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4、导入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5、看图、听歌说说自己的所看、所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自学要求:1、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意思。
(2)指名读课文。
(3)说说课文要学哪一首诗。
(4)文章描写诗的意境有是哪几小节?
(5)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哪几小节?概括段意。
3、指导朗读长句。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讲解字形。屈:半包围结构的字,外边的“尸”字旁不要太大,里边是个“出”字,最后一笔是点。
3、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文,思考:课文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指名说说。
三、学习第二节
1、学生读文,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课文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四、学习第三小节
1、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
2、出示填空:苏轼思念弟弟是因为__________。
五、学习4-5节
1、看着如此美好的月色,苏轼在床上睡不着,他想到了什么?他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请读文找出有关的词。
2、讨论、小结: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板书:月圆人不圆
3、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
4、讨论、小结:词人眼望圆月,悟出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圆有缺,很难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既然人有离合,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5、指导朗读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6、指导朗读(范读与指导相结合)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学习并理解词语
(1)比较:吟诵--朗诵
(2)"婵娟"指什么?(本课指美丽月色)。
3、出示课文投影,放音乐《水调歌头》。
六、再次朗读古诗,放音乐,学生配乐读、指名读、背诵。
1、你能不能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可以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理解的意思)
2、理解词的最后两句。
3、试着背诵4、5、6小节。
4、"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七、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中秋佳节 欢欢喜喜
手足情深 离别七年
2、但愿人长久 埋 怨 : 月圆人不圆 宽慰许多
人生哲理: 月有圆缺 人有离合
美好祝愿: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开展读书交流会,交流苏轼及其诗词的有关资料,以及有关“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读书交流会。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播放乐曲,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2、教师配乐范背。
3、指名背诵。
二、开展竞赛活动
1、读书交流活动。
(1)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苏轼的故事、诗词,进行交流。
(2)交流有关“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词,开展朗诵会。
文献摘录: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后练习:
一、根据拼音,填充词语。
ɡuān yín zhēnɡ zhēnɡ
做( ) ( )诵 眼( )( )
yǐn tǎnɡ hé
( )约 ( )下 悲欢离(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廷( ) 耍( ) 尝( )
挺( ) 要( ) 赏( )
洒( ) 慰( ) 隐( )
酒( ) 蔚( ) 稳( )
三、按课文内容将诗句补充完整,再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变得这么______、这么_______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天上的月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他祝愿________________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_______________,也能共同拥有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又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其实文的用意应该是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诗(词)的含义,只是现成的文字对诗(词)句的描述,往往对学生来说会先入为主地理解诗句意思,反而少了一些想象。在这一课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特意在设计教案时加入听歌、看图想象的环节,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生说:“看到圆圆的月亮我知道中秋来了,此时此景,正是万里无云,皓月当空;我还看到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子射在诗人的书桌上,因为月亮太圆了,光太亮了,就好像太阳光那样射进来;听着这乐曲,我感觉到里面有一种淡淡的忧愁……”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2.熟读课文。
教师: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入。(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板书:但愿人长久)
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试读课文,初步把握。
1.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听准生僻字,捕捉诵读的节奏和韵殷律。
2.学生初读原词,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已经长期坚持了古诗文诵读,具有一定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如此安排,重在积累,并从朗诵艺术家的精神修养中汲取营养。〗
三、背景介绍,理解课文。
1.教师解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前三段。
2.教师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原词下片。
3.学生自由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4.组织学生将原词下阙和课文对号入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初步提炼课文的关键词。
四、字词学习,背诵课文。
1.根据学生提取的词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学生自由背诵原词。
4.检阅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做适当的评价。
第二课时
导语:背诵古代文学家的著名作品,实在是一种惬意享受。谁愿意露一手,让我们陶醉一下?
一、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 〗
二、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
长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来( )。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三、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
(思念弟弟) (月圆人不圆) (真情留人间)
【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背诵原词,领略懂得原词大意和意境,体会汉语古诗词的意象性,从朗诵检查情况看,已经达到目的。原词与课文对照读,对比古今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古今语言的不同,促进思维发展,也是一种尝试。
文以情生,文以情传。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原词作者的感情变化历程,培养学生化消极为积极,善于“转念一想”,看到生活的积极因素,乐观的生活,很有意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包括初读课文,划词标段,查阅苏轼的资料。
2、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学们还记得吗?(背诵)
再过一段时间,就是中秋佳节了,大家以前都是怎么过中秋的?(学生说)
我们常说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吃月饼、祭月亮,人圆月圆,多么幸福。
打开课本,看看课文中人们是怎样欢度中秋的
读第二节:(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可苏轼却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可以用一个词概括说说苏轼这是的感受吗?(孤独、伤心,思念)他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哪!课前,我请大家查找苏轼的资料,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交流资料,了解苏轼其人)
小结:课文中说,苏轼是文学家。苏轼的父亲和唯一的弟弟苏辙也是文学家。他们父子三人都是宋朝最著名的文学家,其中,又以苏轼的成就最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000年前,和苏轼共度中秋。(指读课题)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2、3遍)
检查生字词
(一)做官 品尝 观赏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虽然 十全十美 有隐有现
(二)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苏轼 苏辙 形影不离 手足情深 皓月当空 渐渐西沉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解释:手足情深(亲兄弟的感情深厚)、形影不离(形体和影子不能分离,形容彼此关系亲密)、宽慰(因为得到安慰而宽心)
带着理解有感情地读这些词。
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刚才读这些词语的感情放进去读。读读体会体会,苏轼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度过这个中秋节的?把表示他心情的词语划下来,读完一遍以后,把这些关键的词语再读读,想想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心情,可以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把课文中能说明为什么的地方划下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
(指导交流,说清楚苏轼心情的变化,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为什么会变化)
小结:苏轼的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
下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味他细腻的情感。
指导生字书写“隐、睁、悲”三字的书写。(板书,田字格)
第二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中秋这天的苏轼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为什么他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课文,先请大家读读课文1、2、3小节。想想为什么苏轼心绪不宁,可以在关键的地方圈圈点点,多读几遍。(自由读)
(交流,苏轼是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简介:苏轼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疼爱他,妻子关心他,弟弟尊敬他。但是,母亲在他20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他深爱的妻子二十七岁时就死了,妻子去世后不到一年,父亲也相继离世。失去双亲又失去妻子,这世上除了弟弟他已无所依靠,可是,当中秋来临,他在密州,弟弟在济南,残缺的一家人还是不能相聚。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他看到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样的天气,最适合赏月
(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合家团圆
(他听到人们的欢笑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人们正在欢度中秋。
对于他们来说,(出示填空)这是一个_________的中秋节。
这是一个_________的中秋节。
(齐读,感受天气的晴好,体会人们欢乐的心情)
但是苏轼呢?
当他看到眼前的一幕幕,他不由地想起__________________
当他看到眼前的一幕幕,他__________________
和其他人相比,苏轼是多么______
(指名读,齐读“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师范读,强调关联词:都……只有……)
感受到什么了吗,你能从这组关联词里体会到什么?(生自由说,这样一写,更显示出苏轼的孤独寂寞)所以说谴词造句很有学问,选择合适的词语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同学们要尝试着选择最合适的词语表达你的意思。(再读这一句)
(默读第三节,你知道些什么?)
能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吗?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什么是手足情深?(亲兄弟之间的感情深)我们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体会:整天、形影不离,说明他们十分亲密。(连一根针都插不进)
(苏轼比弟弟大3岁,弟弟整天和他形影不离,说明他们感情很好。)
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他们分别已经七个年头了。
(体会七年的时间之久)七年里苏轼始终是孤独的。
七年里,苏轼常常____弟弟
和最亲近的弟弟分别这么久,如今又到中秋佳节真是(用一句诗来说)
(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示图片,师范读: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月亮西沉,已经是什么时候了?(已经是深夜)是啊,再过一会儿,太阳就要升起,天就要亮了。同学们想一想,这时候,苏轼是在一种怎样的环境里?(非常安静、寂静)越是这样安静的时候,人的想法就越多。苏轼也是这样,读读这一句: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为什么?(他在想念弟弟,他还在想自己做官不顺利,想念自己的妻子,父亲,母亲……)他想了很多很多,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思绪万千,心绪不宁,苏轼思绪万千)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读“眼睁睁”这个词,是什么语气?无可奈何,再读)心里不禁埋怨起来:(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注意这个词:不禁。不禁还可以说(忍不住,一定要这么做)他忍不住埋怨月亮。说月亮怎么样?(无情)说它(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这里也有个词要注意:偏偏,偏偏也可以说(故意,有意的)好象是做坏事,月亮你怎么这么坏?故意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指名读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有一种指责的语气,批评的语气,发牢骚的感觉。这是苏轼在(指读)“埋怨”月亮。现在我们把自己想象成苏轼,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齐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苏轼还埋怨了很多)(指名说说)
但苏轼是个豁达的人,他并没有一直这样埋怨下去,(指名读“他转念又想:世……明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换个说法”“不会十全十美的。”这样想来,苏轼,你和弟弟不能相会,你也不埋怨了?(指名说:不埋怨了,因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很平常”)是啊,“月不能常圆,人不能常聚”(出示句子:读:因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就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这是一声祝福:苏轼要把祝福送给谁?
(送给弟弟、母亲、父亲、)这里的人们,指的是谁?(所有的人)
苏轼在中秋之夜苦苦思念弟弟的时候,能够这样想这样做,他拥有多么宽广的胸怀!让我们代他把这份祝福送给天下人!(齐读、再读)这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婵娟指的是什么?(美满的月光)同学们,你愿把这份祝福送给谁?
(指名说说,读读)我代他们谢谢你!
此时此刻,苏轼还像开始那样烦恼吗?(不,他宽慰了许多)他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2、高出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看美图,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创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
3、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生字、词。
3、课件出示生字词。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准、读好。
4、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 思念)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第4自然段,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
(5)苏轼转念又想?指名读第5自然段,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宽慰)
(6)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7)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度感悟
1、指导读2、3自然段,感悟“思念”。
(1)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2、自主学习第4自然段,感悟“埋怨”。
(1)过渡: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2)组织交流: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3、小组合作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联系第5自然段,理解词的意思。
(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四)课堂总结
1、分享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
(五)拓展延伸
搜集“咏月”的诗词名句,下次课举办一次以“咏月”为主题的诗词交流会。
四、板书设计
1.掌握主题文本: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掌握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形影不离”、“悲欢离合”、“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词语。
(3)能够熟读理解《但愿人长久》这首词,并对相关诗词进行积累。
2.感悟文本主题:
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内心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
3.培养语文品质:
(1)通过删词删句等开展表达方式的比较,培养学生感悟的准确性和分寸感。
(2)通过品析词句、展开联想、想象等方式,培养学生感悟的丰富性。
(3)通过苏轼心里活动的变化线索,体会他思念亲人的纯真感情和豁达人生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感悟的深刻性和情感性。
(4)在语言文字的准确而丰富的感悟中掌握想象、对比等读书方法,并学习苏轼“转念想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1.朗读课文不少于3遍,要读得正确、流利。
2.反复读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组成词语。
3.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屈指埋怨宽慰
4.读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在课上提出并交流。
5.上网查查关于苏轼的资料,对他的生平有所了解。
(一)体验苏轼对弟弟思念的情景和情感
1.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题,尽量读出文字中蕴藏的情感。(师白:这个题目是有温度的,你在朗读时要感受得到。)
(2)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板书:苏轼)这篇文章写了苏轼的什么事情?(要说清楚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做什么。)
(一个中秋节的夜晚,苏轼在家中望着月亮,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板书:思念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的内容很特别,它重点不是写苏轼怎么样去欣赏月亮,而是写苏轼的内心活动。(板书:内心活动)所以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要去体会苏轼的内心活动。
2.请你找出“思念”这个词语所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出示第二自然段,问:“在朗读这一段时,你最关注哪个词语?为什么?”说后再感情地朗读词语所在的这句话。(点红并板书:心绪不宁)
(2)师:其实仅仅关注一个词语是不够的,因为词语与词语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关注一个词语,对这一段的理解就不够全面深入。假如我们关注了“心绪不宁”,那么我们还要关注哪一个词呢?(点红:欢欢喜喜)
(3)指导朗读,读出人们和苏轼当时不同的心情。
(4)引导质疑:同学们,读到这儿,你是否产生了什么问题呢?
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到了心绪不宁的地步?
3.出示自学要求: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几句话。你是否能从每一句话中都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原因?并将重点的地词语圈划出来。
(1)自读自划
(2)同桌交流
(3)创设情境对话:老师是记者,同学是苏轼。苏轼接受记者的采访。
师:“苏轼啊苏轼,你为什么如此思念自己的弟弟呢?”
生……(教师要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完整地表达。)
根据每个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追问如下词语的意思:你的这个词用得好,请问什么叫“手足情深”呢?什么叫“形影不离”呢?小时候,你和弟弟形影不离,还一起做些什么?(在师生对话中体会苏轼与苏辙从小感情深、见面机会少、分别时间久,而现在的苏轼仍是是孤身一人,与弟弟天各一方,从而加深对“思念”的理解。)
(4)教师引读:苏轼跟弟弟苏辙……(生读),小时候……(生读),长大以后……(生读),如今……(生读)
师问:看看哪个同学最聪明,能够猜到老师为什么这样来引读?
(后面三句话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依次表示童年、青年和中年,说明苏轼不管在什么时间里,都能找到思念弟弟的理由。)
(5)出示第二自然断重点句,指导朗读,丰富对思念的感悟。
出示:“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心绪不宁。”
(二)体验并联想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情
1.引出第四自然段,学习体会
师:同学们,“思念”是苏轼当时的内心活动,“心绪不宁”则是苏轼当时的一种心情(板书:心情)。随着对弟弟思念的加深,苏轼的心情还在发生着变化。请你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板书:埋怨)
(1)什么叫埋怨?(对人或事物表示不满)你生活中有没有埋怨过哪个人或者哪个事物?(埋怨父母:为什么星期天给我布置那么多作业?埋怨老师:为什么这节活动课让我们考试了?埋怨同学:为什么我学习的时候你老是来影响我?埋怨钢笔:为什么用到你地时候老是写不出字来。)
(2)苏轼埋怨谁?是怎么埋怨的?指名朗读
出示:苏轼躺在床上……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这么亮呢……”
教师指导朗读,要读出对月亮的埋怨,对月亮的不满情绪。
(3)师:同学们,这个句字的最后是个省略号,说明苏轼对月亮的埋怨还没有完。假如你是苏轼,你还会怎样来埋怨月亮?
先同桌互说,然后同学推荐说一说,教师点评。
教师提供句式和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打开学生的思路,当然,最好是思维不受这些词语的控制。
出示:
无情的月亮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欢喜喜观赏品尝
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比如: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不能让我和自己朝思暮想的弟弟见个面呢?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让很多人家团团圆圆,而偏偏让我和弟弟遥隔千里呢?
2.师:同学们,苏轼在一个中秋节的夜晚思念着弟弟,心情发生着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到现在的埋怨月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手足情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
(三)从苏轼的转念思考中体会他宽慰的心绪
1.师:同学们,苏轼在思念弟弟苏辙的过程中,心情发生了变化,从刚开始的心绪不宁,发展到埋怨月亮。那么,在第5、6自然段中,苏轼的心情又有什么变化呢?读读第5、6自然段,找出描写苏轼心情的词语。
(板书:宽慰)
2.师:此时的苏轼内心还那样的心绪不宁吗?还埋怨月亮吗?还感到苦恼吗?这样的心情就叫——“宽慰”。
师:苏轼真是了不起啊,刚才还是心绪不宁并且埋怨着月亮,怎么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就一下子变得宽慰了呢?老师还做记者,我要好好采访一下苏轼,让他告诉我让心情一下子变好地秘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假如找到这个秘诀,以后就能让好心情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
(1)同学们,假如你现在要演好苏轼这个角色,顺利接受老师的采访,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读好相关段落,彻底弄清楚苏轼当时心里的想法。)
(2)出示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第五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话表达。
出示:“他转念又想:……一轮明月!”
师问:“苏轼啊,刚才你还在埋怨这一轮明月,现在怎么又觉得宽慰了许多呢?”
生答:“因为……所以心情宽慰了许多。”
教师随机追问:
①“你现在思念弟弟而不得,你不是很悲吗,你不是和弟弟分离吗?你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
②“现在你孤独一人,再怎么思念也不能和弟弟相见。你现在就像躲在云朵后面的月亮,又像是一个残缺的月亮,你有什么可值得宽慰的呢?”
③“苏轼呀,我在担心,会不会世上只有悲没有欢,只有离没有合呢?假如这样的话,你不就永远见不到弟弟了吗?你还有什么值得宽慰的呢?”
④“苏轼啊,就眼前而言,你有什么好宽慰的呢?你的弟弟不可能现在和你团聚的呀?”
⑤教师最后追问:“苏轼啊,你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你在这么短时间里心情从埋怨变成宽慰的秘诀吗?”(板书:转念)
(3)师:同学们,从刚才记者与苏轼的对话中,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板书:豁达人生)
(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相信,你只要再熟读几遍,就一定能把5、6自然段背诵下来。教师出示提示语,学生先自由熟读背诵,接着指名背诵。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天上的月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里会___________!但愿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这儿,他的心里_______________,便_______________:
…………
人有________________,
月有________________,
此事_______。
但愿_______,
___________!
(四)总结课文,迁移练笔
1.出示最后两句词: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两句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3.用“埋怨……转念……”说一两句话
例子:语文课上,我在认真地抄写词语。突然,我的同桌碰了我一下,让我把一个字写歪了。我不禁埋怨起来:都怪你,让我还要擦了重写,不是浪费我时间吗?但是转念一想,他也不是故意的,原谅他了吧。
4.拓展关于月亮的成语和诗句
月朗星稀月淡风清
皓月当空明月清风
花容月貌花好月圆
春花秋月彩云追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内心活动思念——→转念
苏轼
心情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手足情深豁达人生
《但愿人长久》,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呢?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或上图书馆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师:有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人。(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
2.引发。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但愿”是什么意思,“人长久”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但愿人长久”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设计意图:创境激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再根据课题质疑,学生自主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二、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第一遍读课文,注意标出生字词。
(2)第二遍读课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3)第三遍读课文,读涌全文,理解大意。
2.检查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
3.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 ]
三、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
长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来( )。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师生分角色读。
5.学生轮流赛读。
6.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四、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
出示《水调歌头》(全文),师范读。你们自己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2.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五、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一埋怨一宽慰
(思念弟弟)(月圆人不圆)(真情留人间)
[相关链接]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嘉祜中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在密州、徐州等地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哲宗时任翰林学士。他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按照我国古代历法解释,农历八月在秋季当中,而十五又是这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中秋也称“仲秋”。中秋夜晚。皓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是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这一天视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也称中秋节为团圆节。中秋节时,我国人民有赛龙舟、祭月、赏月、吃月饼、敬老等习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候……)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出示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习,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习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习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习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但愿人长久》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大家一起寻找有关苏轼的其他诗词,在课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教师更多的起的是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词语。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思念亲人及热爱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节中的古文。
四、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即兴简笔画(月亮):你想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跟月亮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师述:但愿人长久,是苏轼的千古名词《水调歌头》中的一句。
3、出示词句 指名读 赛读 齐读
4、过渡: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水调歌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在怎样一中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词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轻读全文,教师巡视
2、 出示生词 自由练读 指名读
苏轼 朝廷 苏辙 婵娟 皓月当空 宽慰 玩耍 吟诵
躺下 埋怨 眼睁睁 时隐时现 观赏 品尝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屈指算来
3、过渡:生字词读好了,老师要检查你们的朗读情况了,再给你们一分钟。谁愿意来表现一下?勇敢点!
4、开火车分节读课文,随机正音。读错再读
三、初读1、2、3
1、 指名读:邀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1、2、3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呆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 交流:读明白了什么?简介苏辙。
3、 哪个次写出了苏轼特殊的心情?(心绪不宁)
4、 你有没有心绪不宁的时候?指名说 师小结
四、初读4、5
1、 指名读,思考:与诗有什么关系?(写出了诗句的意境)
五、齐读6
六、过渡:中秋节的夜晚,当人们都在吃月饼,家人团圆的时候,苏轼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一找,划一划
交流: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小结:在呆会的课上我们继续具体看课文,下面我们抄写生词。
七、作业
1、抄词
(1、读生词
(2、强调字形
(3、描红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中秋之夜,万家团圆,苏轼抬头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写下了千古名词,谁来朗读一下?指名读 齐读
2、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自由发问
3、提得真好,真会动脑筋!下面就 让我们带着问题,穿越时空,走近苏轼的身边!
二、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小结:中秋佳节,那是团圆的日子,人们都举家品尝着月饼瓜果,观赏着明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而我们苏轼的心情却是?用一个词来概括。(心绪不宁)
(1)他为什么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2)他们兄弟感情怎样?你能找出一个词来形容吗?(非同一般)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指导朗读
(1)感情如此深厚的一对兄弟分别已经整整七年了,能不让人思念嘛?何况还是人们赏月团圆的中秋节呢!你能读出这种思念吗?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老师体会到了其中的感情,可离非同一般还差点,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同学点评
三、学习第4-6自然段
1、月亮慢慢西沉了,月亮的银光透过窗子洒到苏轼的床前,思念在心中叫他久久没能入眠!仰望天空,他不禁?(埋怨)他是怎样埋怨的?谁来当个小苏轼?全班一起埋怨!
2、一般人赞美月亮,而苏轼去埋怨月亮,这是为什么啊?
3、然而,他又转念一想,
(1)(出示小黑板) 自由读 指读
(2)范读 齐读:有人已经走进了苏轼的心中,有些还在门外徘徊,谁想走进去?
震撼了老师,老师还想听听你们优美的声音!
4、想到这,他的 心情又发生了变化?(宽慰)于是,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齐读
四、释疑
1、 到现在为止,这首诗的意思你懂了吗? 指名说
2、 刚才提问的同学,你们的疑问解开了吗?
五、知识拓展
1、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作业
1、写出反义词
悲() 离() 阴() 圆()
美() 亮() 远() 留()
2、比一比,再组词
耍() 赏() 陪() 偏()
要() 尝() 倍() 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 、揭题导入
1、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一轮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思念之情啊!古代文人关于明月思乡,写过许多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学生吟诵)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
3、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水调歌头》,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做官 思念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躺在床上 悲欢 隐没 虽然 阴晴圆缺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2、读书过程中,教师针对难写的“缺”进行书写指导,侧重学生识记宇词能力的提高。
3、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 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节到了,今晚对苏轼来说有什么不一样呢?
(2) 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皓月当空 举家欢庆 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板书:手足情深 别离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后面几小节,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明月 真情宽慰 吟诵诗句)
(5)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感悟“思念”
1、《水调歌头》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读读课文2、3自然段,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2、组织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你见过这样的夜空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谁再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1)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读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情绪吗?
(2)组织交流
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二)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与欢,离与合,隐与现,圆与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欢乐和团聚的时候,有时也会有悲伤和别离的时候。
老师扮苏轼,说苏轼转念又想到的内容,请学生接下去和苏轼对话。(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深入体会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句,再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还有不懂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明月,诗人希望什么能长留心间?读读第4段,联系今晚苏轼的所思所想,你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了吗? (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三、总结延伸
(1)齐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
(4)你还知道哪些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认识生字,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重点:感悟作者的“思念”之情;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
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1、激趣:中秋节在古代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月节”,有关月亮的古诗你了解了哪些?
那有关月亮的歌曲你知道吗?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有关月亮的歌曲。
【媒体】播放《明月几时有》,你听出了什么?点题。
2、动人的旋律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美好的感情会长留人们心间,就像那千古流传的古诗词,到今天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3、切入主题: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就是900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他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经历了复杂的感情变化,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把文中表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找出来:
【板书】 思念 埋怨 宽慰
看了这三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都有“心”这个偏旁)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吧!
【出示】请大家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苏轼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三个词语之间打上箭头)
1、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苏轼思念了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
2、【媒体】出示两幅图:一是人们中秋团圆赏月,二是苏轼思念亲人。
(1)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2)对比读,读出团圆的热闹喜庆,读出苏轼的孤独愁闷。
3、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呢?用书上的一个成语叫——
【板书】 手足情深 (理解)
4、【媒体】出示练说,师相机点评。
苏轼满怀深情地回忆:记得小时候我们…… ……长大后…… ……
如今,分别…… ……此时此刻…… ……
5、是啊,苏轼的母亲、妻子和父亲都相继去世了,可以说弟弟苏辙是他唯一的亲人,在这万家团圆之际,他怎能不牵挂着他的弟弟呢?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6、过渡:牵肠挂肚却又无法相见,他只好借酒消愁,但“酒入愁肠愁更愁”。月亮渐渐西沉,他怎么能安然入睡呢?这时的他,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7、【媒体】出示“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这么亮呢?……”(配图)
探究“眼睁睁”“,体会苏轼的无奈。
8、师:苏轼怎么“埋怨”的?(点一点板书的“埋怨”)
生:“无情的月亮啊……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老师找出了一轮“月”一个“人”(边板书),请你帮老师完成这个词语填空。
【板书】 月圆人缺
9、要是在现代,你和兄弟姐妹的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佳节之际,你会怎么做?
10、师:“每逢佳节倍思亲”,再远的距离也阻隔不断苏轼对弟弟的思念,感情越深就越发思念,越思念就越睡不着。在苏轼的眼里,此时的月亮是那么的——“无情”
指导朗读(“偏偏”含有责怪、埋怨的意思)。
过渡:他一直这样不停地埋怨月亮吗?你从下文中哪个词看出来的?(转念)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低落和愁苦之中,他要寻求内心的解脱和宽慰。我们来看看他“转念”又是怎么想的。
1、【媒体】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边读边仔细体会,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
相机点拨。
4、师:因为他知道阴晴圆缺、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知道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是人生必须的经历,所以胸怀“美好的感情”,把祝福送给天下所有人。(着重圈点“情”字)
5、除了手足之情,还有哪些美好的感情会常留在人们心间?
师相机点拨。
6、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情”来朗读这段话吧!
【媒体】配乐。学生读完,师接着朗诵《水调歌头》全词。
7、其中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至今,现在你能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 长久、婵娟 (着重解读“婵娟”)
8、师:只要是真挚的、美好的感情都是人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读到这两句词,你头脑里一定会浮现出感动你的人或者事,你最想把这句祝福送给谁?
学生交流。(课后继续送出你真挚美好的祝福)
1、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2、布置作业:中秋节快要到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明月”和“思念”这两大主题的诗篇,请选择你喜欢的几首熟读、背诵,我们来举行一次朗诵会。
2 但愿人长久
思念 手足情深
埋怨 月圆人缺
宽慰 长久 婵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认识生字,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作者的“思念”之情;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
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有关苏轼的生平、作品资料;熟读课文。 教师: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中秋节在古代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月节”,有关月亮的古诗你了解了哪些?
那有关月亮的歌曲你知道吗?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有关月亮的歌曲。
【媒体】播放《明月几时有》,你听出了什么?点题。
2、动人的旋律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美好的感情会长留人们心间,就像那千古流传的古诗词,到今天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3、切入主题: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就是900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他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经历了复杂的感情变化,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把文中表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找出来:
【板书】 思念 埋怨 宽慰
看了这三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都有“心”这个偏旁)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吧!
【出示】请大家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苏轼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三个词语之间打上箭头)
二、感悟“手足情深”
1、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苏轼思念了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
2、【媒体】出示两幅图:一是人们中秋团圆赏月,二是苏轼思念亲人。
(1)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2)对比读,读出团圆的热闹喜庆,读出苏轼的。孤独愁闷。
3、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呢?用书上的一个成语叫——
【板书】 手足情深 (理解)
4、【媒体】出示练说,师相机点评。
苏轼满怀深情地回忆:记得小时候我们…… ……长大后…… ……
如今,分别…… ……此时此刻…… ……
5、是啊,苏轼的母亲、妻子和父亲都相继去世了,可以说弟弟苏辙是他唯一的亲人,在这万家团圆之际,他怎能不牵挂着他的弟弟呢?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6、过渡:牵肠挂肚却又无法相见,他只好借酒消愁,但“酒入愁肠愁更愁”。月亮渐渐西沉,他怎么能安然入睡呢?这时的他,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7、【媒体】出示“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这么亮呢?……”(配图)
探究“眼睁睁”“,体会苏轼的无奈。
8、师:苏轼怎么“埋怨”的?(点一点板书的“埋怨”)
生:“无情的月亮啊……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老师找出了一轮“月”一个“人”(边板书),请你帮老师完成这个词语填空。
【板书】 月圆人缺
9、要是在现代,你和兄弟姐妹的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佳节之际,你会怎么做?
10、师:“每逢佳节倍思亲”,再远的距离也阻隔不断苏轼对弟弟的思念,感情越深就越发思念,越思念就越睡不着。在苏轼的眼里,此时的月亮是那么的——“无情”
指导朗读(“偏偏”含有责怪、埋怨的意思)。
过渡:他一直这样不停地埋怨月亮吗?你从下文中哪个词看出来的?(转念)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低落和愁苦之中,他要寻求内心的解脱和宽慰。我们来看看他“转念”又是怎么想的。
三、体会“美好感情”
1、【媒体】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边读边仔细体会,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
相机点拨。
4、师:因为他知道阴晴圆缺、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知道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是人生必须的经历,所以胸怀“美好的感情”,把祝福送给天下所有人。(着重圈点“情”字)
5、除了手足之情,还有哪些美好的感情会常留在人们心间?
师相机点拨。
6、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情”来朗读这段话吧!
【媒体】配乐。学生读完,师接着朗诵《水调歌头》全词。
7、其中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至今,现在你能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 长久、婵娟 (着重解读“婵娟”)
8、师:只要是真挚的、美好的感情都是人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读到这两句词,你头脑里一定会浮现出感动你的人或者事,你最想把这句祝福送给谁?
学生交流。(课后继续送出你真挚美好的祝福)
四、小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2、布置作业:中秋节快要到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明月”和“思念”这两大主题的诗篇,请选择你喜欢的几首熟读、背诵,我们来举行一次朗诵会。
【板书设计】
2 但愿人长久
思念 手足情深
埋怨 月圆人缺
宽慰 长久 婵娟
教学要点:
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演示课件:(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引入:(课件出示图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出示:师范读——课后你们自己去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游戏:聊聊古代诗人词人的名字。
2、谈话:今天,我们要走进宋代杰出词人苏轼的人生。让我们走进苏轼的作品,仔细品品,也许能品出一些人生的滋味来。
二、演绎故事,阐释“欢、合”
1、引出故事,讲述苏轼、苏辙两兄弟参加科举考试,双双高中、名扬京城的。故事。
2、把故事概括成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喜、乐、欢)
3、链接学生生活,解读“欢”。
4、小结学生发言:像生日、结婚、考取大学……这些喜事儿、乐事儿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好,觉得难忘,是因为在这个日子,全家人和亲朋好友都能够――(学生回答:欢聚一堂)。
5、这情景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学生回答:聚、合)多开心的团聚呀!因欢而合,因合而欢,合欢,多么美好的人生境界呀!
三、演绎故事,阐释“悲、离”
1、讲述苏轼金榜题名后母亲去世的故事。
2、说话训练:他再也不能看到――;他再也不能听到――;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吃上。
3、引导概括:再也不能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就是?(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痛、悲)
4、用苏轼的爱妻和慈父去世的故事揭示“离”。
四、巧借动画,感受苏轼乐观
1、欣赏画面,展开联想。⑴一个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只有苏轼孤零零的,独在异乡为异客,他眼睁睁地凝望着那圆圆的月亮,想到了什么呢?⑵此时此刻,你觉得苏轼是个怎样的人呢?
2、反复吟诵。⑴乐观坚强的苏轼,想到这里,低声安慰自己――(指名读)⑵豁达博爱的苏轼不仅安慰自己,他还要把自己的体会告诉身边那些和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同桌互读)⑶超凡脱俗的苏轼彻底想明白了,只要远方的亲人健康长寿,即使远隔千里又何妨,天涯若比邻呀!他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全世界的人――(全体放声吟诵)
五、紧扣两词,感受苏轼博爱
1、解读“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人眼里,月亮还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请看:(出示诗人对“月”描写的诗句)
2、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说说学生眼里的月亮。
3、指导朗读。孩子们,你们所描述的就是月亮丰富的内涵,就是苏轼眼里美好的婵娟,谁来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词。
4、解读“人”。苏轼把这么美好的情感、祝福送给谁呢?这里的“人”可能指谁?每个人的解读都可以不一样,那是属于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六、走进苏轼作品,感悟人生真谛
1、拓展苏轼的三句诗词。感受着浓浓的真情和博爱,我们一步步走近苏轼,走进苏轼的作品。苏轼以66年的人生,给我们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时,禁不住会想起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被蒙上灰色阴影时,却写出的激荡人心的豪迈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时,自然会想起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超凡脱俗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生活中由于钻牛角尖陷入困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诵读以上三句诗词。
3、引入《水调歌头》一词:当我们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远方亲人时,也会不由自主想起那流淌着乐观、旷达情怀的千古绝唱。(反复吟诵)
七、走进苏轼一生,指导自己人生
1、感悟苏轼一生: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真想对苏轼说:苏轼呀,面对金榜题名,您潇洒一笑;面对骨肉分离,您悲而不怨;屡屡升官,您不狂喜;锒铛入狱,您不灰心;历经坎坷,您宠辱不惊,仍旧微笑面对人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小练笔。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什么呢?请用上“苏轼呀,我想对您说――”写下你想说的话。(写后交流)
3、省略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诗歌诵读比赛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细读课文
1、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c、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总结课文
1、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作业
1、背诵第4~6自然段。
2、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教学本文,我注重扎实训练:
一、以词引意
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理解词的意思,而这个意思就是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更自然、更快地理解词意,从而加快背出呢?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先在黑板上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意,接着再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引出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用小黑板出示内容,让学生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学生快速动脑记忆的过程,学生发现其实意思很好记,多读几遍,多比较几遍,大部分孩子就能把词意记住了。再花点时间背诵一下,就熟练了。
二、想象说话
本文可供训练说话表达的'地方颇多,比如用“一起……一起……”造句,比如想象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比如苏轼还会埋怨些什么?比如创编词,等等。有的采用填空式激发,有的采用语言情境激发,有的采用回忆讨论式激发。学生们在王菲的《水调歌头》的音乐中,灵感得到激发,情感得到升华,表达也自然顺畅许多。
三、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教学到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苏轼的心绪不宁,我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了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讲了许多开心的往事,以此铺垫,用自己快乐的心境和苏轼的孤独情绪相比较,从而深切感受苏轼的惆怅。适当的拓展延伸,加快了学生的理解。
学完本文,我们一起吟诵了《水调歌头》全文,又一起吟唱了王菲的《水调歌头》,在音乐中,又一起吟诵了苏轼的其它诗词。那种氛围,我也似乎来到了苏轼的那个年代,来到了苏轼的心境,感觉飘渺但很愉快。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辄、埋”等 3个生字,会写“管、尝”等
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
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
2、 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中秋的有来。 谈话:中秋节即月圆人团圆,因此古代的文人骚客都喜欢
用月亮来寄托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例如《静月思》(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个大诗人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而写下的一首歌。
3、
4、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标注自然段,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找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并找出原因。
2、检查:
(1)生字注音组词;
(2)教师正音领读;
(3)生字描红,指导书写;
(4)分组朗读课文;
(5)回答问题:
a: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b:埋怨——-月圆人不圆
c:宽慰——此事古难全
3、抄写诗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播放音乐《水调歌头》勾起回忆。
二。部分理解,感悟文本
1、师引读第1段:故时候……派往密州去做官。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呢?(时间、地点、人物、身份)
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些信息,有时间、地点、人物,那发生了什么事呢?(他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并写下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上节课读了全文,我们找出他的心情发生了三次变化,分别是怎样的呢(板书),导致他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条心理变化线去细细探究一下。
2、最先开始苏轼的心理是怎样的?
(1)理解“心绪不宁”
(2)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指名读第2段,结合语境理解苏轼中秋更加思念弟弟
3、中秋佳节,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可见他与弟弟的感情怎么样?从哪儿可以证明呢?(让学生独自完成)
(1)自读第3段,画出表现苏轼与弟弟感情深厚的句子。
(2)理解词语“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并造句。
(3)小时候如此亲密,长大后?,分析“却”“各奔东西”“屈指”“七个年头”。
4、感情如此深厚的兄弟分开了七年,当然思念了,更何况到了一个团聚的佳节——中秋节。别人都在全家团聚欢欢喜喜的过节,吃瓜赏月,在此情景的衬托下,作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思念“心绪不宁”。
3、作者“心绪不宁”当然就睡不着了,他眼睁睁地望着“导读第4段”,分析:
(1)望着皎洁的圆月,苏轼的心理怎样?
(2)理解“埋怨”
(3)他埋怨什么?
(4)“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a.“无情的月亮”,月亮有感情吗?为什么这样说?(学生回答)
b.反问句→陈述句
c.抓住段后“省略号”想象一下作者还埋怨了些什么?
4、“埋怨有什么用呢?作者的满腔思念还是的不到抒发,他是不是就这样陷入长恨之中呢?不是,没有从哪看出来的?自由读第5段并思考:
(1)指名学生说
(2)分析:
a.“转念”是什么意思?(转变想法,换个角度和方
式思考问题)
b.“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
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找出四组反义词
理解十全十美
(3)他转变角度想问题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引读最后一句“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可以读出什么?可以看出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5、苏轼的确不是凡人,他懂得转换角度看问题,从怅恨中解脱出来,张扬出一种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情怀,想到这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将对弟弟的思念化作一首词,吟诵起来。齐读《水调歌头》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诗人苏轼通过这首词来宣泄对弟弟的满腔思念,那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最后几句诗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出
句子来解释它?
6..配乐朗读
三。小结:
1.学完了全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苏轼和他的弟弟感情真的很深/苏轼真是一个胸襟宽广的人)
2.诗人满怀愁绪写下的这首词中,有两句被后人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们知道是哪两句吗?能不能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他的意思?(课后习题4)
1.背诵课文4-6自然段
2 .完成本课的课程指导练习
五。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此事古难全
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二课。课文采用文包诗的题材以文解诗、凭诗赏文,叙述了宋代伟大文学家苏轼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过程,描述了苏轼与弟弟苏辙之间真挚美好的兄弟情义。文章温馨感人,情深意重,不仅细腻写出苏轼写作此词时的心态变化,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词人虽然自己不能与亲人团聚但是依然祝愿人间美好团圆的博大胸襟,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十个生字其中睁是后鼻音重点圈出,认识三个生字其中“埋”是多音字。
2、能流利朗读课文,并且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2、能够联系上下文把握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出来的画面。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苏轼和弟弟苏辙之间深厚的情义。
2、理解苏轼由“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复杂心理过程。
3、联系课文内容,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切含义。
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学法目标是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难点。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根据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学生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我设计了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和讲授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第二学段需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略诗文大意”,因此我将语文朗读贯穿课堂始终,同时采用联想想象法促进学生思维。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适当开展合作探究法的学习。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首先让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我会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中秋节是怎么样度过的,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产生想要进一步了解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中秋节是怎样度过的念头。
(2)细读课文,深思熟虑
1、学生再一次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宋代的普通家庭怎样度过中秋节的段落,对比引出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并且让学生自行想象苏轼是怎样形单影只、对月独酌可以参考书中的插画。
板书(心绪不宁)
在这里我从普通人家入手,由面到点,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能有效利用联想想象法使学生获得深切的体会,了解苏轼思念亲人之苦。
2、接着由我用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1苏轼心绪不宁的原因(苏轼与弟弟从小形影不离课文第三节,但是如今被派往密州做官,和弟弟各奔东西课文第一节)
找出与月亮有关的句子(课文第四自然段)带着这两个问题让同学们默读课文小组探究讨论。由问题一引出苏轼心绪不宁是由于与弟弟从小形影不离课文第三节,但是如今被派往密州做官,和弟弟各奔东西课文,由问题二引出月圆人不圆,所以苏轼心生埋怨。
适当的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触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过渡:“同学们,到了这里我们知道当月亮圆圆挂在空中,可是苏轼却独自一人被贬密州,月圆人不圆时,苏轼的心情是埋怨的,但他一直埋怨下去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请同学们细细朗读5、6自然段”
在朗读中思考,运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一点点了解苏轼的复杂心理过程,更是由于这样的过渡,引导学生得出苏轼的心情转变为“宽慰”。化繁为简
3、请同学朗读第五自然段中苏轼的心里话注意带出宽慰之后的积极乐观心理。
过渡:“苏轼和弟弟苏辙虽然分隔两地,可他们的情意不变。两个人在月下互相思念着对方,即使月圆人不圆,但是他们都共赏着同一轮明月,这就是苏轼在词句中写到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词句,(第六自然段)
学生朗读之后提出下列的问题:
1、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概括。
2、苏轼在课文之中是如何表现这两句话的,自己在文章里圈画出来。
过渡:世间有这么多的分分合合痛苦欢乐,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时候,所以十全十美的生活自古以来就难以实现,所以一味的埋怨,心绪不宁倒不如转换一种心态,在这里苏轼是怎样做的?请大声朗读诗句。引导学生得出祝愿世间的人都能和和美美共赏一轮明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师范读,学生朗诵。配乐诵读
2、说一说你觉得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文中圈圈画画做做标记。
3、背诵课文4/5/6自然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4、导入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5、看图、听歌说说自己的所看、所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自学要求:1、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意思。
(2)指名读课文。
(3)说说课文要学哪一首诗。
(4)文章描写诗的意境有是哪几小节?
(5)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哪几小节?概括段意。
3、指导朗读长句。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讲解字形。屈:半包围结构的字,外边的“尸”字旁不要太大,里边是个“出”字,最后一笔是点。
3、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文,思考:课文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指名说说。
三、学习第二节
1、学生读文,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课文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四、学习第三小节
1、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
2、出示填空:苏轼思念弟弟是因为__________。
五、学习4-5节
1、看着如此美好的月色,苏轼在床上睡不着,他想到了什么?他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请读文找出有关的词。
2、讨论、小结: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板书:月圆人不圆
3、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
4、讨论、小结:词人眼望圆月,悟出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圆有缺,很难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既然人有离合,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5、指导朗读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6、指导朗读(范读与指导相结合)
六、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学习并理解词语
(1)比较:吟诵--朗诵
(2)"婵娟"指什么?(本课指美丽月色)。
3、出示课文投影,放音乐《水调歌头》。
七、再次朗读古诗,放音乐,学生配乐读、指名读、背诵。
1、你能不能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可以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理解的意思)
2、理解词的最后两句。
3、试着背诵4、5、6小节。
4、"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八、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播放乐曲,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2、教师配乐范背。
3、指名背诵。
二、开展竞赛活动
1、读书交流活动。
(1)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苏轼的故事、诗词,进行交流。
(2)交流有关“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词,开展朗诵会。
一、根据拼音,填充词语。
ɡuān yín zhēnɡ zhēnɡ
做( ) ( )诵 眼( )( )
yǐn tǎnɡ hé
( )约 ( )下 悲欢离(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廷( ) 耍( ) 尝( )
挺( ) 要( ) 赏( )
洒( ) 慰( ) 隐( )
酒( ) 蔚( ) 稳( )
三、按课文内容将诗句补充完整,再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变得这么______、这么_______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天上的月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他祝愿________________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_______________,也能共同拥有________________!
2、中秋节的夜晚,苏轼的心情是这样变化的( )——( )——( )。
3、苏轼由中秋的圆月想起( )的弟弟,在深深的思念中体会到“( ),( )”的人生哲理,用“( ),( )”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与此句意思相近的还有王勃的( ),( )。秦观的( ),( )。
四、先读一读诗,再想一想带点字的意思,最后写一写诗句的意思。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课噢!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合: 缺: 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 婵娟:
五、你能给他找到朋友吗?
品尝( ) 观赏( )
( )地品尝 ( )地望着
( )的月亮 ( )的感情
六、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比喻亲兄弟感情深厚。 ( )
形容彼此关系亲密。 ( )
七、你能用以下词语说一句话吗?
……一起……一起……
……似乎……
八、拓展练习
“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请搜集几首有关这个课题的诗词。
九、名句推荐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 勃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