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登泰山记》教案(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登泰山记》教案 篇1

一、解题

记,一种文体,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

关于泰山的评论有:

卢卡斯:泰山兼有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价值,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人与自然的概念阔眼界,这是中国对人类遗产的巨大贡献。

郭沫若:泰山应该说是中华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

季羡林:泰山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姚鼐与桐城派

姚鼐(1732—1815),清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 ,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历主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凡四十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曾受业于刘大櫆,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以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又发展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倡从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所作多为书序、碑传之属,大抵以程朱理学为依归。所著有《惜抱轩全集》,并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桐城籍,故世人将他们及其追随者称作“桐城派”。桐城派兴于清康、雍,盛于乾、嘉,衰于民初,是清代散文流派中势力最大的一个流派。其参与作家之众,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皆为中国文学史上所仅见。

桐城派文论的核心是义法。明确提出义法说和对义法的内涵进行反复阐述的是方苞。他主张“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基本上是宋儒的义理,但又力戒空疏,强调济于实用;还主张“言有序”,是说文章讲究表现形式,要有章法结构。义法的完整概念,是指有内容、有条理、结构谨严、合乎体制的文章。义与法的关系,有主有次,相辅相成,内容和形式要成为完整的统一体。方苞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着形式。义法说还包括对谋篇布局“尚简去繁”的要求和对语言文字“雅洁”的提倡。

其后的刘大櫆在义法说方面,又加以丰富和补充,强调了散文应具备的情感和气势。他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固然居首要地位,但艺术本身却有相对的独立性,提出了神气音节说。所谓“神”,大体是指作者的性格特征、思想修养在艺术上完满而成熟的表现;所谓“气”,大体是指流注在作品中的气势及其所呈现出的面貌;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错综配合的句式结构和抑扬顿挫、琅琅可诵的语言因素。后来桐城派文人都把因声求气奉为不易之旨。

方苞兼论义法,刘大櫆以法为主,姚鼐则扩充和发展了方、刘之说,使桐城派文论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姚鼐论文的主要创见有以下三点:

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姚鼐生当乾、嘉考据风盛之时,他将宋、汉学和辞章结合起来论述文章和学问的息息相通,正是他论文解识宏通之处。这对扩张桐城派的壁垒起了很大的作用。

提出选文和作文的标准,即“文章八要”的主张。他在所编选的《古文辞类纂》的序目中说:“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者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他所说的神、理、气、味,是指文章的思想、精神;格、律、声、色,是指文章的形式及语言的音韵文采。精寓于粗,即内容寓于形式。从而概括出散文创作艺术的特征,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艺术论。

提出文章风格的阴阳刚柔说。他将不同的艺术风格概括为阳刚阴柔两大类,认为这两种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又会产生多种多样的风格来。他还认识到文章风格主要是作者才性和气质的表现,可以通过艺术形象来分析和显示作者的风格。这是对古文家在文学风格理论方面的概括和总结,是桐城派文论的精彩之处。

三、内容分析

各段主要内容:

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2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3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4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在文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3幅壮丽的图画:

第一幅是雪后登山图。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线是“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乘”“历”“穿”“越”“至于”这几个动词不但由远及近地交待行程,而且也准确地表现了时令和地形。如“乘”字写出了作者顶风冒雪赶路的情形,“穿” 形象地暗示出峡谷的幽深。下面转入对登山的描叙。“由南麓登”,这是登山方向;循中谷入,“道稍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是总写他与友人的登山路线。在这幅登山图中,作者对“南麓”“中谷”“天门”“东谷”或叙或描或议,随意点染,然后重笔描出泰山极顶的雪景,这是一幅以视觉为主的鸟瞰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幅图画以南天门为主体,峰上是圆圆的晚日烛照天南,峰下是起伏的徂徕,蜿蜒的汶水和鳞次栉比的泰安城郭,峰的左右是负雪的群峰,这些渗透着大自然磅礴气势的群峰、晚日、城郭、河流构成了一种无比壮美的意境,而那皑皑的白雪、淡淡的夕照、飘然的雾带又在壮美中涂上一层柔和的色彩。白雪和红日,静穆的群峰与飘动的雾带,在色彩、动静上又构成了对比和映衬,使这幅雪后登山图呈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绚丽色彩和生动气势。

第二幅是泰山日出图。作者仍是先交待时间、地点和动机:“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这是幅静态的画。但一个“待”字却写出了观日出的虔诚和急迫的心情。接着描绘日出前的气候和周围的景色:“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是写气候恶劣,但气候越是恶劣,也就越能反衬出作者观日出的虔诚。“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这是写日出前周围群峰的景象,一个“稍”字点出了天气由阴沉逐渐向晴朗转化的过程,也暗示天出现亮色。下面正面写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由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在这段描叙述中有速度的变化,有色彩的变幻,有大海的衬托,更有红日升空君临天下的磅礴气势。它把泰山日出的雄浑气势、斑斓色彩写得淋漓尽致,至此作者意犹未尽,又用西边群峰作进一步的渲染和陪衬:“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既描绘了旭日临空,光照万里的磅礴气概,又暗示了日观峰之高,是观日的最佳处,再次突出了日观峰这幅主景。

第三幅是泰山景物图。这是作者观日出后游兴的余波,也是让读者在观日出的强烈震动和感奋后来个间歇小憩,表现了作者在构图上疏密有致、浓淡相宜的特色。作者叙泰山景物分两个方面,一是名胜古迹、祠宇、石刻,抓住特征,几笔带过;另一是描绘自然景物,作者抓住三多(多石、石多平方、多松)、三少(少土、石少圆、少杂树)、三无(无瀑布、无鸟兽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寥寥几笔就把泰山的山、水、树、石的特点概括无余,使泰山极富有个性,很见作者在文字上的功力。作者正是通过以上四幅画面,以登览为线索,把以日观峰为主景的泰山风貌以及日出前后的景象准确而富有气势地描述出来。

为什么等待戈多

——解谜《等待戈多》

高二(3)程辽

习惯于传统戏剧中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精美凝炼的对白,《等待戈多》简直让人瞠目结舌。然而这部废话连篇的无戏之剧却把无聊、空虚的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精彩程度比起情节跌宕的传统戏剧,倒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待戈多,却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全剧有关戈多的信息也只有四处。首先是:

“爱斯特拉冈(后称‘爱’)咱们到底要求他给咱们做些什么?

弗拉季米尔(后称‘弗’)你当时难道没在场?

爱 我大概没好好听。

弗 哦……没提出什么明确的要求。

爱 可以说是一种祈祷。

弗 一点不错。

爱 一种泛泛的乞求。

弗 完全正确。

爱 他怎么回答的呢?

弗 说他瞧着办。

爱 说他不能事先答应。

弗 说他得考虑一下。

爱 在他家中安静的环境里。

弗 跟他家里人商量一下。

爱 他的朋友们。

弗 他的代理人们。

爱 他的通讯员们。

弗 他的书。

爱 他的银行存折。

弗 然后才能打定主意。

爱 这是很自然的事。

弗 是吗?

爱 我想是的。

弗 我也这么想。(沉默)”

无异于废话。再看第二处。

“弗 哦,他是……可以说是个相识。

爱 哪儿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

弗 不错……我们跟他并不熟……可是不管怎样……

爱 就我个人来说,我就是看见了他的面也不认得他。”

后面两处是写孩子上场告诉等待着的爱和弗,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准来。

剧中并没有明示戈多是谁或是什么。

据说1958年该剧在美国上演时,导演问作者戈多到底代表什么。他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可见作者也只是发现了一种现象,而谜底似乎连他自己也未能揭晓。

根据剧中人物混乱的语言,我们大概可以拼凑出,戈多是爱、弗二人每天都在等待的人,但他俩也搞不清戈多是怎么回事,戈多每天都可能来但每天都没来。如果说戈多是某个具体人或者某个具体事,或是代表希望,爱、弗就不必只是百无聊赖地等待,都可以去寻找、去追求,就像传统戏剧中写的那样。他们几次等得无聊透顶,绝望地喊:“我们干什么呢?我们干什么呢?”难道竟是他们想不到去寻找吗?不,是他们不能寻找,因为戈多不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仇不得报的时候,哈姆雷特就会挥舞着宝剑复仇;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时候,罗密欧与茱莉叶就会向命运宣战;梦中的天边外不能到达的时候,罗伯特就会被遥远的理想所折磨。若是罗伯特如愿以偿地出了海,便会因为失去露丝而使理想悲剧变成爱情悲剧。为生存、为情感、为信念而奋斗,这些都是有意义的故事。人总是在追求中。但如果所有这一切的追求都有了结果呢?一个指向没有指向的概念就产生了。人们就开始等待戈多。

因为空虚,所以追求。追求到的都不是要追求的,要追求的追求不到,因为它不需要追求。它是什么?

等待戈多,此时戈多已经来了。他在哪儿?

谁是戈多?

以上三个问题有着同样的答案。

人人都忙。想做一件事,去做,做完了,再想做一件事,再去做。做过去的事,一件、两件、三件……在做的事,一件、两件、三件……要做的事,一件、两件、三件……我们就像是等待戈多的两个人,传帽子当游戏,对骂是消遣,上吊来解闷。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意义,要做这么多事?因为剥去事务繁忙的华丽外衣,我们不能面对自己的空虚。心是永远不能遗失的,却是从人穿上外衣的一开始就被遗忘的。所以人马不停蹄地忙碌、寻找、穿上更复杂的衣服,因为他似乎缺了点什么。哪知道缺的不是衣服,而是穿衣服的主人。等戈多的两个人说:“嗯?咱们走不走?”“好的,咱们走吧。”然后他们坐着不动。人能往哪儿走呢?换来换去也不过是一件衣服而已。走也没走。没走也走。要去的地方已经在了,逃也逃不掉。

所有的衣服都穿遍了,不能满足。这时候戈多就来了,就开始等待戈多了。他既是想像中的衣服又是衣服后的人。最厉害的大力士举不动的是自己。很无聊,很难受,但是戈多不来,你怎么离开?

追寻戈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不过那时他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化身为了花花世界。

万般无奈,便只有等待戈多了。

[评语]:本文是程辽同学的一篇读书笔记。文中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及对作品现实意义的分析很有深度。

《登泰山记》教案 篇2

一、 设计目的:

1、 培养学生的现代生活意识。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缩短学生与古代文学作品之间的距离。

二、 教学思路

依照课文,重组教学内容。请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泰山,为游客设计登山线路,安排行程起居,介绍重点景观。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我们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多媒体课件显示):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泰山的南北面,各有一条大河。南面,有向西流走的汶水;北面,有向东流去的济水。南北水域的分界处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的长城遗址。泰山的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泰山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山泰山极顶,能识尽泰山真面目,无限风光尽眼收。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二段内容,让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好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好冬季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留连忘返。

1、 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 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多媒体课件显示):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时,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六)送客(作业 ):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四、 创意说明

1、 优化教材

古文教学最忌串讲,事无巨细,重点常被淹没。采用导游的方式处理教材,既能突出重点,又脉落分明。比如,让学生为泰山作广告,实际上是让学生疏通第一段课文,同时让学生多方向获取资料,培养自学能力。课文第二段内容比较繁琐,而让学生设计出登山线路,牵一线而带全段,并完成了课后相关练习。介绍重点景观,实际上是学习课文的二三两段,这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2、 角色扮演

学习心理学中有一条很好的教育方法是角色扮演,也即让学生模仿别人的角色来行事。实验表明,在角色扮演中所花的力气越大,改变态度的效果就越好,取得的学习成效越高。学生坐在课堂上,他们已经厌倦了旁观被动的角色。让学生当一回导游,将艰深的古文学习与鲜活的导游工作结合起来,既能让学习在一种轻松形象的情境下进行,又能增添他们新的生活体验。

3、读写联袂

为泰山作广告,用现代散文语言介绍泰山景观等,就不是简单的古文翻译,而要调动文学描写的手法,才能介绍得诗情画意。读了一篇古文,也写活了几处景物;阅读为写作提供了范本,写作加深阅读的体验。

(本文刊发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第5期)

《登泰山记》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2、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作者介绍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4、层次结构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一—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5、全文分析

1)如何理解“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句话?

这是作者初登山巅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着青山,却说青山背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祖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如画”“若带”使用比喻修辞。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皆若偻”使用比喻修辞,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蜂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4)既然作者是从第2段叙述开始登山,那么文章第1段是否是多余的?

文章开篇介绍“泰山之阳”“其阴”“古长城”“日观峰”的位置由面——线——点为下文描写登山所见营造氛围埋下伏笔;也正因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景观才吸引着四方游客,吸引着作者顶风冒雪而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没有此段后面的内容就显得突兀而模糊。

6)写作特点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登泰山记》教案 篇4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分析作者游览泰山的经过及登山的路线。

二、教学有关字词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三、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线。

教学重点:

一、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巩固:

抽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关回答下列问题。

1、词语的古今意义:阳

2、了解词语的活用:西,东。

3、了解特殊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二讲授新课:

抽学生朗读条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登山的过程——再写所见的美景。)

讲授有关字词:`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今一般用于名词,云层。句意——世人都有称之为“天门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其义是到、到达。句意是: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句意是:这月丁未。

复循西谷——复、再、又之意。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今常用义为:往复、重复等。崖限当道————限:门槛,名词。当、挡住,动词。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越长城之限——限,界限,名词。越过长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面不定的余数。那台阶有七千多级)

及既上(及:等到,介词。等到登上山顶。)今所经中岭 及山巅。(及:和,连词。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巅)

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表示不肯定的语气。世人都称为天门山的。)

特殊句式: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句意为:我没有到达那里。)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断。句意为:亭东从脚下都是弥漫着云雾。)

省略句:与子颖坐日观亭等日出(省略主语:余。句意:我同子颖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前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句意: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名词动用,照。)

三、翻译第二段: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地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了泰安。这月的二十八日,与朋友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从南面的山脚攀登。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有是石头砌的石阶,那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间的那一条山谷绕着泰安城边流过,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们一开始就沿着这条谷进了山,走了一小半路程,越过中岭 ,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就到了它的顶峰。古时登山,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山,天门就在道中。东面的山谷,古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们没有到达的地方。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世人都称为“天门山”。一路上云雾弥漫冰滑难走,台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青山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城郭,在夕阳的照耀下,汶水、徂徕好像一幅图画,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好像一条腰带似的。

四、抽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一)、登山的过程怎样?

明确:由南麓登,始循(中谷)进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评:仅用十九个字便写出登山的全过程。)

(二)、沿途和登上山顶以后见到了什么景色?

明确:上了山顶,只见青山铺着白雪,雪光映着南天。远望夕阳下的照着的城郭,汶水和徂徕活像一幅山水画,半山腰还停留着雾气,像腰带似的。

归纳:这一部分可分三层:一、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二、写从泰山南麓到山颠的路线,三、写登上泰山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旅途远,登山难,景色秀)

五;作业 设计: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

一、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                                                      旅途远,登山难,景色秀

二、写从泰山南麓到山颠的路线。

三、写登上泰山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

《登泰山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物描写片断。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二、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三、写作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馆纂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题目解说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五、文体解说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有三种形式: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读字音

(1)汶水(wèn)

(2)济水(jǐ)

(3)磴(dènɡ)

(4)徂徕(cú)(lái)

(5)皓(hào)

(6)绛(jiànɡ)

(7)鼐(nài)

(8)罅(xià)

(9)樗蒱(chū)(pú)

(10)岱祠(dài)

2、理清结构

二、精读课文

诵读第1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其阴,济水东流(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3)阴谷皆入济(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4)当其南北分者(当:介词,在)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这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这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出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诵读第2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介词,在)

(2)自京师乘风雪。(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3)历齐河、长清。(历:经过)

(4)越长城之限。(限:界限)

(5)至于泰安。(至于:到、到达)

(6)是月丁末。(是:这、此)

(7)郦道路元所谓环水也。(所谓:所说的)

(8)余始循以入。(以:表修饰)

(9)道少半。(少:不到)

(10)复循西谷。(循:沿着)

(11)崖限当道。(当:动词,挡住)

(12)世皆谓之天门云。(云:助词,无意义)

(1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背负;烛:名词作动词,照。)

2、作者详写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

登山路线:由南麓—入中谷—道少半—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写景特点: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好处费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丽。

3、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顶所见之景的?

作者用“苍山负雪,明烛夕照”写出从曲折的山径并在冰雪与迷雾之中初至山头时刹那的感受。然后远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水如画”,俯视“半山居雾若带然”。作者视野由远及近,由上而下,既层次分明,又照应前文。写山、水、雪、雾、日光、城郭,这么多的内容,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来了。正是这些山、水、雪、雾、日光、城郭交织着,才构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表现出冬季泰山静穆、森严的美。

作者用词及其生动形象。“负”“烛”两个动词,把山与雾拟人化,写出了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静态。“烛”名词作动词,使雪白耀眼的景象更形象。把半山凝聚的云雾比作飘带,形象有趣。这部分通过对雪、日、雾三种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的描写,鲜明地勾勒出冬季泰山的雄浑景象。

三、诵读第3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戊申晦,五鼓。(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五鼓:五更)

(2)大风扬积雪击面。(扬:卷起)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弥漫)

(4)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见:逐渐看见。)

(5)须臾所五采。(采:同“彩”)

(6)正赤如丹。(正:纯正)

(7)回视日观以西峰。(以:助词,表示方位)

(8)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绛:大红;皓:白;驳:杂;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9)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尽。)

2、文章通过写景物变化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四、诵读第4、5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失:模糊或缺失)

(2)僻不当道者。(僻:偏僻;当:在)

(3)多平方,少圜。(平方:古义:平整,方形的。今义:①指数是2的乘方。②平方米;圜:同“圆”)

(4)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至:距离)

2、本段写了观日出后的游览,主要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好处?

人文景观: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古迹:道中石刻。

好处:先以日观亭为参照物写周围的建筑,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这样写,不仅展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凸显了泰山的人文内涵,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的自然景观的?

自然景观——写土质: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写树: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至日观数里无树;写雪:冰雪,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水;写鸟兽:无鸟兽音迹。

作者这样写给人留下了泰山总体印象:一是泰山苍劲峻峭;二是泰山之冬的静美;

【问题探究】

1、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1)抓住景物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描写,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于山顶俯视的“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侧面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之外,又以“明烛南天”“绛皓驳色”等进行侧面烘托,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又生动有趣。

(2)语言简洁、生动。本文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1段中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也能体现语言简练、生动的特点,寥寥几句,就把泰山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了出来。

(3)比喻、拟人的运用。本文有几处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作者初登山巅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动的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作者山巅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水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且停留在山腰间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特别是“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雾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美的享受。

③“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可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形态却是相同的:“皆若偻”。这一比拟不仅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俊,并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2、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胜言,使人心旷神怡。作者不顾条件恶劣,克服种种困难,登山一览的高昂情绪也很感动人。在作者笔下隆冬时节风雪弥漫的泰山优美绚丽,毫无冷落萧条之感,作者顶风冒雪,豪情满怀,胸襟开阔,既无孤芳自赏的清高,也没有“独钓寒江雪”的凄楚、孤寂的情怀。文章的基调是积极的、乐观的、豪迈的,使人读了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美,也能领悟一些人生的真谛。古代记漩散文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是很可贵的。

《登泰山记》教案 篇6

szw6998

一、导语 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

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



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

1.中谷登山。



泰安城——中谷——中岭



——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

2.东谷登山。



泰安城——东谷——天门



四、安排游程

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

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

姚鼐描述:

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

参考文字:

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

姚鼐描述:

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

参考文字:

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六、送客(作业 )

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登泰山记教案 篇7

邱龙涛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 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作者介绍《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和方苞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导入  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1]

《登泰山记》教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

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侧面烘托的手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

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三、句读:下列句子中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B、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苦带然

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四、分析一二段。

(一)注释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当:在。其:指泰山。

3.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历:经过。限:界限。至于:到达。

4.道皆砌石为磴 磴:山路上的石台阶

5.余始循以入 循:沿着、顺着。以:而。

6.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道:走路,名词作动词。遂:于是

7.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及:到。限:本义门槛,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8.明烛天南 明:明亮。烛:照耀,名词作动词。天南:定语后置,南边的天空。

9.望晚日照城郭 晚日:傍晚的太阳。

(二)一词多义的解释。

1.居

A、 半山居雾若带然

B、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C、 居十日

D、 居庙堂之高

E、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F、 其居仅仅足

意思:停留;居住;过;处在;坐;住所

2.限

A、 越长城之限

B、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C、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D、 皆不可限以时月

E、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意思:界限;像门槛;阻隔;限制;限度。

3.乘

A、 自京师乘风雪

B、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D、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意思:冒着;乘坐;趁;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4.道

A、 道少半,越中岭

B、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E、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F、 万户侯岂足道哉

意思:走路;道路;道义;政策,方法;取道;说

(三)内容分析

1.泰山位于何处?“我们”登山的目的是什么?

答:课文一、二句;目的地:日观峰。

2.用“其级七千有余”“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从侧面点出了泰山的什么特?

答:高峻。

3.从文中找出记叙登山路线的词语。

答:自、历、穷、越、至于;循以入、道、越、复循、遂至

4.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

答:“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五、作业:读诵一、二段

第 二 课 时

一、补充注释:

1.戊申晦,五鼓

戊申:干支记月,即当时的十二月。晦:月末一日,即二十九日,农历每月初一是“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2.大风扬积雪击面 扬:卷起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自:从

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稍:依稀。

5.正赤如丹 正:纯正

6.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承:承接

7.其远古刻尽漫失 尽:全

8.僻不当道者 僻:偏僻

9.生石罅 罅:裂缝,前面省略“于”。

(二)一词多义解释

1.或

A、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B、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 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

意思:有的;或许;有时;有人

2.极

A、 极天云一线异色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C、 初极狭,裁通人

D、 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E、 南极潇湘

F、 屋极有窗以达气

意思:尽头;尽情享受;非常;最困苦的地步;望尽;顶点

3.视

A、 回视日观以西峰

B、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 子孙视之不甚惜

D、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意思:看;审察;对待;眼力,目光;比照,比较

4.坐

A、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B、 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

C、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 停车坐爱枫林晚

意思:与“站”相对;判罪;座位;因为

5.始

A、 余始循以入

B、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意思:开始;最初;才;开头、开端。

(三)指出下列带点词语的词性活用情况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2.道少半,越中岭

3.明烛天南

4.其阴,济水东流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6.山多石,少土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之。

1.须臾成五采

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4.至莫夜月明

5.其级七千有余

6.汝识之乎

7.余固笑而不信也

8.有大石当中流

五、内容分析:

1.课文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答:日出前—风、雪、云;日出时—形、色、光;后—色。正面描写:泰山日出美如画(壮观);侧面描写:而皆若偻——泰山(高峻)。

2.第四段写了泰山的自然景观,也写了人文景观,试列举这些人文景观,并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列举: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自然景观的?

答:写土质—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写树—多松,生石罅,平顶;日观数里内无树。写雪—冰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布。写鸟兽—无。

六、作业: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登泰山记》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一、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对文章思想内涵的了解

教学难点:

掌握有关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二、讲授新课:

1、抽学生朗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窜讲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提问: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描述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三、窜讲有关重点字词:

戊申晦(晦,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今常用义为:昏暗,夜晚。)

稍见雪中白若樗数十立者(“稍”,逐渐,渐渐。今常义为:稍微,略微。句意为:渐渐看见云雾中数十个白色的骰子似的,那是山呀。)

与子颖坐日观亭而待日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余”其句意为:我与子颖坐在日观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天边有一条云带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亭东从脚下都有是弥漫的云雾。(云:云雾,名词。漫:弥漫,布满,动词。判断句用皆表判断。)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东海也。太阳升起来,纯红如朱砂的颜色,太阳下面有红光,跳动地承托着它。有的人说:这就是东海。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日,绛缟驳色,而皆如偻——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阳光的照谢,有的得不到。红白两种颜色相错杂,都好像俯身曲背的样子。

总结:这一部分描写日出的情景。按时间顺序写,依次写了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色。(第三段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描写景物的变化。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日将出: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须臾——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如偻。

讲解第四自然段

抽学生朗读第中自然段

向学生回答第四然段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泰山的人文景观,行以日风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讲解有关字词:自唐显庆以来。“以”连词连接“来”。句意为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

不当道者。当:在。不在路上的石刻。皆不及往——都有来不及去看。

翻译:日观亭的西面有祭示泰山之神的东岳大帝的庙宇,又有一座碧霞元君祠。历代皇帝行宫在碧霞行君祠的东边。这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的石刻,从盲显庆以来,那些远古的石刻的字迹全都磨损不清楚或缺失。偏僻的,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看。

(介绍古迹,表现泰山古老的风貌)

讲解第五自然段:

抽学生回答:第五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讲解有关字词和句式:生石罅(生的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句意为:树生在石头的缝隙中。)至石观数里内无树。(至:距离。至石观峰的几里内没有树。)(少圜:圜通假字通圆,很少有圆的)

翻译:山上石头多,土少,石头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圆的。杂树少,松树多,松树长在石头的缝隙中,都是平顶。遍地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到石观峰的几里以内没有树,而积雪很厚,和人的膝盖平齐。桐城人姚鼐记。

全文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作业设计:课后第二、三大题

板书设计:

登泰山记

总写泰山地理形势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时间路径

山顶所见

描写泰山日出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建筑

古迹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