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次为您整理了说课物理教案(优秀10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实践活动】
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测出:
(1)体重G;
(2)楼层高h;
(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
2、计算:
(1)上楼所做的功;
(2)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板书】
第一节功
1、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计算:
功=力X距离
公式:W=Fs
单位:焦耳符号:J
3、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单位:W
1W=1J/s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并知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学会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
4、学会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情景的再现和实验模拟体会物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理解按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意义,并感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激发求知__和探究的兴趣。
通过对力的分解实际应用的分析与讨论,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培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一幅打夯的图片,分析为什么需要那么多人一起打夯。
2、模拟打夯,指出用多个力的共同作用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的实际意义,突出等效替代的思想。
3、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力分解成几个分力的方法叫力的分解。
(二)一个力可分解为几个力?
由打夯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力的作用可以分解为任意几个力,最简单的情况就是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
(三)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遵循什么规则?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四)力的分解实例分析
以一个力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可以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因此把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有无数组解,但如果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那力的分解就只有解了。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识梳理知:
1、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因
意义:
(1)道德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道德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衡量个人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尺。
(3)道德对于个人的成长、人生事业的成败、生活幸福的与否都具有重要作用。
①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
②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③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必要性:
①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②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责任庄严使命。
3、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联系:都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区别:
①产生时间不同,道德自人类社会产生后就始终存在,法律是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②实现方式不同,道德主要是通过个人良心、风俗习惯和社会_,通过教育、批评和自省等方式起作用:法律一经国家制定或认可,就由国家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凭借国家的权力强制施行
③调节范围不同,道德调节的范围几乎涉及人们所有社会关系和行为;而法律主要涉及哪些重要的、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
4、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1)联系:从国家的治理来说,法制与的知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区别:
①法制以法律的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则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道德同样是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评价善恶、荣辱的根本标准。我们必须把得知与法制紧密结合起来。
5、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1)继承优良传统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具有无穷的感染力和永恒的生命力。中华传统美德,凝结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
(2)弘扬时代精神
①道德的进步,总是表现在为传统道德精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先进道德的发展,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时代精神,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②道德的进步,总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不同历史时期时代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3)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①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发展本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
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世界各国、各民族创造力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很多各具特色的道德精华,值得我们汲取和继承,有很多富有成效的道德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6、我国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内容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7、以为人们服务为核心
(1)原因:
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私有制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②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
8、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基本内容:
①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
②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
③坚持集体主义,维护集体利益,要保障个人正当利益,使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人价值得以充分的实现。
(2)原因:
①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3)措施: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尤其是要反对个人极端主义。
说教材:
《重力与重心》是司南版必修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重要的基础内容本章从最常见的重力入手,讲授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力学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
1、力的描述;
2、重力及其测量;
3、重心与稳度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力现象,学会基本的力学研究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并结合重心与稳度,强调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描述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生活中测量重力的方法;
3、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
4、会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5、知道重心与稳度的关系;
6、运用重力,重心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器材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各种力现象的奇妙保持对力现象的探索热情,体会重力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示意图,进一步扩展重力与重心本节的重点是力的图示,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与稳度;教学的难点是重心与稳度。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力的示意图和重力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力的图示的描述方法,并通过复习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重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探究均匀、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再进一步联系生活,理解重心与稳度;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复习力的示意图和力的三要素,来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和重力的三要素,再扩展到重心与稳度,强调学生学会画力的图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静态和动态)图片展示奇特的力现象,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通过几幅有关重力的图片来告诉学生今天研究的是最常见的力――重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通过提问,复习初中时是怎样描述力的?(力的示意图);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让学生学习新的力的描述方法,引出什么是力的图示,怎样画力的图示?对于力的图示,学生常常容易出错,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动手画,而不是只记住它的画法所以教师先举例(图4—6力的图示)该怎样画举例(某人用50 N水平向左的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箱子)并让学生动手画,叫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评价与分析学生所画的力的图示,指出他们的错误,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力的图示的画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思考来获取新知识。
教师举例(树叶飘落等)引出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重力无处不在通过力的三要素分别讲解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心)):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重力的大小?引出测量重力大小的原理:G=g,并让学生知道g值会随地球上纬度和高度而变化教师通过作图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那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得出有规则几何形状且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几何中心;教师提问:没有规则的物体重心如何确定?指导学生利用悬挂法寻找重心,学生进行实验,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把知识扩展到;重心的高低影响物体的稳度,教师举例说明;学生阅读课本,利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激光和激光的特性。
2、了解激光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从不同的媒体中学习有关激光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事业,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教师采取多种方式安排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激光的科技电影片,发动学生收集相关材料,组织阅读、参观等均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以下两点:
1、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
激光与自然光比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普通光源发出的是混合光,激光的频率单一。因此激光相干性非常好,颜色特别纯,
(2)激光束的平行度和方向性非常好。
(3)激光的强度特别大,亮度很高。
2、激光的重要应用
激光的应用非常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目前的重要应用有:光纤通信、精确测距、目标跟踪、激光光盘、激光致热切割、激光核聚变等等。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本节内容,可以作为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1、究竟什么是激光呢?
2、激光是如何产生的?
3、激光都有那些特性和用途呢?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电压表的使用包括电压表的读数和电压表的连接。在电压表连接时,首先要选择量程,其次是把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中,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
本节的难点是根据电压表不同的量程去读数。应当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
教学过程分析
1.通过比较电流表和电压表,加深对电压表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前面学完电流表使用的基础上,学习电压表有类似之处。因此在教学时,首先提出测电压的必要,其次指出测电压的仪表叫电压表。在介绍了电压表之后,要把电压表与学过的电流表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方法是每两个学生位一组,课桌上摆放一块电流表和一块电压表,看一看表头的标记有什么区别?表盘的标度有什么区别?表盘的`接线柱标记有什么区别?
2.介绍与量程对应的表头读数。在使用电压表测电压前,要先估计被测电压值,再确定量程。确定量程后,介绍读数方法。照上图做表头试教板,移动指针练习读数。
3.教师示范连接电压表,侧小灯泡两端电压。在连接教材图6—8电路用电压表测灯泡两端电压过程中,向学生介绍电压表的使用规则(教材中的三条)。
4.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练习连接电压表测小灯泡两端电压。在实验室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练习。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电压表的种类、原理、构造。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活动方式】
制订分类课题:
1、种类
2、原理
3、构造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
查阅有关文档资料
2浏览网上有关站点
3小组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一、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二、具体步骤:
(1)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实验仪器:
1、学具: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2、教具: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2、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3、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前学习的内容:
1、归纳前面所学的物态变化并了解其吸放热的情况。
2、查阅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态变化情况。
3、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了解那些发生在固体和气体之间的。
4、与同学交流观察学习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做适当的记录整理。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学指导、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入(3分钟)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1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2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3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4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5答:蒸发和沸腾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发生地点不同;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6答:能;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教学过程(35分钟)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4、棉线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活动中发现的一些现象。
(1)碘是怎样变成气体的?
(2)什么是升华?
(3)升华时我们必须给碘加热,这说明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4)什么叫凝华?它吸热还是放热?
6、课前同学们收集的物态变化中,哪些是升华?哪些是凝华?
学生活动:在锥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悬挂一段棉线,用酒精灯微微加热。学生观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没有看到液态的碘。学生观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细线上出现针状碘固体,非常漂亮。
学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学生2答: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学生3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学生4答:吸热学生答: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它是一个放热过程。
(说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小结(7分钟)
四、作业布置、教师引导:
1、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有关人工降雨的一些资料和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分别交流。
(1)在这种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3)人工降雨的第三种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学过的知识?
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华、凝华,它们帮助人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a、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
b、归纳出物态变化的网络图或循环图。
(1)食物保鲜
(2)舞台制造白雾
(3)利用卫生球除虫
(说明活动鼓励同学们质疑、提问、补充,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多向思维。老师提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或有的同学不太清楚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使学生体会成功和帮助人的喜悦。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使同学们体会到生活、物理、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服务的欲望)
板书设计:
升华和凝华
一、活动:
1、过程
2、观察、记录现象
3、结论
二、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三、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四、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及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助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质量的单位以及换算;
2.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用具】
大水泥钉、小水泥钉各一枚,订书针一锭,天平。
【教学过程】
引导讨论:
(1) 一根大水泥钉与一根小水泥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钢造的,用途相同;大小不同;重量不同;所用的钢的量不同)
(2) 一根订书针和一锭订书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都是相同材料构成,含有的材料多少多少不同)
(3) 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
1.质量的概念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
(1) 讲解: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补充:生活中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及小资料的讲解。
一只苹果的质量 、你身体的质量 、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一只鸡蛋的质量
教学设计
通过自主学习,课外调查,估测,实际测量等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2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知道长度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课前导学
1 提供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了解长度、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通过调查市场上出售的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搞清如何根据人体尺寸应购买哪种规格的衣服和鞋子,把知识和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3 通过上网查阅有关长度单位的资料,了解“米”的定义的历史变迁。
4 上网查阅钟的发展史。
教学重点
1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2 学会使用机械秒表测时间。
教学难点
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室,厘米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米尺(30)
机械秒表{30}、电子秒表
教学方法
观察 讨论 实验 多媒体教学
一、教材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人教版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以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汽化与液化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汽化与液化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液体沸腾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设计好实验,预测出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关键部分,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沸腾和蒸发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之一,学生已经产生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了解沸腾的特点和蒸发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学生还是比较不熟练,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在这个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后多动手设计小实验、多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过程中吸热(蒸发可以致冷)。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可以感觉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相关,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交流,能够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的过程是吸热的。
(2)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
(1)理解沸点的概念。
(2)通过与实际相结合,理解影响沸点的因素。
塑料袋、铁架台、酒精灯、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中心有孔的玻璃板、水、秒表、注射器、橡皮塞。
四、教法与学法
针对以上的教学重难点,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及编写的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本课时主要采用了以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与之对应的学法有实验观察、合作交流和结合生活的方法。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蒸发过程吸热以及水沸腾的特点,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演示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酒精,挤出空气后扎紧口。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走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么解释这些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究竟为什么失而复得?
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设计意图】该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橡皮筋扎紧。
归纳总结:引出汽化和液化的定义。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个类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的
液化和汽化现象。
(二)推进新课
1)沸腾
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
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呢?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
归纳小结:物理学把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称为沸腾。
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进一步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
学生讨论,猜想和假设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提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
重点观察: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观察更有针对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实验需要确定实验器材
小组试验和收集数据
【说明】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个过程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表格中。分析数据、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