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8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 、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 、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三、教学难点 :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方法:

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六、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 投影片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导入 :

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 云南起义 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 《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 《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全集》 《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 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2)回答思考问题

A 明确:音容笑貌 学者风度

B 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5、朗诵课文

6、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八、课后作业 :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九、板书设计 :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表情: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 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 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 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十、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习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 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在学习第二单元的讲演稿之后,又接触的一篇讲演稿。它在内容和体裁上都不同于前两篇,它属记叙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而《最后一次讲演》和《未有天才之前》则主要记录人物语言,重在体现讲演者的思想。因而教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也要进行人物形象地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刻画出怎样一个名人画像。

文章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这些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设计小问题,加以了解和体会。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②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③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备注:宽宏大量重友情等为人传颂,同时增大课容量,讲出语文课的文学性也是教改的一个趋势。)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4、学习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虽说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但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必须细细品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所以我想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讲授结束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教师只起一个导读和归纳总结的作用。本文共安排两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政治革命角度谈起,设问“同学们学过历史,对梁启超肯定不陌生了,谁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的功绩?”

学生查到的资料: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2、同学们大多了解的他是政界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那你们知道他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同学们找到的大多是转述或评论,要想看到一个真实而又活生生的梁任公,就要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二)新课:

1、默读,解决生字词问题。了解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即:梁任公演讲时的音容笑貌、学者风度。可设如下问题: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

2、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回答: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读者。

追问:何以见得?

依据: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接着的一个问题是抓梁启超讲演的特点。要求细读课文。过渡语及提问:可以说,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讲演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提示:梁任公演讲时有什么特点?或问梁任公这个人怎么样?)

这是需要小组讨论后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整理板书。如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

通过结尾段的“热心肠”转入对其人格的分析。

(三)补充材料:

过渡语:说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你同意吗?

1、一夫一妻少风流——自古道:才子风流本一家,但在才情恣肆的梁任公身上,那风流之情怀还是可以遏制的。他对华侨小姐何蕙珍的断然割爱便是明证。

那是在他带着"渔阳三叠魂惨伤,欲语不语怀故乡"的心境首途檀香山时,"学问见识皆甚好"的何蕙珍被这位流亡者的文采与演讲才华深深打动着。年仅20岁的蕙珍明知梁氏已家室在堂,便主动提出,只求以偏房身份走进他的生活空间,无怨无悔。任公先是为之感动,由敬重而生爱恋,终夕难寐,数日如之;嗣而思忖:出身名门的发妻李蕙仙有恩于自己甚多,加之自己曾与挚友谭嗣同创设"一夫一妻世界会",总不能自食其言,愧对良知与亡友。再说,自己乃朝廷悬赏通缉之要犯,生死未卜,怎能再去连累他人?权衡再三后,他就谢绝了这份稀世真情。清朝垮台后,常年飘落异域的梁启超得以回国效力,旧情难忘的蕙珍专程赶往北京,找到梁启超,希望还夙愿,时任司法总长的梁启超依然婉辞谢绝,而且只在总长客厅接待故友,拿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使抱兴而来的蕙珍扫兴而归。李蕙仙病逝后,蕙珍又专程从檀岛赶来,旧话重提,梁启超则沉浸在失妻的悲痛中,别无他念,连饭也没留蕙珍吃一顿。

2、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应付过各种场面,甚至不惜同魔鬼打交道。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他是地道的性情中人。君不见,每当有人提起亡友谭嗣同,他总是眼噙泪花,俯首低回。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乃师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尤其是面对乃师违背民国历史发展潮流,为帝制复辟大造舆论,甚至追随张勋之流,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在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乃师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

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是他带头募捐,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3、不同寻常的宽容——最能开人眼界的当首推任公为北京协和医院辩护之举。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但在任公看来,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加之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那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敬告相爱的亲友们,千万不必为我忧虑",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得以化解为零。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这未尝不是一个奇迹,未尝不是全属他个人的一份杰作。

手术之后才过3年,肾的主人就撒手尘寰了。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一个56岁的学术大师毕竟还是正当时候啊!

(四)教师总结: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他不是冯自由等人所描述的那种变色龙。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无论是做儿子、做丈夫、做学生,还是做父亲、做师长、做同事,他都能营造一个磁场,亮出一道风景。明镜似水,善解人意是他的常态,在某些关键时刻,则以大手笔写实爱的海洋,让海洋为宽容而定格,人间为之增色。我敢断言,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能在做人的问题上与梁启超比试者是不大容易找到的。

(五)作业: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本文是梁实秋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和连续。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读后余味无穷,梁任公的生动形象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中。

2.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难点安排:

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稿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感。

难点在《箜篌引》的赏析。同学们对这首诗较为陌生,在处理上,我引导学生先学习《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本文言简意赅又生动丰富,我先运用情境设置法,激发学生兴趣;阅读法和圈点勾画法,熟悉文本;之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针对教学重难点,我立足文本,点拨引导、讨论探究,在赏析语言、体味情感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和细节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以线穿珠,见微知著——为梁任公先生画像

师:许多优秀学者在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节目中,通过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阅读课文,找出梁启超的这一次讲演给作者、给我们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

(学生圈点勾画发言,教师归纳投影显示)

线──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珠── 演讲前:背景(对比、衬托)

演讲稿(对比──“文稿不如讲稿”)

演讲中: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演讲后:演讲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强烈爱好中国文学)

微── 人物的白描刻画。

著── 个性人物魅力风貌。

总结拓展: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讲义的教授,而是用心灵来教书的教师,是在教育中渗透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真人!有学问,才能有文采,有赤子之心,即“热心肠”,三方面,相辅相成。刻画梁任公形象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原指中国画的传统画法,即“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引入写作中,就是文字简练单纯,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我们写作,也要抓住人物特点,譬如写某人的幽默,写他幽默中蕴藏人生的旷达,或写某人的认真,认真之中是对生命的严肃。有特点的人,有性格的人,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给读者人生的启发。

(三)传神写照多余韵——细节赏析

师:“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又满怀热情,晚年拖着病体,仍然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这些先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影响一代人的诗句。”

细节1:先生的讲演,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师:“作者记得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不能自已’,《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五人墓碑记》称颂他为‘圣人’,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

师:“崇祯帝死时1644年,距先生生活年代近300年,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为何这样的悲伤流泪?”

师(引导):“先生如此痛哭定是触动了内心最悲痛的地方,如此之悲痛是因为自尽殉国的崇祯帝,还是由崇祯帝想到了哪位皇帝?”

预设回答:“先生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 ”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得是‘救世主’光绪帝,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

师:“光绪帝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了皇帝的权力,被慈禧囚禁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写下‘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

师:“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他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预设回答:“逃亡到日本后的先生,为国担忧,心焦如焚,反用‘饮冰室’写出内心之热的赤子情怀。”

师:“是这样的。《庄子人间世》有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先生的书斋名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细节2: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泪水。”

预设回答:“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

(投影出示全诗,学生读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引导)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预设回答:“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细节3: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先生演讲的内容还讲了《箜篌引》,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

预设回答:“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声音悲凉凄怆,让人心伤。”

师:“这是音乐的背景。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格外使人颤栗。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谁呢?”

预设回答:“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

师:“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预设回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他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细节4:文章开篇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我认为不是的,‘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预设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先生重感情,轻名利,清华大学的这次演讲激励了关大的青年学生。”

师:“任公先生是在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任公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警言。他还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其中有一段话跟着老师背诵。” (投影显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是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本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五)拓展提升

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丰子恺写弘一法师,“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运用肖像写出弘一的“温而厉”, 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我们写一篇小作文:

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的细节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篇4

梁实秋的这篇散文,是一篇记事写人的佳作,也可说是一位大家在回忆、纪念一位大家。自然教学既要品文,也要品人。拿到课题后,我没有急于动笔,在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再次独立阅读文本,记下自己的真切感受和个人体验,然后再由文本延伸开去,阅读有关梁启超的评传,梁实秋回忆自己老师梁启超的其他篇章……随着阅读的深入,有关梁任公先生的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但赛课有时限,哪些内容是我备课时应该读的?哪些内容又是自己读完后应该吸纳的?学会取舍是这次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量阅读后,我必须对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积累做出取舍。斟酌再三,我认为学生在自读时没有看到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就是我必须要教的难点;本文与其他篇章相比的特质处,就是我要完成的教学重点。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①圈点评注,体会精彩的人物描写,感受一代国学大师的气度、风范。②合作探究,领悟梁任公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③感染熏陶,秉承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其中目标①是本文的特色处,毫无疑问是教学重点;同时学生对包蕴于文字背后的梁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容易被忽视,理解起来难度就较大,目标②理应要确定为教学重点;而目标③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结束时再齐诵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来强化。这样取舍后教学思路清析,课堂板块化,教学过程流畅。

实际教学时,我注意根据学生的状况不断作出调整。就公开课而言,沉闷无生气的课堂,必然导致教学面貌的难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考虑上课学校的生源状况,我为“圈点评注”这个环节给出了范例,从实际效果看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进入课堂后,举目四顾,女同学占了班级的大多数,我又及时更改了开场白和导语;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语言更有抒情性,内容更加文学化,切近女同学的欣赏兴趣;因为所教班级是32中的普通班,所以在难度上也适当降低了,特别是不在问题设置上为难他们,例如在讲到侧面写时,原来设置的问题是:“课文中有些句子并不是在描写梁任公先生,不如把他们删去,你同意吗?”这样的激发容易误导学生,陷阱的设置也不利于教学的顺畅进行;后改为:“大家看看这些划线的句子,没有有描写梁任公先生?可以把它们删去吗?”既没有绕弯子,又启发了思考。

由于备课和教学时,较准确地确定了内容,备课与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虽然是普通班,女生又占了大多数,但教学中师生互动贯穿始终,以学生的接受状况和程度,来决定教学的流程,上述教学任务得到了比较好的达成了。

回思整节课教学也留下了诸多遗憾,笔而记之,留存为今后的明鉴。

由于考虑到时间因素(32中一节课只有40分钟,当然自己也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更科学些),教学难点感觉还没有充分讲透彻,——“公无渡河”的“公”字所指没有展开,屈原、林觉民的好素材准备了,却没来得及提到,不无遗憾!

另外一个遗憾是,板书设计没有随着教学展开及时跟进,有时等到下一个环节开始了,才发现前一个环节要板书的内容却遗漏了。这节课漏写的板书有“正面描写绘神采、侧面描写衬影响、细节白描画神韵”,都是总结人物描写手法和及其作用的板书。在我自己,精心设计的板书没有展现出来,仿佛衣锦而不能还乡。也期盼我校的教学楼投入使用,多媒体教学实现能常态化,让自己在多媒体的讲台上操作自如,顾此而不致于失彼。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圈点评注,体会精彩的人物描写,感受一代国学大师的气度、风范。

2、合作探究,领悟梁任公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3、感染熏陶,秉承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简洁生动的人物描写技巧,体会细节描写中所表现的人物风采。

教学难点:领悟梁任公先生诵读《箜篌引》时所包含的一腔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率性真纯,堪为大师风范。

有这样一首诗,大家一定喜欢,会背的一起来: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认识谁呀?他与陆小曼结婚时,有位国学大师给他们作这样一篇证婚词,也堪称天下绝唱:独此一版: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上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所离婚又结婚……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志摩、小曼,你们皆为过来人,希望你们不要再次成为再作过来人。

这样率性直爽的征婚词是谁写的呢,大家肯定已猜出做出,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梁任公先生,感受大师气度风范。

二、解题入文,感受任公神采。

(一)解题入文。

1、齐读标题一遍;再给“任”加着重号;再响亮来读;观察发音。待学生主动纠正:任(rén)公。

2、解释出处——《庄子·外物》:任公子制成大钩巨纶,以五十头牛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一年后钓到使海水震荡、白波若山的大鱼,可供浙江、苍梧一带人们共同食用。喻高远志趣。

3、怎么不直呼其名呢?——表恭敬!(学生说)

梁实秋13岁就考入了清华大学,有幸成为当时四大国学导师之首的梁启超的学生。这篇文章描写自己老师演讲的精彩散文。

(二)诵读课文,圈点评注。

1、要求:自由诵读课文,找出描写梁任公先生的,让你过目难忘的句子。做一点圈点点评。(提示:只要找到一句你感兴趣的句子写就可以,只要抓住自己的感受,写出大意就可以)

2、给出参照示例。

3、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教师走入学生,解疑释惑。

(三)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感受大师形象。

1、激趣:好的人物描写只需只言片语,一个形态、一个动作、一句话就能将人物形象,刻入读者的'脑海中,令人终生不忘,为什么终身不忘?因为性格鲜明,神形毕现。

①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

生活贫困,潦倒;不肯脱掉长衫,仍要维持那读书人的架子;足见他的迂腐和虚荣。

②一到夏天,睡觉时他有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庸俗、不拘小节。

③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尖酸刻薄。

2、下面请大家大声诵读课文,让你过目难忘的句子。

说一说为什么让你过目不忘。

操作要领:神采是重点;每段抓住一个词或一个手法。

操作步骤:给出描写的项目;找出简评;再齐读!

画外貌: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相貌别致、稳健潇洒、神采照人——由衷的赞美之情。

绘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风趣自信——钦佩不已。

写动作: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激情投入、博闻强识——敬仰崇拜。

摹神态: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率真直爽、悲喜毕现——心灵相融。

逐渐形成板书:认真细致、神采飞扬、稳健潇洒、博闻强记。

(四)这些描写在写法上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1、抓住演讲时细微而又具体细节,选取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最富有神彩的一面。这种写法叫——细节描写。

2、文笔朴素,非常简练,描写不拖泥带水。这种手法叫——白描。

3、直接描写就是直接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和行动。所以又叫正面描写。

(五)我发现,还有一些是不是没有描写梁任公呀?我想把它删去。

1、展示图片。

2、男女同学分别齐读,这两段文字。

3、三名同学依次说明不能删去的理由。

4、另一名同学总结这些描写的共同特点:从侧面描写人物。

5、教师举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通过写路人、少年、耕者的入神忘我的举动,来写罗敷的惊人的美,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这些描写都是从侧面烘托了梁任公先生演讲的精彩,表现这位大师的才华、学问、风采;也照应了第一自然段的那一句话?

(六)活学活用,读这则写梁启超先生演讲文字,看看作者是如何把人物写生动的。

注意画线处。学生只要讲出两点(手法、性格、作用)即可。

三、合作探究,领悟爱国情怀。

1、提出探究话题。

梁先生的演讲忽而痛哭流涕,忽而张口大笑,是在表演吗?他在靠表演吸引清华学生的眼球吗?

那秃头顶的演员太多了,——秃不过葛优、光亮不过陈佩斯。

一定有让青年们感动、激动的情感思想和情感,包含在演讲内容之中。

2、《箜篌引》(图片)。

初读——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二读(乐器、字义、夫妻)你怎么评价——自作自受,活该。

三读——展示图片。

他想到谁了?——谭嗣同。他本可以不死。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不肯逃离。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的……

狱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临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四读——《与妻书》。

对目标的坚定追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直面死亡的勇气,不因困难危险而屈服的精神。

——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四、高山仰止,秉承先生精神。

1、高山仰止。

今年是辛亥革命胜利一百周年,文化批评家解玺璋先生撰文这样评论:如果说,孙中山们希望用炸弹和烈士的鲜血惊醒国人,完成其民族革命,实现共和,建立民国的话,那么梁启超们则是通过思想启蒙使中国人觉悟,从而实现政治革命。他们走了两条不同的路线,但殊途而同归。胡适也说: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兴,岂能如此之境界耶!近人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时”此二语惟梁氏可以当之无愧。

这天我们上这篇课文应该有着特别的意义,作为教师要秉承梁启超大师的爱国精神,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来教育、激励广大的青年学子。

2、朗诵梁先生的《少年中国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五、心慕手追,我来记事写人。

作者写梁任公的肖像描很有特点,由身材至外貌衣着,再到人物风神气质。请大家选择自己初识的一位老师或同桌,写一段细节性的白描文字,再现这位老师外貌和神采。

六、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手法——神采

正面描写绘神采——才华横溢

侧面描写衬影响——真纯直率

细节白描画神韵——风神潇洒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篇6

【基础知识】

重要字音:

堕入(duò) 呢帽(ní) 熙攘(xī) 莅临(lì) 步履(lǚ) 谦逊(xùn) 屏息(bǐng)  激亢(kàng) 同胞(bāo) 澎湃(pài)

重要字形:

景仰 戊戌 显宦叱咤风云 步履 谦逊 激亢 短小精悍 莅临 启迪 屏息 博闻强识 迥乎 文采 津渡 涕泗交流

近义词辨析:

偶尔 偶然:偶尔:间或,有时候。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偶尔是副词,相对于“经常”而言,例如:姥姥偶尔来一趟,来就给我带来好多好吃的。 “偶然”是形容词,相对于“必然”而言。例如: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一向严厉的父亲也是个温柔的人。

文学常识:

梁实秋(1903-1987),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品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文本释要】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泻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疑难点拨】

1.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特点?

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2.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的情感有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三种表现:一是直接的表达。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说的是当时的青年学生的景仰之情,其实也代表作者的心情;又如文章行将结束时说:“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表达了欣赏、赞叹之情;再往下又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是总的概括和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

二是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有时表达一种心情,但不是直抒景仰赞叹之情,如开篇“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等等,其中加点词是表达心情之词,也就是说文章既叙事又写心情,表达了一个听课学生对讲课老师崇拜之心。

三是完全含蓄的表达。看不到赞美之词,或任何表达心情的词句,如描写外貌,前已分析,兹不引述,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欣赏、赞美之情,也许是学生对老师爱之过甚,所以描写时难免有夸饰倾向;又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没有表露作者心情,但读者仍能从这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心情、一种感情。另外,本文标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之辈份称其为先生,这本身就是表达一种尊敬和爱戴。

【课外链接】

1.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xx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辞海》)

2.论散文(梁实秋)

“散文”的对峙的名词,严格的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诗”时常可以用各种的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含着诗,所以有人说过,“图画就是无音的诗”,“建筑就是冻凝的诗”。在图画建筑里面都有诗的位置,在同样以文字为媒介的散文里更不消说了。柏拉图的对话,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诗。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线,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成为两个适当的区别。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音律。

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较比韵文为更密切。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就成为一个散文家。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像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在韵文里,格式是有一定的,韵法也是有准则的,无论你有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只消按照规律填凑起来,平平仄仄一东二冬地敷衍上去,看的时候行列整齐,读的时候声调铿锵,至少在外表上比较容易遮丑。散文便不然,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calyle)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布丰(buffon)说:“文调就是那个人。”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断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批评家哈立孙(frederiok harrison)说:“试读服尔德(王尔德),狄孚(笛福),绥夫特,高尔斯密,你便可以明白,文字可以做到这样奥妙绝伦的地步,而你并不一定能找出动人的妙处究竟是那一种特质。你若是要检出这一个辞句好,那一个辞句妙,这个或那个字的音乐好听,使你觉得雄辩的,抒情的,图画的,那么美妙便立刻就消失了……”譬如说《左传》的文字好,好在哪里?司马迁的文笔妙,妙在哪里?这真是很难解说的。

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散文的文调虽是作者内心的流露,其美妙虽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艺术仍是所不可少的。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福楼拜(flaubert)是散文的大家,他选择字句的时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在万千的辞字之中他要去寻求那一个──只有那一个──合适的字,绝无一字的敷衍将就。他的一篇文字是经过这样的苦痛的步骤写成的,所以才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福楼拜致力于字句的推敲,也不过是要求把自己的意念确切地表示出来罢了。至于字的声音,句的长短,都是艺术上所不可忽略的问题。譬如仄声的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弛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在修辞学的范围以内,有许多的地方都是散文的艺术家所应当注意的。

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的状态。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毛病,大概全是与这个简单的理想相反的现象。散文的毛病最常犯的无过于下面几种:(一)太多枝节,(二)太繁冗,(三)太生硬,(四)太粗陋。枝节多了,文章的线索便不清楚,读者要很用力地追寻文章的旨趣,结果是得不到一个单纯的印象。太繁冗,则读者易于生厌,并且在琐碎处致力太过,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诉于读者。太生硬,则无趣味,不能引人入胜。太粗陋则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愿卒读,并且也失掉纯洁的精神。散文的艺术中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一段题外的枝节,与全文不生密切关系,也只得割爱;一个美丽的典故,一个漂亮的字眼,凡是与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爱。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不肯割爱的人,在文章的大体上是要失败的。

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是要写得自然。希腊的批评家戴奥尼索斯批评柏拉图的文调说:

当他用浅显简单的辞句的时候,他的文调很令人欢喜的。因为他的文调可以处处看出是光明透亮,好像是最晶莹的泉水一般,并且特别的确切深妙,他只用平常的字,务求明白,不喜欢勉强粉饰的装点。他的古典的文字带着一种古老的斑斓,古香古色充满字里行间,显着一种欢畅的神情,美而有力;好像一阵和风从芬香的草茵上吹嘘过来一般……

简单的散文可以美得到这个地步。戴奥尼索斯称赞柏拉图的话,其实就是他的散文学说,他是标榜“亚典主义”反对“亚细亚主义”的。亚典主义的散文,就是简单的散文。

散文绝不仅是历史哲学及一般学识上的工具。在英国文学里,“感情的散文”(impassioned prose)虽然是很晚产生的一个类型,而在希腊时代我们该记得那个“高超的朗吉弩斯”(the sublime longinus),这一位古远的批评家说过,散文的功效不仅是诉于理性,对于读者是要以情移。感情的渗入,与文调的雅洁,据他说,便是文学的高超性的来由,不过感情的渗入,一方面固然救散文生硬冷酷之弊,在另一方面也足以启出恣肆粗陋的缺点。怎样才能得到文学的高超性,这完全要看在文调上有没有艺术的纪律。先有高超的思想,然后再配上高超的文调。有上帝开天辟地的创造,又有圣经那样庄严简练的文字,所以我们才有空前绝后的圣经文学。高超的文调,一方面是挟着感情的魔力,另一方面是要避免种种的卑陋的语气和粗俗的辞句。近来写散文的人,不知是过分的要求自然,抑是过分的忽略艺术,常常地沦于粗陋之一途,无论写的是什么样的题目,类皆出之以嘻笑怒骂,引车卖浆之流的语气,和村妇骂街的口吻,都成为散文的正则。像这样恣肆的文字,里面有的是感情,但是文调,没有!(选自《中国现代散文理论》,

【教材练习】

一、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仿照示例作些旁注,与同学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答:“他的演讲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其它略)

二、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学讲话》)你觉得课文是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

答: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的这种主张。作者不是泛泛地写人物的外貌和所谓性格特点,而是写出了梁启超独特的神采、气质、修养,一位著名人物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由这一次演讲看到了梁启超的政治素质之外的另一方面素质──学术素质,可以联想到近代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梁启超的其他事情,联想到与梁启超有关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深刻远大。另外,作者笔下的梁启超是一位学问高深又很会演讲的学者,可以说具有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情怀;作者写文章非常强调“文调”,“文调”也就是格调,讲格调自然要求高雅,本文写得精彩,语言活泼生动,用的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又不时地自然加进文言词句,富有雅趣,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高雅。

【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1996年全国高考题)

贝多芬之谜

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①,它还能表达感情。你可以津津有味地欣赏一首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莫扎特则不然,听了他的《唐璜》前奏曲②,你不可能不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它充满了魔鬼式的欢乐,但又使你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可怖的世界末日。听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最后一章,你会觉得那是狂欢的音乐,响亮的鼓声如醉如狂,从头到尾交织着一种不寻常的悲伤之美。莫扎特的乐章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注:①乐式: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②《唐璜》莫扎特(1756-1791)根据传说而写的歌剧,交织着悲剧和喜剧成分,主人公唐璜是个放纵的贵族,结局是被送入了地狱。

1.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2.

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个字)

答:

3.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

答: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不喜欢贝多芬作品的人也为他的激情所左右

b.贝多芬常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

c.贝多芬的作品常常没有乐式

d.与贝多芬同时的"伟人"们既不理解他,又无法否认他的成就

e. 18世纪的音乐是只重乐式的跳舞音乐

附答案:1.当时的某些只追求乐式的有名的音乐家2.答案应包括两个方面:a.他能设计出最好的乐式b.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意思对即可。3.答案应包括三人音乐创作上的主要特点:巴赫-只讲究乐式

莫扎特-即讲究乐式,又表达感情 贝多芬-感情突破乐式 28.c e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粱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1.对这段文字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

b.侧面衬托,突出粱任公书法水平的高超。

c.欲扬先抑,为粱任公演讲的精彩蓄势。

d.铺垫衬托,为后面的演讲的精彩纷呈蓄势。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技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2.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关于梁启超先生外貌的描写文字不多,但是很传神的将他的精神状态和个性刻画出来了。

b.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

c.作者本来就景仰这位大师,现在得以亲见其人,自然是更加敬佩又觉得满足。

d.文章此处描写人物外貌,实际上也是为后面的演讲铺垫蓄势。

3.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表面是写人,实际是记事。

b. 本文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c. 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意味深长。

d. 本文精彩纷呈,把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4.对本文结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都是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

b. 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但也表现出粱任公先生颇有卖弄之嫌。

c. 文章写粱任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d. 文章在精彩描写呈现过后,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1-6题。

①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过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云儿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光,好似萤火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②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地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别的东西,都(甲)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乙)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③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丙)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工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④“这笑容又仿佛是哪里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⑤又出现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地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⑥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漾漾地合了拢来,(丁)在一起。

⑦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1.从第①段来看,这篇散文开头的特点是什么?选出最佳的一项( )

a、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起。

b、开门见山,揭示全文主旨。

c、描写环境,渲染气氛。

d、展开议论,引出画面。

2.文中甲、乙、丙、丁四处依次应填的一个词是什么?选出恰当的一组( )

a、藏 洒 笼缠     b、隐 浸 笼 绾

c、躲 浸 罩系     d、隐 洒 罩 系

3.将下段话复归原文,应置于何段之后?( )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到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a、①段 b、②段 c、③段 d、⑤段

4.④段中加点的“这笑容”指的是( )

a、安琪儿“微微地笑”     b、孩子的“微微地笑”

c、老妇人的“微微地笑”   d、三个笑容

5.本文的结尾段落有什么特点?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呼应开头,得出结论

b、结束全文,点明主旨

c、展示美景,鼓舞信心

d、抒发情怀,增强感染力

6.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

a、赞美人们的爱心

b、歌颂人们的乐观

c、赞美雨后放晴的美景

d、抒发在孤灯苦雨后看到清美图画的喜悦

附答案:课内阅读:1.d 2.c 3.a 4.b

课外阅读:1.c 2.b 3.b 4.b 5.b 6.a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篇7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其一

【教学目标】

⒈探索作品主旨,了解“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体会本文的思想内容。

⒉品味作家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⒊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及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⒈发掘文章的思想价值。

⒉借鉴写法特征。

【教学设想】

本文故事虽小,意义却很深广。让人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的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的含义;让人看到一个只名作家,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社会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

真诚地解剖自己,用真理和良心感染读者;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这些思想价值学生未必都能想到,这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也需要设置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仔细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①品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内容

(一位艺术家和他的小狗的故事,以此带出作者的朋友—小狗包弟;包弟的来历;包弟的聪明伶俐与家人的亲密关系;包弟惨遭厄运;包弟之死给作者永久的心灵伤痛。)

②小狗包弟是怎样的一条小狗,你喜欢它吗?(聪明伶俐、善解人意)

三、探讨文章的思想价值

①本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何意义?

(对下文包弟故事起铺垫、启发作用;给散文定下伤痛的感情基调;与包弟故事形成对照)

②包弟遭遇和艺术家的小狗的遭遇有何异同?

(同样死于那个荒唐、残酷的年代;不同的是艺术家的小狗为主人悲愤而死,它信任人类和人类的友谊生死不渝,包弟是被出于自我保全的人类放弃而死)

③个残酷的时代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放弃一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小狗这在今天看来是未可厚非的,而作者却为此歉疚、忏悔。对此你如何理解?

(作者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勇气,这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

④作者旨在写这样的一条小狗旨在反映什么?如何理解这种写法?

(写小狗反映文革,那个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写小狗为了反映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以小见大的写法;叙事、抒情想结合的手法。)

四、小结。

其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用具】生字词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

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

蓟(jì)北

(2)回答思考问题

a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b明确: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5、朗诵课文

6、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八、课后作业: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九、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说教学过程 篇8

(一)情境导入:

《诗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以线穿珠,见微知著——为梁任公先生画像

师:许多优秀学者在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节目中,通过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阅读课文,找出梁启超的`这一次讲演给作者、给我们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

(学生圈点勾画发言,教师归纳投影显示)

线──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珠──演讲前:背景(对比、衬托)

演讲稿(对比──“文稿不如讲稿”)

演讲中: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演讲后:演讲效果(茅津渡候船渡河,强烈爱好中国文学)

微──人物的白描刻画。

著──个性人物魅力风貌。

总结拓展:梁任公不是一位照搬讲义的教授,而是用心灵来教书的教师,是在教育中渗透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真人!有学问,才能有文采,有赤子之心,即“热心肠”,三方面,相辅相成。刻画梁任公形象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原指中国画的传统画法,即“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引入写作中,就是文字简练单纯,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我们写作,也要抓住人物特点,譬如写某人的幽默,写他幽默中蕴藏人生的旷达,或写某人的认真,认真之中是对生命的严肃。有特点的人,有性格的人,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给读者人生的启发。

(三)传神写照多余韵——细节赏析

师:“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又满怀热情,晚年拖着病体,仍然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这些先生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影响一代人的诗句。”

细节1:先生的讲演,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师:“作者记得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不能自已’,《桃花扇》是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叹明朝兴亡之感的清代戏曲,其中所说的皇帝是崇祯皇帝,《五人墓碑记》称颂他为‘圣人’,只是时运不济,他接手时国家是内外交困,他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然而‘所用非人,卒至寇乱,身殉社稷’。”

师:“崇祯帝死时1644年,距先生生活年代近300年,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先生为何这样的悲伤流泪?”

师(引导):“先生如此痛哭定是触动了内心最悲痛的地方,如此之悲痛是因为自尽殉国的崇祯帝,还是由崇祯帝想到了哪位皇帝?”

预设回答:“先生想到了他敬重的光绪帝。光绪帝是一位年轻发奋的君主,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但由于慈禧太后的干涉,光绪帝政治生涯的结束,导致戊戌变法失败。”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得是‘救世主’光绪帝,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

师:“光绪帝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着皇帝的名位,但实际已没有了皇帝的权力,被慈禧囚禁荷花池中央一座四开间的平房中,断绝了和外边的一切接触,写下‘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的诗句。”

师:“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到日本,他为什么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预设回答:“逃亡到日本后的先生,为国担忧,心焦如焚,反用‘饮冰室’写出内心之热的赤子情怀。”

师:“是这样的。《庄子人间世》有一句话‘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先生的书斋名表明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细节2: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哪位同学知道杜甫这首诗的题目?诗人此时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回答:“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师:“可诗中为什么说是‘初闻涕泪满衣裳’。”

预设回答:“那是因为杜甫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泪水。”

预设回答:“那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是喜极而悲的呈现。”

(投影出示全诗,学生读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

师:“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引导)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预设回答:“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预设回答:“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细节3: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先生演讲的内容还讲了《箜篌引》,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

预设回答:“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种乐器声音悲凉凄怆,让人心伤。”

师:“这是音乐的背景。我们看这首诗,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物?”

预设回答:“一个拼命要渡河的人,一个力求劝他不要渡河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预设回答:“渡了。”

师:“结果呢?”

预设回答:“死了。”

师:“《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渡河的是一个白发狂夫,被水冲走。劝他的是他的妻子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在讲求中庸的中国文化里,如此明确地以疯狂与死亡为审美对象,格外使人颤栗。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你想到了‘戊戌六君子’中的谁呢?”

预设回答:“谭嗣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但他坚决不肯逃离,这种勇气就是渡河之人。”

师:“谭嗣同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其中有两句是?”

预设回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渡河人想到了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谭嗣同,他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他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

细节4:文章开篇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师:“这是不是说梁任公先生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之事了呢?”

(学生讨论)

预设回答:“我认为不是的,‘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预设回答:“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里,先生重感情,轻名利,清华大学的这次演讲激励了关大的青年学生。”

师:“任公先生是在用传统文化来教育鼓舞着年轻一代。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任公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警言。他还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其中有一段话跟着老师背诵。”(投影显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郁郁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四)课堂小结

师:“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梁实秋先生,他是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本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五)拓展提升

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丰子恺写弘一法师,“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运用肖像写出弘一的“温而厉”,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我们写一篇小作文:

从肖像、语言、动作或神态等的细节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不写出名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