] 。这种“政治学本位”和“教育学本位”给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学科偏狭”。要超越这种“学科偏狭”,需要我们将问题置于唯物史观方法论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而言,“政治学本位”“教育学本位”问题就转换为它是人们之间的政治交往活动,还是教育交往活动?当然,不论是政治交往之间的关系,还是教育交往之间的关系,其指向的也主要都是思想观念层面,或者说主要是精神层面。从唯物史观来看,人们之间政治交往和教育交往取得相对独立的空间,应该是现代社会带来的成果。在前现代社会,社会分工尚不发达,人们以分散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小农经济带来的自给自足,进一步弱化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社会秩序与其说是依靠经济力量,毋宁说是超经济力量实现对分散个体的整合,直言之,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是以政治为中心的领域合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领域的合一走向领域的分离,经济、政治、文化逐步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即社会成员通过经济活动获得物质资料的需要,通过政治生活来获得公平秩序,通过文化生活获得精神意义。在此情况下,不是说三者之间完全脱离,而是保持一种与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张力”。此种“张力”一旦失衡,政治的教育化和教育的政治化即有可能发生,学界将这两种现象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去政治化”和“泛政治化”。但不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去政治化”,还是“泛政治化”,其指涉的都是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即是说,从唯物史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现代社会这一坚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政治迫使人们进入了冲突性思考,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但是,在前现代社会,因为终极的、最为高贵的价值不仅存在着,且占据着支配性地位,使不同的意见冲突受到相当大程度的抑制,即是说酝酿多元思想产生的社会土壤尚不具备。“如果没有不同意见需要‘说’,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反思,而只有当反思(rethinking),思想才超越了单纯的想(thinking),没有反思也就无所谓思想。不同意见要说给别人听,别人听了也想说,说与说之间形成回流,听与听之间也形成了循环,这就形成了对话,人们不得不把对方所说的话当成思索的对象,同时为自己的话寻找理由,这样才形成反思。”[8]显然,前现代社会即使有不同意见存在,但表达这些不同意见的权利显然是被那些具有统治地位的阶级所垄断,因为普通社会成员并没有表达意见的权利。与前现代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来临使人们获得了普遍的意见表达权。“自市民社会产生的那一天起,市民就开始寻找一种自由表达的境界,并在市民社会不断扩展的过程中将表达的权利赋予越来越多的人。”[9]并且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市民转化为政治国家的公民,意见的表达权第一次获得法权意义的确认。应该说,思想自由标志着“家天下”向“公天下”的转变,政治文明水平确实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因为民众对政治权力运行上不同的意见不仅可以得以自由表达,而且出版自由权、集会自由权等权利的获得,使民众对权力的分享乃至共享获得了可能。随着“生产的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2]275 。随着目的论世界观的崩塌,人们在价值观领域的分歧和斗争越演越烈。或者说民主政治并没使人们更易达成政治共识,反而使政治思想斗争变得日趋激烈。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实践的空间,这里的空间是结构性的,它包括一定的政h组织、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或群体、思想家、利益集团等,因为这些主体之间的相互博弈使得这一空间得以存在[10]。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思想的扩散、接受、认同、内化等有机系统的运行过程,以培养民众的公共精神和实现一定的政治共识为旨归。公共空间是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思想的扩散和接受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政治思想的扩散和授受又包含着政治思想的博弈过程,而公共空间的存在又是政治文明发展水平使然。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貌似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中,“政治思想”意味着从人们的政治交往中解构出最为本质的因素,即这种思想只能是政治的;“接受和认同”意味着从人们的教育交往活动中解构出本质的要素,政治思想却是在“扩散和授受”之中,这当然蕴含着“思想掌握群众”的思想和“群众掌握思想”的思想之间的博弈。但是,公共空间的思想博弈与斗争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培养民众的公共精神、凝聚政治共识才是其目的。当然,由于政治文明和政治形态上的差异,政治思想的内容也就千差万别。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公共性政治这一土壤,因此,公共性可判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性。但问题在于,公共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那么这种公共性又是如何生成与展现的?

三、“思想掌握群众”与“群众掌握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实践空间

从统治阶级特权的意志表达权到社会成员普遍具有意见表达权,这显然是人类历史上巨大的政治进步。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意见表达的正式途径是通过等级会议的方式进行的。“等级会议的公开是一个巨大的场面,对公民来说具有卓越的教育意义。人民大部分从这里获知他们利益的真实性质。有一种照例流行的看法,以为一切人早已知道什么是对国家有利的,在等级会议中只不过把它道出而已。但是事实刚刚相反。”[11]331等级会议的公开,对社会成员而言是普及了普遍事务的知识。不仅如此,每个社会成员还获得了对普遍事务具有的判断、意见和建议,并予以表达的权利。即是说,现代性社会为“群众掌握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但这并不表明群众所掌握的思想就不需要引导。

群众的政治思想自然不能和思想家们的理论水平相提并论,确实也缺少政治精英们的政治思想的权威性,但这并不是说群众的政治思想就一无是处。经西方启蒙思想家们对人民论、人人平等、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政治学说的宣传,这些论断已经深入人心,马克思则进一步在理论与实践上确认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因此,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具有先天的合理性。而且,由于群众的政治思想又往往是和自己的日常生活的权益紧密相关,故群众的政治思想指向相比于政治精英、思想理论家们而言更加具有现实性。但是,日常生活的视域局限又不可避免地使群众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偏狭与平庸,即是说群众政治思想指向上的天然合理性和现实的合理性并不是一回事。直言之,群众政治思想的日常生活向度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性要求有着本质性区别。所以说,“群众掌握思想”还需要“思想掌握群众”,以对群众政治思想的日常生活向度加以批判与整合,使思想校正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性要求中来。

“思想掌握群众”意味着政治精英对现实的关怀迥异于群众,政治精英的政治思想不仅要关注群众日常生活意义上的现实,更要对这种日常生活意义上的现实予以反思、批判、整合等,因为群众政治思想所指向的日常生活意义上的现实往往是未经反思的、甚至是缺乏内在根据的“偶然”存在。因此,反思和批判是政治思想的公共性追求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直言之,政治精英的政治思想既考虑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又超越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此外,不同于广大群众对现实的考虑更多地着眼于当下,政治精英则还要考量长远与未来。因此,政治精英的“思想掌握群众”的思想不仅要考虑群众、社会组织等主体对政治的要求,更要考虑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不难看出,不论是“思想掌握群众”,还是“群众掌握思想”,都不足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实现。如果说群众的思想没有能够识别某些共同的、公认的利益的话,那么政治精英的思想则可能在维护公共利益的过程中A杂着自己的私人利益,并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借助大众媒介来操纵公共舆论,达到借“公意”为名行己之私的目的。此种情况下所凝聚的政治共识,显然是扭曲和虚假的共识。为了防止政治精英对公共利益的扭曲和民众的“短视”,公共领域的各种论辩就显得极有必要。论辩是为了校正各方思想上的偏差,以重新回到公共性的立场。因此,“公共领域最好被描述为一个关于内容、观点、也就是意见的交往网络;在那里交往之流被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加以过虑和综合,从而成为根据特定议题集束而成的公共意见或舆论”[12]。群众的意见、政治精英的意见在公共领域的论辩,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政治“言说”进行交流、沟通、协调、谅解的过程,达到以理服人。需要指出的是,除了政治“言说”之外,还需要格外重视“公共舆论”的力量。因为,“公共舆论中有一切种类的错误和真理,找出其中的真理乃是伟大任务的事情。谁道出了他那个时代意志,把它告诉他那个时代并使之实现,他就是他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11]334。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公共舆论把集体的善表达出来并实现它,才能完成历史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

公共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的指示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群众为学科职责。离开了具有公共精神的政治参与者,思想政治教育就很容易退变为一种劝服性的工具。而且这种劝服已经隐含且默认了政党、政府或国家与公众之间的不对等地位。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就成了“思想掌握群众”。“群众掌握思想”使我们意识到公众参与的必要与可能。实际上,不论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作为一群公民聚集而形成的公共论坛,还是阿伦特因人的行动出现而彰显的“公共的”意涵,都指向着群众的公共参与。从政治交往看,“思想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思想”是政治精英和群众的公共交往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政治沟通和政治共识。正是通过这种公共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公共理性才有了可能,因为公共理性恰恰是建立在政治精英、民众的博弈过程之中。由于政治精英、民众的政治思想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只有在这种论辩、讨论乃至博弈的过程中才能生成与完成。即是说,公共理性不仅为一般人民群众所有,同样也应为政治精英所具备,更应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自觉投入到公共性政治活动中,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公共领域的思想论辩与博弈,在塑造自己的公共理性的同时,培养社会成员的公共理性。

参考文献

[1]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5256.

[4]迈克尔・奥克肖特。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 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7.

[5]金林南。经验科学、意义理解和实践批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三重维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937.

[6]孙其昂。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823.

[7]李合亮,.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720.

[8]赵汀阳。 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4.

[9]张康之,张乾友。 论意见表达体系的形成与演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9(10):174.

[10]孙其昂,王莹。论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深化变革[J].河海大W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832.

[1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2]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童世骏,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46.

Does Thought Master the Masses, or the Masses Master the Thought?: Review on the Na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O Lei1, WANG Yongyi2

(1.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 China)

Abstract:

As the ess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a that “thought masters the masses” not only lead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tool, but also certainly causes sharp conflict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reethinking, which is essentially metaphysical and antihistorical. This idea obscures the view of the masses as the creator of history. We need to criticize the idea with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order to conquer the idea which is inherently non critical positivism. And then, we should observe and explor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tudy will make clear why the view that the masses master the thought is possible.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public and open space as the esse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need to make clear the way the two ideas,i.e., “thought masters the masses” and “the masses master the thought”, interact.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践行;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也是我党群众路线理论的渊源。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直接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解和准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从哲学层面找到理论基点与根据,有利于我们广大党员同志更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自觉中很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1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实践“一切为了群众”的目标追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是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统一。生产力是根本动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最高价值追求,两者辩证统一。发展生产力,目的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人”,是具体的、历史的和社会的人。具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所说“每个人”。二是指人民,人民是“人”的主体和核心。唯物史观强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一切为了群众”体现着唯物史观的价值目标,应成为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践

行群众路线自觉的价值追求。“一切为了群众”的核心是解决“为了谁”的问题,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历史的推动者,是国家的主人,是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力量的源泉,是我们党的衣食父母。在艰苦的革命年代,同志就敏锐地看到这一颠覆不破的历史真理并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和要牢固树立“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的群众观;经过十年内乱和拨乱反正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始终把“人民拥不拥护”、“人民赞不赞成”、“人民满不满意”和“人民答不答应”作为我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集全党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目的和指向也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本世纪之初,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的最直接体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本质的要求。当前,以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就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归根结底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们党组织践行“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目标,就是为了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站在国家发展与社会“人”的发展需要上谋划、部署和推进工作。而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是为了保障和实现全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就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既是工作目标的哲学理论基点,也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性要求。共产党重视民众、代表民众执政的目的不是为了一己之私,是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观点,坚持“一切依靠群众”的价值准则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历史经验反复告诉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经验时,元帅曾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冯白驹将军曾深情感叹人民群众是琼崖革命的真正靠山时说“山不藏人人藏人”,便是依靠人民群众的生动体现。回顾我们党的历史,什么时候群众路线坚持得好,革命、建设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坚持得不好,革命、建设事业就遭受挫折。因此,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伟大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否则,我们的事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群众路线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句话是一个整体。既是价值目标,也是价值准则。若只讲“为了群众”,而不讲相信和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就可能演变成恩赐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首先,不要把自己就变成了救世主。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人凭着自己占据的岗位,掌握的资源和办事的方便条件(钱财物),为基层做了一些事。应该说这些人比占着岗位不做事要好的多,但也不能因此就把自己当救世主,更不能忘记权利是人民群众赋予的,而应该看成是岗位职责范围内应该做的事。同时要有对人的作用的发现、挖掘和充分发挥。一切依靠群众,要讲“人本”,靠人,不能光讲“钱本”。市场经济,有钱可以有人,这是事实。但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是先有人而后有钱。货币是价值的符号,价值是劳动的凝结,钱在本质上是人的“劳动”创造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要素,他们积极性作用的发挥,重要是他们的激情、知识与智慧,而不仅是拥有多少钱财。第二,一切依靠群众,就要在全社会建设一支能依靠的队伍,这既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追求,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队伍要“靠得住”,党组织要“靠得上”。要在人民群众“最盼”的地方有身影,“最急”的地方显真情,“最困”的地方伸援手,“最怨”的地方改作风。第三,一切依靠群众,重要的是要相信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这种自觉意识的唤起与增强,有待于通过党组织的有效工作,使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在情感寄托上找到家园,在人生追求上看到希望,在发展利益取得上得到保障。总之,要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上好日子,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芝麻开花节节高。毕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生活梦想的实现是他们力量和作用发挥的动力源泉。

3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主体的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根本方法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视野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党组织要深入基层、了解实际、倾听民声、汇集民智、顺应民意、获得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共产党人开展工作基本方法的准确概括,也描述了我们共产党人决策的形成、实施、修正、完善的路线图。同时,这也是同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完全一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体现着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的统一。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才能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掌握工作主动权。同志说:“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重要的是要到群众中去,善于听取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诉求。善听,(下转第258页)(上接第160页)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能力。一流的领导总是在听,而不是总是在说,好领导是夹先听而后导。一流的上级经常在下,而不是总是在上,好上级是要下得去而后上得来。我们不二能要求党的领导干部都只听不说,但至少可以多听少说。我们不能要求党的领导干部都是全才,什么领域都懂,但如果对不熟悉的领域,又不原意听取和尊重他人特别是基层的意见,沟通起来就特别困难。曾用明朝解缙的一副对联,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者画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描绘形象,剖析深刻。显然,“根底浅”就会“腹中空”,两者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办公室里想主意,报告厅里发号召,会议室里听汇报的程序化工作流程,或许规范有序,但是否缺少了点什么。如果想要做点改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能我们带来活力的最好工作流程图。

4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观点,找准自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角色定位

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党群观视野中,群众是党执政权利的赋予者,也是党工作价值的评判者,强调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因此,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有且必须有“服务”理念,把政治上的先进性与管理上的服务性结合起来,构建“服务型”党组织,其思想基础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治理国家不是物,而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与智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的活动具有服务性或劳务性。治理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领导服务就是国家治理活动的产品,或者说是一种服务形态的产品。服务型党组织应该确立起“上级服务下级,党组织服务党员,共同服务发展”的理念和工作体系。在这种理念中认清“我是谁”,答案就是“服务者”。第一,要有服务者的做人形象:见面谦和点,不盛气凌人;说话谦虚点,不恶语伤人;处事谦恭点,不强势压人。第二,要有服务者的工作态度:敬业,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亲民,关注下属要做的事;解难,直面基层难做的事。第三,要有服务者的为政作风,做到:想问题、做计划、办事情,热心不袍怨,真心不作秀,尽心不懈怠,潜心不浮躁,耐心不发火,恒心不折腾,诚心不忽悠。

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考,并不虚无,它不但能帮助我们克服近视而富于远见,而且更能让我们从灵魂深处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执政根基。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社会、政治和理论根基,要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意志和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必须坚持并善于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因此,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中,深邃的哲学思考,是不是能让我们的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上,怀着一种“以人为本”之心,去寻找融入人民群众的“服务型”家园呢?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2013,08.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5

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关安排部署,二0xx年四月二十四日民宗局领导一行五人,深入公郎回营开展调研工作。调研地点:回营村委会及相关现场点。参加调研人员民宗局局长、副局长、支部书记等五人,村委会副书记、主任、副主任、清管会主任、伊协会长村组长代表共二十人。

在调研座谈会上,民宗局局长、支部书记、给参加调研人员宣传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及科学内涵,通过学习宣传进一步提高了调研人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充分认识了调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除了思想襟固,勇于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问题上敢说真话,敢吐真情,客观公证地评价民宗局的工作,并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体现的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宗旨,与参加调研人员交流思想,倾听群众意见引导群众讲真情,说实话,为促进当地各项事业和谐协调发展敬言献策,确保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一、开展学习是基础,提高认识是动力

上午九至十二点在调研座谈会上,民宗局领导及村委会主任组织学习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科学发展观读本相关科学论述及科学发展观相关内涵知识和重大意义。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全体党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和明确了我们调研的目的意义,在调研座谈会上,参会人员争先恐后地积极发言,并提出了很多事关回营村域内的经济建设,缺乏精神舆论宣传引导,祥临公路建设遗留问题,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宗教与邪教,科学与宗教、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与邪教渗透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通过讨论把全体党员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实践运用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检验真理标准,高度树立科学发展理念,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协调发展,宗教与科学识别发展,总之,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全体党员思想觉悟和思想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深受广大党员的欢迎和好评。

二、倾听群众建议、意见,力求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1、在听取村委会汇报工作中,因近期结合大春粮烟生产,需要联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行一次科技培训,请民宗局给点经费支持,局领导当场表态并兑现支持培训经费20xx元,解决当前学科学用科学的燃眉之急。

2、广大回民群众要求在县城建立一个伊斯兰教接待服务中心,其功能是方便回民群众吃、住、礼拜及商业交易活动等,请求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支持。

3、建议有关职能部门统筹城乡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农村养老保险机制,尤其在公郎回营实施养老保险机制条件较为成熟,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4、请求有关部门认真清理落实祥临公路建设造成的拆迁、道路占压、农灌沟渠损坏,造成农田放水困难,农田道路受阻等困难,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经初步统计已造成4000米农灌沟渠损坏需修建恢复资金约40万元,道路1000米,需修复资金约10万元;水改旱面积25亩,请相关部门按政策给予补助,其外,阿黑村砂坝下方田40亩水田面临汛期水毁,请有关部门给予安排夹河工程项目资金。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反马克思主义 界限 思想方法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认识问题,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认为,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关注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关注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在立场上,它为人民大众立言并为人民大众提供现世智慧和政治代言;在方法上,主要包括辩证法、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方法、总体性的方法、社会结构分析法等;在品格上,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诞生于19世纪,却未停留于19世纪,产生于欧洲,却影响了全世界。

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认为,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的核心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一是坚持整体性原则,系统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四是坚持群众路线,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善于识别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专家学者认为,反马克思主义者总是变换花样、翻新面具,不时地抛出各种谬论。有的利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的挫折,利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中个别论断需要与时俱进,利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失误,在经济上,倡导“全盘私有化”;政治上,宣扬资产阶级“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宣扬“民主社会主义论”、“告别革命论”;在思想文化上,鼓吹“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新文化保守主义”,等等。

认清错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表现。理论界认为,当前有三种错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倾向。一是误解,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注重历史必然性而不注重人的主体性;二是肢解,提出所谓“青年马克思反对老年马克思”、“恩格斯反对马克思”、“马克思反对马克思主义”等观点;三是曲解,把个别具体结论当成一般抽象公式到处套用,把马克思主义学说神圣化、片面化和僵化。这些表现虽不如反马克思主义毒害深,也严重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和理论威力,必须予以科学纠正。

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专家学者认为,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一是在总体策略上,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性,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信仰、制度设计和实践策略的统一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统一性;二是在具体方法上,包括现代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统一的思想方法,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方法,坚持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的思想方法,等等。

自觉坚持和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认为,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最根本的是要自觉坚持和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一是坚持正确方向,既反对教条主义,绝不走老路,又反对全盘西化,绝不走邪路;二是坚持实践标准,不断把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既防止过度学术化和过度意识形态化,又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绝不是一般的学术争论,而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专家学者认为,当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就其实质而言仍是反对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在学术领域。在哲学领域,主张用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学领域,企图以西方经济学理论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政治学领域,鼓吹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在历史学领域,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对这些错误的思潮,如果不闻不问,不批评,不斗争,听任它们去搞乱人们的思想、搞乱我们的意识形态,势必将危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抵制和批评。

参考文献:

[1]季明,孙存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认识问题——论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人民日报。2010.03.23.

[2]陶文昭。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人民日报。2010.06.21.

[3]赵曜。划清界限:思想战线的长期任务——论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红旗文稿。2010(13).

[4]赵曜。正确认识和科学引领社会思潮。人民日报。2010.08.12.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务实、清廉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2013年5月9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党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动员部署。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纷纷展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了更深入一层学习并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以下就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哲学依据、时代要求做简要分析。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及内容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艰苦的斗争和革命实践中逐步提出的,是群众观点在具体工作中的展开。建党初期,我们党就明确提出,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进行革命活动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群众斗争。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规定:“党的一切活动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3年中央扩大执委会的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929年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批示信》中强调“不要红军单独去干”,而要“经过群众路线”。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强调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相结合。1943年,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科学地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1945年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了的总纲,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邓小平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传家宝,要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和形式主义,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指出,对于执政党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全党干部尤其是中级干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提出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思想是对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

总书记提出的 “为民、务实、清廉”三个要素阐述了我党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有强烈的针对性。“为民”,是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的宗旨。“务实”,一方面讲群众路线,另一方面又是讲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两个方面都做到才能贯彻群众路线。 “清廉”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前提,也是从政的底线。“打铁还要自身硬”,反腐败才能取信于民。

(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根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把党的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依靠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源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根本的立场和宗旨;“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党进行实践活动所遵循的行为准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基本的认识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这种立场、观点、方法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鲜明特色。“群众路线”是一种认识论,一种工作方法,一种工作作风,一种组织原则,一种价值取向。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路线,同时是党的政治路线,集中体现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所以说,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各条路线的根本方法保证。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

(一)党的群众路线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在无产阶级政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展开。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其次,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最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从唯物史观出发,先进的共产党就要依靠人民群众。唯心主义历史观,无论是民本论、唯意志论还是宿命论,都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认为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了人类历史,究其根源无外乎三个方面:从阶级根源来看,剥削阶级的偏见使他们夸大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从社会根源来看,社会条件的限制使人们只能看到少数人的活动在社会变化发展中的作用。从认识根源来看,他们只看到英雄人物思想动机的作用,而没有探讨隐藏在这些思想动机后面的物质原因。

(二)群众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精神,即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从群众中来”,就是把广大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斗争经验,所提出的愿望、要求和建议,集中起来,加以分析、综合和提高,因为群众的经验和知识虽然是多方面的、丰富的,但往往是的,所以领导者必须要深入群众,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工作指示、方针和政策。这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即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把形成的工作指示、方针、政策再拿回到群众中去,让群众照着去办,化为实际的行动,并使之在群众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这就是用正确的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再到下一阶段的认识,下一阶段的实践,使认识逐步深化和丰富,各项工作决策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修正和补充,越来越正确起来。

三、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新时期反对不正“”的迫切要求。指出,作风不是小事,不正之风发展下去,就会成为一道墙,把我们党同群众隔开。党中央反复研究,决定把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问题是党风问题的集中表现,也是其它许多问题和弊端的源头。“”不仅损害了党的形象,更严重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损害人民利益,毒化社会风气,严重阻碍中国梦实现。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弘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举措,也是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需要。我们要自觉排查、扫除自身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问题,在躬身践行群众路线上深化认识、付诸实践、做出表率。

1、端正对群众的态度。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时展。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态度、情感不能变,服务群众的宗旨不能变,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不能变。考虑处理问题、制定出台政策都应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心实意为广大群众谋取利益,坚决摒弃高高在上、急功近利、独断专行、轻视冷漠等脱离群众的恶习。

2、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与联系。缺乏与群众的沟通联系,是滋长“”的重要根源。有的干部不愿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对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不甚了解,对群众的疾苦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与群众产生了距离感;对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推诿拖延、置若罔闻;还有的听不进群众的不同意见,也不愿意接受群众的监督,唯我独尊。必须大力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广泛开展与群众谈心交心活动,虚心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自觉把自己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3、善于集中群众智慧。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漠视群众的集体智慧,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不能更好解决矛盾和问题,不能有效推进工作的开展,甚至会犯历史性错误。我们党的历史表明,无论是“左”或“右”的错误,都是党内专制、民主缺失和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恶果。优秀的领导干部,应当是全局观念强,民主作风好,善于广纳群言,集中大家智慧的“领头羊”。

4、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为群众服务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具有服务的能力。就领导干部而言,要有把控政策的能力,熟知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政策,遇事是非清楚,界限分明,并能够熟练运用,正确处理;要有调查研究的能力,及时发现并拿出解决群众问题的对策措施;要有善抓落实的能力,对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明确工作责任、标准、步骤和时限,抓铁留痕,务求必成;要有做好思想工作的能力,耐心听取群众的反映和诉求,依据政策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引导广大群众服从大局,遵纪守法。

5、关注群众基本需求。安居、就业、教育、医疗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所需,也是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特别是衣、食、住、行、医等基本需求,是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躬身践行群众路线,就要把集中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6、在服务群众上做出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对于确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健康深入开展至关重要。这种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学习研究,带头求真务实,带头改革创新,带头严格自律。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廉洁从政,严格落实联系群众、改进作风的规定,厉行节约过紧日子,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

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建设,争做受群众欢迎的“思想务实,作风扎实、业绩真实、生活朴实、语言平实”的党员,而不是那种好高骛远,高谈阔论、言行不一的人。要坚信我党来自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通过党的工作,把人民群众动员组织起来,实现党的主张。进行群众路线教育,不仅关系到能不能完成当前的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优良传统能够薪火相传,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它继承下去,进而丰富发展。

参考文献:

[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版

[2]《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版

[3]《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大力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版

[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5]华翔,张杰《外交战略的国内根源――官僚政治与群众路线的两难选择》,《国际展望》2010年第1期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反对迷信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时期,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一部分人会因为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挫折和不幸走向迷信,想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庇护,人们在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中由于经验和知识的限制,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还不能解释,而人的主观世界的形而上学性对这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归因于超自然的力量。

一、当代迷信的含义

迷信,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迷茫的信服和盲目的相信,将不科学的事物认为是真实存在的,是人们对于某种虚幻的、非科学的价值观念所特有的崇信心理, 并且通常产生相应的巫术化的强烈功利性的行为体系。包括现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 如气功热、都市养生热、拜金潮之中所涵育的迷信潮流。包括人们所熟知的传统形式,如占卜、看风水、驱鬼治病、相面揣骨、算命、问卦、测八字和驱邪画符等,同时,“迷信现象”不限于人们的意识溺陷,还包括各种不良网络和电影电视、迷信书籍的销售、迷信性质的修寺建庙、迷信用品市场的兴起、封建会道门以及某些“准邪”、“准黑”组织的迷信活动等。当代迷信的泛化是一种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畸变。规模性的迷信活动因其对社会的危害,大多为国家政策法令所禁止。社会危害性较小的一般性迷信活动,也属教育改造、控制和逐步破除之列。迷信在本质上是消极愚昧的,是社会发展的障碍和逆动力。

二、当代中国迷信现象的主要特征

(一)伪科学性

(二)“时尚”性

有些人以测风水、看面相等为时尚,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以“大师”之居,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他们利用人们精神萎靡,情感枯竭,急于寻求慰藉的心理需求,于是,这些所谓的“大师”就横空出世了。“大师”们招摇撞骗,猖狂之至。奇怪的是,这样的“大师”却总有生存空间,层出不穷,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值得人们深思。“大师”横行的背后是“大虚”的泛滥,正是因为人们的精神太虚无,才有了“大师”的太猖狂。现在在网络上经常会出现:“你的名字和你心中的他|她有多少缘分呢?可以发送短信到……”等等,过去算面先生摆摊设点,现在化为很多“时尚”的新面孔。

(三)趋利性

现实生活中,有人借助迷信来挣钱,迷信用品市场发展迅速,城市书刊市场一度被落后的、腐朽的迷信书刊充斥 。一些人遇到问题不从科学角度去解决,往往通过算面去想解决的办法,所以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依算命来谋生的人,其数量还不少。有一些地方, 巫婆、神汉利用一些人避灾心理, 搞迷信活动, 趁机敛钱。“大师”们是一些政府官员的精神寄托。有的政府官员,精神萎靡不振,意志衰退消沉,出现,经济有问题,心理上自然不安全,于是在封建迷信中寻找寄托,在浑浑噩噩中打发时日。不少官员热衷于烧香拜佛和算命看相,祈求升官发财。这些人对“大师”们言听计从,深信不疑。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就给了“大师”们乘虚而入的缝隙。

(四) 性

迷信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破坏生产,危害社会治安,残害生命,破坏安定团结局面。更有组织,以宗教为掩护,摘取宗教经典片言只语,掺杂异端邪说和封建迷信,愚惑群众,进行违法的政治活动,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宗教极端主义)。

宗教极端主义是打着宗教旗号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宗教极端主义偏激的观点、暴力的手段完全背离了宗教的本义。宗教极端主义借用宗教只是假象,核心是制造民族分裂和进行暴力恐怖活动。暴力恐怖活动反人类、、反文明的凶残本性。明确指出,“暴力恐怖活动的根子是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基础是宗教极端”。当前,打着伊斯兰教旗号的宗教极端主义活动猖獗,新疆也不例外。宗教极端主义鼓吹的所谓“圣战殉教进天堂”,是他们宣扬宗教极端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蛊惑煽动群众的最恶毒招数。受“圣战殉教进天堂”宗教极端思想的毒害,一些无知的信众,特别是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们中有的由于无知,缺乏辨别能力而中毒;有的怕入地狱,向往天堂生活而被引诱;有的对现实社会不满,走上了所谓的“圣战殉教进天堂”之路。要采取有力措施查缴非法宣传品,堵住各种有害信息的侵蚀,防范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蔓延。切断宗教极端思想传播的渠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蔓延,压缩宗教极端势力活动的空间,铲除宗教极端思想产生的土壤和温床,为教育群众远离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当代迷信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信仰的缺失、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改革开放引发矛盾是当下社会中的人们很容易信奉迷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迷信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价值观蜂拥而入,加上我们国家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一些落后、腐朽的封建思想,在一些学说和思潮面前,有的人消极迷茫。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在理想信念动摇、缺失信仰的时代,如果出现了颇具感染力和煽动性的世界观,可能就会引起一些人盲目跟风、深信不疑,对人生正确的目标失去方向,在价值取向上也会倾向唯心主义和敬畏鬼神。如何培养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因该成为全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很多东西,不从哲学的高度来考虑,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才能够用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分析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现象,才可能摆脱当代封建迷信的种种影响。所以,世界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正确加强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必要条件。我们要大力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彻底清算各种封建迷信,与唯心论和有神论坚持不懈的斗争下去。

(二)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工作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的统一。当一位领导心目中认为人民群众不是历史的主体,他在面对群众的时候会很冷漠,而他的世界观里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非常重要,那么他的方法就是很热情,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马克思史唯物主义者,只有承认物质是第一的,物质在先,物质是本原,才会在各种思想困惑面前不被迷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会与各种唯心主义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才会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客观的看待问题。要依靠党校、干校,对领导干部进行哲学教育,因此必须研究如何加强党校、干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问题,增加哲学专题课的份量和教学时间。大中专学校主要来进行对青年学生的哲学教育。我们要加强对(宗教极端主义)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教育。我们要总结经验,坚持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在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三)加强哲学科研工作

科学研究是发现,探索和解释自然、社会现象,深化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寻求其规律,容不得半点主观。这就是求真。尽快提高人们的智能,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这些年来,在哲学研究方面,虽然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讨了一些新的问题,但由于经费资助难以得到,学术活动难以开展。在哲学科研论文中发表批判封建迷信、反对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文章很少。随着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有一些人认为,自然科学才是科学,社会科学不能算是科学。对于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许多人急功近利更是一无所知了。一些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哲学并不能直接给人们带来财富,学哲学又不能当饭吃,其作用被忽视就是自然的事了。这种状况的存在,也影响哲学科研,要增加哲学科研经费,着力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构建“学科+平台+项目+人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模式,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凝练研究方向,提高研究质量,在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四)发挥哲学工作者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秘主义渊源[J].探索与争鸣,1999(10).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篇9

关键词:引导;善于思维;促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66-02

一、激发兴趣是引导学生多思、善思的前提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老师要为营造学习氛围而努力。《课标》指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朋友、导师,要真正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与你推心置腹地交流、对话,切忌将学生当对立面、当敌人。现代教育学知识一针见血地指出:任何优秀的老师都是将学生视为朋友、好友、视为完全可信赖的伙伴。因此,任教者为构建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应采取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兴趣语文、乐于学习。要让学生明确善于思维的重要性。从现实生活与古今中外中选取典型事例,使学生领悟善思的好处与懒思的危害,激发其想思考、乐思考的欲望。在课文的导入中,以生动的导语驱动其好奇心理,使之乐于学习。如悬念式导入:作者从普通的钓鱼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到底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吧!——这样的话语,是能激起学生学习欲望,使其欲摆而不能,真是有如磁铁般功效。

二、教给多种训练方法是引导学生善思的关键

1.画图想象法。现代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画图是思维的一种载体。在画图之前,作图者必须先有一定思维,必须对所要反映或表现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领会。只有这种情况。画图才能真正表情达意。比如,教六年级上册《詹天佑》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提出要求,“请按照课文具体内容,自己动手划一划开凿八达岭采用,‘中部凿井法’是怎样的情况”。学生根据课文具体内容,画出了简图,虽然大家作画水平有高低之分,但是,学生还是对“中部凿井”理解得比较准确,每个人都会在山的中部画‘一口井’示意中部开凿并在“井”的两侧以及“山”的两侧分别画上“”示意工作面。因为学生在动手画“”中就由原来的书面上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工作面,而且又画了四个工作面。这时教师只要稍作提示:从“画”中,你看出詹天佑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创新体现在什么地方?——从具体画图中学生的思维有更具体的对象,既显明又突出,有利于学生理解詹天佑的杰出所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在画图中得到突破。

2.问题想象法。问题,指课文中重点问题或关键性问题。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欧洲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说得好:“从哲学角度讲,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凭借课文所描绘的人或物,启发学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展开想象,充实丰富或适当拓展延伸课文内容,达到巩固知识与发展思维之目的。问题,不是乏指课文中的一般性问题,而是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关键性问题或重点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想象能达到巩固拓展知识与发展思维两方面目的。比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穷人》时,引导学生根据原文的赞美穷苦渔民桑娜和丈夫的美好心灵,续写《穷人》,当渔夫看到了床上的孩子后的片段描写(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这种规定范围的想象,既有利于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又有利于其思维的再发挥、想象。大多数学生都能从“爱、关心”这一理念出发,描写渔夫发现西蒙的孩子后十分关心、疼爱的话语以及他俩如何从吃、穿等方面对西蒙孩子的照顾。又如,教学《唯一的听众》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课题想象,谁是“唯一的听众”?在什么情况下成为“唯一的听众”?“唯一的听众”说明了什么?由于本文的课题就是文章的关键性问题,从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学生既要熟读课文了解相关的内容,又要思考、探究,找出答案。从这种“读书—问题—再读书—结论”的学习方法中,学生逐步提高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3.正反辩论法。从无数课堂实例中,教师们明白了,小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看法为根据,通过“正”“反”的争辩,逐步获得正确观点。因为,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引进“正反辩论法”,有利于启发思维,有利于综

素质提高。比如,五年级上册《假如没有灰尘》略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时,教师采用“正、反两方辩论法”的方法,让学生自由组合成“正、反”两方,然后组织在课上各抒已见。由于,两方的学生都想在辩论中取胜,所以学习课文时,个个很认真,同一方的学生偶尔还窃窃私语,很神秘地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学习方法,能较大幅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思维能动性,很有利于启发思维、引导想象。

4.课题开花法。不少课题是文章的中心,是“题眼”。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课题为切入点,进行合理想象,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略读课文)采用‘课题开花法’教学;教师在提出课题《各具特色的民居》后,这样引导学生思考:①课文介绍几种民居?②每一种民民有什么特点?③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第一个问题根据课题的前部分提出;第二、第三个问题根据课题的后部分提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学生易于理解,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只要细心精读思考其中内容,是能够回答的。这样引导,也完全符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训练,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训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