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摩擦力》教案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的特点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待学生回答后,我们本节就要来学习科学探究:摩擦力。
2、进行新课
(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在每个大组我抽取了两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我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我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我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课堂小结
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
一、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2、能独立设计记录图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体会到通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的重要性。
2、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知识性目标:
1、 能够通过实例体验常见的各种力。
2、 能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
3、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物体下落的原因。 stse目标:能举出各种力在生活中应用的更多实例。
二、教学重点:自主、合作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认识地球引力这种直接作用物体上的力。 四、教法:谈话、讨论、合作、引导、评价 五、学法:讨论、合作、探究、自学、交流
六、教学准备:乒乓球、烧杯、水、木片、松紧带等物品12份;记录单12份;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寻找常见力。 师:同学们,今天我和你们将继续走进《夺宝之旅》,一起成为 生:夺宝奇兵。 师:为了夺到宝物,我们看看今天我们将要解决哪些有趣的问题呢?出示课件!(课件)师:啊,问题出现了,看样子我们有麻烦了?好,下面我们就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利用这些给定的事物寻找各式各样的力呢?找出一个力,记在宝盒钥匙上一上。注意组长要组织好,人人都想办法啊,边商量边实验! 小组开始实验,记录。 师:我看有的同学连书包都利用上了,可为用心良苦啊。哪个小组谈谈你研究的情况!在说的时候尽量以“我是这样研究的……这个力叫……”形式说吗? 生:我是这样研究的,把……,这个力叫弹力。 生:我是这样研究的,把……,这个力叫吸力。 师:吸力!这个名字起的不错。我也给他起个名字叫地球引力,行嘛! 生:我是这样研究的,把……,这个力叫摩擦力。 生:我是这样研究的,把……,这个力叫压力。 …… 师:还真多,同学们细致又认真。找出了这么多的力,可以看出力的家庭成员还真不少啊。你们能举出这些力的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吗?请小组一起完成宝盒钥匙的第二项,但这次要求我们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每种力与实例填进去!时间5分钟。来吧!(课件) 师:谈谈行吗? 生谈实例。 师:看样子力与我们的关系怎么样呢? 生:非常密切,离不了。 师:哈,那你们想想,这么多力太乱了,能分一分类吗?分成两类,想想你们刚才先实验的情景! 生:可以把压力、摩擦力、压力……分为一类,还可以把地球引力,磁力分成一类。 师:很棒!那这是按什么分的? 生:都是人给的力,另一个是地球或其他人给的。 师:是啊,人给力的时候都是怎样的?地球或其他的物体给力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生:人给力的时候都挨着物体,而地球引力却没有。 师:very good。
(二)、探究重力。 师:讲到这,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故事,我们听听? 师放牛顿与苹果的故事。 师:牛顿也遇到了问题?你知道他遇到了什么问题吗? 生:他是想苹果为什么落下来呢? 师:同意吗?是啊,为什么呢?这样行吗,用你手中的小物体再试几次,但试的时候注意观察它是如何运动的?并抓住这个幕后凶手!找出原因。记在宝盒钥匙三。好开始吧! 小组进行实验,记录。 师:是谁使他们动起来的? 生:地球。 师:怎么做的? 生:给了他们一个吸引力。 师:说的有道理,那么想更准备的认识地球引力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了解呢? 生:看课外书,上网,向老师,父母请教。 师:是啊,那咱们书上的科学在线上就有它的资料,我们里面学学吧,但学后我们要交流感想,对电视中的小问题进行一下讨论,交流。开始吧! 生自学科学在线。 生交流读后感。对地球引力加深了认识。
(三)、评价: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夺宝之旅即有趣又有成功感,每个小组的宝盒钥匙一定能开启宝盒,得到自己喜爱的宝物。好下节我们继续走进夺宝之旅,寻找科学宝物,因为你们是非常棒的 生:夺宝奇兵。 师:下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
2、能判断并运用决定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及数学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实验中培养观察操作、归纳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养成严谨、创新、理性、求真、协作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
【难点】
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使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实验导入:前面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中强调:物体在不受力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即处于平衡状态,换句话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那为什么我们在推桌子的时候桌子并没有动呢?在桌面用弹簧拉动物块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块受到拉力为什么还会是匀速直线运动呢?引出课题《滑动摩擦力》。
环节二:建立概念
1、学生分组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桌面上的木块,感受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并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尝试描述滑动摩擦力的的定义、方向、大小。教师之后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观察进行总结明确概念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i,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方向总是阻碍物体运动,故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回忆旧知,归纳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
(1)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并存在挤压力;
(2)接触面粗糙;
(3)有相对运动。
通过几组演示实验来验证以上条件,如不接触的两个物体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接触但没有相互挤压力的情况,学生也可自行尝试验证,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得记忆和理解。
(2)教师明确说明摩擦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根据以往对力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环节三:深化概念
【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的探究】
1、小实验:
a、将手放在桌面上轻轻滑动,用力!再用力!再用力!感觉滑动摩擦力不断增大;
b、 将手放在纸上重复上述动作。
2、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实验器材:滑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棉布、纸等。
(3)实验步骤:
a、提出问题: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b、作出假设:
①跟作用在接粗面的正压力有关系
②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
③跟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系
④跟运动速度有关系
c、证明假设: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滑动摩擦力
d、分析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首先强调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小组代表上台进行数据分享,最后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
环节五:小结作业
1、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对摩擦力有怎样的认识。
2、作业:如何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什么时候需要增加滑动摩擦力?怎么办?
(2)什么时候需要减小滑动摩擦力?用什么方法?
方法归纳:
(1)改变动摩擦因素μ
(2)改变正压力
四、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最大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1。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
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跟滑动摩擦力条件的区别是:
3、大小:两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零和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
实际大小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
4、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①所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是指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物体将要发生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比如物体静止在粗糙斜面上,假没没有摩擦,物体将沿斜面下滑,即物体静止时相对(斜面)运动趋势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②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可用假设法。其操作程序是:
A.选研究对象----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
B.选参照物体----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且施加静摩擦力的物体;
C.假设接触面光滑,找出研究对象相对参照物体的运动方向即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
D.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一一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③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5、静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物体的接触面受力物体上。
【例一】下述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B.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正压力成正比;
C.静摩擦力只能在物体静止时产生;
D.静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相反。
【例二】用水平推力F把重为G的黑板擦紧压在竖直的墙面上静止不动,不计手指与黑板擦之间的摩擦力,当把推力增加到2F时,黑板擦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是原来的几倍?
摩擦力没变,一直等于重力。
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比较
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符号及单位
产生原因表面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表面粗糙有挤压作用的物体间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摩擦力用f表示
单位:牛顿
简称:牛
符号:N
大小f=μN始终与外力沿着接触面的分量相等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与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问题:
1、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
2、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吗?
3、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吗?
课堂训练:
1、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两个相对静止物体间一定有静摩擦力作用。B.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静摩擦力对物体总是阻力。D.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体越重,使它滑动时的摩擦力越大,所以摩擦力与物重成正比。
B.由μ=f/N可知,动摩擦因数与滑动摩擦力成正比,与正压力成反比。
C.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D.摩擦力总是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
3、如图所示,一个重G=200N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和水平面间的摩擦因数μ=0.1,同时物体还受到大小为10N、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作用,则水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A.大小是10N,方向向左。B.大小是10N,方向向右。
C.大小是20N,方向向左。D.大小是20N,方向向右。
4、粗糙的水平面上叠放着A和B两个物体,A和B间的接触面也是粗糙的,如果用水平力F拉B,而B仍保持静止,则此时()
A.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F。
B.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
C.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零。
D.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
答案:1.ABC2.ABCD3.D4.B
阅读材料:
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
在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中,空间间隔(长度)S、时间t和质量m这三个物理量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一根尺静止时这样长,当它运动时还是这样长;一只钟不论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处于运动状态,其快慢保持不变;一个物体静止时的质量与它运动时的质量一样。这就是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到了十九世纪末,面对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经典力学遇到了困难。在新事物面前,爱因斯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于1905年发表了题为《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创建了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指出:长度、时间和质量都是随运动速度变化的。长度、时间和质量随速度变化的关系可用下列方程来表示:,(通称“尺缩效应”)、(通称“钟慢效应”)、(通称“质—速关系”)
上列各式里的v是物体运动的速度,C是真空中的光速,l0和l分别为在相对静止和运动系统中沿速度v的方向测得的物体长度;t0和t分别为在相对静止和运动系统中测得的时间;m0和m分别为在相对静止和运动系统中测得的物体质量。
继狭义相对论之后,1915年爱因斯坦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指出空间——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体的分布,使人类对于时间、空间和引力现象的认识大大深化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统称为相对论。
一、教材的特点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 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具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木块、一块木板、一块玻璃板、一条毛巾、两个钩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的要求选择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摩擦吗?”待学生回答后,我又继续问:“既然大家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那你们能不能举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例子呢?”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
2、进行新课
(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学生举例后,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并将他们所举的例子进行了简单归类,同时列举了几个他们熟悉的例子。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在每个大组我抽取了四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我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我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我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课堂小结
我先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补充。因为学生大都只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小结,但对学习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做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我在学生小节后做了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探索知识的过程比单纯的学习知识更重要。
七、教学反思
第一点,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猜想时,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大胆地进行其它猜想。
第二点,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学探究,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以达到教学目的。而这个教学环节对能否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学生探究时的组织教学。
第三点,由于这是一堂科学探究课,所以教师在引导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语言的技巧性;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四点,由于这一节教材的容量较大,本节内容分为两节课来完成。第一节课完成科学探究,总结实验的方法叫“变量控制法”;第二节课再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1、知识目标:我国的经济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作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分析各经济结构的地位、作用,提高学生比较辨别能力。
3、觉悟目标:通过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学习,使学生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法。
忆一忆:上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其中,最后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生答,师归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最后一句话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议一议:这个总目标可以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可以分为哪几个?它们各自是什么含义?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这个总目标可分为富强、民主、文明三个方面。其含义请看投影1: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富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民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文明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教师:这三个小目标就是我们第四课要学习的全部内容。请阅读教材目录,了解第四课的主要内容:
放投影2:
第四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第二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第三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是怎样的经济?该如何建设?下面我们就先学习第一节第一个框题。
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板书)
同学们在语文课里学过这样一篇文章:—位女青年夜校放学后骑车回家,路上车胎爆了,又急又怕的她终于在一对青年夫妇开的修车铺里获得了热情的帮助,车修好了,焦虑和恐惧的心情也被这对夫妇的热心化开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家修车铺的存在,有什么意义?20xx年国家在西部开发中,新开工12个重点工程,总投资3000亿元。其中长达1118公里的青藏铁路开工,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把青藏铁路这样的工程交给上面修车的这对年青夫妇来完成,行不行?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分析)
修车铺的存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解决了这对夫妇的就业,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在我国,有许多这样性质的小修理铺,它们都具有这些作用。但是,他们的技术和设备不可能去完成像青藏铁路这样的工程,这些工程就交给了大企业和大公司。可见,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大小不一、各具特点的多种经济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现阶段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制度。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舞台上,活跃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有的生产资料归个人或家庭拥有,像修车铺那样,有的归外商所有。但舞台上的主角是公有制经济。
(一)公有制经济是主体(板书)
忆一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的基础是什么?
1956年底,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放投影3:
国有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一)能熟练使用打点计时器。
(二)会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
(三)会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四)会设计表格并用表格处理数据。
(五)会用v-t图像处理数据,表示运动规律
(六)掌握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语音描述运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一)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某种规律的研究方法。
(二)经历实验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好调整。
(三)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体会实验的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培养根据实验结果作出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探究目的:
探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猜想】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有几种可能:
变化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匀变化等。可结合速度图象描述猜想。
【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提示如何测量出不同时刻的物体运动速度;最后确定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学生活动】实验过程:
1、附有滑轮的长度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用一条细绳栓住小车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适量的钩码,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上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难点】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将手举在空中并尝试前推,再请学生将手压在桌面上并尝试前推,引导学生发现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受到了某种阻碍。结合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阻碍说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这种力叫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进而引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问答: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力时手和桌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得到手紧贴着桌面移动,手和桌面之间产生了摩擦的结论。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提出“滑动摩擦力”并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自主探究: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显微镜下物块与桌面接触面的微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显微镜下的接触面与肉眼观察时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总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所以当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小组讨论:请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一: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发现手越用力压桌子,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测可能与接触面压力有关。
猜想与假设二:滑动摩擦力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产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设计实验:带领学生回顾测量力的大小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明确实验器具,而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师提示:教师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并且因为是通过二力平衡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在拉动物块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匀速。
实施实验:学生按计划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确实与接触面的压力和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也越大。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情况下利用了摩擦力,哪些情况下需要防止摩擦力的危害。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观察生活当中还有哪些情况是利用或防止了摩擦力的危害,并想一想是怎样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