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案优秀3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

童趣教案 1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童趣》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童趣》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习积累重点词语。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3.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理解文言词句

2.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感悟“物外之趣”

学习要求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课前可安排预习翻译。

教学本文,宜把诵� 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

2. 教法: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

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所以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 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背诵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入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学习要求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

作者 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浮生六记》清代小说。六卷。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书名取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1.检查预习, 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 藐(miǎo) 小项为之强(jiáng) 鹤唳(lì) 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 (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然大物 虾(há)蟆(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 ,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学生齐读课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

★“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

教师讲析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①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②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③多角度思考:“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珍惜生命,处置有度,本性善良。

4.第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学生进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并有助于记忆背诵。

5.第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

三、体验反思

1.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富有情趣的人。

2.你在童年时代有这样的体验吗?

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艺作品的能力,对加强记忆力和促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大大有益。

3.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4.�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

小结: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童趣》反思

这两天讲授的课文是《童趣》,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的认为要依然要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有的则认为应该弱化基础知识,而要侧重让学生去体验课文。关于这些争议可以从各个渠道获知,这里就不再多说。还是讲讲我上课时的一些情况。

由于四班的多媒体出现故障,所以在四班的上课就完全是按照教案的思路讲的,可以说上的很一般,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还是有一两个亮点:一个就是导入,我还是按照我以前的思路,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这次讲的故事可以说很符合课文,因为讲的是一个小女孩想象的故事,这个故事作为一个导语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就是在课堂上讲了一个《武林外传》的小故事,是关于刑捕头吃东西的故事。刑捕头没有钱,他就要了一碗阳春面,可是在他吃之前,他嘴里一直在说“这是肉丝面,这是肉丝面”,结果他就真的把它当肉丝面吃下去了。这个故事告诉同学们的就是:“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只要你是这样想的,事情真的就是这样的。

在一班的课堂上,因为有多媒体的协助,所以课上的较为轻松,而且也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整体上效果还是可以的。

但是,通过这次《童趣》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一。我这次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但还是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在实行,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违背的,也是不科学的。在课堂是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文言文好学吗?喜欢学吗?”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不好学,不喜欢”。我想这是学生心里真正的呼声,但是我们教师却是经常忽略了他们的心声,依然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念来教学。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是我觉得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才是最关键的,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算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导语的设计,图片的展示,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故事,对学生的回答积极肯定等等。但还是觉得这样不够,因为一旦涉及到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我无法让知识点的讲授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形象,我想这是我个人的问题。

二。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童趣》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扮演《摇船调》,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

2.猜谜活动交流。

3.单元小结。

教学重难点:

1.由《猜调》导入:一问一答的歌曲上节课我们学了《猜调》,今天我们再唱一首这样的一问一答歌曲

2.聆听(录音)范唱。要求:能听出问什么?怎样回答?

3.再听范唱。要求:能感悟到“摇船”的感觉吗?如当你有感觉时,请用摇船的动作为歌曲随同律动

4.用投影或幻灯打出歌谱(也可抄成歌片),让同学边听录音边做摇船动作边看歌谱,反应快的同学可以随录音轻声哼

5.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分男女声(或小组)试唱歌曲。教师从中获取反馈,纠正个别乐句的错误,如第3、4小节的一字多音,和点节奏等

6.各人自学歌曲并设计扮演

7.各组排列成船形(四组4条船)教师手执口风琴到各组轮流伴奏(不带旋律,曲谱见课本),全班同学随教师的口风琴伴奏边唱边观察各组的扮演(即兴)。教师到哪一组中间,该组就边唱边扮演,各组唱一段歌词即间→答→问答。

8.同学学习口风琴伴奏:

(1)找到G音和G=1,并顺次找到“1235”四个音

(2)学奏伴奏谱8小节

(3)在教师弹奏钢琴的旋律下,同学吹伴奏

(4)学习最后4小节口风琴伴奏

9.两组为一歌队,一问一答(扮演、伴奏,均由队员自身承当)。

10.评价小结。

11.猜谜语活动

⑴各人把上节课后收集到的谜语进行交流

⑵修改收集到的谜语

⑶为《摇船调》编创新的歌词

⑷演唱创作新的歌词的《摇船调》,并进行扮演

⑸单元小结:音乐与人的关系给我们带来童趣、乐趣。

12.教学小结。

《童趣》教案 3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按照学的规律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等,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理念,从这一点出发,我设计了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第五课《童趣》的教学方案。在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设计导语时,我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童年趣事,并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联想名人的童年趣事,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

2、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积累知识,然后让学生品读课文、探究学习并进一步延伸扩展,最后谈阅读收获。

3、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在感知和积累阶段,我让学生自己尝试诵读、翻译;在品读赏析阶段,我让学生自主感受精彩语句赏析;在探究学习阶段,我又让学生自主选题、合作研究;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让学生针对文章写作方面的特点自由发表见解,所有这些,都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4、从终身学习的观念出发,加强学法指导,为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于是,在感知积累阶段,我注意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积累;在总结收获阶段,我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进一步把握课文,强调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运用,做到读写结合。

5、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注意吸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精华,既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又决不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在这一堂课中,我用了近一半的时间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和文化常识,并在延伸拓展中介绍了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通过这些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在设计中,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能力的训练;既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注重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在最后的结语中,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将这种情感目标直接展示给了学生。

总之,我认为这个教案,在过程设计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既秉承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华,又积极渗透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其指导思想与新课改的目标完全相吻合,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课改教案。当然其中还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童趣》优秀教案 4

教学目标:

1、朗读以至背诵课文,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利用文下注释、工具书,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复述内容大意。

3、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竞赛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1、教师印发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的资料给学生。

2、教师以资料的形式提供本文的朗读节奏、停顿。要求学生课前反复自主朗读,尽量读出语气。

3、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幻灯展示几幅童趣图——捉蝉、捕鸟、打陀螺,教师谈话引入。

(说明:图像可以创设情景,为课堂注入活力,进一步激发兴趣,创造阅读期待。)

二、简介作者。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简介作者,教师再补充。(说明:学生根据注释介绍,教师补充,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结合起来。)

三、课堂介入。

1、朗读竞赛。

①学生与老师竞赛。课文共四段,分别指一名学生与老师进行朗读竞赛,其他同学当评委,要求从音准、节奏、语气对老师和学生朗读的情况加以评价。

②学生评委评价,教师总结强调字音、节奏、语气。

③学生齐读课文。

(说明:竞赛的形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让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敢说话、说真话的习惯;与老师竞赛,其实是教师在进行朗读的示范。)

2、抢答赛。(落实文言词语)

①幻灯逐一出示词语让学生抢答解释。

第一组词语:细、察、昂、首、项、果、林、兴、方、鞭、驱。

第二组词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②学生根据各组抢答次数和正误情况,评价那组好。

③教师补充,引导学生看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强调解释词语的方法:加字,换字,讲述大意等。

(说明:在抢答中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教师再进行方法的指导,这样既注重过程,又重视方法。)

3、擂台赛(落实课文的内容大意)

①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五分钟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尝试复述内容大意。

②以打擂台的形式学生复述(每人一段)。

③学生对复述情况用掌声的多少来评价,教师强调总结。

(说明: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翻译,不求字字落实,基本原则是为他们创造主动求知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4、合作探究。

幻灯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然后六人一组进行讨论探究,最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问题:

①、文中写了哪几件事?作者从中获得了什么“物外之趣”?

②、� )

5、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教师巡视指导。(说明:通过自由朗读,进行背诵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像,口头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说明:拓展延伸,把课堂与课外、语文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体味人生,同时也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五、课外活动。

1、背诵课文。

2、写作:《我的童年趣事》

《童趣》的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词句。

2、感悟物外之趣。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掌握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反复朗读,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作品、作者简介。

二、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三、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四、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⑴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⑵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⑶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⑷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⑸果如鹤唳云端。

⑹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⑺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⑻以草为林。

⑼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五、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2、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二、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⑴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⑵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2、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⑴ 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⑵�

三、体验与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五、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六、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思维方式→联想和想象

自然景物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癞蛤蟆庞然大物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童趣》教案 6

教学目标:表现少年儿童在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抒发他们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

教学重点:能够完整流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节奏的准确

课型:唱歌综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准备:风琴、录音机、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唱师生问好歌(做手势)。

二、 复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噢,苏珊娜》。

三、 新课教学 :

1、导入:(师)现在是什么季节?(生答)

一年有哪几个季节?(生答)

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答)

师:其实,每个季节都挺有趣的,不是吗?请看······

多媒体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画面(配背景音乐)。

师随画面朗诵:春天,小草吐绿、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是最富有生机的季节;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可是小朋友们喜欢,因为他们可以游泳、打水仗了;秋天,那可是丰收的季节,满山的红叶、沉甸甸的果实,透出的是丰收的喜悦;冬天,是雪花的世界,白雪皑皑、银妆素裹,别提有多美了。

板书:四季童趣

2、多媒体播放歌曲《四季童趣》,学生聆听,感受歌曲总体情绪。

3、学唱曲谱:

(1)难点节奏及旋律练习

(2)教师范唱旋律,学生轻声跟唱。

(3) 学生跟琴模唱旋律,教师在重点处加以引导。

(4)拍手齐唱旋律。

4、歌词学习:

(1) 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 跟录音哼唱歌词;

(3) 跟琴演唱歌词(前奏休止符拍手表示);

(4) 有感情地分甲、乙组演唱歌曲(注意力度记号)。

5、表现歌曲:

(1) 喜欢绘画的同学拿出彩笔、图画本,画出心中最美的季节(四季各选一幅最好的贴在黑板上);

(2) 喜欢舞蹈

的同学可以聚在一起共同创编舞蹈;

(3) 喜欢器乐的同学可利用短暂的时间练习演奏歌曲;

(4) 喜欢声乐的同学可聚在一起探讨怎样表现歌曲。

(时间均为五分钟)

6、各组成果展示。

7、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对四季美好景色的赞美,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美,拥抱美好的未来。

《童趣》教案 7

教学目的:

1 通过聆听和表演,体验与本课主题“童趣”相关的音乐内容。感受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2 能在音乐实践中编创适当的歌词。

3 能准确地按节奏拍击,边唱歌边做拍手游戏。

教学重点:学唱《打花巴掌》《蜗牛与黄鹂鸟》

教学难点: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方法:动感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玩具交响曲》、聆听《出发》。

教学过程:

一、聆听《玩具交响曲》

1 导入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关于玩具的歌”[出示《玩具交响曲》音乐]

2 引导学生体会活泼有趣快乐的音乐情绪。

3 复听乐曲,试着让学生说出音乐中有哪些特殊的声音,在听到乐曲中模仿小鸟的声音用手势表示出来。

4、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或模仿敲击某种乐器。

二、聆听《出发》

1 导入

师: 看到小狗拉着雪橇你想到什么?[出示《出发》图文]

2 初听音乐

提示:音乐中描绘的小朋友是怎么出发的?

你仿佛听到什么?

3 复听时,学生随乐曲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打花巴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学习新课《打花巴掌》

1、出示节奏:×××× × │×× × │×。× ×× │×

2、学生自由讨论后读出节奏。

3、学唱《打花巴掌》

a、导入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玩过拍手游戏”

师:“北京的小朋友在玩拍手游戏时还能拍出各种各样的鲜花,你们听听”[出示《打花巴掌》音乐]

b、提问:他们都拍出什么花?

C、通过听唱法学唱歌曲。

d、歌曲基本学会后做拍手游戏。

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教师提示这首歌的儿歌部分两人一组互相击掌。儿歌部分即兴表演。

e、分组创作新歌词,相互演唱、评议。

4、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A、请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歌曲部分,边听边讨论(4组分别拿一件乐器)怎样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部分伴奏。

b、4个组分别用四件打击乐器伴奏后再合奏。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2、学习节奏0 x 0 x∣0 x x‖为歌曲伴奏。

3、 创编活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看见过蜗牛”[出示蜗牛图] 同学们见过黄鹂鸟吗?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黄鹂鸟的图片(出示图片课件),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发生在蜗牛和黄鹂鸟之间的故事:冬冬家门前有一棵葡萄树,春天葡萄树刚长出嫩绿的叶芽,一只蜗牛背着它那重重的壳就开始从树低下慢慢的往上爬,这时正好被站在树枝上的两只黄鹂鸟看见了,它们俩在那里嘻嘻哈哈的笑蜗牛,“蜗牛兄弟,葡萄成熟还早着呢,你这么急着就想吃葡萄了!哈哈……”蜗牛抬头看了看黄鹂鸟说:“这有什么好笑的呀,等我爬上葡萄架上的时候,葡萄不就成熟罗!”黄鹂鸟听了摇摇头飞走了。

二、学唱歌曲

有位叔叔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歌曲,歌名叫《蜗牛与黄鹂鸟》让我们来听听。(边听边带着学生摇摇身体,摆摆头,感受音乐的美感。)同学们一定觉得这首歌曲很好听吧!(生:是)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1、再次听唱,要求同学们带上表情来听唱(从学生中找出一个表情好的同学做示范。)

2、跟老师的钢琴唱,从学生的声音、音准、吐字、表情等方面出发,使学生能得到提高。

3、让同学们站起来声情并茂的演唱一次,同学们也可随着音乐做律动。

三、学习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1、老师这里有两个节奏型

1: o x o x | o x x ‖

2:xxxx x | xxxx x ‖

老师示范拍节奏

2、同学们讨论一下,哪条节奏型更象蜗牛爬行的样子,等一下我们就用它为歌曲伴奏(学生讨论并回答)。

3、练习节奏

听歌曲为歌曲伴奏两遍,同学们可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老师作指导。

四、 创编活动

师:这首歌曲不但内容有趣,旋律轻快、活泼,而且也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同学们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这首歌。比如,喜欢表演的同学们可以为这首歌曲设计舞蹈动作,或者邀上你的几个朋友,一起来创编这首歌曲的情境,如有的可以扮葡萄树,有的可以扮黄鹂鸟,还可以扮蜗牛,进行情景表演,你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需要头饰的同学到我这里来拿,现在大家开始动手吧!(老师巡视)。

1、鼓励他们活动,尽可能让大家都参与活动,

2、对学生进行指导,

3、学生展示

舞蹈和情景表演的同学谁先来表演给大家欣赏一下,同学们看完后说说他们的表演怎么样,有哪些精彩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如果你帮他改改,你会怎样改,发表一下你的宝贵意见

4、相互评价

五、 德育渗透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你能从蜗牛和黄鹂鸟身上分别学到一些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美妙动听的歌声,看到你们精彩的表演和非常富有创意的绘画,同时,通过学唱歌曲使我们懂得了不能象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和在生活中要学习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童趣》教案 8

一、导入激趣

李白有诗云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竹马”是什么意思?

小孩子跨在竹竿上当马来骑,这种游戏表现了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和天真。

作者简介

1、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浮生”取一生浮荡不定之义。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二、朗读感“趣”读准字音

童稚(zhì)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庞(páng)然大物

凹(āo)凸(tū)土砾(lì)

沟壑(hè)虾(há)蟆(ma)

朗读感“趣”读准节奏

1、能/张目对日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见/二虫斗间草,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放声读,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立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9、盖/一癞蛤蟆。

三、译读感“趣”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加字解释法(增):把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2、换字解释法(换):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语

3、虚词不译法(删):无实际意义的字词不译;

4、省略补充法(补):补出省略成分

5、句式调整法(调):用现代汉语的句式代替古代汉语的句式,调整倒装句的句序

6、意译润色法(润):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7、不变直译法(直):专用名词、姓名及现代文中仍沿用的单音节词不变

四、词语注释、理解文言

1、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自己)

有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白的,没有染色的)(慢慢的)

鞭数十,驱之别院

(用鞭子打)

以虫蚊为售

项为之强

(脖子,颈项)

果如鹤唳云端

(果真)

以丛草为林

(树林)方出神

(正)

驱之别院

(赶、驱逐)

则或千或百

(有时)

(把…当作…)2、指出划线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

(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观之

(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而飞鸣

(代蚊子)

④蹲其身

(代自己)

⑤观之,兴正浓

(代二虫)

⑥驱之别院

(代虾蟆)

3、联系语境,揣摩、翻译难句。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用心地想像,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就变成了白鹤)

②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像之中,愉快而又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

(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⑤余忆童雅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五、品读说“趣”

1、概括这三件趣事。

1、这几件事中的童真童趣表现在哪里?

2、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3、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5、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6、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创造性

7、复述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解答:

1、三件趣事

(1)把成群的蚊子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用烟喷蚊当作青云白鹤

的景象。——观蚊如鹤

(2)在土墙的凹凸处定神细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神游山林

(3)见癞蛤蟆吞食二虫,鞭之数十,驱之别院。——鞭打蛤蟆

(1)小—大。如:丛草—树林虫蚊—禽兽土块—峰、谷

2)丑—美。如:蚊虫飞舞—白鹤舞空

(3)益虫—坏人如:癞蛤蟆吞食二虫——捉、鞭、驱

2、总领全文,

3、围绕着“物外之趣”回忆。

4、“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5、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

6、选择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创造性复述

7、可以变换文中的第一人称,如文中的小动物、童年沈复的朋友、长辈等,讲述可稳获文中的一个小故事。

六、蚂蚁唱歌

依成人的经验,蚂蚁唱歌是骗人的鬼话。换句话说,就算是蚂蚁能唱歌,谁又能听得见呢?可我证明起码有一个人能听见蚂蚁唱歌,而且常常听得如痴如醉。这个人是谁呢?是我老家邻居的女儿小豆豆。

豆豆这个名字是我给它起的,她姓黄,合起来就是黄豆豆。她爸老大不乐意,说,亏你还写文章有文化,就给我女儿起名叫黄豆?还嫌不土呀,干脆叫地瓜得了。豆豆只有四岁,调皮得像个野孩子,并且身上永远脏污不堪。在街坊邻居之间,大家都不太喜欢她,不喜欢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爱撒谎,连她母亲也这么样认为。……。

几天前我们回家,又看到豆豆,吃饭的时候我也给豆豆盛了一碗饭,豆豆妈看见了,呵斥道:“到一边吃去。”她和豆豆说话从来都用这种语气。豆豆觉得母亲在外人面前不给她面子,嘟着嘴一脸不悦。我捧着饭碗慢慢凑近她,立马笑起来,吃了一大口饭。我也模仿她吃了一大口,她忽然神秘的说:“昨晚,我下了一个天蓝色的蛋。”我故意一惊说:“在哪儿?”她把我带到她家鸡窝边,说:“在这儿。”一个蛋,比我的蛋大。�

我想怪不得大家都说她爱撒谎了。她哪是在撒谎呢,她是把孩子的幻想、梦境与现实全搅和在一块儿了,用作家的观点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我追问:“蛋呢?”她想了一下说:“让蚂蚁搬走了。”我忙说:“我昨晚也下了一个蛋,是红的,”她一怔,怔过之后大笑起来,一直笑出了鼻涕。她说:“你的蛋有多大?”我说有红灯笼那么大。她激动万分地跑去报告说:陶书天爸爸也下了

我午睡醒来,在厨房后面找到了她,我问她在干什么?她说:“我在听蚂蚁唱歌。”土墙上果然有一窝蚂蚁,我侧耳静听了一会儿,说:“我也听见蚂蚁唱歌了,唱得可好听了。你看那个蚂蚁王,它像猪哼,那个小细腰蚂蚁,嘎声嘎气的。”她不住的点头:“呃,呃,我天天都要来听,天气好时它们才肯唱。”她仰着头对我说着,开心地笑了起来。

我羡慕豆豆的快乐和幸福,……豆豆长大了会干什么呢?干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拥有了一个浪漫的童年。一个会下天蓝色蛋、能听见蚂蚁唱歌的童年,该有多么快乐。

七、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文言文和现代文不同特点

①文言文多是单音词,大多时候一个字就是一个词。现代汉语是双音词。以课文为例:

忆—回忆 目—眼睛

日—太阳 见—看见

故—所以 项—脖颈

果—果真 处—地方

林—树林 兴—兴致

因此,可以加字解释法(增):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

②文言文虚词:之乎者也亦焉哉

例如“之”

见藐小之物()

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

使之冲烟而飞鸣()

驱之别院()

③文言文和现代文有不同的人称区别:

第一人称,普通的人称“余”“吾”,皇帝就可以称“朕”“寡人”第二人称有“尔”

④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还表现在词义的变化上。

“或千或百”的“或”不是“或者”的意思,而是“有时”

本文里“强”不念qiáng而读jiāng,同“僵”,这就叫通假字,一个词用读音相通或相近的字来代替,也叫古音通假。

⑤文言文的句式的不同:

“舞于空中”就是“于空中舞”

留蚊于素帐中”就是“于素帐中留蚊”

“徐喷以烟”就是“以烟徐喷”

⑥成语。

今天还在使用的成语就是直接来自文言文的现成语汇,这些成语言简意赅,表现力很强,它们是语言中的精华。

“明察秋毫”“庞然大物”

八、语言积累归纳训练

1、梳理、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①音同形不同的字:

砾——唳鹤——壑向——项

②义同字不同的字

察—观—视—见唳—鸣素—白

③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

(看)(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看到,看清)(观察)

神定神细观神游其中

(精神,注意力)(感受、想像)

时余忆童雅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时候)(经常)

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用)(把)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项为之强

(的)(代指“昂首视之)

为项为之强以丛草为林

④意义相对、相反的字词

藐小之物—庞然大物凹—凸

⑤成语

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嗡嗡的叫声向闷雷。

⑥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

⑦特殊句式

判断句: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癩虾蟆(“盖……”表判断)

省略句:蹲其身,使与台齐

(“使”后省略宾语“之”)

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在这句话中解释为“被)

(因为)(当作)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童趣》教案 9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直至背诵,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朗读和背诵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链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自学导航: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3.文学常识: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

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三、师生探究:

师: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

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文中生字词读音)。

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师: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

生: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师:再读课文一遍,注意断句、语音、语气、节奏、感情。

生:再读课文。

师: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同桌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6)果如鹤唳云端。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11)徐喷以烟。(以,用。)

(12)蹲其身,使与台齐。 (13)以草为林。 (14)神游其中。 (15)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生:结合注释解释。

1.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所以

3.私,暗自、暗暗地

4.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徐,慢慢地。

6.唳,鸟鸣。

7.丘,山丘。壑,山沟。

8.鞭,用鞭子抽打。

9.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之,的。其,它的。

11.以,用。

12.其,自己。

13.以,把。

14.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5.为,被。

师: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3)蹲其身,使与台齐。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见二虫斗草间。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生:翻译:

(1)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四.即时训练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知识链接:

复习上节课所学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师生探究: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生: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师: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生:(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师: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生:“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

师:物外之趣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师:�

师:�

三:即时训练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童趣教案 10

童趣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

掌握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课后记:疏通字词障碍,采用齐读、小组朗读、个人朗读等多种形式,然学生反复朗读,只只能达到背诵的程度。

体验反思 11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如:白云朵朵——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萤火虫——仙女的小灯笼

2、� 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沈复《童趣》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观察想象,发展自主想象能力。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内引生活,激趣导入

以猜谜的方式内引生活,调动经验,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散读,初步把握:

要求在对照注释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学生试读,师生评价:

学生尝试在初步了解基础上读清文句节奏句读。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感知文章的情味并基本会意。

4、师生齐读,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

(“物外之趣”三件事: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三、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一步研读课文。

2、对小组间提出的疑问等进行互动解读。

四、体验升华,拓展延伸

学生根据自身体验畅谈,体验迁移,内化学习成果。

1、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说理由。

2、在文句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说想象。

3、通过联想想象,感知“物外之趣”,说发现。

4、交流类似的经验、乐趣,说感受。

5、拓展文本,朗读、讨论、体会成年人的“童心”“诗意”。

五、总结激励 ,结束全文

1、在学习的基础上吟诵读背。

2、收束教学,鼓励总结。

《童趣》教案 13

(建议安排2课时)

[学习导引]

《童趣》通过回忆童稚时代的几个趣事,表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告诉我们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它的态度,我们要善于感悟,从中获得物外之趣。

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首先应扫清本课在读音上的障碍,给生字注音标调,将课文流利地朗读几遍,在熟读的基础要能说出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学会借助注释、词典,联系上下文,用加字或换字的办法解释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如“张目对日”,张--张开,目--眼睛,对--向着……看,日--太阳。第三,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要能辨析通假字,解释其意义;要注意积累“之、其、而、于”等虚词的用法;要学会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本文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首先应扫清本课在读音上的障碍,给生字注音标调,将课文流利地朗读几遍,在熟读的基础要能说出文章的大意,其次要学会借助注释、词典,联系上下文,用加字或换字的办法解释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如“张目对日”,张--张开,目--眼睛,对--向着……看,日--太阳。第三,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要能辨析通假字,解释其意义;要注意积累“之、其、而、于”等虚词的用法;要学会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本文中的“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等成语。

[典题例析]

例题:文言词的解释,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文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其中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明(      )察(       )秋毫          必(       )细(        )察其纹理    故(      )时有物外之趣(     )     私(      )拟作群鹤舞(     )于空中     则或(         )千或百        昂(       )首观(       )之

果(        )如鹤唳(         )云端

参考答案: 清楚    观察    一定    细心    所以    乐趣    私下   飞舞  有的   抬起    观看   果然   鸣叫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填空。

课文《童趣》选自《            》,作者是        代文学家          。课文详细叙述了两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戏蚊于帐中”看到“            ”的景象;二是“观虫斗草间”遇到“             ”的经过。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童稚(      )         (2)鹤唳(         )       (3)土砾(         )

(4)丘壑(      )         (5)癞蛤蟆(       )       (6)藐小(         )

三、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

(1)余忆童稚时(            )         (2)项为之强(        ) (        )

(3)果如鹤唳云端(      )(      ) (4)以丛草为林(       ) (       )

(5)方出神(       )             (6)兴正浓(          )

(7)驱之别院(        )           (8)则或千或百(         )

四、古诗文中有很多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保存到现代汉语中来。试从文中摘录这样的语句,并解释其大意。

1、(         ) ----------------------------------------------------------

2、(         ) ----------------------------------------------------------

3、(         ) ----------------------------------------------------------

4、(         ) ----------------------------------------------------------

五、翻译下列句子。

5、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6、故时有物外之趣。

7、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8、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9、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训练二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以丛草为林(            )      心之所向(    )

二虫尽为所吞(                )   昂首观之(   )

项为之强(           )  物外之趣(    )

常蹲其身(        )      怡然称快(     )

必细察其纹理(       )       果然鹤也(          )

二、将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5、(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6、一日,见二(             )虫斗(                 )草间。

7、常蹲其身,使(            )与台齐。

三、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8、作者童稚时,时有物外之趣,关键原因是:

9、第三段中的“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

10、 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

所拔的“山”指的是:                 ,所倒之“树”指的是:

四、简答。

11、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12、作者从小就有如此闲情,以致后�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人名),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折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晋朝葛洪《西京杂记》)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邑(    )人大姓文不识           与其(     )佣作而不求偿

时人畏服之如是(          )     邑人曰:“穷〔     〕矣!”

14、解释文中画“——   ”线的句子。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先生留听,更理前论:

15、请概括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匡衡勤读的两件小事。

②                                                                           《童趣》训练一

一、填空  《闲情记趣》   清   沈复   鹤唳云端  庞然大物  二、(略)三、(1)我(2)脖子  同“僵”僵硬 (3)果然  鸣叫(4)把  当作(5)刚刚(6)兴致(7)驱赶(8)有的  四、1、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见鸟类新长出的羽毛。2、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十分满足的样子。3、庞然大物:非常庞大的东西。4、拔山倒树:使山动摇,使树倒下,形容气势极大。5—9(略)

《童趣》训练二

1、当作  被  因此  2、主谓之间、可不译  它,指蚊子  的   3、自己的  它的   4、的样子  是  5、我  6、只  于7、之  8、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9、丛草、虫蚊、土砾凸者、凹者  10、癞虾蟆  土砾凸者   丛草 11、略12、略  13、同乡  他、指文不识   如此、像这样  穷尽  14、(1)我希望能把主人的书全部通读一遍  (2)先生停下来听我说,请您再谈谈前面的观点  15、(1)勤学无烛,穿壁引光读书 (2)与人佣作不求偿,愿读遍主人书。

导入: 14

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纯、最令人难忘的时期,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讲讲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

作品、作者、文言文特点意义和学习方法简介 15

1、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2、《浮生六记》:自传体作品《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从中我们能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

3、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童趣》教案 16

教学内容

表演《四季童趣》。

教学目标

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给音乐创作带来了无限生机,本课的几首作品反映了少年们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情趣与热爱。让我们热情地歌唱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吧!

教学重点

通过表演歌曲,理解音乐的风格情趣。

教具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相问好。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冬季。

2.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一说你喜欢的季节,为什么?

(1)喜欢冬季: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2)喜欢夏季:游泳,穿漂亮的花裙子。放暑假旅游。

(3)喜欢春季:万物复苏,小树发芽了,草绿了,花开了。

(4)喜欢秋季: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各种蔬菜、水果大丰收,金色的秋天很美。

(三)学习歌曲。

1.聆听录音范唱。

2.请同学们说一说歌曲是怎样描绘四季的?

春天→放风筝。

夏天→小河湾,抓螃蟹。

秋天→长竹杆,打枣摘苹果。

冬天→雪撬板去滑雪。

3.再次聆听录音范唱,并说出歌曲的演唱速度和情绪。

4.学唱歌曲。

(1)用听唱法学习。

(2)逐句聆听教师的范唱,记住歌词,体会情绪。

(3)跟着教师的范唱完整的演唱歌曲。

(4)学生自主的完整的演唱全曲。

(5)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5.利用书上的插图做辅助,引导学生们用不同的情绪演唱不同的四个季节,并唱好此首歌曲。

(三)为歌曲编创表演。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春、夏、秋、冬”描绘不同季节的四幅图。

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怎样用自己的形体动作,肢体语言来描绘这四个不同的季节。

3.分组展示他们创编的动作。

4.找出四组(按季节)表演贴切的组,随着音乐表演。

5.教师组织学生合作表演。

(1)四组同学表演四个不同的季节。

(2)教师和其它的同学们演唱歌曲。

(3)以《四季童趣》为主题A,组成回旋曲式。

A→春→A→夏→A→秋→A→冬

6.请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四)本节课的收获。

1.更深的了解了四季不同的特点。

2.学会了一首活泼,欢快情绪的歌曲《四季童趣》。

3.初步了解了回旋曲式,而且是在大家共同合作中学会的。

沈复《童趣》教学设计 17

【预设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会朗读文言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能整体感知,体会童趣,领悟童心。

【教材解读】

《童趣》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蚊子、丛草、土砾、癞虾蟆,并把它们想象成美丽又奇特的图景,充分表现了儿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好的内心世界。学好本文,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类似的生活体验,课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初学文言文,以激趣为主,不机械地文白对译,不搞公式化的分析。

【教学方法】

朗读法和探究法。

【教学准备】

儿歌《数鸭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1、师生竞读:

⑴ 范读。

⑵ 生读。

⑶ 评议。

明确:读好文言文,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音节停顿、语气、语调。

2、疏通再读:

⑴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交流。

⑵ 全班交流。

⑶ 指名读、集体读。

3、探究诵读:

合作探究:

⑴ 课文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你怎么知道的?

⑵ 课文写了哪些“物外之趣”?

⑶ 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些“物外之趣”的`呢?还需要什么?

独立感悟:

这些联想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你从本课学习中有什么感悟?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熟读、背诵全文。

3、小练笔: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字数不限。

作业 18

1、背诵、翻译课文。

2、回忆自己童年时的趣事,试着写出景或事中所体验到的“物外之趣”。

3、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

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

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九、板书

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联想和想象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癞蛤蟆庞然大物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童趣教案 19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2、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4、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2、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2、 教法: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3、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通过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1、观察一组有关儿童嬉戏的图片,儿童的这种游戏,已经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2作者作品简介

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

《浮生六记》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3、简介文言文及其特点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课文录音,要求:认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童稚       (  zhì   )                藐小     (  miǎo        )

项为之强(jiāng         )           鹤唳云端(    hè      )

怡然称快(    yí      )              凹凸    (    āo tū      )

土砾        (    lì       )         壑     (   hè       )

庞然大物(     páng      )      癞虾蟆(  lài há ma                 )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小学时为了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习惯于一字一顿的读法;到了中学为了理清句意层次,必须正确把握停顿。

请正确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蹲其身,使/与台齐。

(7)、见/二虫斗草间。

(8)、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

4、在正音、正确划分节奏的基础上,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自然。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1、理解词语的意思。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

(1)项为之强                      (   脖子               )

(2)果如鹤唳云端              (      果然            )

(3)以丛草为林                  (       树林           )

(4)兴正浓                          (   兴趣               )

(5)方出神 &nb                   (    正              )

(6)驱之别院                      (     驱赶             )

2、下列词语一直沿用到现在,有的已经化为成语,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3、疏通课文内容: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连最细微的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每次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下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一想,眼前果然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观看它们,脖子因此而变得僵硬。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当作一幅青云白鹤图观赏,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因此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凸出来的土块当成丘陵,凹的部分当成山沟,想象着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感到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动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打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四、研读课文,品味童趣。

1、课文一共写了童年时的几件趣事?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鹤唳云端”。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抱不平。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五、四边互动,合作探究。

1、多角度思考:“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是将它处死?

参考答案

①、珍惜生命,热爱小动物。

②、处置有度。

③、不忍心。

2、作者是怎样获得物外之趣的?

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

3、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和感受?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富有情趣的人。

六、话说童年,拓展延伸

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学生说话,教师整理。

童年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刚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记忆天幕上永远闪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飞逝不见的箭;

童年是一颗方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

童年是那无忧无虑四处游荡的风;

童年是妈妈的摇车不停地摇啊摇;

童年是奶奶的传说充满好奇与幻想……

教师小结:你们看,我们每个人说一句很美的话,组合起来还是一篇散文诗呢!

七、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希冀的字眼,更是意趣盎然的人生体验,沈复的《童趣》使我们又重温了记忆中那充溢雅趣的欢乐时光,正如同学们所说,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愿我们带着这份童心启程,在秀水蓝天之间放飞希望。

八、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积累语言材料。

九、板书设计

童           藐小微物──────────物外之趣

想象、联想

趣          戏蚊之趣       (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丛草之趣      (林、兽、丘、壑,二虫相斗)

十、教学反思

《童趣》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把握,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文言文的兴趣,所以这堂课我把教学重点主要放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发童趣,营造“乐学”的氛围。纵观全课教学,一个“趣”字贯穿始终,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创造的潜能得到了激发。

2、让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中得到了实现。知识与技能得到了落实(主要表现为语言的习得,如正确的朗读、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等);过程与方法得到了重视(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如品位“戏蚊之趣”和“丛早之趣”等环节);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了熏陶(分享了作者的“物外之趣”,感受到了作者爱护动物、热爱生命的善良品格)。

当然,对于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教学时再增加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实物,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来锻炼自己的想象力,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童趣》教案 20

【课堂整体设计思路】

本文系该届初一新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过早过深的讲授文言知识将影响学生对古文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宜在字句上过分苛求标准答案;《童趣》一文充满奇思妙想,意趣盎然,正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畏难情绪的好教材,可充分利用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自然之趣、生活之趣乃至学习之趣、语文之趣、古文之趣。

基于以上三点,第一课时将侧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共鸣点,来感性认知古文。字字落实及当堂成诵的教学环节将作为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

【教学过程】

〖课题

《童趣》(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2、简要概括。

3、想像联想。

〖教学难点

控制好概括复述的分寸。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掌握文章大意并能概括。

2、通过阅读讨论,学习本文运用联想、想像突出“物外之趣”的方法。

3、体验自然之趣,联想之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计时3分钟讨论童年趣事)“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还记得你们的游戏和快乐吗?

二、说趣

(挑选一至两个游戏,请学生讲述)

投影:“趣”

投影:“童趣”

三、投影

“文学常识”

“文章”诵读文章、疏通文字。

“文字注音”。

四、投影:“难句举例”

难句释疑(学生自己讨论,教师点评)学生首先互相提问和回答结合课后练习的译文方法:A加字B换字C用自己的话概括,进行举例说明投影难句,学生运用方法解决。

五、概述文意

(讲述的是故事,不是翻译)

六、学生探究学习、研究课文

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教师协助。

七、投影

1、作者在本文要表现的主题。

2、主要内容。

3、方法:

推出→想像与联想(简释)

八、投影:“同心圆”

想像力训练游戏,体验“趣味”。

童趣教案 2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四季童趣》,感受歌曲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激发学生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2、能用天真、活泼的情绪演唱出歌曲中的“趣”。

3、通过气息练习、断奏练习、旋律模唱等方法,学唱歌曲《四季童趣》

4、掌握歌曲的速度特点,学会用轻快、活泼的音色演唱《四季童趣》

教学重点:能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有感情地表演歌曲《四季童趣》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唱出歌曲中的切分节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节奏练习

1、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是来自哪个季节的声音?(教师弹《嘀哩嘀哩》)

学生回答:春天

2、师: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来说说看,在春天的时候,你都可以做些什么有趣的事情?

学生回答:放风筝、春游……

3、节奏练习:

师:今天,要通过我们的歌声来唤醒身边的花草树木,那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热身的小游戏,我们一起来看几个节奏,老师出示的节奏,是不断地在变化的,请你仔细地来看一看。

②XX0

③XX0

(先出示第一个节奏,然后第二个,再第三个,难度一点点递增,让学生观察他们之间的变化。在休止符地方变成红色,加入点头的动作)

二、学唱歌曲《四季童趣》

1、第一遍听录音范唱

思考: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2、第二遍看歌谱听老师范唱。

师:在每个季节里,同学们都会做着不同的趣事,下面请同学们看着歌词来听一听老师的演唱,请你想一想,小朋友们在四季里,分别都在做些什么?

学生交流:春天放风筝、夏天捉鱼虾、秋天打枣摘苹果、冬天滑雪橇

3、再听录音

师:找一找歌曲里面哪些地方就像孩子们的脚步声一样轻快?哪些地方像春风一样十分地轻盈、连贯。

学生交流。

4、跟琴学唱前两个乐句,注意断奏句和长句的气息控制。

师:童趣在春天的时候,悄悄地唤醒了万物,所以我们唱的时候要用“弱”的力度来唱。

5、夏天到了,小朋友来到了小河边,你看到什么?(鱼虾螃蟹),他们的心情是怎么在变化的?我们来听听这一句,你来感受一下。(教师范唱)

学生交流:小朋友的心情越来越开心。通过“渐强”来表现小朋友的心里是越来越高兴。

6、学生跟琴演唱,注意力度变化。

7、师:唱完了春天和夏天,让我们一起跟着琴来唱唱秋天和冬天。

8、跟琴完整演唱两段

9、情感处理:

师:这首歌曲唱出了孩子们在四个不同的季节里不同的快乐,那你们想一想,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绪来唱?速度应该要怎样?(多媒体出示,让学生选择)

(用轻快、活泼、快乐的情绪,速度较快、有感情地跟伴奏演唱)

三、拓展延伸:

1、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四季的歌?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2、每个人在四季里都有最喜欢的活动,除了歌词里的活动,你还喜欢什么活动呢?课下试着把你喜欢的活动编成歌词或者图画表现出来,下次有机会咱们再一起展示好吗?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充满童趣的歌,这首歌让我们想到了童年时代的快乐时光,同时让我们感受到四季不同的美。纯真的童心是最可贵的,愿同学们能不断发现身边的美,天天快乐。

七年级语文《童趣》教案 22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翻译全文。(重点)

③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培养自己细致观察和想象的能力。(难点)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学习过程]

一、 课前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 )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云端

怡( )然称快 凹( )凸( ) 土砾( )

壑( ) 庞( )然大物 虾( )蟆( )

2、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 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① 明察秋毫 ② 怡然自得

③ 庞然大物 ④ 夏蚊成雷

3、自读课文,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共3页,当前第1页123。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每一段的内容。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朗读课文,复述内容,力争背过。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词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果如鹤唳云端。

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

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小组合作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4、�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本文的主题。

(2)这篇课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三、拓展延伸巩固

1、据原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__,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之冲烟而飞鸣,作_____________________,果如鹤唳云端,为之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见二虫斗草间。

3、带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1)必细察其纹理( ) (2)昂首观之( )

(3)使其冲烟飞鸣( ) (4)常蹲其身( )

(5)观之,兴正浓( )(6)驱之别院( )

4、阅读并做练习。

孙叔敖埋蛇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向吾见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无忧。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电。”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选自《新序》)

(注释:①尝:曾经。②向:刚才。③去:离开。④阴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⑤治:治理,管理。)

1、解释加着重号的词的意思。

(1)归而泣__________ (2)向者吾见之__________共3页,当前第2页123

(3)蛇令安在__________ (4)叔敖对曰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2)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4、短文运用什么刻画方法,刻画了幼时孙叔敖怎样的形象?读罢此文谈谈你对孙叔敖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回家(2)刚才(3)哪里(4)回答2、(1)缘故(2)所以(3)连词,表顺接④连词,表因果3、(1)刚才我见到了两个头的蛇,恐怕离开母亲而死了。(2)还没有治理,百姓已经都相信他的仁爱了。4、语言、动作、神态等方法。天真、幼稚,极富有爱心的一个人。

参考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个不停,忧伤而不吃饭。母素问他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个头的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到了,我恐怕要离开母亲而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恐怕别的人再见到这条蛇,就打死它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暗中有德于人的人,上天会用福来报答他的。你不会死的。”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开始治理,百姓都已经相信他的仁爱了。共3页,当前第3页123

童趣教案 23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点

2、 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对文言知识点积累。

2、 难点,学生阅读文言能力的培养,联想力的培养。

三、教法学法:教师讲解与师生共同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和延伸 :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延伸的办法是引用古诗文中有关儿童的描写,(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引发学生的联想。

(二)、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三)、诵读

1、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3、 教师作示范背诵。

4、 3、领读

(四)、疏通文意

(原则上让学生主动提问求解,但也有教师主讲的时候)

1、注音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

2、 词用语力求浅显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真的(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

用比较方式讲,如以“手之所触”跟“心之所向”作比较。

启发学生自讲,例如,问学生“抬头看的时间长了,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则下句“项为之强”即可让学生自解。凡据上下文义可以解出的词语,一律仿此处理。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视力极佳。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

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

(五)诵读全文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一)、整体感知

(学生先复述课文中“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

然后再共同探讨文章主旨。)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问题研究

年幼的作者由群蚊乱飞想到“群鹤舞于空中”,这是所谓类似联想;再想到“鹤唳云端”,则是接近联想。这后一种联想又促使他产生了模仿的意愿,于是“留蚊于素帐中,使之冲烟而飞鸣”,再经过凝神细观,“果如鹤唳云端”,这是年幼作者的错觉,但又是他所追求的目标——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很值得玩味。

观虫斗一节与上述过程大体相似,“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都属于类似联想,“庞然大物”的出现,也是错觉;所不同的是这种错觉产生的原因。此刻,年幼的作者已经完全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他眼前的实物已经被放大了千万倍,而癞虾蟆又是突如其来,对比之下,自然就成为“庞然大物”了,这种错觉是在极短时间内经受强刺激而突然产生的,跟“鹤唳云端”的有意而为不同。

(三)背诵

(四)作业:课后联系二

六、教学后记:

学生理解文意后对文中两种想象和联想的情景比较感兴趣,复述得不错。对文章主旨“物外之趣”有一定的感悟。

《童趣》优秀教案 24

课题:《童趣》(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

简要概括

想像联想

教学难点:控制好概括复述的分寸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掌握文章大意并能概括。

2、通过阅读讨论,学习本文运用联想、想像突出“物外之趣”的方法。

3、体验自然之趣,联想之趣。

教学过程:

1、导入(计时3分钟讨论童年趣事)“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还记得你们的游戏和快乐吗?(记录32个)

2、说趣(挑选一至两个游戏,请学生讲述)

3、“文学常识”

“文章”诵读文章、疏通文字

“文字注音”

4、“难句举例”

难句释疑(学生自己讨论,教师点评)学生首先互相提问和回答结合课后练习的译文方法:A加字B换字C用自己的话概括,进行举例说明投影难句,学生运用方法解决

5、概述文意(讲述的是故事,不是翻译)

6、学生探究学习、研究课文(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教师协助)

7、“作者在本文要表现的主题”

“主要内容”

“方法”推出→想像与联想(简释)

8、“同心圆”

想像力训练游戏,体验“趣味”

《童趣》教案 25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有种新鲜感,再加上文章本身趣味盎然,可以说是篇很好的教学材料。因此,要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老师尽量少讲、精讲,把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按照:诵读感知──品读赏析──探究讨论──延伸拓展几个步骤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想像的乐趣

【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像,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

体味作者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几幅天真可爱的儿童图画,引起同学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诵读感知

1、教师范读(指导文言文的诵读方法)

(设计意图:文言文诵读前的指导十分重要。教师对诵读课文应掌握的停顿、节奏、感情作了提示。这样,就能启发学生在诵读时去体会,去感悟。)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出一种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来。

3、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师生共同评读。

(设计意图:尊重读者的劳动,尊重听者的建议,相互取长补短。)

4、四小组合力译读一段,注意:读懂文章内容。想一想:你是怎样读懂的?有了什么方法?教师点拨:大家在合作解读中发现了许多方法,如:换字法、查看法、加字法等,可见文言文并不难学。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又教给他们解读文言词句的方法。)

三、品读赏析

1、识记文章中的精彩情节,分小组译述课文内容,师生共同点评。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老师参与到讨论评点中去,体现了教学的民主。)

2、作者到底是怎样观察的?他又看到了什么?挑自已最欣赏的一句读出来,谈谈你在这句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趣在哪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感受精彩语句的妙处,激发他们的想像力。)

四、探究讨论(多媒体显示)

1、文章写了哪些“物外之趣”?

提示:观蚊之趣、观土墙花台之趣、观虫斗驱虾蟆之趣。

2、� )

3、同学们刚度过自己美妙的童年,或许也有过这样的物外之趣,讲一讲,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

(设计意图: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谈自己的童年趣事,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延伸拓展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想像能使我们发现美,能让我们从中得到快乐。其实想像也可以创造美。你们见过根雕吗?(多媒体展示几幅根雕图片)这些作品都是想像的结晶,它们也使欣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每幅作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师生共同欣赏、取名、评议)

(设计意图:联想是创新的基础,要保持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享受生活,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美好的生

活。)

六、作业

1、背诵《童趣》。

2、成语积累: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夏蚊成雷

(设计意图:布置背诵,巩固课堂诵读的成果。积累文言词语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让学生边学习边积累,如此日积月累,学生就能掌握大量的文言词语,进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点评】

《童趣》一文充满奇思妙想,意趣盎然,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消除畏难情绪的好教材。可充分利用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自然之趣、生活之趣、语文之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共鸣来感性地认识文言文。

这篇课文的教学方式以诵读和自主讨论为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前提,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也能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蕴和丰富的情蕴,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此外,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体现,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特的体会、理解、感悟和思考,鼓励学生敢想、善思。在自主讨论中训练思维,培养他们的联想力和创造力。

诵读积累,初步感知 26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

童稚(zhì)藐小(miǎo)项为(wèi)之强(jiāng)鹤唳(lì)怡然(yí)

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虾蟆(há) (ma)土砾lì庞然大物(páng)

2、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3、齐读,读出轻松、愉快、自得其乐的语气。

文言文诵读方法: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诵读的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清句读和停顿:三是读出语气和感情。

《童趣》优秀教案 27

一、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二、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三、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

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二)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

第四遍,学生齐读。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五)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 (脖子、颈项)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

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六)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七)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八)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①“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②“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③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三)讨论。

问题1: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五)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童趣》教案 28

教学建议:

一。一定要做到当堂成诵。本文共221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1分50秒,假定在课上读12遍(含教师范读和领读),仅需24分钟左右,完全有可能实现当堂成诵:(1)预习时要提出诵读课文和领会课文大意的要求,至少读三遍。 (2)要指导学生诵读。可从划分停顿入手。由于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于用一字一顿的读法(有利于认清字形和读准字音),无妨先用个别句子示例,使学生知道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如:

能/张目·对日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二。关于疏通文意

基本原则是启发学生主动求解,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一搞机械的文白对译,学生死记译文,主动求解的精神就会消失殆尽,从长远看,无益于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

但这个原则也要灵活掌握,下面结合课文谈几个问题:

(1)注音问题:如“为之”的“为(wèi)”,“凹凸”的“凹(āo)”,皆有两读,可让学生查字典,选定正确的读音;“项为之强”的“强”要读jiāng,这就需要教师讲讲道理。

(2)解词用语力求浅显易懂,如“私拟作”就是“心里(把它)比作”;“神游”就是“好像真的(在那里)游玩”,跟梦游有点相似。

(3)讲成语,着重使学生领会整体意思,不必细究,如“明察秋毫”即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之意,形容视力极佳。

(4)讲虚词一般只要指出相当于现代语中某词即可,必要时再指出词性,绝不涉及句法,如“徐喷以烟”中的“以”相当于“用”,不要讲什么介宾短语后置之类的道理。语言是一种习惯,读得多,养成了习惯,一看就懂。不仅现在这么办,在整个初中阶段也要这么办。

三。关于内容点拨

本文着重写作者幼年间视力极好,又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初一学生读后定能引起同感,因此要善于利用学生中相似的生活体验,把这堂课变为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要搞公式化的分析。

“物外之趣”是本文的画龙点睛语,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深解,讲讲大体意思即可;学完课文后,可以结合幼年作者的审美情趣,问问学生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情趣。

四。作者和作品: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五。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总结 29

《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象。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象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请以“童年”为话题说一句优美的话。

解释词义,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30

1、词语积累:

余(我)张目(睁大眼睛)藐小(细小)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故(所以)时(常常)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自己,我)拟(比作)于(在)之(助词)或(有时)昂(抬)首(头)项(脖子、颈项)强(强,通“僵”,僵硬。)素帐(未染色的帐子)徐(慢慢地)以(用)观(景象)果(果真)唳(鸟鸣)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其(自己)以(把)兴(兴趣)盖(原来是)为(被)方(正)鞭(用鞭子抽打)驱(赶、驱逐)之(它,指癞蛤蟆。)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的东西。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如换词法、加字法、查看法、推断法等等。

2、文言文虚词积累:“之”的用法: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4)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自编口诀:之的用法有多种,位置变化意不同。动后代词名前的,名动中间不翻译。

3、翻译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安适愉快而满足。)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