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并诗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滕王阁序并诗教案优秀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 篇1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2~5段。

《滕王阁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2、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3、了解相关文言知识及文学典故。

4、积累“故”、“尽”、“属”、“即”等实词义项,“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5、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2、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3、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难点

文中的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鸛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关于文体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初唐文学家。

王勃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滕王阁序》是他的著名文章,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也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四、通读全文

1、通读全文,解决生字注音。

2、对照书下注释,粗通文意,划下不理解的语句。

3、分段请同学在全班诵读,教师纠正字音,明确停顿。

五、作业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分组分段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进入文章情境。

二、课文分析

1、第1段

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起笔先介绍滕王阁的所在地,“豫章故郡,洪州新府”,由古及今。接着由天及地,写天地的广大,写滕王阁的具体地理位置,其中“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句,更写出了滕王阁的宏大气势。

如此灵秀美丽的工地,一定也会产生杰出的人物吧。“雄州物列,俊采星驰”一句由陈述地理位置转而对人进行描写。在盛赞了宾主之后,又盛赞了这次盛会,最后,又谦逊委婉地介绍了自己参加这次盛会的原因。

2、第2段,第3段。

2、3两段写景。

先点明时间,深秋季节,骤雨初歇,山峦景物全都笼罩在一片暮霭之中,从楼上向下眺望,绣闼,雕甍,山原川泽,闾阎扑地,舸舰弥津,再衬以水面上传来的缕缕鱼歌以及穿空飞过的大雁的啼叫,有声有色,亦动亦静,引人入胜。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千古传诵。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可算是全诗意境之眼。

作者一反传统悲秋的习惯,将眼前的秋景注入了心中的豪迈,使景物描写平添了一份洒脱之气。

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当堂背诵,背诵时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及重点句。

教师可请一两位同学当堂示范,但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要强求。

3、第4、5段。

写宴会盛况,并抒发人生感慨。

第4段作者紧承上文景物之美的描写,说到美丽的景色使自己情绪激动。极写管弦之感,歌声之美,铺陈宴会宾主欢饮娱乐的场面,多次使用典故,简练、含蓄的表现宴会的豪华。但一想到“四美具,二难并”,心绪一转,不由得“兴尽悲来”,由喜悦渐生愤慨。接下来的几句,一方面体悟天地之大,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感情基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此看出,“兴尽悲来”才是全文情感的主脉。

“兴尽悲来”,而想到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空有绝世才华、却远离都城,无可施展;心怀君主,却不知何年何日才能被召见,不由得让人感慨“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大有生不逢时之感。然而作者并没因此而消沉,反而因之以自劢,在文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乐观向上,不懈追求的决心和勇气。其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最高思想意义的警句,表明了克服一切困难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就算身处逆境也不轻言放弃的积极、乐观、坚定的品质。“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郝援引于此,表明了他不放弃自己理想,高尚的人生观。

学生熟读,背诵2—5自然段。

4、第6、7自然段

述说自己的身世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知己难遇。

三、作业

1、背诵课文2—5段。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题的检查。

三、总结骈文特点。

可采用学生自己归纳,汇总后老师指导方法。

由此文可看出骈文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讲求平仄,用韵严格,注意藻饰和用典。

四、课上练习

1、填空。

①中国江南三大名楼指_______________。

②“初唐四杰”指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勃,字_________,绎州龙门人,初唐文学家。

2、《滕王阁序》中出现的成语有哪些?

3、默写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

②,。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③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

④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4、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问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①“一楼何奇”中的“楼”指。

②“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

参考答案:

1、①滕王阁,岳阳楼,鹤雀楼,黄鹤楼。

②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③子字。

2、物华天宝,老当益壮,钟鸣鼎食,人杰地灵,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一介书生,高山流水,俊采星驰,穷且益坚,青云之志。

3、略

4、①岳阳楼②“忧”和“乐”

《滕王阁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 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注释,疏通文意,讨论研究、形象描述,体会骈文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

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结构图:

二、整体感知 深入研读

第一部分:概写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突出人杰地灵。扣“洪府”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历史久远。(时)

星分地接,襟带控引――由天及地,宏伟辽阔。(空) 地 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物及人,资源宝贵。(物) 人 杰

主宾尊贵,俊采星驰——由文及武,盛会空前。(人)

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也紧扣照应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扣“秋日”

(一)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 “流丹”, “耸翠”, “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 “写尽九月之景”。

这句是因果性的推论。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用电影手法,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 近景

“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中景

“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 远景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千古绝唱。)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二)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1、“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2、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3、“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

5、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叙述主体,“六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6、“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用三字句,加快节奏。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7、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

8、“舸舰弥津”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

9、“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变而为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由此引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10、“渔舟唱晚”,写生活之乐;“雁阵惊寒”,写候鸟之歌。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拓展延伸 再读品味

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四、小结作业

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再读文章,体会作者抒发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感受作者“居卑位而有为”的进取精神。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晚秋暮色图

色彩变化 远近变化

上下浑成 虚实相衬

课时 篇4

教学重点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