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孟子二章教案精选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
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则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②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7)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
①否定句宾语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判断句
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两小层列出的项目有什么差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适时板书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背诵。
(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
(4)指导学生背诵第3-5节。
三、品味鉴赏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学生齐背第三节,体味文章的气势)
四、课堂总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随堂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三)
、孟子、王阳明无动于衷。明代中期,王阳明的心理开始出现。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程朱理学的对立面,学术界回荡着贬义批评的声音。然而,近年来,批评的声音逐渐消失,阳明的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学派,嘉言也流出了大量的赞誉。更重要的是,王阳明是真正继承孔孟思想的人。事实上,这种评价并没有偏见,因为阳明的心理学确实继承了孔孟的精髓。黄宗羲称之为“孔孟之后的深切着明者也”。不难看出,阳明的心理学与孔孟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思想渊源与孔孟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孟子曰:“能而不学的人有良知,知而不忧的人有良知。”孟子提出良知,是指人不学而已有的本能。它是发自人心的内在本质。阳明向他解释说:“人类的良心是植物、瓷砖和石头的良心。”王阳明认为,天地之心是心的本体,这也是所谓的“理性”,而良心之心是天地之心,这是心的本体,所以良心是“理性”,可以看出,孟子的良知与阳明的良知没有什么不同,但阳明扩大了良知载体的范围。然后,在定义了良知的本体论核心之后,无论是孟子还是阳明,他们留下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如何培养自我修养,以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或者说“致良知”。
、孟子和王阳明提出了无数方法来帮助世界达到最高境界道德境界。其中,《孟子公孙丑》知言养气一章被认为是最能解释孟子学术思想的一章。在这一章中,孟子提出了《不动心》的理论:
的孙子周问:“贾琦大师的大臣,他怎么能走这条路呢?虽然他是一个霸主,但也没什么不同。这是动人的吗?”
·孟子曰:“不,我对四十不感兴趣。”(《孟子·公孙丑上》)
和孟子在《答伦彦式》中呼应了王阳明的《不动心》,
提出了他的观点:
的心是静止的。静电也会说出它的身体。动态也说明了它的用途。因此,君子之学是静态和动态的。(蒂凡尼答伦彦式早餐)
仅从文本表面看,孟子的《不动心》和王阳明的《不动心》根据原文,就词性而言,都有“行动”和“不动”的对立时刻,但孟子始终把二者视为对立的性质,把“行动”视为修身的对立面,认为要想强身健体,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就必须有“不动的勇气和通达性”,“行动”与“不动”之间没有任何混淆王阳明的“行动”和“沉默”(《不动》)并不总是清晰的。他指出,如果他故意放弃“行动”,追求“沉默”,他就会追随自己的愿望,将“沉默”变成“行动”。没有“动”和“静”的区别在内心。两者都发自内心,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因此,阳明的“行动”不是“静止”的完全对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没有赞扬或批评的中性词。因此,人们不必害怕“行动”的存在,而要“行动”到《循天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答伦彦式》中那么多的“动态”和“静态”从褒贬不一的词变成了中性词。
只是从词性上看,孟子和王阳明在“不动”和“行动”的用法上确实存在差异但是,这只是文章的表面区别,而词性差异的真正原因是词性差异在《不动心》的思想层面。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澄清他们对《不动心》的解释。首先,孟子的《不动心》。从原文可以看出,孟子对《不动心》回答了三次,第一次是关于《加齐之卿相》。朱子解释道:“孔子四十而不惑不感人。”第一本《不动心》意味着人们在面对重大责任时不会感到害怕和困惑。孟子的第二个答案是针对《不动心有道》,孟子谈到了“养气之路”通过曾子的口。他说只要我们遵循天堂的原则,谦逊的人就可以得到尊重,但如果我们不遵循这个原则,成千上万的军队和马匹就不会让人害怕。孟子的第三个答案是针对“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和“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之间的区别他对语言与思想关系的解读实际上隐藏了他对思想意志与精神情感关系的认识,换句话说,他只能是“养气”孟子的三个答案是层层递进的,从恐惧和怀疑到勇敢无畏,再到肆意不服从。简言之,就是遵循自然法则,通过“养气”改变“运动”的欲望
遵循阳明的《不动心》思想,针对伦颜的质询,坦言心无动,“动”与“静”是同一渊源,体现在心的两个方面。“动态”和“静态”是不分好坏的中性含义,随着外力的变化而相互转化。王阳明在解释了定义后,对“求静”的行为进行了评估”阳明在动静结合的基础上,把刻意追求“动”与“静”的行为归结为“动”。动与静的区别在于人们对欲望的追求“移动”,但如果“移动”能够满足标准,那么“移动”也是“静态”的。当时,
、阳明指出,告子的《不动心》是强制性的,不能真正达到“静止”的境界。简而言之,阳明的“不动”是一个存在的事实。君子所要做的就是遵循自然法则,恢复心灵的本体。没有必要强迫所谓的“行动”和“不动”。除了
的共同点外,孟子和阳明在“行动”和“不动”的定义以及如何实现“行动”和“不动”的定义上并没有完全统一。
首先,在定义上,孟子的《不动心》更符合后来的“知言养气”理论。众所周知,“不惑”这句话来自《论语为政》。朱子的解释是,“如果对一切都毫无疑问,你就会清楚地知道,而对《事守矣》则一无所知”。朱子把孟子的《不动心》提升到了“不乱不守”的境界。此外,焦循还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智虑强,另一层是强大的。他将《不动心》与《知言》和《蒂凡尼早餐》相对应。因此,从修身的角度来看,孟子的《动静》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果你想实现“运动”,你必须放弃“不动”。
和阳明的“动态”和“静态”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不是黑白对峙,而是可以相互转化和统一的。《动静》的统一是真实的和绝对的静止。动亦定和静亦定是真实的和绝对的。马叙伦的《读书续记》中的微笑让人感到惊讶“心之的本体,是不可移动的。大自然是不动的,理原是不动的。。。如果你有一颗虚假的心,你就会行动。根据你的心,这不是一次西方之旅”。它指出善与恶的区别在于“假”与“照片”的区别。其次,
、孟子和阳明以不同的方式追求“不动”。孟子实现“不动”的方式就是遵循天国的原则,环游太平洋在“集义”中移除“动心”。阳明一方面接受“行动”的存在,另一方面又主张遵循天理和“集义”。然而,阳明的“集义”并不是剥去“运动”,而是使“运动”自然转化为“沉默”,即道德规范下的“致良知”。根据这篇文章,孟子将回答弟子公孙丑的问题。公孙丑问孟子是否会在程巴业和王业的情况下对此感兴趣。在这种背景下,孟子必然对情感和理性漠不关心。根据南怀瑾的解释,这里的《不动心》是孟子的《名利对于》,早在40岁时,他就像浮云浮尘一样无动于衷,他把这样的成就看作是喝一杯茶,吐一口烟样的平淡。王阳明的《答伦彦式》与王阳明的《答伦彦式》形成鲜明对比,是为了回答朋友伦颜“学无静根,易感,做事更后悔”的原因。对于朋友们的困惑,答案一定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因此阳明一开始并没有批评《动心》,而是“在“心无动静”理论的开始”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困惑,来安慰朋友在实践中遇到阻碍时的挫折。在解除烦恼之后,他一步一步地回答了《不动心》的方法。因此,从孟子和·阳明回答的背景来看,一个问题是他为什么要写《不动心》另一个是回答为什么其他人会“动心”从
的思想来看,孟子和王阳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他们的出生年龄相距遥远,但孔孟儒学一直处于官派的地位。作为一个晚生的王阳明,他一定受到了孔孟学派。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一定继承了儒学思想。正如康有为所说,“孟子之学也是心灵。宋儒陆象山和明儒王阳明的研究来自孟子。”阳明的《不动心》思想与孟子的《不动心》相似因为阳明最初是在继承孟子思想的前提下创立自己的思想的事实上,阳明不仅继承了孟子的思想,而且创新了孟子的思想。根据年表记载,阳明在31岁之前对佛教和老年人的研究很感兴趣,但不幸的是,这两种知识都不能回答阳明内心的问题,也不能治愈阳明的弱点。因此,阳明在34岁时转向词,开始研究圣人。在此基础上,回顾王阳明的《不动心》思想,我们也会发现佛老思想存在的痕迹。《答伦彦式》中提到的王阳明在追溯“静根”一词的起源过程中,发现有两个与之相似的来源:一个是佛教的“六根清净”,另一个是道家的“归根曰静”。对于佛教,我们可以从佛教的经典著作中找到一些类似的词语,如“根”、“六根”、“六根清净”从道家支部,老子有“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其根意味着宁静,宁静意味着恢复生命,复命曰常和知常曰明”。陈鼓应写道:“空”和“静”描述一种本来是空的心境,这种心境只会被私欲和外界干扰的活动所阻塞和干扰,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做“虚化”和“静化”的工作,以恢复头脑的清醒。“这与阳明想讨论的心灵是否有动与静的问题是一致的。所谓“寻找静根”的实质是恢复良心的本来面目。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静根”一词阳明所用的《不动心》受到佛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简而言之,
,阳明的《不动心》与孟子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扩展性。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在人人都有“本心”和“良知”的前提下讨论如何编写《不动心》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性的差异、思想内涵的差异和对“沉默”的追求上。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回答《动静》问题时所面对的对象和语境的不同与孟子相比,王阳明在思想上经历了更多的曲折,“三变”的经历促使阳明思考我认为不仅有儒家精神,还有佛陀和老人的开放精神。上述原因导致了两者在《不动心》问题上的分歧。1930年人生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陈鼓应,
,1984年。老子注译及评介地区。北京:中华书局。
·马叙伦,1985年。读书续记。北京:北京市上的中国书店。
,清焦循,沈文倬,1987孟子正义(第一部分),北京:中华书局。
、王守仁、吴光等主编1992年《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沈善洪·
,2005年《黄宗羲全集》(第7卷)吴光执行编辑,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康有为,2007康有为全集(第二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孟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关怀领导和广大党员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落实上级各项方针政策,认真工作,埋头苦干,基层党建工作成效显著,多次受到各级党委的表彰。
一、带头强化自身建设,加强班子凝聚力
支部班子建设直接关乎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中孟村通过2018年度村两委换届选举,当选的三名支委成员,全部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形成了一个懂政策、善管理、有知识、有活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增强。该村党支部认真搞好党组织生活,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按时收看“河南省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播放的节目,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高了党员的党性意识、科学素质和工作能力,并且制定了中孟村的《党支部工作制度》、《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坚持以规制范,以范制行。在这个各方面素质过硬村两委班子领导下,全村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封丘县的前列。
二、认真打造党员队伍,加强基层组织战斗力
一是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员教育培训。近来年,该村党支部开展以党课教育、远程教育、参观学习,案列剖析、谈心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党员活动,对党员进行管理教育,深受广大党员好评。二是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狠抓“双向培养”,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在确保质量前提下,支部每年都发展入党积极分子,保证了党员队伍的活力。三是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各项国家的重大方针和政策,保证党员队伍健康发展。四是抓好流动党员管理。实施每名支委联系3名流动党员的制度,长期外出党员定期向支部汇报思想,遇有重大事项及时向流动党员通报,对回家过节的流动党员进行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五是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在全体党员中开展“民主评议,家庭挂牌”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组织党员在“七一”建党节、中秋节、春节期间,开展义务劳动周活动;组织村民开展“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
三、高度重视以党建促扶贫工作,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中孟村是封丘县重点贫困村,有贫困户17户79人,由中国民生银行和封丘县委组织部两个单位驻村帮扶。该村和驻村工作队一道,在两个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落实上级各项扶贫政策,使所有的贫困户应享尽享;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多方为贫困户联系就业,有劳动能力的外出务工,无劳动能力的在村内安排公益性岗位,使他们都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为他们摘掉贫困帽子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已脱贫14户70人,今年预脱贫2户7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今年新建一个扶贫就业点,使村民在家门口都能有不错的收入,彻底解决了贫困户缺乏稳定收入来源这一难题,同时为村内的其他人口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 C 解析 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排除D项。 2.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鹧鸪天》中曾写道:“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宋学代表人物程颐听到此句,变色曰:“鬼语,鬼语。”这说明程颐() A.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B.对遣词造句要求极高 C.对鬼神存敬畏心意 D.主张压制感情和灵性 答案 D 解析 程颐的话反映了其代表的程朱理学强调对人个性的压制,正是基于此,程颐说“无拘检”“过谢桥”等是“鬼语”。A项与材料意思相违;B、C项都不符合材料意思表达。故选D。 3.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宗法观念与理学的关系。重血缘、重宗法、以家庭为本位、以孝悌为基础的宗法观念与程朱理学倡导的“三纲五常”是一脉相承的,因此,C项正确。宗法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无法解释修家谱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其影响延续后世。 4.《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 A 解析 B项孔子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项也不正确。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 5.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 B 解析 孟子的“民贵君轻”体现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意思是:百姓要屈从君主的意志,君主要屈从天的意志。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中的“仁爱”、D项中的“德治”材料均没有涉及,故排除。 6.“这种宇宙理论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一个好皇帝会带来和平和丰收,一个坏皇帝则带来动荡和饥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阐述该理论的是()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汉代儒学主要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汉朝的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新儒学,该思想包含“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材料中“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以及皇帝的统治与天的统一思想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本题选择D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7.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 C 解析 南宋朱熹将《孟子》一书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由于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因此儒学也就被称为“孔孟之道”,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血缘制度已经开始瓦解,A项说法错误;“仁政”理念一直是儒家的主要思想,排除B项;陆王心学没有成为统治思想,影响没有孔孟之道、程朱理学深远,排除D项。 8.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 C 解析 董仲舒吸收阴阳家、道家的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并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学说,故选C项。 9.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 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 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 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了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归于儒家,主要是因为儒家融合了先秦各家思想之精华。实际上反映了秦汉以后儒学吸收儒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精华,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使之适合统治需要,B项符合题意。C项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是宋明理学;A、D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 10.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的是() A.女权意识的觉醒 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由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社会,因此社会上节妇得到政府的表彰。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女权意识觉醒是在近代以后,A项错;C、D两项与节妇增多没有必然联系。 11.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 请回答: 据材料,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答案 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即可回答;第二小问可从佛道思想对儒学的挑战、宋明理学家的创新等角度作答。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答案 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解析 “不同之处”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弄清孔孟儒学、汉代儒学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孔、孟和汉代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然后指出两者的不同所在;“发展”联系所学知识指出宋学特有的内容即可。 13.宋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 答案 (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道德伦理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示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宋学产生的背景,考查学生论证、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概述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再联系宋学的主要内容,抓住宋学重建儒学、规范秩序、突出封建伦理道德等关键点与材料所述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所选材料应与宋学兴起的原因有关,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表述言简意赅。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 “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3)对材料三中荀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1)主要观点:人性本恶,可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认识它并运用它可造福社会。 主要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 (2)不同境遇:西汉推崇;南宋冷落。 主要原因:西汉,吸取秦亡教训,巩固“大一统”社会的需要,荀子思想适合这一需要;南宋,理学兴起和发展,其哲学出发点是人性本善。 (3)在社会转型时期,荀子约束人的放任行为,建立秩序的思想对整合并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借鉴意义。荀子强调道德在法律施行和官僚政治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有助于当代的法制建设。 解析 本题考查荀子的思想。第(1)问,根据材料“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即可概括出荀子的主要观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即可说明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即可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西汉和南宋的政治统治、社会背景即可说明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第(3)问,根据材料“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即可概括出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 下面提供三种不同观点供参考。 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二:反对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 观点三:对董仲舒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史实依据:可以参考上面两种观点的史实,从略。 解析 本题属于探究型试题,答案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
【关键词】 “cheng”文化;滋养;成长
我校创建于1912年,至今历经百年沧桑。所在地孟河(又称孟城),是齐梁两个开国皇帝的故里,是古代常州江防要津门户,是儒、佛、道三教圆融的始创地,更是孟河医派的诞生地和常州三杰之一恽代英的故乡。孟河医派是中国近代中医药的一大流派,集中反映在最有代表性的费、马、巢、丁四大名医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在拜医、学医、行医、传医和创新祖国传统中医药的过程中融入儒、佛、道三教文化,表现出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形成了独特的孟河医派文化[1]。
近年来,我校确立了“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成长服务”的办学理念,开发以孟河医派为核心的地方文化资源,着力打造“cheng”(同音关键词:城、承、诚、成、呈)文化特色品牌。在2009年起开展江苏省级少先队课题“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孟河医派精神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课题顺利结题并获省一等奖;后续开展了构建“cheng”文化的实践研究,开发《孟河医派》校本课程,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提炼孟河医派文化的精髓――“博爱、诚信、博学、创新”,成为“cheng”文化的核心支点:博爱、诚信,能促成人,博学、创新,能促成才。在孟“城”继“承”、弘扬孟河医派文化精神,博爱“诚”信,勤学创新,体验“成”功自信和快乐,多形式“呈”现发展成果。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模式和思路,点面结合,建设有根基的环境文化,有生命的课程文化,有精神的活动文化,有担当的管理文化,逐步构建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cheng”文化,走出了一条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之路。
一、环境文化,有根基,接地气
1.整体规划,有重点,显特色
我们根据学校发展实际,紧紧围绕“cheng”文化核心内涵,采取整体规划、边开发边完善的策略,以三横两纵的葛洪路、甘仁路、渭芳路、培之路和伯雄路等五路构成的网格线,博学楼、博爱楼、创新楼、诚信楼与承园、绳甫园、九峰园,以及诚乐广场、篮球场、田径场都分布其间,东启“cheng”文化长廊,西衔中草药实践基地,由此形成了五路四楼三园三场两廊一基地的整体布局。
在一进校门的主干道甘仁路北面围墙上,先期制作了50米的“cheng”文化长廊,进行了“cheng”所蕴含的四方面(城、承、诚、成)内涵解读,直观形象。后来结合教学翻建工程,在甘仁路南面则依次竖着介绍孟河地方文化、传承情况,展示学校团队风采、活动阶段成果(增添精彩纷的‘呈’这样 “ cheng”的内涵就扩展为城、承、诚、成、呈五个方面)等橱窗,这样的跟进完善和左右搭配设计取得了突出主题、先声夺人的整体宣传效果。
为更好突出“cheng”文化核心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我校把原来的文泽楼修缮后命名为博爱楼(综合楼),文渊楼翻建后改名博学楼(教学楼),文萃楼(教学楼)、溢芳楼(食堂和教师宿舍楼)分别更名为创新楼、诚信楼。同时,整合原有花圃,设计、命名了 “承园”、“绳甫园”和“九峰园”。路名和园名大都精心选择了孟河医派名医的名字来命名,所立路名牌、园名牌风格古朴典雅,和诚乐广场场名牌一样,牌上有医家生平简介或相关文字作内涵解读。
通过赋予路、楼、园、墙、场等新名字、新含义,突出了“cheng”文化的核心价值,内含解读显性化、可视化,绿化、美化、人文化工程推进有序,特色鲜明,既富纪念意义,又极具宣传教育作用。根据后续规划,我们将挖掘现有资源,给各个园子的代表性花草树木挂牌,大力普及中草药知识,便于师生学习、研究,更好地成就师生。
2.整体推进,根基深,面貌新
我们实施整体推进战略,师生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统一设计,个性展现,做好办公室文化、班级文化、体育场地文化、餐厅文化和橱窗、走廊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整个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如班级文化建设中加强了文化氛围的营造。各班确定特色中队名称,设计、制作班徽,撰写班级口号,布置班级文化墙,分享诚信、成功的快乐。又如我们为让每一面墙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在博爱楼和创新楼之间的二三层连廊上设置专栏,分别介绍我校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各个社团(如小篮球、葫芦丝、科技航模和龙城书画社等)的活动情况及阶段成果。连廊横梁上则张贴孟河医派名医和中外名人名言。我们还陆续把学生创作的书画作品在走廊、楼梯口等处悬挂展示,美化校园环境,增强学生自豪感、成就感。
这样,让每个进入校园的人在任何一个地段,都能深切感受到师生参与“cheng”文化建设留下的印记,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孟河医派文化,感受到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厚文化底蕴――接地气,润物无声,养心性,成事成人。
二、课程文化,有生命,显朝气
1.国家课程,校本化,有活力
我们在学校课程体系框架下,将“cheng”文化建设与家课程的实施相结合,借助打造孟小特色的“成长课堂”平台,充分挖掘不同学科课程中的文化元素和连接点,适度整合、拓展,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优化学生多元评价策略[2],师生参与课程活动的面更广、点更深,课程焕发了更大更强的活力,提高了课程实施效能。
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中医传统文化的良好品质,在教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的“中山陵前”一课时,教师适度拓展,由孙中山先生讲到他题写的“博施济众”,是为了褒奖孟河名医丁甘仁热心公益为国为民、办学弘扬中医的贡献,使学生受到了亲切生动的博爱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梳理出教材中相关题材的课文如《永远的白衣战士》《李时珍》等,学习抗击“非典”的医务工作者舍己为人、身先士卒的感人事迹和李时珍编写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时的忘我精神,感受其对病人生命健康的高度负责和对事业的热爱。
笛А⒖蒲Э紊希教师将中药配方中各味中药的不同克数及配伍比等,设计成填空、选择和四则运算题,放手让学生展开了解性研究,组织思辨交流。学生在领略“探索者”和“思想家”[3]风采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孟河名医高超医术背后体现出的诚信、严谨、博学和创新。音乐课上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讲一些孟河名医的相关故事予以旁证,解释,分享心得,加深对博爱、诚信、创新等方面内容的歌曲理解。体育课上,教师关心学生健康,指导学生严格训练,遵章守纪,合作交流,提高技能。美术课则采取拓展教材的策略,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创作佳作,增强作为中国人、孟河人的自豪感。
总之,我们积极寻找“cheng”文化与学科教学的契合点,丰富渗透形式,让学生在“cheng”文化常态化的绵柔滋养中焕发生命活力,健康成长。
2.校本课程,生为本,兴趣浓
我校一到三年级开设生命健康课,由班主任老师组织学生认识身边常见的几种中草药,初步了解药效;师生收集、讲述名医故事。四到六年级开设了校本特色课程――有专门的教材《孟河医派》,有规定的时间,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全面近距离领略医派风采,解读丰富内涵,学生兴趣浓厚。
为更好适应时展,我校拟将以《孟河医派》教材为蓝本,重新编撰校本课程教材《走近孟河医派文化》,分低、中、高年级三分册,使课程实施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三、活动文化,有精神,溢豪气
1.常规活动,巧融合,养正气
我校常规活动主要由节庆活动、经典活动、班级活动和拓展活动等部分组成,但都将“cheng”文化渗透其中,增自信,去危害,养护赤子之心。
如举行迎春节、庆元旦等节日活动,互赠亲手制作的礼物,在互传祝福的过程中增进感情,懂得博爱能让每个人幸福快乐。组织学生开展安全、生命教育和消防、抗震应急疏散演练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应急处置、安全逃生等生存技能,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体育节活动中强调公平参赛、公正裁决就是诚信。科技节中突出科技的发展需要理性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参与艺术节和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博学创新,持之以恒,实现道德思想和心智技艺的长足发展,感受作为一个了不起的孟河人的骄傲。
2.特色活动,形式多,展自信
大力打造我校“cheng”文化特色品牌,为师生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提升学校发展品位。
(1)雏鹰争章,齐争取,自信强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拓展“雏鹰展翅,争做四好少年”主题活动的成果,积极开展“雏鹰争章,争当孟小名医式好少年”特色活动和“博学,我能行”班级学习常规评比活动。
我们设置了四枚以四大名医名字命名的雏鹰奖章,即“小伯雄”章、“小培之”章、“小渭芳”章、“小甘仁”章。各个年级还分别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三级考核指标,并把此考核指标印制在队员的成长记录手册――《成长的足迹》上。这样,人人都把“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的“小伯雄”章,“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的“小培之”章,“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的“小渭芳”章,“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的“小甘仁”章作为自己的目标。
我们每两个月开展一个争章项目(3~4月份争小伯雄章,5~6月份争小培之章,9~10月份争小渭芳章,11~12月份争小甘仁章),每个年级组根据各特色章的内涵与考核指标预先设计好系列活动的方案,辅导员在各自的中队里进行部署,落实,分层次地开展活动,然后在队员们互相协助、督察中对每个队员的成长进行评价和考核,大队部在升旗仪式上对获章的队员进行表彰,颁发奖章。每年6月评选表彰百名“孟小名医式好少年”,目前已评选了4届。此项活动学生参与积极,自信心增强,对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了积极作用。此项活动参加了江苏省和常州市的专题交流会,得到了江苏省少工委和常州市团委、少工委领导们的高度认可。
(2)实践研究,重体验,见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我们是小中医”实践与研究活动,通过各中队的主题班队,中医医师的介绍,校外采集常用中草药的实践活动,中医古方记录等活动,近距离领略祖国医学的无穷魅力。
如我们学校开辟了“丁甘仁中草药实践基地”,发动队员上山挖草药,移植在花盆里。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和少先队大队部合作开展了中草药盆景展示会,现在也已经成了我校学校综合实践课的一个重要活动基地。我校的“我是小名医”综合实践活动获得了常州市、新北区一等奖。六(1)中队的《我想做回小中医》的主题班队课,在区级少先队观摩活动中得到了全体老师的高度赞赏。
(3)德育基地,活动多,快乐多
①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孟河医派”陈列馆(费伯雄故居),成立“孟河医派陈列馆”讲解团(自愿报名、考核、上岗培训)。一年级组开展的“走进孟河医派”主题活动都是由“同德堂”社团的队员和总辅导员共同组织,由讲解员分组进行讲解,增强了学生们“孟河了不起,了不起的孟河人,做一个了不起的孟河人”的信念。
组织观看中央电视台拍制的“古镇医人”和“宝地寻宝”的录制片,寻访孟河四大医家故居,走访四大名医的相传弟子,收集孟河医话、孟河医林轶事及孟河医家的诊疗故事,学生感到活动多,收获多,快乐多。
②利用节假日时间,尤其是敬老节,组织师生代表到孟河敬老院开展慰问演出和义务劳动活动,这已经形成了制度,成为一种习惯。活动深化了思想教育,培育了学生们对身边人的关爱情感,体验到了自己对于别人的重要意义。
四、管理文化,有担当,讲正气
1.制度创新,有针对,正言行
学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启动、示范引领、灵活调整、总结提升”的要求,确定了特色项目创建的实施框架,逐步完善了我校孟河医派文化特色教育建设的相关制度,如《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孟河中心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孟河中心小学教师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孟河中心小学章程》《孟河中心小学学生雏鹰争章办法》《教师一日常规》等学校核心制度,订立细则,正言立行,发挥制度育人、制度管理人的积极作用。
2.团队和谐,讲合作,乐奉献
由行政团队带领五级梯队、各学科组、年级组团队,在学校文化建设总框架下根据需要,“拆”“分”新组课程建设项目组、学校文化布置项目组等团队,实现跨部门、跨学科的资源重组与优化,沿着规划路线图,分头推进,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构建“cheng”文化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完善“成长课堂”和“成长论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维度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彰显我校特色。各个团队凝心聚力,分工合作,乐于奉献,提高了我校办学品位和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3.管理优化,下放权,提效能
创新管理模式,下移管理重心,升格语、数、外和综合四大教研组长为学科责任人,将中层管理的某些权力下放;和中层领导一起参加行政会议,减少行政会议次数和规模,压缩宝贵的时间等资源成本,增加了工作管理中的信息流通量和顺畅度,上令下达、下情上传,减少了对接过程中的信息损耗,给领导层提供了更加全面、正确的决策依据,更好协调了人与人、人与事、部门与部门的相互关系,激发正能量,管理效能大大提高。
面对未来,我们围绕学校教育目标,继续将现代教育理念与“cheng”文化(城、承、诚、成、呈)相整合,以人为本,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大胆创新实施学校课程,完善“成长课堂”和“成长论坛”,提升活动成效。师生在参与“cheng”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得到熏陶、滋养,茁壮成长――成就学生,成就教师,成就学校。在学生、老师和学校的三方共赢过程中,同步提高我校办学品位和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参考文献】
[1]程协润。 孟河医派文化[M].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2:17-42.
但高考对文化经典的考查,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使所有高中一线语文教师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些文化经典教学的粗浅经验,不揣浅陋,抛砖引玉,就正于方家。
一 提纲挈领,抓住文化经典的思想核心
古人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是《论语》的核心理念,而“义”是孟子开宗明义强调的。在经典教学中,抓住这个切入点,对理清《论语》《孟子》的思想,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在教授《论语》时,可以抓住“仁”这一概念来引导学生梳理孔子的思想核心。首先,指导学生将散见《论语》各章的关于“仁”的内容搜寻、摘录出来。学生能轻松地找出孔子关于“仁”的各种论说。从“仁者爱人”,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克己复礼曰仁”,通过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的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孔子“仁”的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孔子思想的域界在于人的道德方面,《论语》类似于一部道德箴言,对人生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表见解。由此,引导学生将《论语》分类整理。
而在教授《孟子》时,“仁政”将是一条能够很好串起孟子思想的线索。“仁政”的基础是“人性本善”,“仁政”的核心是“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仁政”的目标当然是“王道乐土”。一部《孟子》主要的内容就基本涵盖其中了。
二 横纵比对,理清孔孟思想的传承关系
孟子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孟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因此将《论语》《孟子》综合起来进行比较性的考查是非常合适的。
2008年高考文化经典考查是一个比较题:
予谓颇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根据以上两段的内容,简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
随着文化经典考查逐年延伸,命题也必将更多样化。比较型、综合型的命题在近年来成为主流。这种综合和比较可能是《论语》不同章节之间或《孟子》不同章节之间的比较,2009年、2011年是这样;也可能是将《论语》《孟子》综合起来,比较孔孟思想在一些概念或者具体人事理解上的异同,2008年、2010年是这样。因此,指导学生通过横纵比对,理清孔孟思想的传承和异同,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孔孟思想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自如地面对比较型或综合型的题型。
梳理《论语》《孟子》的传承和异同,首先,要抓住几个核心的概念。比如“仁”“义”“礼”“乐”“孝”“耻”“勇”。指导学生摘录《论语》《孟子》中与这些概念有关的内容进行比较。其次,比较几个常见的话题。比如“为政”“个人修养”“君子”“交友”“教育”。再者,孔孟对历史人物或者当时的人物多有评论,在评论之中蕴含褒贬,暗藏观点,也有必要进行整理分析。
三 去粗存精,汲取孔孟思想的健康养分
文化经典学习与考查的最终目的,在于从经典中获得智慧,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而《论语》《孟子》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进步与落伍同在,应当指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经典时去粗存精、激清扬浊、举一反三、古为今用。
比如“孝”是孔孟思想的核心之一。《论语》中对“孝”的表述比比皆是:对父母之孝,孔子要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奉养,也不仅仅是体力上的操劳,更强调发自内心的恭敬和精神上的满足,这样的要求,即使是今天,也仍然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但与此同时,孔子对“孝”的要求也有“父母在,不远游”这样不符合现代生活实际,甚至像“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样违背时代精神的内容。因此,在学习文化经典时,一定要有所扬弃,汲取孔孟思想中符合时代精神内容,从而将传统文化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四 大胆取舍,摸清文化经典命题脉络
文化经典的考查历时五年,综合五年考查的情况来看,考查的内容都是较为浅显的选段,而考查的方式和侧重逐年都在微调,调整的总体趋势在于越来越注重学生自己对经典的理解。
从考查的内容上看,2007年考的是《孟子?公孙丑下》脍炙人口的一个章节,考查的是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2008年开始考查比较题型和综合题型。2008年考的是孔孟二人在“处世态度”上的异同,这样的考法开始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2009年是《论语?里仁》中两则关于“择处”的章节。2010年是《论语》《孟子》中关于“面对外部世界,接受他人建议”方面的章节。2011年考查的是《论语》中“如何对待自己的过错”的几个章节。基本上都是较为经典,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较为浅显的章节。
从考查的形式分析,2007、2008年考查翻译,但从学生答题的情况来看,却不尽如人意。因此,2009年开始考查单选题,这就在客观上降低了难度。到了2011年,又取消了单选题。考查学生理解的第二个小题,则大体稳定,都是针对选文的总体或者局部某一个方面来设题,只是在提问方式上有些微调。
针对五年来高考对文化经典的考查情况,我们在文化经典的教学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1.不求全,不求专,敢于舍去
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落在“浅显”二字,文化经典也不例外。学习、考查文化经典的目的在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因此范围又可以限定在有现实意义,能够古为今用,可以给人启迪的内容之上,因此,筛选《论语》《孟子》中关于学习、为人、交往、治国、修养等方面对现实有借鉴意义的内容加以训练。这样,就可以集中力量,重点突破。2.重理解,重能力,讲究技法
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命题者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面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即使非常熟悉的选段,甚至练过的选段,稍微变化一些提问的角度,答案也完全不同。
2010年考查《孟子?公孙丑》中的一则: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针对选段,出题者的问题是: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这个选段,在平时训练中恐怕大多数学生都接触过,但设题可能都是针对“闻过则喜”这一点来发挥。而这样一来,即使练过,也不能套用平时的理解和答案,而必须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文本,完整、准确地筛选信息,有针对性地回答。
再如2009年,(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2)子曰:“得不孤,比有邻。”《里仁》注:(1)里:居。(2)德:有德之人。(3)邻:亲近。
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学而》)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