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致橡树》优秀教案【精选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

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难点: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美读、美感、美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苏芮演唱的《牵手》)

大家一定被这首歌感动了,是啊,牵了你的手,今生就要一起走。从这首歌中我们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坚贞执着的爱情。爱情也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位新时代女性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

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

(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

三、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师:这首诗歌的标题叫做《致橡树》,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我如果爱你”中“我”“你”应该指什么呢?

生:木棉和橡树

师:对,整首诗歌就是木棉对橡树的爱的倾诉(板书)。如果整首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同学们认为从哪里分开最合适?

生:这些都还不够。

师:对,那么我们看第一节出现的最多的词是什么?对了,“不”,那就说明诗人对这些爱情形式采取的是一种否定或不认同的态度。现在请根据下列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

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第一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对此持什么态度?代表了哪些类型的爱情观念?

师分析、明确: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师:要读出激昂强烈的情感,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词语的重读?对,是“绝不像”、“绝不学”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感受诗人对三种世俗爱情的激昂强烈的否定和批判之情吧!

生齐读诗歌第一节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四、精读第二层

后一部分作者倾诉了自己向往的爱情观。是怎样的呢?(同学讨论、回答)

1、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

3、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4、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5、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6、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人格的独立平等是爱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诗眼,前面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基础,后面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五、小结

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这首诗,舒婷既表达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平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之中,尚且不能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所说的人的“自由”,因此,我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的_---------站着的人。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请读读她发爱情宣言:

(屏幕)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是无疑是女性要求精神平等,人格独立的宣言,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让我们来再次朗读诗人的爱情宣言。

教师寄语

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了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在这里,老师也有一首诗送给大家:

十七岁的爱情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将坠满甜蜜的硕果

六、板书设计: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实用爱情

痴情鸟——爱情至上——依赖攀附,失去自我我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奉献者

橡树——铜枝铁干,刀、剑、戟(阳刚之气)—平等独立

木棉——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同甘共苦

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篇2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致橡树》教案 篇3

《致橡树》教案

教学目标 1、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5、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学生间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在西方,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

(一)初识诗歌 o

1、走进作者

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

2、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

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梁小斌等。

3、解 题

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明确:木棉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二)鉴赏第一部分

(1)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爱情诗?爱情哲理诗?作者又是如何把抽象的主题形象地表达出来的?

明确:爱情诗。借助了一系列的意象。

(2)第一部分写了那些意象?对这些意象诗人是持什么态度?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诗人持否定的态度。

诗人为什么要否定(因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爱情观:①极力攀附②单方痴恋③一味奉献 ;这种爱情,爱的双方没有平等、独立可言。)

具体分析: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3)作者写到“日光”、“春雨”两个意象时,不像前边有完整的句子。如果让你补充完整,这两个句子该怎么写? 参考写法:

甚至也不止日光,用慷慨的光热,使你容光焕发 甚至也不止春雨,用无声的甘露,为你洗去一路风尘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干涸的心田。 (4)如果去掉前面这六个意象,诗歌的表达效果会如何?

明确:不形象,无法使人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印象,更失去了耐人寻味的效果。

指导: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 (5)学生齐声朗读。

(三)鉴赏第二部分

(1)在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 请一名同学读第二部分。要求其余同学们在诗中划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

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 明确:

橡树: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坚毅刚强、敏锐有力——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木棉: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美丽热烈、真挚柔韧——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

(2)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理想爱情(向往)?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精神默契,感情交融,灵犀相通,心心相印。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 ——相互平等,彼此各有一方土地,各有一片蓝天。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同甘共苦,既独立,又相依。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指事业和国家。古人云: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和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更要爱对方的事业,爱对方生活的土地,这才是爱情的升华,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指导: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平缓的,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柔,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请大家仔细品读、体味。

(4)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第二部分。 小结:(1)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2)诗人所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3)周恩来总理说过:“青年是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要努力使自己长成一棵茂密的参天大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果过早地涉猎这个禁区,那只会品尝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最后祝愿同学们在将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四、练一练

1、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题。 牵手

清明节那天 所有的女友

都被一双双大手牵走

只留下我 还有一片哀愁 我也要走

带上九百九十九朵丁香 放在你的坟头 陪你到天长地久

因为你曾说你最喜欢丁香般的姑娘 而你那双曾托起溺水女童的大手 却再也不来牵我 等到千年颤抖的手

⑴诗中“一双双大手”指的:

⑵“只留下我/还有一片哀愁”中,副词运用的作用是:

⑶简析诗中“你”的形象。 参考答案:⑴各人男友粗壮有力的大手⑵“还”与“只”相呼应,意思是只有我没有被人牵走,而女伴们带走了欢乐,哀愁却被留下。突出了我被哀愁笼罩的情景。⑶你是一个有情有义、热爱生命又不吝惜生命的男子汉。

2、欣赏新诗,体会其特点。 远和近

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六、课文总结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的爱情。一改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求显露,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和回味的余地。但也使得许多诗失却了传统的明朗色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

七、作业

1、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

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2、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

3、课后积累:

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 “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

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 , 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 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使人痛苦 ,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茫。 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 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前苏联,尤•留里科夫);

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英国,莎士比亚); 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安德烈•莫洛亚); 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 (法,莫里哀);

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 (前苏联,留里科夫);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莎士比亚)。

附:板书设计

致橡树

内容 态度 结构 主题

凌霄花、鸟儿

源泉、险峰 依附、衬托、牺牲 橡树 否定 破 追求地位的平等

日光、春雨 心心相印的爱情

木棉---------------对等---------------------- 橡树 肯定 立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

提示: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 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提示: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平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

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五、练一练,听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提示: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六、作业

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

《致橡树》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 知识内容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 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三、学习方法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3、通过比较阅读《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附:板书设计:

攀附式爱情

否定 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 精神独立、人格平等 崭

橡 心灵相依、互相扶持 新

树 肯定 共同语言、心有灵犀 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 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 情

坚定信念、执著追

《致橡树》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致橡树》是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是诗歌的诵读与欣赏,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这些诗歌的作者、时代、题材各不相同,风格差异也比较明显,但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致橡树》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鉴赏它,有助于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职中的学生基础较差,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鉴赏诗歌的基础极为薄弱。但这首诗的内容与爱情相关,跟生活贴近,学生会比较感兴趣。所以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进而提高理解能力。同时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怎样生动形象地启发、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是我们职教语文“合格”“够用”的一种诠释,这个“合格”,关乎做人的合格;这个“够用”,需要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关于朦胧诗派和舒婷的文学常识;通过熟读背诵积累优美诗句。

(说明: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学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2、能力和情感目标:探究《致橡树》中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说明: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3、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依据:本诗的创作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诗人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了解了诗人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2、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依据: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与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对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个难点了。)

四、教法、学法:

我所教的是幼师专业的学生,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据此以及本诗的特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环境下激情诵读——讨论交流——理解领悟——拓展创新的自主探索学习方式,运用反馈法教学。

六、教学过程:

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讨论,即在反复诵读的同时,以讨论探究比较的方式感悟、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因此,我把教学步骤设置为情景导入——以疑促学——自主探索——拓展创新——巩固练习。

1、情景导入:好的导语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从而有助于教师教学。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让学生欣赏画面,同时齐背诗词,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

2、以疑促学:学生通过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导他们从课题、作者等进行多角度质疑,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3、自主探索: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在自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边操作,边学习,边思考,在总结中交流,在交流中提高,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1)听读:让学生在配乐范读中接受语感的熏陶,引起情感的共鸣。

(2)品读:让学生初步品味全诗的情感,逐步明确意象的内涵和诗人的态度。

(3)交流:学生自学后,相互传递信息。教师捕捉反馈信息及时调控,并抓住最佳契机,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个别点拨,再在众多的反馈信息中,提取有争议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做集体指导,以突破重难点。如本文着重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作者否定的爱情是什么?这样的爱情,你能从生活中找到例子吗?对此,你怎样看?

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诗人向往的爱情是什么?你最认同哪一点?

(4)激情诵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创造性朗读。至此,学生必能表达出诗的节奏、音韵、情感,达到旁若无人、如痴如醉的忘我境界。

5、拓展创新:

(1)欣赏裴多菲的配乐朗诵《我愿意是急流》,比较阅读,这两首爱情诗在思想感情的表达和艺术技巧的运用上有何异同?

(2)花季雨季,当爱情提前到来的时候,对照《致橡树》中提到的爱的条件,你会怎么办?

这一环节最具创新,在学生热烈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并以两首精心准备的诗《妙?不妙》、《十七岁的爱情》送给学生,在师生齐诵声中结束。

6、巩固练习:

学生以诗的形式写并交流:凌霄花,我想对你说

或:绿阴下的小鸟,我想对你说

妈妈(外婆),我想对你说

舒婷,我想对你说

致橡树教案 篇6

《致橡树》教案 (2课时)

语文组:李铮峥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现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对平等独立的爱情的憧憬,以及对“人”的关切之情,并希冀由此赢得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教学重点 :

通过诵读和品味,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

教学难点 :

品味意象内涵,理解象征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 : 2 课时

教学步骤和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定向导入 :

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简介作者 : 【在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舒婷。】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 的 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三、 多媒体播放 范读 【 诗歌需要有感情地朗诵,请大家听听范读。 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点字词的读音 。 听完了范读,那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尝试朗诵这首诗歌。】 请1—2个 学生 (分段) 朗读 (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四、题解 【 课前大家已经做好预习,刚才我们又一起读完了这首诗, 相信大家 对 这首 诗已有了初步的印象。 】

1、此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各指代什么? 【可以在书上划一下,然后回答。】

明确 :“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2、 诗的题目是《致橡树》, “致” 在这里是动词,橡树是宾语。那么“致” 是什么意思 呢 ?其主语是什么? 由此 可见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 【好,请同学说说】

明确 :“ 致 ”: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主语是:木棉(被省略),致的对象(宾语)是橡树,即为:木棉对橡树的表白。可见本诗的主要意象是:木棉和橡树( 注意这两种树 都是高大壮美的乔木)。

【这里的“橡树和木棉”作为意象,肯定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那么它们分别 象征什么 呢 ? 大家思考一下。提示:前面我已经说过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诗,众所周知,爱是建立在彼此欣赏、相互喜欢的基础上的,于是在诗中的 橡树:象征男性美;木棉象征:女性美。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 便是 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 】

五 、抓住意象,品读第一层 : 【除了橡树和木棉,在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的意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在书上做好标记】

1、现在大家一起来说说。 本诗中还出现了哪些意象? 明确 : 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2、那么对这些意象,诗人持什么态度呢 ?

明确: 诗人是 否定 的态度。 【 不知大家在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诗人写了这样一句:“ 不 , 这些都还不够 ”。) 诗歌 正是 从 这句话 开始阐述一种新型的爱情观。“ 不 ”,是个否定词,它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我们已经知道诗人对这些意象是持否定的态度】

3、但是 诗人否定的程度一样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 : 不一样。“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 也不止像泉源 ”,“ 也不止像险峰 ” , “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 在诗的第一句“我如果爱你——”后诗人就开始表达自己的观点,是。.。】( 这样引导学生回答出以上句子) 【大家自己读一读,可以读出声来,体会一下。 很显然 ,“ 绝不像 ”、“ 绝不学 ”表示诗人是坚决否定的,而两个“ 也不止 ”次之,两个“甚至”再次之。所以诗人否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可是大家思考过没有: “凌霄花”和“鸟儿” 分别有什么缺点使诗人坚决否定呢? 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它们。 明确 : ①攀援的凌霄花

“凌霄花” 是一种藤本植物,没有直立的茎, 喜攀援树而生长。这里诗人写它为追求高贵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一切向上爬,完全置人格尊严不顾,借 “ 橡树 ” 来证明自己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呢?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夫贵妻也荣。 诗人是 “绝不像” 的态度。 ②痴情的鸟儿

是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 诗人是“ 绝不学 ”的态度。

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道为对方歌唱 ,却忘了为自己歌唱, 完全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只知道死缠烂打、一厢情愿,反复歌唱单调的歌曲、频频示爱 。 它固然是痴情一片 ,但爱的双方没有共同的根茎,没有共同的基础,这种爱是不稳固的,是一种无资格、不般配的爱。 【上面 这样的爱情,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对此你怎么看? 】【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想到就说】

注: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从大家的回答中,很明显这样的爱是不健康的爱,我们也是很难接受的。说完了“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我们接着来看看“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这些意象 。 在别的诗里 ,它们 可能是被赞美的对象, 同学们,我们也经常说“沐浴在阳光雨露中”之类的话。 但在这里 , 这几样事物又有什么样的共同点?使得诗人否定它们 ? 【我给大家具体来分析一下, 然后你们自己做总结归纳。】

A.险峰 :让橡树长在其上,从而使橡树显得更高大、伟岸,它只是作为一种衬托,默默支撑着大树。

B.泉源 :长年为大树送来清凉的慰藉,不求回报,一味付出。

C.春雨、日光 :从存在以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永无止境地奉献,滋润着橡树、沐浴着橡树,树是有形的,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春雨、日光是无形的,来无影去无踪,他们为了橡树的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记了给自己一个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固然可贵,却容易丧失自我,结果难免令人遗憾。

【 所以 归纳出 它们的共同点是:一种“一味奉献、自我牺牲 ”的爱情。(板书) 】

【当然,我们知道, 在传统的爱情观里,女性的付出是当然的,正所谓“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支持他的女人。 很多女性为了家庭,辞掉工作,专门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伺候丈夫,辛劳地操持家务,应该说是“无功也有劳”。 但 这样的付出只是 一种 “一味奉献、自我牺牲 ”的爱情 。 诗人 在“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这些意象前 用了 —— “ 也不止 、甚至 ”并且说: “ 不,这些都还不够! ” 虽然 并没有 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

让学生举例 【 我们共同来分享一下生活中像这种为所爱的人奉献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

处理1:【大家能够举出这样的例子,也谈了自己的看法,这非常好,我们就是要共同分享,共同探讨,才能真正地认识健康的爱情观念。下面,我来给大家补充个例子】

处理2:【没有同学愿意跟我们分享这样的例子吗?那么,我给大家讲个我身边的例子。】

教师补充举例 :一对夫妻本是大学同学 ,同样的才华横溢、有胆有识,被所有的人看好。可是两个人结 婚后 ,妻子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 ,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自己大好的前途 ,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勤俭持家,使丈夫能够专心工作,完全无后顾之忧。十多年过去了,丈夫事业有成,而妻子没了事业,青春也不复存在,已经完完全全是一个家庭主妇的形象。丈夫开始嫌弃妻子是“黄脸婆”, 便另寻年轻美貌的女子,上演了一出抛妻弃子的悲情剧目。)

【这样的故事是令人伤感的,也许,我们有了健康的爱情观念,并不能完全杜绝这样的悲剧,但毕竟可以使我们的爱情更加健康,对我们来说,是有益而无害的。】

教师小结 : 当然,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 诗人是持否定、批判(板书)态度的,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 是 由衷的奉献也 还 是不够的 。那么,诗人所向往的真正爱情是什么呢?根据课文第二部分,请大家下来思考。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明天我们再一起来探讨,诗人心中向往的理想爱情。】

六、 作业。 根据 第二部分内容,请大家抓住意象,试思考诗人向往的真正爱情。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了解到,诗人对“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代表传统爱情观念的意象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理想的爱情国度,聆听诗人的爱情宣言。】

七、 抓住意象,品读第二层 : 作者否定了传统的爱情观,那么她 向往的真正爱情(板书)是什么呢? 【既然有否定,自然就有肯定,分析第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们提到: 诗人写了这样一句 :“ 不 , 这些都还不够 ”。) 诗 人正是 从( “ 不 , 这些都还不够 ” )开始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

【 同学们,请找出有关的诗句 ,大家一起来朗读一遍。

好,我们共同来分析这些表达了诗人的理想爱情的句子。我已经将诗人的理想爱情分为爱的前提、完整的个性、同甘共苦、灵魂依存这四个方面,请你们来帮我把相关诗句对号入座。】板书四个方面。 分析 :

(1)爱的前提 (双方具有同等的尊严和价值): 【首先,大家说哪一句诗表达了爱的前提】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舒婷自己说“花与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儿、阳光、春雨的给予。”】 ——双方 应该 是独立的个性、平等的地位 , 具有同等的尊严和价值。

(2)双方要有完整的个性 : 【提示:个性是每个人所特有的,诗中的“你”有什么?“我”有什么?】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

—— 【铜枝铁干 象征 着 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

—— 【红硕的花朵象征着女性的 健康活泼 、深沉勇敢。怎样“沉重的叹息”呢? 作者在《 秋夜送友 》诗中写道:“因为我们对生活想得太多/我们的心啊/我们的心才时时这么沉重”。可见“沉重的叹息”是对生活的思考,是感悟到人生使命重大 , 而决意承担人生风险和生活义务的心声,表现了女性的深沉和勇敢 。】 【男性刚强不屈,女性深沉勇敢就是他们具有的完整个性。】 (3)同甘共苦、永不分离 :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 、 流岚、虹霓 。

【诗人告诉我们:爱的双方 ——必须祸福与共,同甘共苦。 而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

——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 双方要 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4)灵魂上的依存 :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紧握在地下的根,相触在云里的叶,风过后的我们,互相致意,彼此心领神会。这真正是“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哪。 ——双方必须相知相依,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必须相互默契,心有灵犀 】 【诗的最后,诗人写到: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

这几句诗很明确地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看法 。】

——当把“ 土地 ”与 外在身躯 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 内在的品质 ,是“根”,是心灵 、 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 于是 ,“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 内在精神领域 的东西。

【诗人完成了她的告白: 爱,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 教师总结: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诗中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不正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重复的脚步么?作者不仅让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成为爱情中应有之义,而且旗帜鲜明地指出,爱情绝不是生活的全部,爱情不应凌驾于事业之上,爱情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只有把爱情的力量化成崇高的事业追求,爱情才能成为一株光辉美丽的长青树。全诗气韵顺畅,喻意明晰,层层递进,力量渐升,最后水到渠成,升华主题。又自然贴切,毫无雕琢之痕,是诗体结构的一种典范。学习《致橡树》重点要领悟诗中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歌的含蓄美,并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了解了诗人向往的理想爱情,大家有什么样的感触呢?相信大家都有自己想说的话。下面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写一小段能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话语。题目是下面这样的形式:】

八、延伸拓展:

1、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感触: “凌霄花,我想对你说”

或:“绿阴下的小鸟,我想对你说” 或:“舒婷,我想对你说”

教师选取学生作品略作评点,并对写作成果给予鼓励。

2、朗诵与表演:充分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之后,我们将自己的理解展现出来: (1)朗读:——低沉到高亢或高亢到低沉都可,要大气。 (2)配乐:——爱情故事。

(3)角色:——A、教师读中心句。

B、二男二女:分角色领读。 C、其余学生齐声诵读。 教师寄语

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了大树,是否已拥有了 “ 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 ” ,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 “ 寒潮、风雷、霹雳 ” ,是否已 “ 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 ” ?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 比如: 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十、作业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编写故事,按小组表演。教师品析,选出作品和节目精品,进行班级间巡回展览。

《致橡树》教案 篇7

《致橡树》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

3、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品味,说出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内涵。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内涵,理解象征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朗读。

3、题目中“致”是什么意思?其主语是什么?可见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其中橡树象征什么?木棉象征什么? 明确:“致”是给的意思。主语是木棉。题目应是,木棉致橡树的诗。本诗的主要意象是木棉、橡树。其中橡树象征着男性,木棉象征着女性。

4.如果说把这首诗分为两个部分,应该从哪里断开?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研读诗歌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节,然后思考: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 明确: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凌霄花有什么特点?诗人对他的 态度怎么样?

明确:凌霄花是一味的攀附,完全的依靠橡树。诗人对他是鄙夷的,从“决不学”可以看出来,读的时候要重读。

生活中的“凌霄花”要找对象,她要找哪些人? 生:(齐声)有钱的、有权有势的,可以供她享乐的……

3“痴情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她持什么态度? 明确: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绝不学”----完全否定,瞧不起。

4、“泉源”和“险峰”有什么特点,诗人又怎么看?

明确:“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衬托“橡树”的威仪,是把自己作为“橡树”的陪衬,二者并不平等。

5、如果说“泉源”、“险峰”象征生活中一味奉献的女性,那么,“日光”、“春雨”又象征哪类女人呢?诗人又持什么态度?

明确:“日光”慷慨地燃烧自己,献出无尽的光和热;“春雨”也用无声的甘露滋润橡树,她们甘愿牺牲自己而成就他人。诗人认为这种单向的奉献乃至牺牲都还不够好!

总结: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无论是“凌霄花”的攀援、“痴情鸟儿”的单向痴恋,还是“泉源”、“险峰”的无私奉献、甘愿陪衬,甚至“日光”、“春雨”的自我牺牲而成就他人,在情感的天平上,她们与“橡树”的关系怎样?(缺乏独立、平等、自强的精神)

五、那么,诗人心中真正的爱情又是怎样的呢?抓住意象,品读第二层:

1、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作者对这部分的爱情是肯定的,所以要读出坚定。

2、找出有关诗句朗读,在诗人肯定的橡树木棉的爱情中,你最认同哪一点?说出理由。

3、学生交流

参考: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双方必须平等独立。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双方必须相知相依,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双方必须相互默契,心有灵犀。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在《秋夜送友》诗中写道:“因为我们对生活想得太多/我们的心啊/我们的心才时时这么沉重”。可见“沉重的叹息”是对生活的思考,是感悟到人生使命重大而决意承担人生风险和生活义务的心声,表现了女性的深沉和勇敢;

——象征女性健康活泼,深沉勇敢。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双方必须祸福与共,同甘共苦。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当把“土地”与外在身躯相比,我们可见到土地是内在的品质,是“根”,是心灵灵魂能够相握的地方,可见,“土地”可以理解为一切内在精神领域的东西。

——不仅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你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总结:

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人格的独立平等是爱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是诗眼,前面的否定为诗眼的确立打下基础,后面则是对它的具体阐发。

4、让我们来再次朗读诗人的爱情宣言

5、总结诗人的爱情观

作者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的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另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暂新的爱情观。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说说他们的爱情观有何不同?

2、谈谈你对舒婷的爱情观的理解

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这个年纪谈爱情,是否太早了点?真的早了点吗?让我们来看这样一首诗:

不妙

他递过一张纸条 还有一个

大胆而深情的微笑

匆匆地解开 匆匆地扔掉

世界上仿佛没有了别的声响 只觉得心在狂跳 烦闷

欣喜

苦恼 怎么办

不知道

我哪会知道

看完这首诗,大家都会心一笑,或许有的同学也有过诗中的经历。十六岁是花季,十七岁是雨季,大家正处于花季雨季,男女同学间往往会产生一种朦胧的情感,这是很正常的。那么,当爱情提前到来的时候,对照《致橡树》中提到的爱的条件,你会怎么办?讨论交流。

教师寄语:

面对你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了大树,是否已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在这里,我有一首诗送给大家:

十七岁的爱情 是一抹迷朦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悄悄地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地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地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地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索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将坠满甜蜜的硕果

舒婷《致橡树》赏析 篇8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言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