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细节解析(3篇)

教学目的:下面是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细节解析(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篇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

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解说《春秋》) 《左传》《公羊传》《谷粱传》

三、推进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

明确: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文言句式及词语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何厌之有?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分组朗读第三段。

(二)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由学生回答。)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且贰于楚也。

补充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乃还。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还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四)齐读一、三、四段。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和寻找关键句中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四、结束新课

对照板书,回忆故事情节。一、三、四段读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一、三、四段。

2、整理文言词语及句式。

板书设计

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堂课内容,并归纳总结文言词语及句式。

2、分析烛之武形象,并延伸讨论说话艺术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烛之武“ 怎么退——为什么退——退的结果”三个问题引出文章相关语句,

再次熟悉情节。并归纳一些词语用法及宾语后置句。

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越国以鄙远。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之何厌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之”提宾标志词)

①何陋之有?

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推进新课(从文本出发,逐步引进社会和人生。)

(一)朗读第二段,思考:

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学生探讨,分析其个性化及爱国情怀)

①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写)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言描写)

③(烛之武)许之。

④(烛之武)夜缒而出。(动作描写)

明确:①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二)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①烛之武——委婉,抓住对方心理。

②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③郑君——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板书五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昨日的战争”,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 “由教到不教”,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5、教学难点: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因此采用预习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四、教学设计

(一)预习设计

1、并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左传》。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3、通读全文,注意揣摩语意、语气,了解词语的意义、用法。

4、分析烛之武这一形象,他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5、通过本文体会《左传》语言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其中口才被排到第一位,由此可见口才在今天同样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人怎样凭三寸不烂之舍就使强大的军队退却的故事,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2.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①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②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③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④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3、讨论总结,认识升华

①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总结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②《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4、延伸拓展:某同学中午休息时间在宿舍洗衣服,请劝阻。

5、小结:

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6、作业: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那个同学改写的好,明天请他当导演。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篇3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说教法

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用2个课时,按以下4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巧舌如簧的说客,他们没有在硝烟的战场冲锋陷阵,却凭借自己的口才,在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例如蔺相如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完璧归赵;又如诸葛亮凭不费吹灰之力,促成孙刘结盟。今天我们就追随着“只身赴敌营”的烛之武,去感受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他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口才和个人魅力使虎狼之师不击自退?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简单介绍《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且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然后,要求学生自读全文,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或者古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进行指导,梳通文章。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来是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先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找出自己在字词句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大胆质疑,然后师生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文言知识,例如,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然后再学生齐读,通过学生概述本文故事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最后,学生讨论,理清文章脉络,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总结段落大意:第1段:秦晋围郑、临危受命、第二段:智退秦师,晋师撤离。

3. 分析全文,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个性,用语言激情的方法来感染学生,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说辞的四层意思,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这样,既把握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4. 拓展延伸

开放性讨论说说学习本课后的启发。可以从这一模块的主题解读昨日的战争方面来谈。(解读昨日战争,就是让我们体会到和平的可贵,才能感受到正义力量的伟大)

5. 布置作业

写篇劝说辞,三四百字,要重点展现步步深入,打动对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板书:(可以围绕烛之武的形象设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