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
【文章特点】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文章词句优美,感情丰富,意境很深,教学时,要抓住环境特点,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准确地把握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交代目标
二、学习第一段
1、细读思考:
这段写了些什么?
2、理解“传说”的意思,及第二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分层。
2、逐层理解课文:
⑴ 学习第一层:
① 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② 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着重理解“断断续续”一词。
⑵ 学习第二层:
① 弄清楚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A、贝多芬靠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投影出示兄妹谈话的内容,请学生读这段话,抓住重点词,会这段的含义。
侧重理解“随便说说”的含义。
B、听到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结合贝多芬走进茅屋看到的情景去体会:正因为这家人贫穷,但又爱好音乐,才激起了贝多芬强烈的同情心。
C、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应?重点理解盲姑娘的话。(只通过一首曲子,盲姑娘就推测出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可见她懂音乐。)
D、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想到了什么?他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
② 理解弹奏第二首乐曲的经过:
A、贝多芬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月光曲》的?理解“清幽”一词,并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B、理解《月光曲》的内容,并体会其意境。
a、仔细阅读课文,指出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
b、根据书中描写的内容,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并想一想《月光曲》的旋律及节奏会有什么变化?“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c、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的一部分,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去欣赏体味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d、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⑶ 学习第三层:
① 齐读这一层,想一想写了些什么?
② 理解“飞奔”一词,它说明贝多芬也被自己所弹奏的乐曲激动着。《月光曲》倾注了贝多芬对盲姑娘的深厚情意和对大自然的爱。
③ 再次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层。
三、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听──弹──记。)
2、按照事物的发展,了解贝多芬的感情变化。
(同情──激动──激情。)
《月光曲》相关知识
推荐贝多芬 (1770~1827)德国著名钢琴家,其父为德国宫廷歌手,他从小就随父亲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他早年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及其理想中的英雄性格。
贝多芬二十八岁时听力开始减弱,五十岁时,两耳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他的音乐创作,集古典派大成,开浪漫派先河,对欧洲音乐艺术的革新与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终年57岁。
《月光曲》 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传说”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是,民间传说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好恶。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是一位深受人民敬仰和爱戴的伟大的音乐家。
莱茵河 全长1300余公里,发源于瑞士圣哥达山,流经法国、德国和荷兰,入北海。它是仅次于伏尔加河、多瑙河的欧洲第三大河,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继续学习围绕课题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辩事物和联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2、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出示课题《月光曲》曲是多音字、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能说说你是怎么学习的吗?
练习组词(见课件)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
贝多芬是什么人?
你怎么知道他著名?
对了,是他谱写的乐曲很著名,当然他也就著名了。这篇文章说的是他的什么曲子?
好请大家大声朗读全文,围绕题目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阅读课文
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盲姑娘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仔细朗读课本想想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琴?
1、出示:句子1、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当时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师: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的心情又有什么不同。你觉得此时贝多芬心理会怎么想?
(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这琴声是怎样的,从(断断续续)的琴声中你听出什么?(说明盲姑娘喜欢弹贝多芬的曲,但弹得不熟炼。)
你觉得此时贝多芬心理会怎么想?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过渡:贝多芬走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2、出示:“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一句是姑娘说的,其实她是“随便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她是为了安慰哥哥,不让哥哥内疚而说了“随便”。这说明妹妹很懂事,对家里的处境也很清楚,表现了兄妹互相关心的情感。 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大家明白了吗?
读读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有两点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贫爱富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他身为一个高级音乐家,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却义务为盲姑娘弹自己写的曲子;第二是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爱音乐,还十分懂音乐。所以贝多芬要为她弹曲子。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3、出示: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师: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过渡: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理解格外、清幽。齐读
过渡:贝多芬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思绪万千,心情激
荡,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看到这些是实在的事物,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是什么曲子?他弹的《月光曲》内容是什么?
4、出示《月光曲》内容……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
板书:联想
请看图,这正是课文中描写的哪句话。
5、朗读指导。
6、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课文中哪个词写出来了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怎样?
三、小结:本课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它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也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从这个传说中让我们对贝多芬有了进一步了解,你觉得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音乐家。
练习说话:贝多芬不仅( ),而且( )
不仅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而且是一个关心热爱劳动人民音乐家。
板书:
海面升明月(轻柔、舒缓)
联想:海面洒银光(逐渐增强语气)
海面刮大风(急促、高昂)
海面卷巨浪
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义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盲姑娘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使创作了《月光曲》的传说。重点是《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部分,抓住贝多芬音乐创作情感这一条线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分清课文中的现实事物与联想,我的板书重点突出皮鞋匠的音乐联想,也是月光曲的内容,引领学生通过欣赏音乐、观看图片以及朗读皮鞋匠的联想感受月光曲所赋予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贝多芬,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的才(敬请期待好文网更好文章)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有许多不足:
1、指导朗读还不到位,学生朗读面太窄、朗读指导太机械。虽然学生欣赏音乐、观看图片后,正处于情境中,本来是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在指导朗读时,我只是机械地问学生:“� 这样机械地指导,只会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朗读的最低层,根本无法达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程度。现在,我回想起来,觉得当时如果我能范读,也许会更好。因为,有了教师的范读,学生就有了模仿、学习的榜样。
2、因为一节课按排内容较多,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我不自觉地过多关注
优等生,教师跟中等生的互动有所局限。
一、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检查朗读、听写词语、词语理解
说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二、读文品味,想像说话
贝多芬为何推门而入。
他是怎么想——于是推门而入。
三、欣赏感悟,积累语言
边听边读,体会月光曲曲调的变化。
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四、迁移运用,情境写话
听《百鸟朝凤》,将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用上“幽静、陶醉”等课文中的词语。
于永正《月光曲》。
一、认识“事物和联想”
1、读第9自然段,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
2、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
3、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
二、拓展延伸,实践操练
1、读短文,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2、修改短文,荷花
3、修改后交流。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文章的第9自然段具体叙述了《月光曲》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想展现给读者的。《月光曲》的旋律是变化着的:由舒缓——渐强——高昂。这一变化分别与第2---4句话相对应:“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表明音乐是舒缓的,“微波粼粼的海面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表明音乐在慢慢变强,“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表明音乐到了高潮。
《月光曲》创作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课文的第2---8自然段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心情平静);听到茅屋里的穷兄妹俩的对话,对穷兄妹俩产生同情(内心情感有所波动);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并认出贝多芬,使贝多芬内心十分激动(心潮澎湃);风吹灭蜡烛后的特殊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从第2---8自然段中既可以找到《月光曲》创作的原因,又能看出贝多芬心理变化的轨迹,而贝多芬心理的变化正好与《月光曲》的旋律一致。也就是说,《月光曲》的意境与贝多芬的心境变化是统一的,做到了意境与心境的统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教学重点: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设计理念:
1、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月光曲》融音乐和语文于一体,教学这一课,必须将音乐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播放音乐,帮助学生感悟、理解《月光曲》的内容;同时,在理解《月光曲》内容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美好。
2、创设优美的音乐氛围。《月光曲》的旋律本身就很美,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多次播放了音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美妙的音乐,另一方面可以创设一种氛围,把学生引入课堂情境。
3、注重整体感悟。课文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教学中不能把课文分得“支离破碎”,要强调整体,从整体开始,最后回归整体,学习某些段落也应如此。
一、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检查朗读、听写词语、词语理解
说说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
二、读文品味,想像说话
贝多芬为何推门而入。
他是怎么想——于是推门而入。
三、欣赏感悟,积累语言
边听边读,体会月光曲曲调的`变化。
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四、迁移运用,情境写话
听《百鸟朝凤》,将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用上“幽静、陶醉”等课文中的词语。
于永正《月光曲》。
一、认识“事物和联想”
1、读第9自然段,哪些写事物,哪些是联想。
2、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
3、小结:读文章时分辨事物和联想的作用。
二、拓展延伸,实践操练
1、读短文,画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
2、修改短文,荷花
3、修改后交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并认识贝多芬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华和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钢琴奏鸣曲《月光曲》录音磁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一段音乐(《月光曲奏鸣曲》第一乐章前四小节)说说听后感觉。
2、学生介绍《月光奏鸣曲》。
3、一起来了解《月光奏鸣曲》背后动人的故事。
二、汇报预习
1、生字:
⑴指名读字说部首,组词。
⑵正音:券、缕、陌。
⑶正形:券的形近字:卷、拳、眷、豢、誊。蜡的形近字:腊。幽的笔顺。粼、盲、瞎、茵的注意的部分。
⑷齐读生字。
2、指名说主要内容。
三、读中感悟,直奔重点
1、自由读课文,哪几段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8、9、10 。)
2、自主学习8、9、10三段,你读懂了什么?标记不明白的地方。
3、四人小组讨论。
4、汇报:
⑴为旋律是怎样的?应该怎样读?
(弱──强。)
指导读“忽然……”有气势,高昂。
⑵作者是怎样借助语言来表示音乐描述的意境的?
(联想。)
画出联想的内容自由读。
⑶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实在的事物。)
去掉联想的句子再读,这样好吗?
⑷练习对比读,体会联想内容的必要性。
5、小结:
作者正是通过对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的描写,通过对月光下大海的描写来表达音乐的内容、意境、感情,以具体的形象来展示音乐以景美写音乐美。我们再读,试背诵。
6、《月光曲》的教学反思
佳宁的老师利用过渡语将整个故事连起,让学生自比贝多芬,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情境,从而感受贝多芬迸发的灵感,聆听优美的《月光曲》。按照这一宗旨,我们一同听了佳宁老师的《月光曲》。不得不感叹,美女与这篇课文的气质就是绝搭,佳宁的老师的循循善诱,渐渐使学生走进了曲子。然而,我所思考的是,我与佳宁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如果照着她的风格上课,起到的效果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改——
课堂伊始,我引导学生思考贝多芬共弹了几曲,此时抛出问题:为何弹了一曲再弹一曲?让学生明确贝多芬弹两首曲子的初衷是有差别的。此时我利用语言,将学生带入情境,感受弹奏第一曲的原因。想象自己此时就是徜徉在莱茵河畔的贝多芬,享受宁静的同时,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会想到什么呢?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将揣测到的贝多芬的心理披露在书中。学生通过画句子,品词语,读片段,感受到了弹奏第一首曲子的原因——同情穷兄妹。
趁热打铁,我引导学生“大音乐家贝多芬这么忙,弹完一曲得走了”,学生此时一起否决,“没走,又弹了一首”。我在这时恰当地问,你为什么不走呢?弹第二首前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呢?学生画句子,品词语,读片段,感受到第二次弹奏的原因——感激知音。
此时,文章进入高潮。我恰当地收回我的风趣,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读第九自然段,并思考,这段中有几个画面。音乐停止时,我用四个字概括出了第一个画面的小标题“月洒银光”,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另两个小标题,以锻炼学生概括小标题的能力,生补充的为“月穿微云”、“月照浪花”,我随后将其板书。引导学生读三个片段,边读边感受节奏,同时播放音乐验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将音乐表现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评价,音乐的节奏渐渐在班级上空盘旋,我再次将朗读引入佳境,男女生配合读,齐读,由于本段需要背诵,考虑到这段给学生的印象已经很深了,所以我还设计了补充读的环节。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完成了背诵。
“贝多芬”我随手叫起了一名学生,“你的这首曲子是为谢知音而作吧?”学生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我继续追问“为什么这大段描写却出自皮鞋匠的`联想呢?”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们“知其所以然”,只有在问题难度的渐次升级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妹妹是盲人,没见过这样的景色”、“连不懂音乐的哥哥都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想来贝多芬弹奏的一定非常好”……见学生没有感受到我预设的一个重要的答案,于是我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详略得当的写法。此时课堂上出现了小断层,显然这个引导破坏了故事的整体性。之后我引导学生将《月光曲》的节奏与贝多芬今晚的际遇相联系,说说自己得到了什么。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贝多芬走在莱茵河畔,心情恬静,如音乐的第一乐章——舒缓;听到穷兄妹的谈话,看到贫困的佳境,内心泛起涟漪,如音乐的第二乐章——波动;得知这位盲姑娘竟堪称自己的知音是,内心激动,正如音乐的第三乐章——激昂。本环节的设计还是很合本节课的节拍的,但是我只将表面想象给予了解析,却没有深究到问题的实质,“艺术源于生活”,这应该是为学生总结艺术来源的一个绝好的契机,可惜,我却将这个机会付诸东流了。
我认为本堂课的一大败笔还在于课后作业,我的想法是,突出联想,让学生敢于想。但过后想来,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本课要表达的也是音乐美,而“99”这个数字却无论如何也融不进这节课,反而为本堂课留下了一个不协调的尾音。
我执教本堂课,得到了范老师、赵老师及中心组成员们的支持,他们课后为本堂课做出的评价为我留下了思考(优点略而不谈):当教师的风格与文章风格不符时,何去何留?既然贝多芬的心情与音乐已经吻合,何不一句话将艺术的创作规律揭示一下?第九自然段是一个动态的景象,说成“画面”会不会有失偏颇?学生概括的第三个小标题“月照浪花”不足以表现第三乐章的激昂时,师何不引导下去……当课下学生追着我要听整篇的月光曲的时候,我才恍然,课上不曾播放过一整篇的音乐,这不仅是学生上本节课的遗憾,更是我的课堂设计的失误。老师们和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是我课前所没有想到的,我为她们呈现了一节缺憾的语文课,她们却为我打开了语文课堂的天窗,我的受益岂止用“匪浅”来形容?
7、《月光曲》的教学反思
《月光曲》一文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曲的经过。
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开始叙述。贝多芬来到小镇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当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而感动,即兴为她演奏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静。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我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姑娘听得那么入迷。“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使得他主动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贝多分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8、《月光曲》的教学反思
教学完《月光曲》,我个
2、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张扬个性:
《月光曲》这课的情境教学,我主要采用语表情境和音乐帮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采用语表情境,学生才能把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九自然段采用音乐帮助想象情境,学生才能体会乐曲由舒缓到明快到激昂,从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读得有滋有味。
3、
4、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全面、合理时,教师及时、积极地指出来,灵活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飞扬。
5、体会联想,拓展思维,创新教育:
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教完全文后,问学生:“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呢?”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所以,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品析月光曲的乐曲美,探究文本的语言美。
2、学习运用联想,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联想,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古诗、引乐曲
说起月光,你会想到哪些优美的诗句?
是啊,月光如水,柔柔的洒满大地 ;月光如诗,轻轻地勾起情思;月光的美也能用乐曲来表现。(板书:乐曲)
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的《月光曲》表现得是一种什么样的已经呢?作者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乐曲之美的呢?(板书:语言)齐读课题。
二、读文本、品意境
1、请同学们翻开书,你知道哪个自然段在讲《月光曲》的内容吗?
2、快速地浏览9自然段,说说:在这清幽的'月光下,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什么?这些画面是真实的吗?(板书:联想)
l 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实在景物的句子,用 勾下来;
产生联想的句子用( )标出来。
l 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4、自主学习
这段联想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变化,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板书:画面)
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用铅笔标注答案。
抽生汇报并用简短的语言归纳变化过程。
(板书:月亮初升、月亮升高、波涛汹涌)
5、指导品析:作者是怎样用语言为我们描绘出这样的意境?
我们一起来欣赏描绘第一幅图的语言。屏幕出示语言,齐读。
l 皮鞋匠听到怎样的旋律才联想到这样的画面?(音乐速度是快还是慢?音调是高还是低?)
l 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音乐的舒缓柔美?
l 屏幕出现音乐和画面,请学生欣赏
l 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柔美的意境。
l 总结学法,屏幕出示。
6、合作探究
随着乐曲的变化,皮鞋匠脑海中联想的画面也在发生变化,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描写“月亮初升”和“波涛汹涌”的有关句子。
汇报合作探究的结果。
7、作者将事物与联想结合,用美的语言,描绘了“月亮初升”、“月亮升高”、“波涛汹涌”的美妙画面,让我们体会到了先是轻柔舒缓,而后明朗轻快,最后高昂激越的美的乐曲,现在,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倾听这优美的乐曲,相信你也会浮想联翩吧。(多媒体播放《月光曲》三个乐章的片段,生欣赏)
8、多美的乐曲啊!让我们用充满感情的朗读,再现月光曲的舒缓、轻快、高昂。
9、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信,可以读读。
三、仿写练习
1、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段音乐《牧童短笛》。同学们也展开丰富的联想,去领会音乐的意境和内容。
2、说:听了这轻快的曲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有哪些人?在干什么?)
3、写: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
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4、评: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注意倾听,请你评价。
四、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也学会了用语言文字表达乐曲之美,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在聆听的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你的感受,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赏析重点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明确: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明确:体现了盲姑娘不光爱音乐,更能够懂音乐,并且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使得贝多芬引之为知音,因此而创作了《月光曲》。
2.学生分组讨论:贝多芬为什么会谱成《月光曲》,他是以何种心情创作的这首曲子?
明确: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动,更有得见知音的感慨与激动。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各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对兄妹两个说些什么?
提示: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结作业
1.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向贝多芬学习,关爱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查找并欣赏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学们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