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是美丽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半截蜡烛》教案6篇,仅供借鉴。
1.学会12个生率,绿线中的3个生率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怕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宇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率新词
l.自读课文,要求:(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划出生字新词,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率新词。
Zho DU6 WO XI
蜡烛伯诺德夫人屋里熄灭
zdo占dThg kuilfn
遭到厄运盯着杰奎琳
行Xin y全
楼梯灯芯摇曳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附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
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怕一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
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
2.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3.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儿?
指导朗读第2节第3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办法巧妙。)
4.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率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
2.重点指导“厄”与“遭”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4.反馈。
六、作业练习
1.抄写生率新调。
2.读课文。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ydo y0 mXml…6 mbo…6 m1
()()()()
qidng d6o叁you wei ru6 zh怠n ding
()()()()
didn r6n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围绕题目“半截蜡烛”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第一教时,就要求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概括得是比较全面的。第二教时,复习主要内容,体现从整体入手。发问,紧扣题目。)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绝密情报的呢?
二、讲读课文。
1、讲读第3节。
(1)自读。想一想:德国军官突然闯进伯诺德夫人家,一个中尉无意中点燃蜡烛。(板书:点燃。)一旦绝密情报暴露,后果不堪设想。这时,伯诺德夫人怎么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提问交流。(板书:吹熄。)追问:为什么两个孩子脸色苍白?
(3)指名朗读,注意读好描写伯诺德夫人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的词句。
(4)小结。伯诺德夫人面对这样的危机,巧妙地与德军周旋,保住了蜡烛。
2、讲读第4 —5节。
过渡:危机暂时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板书: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危机有没有过去呢?
(1)指名朗读,思考上面的问题。
(2)提问交流。(板书:端走,夺回。)追问:杰克是个了不起的孩子,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3)画出描写杰克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自由朗读。
(4)交流。
(5)进一步提问:伯诺德夫人此时心情怎样?
齐读第5节最后两句话,让学生体会高度紧张的气氛。
3、讲读第6 —7节。
过渡: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巧妙化解了危机。
(1)指名朗读。
(2)啊!多危险呀!杰奎琳把半截蜡烛拿上了楼。(板书:拿上楼。)我们要为杰奎琳喝彩!我们应该赞颂她什么呢?
(3)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描写杰奎琳说话语气和样子的句子,领悟她的机智。)
(4)指导朗读。
(这一部分的教学,采用顺教的思路,是对的。这样有利于把学生引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阅读每一部分的内容,所设计问题的角度有变化。)
三、总结课文。
1、总结性提问。
(1)伯诺德夫人的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为什么能在关键时刻很镇定地与德军周旋呢?
(2)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战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和精神呢?
2、写作方法提示。
(1)课文为什么要以“半截蜡烛”为题目?
(2)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的语言、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
(总结,分别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这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四、作业。
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能否设计书面的作业?一般要有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作业,当然要注意分量。)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看到“半截蜡烛”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是不是会想:为什么会是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要想知道这些答案,你就读一读课文《半截蜡烛》吧!
读了课文《半截蜡烛》,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课文主要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依靠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也身处其境,感受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课文是怎么来写的呢?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至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伯诺德夫人巧妙地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一个半截蜡烛中。
第三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四至五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整篇课文始终让我们关注着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她们强烈的心理活动。这是课文着墨比较多的地方,也是课文的重点所在。因此,我们在读课文时,要把描写人物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那感受会更深。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段欣赏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现在,我们就去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细细品味课文是怎么描写的。
课文精彩片段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了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欣赏】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在继续燃烧、逐渐变短,秘密将会暴露,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厄运也会随之而来……
面对这样的危险,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呢?
这一段先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伸手端起”,写出了杰克正试图化解危险“。一个“厉声喝道”,表明了杰克的努力失败了。接着课文写出了杰克失败后虽然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但依然“从容”生火,有力地表现了杰克的机智与镇静。紧接着一句对蜡烛的特写,以及对夫人当时紧张心情的描写,“心提到了嗓子眼上”,进一步写出了屋内气氛愈加紧张,伯诺德夫人一家将难逃厄运。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以及对蜡烛的特写,有力地渲染出了当时的紧张、恐怖的气氛,细腻地写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相当有感染力。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心理描写
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课文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不仅如此,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也相当细腻。那什么是心理描写呢?
像课文中“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样,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活动的一种方法,就叫做心理描写。它是对人物整个精神世界的直接透视,能较好地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为写好人物服务。
我们再来看看这样一个片段:
我感到很疼,直疼到心。嘴上我却不敢说,憎恨和痛苦的激浪只能在心中奔涌。我实在忍不住了,就放声大哭起来。似乎泪水能洗去我心里的愁云,好象哭声能述说我心里的委屈。汗水和泪水顺着我的脸流了下来,把背心弄湿了一大片。我觉得很热,好像喘不过气来似的。同时,还有一种比热更难忍受的闷使我窒息,我忍不住抬起头来,看看继母的脸,我分明看出她那愤怒的脸上还含有几分得意的神情。我被激怒了,把头扭向了一边,目光转到了床上后妈的已四岁还不会说话的小弟弟,他正安闲地玩着他的大飞机、小汽车……
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是一种羡慕还是妒嫉的感情我也说不清。小弟弟四岁了,可还不会说话,刚学会迈步,他有这么大的缺点为什么不挨打?而我仅仅一次期末考试考得不好,就落得如此下场……只怪我没有亲妈……
这里通过“我”的内心独白,写出了“我”对继母极端偏心自己的孩子的愤怒,和对自己失去母爱的悲伤,让人一读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就是心理描写所获得的效果。
当然,在进行心理描写时,要注意结合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不能写得不协调。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在危急的时刻,小女儿杰奎琳解除了危机。你能说出杰奎琳为什么能成功地解除危机吗?
(提示:可以把杰奎琳的方法与伯诺德夫人、杰克的方法作比较,再抓住“娇声”、“司令官先生”、“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这些词语和句子去想一想,你就会找到答案了。)
2、课文题目《半截蜡烛》,你觉得用这样的题目好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这“半截蜡烛”是一个关键,它关系着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命运,课文情节就是围绕这“半截蜡烛”来展开的。因此,用“半截蜡烛”作题目一下子就把焦点展示给了读者,很吸引人。)
附:
课后练习4提示:
当少校点燃蜡烛时,伯诺德夫人心想: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暴露,秘密就会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就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吹灭蜡烛。
当伯诺德夫人失败后,杰克心想: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暴露秘密,就会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就端起蜡烛,准备到柴房里搬些柴来,生个火。
当杰克失败后,杰奎琳心想: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暴露,秘密就会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就娇声地请求军官让她拿着蜡烛去上楼睡觉。
五、万花筒
词语提示:
厄运:困苦的遭遇。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从容:不慌不忙。
厉声:(说话)声音严厉。
【题解】
在有些人看来,半截蜡烛只是一件不起眼的日用品,而在本文中,它与生活在一个特定时代的一家人的生命和一场重要的战争息息相关,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就是围绕着它展开的。
【结构分析】
课文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1、2自然段写伯诺德夫人把情报巧妙地藏在半截蜡烛中。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的人物以及他们所进行的秘密工作,然后点明与故事密切相关的一个细节,即伯诺德夫人藏情报的方法。
第3自然段写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故事的开端是有一天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伯诺德夫人家,并且点燃了那半截蜡烛,眼看秘密有可能泄露,伯诺德夫人心生一计,以油灯换蜡烛,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第4、5自然段写德军重新点燃蜡烛,大儿子杰克以天气冷想去柴房搬柴生火为由,想拿走蜡烛,还是未能成功。
第6、7自然段写小女儿杰奎琳借上楼睡觉取走了蜡烛。故事的结局是杰奎琳以上楼睡觉为由,征得了德国军官的同意,顺利取走了蜡烛,终于保住了秘密。
【语意理解】
由于蜡烛摆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人们总是以为,秘密的东西会藏在最不容易让人发现的地方,对眼前的东西反而忽视了。伯诺德夫人正是利用这一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骗过了敌人一次次的搜查。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这是对伯诺德夫人心理活动的描写,其实德军并不知道半截蜡烛的秘密,但因为蜡烛越烧越短,伯诺德夫人心理越来越紧张,因此以为德军已经怀疑蜡烛有秘密。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杰奎琳虽然是小女孩,但在最危急的关头却镇定自若,用“娇声”的话语巧妙地骗过了德军,在蜡烛即将熄灭的那一刻,保住了秘密,也挽救了一家人的生命。
【写作特色】
一波三折的情节。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方面是蜡烛越烧越短,秘密即将暴露,另一方面是伯诺德夫人和大儿子杰克两次用计,却两次受挫,加上课文这样的描写:“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更把紧张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杰奎琳化险为夷,都使人松了一口气。这一惊险的情节,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人们抗击德军法西斯的艰难历程相一致。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
生:《半截蜡烛》。
师:文章拿到啦?(拿到了)预习了没有?(预习了)好,下面告诉老师,告诉大家,你预习了些什么?我想听一下。
生:我预习的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师:你了解了二战的内容,好,请坐,还有吗?你说。
生:我预习了蜡烛的变化。
师:哦,好的,你预习了蜡烛的变化。还有吗?都没有学字词啊?
生:学了。
师:文章读过啦?
生:读过了。
师:那怎么不说啊?告诉我,还干吗了?你说。
生:给每一自然段标序号。
师:哎,标上序号了, 标上序号的人举手。(有少数没有举手)哎,没标的赶紧标起来。手放下,还有吗?充分的说,你说。
生:我了解了整篇文章的中心。
师:你都知道中心啦,哦,一会儿我要问啦!好,请坐下,你说。大声。
生:我了解了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
师:好,我想问一下,刚才我们说的这些内容,我们同学基本都做了的举手。基本都做了,字啊,生字的读音啊,词语啊,包括内容啊,包括人物啊,做了的?好,手放下,那我就不一一检测了,下面我检查一项。检查一下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谁能根据这个要求来说一下(指投影)可以先看看书,快速的,四位同学举着手呢!(等待)好,我请第一位举手的同学说,来,这位女同学,你说。
师:(回答声音太小,听不清)来,注意,这儿人多,地方大,所以不能像教室里上课的那个声音,放开来,话筒传给你不方便,知道吧,大声说话。
生: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物是──事情是──
师:半截蜡烛里有什么?
生:情报。
师:那也就是保住了──
生:情报。
师:好,她说的不清楚,是一一说的,现在谁能告诉我这些问题的答案,(看屏幕)什么时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还有谁说?可以在下面自己先说说。
(生讨论。)
师:好,你来说,大声。
生:二战时期──
师:然儿?那也就是说三个人都在保护什么?
生:情报。
师:好,三个人都在保护情报。
板书:
保护情报。
师:保护情报首先得有什么?
生:把情报藏起来。
师:对呀,那就是什么?两个字。(藏)我们把藏说成两个字,什么?其实也就是说,一家三口在干什么?然后?
生:收藏情报 保护情报。
师:谁能再把这个说一遍?语言简洁些。什么时间、什么人、干嘛、结果怎么样?谁?你说,大声。伯洛德夫人一家──他们──来就是──来──成功的──
生:伯洛德夫人一家三口收藏情报,成功保护了情报的事。
师:出来啦?(出来了)四个内容都出来了,真简洁,不错。你应该得到表扬,请坐,好,现在我们知道了是这样一件事情,那课文从哪到哪写的是保护情报,看一下书,哪几个自然段,从哪开始?
生:3~7。
师:好,3~7(自然段)写的是保护情报,那前面写的就是?
生:收藏情报。
师:对,好,那我们现在就先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谁来?(举手人数不多)我希望有很多人举手。好,你请(指名读)
师:(生在读题目)哎,读1~2自然段,读全文要把题目加进去,如果读单独的某个段落,题目不需要带,重来。
生:读。
师:恩,没有读错,读的很清楚,我们一起来看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伯洛德夫人的任务是?
生:……
师:这句话具体的解释了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个词语,找一下,是什么?
生:传递。
师:哎,真聪明,是什么?
生:传递。
师:好,这是伯洛德夫人的任务,这也是她两个儿女的任务,这是他们一家三口、母子三人的任务,他们的任务就是把收到的秘密情报。
(生读),读下去。
师:那他们的家就是什么?
生:秘密情报站。
师:伯洛德夫人用绝妙的方法收到了一张绝密的情报。“绝密”、“绝妙”(这两个词中)都有一个“绝”字,看一下,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不一样?想一下。你请说。有不同意见吗?(回答不正确,提示后)好,你说。
生:表程度。
师:哦,都是极端,都是非常,都是极其,说的对吧,(对)都是表程度的,说明程度很深。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是什么呢?谁来说一下。词语的意思是什么?怎么都拿着笔在那写东西的啊?写什么?你们都拿着笔在那写什么?不写,把笔放下,不写东西。什么都不写。需要写的时候,老师会告诉你的。那谁来说,把这两个词把后面两个字都带进去,谁来说。
生:“绝密”是(特别的)机密,“绝妙”就是非常的奇妙。
师:特别的机密,重来。特别的机密。极端的机密,极其机密。对吧?
生:绝妙就是非常的奇妙。
师:恩。妙是奇妙,就是极其的巧妙。好。二自然段中,(看书)告诉我们情报是绝密的,方法是绝妙的,你能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到或者说是看出绝密和绝妙之处吗?不看我,看书。
(生默读,找答案)
师:就是说在哪儿看出绝密,又在哪儿看出绝妙,细细的读文章。为什么说它绝密的情报呢?找啊?好,谁来先说绝密?你来,你先说。
生:从她把情报藏的非常隐秘,看出情报是绝密的。(收藏)
师:看出什么?看出这个情报是非常绝妙的,她从“收藏”这个角度来看绝妙。
生:收藏。
师:好,请坐下。还有谁说,你说,大声。(生答)情报不绝密的话就不需要想绝密的办法,那普通情报就不需要有非常好的办法拉?也要呢,再找啊。跟情报有关的,还有?你们是从人物的表现来看的,是侧面找的,再从正面找一下。你说。
生:说。
师:我们先在第二段先看。你已经跑到后面去了,到没后面的时候我们再说。我想请个人来读这一段了。提醒大家。
生:说。
师:你知道你说,好,你先说,往下说。
生:伯洛德想把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来取走。
师:关键就在这儿,读。“等”……
(生读)
师:派人前来取走,看出什么?
生:如果情报不绝密的话,她就不会要把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了。
师:恩,你找到了前面,就不需要这样藏,关键在还在后面,“等”,读。(生读)没意思,你说。大声。
师:为什么要军队来取?说明这可能是一份?
生:可能情报是军事情报。关于国家秘密的。
师:对,可能是一份军事情报,不要看我,往下想啊。
师:军人是干吗的?直接用火力打击敌人的,那这个情报有可能直接关系到?
生:关系国家安危的。
师:都喜欢说空话,都喜欢说大话,回到这个上面来,情报让军人掌握,就是,你说,军人拿到情报,情报上是有可能跟军人有关,让他们去干吗?
生:可能是打仗的情报。
师:打仗干吗?(消灭敌人)对,消灭敌人。来,绝密了解到啦?兜了那么多的圈子,现在总算解决了,好,就这样学,现在在看一看,能看出绝妙吗?恩,现在举手人多了,你说。大声。你的意思明白了就是没有说清楚,你说。
生:从把情报放在蜡烛里,放在家中显眼的地方,看出绝妙。
师:放在家中显眼的地方为什么是绝妙的?你说!(生答)什么叫阴暗啊,重说。利用了什么?
生:利用了敌人的心理。
师:放的地方看出绝妙,还有吗?
生:把情报装在小金属里,再放在蜡烛里。
师:哦,是套了两层保护,很隐秘,非常绝妙,还有吗?看看题目。
生:他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
师:哦,这样就不容易引起注意,看多妙啊。绝妙的办法让绝密的情报怎么样?
生:藏在最安全的地方。
师:我们刚才了解了第二自然段,下面老师再追问一下,透过绝密和绝妙,你还能看出别的吗?还在第二自然段里面看看看人物,看看环境。还能看出什么?
生:看出夫人爱国,看出她是个镇定的人。
师:哎,对的,他看品质了,还有环境呢?
生:看出环境很危险。
师:最后一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读。)
师:看出德军来过了没有?
生:来过了。
师:家里安全吗?
生:不安全。
师:对,白色恐怖,母子三人是在敌人的监控下,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工作啊,他们家就是战场啊,这个秘密情报站,敌人随时来,是不是战场啊?
生:是。
师:对,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好,我们看出了环境的恶劣,看出了人物的品质。这是第二自然段中我们了解到的,原本绝妙的办法,让绝密的情报成了最安全的东西,可是突如其来的一件事,使事态发生了变化,这件事就是?
生:来了三个德军。
师:对,第三自然段的开头,我们读一读那个句子,(生读)这样的举动带来了什么样的危险?看一看,这个句子中能看出危险吗?说来说?这个万一就是如果,我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你来。
(生读。)
师:看看危险在哪?一一的说,四个内容呢!谁说?
生:因为蜡烛燃烧到金属处就会熄灭,德军就会发现情报。
师:再讲。还有谁?
生:蜡烛一下子就熄灭,会引起德军的注意。
师:看看这,蜡烛燃烧的时间很短,情况很紧急。不错,第二点,危险在哪?你说。
生:情报被烧就失去了战机。
师:结果呢?
生:德军就会知道机密。
师:敌人掌握了情报,那就损失?
生:惨重。
师:你看这第二点说的是最好的,谁来说第三点?
生:情报站会遭到破坏。
师:情报站就会被破坏。意味着什么?
生:也意味着下次就会被抓更多的人。
师:还有呢?
生:不能传递情报了。
师:对,不能传递情报了, 仅仅是不能传递情报了吗?还有呢,往下想。
生:德军下次一去搜查就会直接逮捕他们,搜到情报。
师:对,德军就会躲在暗处,一批一批的抓人,一点一点的获得更多的情报。最后呢?最后一点很清楚。你说。
生:如果被逮捕,他们一家就会失去他们的生命。
师:你看看,四个词语连锁反应,后果极其严重,那现在最安全的东西还安全吗?
生:不安全!
师:最安全的东西成了最危险的东西了,我们现在读读这句话,读出危险,读出严重性。
师:当务之急就是要干什么?
生:让蜡烛赶紧熄灭。
师:所以谁来说。联系刚才那个句子。
生:熄灭了蜡烛就是保护了情报的安全,保护了法国军队的安全,保护了他们一家三口的安全。
师:为了熄灭蜡烛,为了保护情报,母子三人用了什么样保护情报的方法,默读课文,想一想,把三个人方法说出来。
(生默读,师巡视。)
师:谁可以说,母亲用什么方法,儿子用什么方法,女儿用什么方法?说说看?来,你先说。
生:母亲用油灯换蜡烛,儿子是用蜡烛生火。
师:儿子把蜡烛拿去,小女儿呢?
生:把蜡烛移走。
师:也是把蜡烛移走,换一个词,就是把蜡烛?
生:拿走。
师:对,拿走了,你看,他们一家三口就是用这样的方法保护了情报,就是这样和德军战斗的。母亲具体是怎样做的?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在母亲的行为中,你看出了什么?听清楚啦?谁来读?
(指名读。)
师:好,请坐。谁来说,你看出什么了?再读一下。
(指名读。)
师:他不仅声音响而且读的非常有感情,你们看出什么了?
生:夫人很机智。
师:看出机智,哪儿看出来的?
生:她把油灯拿来熄灭蜡烛。
师:也就是说换灯的方法很巧妙。请坐下,他说的是换灯的方法非常巧妙,还有吗?你说。
生:看出夫人很着急。
师:你怎么知道她着急的?什么地方看出?
生:从急忙看出。
师:她在争分夺秒。在跟蜡烛的燃烧赛跑,在跟危机的爆发赛跑,你看速度多快呀,再往下找,还看出什么?
生:看出孩子紧张。
师:对,孩子紧张,其实妈妈跟孩子一样紧张,否则就不需要急急忙忙做这些事情。请坐下,还有。最重要的地方,表现人物的,怎么看不出来?你说?
生: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别人都不知道怎么办,但是夫人还是想出一个好的办法来。
师:哦,你还是说的那个换灯的方法,不慌乱,竟然想出这么高明的主意。再看,你说。
师:到底是哪个地方。
生:第七自然段。
师:你看你们都知道,怎么都不说呢,大声说,其实急吧?
生:急。
师:内心是?
生:急的。
师:可是表面却是?
生:平静。
师:对,平静的,很镇静的、很自然的,一点都不慌乱。是不是?
生:是。
师:这就是我们透过刚才的两个词语看出的其他地方。好,我们接着往下看,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卫又怎么啦?(生读课文)中卫再次引发危机,看着我,此时的蜡烛更?
生:短了。
师:火焰离金属管更?
生:近了。
师:危机更?
生:严重。
师:对,危机更严重了,那面对这样的情况,她的儿子挑起了重担,我们看看,儿子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师指着黑板)把蜡烛?
生:移开。
师:这在文章哪个自然段?
生:第五。
师:好,现在一起来看第五自然段,听清要求,听清,下面我们同学来细致的读一读第五自然段,一句一句的读,然后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听清楚啦?用一个词语把你最强烈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是一,第二,你的感受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得到的呢?把相关的词句圈画出来,听清楚啦?哎,现在可以拿笔了。先读,静静的看。(生默读)
师:一个词语,所以你要细细读,读完以后想一下,就一个词语,这个词语,啊,那种感受必须在文章好几个地方都能找到。(师巡视,指导)
师:把它圈出来,标出序号,好了的人可以举手,给我看看。
生读写。
师:这半边举手的人多一些,这边的要加油,你看出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好,我们开始交流。
生:现在他们都是提心吊胆的。
师:哦,她说人物是提心吊胆的。提心吊胆也就是说?
生:现在十分危急。
师:好,从哪表现出来的? 生: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生读课文)
师:心提到了嗓子眼,是真的吧?是真的提到了嗓子眼吧?
生:不是。
师:就是说明非常?
生:着急。
师:哎,这是夸张,说明已经紧张到了极点。你接着往下。你还找到一个呢,刚才。
生:恶狼般的眼。说明敌人非常凶残。
师:对,这是比喻说明敌人是非常凶残的。好,你在这看出的是什么?是危险,是吧?好,除了这有危险,还有别的地方有危险吗?这是第一处,你说第二处。
生: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搬……
师:你想说什么,在斗争的最后时刻就是什么时刻?为什么说最后一刻?
生:因为蜡烛就要燃尽……
师:那也就是什么时刻?
师:也就是生命要结束的时候,这儿非常好,两处看出危险,还有,往上找,从敌人的表现可以找出来吗?说!
生:儿子本来把蜡烛夺到厨房替换掉就可以解除危险。
师:说的真好,他站在危险的角度想了3个地方,还有同学换角度,你的感受和他不一样的呢?你说。
生:我的感受是镇定自如,从大儿子的表现看出。
师:你们有同感吗,把他的感受记下来,这样就成了你的感受了,抓紧时间,补充自己的感受,一边听一边学会记录。好,你接着往下。
生:从容,他没有做出很惊慌的表现,说明他很镇定。
师:还有吗,已经两个了。
生:还有就是,他是默默的等待,没有引起德军的注意,这些都可以看出。
师:非常好,记下了吗?可以记录其中的一些词语,两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一个站在危险的角度,一个站在人物的角度,环境是危险的,人物是镇定的,还有感受吗?
生:我的感受是恐惧。
师:刚才是最危险的,现在已经是最可怕的了,为什么?
生:因为蜡烛就要熄灭,他们的后果不堪设想。
师:不错,你站在这个角度,还有吗?
生:他很懂事,母亲的方法不行了就自己来帮助。
师:还有吗?
生: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烧的时间越长,危险就越大。
师:他从时间的角度,儿子做了一些决定,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蜡烛一分一秒的燃烧,危险一分一秒的逼近,所以此时,蜡烛成了?
生:最可怕的。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了很多,危险啊,勇敢啊,镇定啊,站在好多角度说,大家的感受都很真切,下面带着真切的感受,自己读一下第五自然段,自己读,读出紧张。
(生自由读,师指导朗读。)
师:请一个代表来读一下,要有感情,大家认真听,听有没有把你的感情表达出来,拿着话筒。(生读)
师:这不是厉声喝道,再来。(生读)
师:总体来讲怎么样?不错,一起来看最后一句,我对最后一句还不太满意,伯夫人的心怎么啦?(指导朗读)
生:提到了嗓子眼上。
师:她似乎感受到德军的那几双?
生:恶狼般的眼睛。
师:非常凶残的,正……(指导朗读)
生: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师:会读了吗?自己读一读。(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读)
师:比刚才好,笔放下,看着黑板,母亲换灯失败了,儿子移开蜡烛也失败了。保护情报和敌人作斗争的重担落到了小女儿的身上。她胆怯吗?她退缩了吗?幼小的她勇敢的挑起了重担,并且获得成功,她的方法是把蜡烛拿走,好,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六、七自然段,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危险吧?那小女儿为什么获得成功?仔细的研究一下,可以独自思考也可以小组的同学进行研究,找出成功之处,自己研究,然后交流,现在就举手了,还没研究透呢!(生讨论)
师:(巡视)可以交流了吗?看能不能找出成功的原因,你先说,静下来听。
生:她是娇声对德国军官说的。
师:娇声是人的语音,为什么说娇声是成功的原因?娇声是什么?
生:娇声是细声的,娇嫩的说,甜美。
师:这样的声音可以惹人喜爱的,可以骗取信任的,可以让敌人放松警惕的,不错,这是一处,再找,大声说。
生:这是非常可爱的小姑娘,军官联想到自己的女儿。
师:怎么会联想到的?(生读课文)
师:正因为她可爱所以就打动了这位少校,是吧?好!还有吗?
生:她懂礼貌。
师:哪看出来的?
生:她请示了少校,征得同意拿蜡烛,而妈妈和哥哥都没有。
师:她征求了意见,是从语气里获得成功。两处了,还有,再找,到书上找。
生:理由很充分。
师:哪看出来?
生:因为天黑,看不见。
师:因为她找了一个充分恰当的理由,正好跟她的年龄身份又非常的相符,好,这些是她的语言,她和谁说话?
生:和少校说。
师:为什么不和中卫说?前面三次都是那个可恶的中卫做的事情,所以她现在换一个人,跟谁说?(少校)为什么跟少校说?少校的职位比中卫大,他有?
生:有决定权。
师:而且她喊他什么?
生:司令官先生。
师:他是司令官吗? 给了他高帽子,又一处语言上获得成功,再找。
生:向几位军官道晚安。
师:对呀,就象日常生活一样。
生:很镇定。
师:镇定是她的什么?是她的神情。不露声色,不露破绽,大家看语言,语音,语气,神态,语言的对象等等,都恰倒好处,你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生:镇定、勇敢、可爱、有礼貌。
师:这些都是凭高超的智慧,惊人的胆识,你看,谁又会想到怀疑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呢?对不对,我请一个同学把小女孩的表现再读一下,她给我们的印象太深刻了,谁来?好,你来。(指名读)
师:读得不错,在危机即将爆发时……谁来说?又回到了第三自然段,可以看着书上说。(填空训练)(生说)
师:小女儿获得成功还有其他原因吗,找一找外部的原因,刚才那两段是她自身的,外部的呢?你说。
生:因为前两次母亲和大儿子都失败了,因此小女孩吸取了教训。
师:你说她是找到了不足,有人反对。吸取经验,什么经验?
生:经验是要找对对象。
师:你说到她本身了,要找外部原因,母亲和哥哥在她成功上有没有关系?
生:她学习了母亲的机智,学习了哥哥的镇定自若。
师:她的母亲和哥哥在精神上给了她启示。
生:她母亲以前给过她一些知识训练,她就知道了该怎么样做。
师:这还是自身的,找外部的,看看这两种方法的提示。
生:受到了启发。
师:所以女儿的成功可以说是一家三口的努力。学到这,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你有什么赞美的词语说说这一家人?
生:爱国的,意志坚定的,有爱国注重精神的,镇定自若的一家人。
师:为什么一个法国的,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两个幼小的孩子,居然能够战胜有着丰富经验的德国职业军官呢?想一下,你能在这一段找到原因吗?找找看,他们怎么能够战胜的?你说
生:一家团结。
师:是团结就能够战胜?够不够?不说,看着黑板说
生:因为有了志愿,要把德国强盗赶走,对祖国的热爱。
师:他们是在保家为国,好,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侵略了许多国家,他们所到之处,任意的闯进别人的家家庭,任意的住在那,任意的抢劫、任意的搜查、任意的杀人,可以说是为所欲为,他们的行经,不能不激起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极大仇恨,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国在家在,国破家破,为了保卫祖国,这些被侵略的国家,从老人到孩子,他们都参加反法西斯的斗争,在斗争中,他们锻炼的非常坚强,非常的勇敢,而且充满了智慧,热爱祖国的思想使他们成了勇敢的斗士,追求和平成了他们的理想,那课文学到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面对这一家,面对二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有没有?你的生活和二战期间的生活,你追求什么?这都是想法。
生: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师: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过的是幸福的生活,要珍惜,还有别的吗?如果有了战争,这样的生活还有吗?针对这个说。我们都不希望?(战争)我们要?
生:要保卫自己的国家。
师: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们都要成为保卫国家的斗士!好,这节课就到这。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进行表演。
2、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复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戏剧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4、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教学难点】
2、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语言特点,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
能有感情地演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艺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播放第二次世界大战图片资料)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图片,二战虽然过去了60多年,但德、意、日为首的法西斯国家给全世界人民造成的伤害却永远也抹不去。今天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二战德国占领法国期间。(板书:半截蜡烛)组织读课题
2、、课件出示未燃烧的半截蜡烛图,让学生说说“半截蜡烛”有什么作用?
3、过渡小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这硝烟弥漫的年代,这半截蜡烛,这小小的半截蜡烛(指着课件半截蜡烛图)却有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组织自由读课文,完成两个要求:
(1)把课文读通,读顺,碰到不会读的请教老师或同学。、(2)想想,今天学的课文与学过的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2、交流反馈:
(1)出示难读的词语组织朗读(包括在巡视过程中学生碰到的生字问题)
伯诺德夫人
杰奎琳
德国佬
瞥了一眼
(2)指名说说,与学过的记叙文有什么区别、预设:
①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②整篇课文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
③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在课文中有提示,并且加了括号。
④人物的语言前面都写上了名字,让我们明白这些话是谁说的。
(3)小结:你们提到的这些确实和记叙文有着明显的区别,像这样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以及提示语来推进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的就是剧本。
三、细读感悟
1、组织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指名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性命。)
3、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叮嘱两个孩子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相关的句子,可以把它划下来。
4、出示句子品读:
这支蜡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们得为它的安全负责。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1)从哪个词让你感受到这蜡烛的重要?(不惜代价)什么代价?(一切代价,甚至是全家人的生命)如果你是伯诺德夫人,你会对两个孩子怎么说?指名读
(2)提升指导:(再出示未燃烧的半截蜡烛课件,指着蜡烛)同学们,伯诺德夫人家的这半截蜡烛假如被点燃了,那会怎么样?(抽个别说)把他们三个人的想法写下来。
(3)交流讨论、预设:
生1:秘密会暴露
生2:一家三口会被杀害、师:仅仅是一家人吗?、生3:会让更多的家庭灭亡、师:仅仅是家庭吗?、生:奋战的战士
师:会伤及到很多家庭和战士,甚至是整个法国。
想到所有的这些,想到祖国将要面临的灾难,兄妹俩更深刻地记住了妈妈的话——指名读句子。
伯诺德夫人心中再次想起了这句话——齐读
5、过渡引入:这支蜡烛真的被点燃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心被悬了起来。他们是怎样奋力保护这半截蜡烛的?
(1)组织说说伯诺德夫人和杰克的保护办法。、预设:
生1:妈妈急忙取出一盏油灯想把燃烧的蜡烛换下来,
生2:妈妈取出油灯向中尉道歉,并说油灯亮些,趁机吹灭了蜡烛。
师:(板书:吹)这一吹还是刚刚结束,德国佬中尉又点燃了蜡烛。假如此时再吹会怎么样?
生1:引起怀疑
生2:会更彻底地搜查、??
师:杰克也想到了这点,于是他——
生:假装天冷,走到桌前准备端起蜡烛去柴房抱柴生火。
师:(板书:端)杰克的这一端并没有停止蜡烛的燃烧。眼看蜡烛被烧尽,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
(2)指导读杰奎琳的语言
课件出示: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杰奎琳这“一端“,“端”成功了吗?为什么能成功?小组讨论交流、预设:
(她的纯洁和可爱博得了司令官的同情和喜爱;她的妈妈和哥哥在前面给了她榜样的示范;当德国佬点燃蜡烛时,妈妈马上吹灭了蜡烛,给蜡烛燃烧到最后争取了时间)
个别读,读出杰奎琳的天真纯洁。(板书:端)
四、总结交流
在看是平静,实则紧张的气氛中,全家人集中生智,一吹二端蜡烛,用机智巧妙的语言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家人的勇敢和爱国之心。她们的巧妙应对,不仅摆脱了困境,而且挽救了无数个家庭,甚至是拯救了一个国家。剧本中人物的对话,故事的情节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物的特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演一演。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画半截蜡烛,蜡烛外面左边写上“保护”两字,蜡烛里面中间竖排写上“吹、端、端”三个动词,蜡烛右外面写上爱国两字。
共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重点
1. 了解话剧的形式和特点。
2. 能依据对话和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5.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二合作交流
1.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2.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3.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
(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6,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三、品读体验
1.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2.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3.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