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

1、教材配套录音带,或者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音乐带。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歌诗乐曲等。

四、教学过程:

(一)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1、教师播放朗读带,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2、提问: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明确——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3、教师提示:除了这种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请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能体会到。

(二)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

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三)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2、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四)回顾并总结全诗。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五、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变奏曲,

温情、浪漫————寒冷、残酷。

《星星变奏曲》课文原文 篇2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板书设计:

理 想

光明 星星 美好

星星变奏曲

温馨美好 寒冷严酷

向往光明 否定现实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4

一、 导语: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齐背这首诗: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二、 整体感知:

1、 导入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2、 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一):

光明与美好的意境 对比 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 厌弃和憎恶

注: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再举例来说明,如音乐。)所以,标题中的“星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变奏曲”揭示了诗歌的结构。

三、 局部品味探讨:

1、 分组:分别找出每一节诗所描绘的意象是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的特点?从其特点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提示:

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 ——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2、 重点品味以下诗句的含义: (1)、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2)、“谁不愿一,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 提示:讨论板书:

晚上 湖

黑暗(残酷) 和平(自由、舒畅)

睡莲——象征着人的安闲自在。把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 (3)、“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这个比喻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提示:“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5

《星星变奏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理解诗歌中物象的象征意义。

2、情感目标: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字词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由学生朗读顾城的《一 代 人》ppt(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这是一首朦胧诗。(ppt介绍朦胧诗的知识点:朦胧诗介绍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它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代表人物有舒婷、顾城、江河、等。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杨炼等为代表。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是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表达对前景的迷茫和困惑。因受政治影响,诗人不能将自己的心情袒露出来,只能用一种不确定的隐喻与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江河的寻找光明,追求光明的朦胧诗--《星星变奏曲》。

学生齐读这首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颤( chàn )动 闪烁( shuî ) 朦胧( méng lïng ) 覆( fù )盖

疲倦( pí juàn ) 静谧 (mì)憧憬 (chōngjĭng) 劫(jié)难 凝望 (níng)

(朗读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同学们在朗读时尤其要注意诗歌的语音、语调、朗读节奏及诗人情感的表达。)

学生听录音朗读,说说朗读有什么不同。

3、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4、诗人为什么不追求太阳的光明而去追求星星般的光明呢?

(ppt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于1968年高中毕业后留城,因家庭问题受到迫害、辗转寄宿于学校和同学家中,长期的寄人篱下的生活,造成他敏感孤傲的个性。

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职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5、资料链接介绍了诗歌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追求,而诗人则是用诗的语言表达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追求,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找出诗人是用什么诗句再现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追求。

6、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诗,找出体现美好和苦难的词,也就是将意象找出来(ppt:介绍意象)

(板书)

如果„„ 星 如果„„

谁不愿意„„ 变 谁还需要„„, 谁不愿意„„ 奏 谁还会„„

谁不喜欢„„ 曲 谁愿意„„

谁不喜欢„„ 谁愿意„„

蜜蜂萤火虫睡莲 寒冷寂寞苦难

春天鸟儿白丁香 冰雪僵硬瘦小

光明美好 黑暗冰冷

(ppt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7、请同学们自读课文,选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对光明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句子或最能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否定的句子并做赏析,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如:“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8、男学生朗读第一节,女同学朗读第二节。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困难,所以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烦恼、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9、课堂小结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互动内容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设置情境,激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合作学习,透过诗歌意象,结合自己的体会,理解诗歌中的意境。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朦胧诗派的语言特色。

教学互动内容 设计意图

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四、归纳本诗的主题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渗透思想教育。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作业设计:1、分析《帆》的意象。2、仿写。(见练习)

板书设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