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优秀3篇

可以说,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认识。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发现的问题及时探究,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反思还能提高数学意识,优化思维品质。那么课后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呢?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次为您整理了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向来被老师们认为没有什么难点,但是学生很难掌握好,计算的正确率极低的一个数学难题。在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带分数的计算已经从新教材中剔除出去,相对而言被减数是1的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难度大一些,学生也比较生疏,在这被减数是“1“往往内隐在数量关系之中,这种实际问题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在新课之前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单位“1”突破隐含条件“1”这个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对课本上的例题呈现稍作处理,就为学生的创设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易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生列式解决第1和第2个问题时,既对上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巩固,也为进一步学习新知作好了准备;在解决第3个问题时,学生有了第1个问题基础,很容易得到1/4+1/3=7/12,1-7/12=5/12。“谁能列出综合算式?”“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在动态的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梯度上升,在此老师所作出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调整,就是为了不断地靠近学生,让学生从容去认知、从容去研究、从容去建构。

“计算不等于死算,计算追求巧算”,是课堂极力宣扬的主张,在通常情况下,分数加减混合计算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也就是分两次通分进行计算。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有时可以使得计算比较简便,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虽然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但是通过这样的举例说明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了,效果也不错。另外在计算过程中,着力渗透一边计算一边约分化简的思想,让学生在追求巧算思想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2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就应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在关注学生的心灵、探索和智慧的过程中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的乐趣,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中接受知识,真正地做到“乐学”。

那如何使原来亦步亦趋、精雕细刻的数学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呢?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四点:

一、教师需要有参与意识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传统意义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它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建、共同创造、共同生成的过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主动适应挑战,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把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参与到课程的发展中,使得课程不断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为活跃的课堂提供先行的条件。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

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教师将大自然中、日常生活中、社区活动中等现有的数学教学资源利用到课堂上来,可以增加学生生活体验,形成数感,能够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从而使课堂也变得多姿多彩了。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进行心灵间的对话

在教学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倾注自己的爱心,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要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用激情代替冷漠,用表扬代替批评,用幽默风趣代替呆板说教。其次要学会微笑,营造心理安全氛围,用淳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这样,整个课堂可以在充满情感与智慧交织的快乐的氛围中,让学生获得精神愉悦和心灵的满足。这样,师生之间通过心灵间的对话,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知识的传授。

四、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变单纯的解决问题为创设问题的情境。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自主分析、实践体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领悟数学规律,思想和方法。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以“引导”为主体,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质疑问题,让学生学会思考,大胆假设,合情推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把所有的问题在互相交流中得到解决,这样整个课堂就绝不会是一潭死水,而是一种生机勃勃、热热闹闹的景象。

当然,教师在做到上述四点之时,也必须要注意到,课堂教学的活跃不是纯粹地指热闹的课堂氛围。真正活跃的课堂教学,不光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交流,还要学会专心聆听、细心揣摩、虚心接纳,明确评价别人的话语,以便形成愉悦的对话气氛,真正达到共识、共享的目,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接受到知识,真正在课堂中参透出“乐学”的内涵。

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反思 篇3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 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 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3) 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

(4) 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标准》中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应有之意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