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优秀9篇】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山中访友教学反思【优秀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1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俗话说,一堂课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本节课的导入中,我充满诗意的引导学生:“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然后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这样,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同学们对作者的“朋友”充满好奇,学习劲头十足,都想知道作者要访问哪些朋友,这也是主动学习的一个表现。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那我们就快跟随作者到山中去看看他都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你喜欢哪位朋友呢?为什么?可以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学生在充分默读、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再集体交流汇报。

当同学们交流到第五段时,“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引导学生将这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然后让学生仔细读一读,品一品,哪个句式更好呢?学生经过仔细读、仔细品,他们都能读懂反问句比陈述句要好,因为反问句更能强调了山中的万物没有一个不是作者的朋友,这一方面说明作者因为喜欢山中的一切,经常到山中来,同时也说明作者对山中的一切因为经常来都太熟悉了,这更能看出作者对山中一切的喜欢,对大自然的热爱。抓这样关键句子的理解,对理解课文内容,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水到渠成。

不足之处,由于想着一节课完成理解的内容,在学生读到“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下面的排比句时,没有注重让学生进行想象、口语交际练习,此处应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象山中还有什么什么景物,然后训练说话,这样既能练习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又能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的联系,今后应该抓住这样的训练机会,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2

手捧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课本,我和孩子们进入了小学阶段最后学年段的学习。

打开语文书本,第一单元的《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以丰富的想象,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离开想象世界,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独特的景致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它等待着我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于是我和孩子们迫不及待地随着作者李汉荣到山中去拜访了他的朋友们。

一、设疑入境

初读课题《山中访友》我马上想到了:“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因此,课文教学法的导入并以《寻隐者不遇》的经典诗篇诵读中进入了对课文学习的思考,诗人对隐者的寻求不遇,那么他会遇到什么呢?这种张冠李戴的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可是细读课文才知道作者笔下的“友”那是大自然的精灵:古桥、树林、山泉、小溪……古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走进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互换眼神、自己也成了一棵树,山泉捧出明镜让我梳妆。.。.。.这一切唯有童心才能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好吧,让我也像作者一样“带着满怀的好心情”领着孩子们在童心世界里飞吧!教学中通过快速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并通过课文首尾两个句子的写法和句子中的词语揣摩作者的心情,从而找到了整篇文章的教学情感基调。在这种基调的熏陶下寻找作者到底访问了哪些朋友,用笔在书上圈划出来,并引导学生逐一和他们亲切地打招呼:老桥老朋友、树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一种亲切、和谐的课堂氛围悄然形成。

二、读“友”“感”情

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在诵读中,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到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再读课文,对最有趣的朋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拿起笔在文中写写画画,留下了自己的阅读感悟:

1、读出对“桥”的尊敬;

2、读出与“树”的知己;

3、读出对“泉、溪、瀑、崖、云、雀”之热切;

4、读出对“落花、落叶、石头”之敬畏;

5、读出对“天地”之感恩

配乐朗读,学生们兴趣盎然地翩翩起舞,“小鸟向我飞来了!”听着悠扬宛转的音乐,孩子们似乎自己真的生了一对翅膀,拍打着飞向那葱郁的树梢,蓝丝绒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样的白云,它们无忧无虑地飘动,或浓或淡,或聚或散,还时不时地变换形态,在这样的天空中飞翔真舒服,喳喳的云雀在空中微微荡漾。合上书本,脑海里浮现出童话般的世界老桥老朋友、树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人与自然合一,人与自然共生。

带着满怀好心情随着作者在优美的字里行间里飞,真浪漫!

三、仿段练笔促表达。

本课的教学要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第二人称写法,面对面的描写与抒情和物我交融的独特感受)及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在教学“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一段时,作者连续跟六个朋友打了招呼,引导学生再想一想:这山中还可能有哪些朋友,你能像作者一样说一说吗?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3

《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以《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本文的线索。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句子,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然后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朗读。经过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魅力,感受到了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感情。

可以说,没有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很难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同时,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我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如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课树都在望着我”这两句时,我就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猜想它们当时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内容呢?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一堂课我都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主线,我觉得作为教师,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通过每一次的查漏补缺,相信会使自己的教学更近完美。而本节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4

因为是高年级的阅读课,所以,“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成了设计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当作“友”来写,但是,在表达上各有特点。很遗憾,我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对比地感受这种特点,而是在感受语言文字情感的基础上渗透进“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渗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说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对老桥的倾诉: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旧。这段中用了4个”你”,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转换了观察的角度,改为第三人称叙述,林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老桥是我的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呢?”如果再追问一句:“作者还是像对老桥那样倾诉吗?”学生可 ww w. 能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

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 “鸟儿、露珠、树” 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可以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给忘了,现在补上,希望大家能看到我的这一设计。)如果能体现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

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

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

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学时,抓住其中的一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情”的倾诉对象之别,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表达上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诚如是,语文课不真的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了吗?

悔之晚矣!!!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5

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我就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接着我选出三、四、五、六、七自然段,特别是第三自然段,我作出了重点讲解,然后进行学习归纳:朗读──句话──理解──体会──诵读。接下来的几个自然段要学生按学习方法自学四、五、六、七自然段。这样就把学习方法很好地贯彻到全文的学习当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文学完后,学生既学习到了方法,又得到了启示:做人要有持久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要爱护大自然……

另外,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亮点便是提出修辞手法来,包括比喻、拟人、排比、联想,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节课下来的朗读入语境,不够有感情。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6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至第三自然段,我们会猛然发现作者通篇运用了想象、拟人的手法将山中的景化作友人。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为此,我在开篇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好好想想作者在山中访问了几位朋友?”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行文资料以及结构。之后是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思考“你觉得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感情如何?你在哪里体会到了?”。以这个问题带动学生感受文中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在默读、汇报交流中都提及了文章运用了许多优美的修辞句子。在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的同时,一并让学生体会当中的表达方法特点。在第一课时里,我就让这两个问题作为主线问题,让学生在充分把握文章资料的基础上,感受文中表达方法的特点。

在第二课时中,重点在于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与联想表达情感的,以及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本来能够引导学生:“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做得不足。如果当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就直接将想象这种表达方法跟他们讲了,而侧重点也放在了“想一想作者平时还会到林子里去和朋友们做什么?”或许是缺乏前期对表达方法的深刻理解,导致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展不开。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感受句子情感的同时体会表达方法,然后再学以致用,在体会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拓展思维训练。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7

这是我第二次执教这篇课文,面对不同的学生,用的是同一份教案。因为刚接手这个班,不知道学生的功底如何,就先按照原本的课件来上课。相比起上届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明显活跃很多,在第一堂新课上表现得也挺认真,虽然朗读水平不好,但是读得也算流畅。

词语教学:

在生字词方面,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只是先让学生齐读了三次课文,又齐读了《词语手册》,学生也自由读了几遍课文,课堂上并没有专门读生字词。将词语带入到句子中去读进行了好几回,从作业本情况来看,“看拼音写词语”这题全对的学生不多,错误集中在“吟诵、陡峭”二词。

(一)浅尝文字,初识文本前后呼应之美

我出示了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品读这三个自然段,想一想:这样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色?(首尾呼应)师引:开头带着好心情,回家又——带着好心情和好记忆。学生很快就能找出开头和结尾都有一个相同的词语“好心情”,随之就很容易地说出这是“首尾呼应”,可见这个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难题。

不足:对于开头和结尾,我没有花时间细讲,只是让学生读过,和我教案中预设的有很大的出入。

教案:

1、想象一下,当作者写下这个开头的时候,他的耳畔是否恰逢鸟鸣声声?

预设:“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说明这里鸟语花香。(师评:你一定想表达,开头带给你清脆的感觉,你一定听到鸟鸣声了。)

2、拓展:栀子花见过吗?有一首歌叫做《栀子花开》,唱一句。

3、师:孩子们,我们想象这鸟鸣声声,微风满怀,露水夹杂着栀子花的清新气息,有感觉地来读读这个清脆生动的开头。(生齐读开头)

4、这叫首尾呼应(板书),既然文字是对应的,那我们就对应着读读。(女生读开头,男生读结尾)

这一环节用时很短,但就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都能掌握这个知识点,开头和结尾并不难,也不是文章重点。但我觉得我今天这样子的上法太随意。

(二)寻芳文字,梳理山中好友排列之美

对于“单元提示”我也是一带而过,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单元应该注意什么,以及联想和想象是本单元的重点。其实应该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发现,这是我备课的疏忽。

对于寻找“山中有哪些朋友”这个问题,学生们反应很快,回答得很准确,但是在作业本上好多学生审题不清造成答案错误。

疏漏:脚步映衬出对应美

师:请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作者在山中访友的幽径上留下的一串脚印,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上完全没有提及这个问题,直接跳到讲“老桥”了。明天补上。

(三)溶解文字,探寻文本内部对应之美

在讲“老桥”时,重点关注“德高望重”的意思,一个女生当即说出了词语的意思,后来我又让学生把意思抄写到书上。关于“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依然如旧”的句词对应,学生们居然能很快地说出来,而且找的都对,去年的学生在这个环节速读稍慢且有错误。

在讲第五自然段时,我主要让学生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也能发现这是排比对应。但是这个环节上的和无趣,也没有教案中预设的练笔,进行的速度很快。

总评:朗读是我的弱项,我不会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课堂中语音语调也很平淡,在让学生读时,学生也只是很平淡的读过去,没有融入感情,没有投入到文字里去。由于备课不充分,很多教学细节没有涉及,本班男生过于活跃,课堂上很难安静下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8

今天执教了《山中访友》这篇课文,因为是高年级的课,所以,“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成了设计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当作“友”来写,但是,在表达上各有特点。很遗憾,我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对比地感受这种特点,“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渗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说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对老桥的倾诉: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旧。这段中用了4个”你”,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转换了观察的角度,改为第三人称叙述,林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老桥是我的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呢?”如果再追问一句:“作者还是像对老桥那样倾诉吗?”学生可能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

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了 “鸟儿、露珠、树” 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如果能体现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

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

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

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

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学时,抓住其中的一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情”的倾诉对象之别,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表达上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本节课最后3个小段处理的有点匆忙,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灵活地教学。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篇9

秉承着这一目的与宗旨,我进行了《山中访友》的授课。重点是通过课文随堂讲解,教授孩子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

一、教师评价、激励语言到位,学生参与程度高。

在观看研修视频中,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评价语言的重要性,因此,此次授课我特别关注到了这一点。我抓住每一个可以鼓励、表扬孩子的机会对其进行点评:写字姿势、课文朗读、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准确性方面。我真的发现,与以往的课堂不一样了,孩子们都爱举手发言,积极性特别高。

二、课堂环环相扣,自然顺畅。

一节优秀的课堂背后必定是教师精心的设计,作为一节树标课,我想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好。因此,不仅仅是教师要备教材,同时教师还要备学生。于是,我尽可能地设想到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吃透课本,吃透学生,才能将课堂了如指掌,进行得自然顺畅。

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本节课中,我以第一个比喻句、第一个拟人句为例,进行教学,之后让学生模仿着来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起初可能很难,但是慢慢会发现孩子的模仿能力、发现能力都很厉害,课堂一下子就活了。

四、教学与写作相结合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教授孩子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同时运用小练笔、课后作业让孩子复习修辞手法的使用,对今后写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有优点,同样也有不足之处:

一、教学形式单一,缺少合作、交流学习

由于课程设计的原因,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小组、同桌之间的交流、讨论,大部分时间是老师与学生个人的对话。这样给孩子交流的时间少,思想的碰撞少,得出来的观点就比较单一。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注意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自主、交流、合作,进行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教师语言感染性不够强烈,学生体会自然美有待提升。

《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比喻、拟人的修辞运用得相当准确、恰当,语言优美,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我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呼唤山泉哥哥、溪流弟弟、白云姐姐等等,但是,在语调上还有待改进、提高。

我一直坚信,优秀的老师带给学生的课堂必定是美的享受,因此,我会更加努力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