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神经调节》教案【优秀3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教学课时 2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师提示。
〔提示〕:这些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回答,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板书〕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缩手反射
膝跳反射
非条件发射 哈欠反射
反射的种类 惊弓之鸟
条件发射 谈虎色变
眨眼反射
望梅止渴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4.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
〔问题〕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
〔答〕略。
〔板书〕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思考与讨论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及板书〕很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
【探究与交流】:
突触中传递的递质中有一种是兴奋性递质叫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在发挥作用后,很快被胆碱酯酶分解为胆碱和乙酸。研究发现有机磷杀虫剂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被破坏。结果动物会怎样呢?
【课外实践】: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瑞典和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早发现了在神经细胞之间某种信号的传导,即所谓的“慢突触传递”。这些发现对了解大脑的正常功能,以及信号传导中的'紊乱如何引发神经或精神疾病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人们研制出了治疗帕金森综合症以及其他抗精神疾病的药物。请你收集相关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板书〕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资料分析〕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
3.这些例子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板书〕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思考与讨论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能是H区出现了问题。
〔旁栏思考题〕
提示:记忆必须加以巩固才能持久,巩固的方法是复习。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的信息量非常大,据估计仅有1%的信息能被较长期地记忆,大部分都将被遗忘。能被长期贮存的信息是反复被运用的。通过反复运用,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循环,从而延长信息在其中的停留时间,这样就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转入长期记忆。
第九章 神经调节
第一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
教学目的:
1、识记神经系统的组成。
2、应用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的知识,以及反射和反射弧的知识。
3、学会膝跳反射实验。
教学重点:
1、 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 反射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神经元的功能和分布。
2、 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
教具准备:
1、 神经系统的组成的挂图。
2、 神经元模式图的挂图。
3、 中枢神经系统灰质、白质的挂图。
4、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挂图。
5、 反射弧的模式图的挂图。
教学分析:
本章的引言部分十分重要,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插图进行认真的观察,再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然后由学生回答引言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导出本章课题,并且引出第一节的 1 系统整体的挂图和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剖面图来讲述。首先,要讲清楚灰 质和白质的概念,因为不论脊髓和脑的结构多么复杂,而它们都是由灰质和 白质构成的,其次,要讲清楚神经中枢和神经节的概念。最后可以列表进行综合性小结,以理顺名词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层次。
通过综合性小结应该使学生明确:从结构上看,神经中枢和神经节都是由一些同功能 神经元细胞体形成的;但是从分布的位臵看,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灰质里,神经节则位于周围神经系统的一定部位。 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教学,首先要组织学生做好膝跳反射实验。实验后应该让学生来回答实验指导中的讨论题。在此基础上,列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见到的 反射活动,最后总结出反射的概念。在反射的概念明 确以后要运用反射弧模式图和膝跳反射图解,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反射弧是指 发生反射时,神经冲动传导反途经的结构。它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 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同时指出,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 基础。
通过本节教学,还应该让学生明确几个问题:
①神经中枢与中枢神经系 统牟区别和关系
②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末梢部分,而传入神经末梢又可以叫感觉神经末梢
③效应器是传出(也叫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教学目标
1.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功能;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
2.掌握神经元的概念、基本结构与功能;了解神经元的类型及其分布。
3.掌握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组成;学会做膝跳反射实验。
说明:本章是继人体组成概况、运动功能、运输功能、营养功能、呼吸功能等前序课程之后的教学内容。核心问题:神经调节功能是怎样发生的?以此统领各节教学。基本目的是对人体机能整体性的实现形成科学的、具体的认识。为此必须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结构。本节的教学内容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如何实现的?为此确定上述目标。
目标1.即要求理解机体各部分活动的协调统一以及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就是调节功能的意义和表现;在认识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形成对神经调节的基本理解
目标2.是实现目标1.与目标3.的必要知识基础;
目标3.是理解神经调节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
另外,不能认为“目标”只是对知识结构提出要求,因为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为此必须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而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对知识的领会、巩固和应用才可能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师生的互动等都必须采用教与学的适宜方法,必须体现对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念以及能力发展的目标要求,并使知识掌握与思想观念、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互相包容。
难点、重点分析
1.难点:神经元的功能与分布;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的组成。
分析:关于神经元的功能,教材中的表述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的神经元。”显然,“刺激”是指什么?“兴奋”又是什么?兴奋怎么传导?“冲动”又是怎么回事?由于这些概念在教材中缺少直观材料,学生的认识难以具体化,也就必然难以形成抽象的概念。对于神经元的分布,由于脑脊髓、神经等的结构了解还很少,对灰质、白质、神经节等也需要认识的直观性,所以难于较明确地把神经元的分布情况与相应结构一一对位。至于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及反射弧基本结构的认识,教材中虽有膝跳反射活动的直观内容及反射弧模式结构的简要说明,但具体反射的实例介绍不多,更没有对反射与具体的调节意义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因此能概括地认识到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是较困难的。
突破难点的主要手段应该是教材的直观。具体地讲,可以通过对反射实例的直观、反射弧构成及神经元联系模型的直观等手段,创立教学的客观认识条件,并注意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只有使学生建立起必要的具体认识,才可能实现有关的教学目标要求。
2.重点: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反射的概念与反射弧的结构。
分析:理解神经调节的功能,必须先建立起“反射”的认识;理解反射过程的实现,必须掌握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及其神经元的联系等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对于神经元的认识,则是理解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所以,上述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即教学重点。
突出重点,首先要注意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要注意及时从直观材料中抽提出概念并使概念具体化。具体讲,需要从神经调节的简单实例中分析调节的具体作用,归纳过程和规律,建立反射概念;从对于神经系统组成及神经元模式结构的直观材料的观察出发,突出结构特点的分析,重点讲解神经元的功能;从具体反射实例出发,观察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模式图,建立反射弧的认识。
课时安排:
本节教学内容参考课时为2课时。
教学媒体:
神经系统挂图,神经元模式图,反射弧模式图,以及反射弧的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基本内容与程序】
神经调节的作用→反射的概念→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已知认识——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各有其特殊功能活动——出发,提出:在整体活动中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有什么联系呢?
引导出对神经调节基本作用的认识:
要学生观看教材中的两幅插图(图Ⅳ—64、65),边看边想:图中表现了什么情景?
请学生发言,教师插以适当交谈引导之。及时抓住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语句,如:运动中出汗,说明身体产热和散热多了;呼吸加强,说明体内利用O2和产生CO2多了……等等。总结归纳出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体各种活动具有协调性和适应性的结论。
教师提出,人体为什么能够实现这种协调与适应呢?这是机体具有调节功能的结果,而神经调节就是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从而引出本章节课题,并明确指出,神经调节的基本作用是:使体内各部分活动相配合,使机体与环境变化相适应。
2.初步建立“反射”的概念:
教师提出,神经调节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实现的?然后可举例描述发生神经调节的现象,或请某些同学来配合,实际表现一下调节现象。例如“针刺—缩手”的反应,或者是“立正—前倾失去平衡—平衡调整动作”的反应过程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神经调节现象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和确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表现上可解释为:反应发生及时而迅速;反应动作准确而有效;反应过程规律而稳定。)这同调节作用的要求是相适应的。教师可以提出,由于神经调节的这样一些特点,人们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叫做“反射”,意思是说,当机体感受一定刺激后,会在体内沿一定结构传送信息,然后产生一定反应。其实,机体能够将某种刺激形式转化为可以在体内传送的信息,并发出反应指令的,正是神经系统。
3.了解神经系统组成的概况:
教师出示神经系统挂图(也可同时出示神经系统模型,直观效果会更好)。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挂图,先后介绍:脑、脊髓、脑神经和脊神经。然后指出,神经系统又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请学生观察并思考,神经系统的整体结构形态可能是怎样适合完成信息传送与调节作用的?由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归纳、总结:周围神经系统犹如通讯线路,在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分之间建立联系;中枢神经系统则好像信息处理中心,集中于中央部位。
教师提出,神经系统具体是怎样实现调节的呢?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入了解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也就是神经细胞。
4.认识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复习第一章学习中应有的神经组织和神经细胞的知识:神经细胞形态结构特点是,具有胞体和突起,突起适合接受和传送信息,胞体适合综合处理信息和作为代谢中心。
教师出示几种不同形态神经元图:脑脊神经节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小脑浦肯野氏神经元、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等。请学生观察、比较,并对照教材中图Ⅳ—67,指出神经元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
教师讲解: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是它传送的一种信息形式,实为一种生物电现象。兴奋若沿神经元传导,就叫做冲动。在体内,神经元上冲动的传导方向是确定的:有的突起将冲动传向胞体,称之为树突;有的突起将冲动传离胞体,称之为轴突。一个神经元常有许多树突,而由胞体发出的轴突则只有一个。
教师做如上讲解时要同时配合适当的板图,用“→”在板图上表示冲动传导方向,并注示树突与轴突。
接着请学生再观察图Ⅳ-67,先后讲解髓鞘、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等概念。
然后指出,神经元发生兴奋是缘于受到某种形式作用。凡是能引发神经元兴奋的作用因素都叫做刺激。
最后教师提出,根据前面对于“反射”的理解和对神经系统结构的认识,要同学们讨论:使用神经元、树突、轴突、末梢、兴奋、冲动刺激、反应等概念,设想一个反射发生时,信息会怎样在神经系统内传送?并请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教师要注意学生在表述时有关概念使用是否得当,并及时给予指导。对于设想的整体思路可不做具体评价,但要适当、充分地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为下一课教学作好认识上的过渡准备。
【板书设计】
三、第二课时:
【基本内容与程序】
神经元的分布→膝跳反射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反射弧与反射方式。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从上一课对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出发,同学们可以设想:在反射发生时,参与反射的各个神经元必然在神经系统内构成一定的。分布和联系,才能保证调节信息被迅速、准确、稳定地处理和传送。那么,神经元是怎样分布、又是如何联系的呢?
引出本课学习的题目。
2.了解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概况:
教师出示神经系统整体组成图、神经结构及神经节结构图、脑与脊髓剖面图,先后介绍神经、神经节、灰质、白质(传导束)的结构概念。使学生了解: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位于神经节、突起分布在神经里;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位于灰质中、突起主要分布在白质内。然后提出,神经元的如此安排,在发生反射时它们又是怎样联络、怎样规律地传送调节信息呢?下面我们就从一个具体的反射形式上来进一步了解这些问题。
3.做膝跳反射实验:
教师可先请一位同学前来配合,由学生做被试者,教师做实验者。由教师将实验方法、现象演示给同学们看,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的操作与被试者的反应动作。然后请一、两位同学谈谈观察的情况:怎样扣?扣在哪儿?如何反应?
再由同学之间两人一组互相做一下膝跳反射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引出本反射实验的操作。
4.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首先分析本反射的刺激与反应方式的确定性:刺激是要快速地叩击膝盖下位韧带,使之受到突然牵拉,缓慢的作用是不能引出膝跳反应的;反应是小腿突然跳起,也就是刺激之后随即发生的伸膝关节动作。反应可重复。
然后分析本反射的适应意义:通常肌腱、肌肉受到突然牵拉的作用而引起相应的肌肉收缩,是对维持身体姿势或身体平衡有利的。
最后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教材中图Ⅳ—70,或由教师出示膝跳反射反射弧模式图。明确:接受刺激并能引起产生兴奋的结构叫感受器;能将兴奋传向中枢的神经结构叫感觉神经或传入神经;能接受特定的传入兴奋并发出相应神经冲动的中枢结构叫神经中枢;将神经中枢发出的冲动传达到反应部位的神经结构叫运动神经,或传出神经;在传出神经控制下发生反应的结构叫做效应器。膝跳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股四头肌及其肌腱内;效应器为股四头肌本身;感觉神经的神经元(称感觉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其轴突从后边进入脊髓(或说沿脊神经后根—在图示中注明—进入脊髓);运动神经的神经元(称运动神经元)胞体在脊髓灰质前角,在此感觉神经元轴突末端与运动神经元树突联系,将信号传送给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由脊髓灰质前角发出后直达效应器——股四头肌,控制其收缩活动。
5.建立反射弧的一般认识:
通过前述分析,教师可以指出,各种反射的完成都是通过五个相应结构及其联系来实现的,这就是“反射弧”,即反射的结构基础。
比较教材的图Ⅳ—69、70,可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反射弧其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在中枢直接联系,复杂的反射弧在神经中枢内还可以通过一级乃至多级神经元的联系才能将信号从感觉神经元传到运动神经元。这些联系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的中介神经元统称为中间神经元。
最后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材中“动动脑”(第80页)的三个问题,从学生的发言中检查对于反射与反射弧的理解和掌握的认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