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二上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优秀4篇】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部编二上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1

本单元围绕着“伟人”这一主题,安排了《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三篇课文,《大禹治水》本势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但在本单元中,基本脱去了“神话”外衣,展现了一个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作为“伟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它承载着让学生理解英雄的奉献与智慧之重任。这个故事文本语言及其简全文只有400来字。第一自然段,抓住四五个词语就勾画出洪水肆虐后的悲惨景象。第二自然段写父亲鲧治水没有成功,由儿子禹继续治水,巧妙地引出大禹。第三、四自然段谢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以及几个典型细节,用几个有代表性的数字水命他的奉献精神与智慧。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去深刻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从而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尤为重要。然而体会人物的内在精神,离不开环境的烘托渲染,对于认识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洪水究竟有多可怕?这两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授课为第一课时,我的着力点就放在了对第一自然段的理解和把握上。

首先,在《大禹治水》的初步认知上,我摒弃了神话的色彩,以突出英雄的事迹为出发点进入课文学习。开篇采用谈一谈你心中的英雄,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的同时,也拉近学生与英雄之间的距离。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往往出自个人所阅读的书目,对于英雄这个话题很容易展开话题,此时我顺势引入有关英雄的故事《大禹治水》便显得自然流畅。

教师板书课题后,大家齐读课题,采用课题质疑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问道“大禹是谁?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他如何治水?治水是否成功?”等问题,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就放手让生生之间解决问题,教师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带着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让问题作为导向,驱动学生读中体会和感悟。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先进行字词检验。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识字认词已经不再陌生,所以这个环节我以小老师教读,开火车领读等方式进行,同桌之间说一说识字的方法,提炼方法做一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养成善总结、勤归纳的优良学习习惯。除此,教师引入一个本课重点生字“被”,从字的部首着手,通过问一问“为什么它的部首叫衣字旁”,引发孩子的思考,并大胆想象猜测衣字旁的演变过程,通过展示演变过程加深对衣字旁汉字的理解,顺机指导书写。在书写环节,我采用小老师先指导,学生练笔,生生检验的方式,写好“被”字的同时,再写两个衣字旁的汉字,以达到教一字会多字的效果。

字词攻克后,我们回到起初提到的问题“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再次进入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感受洪水的可怕,从而为后文“必须治水”做铺垫。其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淹没、冲毁”、“到处伤害”、“痛苦极了”等词,透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好处与迫切。在这一自然段中随文学习“泛滥”一词,并试图通过读书感悟理解词意并学会应用,但是在这一环节,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读的指导不够,孩子们读书形式单一,缺少变化。学生的课堂本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但我急于讲解,读的还不够,引导的也不足,致使对于词语的理解不深刻,导致仿说练习困难重重。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互读、齐读、指名读,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教学显得很枯燥,学生仅是反复地读,基本局限在课文资料的朗读理解上,课堂上没有创设更多的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去思考问题,缺少让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的时光。另一个原因则是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还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无论是在指导朗读,讲解词语上,教师给予得较多,总是把自我的感受过多地加给学生。其实,我应当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是要多注意多思考及时改善的。

因此结合以上问题,我及时做了多次调整,在教学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情绪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透过读来释放自我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透过读来表现起内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有了深刻的感悟,自然而然在方法的引导到明白了“泛滥”之意。并结合生活加深对“泛滥”的理解,并加以应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也为故事的发展做好铺垫,进而引出第二课时要学习的重点——大禹如何治水?结果如何?以问题开篇,再以问题结束并引发孩子的深入思考,在孩子的思考中结束本课,布置与本课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的相关作业,巩固所学。

以上是我对本次公开课教学反复研磨中的所悟所感,感谢组内全体老师的献策献计和无私帮助,在个人提高的同时,也希望在教学中能够给新入职教师些许的帮助。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2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

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挖通察看引导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并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学生对大禹治水13 年,他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大多数学生不认为大禹伟大。我就提了一个问题:“大禹的儿子为什么十多岁还没见到自己的父亲呢?”,“大禹为什么能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能没有进去?”,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

教学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师述: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3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中有很多数量词,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了这些数量词。

第二自然段中,大禹在察看水流和地形时,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我就让学生展开想像:夏天,大禹( ) ;冬天,北风呼呼地刮着,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大禹( );有时饿了,他就( );渴了( ) ;累了( )。这一自然段中,“九条大河”、“九座大山”我告诉孩子们这两个“九”也不是实指,而是指“很多”。我再请孩子们想像大禹带领百姓在开河劈山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通过想像,大禹不怕吃苦,大禹百折不挠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第三自然段写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我让学生圈出其中的数字,再读读这段话。这一连串的数字,让大禹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篇4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奉献中的一篇文章。本课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在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无家可归时,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文章共4个自然段,按起因、经过、结果安排故事情节。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大禹“常常睡在草丘山冈,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挖开九条大河”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课文篇幅短小,选材精当,文中“四天”“九座”“十年”“三次”等数量词的运用对表现人物的精神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

大禹治水的故事距离学生很遥远,对于洪水没有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年纪尚幼,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操熏陶的良机,这些在蜜糖中长大的孩子普遍比较自私,不太会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通过教学本课,可以与现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相联系,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大爱之情。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优点:

一、 品读词句,突出奉献,英雄在艰辛中挺立。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体现了大禹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呢?首先在教学禹治水的过程时,通过比较父亲鲧的做法,用引读的方式让孩子在文中用一个字概括大禹的做法,通过第二次引读体会大禹治水工程的不易。教师激情的引读是火种,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勾画打动着自己的句子,想想哪些地方的语言特别打动着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因此在孩子体会到的点评中我都是从表达的角度进行指导。

二、巧读数字副词深化奉献,英雄在大爱中挺立。

三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做法。教学时我采用讲数字故事的有趣形式,引导学生联上下文,体会数字背后的意思。引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读书引导,感悟”才、仅、却”表达的语气与情感,感悟禹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大爱境界。领悟禹能够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爱,,就是奉献。大禹的英雄形象饱满起来

三、 学习方法的渗透,英雄在咬文嚼字中挺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字学习方法的渗透,对孩子的识字兴趣以及方法的引领,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副词教学中,比较突出副词数词的用途,教师点拨,提醒,加强孩子注意,为三年孩子将来的写作道理有种引领。在理解了“欣欣向荣”后比较为何不写具体让孩子明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写作方法。

不足:

1、由于想一节课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学,因此许多环节不够落实,整堂课读得还不够,一课一得体现不突出。

2、虽然力图在教学中体现对语言的关注,但在语言运用上这节课体现得还不够好。

3、由于上课的过程中,缺少大家的沉稳,所以对学生的全面关注还需在课中磨练。

改进措施:

1、认真研读教材,虚心学习,一定要懂得舍弃,认真落实每堂课的训练点。

2、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