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优秀教案优秀1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这里是爱岗敬业的小编演员帮大家整理的芦花荡优秀教案优秀13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芦花荡优秀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品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理解景物描写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掌握基本描写手法。

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了解人物自尊和自信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纲

(2)疟:疟( )子 疟(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二、导入新课

(结合白洋淀图片和抗日战争图片)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1、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1936年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与小说有关的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一) 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 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 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3、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情节: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主旨: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4、根据小说的情节特点,给课文划分段落。

明确: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 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走进“芦花荡” 篇2

欣赏环境描写。

过渡:倒数第二段“他狠狠地敲打……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文中类似的精彩的景色描写还有很多,请找出来加以分析、欣赏。

1、自主学习;

2、展示;

3、指导朗读,读出情境和趣味。

语言美的分析穿插在二、三环节中

《芦花荡》教学方案 篇3

○课型:教读研讨课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预习提纲: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

○引导学生探究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学生先讨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与指导)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芦花荡》示范课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 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 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范读和自由朗读结合

流程图

① 芦 花 荡

孙犁(散文家、小说家)

②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

③ 你认为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 复述课文内容,请加上自己的语气

讲解链接

①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在解放初期最重要的作品是《白洋淀纪事》,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的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革命和劳动生产的生活情形。其中,《荷花淀》已成广泛流传的名篇,成了荷花淀派的代表作。

② 板书学习目标,放录音,约25分钟,边听录音边划出文中的景物描写

a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深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空。

b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在尖利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芦苇里撑出来,在淀里,象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c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D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E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空,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F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一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乘凉去了。

G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

③ 在听完录音,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老头子这个人的认识,大概找4个同学来说,可能会有同学复述课文,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应尽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④ 复述课文就是在找出记叙六要素的基础上,按故事发生、发展的脉络把故事说一遍,应明确告诉学生找出六要素。六要素: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老头子、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进入芦苇荡,其中一个受了伤,老头子单枪匹马的找敌人报仇。

芦花荡优秀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在回味故事情节中,品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4、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那么你们明白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影片中那涌起阵阵绿色涟漪的芦苇,那夕阳斜照下深沉宁静的芦苇,那一望无际的水域深深吸引了我;小英雄嘎子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惊叹。这天,我们将再次踏进白洋淀,去认识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芦花荡》。

二、作家作品介绍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哦,说得不错,老师再向大家补充一点:孙犁年轻时曾在白洋淀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人和事很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他以前满含深情地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明白那是一个大帷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在《芦花荡》里,作者将这种力量赋予一个老人,演绎出一段悲壮地传奇!

三、绘声绘色说老人。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地老人,请同学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

答案示例:

①“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但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个性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个性明亮。”

②“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但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但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③“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④”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大江大河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样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四、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的“诗性美”。讨论交流,明确:

①轻缓的节奏。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芦花荡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能力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德育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板书文题)

设计(二)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辨明字音:

提防(dī fɑnɡ) 竹篙(ɡ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辨析词义: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四、美点大追寻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 ,因为 ”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

……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3.深层探究

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明确: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教师补充: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

第 三 课 时

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1)教师示范分析第(1)、第(8)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四、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板书设计

情节 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 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教学后记:学生对“老头子”的诱敌杀敌理解得透彻;但对充满诗情画意的战争描写的理解要引导。

芦花荡优秀教案 篇7

预习:

1.了解小说体裁及其三要素;

2.搜集作者相关信息,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3.弄清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

4.扫清中的字词障碍;

一、导入

大家可能看过电视剧《小兵张嘎》吧!这部电视剧中,那位智勇双全的小英雄嘎子在白洋淀里打鬼子的故事可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白洋淀上那优美奇特的风光想必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这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讲述的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里打鬼子的故事,只但是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齐走近课文《芦花荡》。

二、检查预习状况

1.什么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透过典型的环境描述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

2.你对作者孙犁及其作品有哪些了解请完成以下填空。

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作家。194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这两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成为他的小说散文合集《》中的两篇代表作,后也被文艺界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3.说说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下这是一片什么样的芦花荡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是一片风景优美、鸟欢鱼肥、芦花纷飞的芦花荡。

4.这些加点的字,你会读了吗

提防dī竹篙gāo苇塘wěi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he

一梭机枪suō蹿cuān仄歪zè趴pā扒bā飒飒sà转弯抹角mò

三、按提示要求读,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说明:15分钟独立思考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讨论:每题在小组内确定一人展示交流,其他组员用心聆听,之后再针对这个同学的交流展示进行讨论,纠错补漏评点;所有题目进行后组长再为每一题指定本组的班级展示员及补充员。组内交流环节用时8分钟左右。之后再用12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班级交流展示和评点)

1.速读全文,概括故事资料。

记叙了一位无名老英雄在芦花荡智歼鬼子为负伤的孩子报仇的故事。

2.文中的无名老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寻读课文,说说他“奇”在何处

示例:

他“奇”在将近六十岁了不在家休息,却当起了芦花荡里的交通员。

请你完成:

他“奇”在。

他“奇”在。

他“奇”在。

他“奇”在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很精神,深陷的眼睛却个性明亮。

他“奇”在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样样都行。

他“奇”在敌人封锁严密,却能够来去自如。 他“奇”在芦花荡里战争硝烟弥漫,他却快乐而悠闲。

他“奇”在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却一点儿也不害怕。 他“奇”在一支枪也没有,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他“奇”在工作那么繁忙危险,却始终是那么乐观和自信。

他“奇”在将近六十岁了,却像个孩子似的爱逞能,打鬼子还要二菱跟着来看热闹。

他“奇”在那么好面子,工作出了一点差错,就觉得没脸见人……

“老头子”“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自信而又自尊的性格,“奇”在他悠闲而又乐观的情绪。

3.对这样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来刻画他,比如概括介绍、行动描述、语言描述、心理描述、肖像描述等等。请你选取一个角度,用和“老

头子”对话的方式按如下示例完成对他的人物形象分析。 示例:

我喜欢“老头子”身上那种自信,请看他的语言—— 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为什么不能……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批注:你几次说“不怕”,你甚至对两个孩子夸下“海口”,只是因为你熟悉芦花荡,对自己的“水上能耐”十分自信;同时,你有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使你藐视一切敌人。所以,你无所畏惧。 请你完成:

我喜欢“老头子”,请看他——

……

批注:

※1.我喜欢“老头子”的自尊,请看他在得知大菱负伤后的心理——

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

批注:敌人封锁得那么严,枪林弹雨中,谁又能担保万无一失呢你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出了一点差错你就自责成这样。

※2.我喜欢“老头子”的智勇双全,请看他的肖像和行为——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着一条短裤……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批注:我真佩服你的胆量,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还如此悠闲;我也佩服你的智谋,这“一个一个”投进嘴巴的“又肥又大”的莲蓬果然让鬼子馋得上了钩。

※3.我喜欢“老头子”的爱憎分明,请看他的语言——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批注:你对同胞,对抗日队伍充满了深情,对日本鬼子充满了仇恨。当得知鬼子打伤了大菱后,你恨得咬牙切齿,你发誓要血债血偿,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

4.透过你的分析,你觉得这位无名老英雄身上有哪些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课堂小结:从上对人物的分析中,你明白了哪些分析人物的方法或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作业:课堂品读与积累

孙犁曾说,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爱国的热情和战斗的英勇,是善良和完美到达极致时的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美到极致的境界。因而他的笔下的战争不是弥漫着血腥味,而是笼罩着诗情画意,因为他要用美的环境来烘托完美的人性和心灵。

请用波浪线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选取最喜欢的一句,说说它是怎样为表现“老头子”的英雄形象服务的。 示例:

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能够看见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把小船比喻成一片苇叶,既表现了水乡的特色,又写出了小船的轻快敏捷,烘托出撑船者的高超技艺。

《芦花荡》示范课教案 篇8

《芦花荡》是一篇浅显易懂而又引人入胜的美文,这篇课文故事性强,适合学生自主进行品读探究。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要求“熟悉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我认为七年级学生应能较好地复述故事情节。

因而,上课时在预习基础上,听录音导读一遍以后,便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随即抽了3名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复述,磨蹭了半天,结果3人都复述得不得要领,复述时不时看课文,有时索性照着念课文,这样一遭下来,一节课只剩下十多分钟,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只进行了一小半。

可见本文复述的难度很大,备课时学情估计不准,课堂上没有及时调整,实在是一大遗憾,一次大的失败。丝毫不用避讳,这样实在而真实地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有利于吸取教训,有利于弥补不足。

《芦花荡》教案设计 篇9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明确: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教师补充: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

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1)教师示范分析第(1)、第(8)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

四、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检查预习 篇10

1、处理生字词

2、概述小说内容

几分钟自由质疑时间 篇11

七、课堂小结,推荐阅读《荷花淀》

“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篇12

思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诗如画,“老头子”的形象塑造趣味横生、丰满有加,这与当时残酷的抗日战争形势协调吗?难道不矛盾吗?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抒写风云变幻的人生,从而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创作风格:

以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芦花荡》教案设计 篇13

下面是关于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文《芦花荡》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芦花荡》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芦花荡》,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题材,今年恰好是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此时学习《芦花荡》一文,正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让人心生向往,文章优美明丽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一同去感受这片土地上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就文体而言,《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初二的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并不会感到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篇目,此时重提这一概念,能唤起他们对于旧知的记忆,同时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其中,情节可以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学习完成。人物是本课分析的重头戏,可以通过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来剖析其个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习。这样,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组织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基于上面对于教材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的构想,我确立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准确把握小说三要素的概念,能够运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本文。

2.区分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能够综合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构建人物立体形象。

过程和方法目标:1.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他的妙处,并分析其作用

2.赏析主要人物“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和传奇色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白洋淀的美丽风光中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捍卫国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文中“老头子”等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派艰险、豪迈乐观的英雄性格,让学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点:1.通过体会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难点:1.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2.优美的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决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复述法、品读法、讨论探究法、联想拓展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来实现。在人物分析上,我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整体感受

学生在熟悉课文之后,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已经产生了初步印象。我采用讨论探究法来实现第一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答案不求一致,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第二步:具体描摹

人物描写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除了正面描写外,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这些描写方法在本文中都有大量体现。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指出他们所采用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表现出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这样,老头子这一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成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立体形象。

第三步:深入挖掘、突出关键

这一步的教学实际上也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在抗日背景之下,老头子对同胞的爱、对敌人的恨,这些学生都很好理解。难就难在“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个性特征上,尤其是对于“过于”二字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过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层,确实有过头的意思。接着,就引导学生思考,老头子的自信与自尊为什么过了头呢?高尔基曾经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我们要紧紧扣住情节发展来分析这一问题。学生不难发现找出答案。老师总结: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接下来,我谈一谈《芦花荡》一文的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从优美的白洋淀风光入手,切入到景物描写的分析和故事情节的复述,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环境和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第二课时主要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探究其传奇色彩。下面,我具体讲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多媒体课件显示的一幅幅优美的白洋淀图片,这时,传来了老师的画外音:

同学们,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这就是白洋淀。白洋淀,它位于河北省中部,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这里水道纵横,芦苇万顷,抚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深深地陶醉。你们可曾想到,在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美丽的芦花丛中,去解读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

二。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

三。景物描写品读

紧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绍完毕,老师又说,既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如此美丽,那就让我们一度为快吧。

1.美句美读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

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

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四。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

学生齐声回答,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听故事: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

2.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2.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3.怎样说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节的铺垫和环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五。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学生,学习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并遵照以上四点讲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得人热血沸腾,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平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到此结束,最后让学生明确了下一课时的任务,即进行人物分析。我对《芦花荡》一文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批评指正。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