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风筝教学反思(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今天上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将课文读通读准,学习生字,品读第2自然段做风筝。导入以后同学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词和句,发现同学读课文读得很慢,一遍课文就得五分钟,然后单个分段读大家一起为其正音,然后整体理解课文,边读边划出文章层次。
在精读做风筝并找画出描写小朋友们做风筝的心情的句子这一环节,我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同学的听讲率不达标,一部分学生没听到心情二字,不过看到不少同学很会抓重点词,这一点我很欣慰。找出重点句后让同学读说说小朋友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然后让同学把自已在读书时的疑问提出来,有的同学还提出一些难懂的词。然后我就把学生趁机拉到了难理解的词上,让同学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并将难理解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我发现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不少,看来生字词以后可以慢慢放手了,以后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朗读课文指导方面,我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学会怎样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更丰富。
鲁迅的《风筝》是一篇散文,文章说的是“我”不许只有十岁左右的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仔细探究这篇散文,还可以悟到这样一层道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惟有这样,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正当的行为也应该捍卫自己正当的权利。只有科学思想,才能照亮中国人的思想行为。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帮助学生探究文章的主旨。
第一个问题,“你认为文中的‘我’爱弟弟吗?请从文中找依据分析。”学生认为,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铁不成钢,是兄长对弟弟的管束。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层面,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难在第三层面,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这一层面,我设计的问题是:“精神虐杀的这一幕”说明什么呢? 但是探究还是遇到了难处,只能我做提示。这一层后面讲下来,觉得很吃力,好在只是进行一种尝试。看来,对于鲁迅的文章,如何让学生自觉挖深、而不是教师帮他挖,还得继续思考。
初读课文,就被刘老师乐观、主动向上、热爱生活的细节描写所打动。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刘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了,我被作者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动。三读的时候,我被理想风筝的丰富内涵所感动。于是,细节——情感——内涵成为我脑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个教室设计也便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读文多遍,内容多,挖掘点也多。怎么上,我首先决定抓“主题教学”。我从文中找到了一条线,用这条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这条线就是文中的这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放飞的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拎住这条线,我就拎住了这堂的主题,于是学生就紧紧地围绕这条线,从关于刘老师的三个事例中找到相关的细节,品读感悟,刘老师的形象逐渐丰满,刘老师的'人生态度逐步彰显,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题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为本”。“学生已经懂的不学,说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学”。我在教室上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这篇课文中,事例很典范,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难体会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点就放在让学生通过细节的感悟,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因为这篇文章很长,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了几个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然还渗透了一定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式学习新的内容。
今天是第二次进行《纸船和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学设计从猜字音的方法、通过朗读体会小熊和松鼠的感情变化、谈自己明白的道理再到写字,教学环节设计完整,学生参与积极,课堂效果良好。
1、识字写字教学环节,先让学生回忆平常学过的识字方法,再去猜“愿、哭”等字的读音,学生在原有方法的指导下,能快速地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2、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本节课堂教学还渗透了默读的教学方法。因为文章比较长适合进行默读,默读可以快速地让学生抓住主问题进行阅读。在学生默读完毕之后,就能初步体会到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变化,为下一步的朗读做好铺垫。
在朗读过程中,通过个人读、学生分组读、齐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朗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任务的情感变化。
3、明白事理,升华情感
读一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学生在此环节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松后紧,造成后面的小练笔没有时间写完,只让学生说了说。
2、课堂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丰富。
3、板书需要再次设计。
4、范写生字时写的不够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