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教案优秀1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爱岗敬业的小编给大家整理的13篇《卖木雕的少年》教案,欢迎阅读。

人教课标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1

一、找切入点,进行有效教学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第六册课文,课文中的“我”是一位到非洲旅行的游客,很想买一个非洲的木雕做纪念,但行李超重,无法带上心仪的象墩木雕,只好放弃,心存遗憾,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我”十分感动。这是歌颂中非人民友谊的一篇文章,这样的课文,这样的命题离学生有点远,怎么样让学生更快地走近文本呢?

这次选了这篇课文,好久都感觉无从下手,找哪个点呢?长长的一篇课文,哪一个点是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文”的呢?后来,发现“我’没买木雕象墩,“我”和少年都有“遗憾”,少年有遗憾,遗憾于精美的木雕不能卖出,遗憾于非洲的工艺品不能被带到他所喜爱的中国。“我”也有遗憾,遗憾于不能把这件木雕带回国。由遗憾到感动,是“我”的内心变化,而这一变化,源自少年的举动——“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我的”;“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文本末尾,“遗憾”已经被“感动”填满。这样的一个情感点,即是文章的“节骨点”。于是,学习就从 “遗憾”切入,围绕着为何“遗憾”展开,整节课就从一个问题入手:“没有买象墩,我为什么遗憾?少年为什么遗憾?”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防止了长篇累读,使得学生的目光迅速聚焦到“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句子上,聚焦到人物的特殊感受上,然后细品课文中人物的言行神态,触摸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感受到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补充资料,帮助理解感悟

对于中非珍贵友谊的准确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那么,资料中仅有文字恐怕是不够的,图文结合才会给学生很强的冲击,补充资料呈现图文结合。图片有二组,一组是中国人民全身心投入修筑坦赞铁路的照片,文字里介绍了一些有力的数据;另一组是中国医疗队无私奉献,为当地人民医治的情形。这两组图片的出示,对学生而言应该是极具震憾力的。我想处理得当,学生就会被当时的情形,中国人民的无私奉献感动,对于少年的那份热爱中国之心理解了。学生就会走近少年的心里,从少年的角度展开想象。

三、生活与文本联系,让学生有话可说

要唤醒学生的感受,就要让学生成为文中的那个人物,移位入境,激活生活与文本的联系,让学生的感受立体丰满起来。让学生成为文中的那位“少年”,那位“我”,面对景色壮观的瀑布,面对栩栩如生的木雕,一定会有话要说。于是,小练笔形式:

①假如少年就是乘着中国人民修建的铁路来到大瀑布边的,假如少年亲身接受过中国医疗队的治疗,现在,他手捧木雕,面对“我”,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②当“我”手捧着少年送来的木雕,我会想些什么?想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课堂教学中,许多时候,不是学生没有能力感悟,也不是学生无话可说,而是,作为老师能否很好地找准文本情感的生发点,适时地将学生“请”至文中特定的情境之中,激活生活与文本的联系,从而更深入地感悟文本。

阅读教学中,教学应当目标明晰,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言,联系生活,将文本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教师应当留给学生思考与学习的空间,以读写结合落实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本色语文也可以简简单单地教,真实扎实朴实做到了才会有厚实。这些都是我以后应该追求的教学境界。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篇2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大概内容是:“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送给我一个木雕小象墩的事。体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非洲少年的善良淳朴。

一、注重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由于本课的四字词语比较多,所以主要从本课重点字词入手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爱不释手。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通过重点字词对文章形成整体认知和感受,另一方面对本课“学习并理解字词”这一重点知识环节也做好了铺垫。

二、抓住“遗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遗憾”一词展开,先引导学生明白“我”的遗憾:木雕精美,我却因为路途遥远、行李太重不能带回国。接着引导学生理解少年的遗憾:一开始是由于我没买他的木雕,后来因为我是中国人不能带回喜欢的木雕而遗憾。

三、朗读感悟,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本课对话较多,语言中透露着非洲少年美好的品质,我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人物心理,切身体会任务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所在。

四、补充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对于为什么少年会送我木雕,由于有它特殊的背景,如果不了解背景资料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课前让学生搜集了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为后面学生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句话打下基础。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中非人民的友好之情,突破了难点。

总体来说,本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力度还欠缺,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情感,却未能读出相应感情,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2、自身素养需不断提高和加强,提高课堂随机应变能力。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字。会写“卖、售”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

阅读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友好情谊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卖木雕的少年。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部分重要问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哪些词语不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

3.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想一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

5.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4.指导生字书写。

5.小结写字情况。

四、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找一找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卡片,认读。

2.听写部分词语,订正巩固。

3.回忆:这课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文感悟

1.提问:我与卖木雕的少年是什么关系?

引导分角色读13.14自然段,突出“朋友”。

2.质疑:我是游客,少年是卖木雕的,怎么会是朋友呢?我们一起阅读课文。

读文,提出要求:边读边用~~~~勾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3.与身边的伙伴交流勾画的句子,谈谈读后的想法。

4.集体交流。

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部分(5—8自然段)

理解两次出现的“遗憾”,想想我和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部分(11—15自然段)

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想想少年为什么这样说。

5.与学习伙伴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

引导:课文体现了少年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

三、指导朗读,深化认识

过渡:卖木雕的少年多可爱呀,你能读出他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吗?

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分组交流。

4.指名朗读。

四、总结积累

1.想对那位黑人少年说点什么?(自由发言)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自由说,内容可涉及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

引导找出四个字的词语,并摘抄。

3.选做题。

刚才同学们对黑人少年说了许多心里话,愿意写一写吗?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字。会写“卖、售”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3、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课前准备】

阅读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友好情谊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

卖木雕的少年。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部分重要问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提问:

认识这些字和词吗?读一读。(指名读,学生边听边正音)

2、哪些词语不理解?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部分词语。

3、小声自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识记,想一想:这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除了留心听他读得怎样。

5、交流: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讨论,评评谁说得既清楚又简单。指名说。

6、自由交流:

通过昨天的预习,以及今天读和听,你还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自由谈读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

三、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巩固识记:

分组交流记字的窍门。

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扩词练习,检查积累。

4、指导生字书写。

5、小结写字情况。

四、课后作业

1、听写本课词语。

(见词语表)

2、进一步读熟课文,找一找描写卖木雕的少年言行的句子。

3、用“?”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其他问题可提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卡片,认读。

2、听写部分词语,订正巩固。

3、回忆:

这课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文感悟

1、提问:

我与卖木雕的少年是什么关系?

引导分角色读13、14自然段,突出“朋友”。

2、质疑:

我是游客,少年是卖木雕的,怎么会是朋友呢?我们一起阅读课文。

读文,提出要求:边读边用~~~~勾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想象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3、与身边的伙伴交流勾画的句子,谈谈读后的想法。

4、集体交流:

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部分(5~8自然段)

理解两次出现的“遗憾”,想想我和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

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部分(11~15自然段)

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想想少年为什么这样说。

5、与学习伙伴读课文,说说你的感受:

引导:课文体现了少年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

三、指导朗读,深化认识

过渡:卖木雕的少年多可爱呀,你能读出他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吗?

1、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自由朗读这些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分组交流。

4、指名朗读。

四、总结积累

1、想对那位黑人少年说点什么?(自由发言)

2、学完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自由说,内容可涉及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

引导找出四个字的词语,并摘抄。

3、选做题:

刚才同学们对黑人少年说了许多心里话,愿意写一写吗?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并正确运用四字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2、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动。

【课前准备】

搜集非洲有代表性的图片(植物、动物、人种等),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以及非洲的木雕图片,并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师介绍大瀑布及其地方特色,展示图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四字词语,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多媒体展示四字词语,请生读,一边读一边归纳。

(景色)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物品)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人)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 爱不释手

3、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

1、朗读第2-4自然段,想想“我”是如何被精美的木雕吸引,从而激发了“我”购买的欲望的?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填一填。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_________,这里________,景色十分_____。摊点里陈列的木雕________,________。其中坐凳_________,大象雕得________,我一看就________。

2、这么美丽的工艺品,却没有买成。“我”和少年的心理有什么感觉?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这个句子。

出示句子: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思考:我为什么会感到遗憾呢?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出示吴晴选的木雕,理解“爱不释手”的意思,来体会作者对木雕的喜爱之情。)

3、卖木雕的少年怎么样?他说了什么?想象他会有什么想法?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请求)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有礼貌 诚恳)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猜测)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遗憾)

①思考:少年为什么会感到遗憾呢?

②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

4、面对这一份遗憾,少年做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10~15自然段,用“——”画出少年语言和行为的句子。

我们住的宾馆就在瀑布附近。晚饭后,我们到宾馆外的小树林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瀑布的响声清晰可辨。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坐着一位少年,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襟。他听到谈话声,来到我们面前,原来是白天卖木雕的那个少年。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①设计情境,想象当时的场景,模拟“我”与少年之间的对话。

② 少年送给“我”的木雕是什么样子? (体会“拳头大小?的木雕)怎么会沉甸甸的?

③想象:从白天到晚上,这段时间里少年在干什么?这个小象墩从何而来?沉甸甸仅仅是重量吗?

④当我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却连连摆手,不要钱,这是为什么?(我们是朋友)

5、师生合作读10——15段

过渡: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非洲少年为何单单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7、补充资料: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8、让我们再一次回读一下这两组对话,从对话中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深厚的友谊吧。

a、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b、“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9、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这最后一段,写到了少年的( )、( ),使我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个( )的黑人少年。

四、情感升华

1、木雕少年的笑容回荡在我的记忆里,现在“我”已经带着心爱的木雕回国了。同学们,我们深深地记住了这一位善良、友好的伙伴,深深地记住了他那不大标准却又真诚的中国话——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2、对于这句“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大声地回答:

不论贫富与距离,我们是朋友;

不论肤色与种族,我们是朋友。

3、此时此刻,你想对黑人少年说点什么?学生自由表达。

【板书】

27、买木雕的少年

买 卖

我———木雕———少年

教学反思

一、感悟积累,综合训练

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了“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爱不释手”等词语,学生能够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并通过多媒体出示木雕图片,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运用,这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其次,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揣摩、咀嚼,在比较中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到故事发生时的情景,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

二、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在读的训练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采用配乐、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非洲少年的朴实、善良,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补充资料,深刻理解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多媒体出示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使资料与课文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课文《卖木雕的少年》公开课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第1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理清课文的顺序: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四、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处。

第2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各种形式朗读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二、个性阅读,突出重点

1、学生分小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爱?

2、全班交流

3、想象: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把人物的对话语气读好。

四、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五、学生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运用。

三年级语文下册:《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2、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2、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工具:多媒体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中非友谊的资料。

一、图片导入

1、出示瀑布、少年 、木雕的图片,让学生用所学的词语来形容。

2、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非洲,认识这位卖木雕的少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

2、文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它出现了两次,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来?

3、学生汇报,找出“遗憾”。

4、出示第9自然段,学生齐读,理解“遗憾”。

三、再读课文,品读“遗憾”

过渡:文中,谁在遗憾,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1、自读课文,品读“遗憾”。

2、谁在遗憾?

生1:少年在遗憾

生2:夫人(“我”)在遗憾。

(一)“我的遗憾”

1、文中直接说到“我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这句话怎么理解?默读第3-8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汇报:

生1:因为夫人很喜欢这件木雕,所以为不能买而感到遗憾。

(1)你从哪里看出夫人喜欢这件木雕?

忽然,我的目光停留在几个坐凳上,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理解爱不释手,点名学生演示这句话)

生2:因为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朋友让我买一两件木雕,所以我为不能将木雕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2)夫人为什么不买下这件木雕呢?

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理解心理描写,反问句,ABB结构词语,指导朗读)

(3)男女赛读第6自然段,感受夫人的心情。

(二)少年的遗憾

1、少年又为什么遗憾呢?你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

(1)少年因为卖不出去木雕感到遗憾。

生1:我读懂了少年的遗憾,少年是因为卖不出去木雕而感到遗憾。

①你从哪里读出来?——“买一个吧!”;“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②少年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在想些什么呢?点名学生回答,揣摩卖木雕的少年的心理。

③指导朗读,读出少年诚恳的语气。

④分组朗读。一二大组扮演夫人,三四大组扮演少年。

(2) 少年因为知道我是中国人,带不回木雕而感到遗憾。

生2:我读懂了少年的遗憾,少年是因为知道我是中国人后,买不了这件工艺品而感到遗憾。

①从哪里读出来?——“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②少年为什么要这样问?

学生汇报:

因为中国人是他们的朋友,他希望这个买木雕的客人是他们的朋友。

③“我”是中国人,少年是非洲人,我们相隔千山万水,从没见过面,怎么可能是朋友?看完这组图片,你们就会明白了。

④播放音乐,出示图片,介绍中非两国人民的友谊。

⑤“你是中国人吧?”少年这样问的时候,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⑥出示ppt,教师解说:

也许少年想到了他村子里一所学校,因为那所学校是中国出资兴建的;

也许少年想到了这条坦赞铁路,因为有了这条铁路,少年才能来到市场卖木雕;

也许少年想到了_____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

⑦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然后点名回答。

⑧是啊,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一切,少年此时多么想要弥补我的遗憾啊,请同学们默读第10—15自然段,看看少年为了弥补我的遗憾,他做了什么?

⑨小组讨论:为了弥补我的遗憾,少年做了什么?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又是怎样想的?

讨论完,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生1:少年为了弥补我的遗憾,他专门在暮色中等待我。

师:暮色中,少年坐在岩石上,正等待我,此时他在想·····(生回答)。

生2:为了弥补我的遗憾,少年送给我一个一模一样的木雕小象。

师:少年在送木雕小象给我的时候,他说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呢?

四、 拓展延伸,感受“友谊”

(1)齐读第13-15自然段,理解“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是朋友”两句话的含义。

(2)小练笔。

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读一读。

②同桌分角色朗读少年和“我”的对话,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③ 通过这些朗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说一说,写一写。

五、作业

1、积累四字词。

2、夫人回国之后,想到这位卖木雕的少年,想写一封信来赞美这位少年,请你以夫人的身份,写一封信给少年。

六、板书

27、卖木雕的少年

“我”——遗憾——少年

木雕“我们是朋友”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书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积累四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由读感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11课《卖木雕的少年》,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1、昨天布置大家预习课文,现在找同学来接读一下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订正读书情况 交流: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2、老师还想考考你,看谁预习课文动脑了:去非洲之前,朋友叮嘱我什么?

(一是去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二是买一两件木雕)

3、朋友为什么这样叮嘱作者?浏览第2---4自然段,用线划出描写瀑布和木雕的四字词

4、谁先来交流一下写瀑布的四字词(交流板书:名不虚传、游人如织)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

老师这里有几个数字你来听听: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高120余米,宽1800米,“莫西奥图尼亚”意思是“雷霆翻滚的云雾”,它是非洲的一大景观。

5、谁再来交流一下描写木雕的四字词有哪些?(交流板书:琳琅满目、栩栩如生。说词义)

木雕有什么样的?看图来说说,(有大象木雕、有黑人木雕)还可能有什么样的?

木雕形式多样,是非洲的一大艺术品

6、假如你的面前有这么多栩栩如生的木雕,你会想些什么?(真美呀!我真想多买几个)

7、用喜欢的语气齐读第四段

三、1、作者看中了这个栩栩如生的象墩子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爱不释手)读读这句话,看看“爱不释手”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你什么时候能“爱不释手”?

2、卖木雕的少年见来了客人,他是怎样招呼客人的?朗读5——9段,画出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交流一:“买一个吧”少年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说明什么?(热情、很会做买卖)板书:热情 假如你是卖木雕的少年,你怎样热情地招呼自己的客人?抽读

交流二:“夫人,您买一个吧!”少年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说的?(少年看到“我”犹豫了)“我”为什么犹豫了?(因为行李超重了,不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在这种情况下,少年诚恳地对作者说:“夫人,您买一个吧。”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明什么?(诚恳)面对少年的真诚,我是如何表现的?(语无伦次)解释词义

分角色读读这两句话

交流三:“您是中国人吧?”少年为什么这么说?(根据语言,服饰来猜的),他猜对了吗?从哪看出来的?(我点了点头),说明什么?(板书:聪明)怎样读出猜测的语气?

4、我放弃了买木雕,让我和少年都感到什么?(遗憾)我遗憾什么?少年遗憾什么?

四、过渡语:作者真的带着遗憾离开非洲了吗?从哪看出来?

1、交流:“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来干什么了?(送木雕)什么时候?(晚饭后)你猜想一下从白天到傍晚这段时间,少年可能去干了什么事情?(去准备小象墩—来宾馆找我—送象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10段。从“专门”一词可以看出什么?我和少年是偶然相遇的吗?这说明了什么?(善良,不想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

2、当我看到这个一模一样的小象墩时,心情怎样?怎样把这句话读出来?

3、少年是怎么说的?齐读他为什么不要钱?(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支援非洲国家,修建了坦赞铁路,当时中国为非洲提供无息贷款,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派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其中有64人为修建铁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自此,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援助使中非人民友谊长存。)

4、听了少年的话,我感动极了,也不由得说出了,读(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这里的两个“我们”是指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友好)

下面我们分角色来朗读10到15自然段,要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男同学扮演少年,女同学来扮演作者,解说部分老师来读

五、是啊,课文读到这里,我也被这位热情、诚恳、聪明、善良、友好的非洲少年所深深地感动了。此时,你想对少年说什么?(谢谢 中非人民友谊地久天长)

六、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黑板上的词语,来个小测验,怎么样?

1、齐读四字词

2、填空

大瀑布真是( ),这里,( )景色十分(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得( ),我一看就( )。

这些词语希望同学们能学有所用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篇9

《卖木雕的少年》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也是本单元关于友情关于爱的第三篇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这节课,由于这节课的四字词语较多,又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我主要采用析词语,抓住关键突破重点的方法。也就是说,抓住关键词语,读来懂课文。

我让学生采用了分组学习的方式,也就是每个组选择自己重点学习的部分,之后再通过寻找词语来学习。比如有的小组在学习“挑选木雕”时候找出“构思新奇”“栩栩如生”来帮助理解后面“我”的遗憾以及少年赠送木雕的难能可贵;通过对“语无伦次”的理解来揣摩“放弃买木雕”时候“我”的复杂心情。在比如分析“清晰可辨”“晚风吹拂”所在段落时候,学生们注意到“特意”这个词语,由此展开讨论“少年为什么要特意这样做呢?”结合两个“沉甸甸”——“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进一步理解少年的行为,从而也明白了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在非洲是多么深入人心。经过这样的环节,不仅完成了对词语的学习,也理解了课文,重点难点轻而易举地化解了。对于较难理解的四字词语我在教学时就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游人如织”的“织”不好懂,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游客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我觉得不能让学生记词语注释,更不能把词语分解成单字让学生一一对应。只需要学生能在本课的语境中,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可以了。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第1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理清课文的顺序: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四、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处。

第2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各种形式朗读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二、个性阅读,突出重点

1、学生分小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爱?

2、全班交流

3、想象: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把人物的对话语气读好。

四、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五、学生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运用。

六、板书设计

27、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 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学习目标

1、认识尼、驮等11个生字,会写卖、售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4、请学生搜集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5、教师准备一段介绍非洲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及课文配乐录音。

6、每个小组自制一套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资料共享

1、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世界各国风景名胜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找到了吗?谁来给大家进行展示或介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

2、老师找到了一段非洲南部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录像,请大家一同观赏。看过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生观看录像后自由表达。

4、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板书课题)

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学习。

a.小组长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带领小组成员认读生字,并想办法快速记住字形。

b.认读生词卡片,讨论词语意思。

c.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d.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4、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

1、自主阅读思考:

想想卖木雕的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

画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反复读读,结合上下文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2、同桌交流,谈谈自己的探究结果,相互启发,一起再来深入探究。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神情的语句,引导学生感悟少年的思想感情,相机指导朗读。

4、说说卖木雕的少年是怎样一个人。

第二课时

品读入情

1、激情导入:同学们已被卖木雕的少年那诚恳的态度、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深深打动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动人的情景。(播放配乐朗诵的课文录音)

2、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请大家畅谈自己的感受。

3、把你们深切的感受带到朗读中去吧!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全文也行,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也可以;自己读也行,与别人分角色读也可以。

4、朗读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学习发现

1、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跟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新发现。

4、每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下面请大家大胆公布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启发学生从文章的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探究、发现。如课文里有许多四个字组成的词语,请学生写在黑板上。

总结收获

1、想一想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2、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读读写写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快速认读。

2、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字写美观。

3、教师范写个别生字,如掏、辨、齿等。

4、学生练习书写,同桌互评。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11

一、直入课题

1、直接揭题

2、教学生字“卖”。(范写,说明“卖”的古义。“卖”字上面一个“十”,传说古时候,商人们会在自己卖东西的货架上插根稻草,这“十”字多像那货架上的稻草呀!)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卖木雕的少年(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词,你了解到什么?

2、指名交流(大致了解人物、地点、事情、遗憾的心情等)。

3、随机引出: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4、交流(两种预设视具体情况调整)

预设一:学习第2自然段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1)读好瀑布名字。

(2)读好写瀑布的词句。

这是一条怎么样的大瀑布?(随机板贴词语,出示句子,读好词语)

(3)理解四字词语的意思。

A、给“名不虚传”找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B、“游人如织”是什么意思?“织”是什么意思?(提供词典中的解释,供学生选择。)

C、观赏图片,感受瀑布的壮观。

(4)感情练读

预设二:非洲或非洲南部

(1)初步了解非洲:大瀑布在哪里?

(2)初步了解非洲象与非洲人民(憨厚可爱,勤劳稳重。)

(3)现在谁能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把故事发生的地点说得具体些?

三、研读课文

过渡:文中的“我”来到南非,欣赏了壮观的大瀑布,认识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会感到遗憾?

1、再读课文:我有什么好遗憾的?(板贴:遗憾)

2、指名交流:精美的木雕太重带不回。

3、聚焦“木雕”(出示3-4段)。

(1)“售”。这里有个词与题目里的“卖”是一个意思,你发现了吗?

(2)出售的是怎样的木雕?(交流,随机出示相关木雕词卡,读好词语)

(3)欣赏,感受木雕的“琳琅满目、各式各样”。

(4)聚焦“大耳象木雕”,认识“驮”,借助“驮”体会“构思新奇”。

(5)如此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的象墩木雕,现在就捧在你的手里,你会怎么去欣赏它呢?(爱不释手,理解“释”。)

(6)感情练读第4段。

4、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场景。

(1)同桌对话。

(2)指名练读

(读好少年的诚恳,读出“我”的犹豫。随机追问点拨评价,体会我的遗憾。)

(3)全体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读。

四、积累运用

1、我能用书上的四字词语来完成这个填空。大瀑布真是( )。这里( ),景色(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得( ),我一看就( )。

2、我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写一两句话。

3、用上今天学到的`四字词语写写“我”的遗憾,可以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非洲真是太美了。我

五、总结全文,情感延伸

1、师:我回国后,肯定会把这个非洲少年介绍给朋友认识,你会怎么介绍?可以介绍他的外貌,他的木雕,他送木雕给我这件事。(指名交流)板书: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2、师总结:我们都有共同一个家,那就是地球。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世界——充满爱,希望世界——和平。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巩固文中的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并以感情朗读来体现。

3.了解课文背景,让学生感悟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及中非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难点:

读懂本课内容,明白少年为什么送木雕给“我”,感受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卖木雕的少年》。今天,老师找到了许多非洲木雕的图片,让我们伴随着非洲击鼓乐的节奏,我们一起看看吧!

【设计意图:通过非洲击鼓乐和木雕的图片,感受非洲人民的淳朴和智慧,在情境中走进文本,唤起学习愿望。】

2.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由此你想到了文中的哪一个情景?

(看木雕)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3.读词语,回顾课文中的故事情景。一组一组读,一组一组体会。

4.根据“看木雕”“选木雕”“卖木雕”“送木雕”等画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词语是有生命的。通过看图片,想词语,看词语,想情景,使学生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画面联系起来,继而复习了词语,积累了词语,又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第一次见面,体会遗憾

1.自由读全文:哪个自然段写了作者和少年都感到遗憾?

生:第九自然段

2.出示第九自然段: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生读。读出遗憾的语气。

3.默读课文1-8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感到遗憾?少年又为什么感到遗憾呢?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两个遗憾,凸显全文的主要矛盾。从而通过理解为什么遗憾,如何弥补遗憾,辐射全篇。】

4.学生汇报:

(1)作者的遗憾:

①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a.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想到朋友的叮嘱,__________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b.带着喜悦读一读。

c.没有买回来,真是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句子的训练,帮助学生读懂这个自然段的三个意思,体会到三个意思的并列关系,以及和“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读懂了这个自然段的结构,体会到了作者买不回去木雕的遗憾。】

②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A.大象的鼻子像(),

耳朵像(),

身子像(),

四条腿像(),

象背上驮着()。

B.所以说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C.指导读。

D.没有买回来,真是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真实的大象的样子,训练学生说比喻句,从而使眼前出现了大象的画面,使学生懂得这样的木雕真是“栩栩如生”“构思新奇”啊!在语境中理解了词语,积累了词语。】

③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A.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到作者对象墩子的喜爱?

B.还能说我怎么着象墩?

预设:拿、提、抱、举、端……

C.用哪个好呢?

生:“捧”好,更加体会出作者的喜爱。

D.指导朗读。

E.不买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读一读,换一换,比一比等词语教学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研读重点词语,读懂了句子的意思。】

④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A.比较: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不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B.指导朗读。

C.不买遗憾。

【设计意图:通过改一改、比一比等方法,训练学生读懂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体会到作者遗憾的心情。】

(2)少年的遗憾:

①出示:“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②体会少年的内心。

③师生读对话。

④质疑:为什么少年因为作者是中国人而感到遗憾呢?

【设计意图:通过少年的前两次对话,读懂他非常希望自己的木雕能够卖出去的心情。通过作者的语无伦次,体会到作者的矛盾和遗憾。最后通过质疑,使学生突然明白:少年的遗憾,主要来自于作者是个中国人。】

(3)背景介绍。

A.周总理曾三次赴非洲十国;

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

帮助修建了全长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高峰时期多达16万人。在这项工程中,中方有64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B.图片: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

中国物资运到非洲;

中国医疗队给非洲人民看病;

中国科学家教非洲人民如何种植蔬菜;

坦赞铁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故事背景资料的补充,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的优势,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情感。】

(4)拓展练习,动笔书写:

A.此时此刻,少年的内心无法平静,

他忘不了作者()时的喜悦,

忘不了作者()时的犹豫,

更忘不了作者带着()离去的身影。

他想:一定要(),因为()。

于是,他()。

【设计意图:这段的练笔有三个目的。一是对作者、少年两个人遗憾的回顾,二是对少年内心世界的揣摩,三是对小木雕由来的补白练笔。通过这样一石三鸟的活动,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

B.汇报:

预设:

生1:于是,他飞奔回家,做了一个和大象墩一模一样的小木雕。

师:我现在你的妈妈。孩子,你不去卖木雕,在这里做什么呢?

生:一个中国阿姨喜欢木雕,我给她做一个。

师:你从我们家的木雕里给她选一个吧。

生:她是我们的朋友,不能随便选的。阿姨喜欢小象墩,但是太大了,带不回去,我做一个小的送给她。

师:妈妈支持你,我去卖木雕,你做吧。

生2:于是,他飞奔回家,取出了自己心爱的、和大象墩一模一样的小象墩。

师:我是你的妈妈。孩子,你不去卖木雕,回来取这个木雕做什么?

生:妈妈,一个中国阿姨喜欢这样的木雕,我送给她。

师:这是你过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的礼物,你怎么能随便送给陌生人呢?

生:妈妈,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们对我们非洲人那么好,我应该把更好的东西送给她。

师:你做得对,真是我的好孩子。

生3:于是,他来到其他卖木雕的摊点,买了一个和大象墩一模一样的小象墩。

师:我现在是卖木雕的人。孩子,你家里不是有很多木雕吗?

生:是的。但是,我想买一个小小的象墩木雕。

师:为什么偏偏买这样的呢?

生:刚才,一个中国阿姨到我这里买象墩木雕,因为我家的太大了,所以没有买。我要买个小的送给她。

师:为什么要送呢?你和她认识?

生:不认识,但是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不应该要钱的。

师:对,他们对我们非洲人这么好,你这样做得对。给,拿去,你也不用给我钱。

生:谢谢您!

生4:……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转换,创设口语交际情境,使教师和学生在自然的对话中,真实地体验文本中人物的所思所感。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的想象和体验都是个性化的`:想象小木雕的来历是多角度的,在不同的环境中遇到的人物角色是不同的。然而,在他们的对话中,少年所表达的意思却是共性的,都是建立在少年淳朴、善良、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基础上的。这一环节的教学,升华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初步体会了对于朋友的理解。】

三、研读第二次见面,体会朋友

1.研读对话

(1)师生对读少年和作者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准确。

【设计意图:初读对话,借助提示语读准确,把握语调语气的合理性。】

(2)去掉课文中的提示语,生生对读。根据标点,读出对话的语气。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设计意图:去掉提示语读对话,更有人物之间交流的真实感。通过指导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初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第二次生生对读,体会两个人的想法。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预设:“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①这回您就不用遗憾了;②这就是您最喜欢的样子了,小小的,多好看;③带回中国,会有更多的人喜欢……)

“太好了!”……(①这回我不遗憾了!②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③这个孩子真热情!……)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①中国援助非洲,给我们多少无私的帮助啊!②管朋友要钱,那就不是朋友了。③她从那么远的国家来,我作为朋友送个小礼物,也是应该的!……)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①是的,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②我们相互帮助,是最好的朋友。③对啊,我们虽然不相识,但是我们两个国家的友谊却是深厚的!……)

【设计意图:在每一个人物语言描写后边,加上一个省略号,给学生提供补白的空间。通过给对话补充合理的内心独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使我们眼前出现了两个更加具体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善良热情的少年,一个是激动惊喜的作者。】

(4)生生对读,说出心底的话。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设计意图:在上一次品读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将省略号放进了引号里边,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人物心里的话说出来,将揣摩到的人物内心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了情感体验和语言训练的和谐发展。】

(5)师生对读,回归文本。

出示:“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

【设计意图:这一次读对话,虽然文字又回归到了文本中的简简单单,但是,由于前两次补白的心灵体验,学生的情感和文本人物的内心相通,通过朗读,自然而然地将对人物的理解读出来,丰满了人物形象。】

2.透过少年的微笑,体会少年的内心

(1)出示: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2)这是怎样的笑容?

预设:幸福善良愉快满足安慰……

【设计意图:这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通过体会少年笑容的含义,促使学生学会阅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且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

四、升华文本

1.出示:我们是朋友!

我们和非洲人民是朋友!

我们和非洲人民永远是朋友!

2.复沓读

在作者需要帮助的时候,少年热情地伸出了双手,

因为——我们是朋友!

当非洲人民遭受苦难的时候,中国人民热情地伸出了双手,

因为——我们和非洲人民是朋友!

愿我们能够永远珍惜彼此关爱的点点滴滴,

因为——我们和非洲人民永远是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三次复沓读,总结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将情感表达推向高潮。】

人教课标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篇13

课前播放《友谊地久天长》歌曲,听过这首歌吗,知道歌名吗?

一、赞叹声中生“遗憾”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卖木雕的——少年》,你们看,(课件出示:欣赏非洲木雕。)

学生边看,边发出赞叹声。

师:这就是非洲少年木雕的摊位图片。你们用刚学过的四字成语来形容一下这些木雕吗。

生高高举起小手:(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栩栩如生、构思奇特)。

师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我们学语文就要把它运用起来!

师:当你在摊位前看到这些的时候,你最想干什么。

生迫不及待答:买下来。

师:是的,作者也跟你们一样,他也想买下来,可是——出示句子(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二、咬文嚼字研“遗憾”

第一部分:体会少年的遗憾

学生读句子,师问:现在会有一个什么词语映入你的眼帘。

生答:遗憾。

师:你知道什么是遗憾。

生答:(惋惜、可惜、失落)

师:说对了 !我遗憾的是什么啊。

生答:我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师:为什么作者会这么想带走木雕呢? (几个学生举起手来)

师:别急,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的1~7自然段,找找具体原因。(生认真读课文。)

生答:朋友 “一定要” (叮嘱)的两件事:游览大瀑布和买木雕。

师:一件已完成,饱了眼福。多么想完成第二件事。

生答:木雕很精美。各式各样,琳琅满目。

师:“琳琅满目”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摊点里陈列的木雕——”怎么样?

生答:很多,眼睛看也看不过来。

师:这个词非常好,哪里的东西也是“琳琅满目”

生答:超市里的东西琳琅满目。

生答:文具店里的文具琳琅满目。……

师:还有其他想带走木雕的原因吗?

生:象墩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师:听你的读,读得那么有感情,你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好像活了一样,非常生动!

师:好,就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读。

师:还有吗?

生:我很喜欢,爱不释手。

师: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很喜欢。

生:爱不释手。

师:“释”是放下的意思。整个词是说——

生:喜欢得舍不得放下。

师:看着自己这么喜欢的象墩,肯定是赞不绝口了,我会怎么说呢?

生:太好了,我一定要把他带回国!

生:这木雕刻得真是栩栩如生啊!

……

师:我们把刚才同学们提到的遗憾的原因归纳一下,请你先快速地浏览课文,用课文中出现过的合适的词语,把这个原因说具体。

朋友(   叮嘱  )我两件事,让我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购买木雕工艺品。大瀑布真是(  名不虚传  ),那里( 游人如织 ),景色十分(  壮观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琳琅满目  ),( 各式各样 )。其中象墩( 构思新颖 ),大象雕得( 栩栩如生 ),我一看就(  爱不释手 )。但是因为象墩( 沉甸甸的  ),我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只得放弃购买的念头,因此很( 遗憾  )。

第二部分:体会少年的遗憾

师:我们明白了“我”遗憾的原因,那卖木雕的少年又为什么遗憾呢?(出示句子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让我们先来读读少年和“我”之间的第一次对话:

出示:

“买一个吧!”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对话,注意读出语气。(生读)

师出示句子“买一个吧!” “夫人,您买一个吧!”

师:这两句在文字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句多了“夫人和您”

师:是的,这样语气就更加——用课文中的词语就是——

生:诚恳。

师:谁来诚恳地说说,有点诚恳了,更加诚恳了。跟同桌说说看!

师:刚才我们读少年的话时抓住了提示语——诚恳。读对话时啊,就要用这种方法,关注提示语。

师:那这一句呢,读出什么语气——

生:猜测。

师:谁来猜测一下?

生读。

师:猜测的话可以读得稍微轻一些!再来试试!

生读。

师:那这一句呢?

生马上回答:语无伦次师:语无伦次是说话没有条理。这句自己试着读一读!

同桌合作下!

师:谁是黑人少年,“我”的话谁想读?其他同学读作者的话。看看你们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遗憾的神情。

生有感情朗读。

师:那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呢?

生:因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

师:可能为自己少做了一笔生意遗憾。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因为作者不能把木雕带回国,少年因作者遗憾也跟着遗憾。

师:恩,那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对中国人有这样深的情意呢?中国和非洲之间曾经有过感人的故事,你们想看看吗?

补充阅读: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屏幕出示一段简短的文字,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师:就是中国人这种无私的援助,深深地感动了非洲人。

三、细节之中品“感动”

师:爱的传递是相互的,非洲少年是如何回报的呢?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晚风吹拂的夜晚,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师:下来巡视。指名回答。

生:暮色中,我忽然发现——看样子,他是专门在这里等我的。

师:为什么令你感动?

生:他在这里等我。

师:你等过人吗,等待时什么感觉?

生:答。(都表现出等人不耐烦的样子)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等待都是提前有约的,可我和少年有约吗?

生:没有。

师:是啊,那里游人如织,也许1个小时过去了,也许2个小时过去了,也许5个小时过去了¨¨¨此时夜色以晚,可少年依然耐心地等着等着,这种情意怎一个“等”字了得。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读一读吧。

师:还有吗?

生:他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好朋友。”

师:为什么感动?

生:他送给我木雕,不收钱的。

师:他是干什么的?他是卖木雕的,却不要钱,他把中国人当成了自己的朋友,看来真是情意无价。齐读,可以做上动作。

生: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师:出示句子。为什么要做得和白天一模一样的?

生:她看上的就是这个。

师:为了这个“一模一样”,他可能做了哪些事情?

生:看着那个大的象墩,在家里很用心地刻。

师:是呀,刻的 时候可能手都磨破了,才刻得一模一样。还可能¨¨¨

生:跑了很多地方,去找木材。

师:这么辛苦,也在所不辞啊!

生读整自然段话。

师: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沉甸甸”,找出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到沉甸甸的句子。

生:既然只有拳头大小的小象墩作者为什么用上“沉甸甸”一词?

生:两国友谊沉甸甸。

生:爱心沉甸甸。

师:是呀,情意沉甸甸啊!

师: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晚风吹拂的夜晚,再次感受那动人的情景。

生配乐深情朗读。(《友谊地久天长》音乐起)

师:我们知道非洲的瀑布很有名,木雕也很有名,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不知姓名的少年呢。因为他有一颗——

生:高尚的心。

生;美好的心灵!

生:淳朴的心!

四、升华拓展夸“少年”

师:回国后,作者把这位少年介绍给朋友听,大家听了,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人们会怎么夸他呢?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夸。你可以从黑人少年的外貌、心灵、所卖的木雕等几个方面去考虑。

生:同桌之前先说说,写在《课堂作业本》中,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友谊地久天长》音乐起)

本次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

一、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求语言文字训练与阅读教学并重,在导入时,我让学生根据图片说词,还告诉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把它运用起来,落实了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还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读人物对话时,要关注提示语等。阅读中在学生理解“我”为什么遗憾时,我出示一段话,利用填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填,学生能用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边填边读,反复朗读感受,落实了积累四字词组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课外资料引进的有效性

课堂上引进课外资料,资料的引进有利有弊,因此,要讲究有效性。本篇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在本课设计中,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在上课时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援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的资料,这是中国帮助非洲国家的一件真实且重大的事。这项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这样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三、牵一发而动全身

古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倘若字字词词俱到,平均有力,文本解读只能囫囵吞枣,事与愿违。在教学中我没有贪多求全,而是围绕文本出现的重点“遗憾”和遗憾带来的“感动”进行细读,牵一发而动全句、动全段,甚至动全文以致学生走进深深的友谊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课堂上总会有不少令人遗憾的东西。每一次公开课都是一次磨练,一次成长。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