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优秀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优秀5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1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四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四年级教授的是计算机入门知识,。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习特点,我现将本学期以来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打好扎实基础,养成良好习惯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本学期刚开始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大部分学生接触过电脑但没有系统的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觉得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开展教学工作

对于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有较浓厚的兴趣,积极性较高,但较迷茫,不知从何处学习。此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计算机的发明、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我以打比方的方式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用我们人身体的各个部分来类比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接下来,我用玩游戏的方式介入键盘的操作知识的讲授。对于刚学习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练习键盘本来是一件单调枯燥乏味的事情,如何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选择了金山打字通软件,该软件里面有打字练习游戏。从此入手,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键盘操作。

二、合作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乐趣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本学期的幻灯片制作课程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自的主题制作项目。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制作项目,自己搜集制作所需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素材,完成各自的创意设计,然后制作完成各自的主题项目。在此过程中,我主要是讲解关键的制作技术,同时辅助各小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学生基本上能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掌握各种幻灯片制作技术,而且提高了大家互相协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当然,项目完成的质量还不算太高,诸如创意设计还有待提高,我相信经过进一步努力学习,学生会有长足的进步。

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如何进一步组织好学生、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将一如既往的扎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 篇2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中学阶段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势在必行,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学校目前正在着手在各科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互动性的特点,让学生主动地、活泼地选择吸收新知识,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摒弃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我选择,我喜欢”。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整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生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而且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二、整合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学生则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运用任务驱动原理,将学生置于网络的海洋中,给学生布置一定任务,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一旦明确后,学生会积极地、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获取信取、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整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新课程中特别提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语文教师在教学一般文章时可能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不大,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语言来创设情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但是有些课就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来创设意境,比如,有图片,有动画,有音乐等等有使内容更加形象逼真,使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及曲子的理解和想象中情感得到培养、丰富和升华。

我们作为培养跨世纪新人的老师,要在这一领域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做出我们的贡献。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3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担负着“使学生在建立对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及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等重要责任。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课程,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培养,是所有教授此门课程的教师要努力研究的。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几点体会。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情景创设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开课“导语”的设计,快速而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

中学生的心里特点是主观能动性强,对各种事物,尤其是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着求知欲望;但往往耐性不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兴趣不足。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扬长避短,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出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导课情境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

为了能够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创设出形式各异的导课情境,用实例展示代替无趣的语言介绍,用声情并茂的动画代替单一的图形,用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兴趣,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自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乐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书本知识最终都要体现在对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上,也就是说要“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

中学生的知识和阅历都比较浅显,这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教学内容脱离他们的实际生活太远、理论性太强,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从而使学生乐学。例如“画图”工具可以用来描绘校园;word可以用来制作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可以用来介绍班级、老师、同学、校园生活;e-mail可以给同学发贺卡等。

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操作使用的,有了“用”的目标,“用”的需求,学习就有了动力。因此每节计算机课教师都要给学生设计应用练习以目标驱动学生对信息技能的学习。

三、鼓励“尝试创新”,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观点

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能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计算机课上,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不是很认真,有的只是为了完成应付任务,有的只是机械的重复老师的示例。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自然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尝试创新”,让他们明确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树立“求新”“求异”观点。比如在我给四年级上“画图”课中,在掌握各项工具使用技能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创作,这时有的学生就很兴奋,有的作品却没有新意,还有的只是单纯的复制书本。我仔细观察学生的作品,从中找出闪光点,展示给大家看,再让同学分析制作思路,接着大家一起尝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体会到了大胆尝试的乐趣。

四、全方位互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新课标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动手、和应用的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只起指导、启发、总结的作用。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时,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

比如指法练习时,通过打字竞赛,学生大多获得了好成绩。另外让学生互相检查手指位置、眼睛,评出打字小能手、助人小帮手、优秀合作小组,追求多层面的成功。

五、以“评”促“学”,让学生体验成功

评价作品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相互的信息交流中取长补短获得进步。在评价课中我们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从而激发持久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教师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作品,敢于直言不足,也能赏识他人的闪光点。以“评”为动力,鞭策和鼓励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上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真谛所在。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4

计算机绘画具有丰富的表示力和简易的操作性,使学生情有独钟,并成为儿童学电脑的必修技能。其中Windows中和带的“画图”以其简易清晰的界面深得师生的青睐,然而教师也往往对“画图”感到头痛,因为它对于不规则曲线的表示实在是差强人意,它的表示力实在是无法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

任务驱动是目前计算机教学中较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带着任务学,能在学的过程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讲授画图程序的时候,假如简单役计任务,学会使用画图工具。发现学生对于“画图”各种基本工具的使用都较易掌握。但如我想让学生画画生活中的物品,可是学生面露难色,觉得用这些工具不够用,难以画出真实的物品,其主要原因关键在于缺乏发明性的思维。在设计任务时,应尽量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动身,让学生切实体会计算机可以协助其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的时间还可以增多一些,真正要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操作,恐怕仅用5分钟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设计设计中,我先让学生看这样一幅范图,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谁能用几秒钟时间完成。大局部学生从常规思维动身,采用了曲线工具来画,用两条曲线圈起来,结果花了不少时间,画出的“月亮”还不够理想。可是有些同学却突发奇想,先画好两个大小基本相似的圆,然后移动其中的一个圆,把它覆盖在另一个圆上面,组成一个新月形,然后用橡皮擦去多余的局部就完成了。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发明性思维,对于这类同学,我表示了多篇的态度,并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发明性地看等问题,能发表你独特的观点。

通过以上的小练习,学生兴趣倍增,纷纷跃跃欲试。看到这里我便趁热打铁,出示了第二个小练习,并说:“同学们,你能在5秒内完成吗?”。在这近乎不可能的目标驱使下,学生兴趣大增,课堂气氛活跃,思维蹦出了火花。有的同学想到了这样的方法:用红色画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圆,并相交,然后在下边画两条相交的切线,最后用填色工具填上红色就可以了。也有同学采用了复制翻转等方法,真是各有千秋。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充沛体会到了发明的乐趣和胜利的喜悦。

生活中的物品也正如以上练习一样,只要你以发明性的眼光来看待它,使“画图”工具真正为你所用,那你一定能画好它的。接下来我出示了一座房子,请同学们来画。有了以上的经验,学生很快找到了极具发明性的方法,画好了房子,有的加上了桌子、窗户、地毯等各种家具,俨然成了一幅“我爱我家”的命题创作画。当学生的发明思维萌发以后,我所要做的就是稍加点拔和坚持它的热情,然后就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发明的喜悦与快乐吧!

我想,教师教学的发明性首先应该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置上。一般来说,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只是思维的结果(即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不太主张上计算机课非得带书不可,应该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打个比如,导演对剧本的处置是一种再发明,同样,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应能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艺术的处置,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思路,这也是一个再发明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需从知识的传授者向知识的促进者转变,其角色行为主要表示为:协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探索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战略,发展其认知能力。

设计到课堂教学中,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件快乐的事,将操作步骤用课件有条理地向学生交待清楚,对培养学生良好、规范的操作习惯是相当有用的,同时也体现了课件应有的实用价值。

要想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和宽松的课堂氛围。假如面对着一位整天板着面孔的老师,学生们哪还能有创新的火花呢?在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表示的机会,允许小朋友们多想、多问和多说。

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主要应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在评价自身的作品时可以与以前的作品作比较,评价他人的作品时可以与自身的作品作比较,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篇5

小学生,作为二十一世纪国家的接班人,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水平,而信息技术则是社会所要求中的个人综合水平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有为了使我们的接班人适应信息社会,使学生逐步具有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是必须的

而如何能够更好的引领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呢?我有以下几个想法:

1、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形象建模阶段,毕竟在他们脑海里很多知识都是空白的,他们要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而正好信息技术是一门可以接触许多实体或者建立模型,好让学生们直观的感知,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用小组式的完成作业的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有些学生一点就通,甚至有的可以通过自学可以举一反三,而也有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的太浅怕影响了基础好的学生的发展,而教的深一点又有些学生听不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让学生们几个人为一组完成几份作业。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发挥其长项,而基础差点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进行学习。此外,还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到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3、为学生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我觉得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还可以让他们体会玩中练,练中学的乐趣。

新异的发现--键盘学习的深入。

4、 边操作边练习

操作练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很多时候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往往不能很投入地听,他们的注意力绝大部分时间指向自己刚刚遇到的问题或刚受到的新异刺激上。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利用这一点,能不讲的地方坚决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指导学生自学研究,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探索研究的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合理利用网络的优势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现在这个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教师通过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了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富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比如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尝试着引入了留言板、聊天室等网上交互方式,这样可以让班的同学和老师之间可以较为自由的相互交流,也可以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6、不要给学生布置太低能的任务

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应该适当的有创新和加深。也要避免学生一味被动的学习。应该适当的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7、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演示实现功能的作品,接着提问:为什么是这样的,想要实现功能应该怎么操作,让大家想办法实现功能,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会上网百度搜索……,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其中的方法。此外合理的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做到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迫不及待地想要动起手来的冲动。

8、 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我觉得在课堂上教师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处的收获。此外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我们要明白“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知识的结构和学习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的迁移,使这些结构具有适度的灵活性。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