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最新21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能给合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发展学习有关方向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难点:根据路线图介绍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策略与方法: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点,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材中创设了1 路车站台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了1路车的路线图,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起点说出1路车所经过的地点,使学生看懂简单的路线图。以教材中的路线图为例,将往返路线、回家路线这一系列的认识路线和方向的教学活动融于“春游”这一大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在这样一个大情境中学会知识、认识路线,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一)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昨天我们又认识了四个新的方向,你还记得吗?看看这个方向板,你能填出共余七个方向吗?(请生说一说)

回顾昨天学习内容,思考七个方向的填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和北的中间是东北方,西和北的中间是西北方,西和南的中间是西南方,东和南的方向是东南方。)

通过复习熟习新认识的四个方向。

(二)

今天笑笑和淘气想带大家去动物园春游,他们约定在广场集合。淘气家在这里,广场在这里,他要怎样走才能到广场呢?(出示路线图)指导学生看图旁的指向标并完成四个方向,现在你能说出他的行走路线了吗?

引导学生明确方向和距离是叙述行走路线的'关键。

让学生仔细观察,回顾旧知,解决去广场的路线问题。

(请生说出从家到广场的路线)

用以前学习过的路线图唤起学生记忆,要说清行走路线需要说清两点:方向和距离。

探索与体验

1.介绍1路车的乘车路线。

来到广场,在车站他们找到了1路车的站牌,在站牌上他们看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原来是一路车的行车路线图。你能看懂1路车的行车路线图吗?从广场出发汽车怎样行驶可到动物园?

先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2.春游结束,他们要从动物园返回广场,汽车从动物园出发怎样行驶可回到广场呢?

考考你:

A. 小明从商场出发坐了四站,他可能在哪站下车?

学生说完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思考方法。

B. 小红坐了三站在少年宫下车,她是从哪站上车的?

学生说完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思考方法。

C.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引导学生看清路线能否用以前学的四个方向说清楚,引出昨天学过的四个新的方向。

每个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中互相说,然后全班交流。

再引导学生看清再说明路线时从出发点到目的的,其间要说清方向、距离,还要说清经过的拐弯地点。这样才更清楚。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正迁移,认识汽车行驶路线图,为学生创设了活动的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自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应用

练一练:

1、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

学生结合图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再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练习,巩固对路线图的认识,让学生能独立解决路线问题。

2.完成书上第2题。并指导学生交流。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3、小结:方向和距离是说清路线两个重要条件。请你课后描出你上学的路线图下次课进行交流。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教材分析:

例1学习是二下教材第一单元打头内容,第一次出现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式题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以看木偶戏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自己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综观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及方法,也有小括号的学习,另有乘加乘减解决问题,虽然例1和例2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但细细琢磨,从学生的认起起点及教材的编排体系来分析,把例1作为单独一课时进行划分比较合适。

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例1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先再这样的方法进行思考,例2的重点笔墨则是让学生认识小括号,会用小括号。若把例1例2合并在一课时进行教学,会存在顾此失彼现象,学生对两步计算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及方法有可能不会较深的感悟,在此情况下,用短暂的时间来认识小括号,难点也无法突破。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小括号学习一直困扰着二年级学生。

解决问题第一次出现是一上年级的求总数和求剩余,而一下年级的两数比较解决问题,二上年级则是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都是依据新课程的一个显着特点算用结合来呈现的,也就是说式题教学都是辅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例1是解决问题在第一学段的第二次隆重出现。重点是落实在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在前几个星期已经能较熟练的计算加减混合两步计算式题,但他们并不清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先想(算)再想(算)。所以,我认为,例1教学,式题的运算技能培养不是重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及数学语言的完整表达。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步计算问题,能较熟练的解决两步计算式题,如: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方法,但学生对小括号的作用是陌生的,本节课不做教学要求,如课堂能够动态生成,提到小括号这一知识点,教师可适当提示,不耗学习时间。

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需要了解学生用一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节课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多角度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是先算出了什么?他是先算出什么?在说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感悟到解决两步计算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教学设想: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基点。

例1把数量关系隐含在问题情境中,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解决问题都有一个不变的基调:处理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本课教学将充分利用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要先知道他是先算出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解决的步骤与方法。

2、 有效挖掘学生潜力,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落点。

把相同模式的问题解决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上车下车,图书出借、停车场开来开走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本课教学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模仿练、独立巩固练、选择练、拓展练),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自觉的对两步计算这种模式的问题解决体会更深刻,同时,不同形式的练习与表达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知道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2、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方法。

3、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流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1.小朋友们,桃园小学的二( )班小巧虎中队的图书角正缺图书管理员呢,要到实验小学的二( )班里来招聘图书管理员,你们想去竞聘吗?如果你能解决图书角的问题,知道书架上图书的数量变化,你就有竞聘的资格了!

2.出示书架情境图:

逐步呈现:

先出示:书架上原来有图书22本。

再出示:欢欢小组要归还13本,晶晶小组要借走6本。

问:从图上看,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汇报,标出数据)

问:把你找到的信息完整的说一说,好吗?(指名说,和同桌说,全体齐说)

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

引导:请你把这些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说给同桌听。(同桌交流)

二、探求新知,建立模式。

1. 同学们说得很完整,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 停顿,让学生独立思考。

3. 把你的办法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4. 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自备本独立练习)

5. 先写完的小朋友和同桌悄悄的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6. 反馈:不同方法展示。

(1)22+13=35(本)(2)22-6=16(本)

35-6=29(本) 16+13=29(本)

(3)22+13-6=29(本) (4)22-6+13=29(本)。

预设问题:你是先算什么?哦,你们猜他是先算什么?22+13是先算什么?再减6是再算出什么?22-6是先算什么?再加13是再算出什么?

7.归纳:这几个算式只是想的方法有点不同,但都能解决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这个问题。1和3的方法是相同的,2和4的方法也是相同的。

8. 二个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方法,用先算出再算出的样子,说一说想的过程。

9.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能做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今天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 巩固练习:解决水果卖进卖出问题。

2、 独立练习:解决乘车问题。(同桌互批)

3、 变式练习:继续解决乘车问题。(集体讲评)

4、 拓展题: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哪些本领?

2.教师总结:同学们只要用一双亮眼睛认真观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收集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

迁移法,观察讨论、比较分析法。

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1、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2、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兴趣。

1。对口令。

二七()六九( )

()八五十六 六八()

()八三十二九九( )

()九四十五()七二十一

2。口算。

12÷6=( ) 36÷6=( )

30÷5=( ) 24÷6=( )

18÷6=( ) 8÷2=( )

3÷1=( ) 12÷4=( )

师: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求商的?

生:想乘法口诀。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用“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这些方法来求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们有信心学会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知道属于你们的节日吗?

生:(六月一日儿童节)

师: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正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呢,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生: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生: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

生: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板书“平均每行几面?”“平均每组几个?”“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请一人读题,提问:56÷8=?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师:我们平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列玩算式要在后面写上什么?(单位)一起说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面)今天我们要探究学习的是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所以它的单位同学们在口头上说出来就可以了。下面的题目也一样,清楚了吗?

2、(1)师:这56面小旗,要是挂成7行,平均每行几面?

怎么列式?

列出算式:56÷7=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这个算式的商吗?

让学生独立试算。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比较56÷8和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男生一道,女生一道。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

5、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我们把求商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一起读读。

三、反馈练习(课件出示)

1、选择题:用“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求商的算式是:

A、7+9B、7×9C、36÷9D、63÷7

2、请大家完成书上49页做一做的习题。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一组习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乘法算式里的积,在除法里做被除数。

生:乘法算式里的因数在除法里做除数和商。

生:这3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乘法和除法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学习。

3、巩固练习

(1)练习:小猴摘桃子(课件9)

师:其实,儿童节不仅是我们小朋友们喜爱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也喜欢出来看热闹。这几只可爱的猴宝宝想在“六一儿童节”上给同学们送上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当他们来到桃树下面正准备上梯子的时候,才发现梯子上早已站好了除法算式,要算对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子怎么也算不出来,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小猴子?

(2)练习:小猪吹泡泡

出示课件10:小猪吹泡泡的情境

师:小猴的问题解决了,小猪被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它特别吹了一些泡泡来送给大家,如果你们把提算对了泡泡会飞的又高又远。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教学重点:

掌握除加混合运算中的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谁是你们最亲最爱的人?(妈妈)每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妈妈总会陪伴在我们身旁,妈妈那如花的笑脸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三八妇女节刚刚过,你们有没有送礼物给妈妈啊?(没有)让我们也去花店配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浓浓的母爱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带着对母亲的爱,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学生会更主动。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画上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2、小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提示:一支康乃馨的价格该怎么算?

3、指明让学生扮演:

24÷8=3(元)5—3=2(元)

5—24÷8

=5—3

=2(元)

4、说一说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让我们再看看其它花的价格吧!

指明读题(2):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思考回报:

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该怎么解决

2、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比、咱、斤、答、阿、之、拾、灰”8个字。掌握“比”的笔顺。

2、积累词语,结合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故事。

4、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阿凡提的聪明才智,试着提出问题,培养想象力。

教学重点:

1、识记本课汉字。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体会阿凡提的聪慧。

教学难点:

1、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记汉字。

2、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个人吗?贴“阿”和“提”字卡。

大家听过阿凡担的故事吗?从这些故事中,你对阿凡提的印象是怎么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阿凡提的故事。一边听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听读课文

1、听录音

2、简述课文内容。

3、师领读,生跟读。

4、讨论:大力士那么高大有力,为什么连一块手帕都扔不过城呢?

三、再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

2、小组认读,识记。

3、交流。

阿:左右结构,左边是个双耳刀,右边是一个可字。

比:注意这个字的笔顺。、

4、认读要求会认的字。

5、指导书写。

四、游戏活动

1、可请学生到前边当小老师,领大家读生字。

2、游戏:找朋友。

3、比一比,谁的字写得好。

五、课后作业

把阿凡提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生字卡片。

二、指导书写

咱、答、之、拾、灰

三、完成课后练习。

1、“读一读”,要读准要求会写的字的读音。听写。

2、“填一填”,考查学生生字的运用能力。

四、活动

1、读词语。

2、游戏“送桃子”

(1)自读句子:不认识的字词问问同桌。

(2)同桌商量括号里填什么。

(3)送桃子真空:注意引导“答”字的收写。

3、讨论“生活的智慧”。

多媒体实物投影出示讨论画面。

此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过程来完成。

五、作业

1、书写生字。

2、找找阿凡提的其他故事,选其中一个自己练习讲故事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6

教学内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整理和复习(教材第102页内容,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重点:

通过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和复习以及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等。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及大屏幕出示相关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学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教材102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52+35 86—34 47+33

23+69 62—18 70—26

以开火车的方式口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的(口算步骤)。

2.总结归纳口算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3.口算练习。完成第103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要求他 们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尝试、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估算策略的多样性,明白应该怎样选择恰当的估算策略。

二、基本训练。

1.练习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2题。

(1)让学生采用不同方法独自完成第2题。(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归纳总结“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如果是口算应注意哪些问题;如果采用笔算,

要特别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或是退位减又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笔算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仿照第2题的形式先由教师出数,学生算;然后2个同学一组,相互出数,相互计算。

三、技能训练。

1.集体研讨教材第102页“整理和复习”第3题。

(1)大屏幕出示第3题情景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2)讨论交流题目中的条件有哪些?聪聪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3)交流各自的估算过程及结果,集体评价订正。

2、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第3题。

先独自估算出结果,然后集体交流估算的思考过程。同时教师可结合这一学习内容使 学生了解到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亚洲最高的广播电视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复习总结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请你口述一遍1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问题吗?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一、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教材编写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如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内容

1、主题图。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地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3、认识常见的秤。

教材第86页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再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4、解决问题。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5、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运用有余数除法及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学会表达和倾听。

教学重难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及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课时

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

二、探索新知

1.了解题意

2.分析问题

学生可能会用前面学到的有余数除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教材中出现的前两种方法,这时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还可以怎样派车。派车有以下几种。

一:面包车/辆 4 小轿车/辆0 余下的。座位数/个 7

二:面包车/辆 3 小轿车/辆1 余下的座位数/个 2

三:面包车/辆 2 小轿车/辆3 余下的座位数/个 0

四:面包车/辆 1 小轿车/辆6 余下的座位数/个 1

五:面包车/辆 0 小轿车/辆9 余下的座位数/个 2

教学时,这几种派车不需要全都出现,如果学生只会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那么教师只需将书上的方法向学生介绍一下就可以了。

对于怎样派车比较合理的讨论,只需要让学生懂得座位空得越少越合理即可。也可能会有学生说花钱越少越合理,这也是对的。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才能解答。

对于此类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寻求策略。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

小括号的运算。

2、能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一、 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春游!导游阿姨听说我们班的同学们非常聪明,想考考大家数学学得怎么样,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30+8×4 5×2+3 80-60+8 5×9-5

25-7×3 35÷7-5 64-24÷6 3+4-5

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7×6=42 60-42=18 6÷2=3 18-3=15

二、 新授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河边准备坐船过河去春游。齐读课题,请大家仔细看图,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看图回答

说一说图意、数学信息及问题,相互补充。

2、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现在请同学们动动脑,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解决问题。会做吗?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学生试着做一做。

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指名部分学生板书

板书不同的算式,可能有:

A.29+25=54(人)54÷9=6(只) B.29+25÷9 C.(29+25)÷9 D.29÷9+25÷9

2、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不同的算式,对每种方法的正误交换意见,并进行解释。

(2)指名汇报讨论结果,说一说想法与理由。其他小组可以赞成,可以反对,进行辩论。

3、议一议。 29+25÷9这样列式对吗?

4、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新朋友吧?叫什么名字?有了小括号的算式怎么读呢?

5、认识小括号的学生介绍小括号的名称及读法。并读算式(29+25)÷9

6、教师小结。

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

小括号中的。

7、同学们知道了带小括号的算式该怎么算,请快速准确的在书上写出来。脱式计算(29+25)÷9。并练习讲题。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解决了“过河”问题,现在坐着6条船来到了河岸,这时,导游阿姨又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你们愿意接受吗?

1、比一比,谁的眼力好。(说出运算顺序)

30+8×4 (30+8)×4 5×2+3 5×(2+3)

80-64+8 80-(64+8) 5×9-5 (26-20)×8

2、 比一比,谁判断的最准确。

(1)(10+3)×5与10+3×5都要先算乘法。

(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8减去6的差。再乘以乘6? 列式为(81-6)×6。

3、比一比,谁算的又对有又快。

5×(36-29) (83-35)÷8 94-(25+19)

4、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三的第2题。

四、归纳总结

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把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以后的生活中去!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10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反映的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

3、能在实际中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

4、 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与同伴交流。

5、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12页例1,课堂活动1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反映的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

3、能在实际中用调查计数等方法收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趣,引出例1

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那你喜欢什麽体育活动呢?老师为了了解班上的活动情况,作了一下调查,出示统计图。

问图上有那些体育活动?

每栏中的○表示什麽?

二、小组讨论

问:体育委员调查了多少个同学?

喜欢那种体育活动的人多?那种人少?

你还能提什麽问题?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填统计表

1、根据上面的统计图,我们知道了打乒乓球,跳绳,游泳,踢球有多少人?

2、出示统计表学生观察,第一栏是什麽?第二栏呢?

3、学生填写

四、课堂活动

书114页1题

学生看图后交流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13页例2,课堂活动2

教学目的:

1、进一步认识统计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反映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4、尽力简单的统计过程,对数据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有所体验。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1、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班上有那些课,各有几节吗?

2、出示课程表,学生观察。看右边统计图中是否有?

3、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

4、学生说方法:有一定的顺序数,横着或竖着数。

数一节就划一横线,表示已统计。

5、填统计图时,数一节划一节,用一格表示一节。

学生完成统计图。

6、根据统计图,你发现了什麽?你可以提什麽问题?

7、小组交流后集体汇报

二、课堂活动

115页2题

先让学生看调查的是什麽事情?要调查那些项目?再让学生分组调查,填统计图。

第1,2问小组交流

第3问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25页8题——26页14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三、四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等,使学生逐步形成万以内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数感,第四册认数复习。

2、初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喜欢数学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

教学难点:

感悟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0——9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修改意见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寻找规律,发展学生数感采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结合游戏情景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感觉生活离不开数学。联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身体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 激趣导入

明明发现0——9这些数字有很多的乐趣和知识,他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乐趣,你有兴趣吗?

明明乘坐火车,他发现列车车厢的编号很奇特,和平时的车厢编号不一样。媒体演示25页8题。

919

828

737

646

你能填上其他车厢的编号吗?

1) 小组讨论 找到规律

2) 全班交流汇报 (百位、个位分别为9 、8、7、6,十位1、2、3、4, 所以其它车厢的编号应该为:555、464,373)

3) 独立解答 第二列火车的编号问题

4) 小组交流汇报 判断正误

二、应用拓展 25页9题

1、试一试:

明明用0、1、2、3、4、5、6、7、8、9、中随意取出三张卡片为一组,可以组成三位数,如:4、8、5 可以组成845、854 、548、584等等,小学数学教案《第四册认数复习》。 你试试看,看谁组的多。

什么情况不能组成三位数?为什么?

1) 可以组成那些三位数?读出来

2) 同桌俩人的'比一比,谁的大?为什么?说出理由

3) 百位不同,怎么比?百位相同怎么比?

2、看谁最接近 26页10题

老师报数,请你用卡片摆出来 每组2个数

398、497、306、402、482、395、404、313、400

1)读数。

2)你认为那些数和400最接近?

4) 请拿400卡片的同学来到讲台。谁接近400青走到前面来,说出理由。互相交流。

3、请你当裁判 26页11题

明明发现运动场上也有数字。请同学们看田径场上的运动健儿们的编号

1) �

3) 你能把他们的编号从大到小写下来吗?试试看

4) 汇报交流

4、请你来当家 26页12题 生活中更离不开数学。明明家的电饭煲295元。妈妈说微波炉比电饭煲贵得多

1) 贵得多是什么意思?

2) �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师:日常生活中常常通过一个现象或是一句话就能推测出未知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推理,今天我们学习推理。

二、新课:

1、出示例题1:把知道的信息说一说。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拿的是语文,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请猜一猜小刚拿的是( )书,小丽拿的是( )书。

2、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师:从三个知道的信息,你能猜出小红拿的是什么书吗?

师::从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提问: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4、教师小结:通过分析同学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推理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师如果我们只分析小刚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

能得正确的答案吗?

5、小结:在简单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进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5、做一做。

1)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体重分别是7千克、5千克、9千克。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最轻。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2)小冬、小雨和小伟三人分别在一、二、三班,小伟是三班的,小雨下课后去一班找小冬玩。小冬和小雨各是几班的?

三、练习。

1、游戏——帮小动物找家。

森林里的小鹿、熊猫、小羊、猫和小兔分到了新房子。小鹿说:猫在我的左边。

小羊说:我家的左边是熊猫家,右边是小兔家。

小兔说:右数第3家就是我家。

你能帮他们找到各自的新家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下面小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公鸡、小羊、熊猫、梅花鹿和松鼠去旅游,它们住在宾馆里的1—5号房间,服务员告诉他们:熊猫住的不是1、3、5号,梅花鹿住的号码比熊猫多一倍,小羊住在梅花鹿的右边,公鸡住的离熊猫最近,熊猫住在公鸡的右边。

猜一猜,这几只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四、动笔练习。

让学生自己说出已知的信息,然后解答。

思考题:甲、乙、丙三位老师分别教语文、数学和英语。已知:1、每个老师只教一门课。

2、甲上课全用普通话。

3、外语老师是一个学生的哥哥。

4、丙是一位女教师,她比数学老师年轻。

请问三位老师各教什么课?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

设计

推理

例1

小刚拿的是( 数学 )书 熊猫、羊、 兔、猫、鹿

小丽拿的是( 英语 )书

加强教材研读 关注常态备课 打造有效课堂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口算得数是百以内数的两位数加减法。

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所处的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担任不同工作的人所组成的,而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蜜蜂也跟人类一样,它们生活在一个蜜蜂王国里,今天我们就一起到那里了解一下蜜蜂们的生活吧。

(出示课题及课件。课件内容是介绍蜜蜂王国分工的科教片片断,里面有提供各种小蜜蜂只数的信息)

2、看完后,学生交流感想。

(鼓励学生像小蜜蜂一样互相合作,共同进步)

[设计意图]改变以往数学课只讲数学知识的传统,将课外知识与数学学习有机结合,在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知识,增加知识量的同时,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加以教师适时的品德教育,使整节课既有一个完整的情境,又充满人文色彩。

二、利用旧知,学习新知

谈话:根据课件提供的小蜜蜂只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将学生所提问题按解决方法的不同分成用加法解决的一组和用减法解决的一组,为后面分组解决作准备)

1、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谈话:要求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应怎样列式呢?应怎样计算呢?

(1)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指出这是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4)算法比较:说出最喜欢哪种算法及理由

小结:做这道题时很多同学都喜欢用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知识,把题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一位数和一个整十数,让它们分别和另一个两位数相加,最后再将两个结果加起来的方法进行计算。

(5)练习: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学生独立完成并简单的说一说口算方法。

2、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谈话:要求保育员比清洁工多多少只,应怎样列式呢?应怎样计算呢?

(1)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指出这是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2)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再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4)算法比较:说出最喜欢哪种算法及理由

小结:做这道题时很多同学都喜欢用学过的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知识,把题中的一个两位数分成一个一位数和一个整十数,用被减数依次减去的方法进行计算。

(5)练习: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学生独立完成并简单的说一说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分为两部分进行,可以有效地减弱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方法上给予良好的指导,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同时体现出算法的多样化和算法优化。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解决问题,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方法的愿望。面对众多的方法,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方法,所以对众多方法进行比较和算法的优化,帮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

三、掌握方法,巩固应用

谈话:刚才我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有些还没有解决。现在我们也像蜜蜂王国里的小蜜蜂一样,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每人做一道,看哪个小组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做完这些题目。

(解决刚才提出的众多问题中还未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还原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将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关注学生是否已扎实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在巩固应用中进一步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蜜蜂王国,了解了许多有关蜜蜂的知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13

教学内容:

课本1页到3页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能在直尺准确找出指定的厘米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学习过程:

一、掲题示标:

1、故事引入: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帮古人解决这个难题。下面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我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学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二、口述并出示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3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 (自学5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 , 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利用“铅笔”“文具盒”“拃”等作为长度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会因选取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通过刚才的汇报,老师发现各个小对子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学情展示:

第二关:我能快速填出答案。(展示要求:指名回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2、厘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厘米记作 ()。

3、我的橡皮厚大约是()厘米。

4、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第三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五、归纳小结: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六、巩固提升: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1、完成课本第2页的1、2小题。

七、板书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课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4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和钝角锐角的判别。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平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习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1.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

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延伸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的认识》学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的认识》学案

学习目标:

1、联系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

3、了解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

学习关键: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

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出示课本主题图,超市中水果区域的情境,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等。

二、探究与交流

自学课本第101页例1,完成下面各题。(学法指导: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比一比哪一组回答的最精彩!)

1、掂一掂1枚2分硬币,初步感受1克有多重。

2.2.用天平称1克黄豆,数一数有几颗?

3、说一说哪些物品比1克轻,哪些物品比1克重。

归纳总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称。

三、自我挑战: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2、一包口香糖大约重3()一个苹果大约重200()

一包瓜子大约重100()一袋盐大约重500()

3、判断对错。

(1)小明身高130克。()

(2)一个西瓜重3克。()

(3)一个足球重450克。()

4、下面的物品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圈一圈。

二数下册《克的认识》学案

300(克、千克)4(克、千克)450(克、千克)500(克、千克)

四、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学习了______,我的收获是_______。

五、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分析法引导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一、复习导入,导入新课

1.列竖式计算。

48÷5=  36÷6=  53÷7=

2.提问:� 问题:30元钱最多划几时?

先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30÷9=3(时)……3(元)

答:30元钱最多划3时。

提问:上面的横式中3元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划4时?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2.如何引导学生列式解决上面的问题吗?

首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列式,再交流解释为什么这样列式。交流时关注以下问题

(一)引导生讨论清楚每条船每小时租金都是9元,和前面学过的平均分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要有意识地把列式与画图,列表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算式中的每个数在图中表示什么,特别是余数表示什么?

(三)引导说明商3就是说27元可以划3小时:余数是3就是说还剩下3元,剩下的3元不够划1小时,所以答案为最多划3小时。首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列式,再交流解释为什么这样列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3学生试做教材第12页第6题。

引导生思考

如果租1辆大车,那么就有25—7=18(人)坐小车,小车需要18÷4=4(辆)。.....2(人)所以4+1=5辆

如果租2辆大车那么就有25-7×2=11(人),小车需要11÷4=2(辆)。.....3(人)所以2+1=3(辆)

如果租3辆大车那么就有25-7×3=4(人)坐小车,小车需要4÷4=1(辆)

引导生第三种是最合适的方案。只要说对都给以肯定。

学生做完后先让学生汇报交流第(1)(2)小题。然后重点讲解第(3)小题。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五、当堂检测(学习诊断)

1.完成练一练2,3,4题。先让生独立思考,学生做完后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会了吗?你觉得那道题比较难理解,说一说。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P5练一练的第1~5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案 1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1。

【教学目标】

1.会进行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关于时、分、秒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针对性地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对于时、分、秒,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的知识,真能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一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新课教学例1

(1)了解跑得快慢与时间长短的关系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乌龟、兔子和小狗它们三个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瞧,比赛开始了。

课件播放:第一次比赛情景,并出示比赛成绩表。乌龟小兔小狗2400秒80秒85秒

教师:谁得了第一?为什么?

小结:谁跑得快,谁用的时间就少。当时间的单位统一时,我们很容易看出谁用的时间少,谁跑得快。

(2)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师:小狗得了第2名,它可不服气,要求再比一次,于是它们三个又进行了一次比赛。

课件播放:第二次比赛的`情景:小兔中途睡着了。

教师:同学们,猜一猜,它们谁跑得快,可能最先到达终点呢?(学生自由说,教师结合情景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到底谁跑得快?听听它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乌龟:我跑了1时。小兔:我跑了3分。小狗:我跑了120秒。

教师:听了它们的话,到底谁跑得快呢?好比较吗?你能想出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谁跑得快吗?

(3)组织交流汇报

教师:谁来说给大家听?

学生:1时=60分,120秒里面有两个60秒,是2分,小狗用了2分,小兔用了3分,乌龟用了60分,小狗跑得最快。

教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小结:当时间的单位不统一时,我们不容易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如果把单位换算一致了,就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12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判断对错。

①2分7秒=27秒

②1时25分=125分

③90分=1时30分

(3)比一比。

①谁跳得快?在( )里画?。小红跳100下绳用了40秒。( )小兰跳100下绳用了1分5秒。( )

②谁拍得快?在( )里画?。小明拍100下球用了1分10秒。( )小刚拍100下球用了65秒。( )

③谁踢得快?在( )里画?。小丽踢100个毽用了120秒。( )小江踢100个毽用了1分25秒。( )

(4)下面是60米跑的成绩,请给他们排名次。姓名小刚小红小丽小明小勇时间1分35秒90秒1分40秒2分1分20秒名次

四、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8

教学内容:

搭一搭、认识余数

教学目标:

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经历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教具: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4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大屏幕出示主题图)

二、合作探究

1.学生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交流思考过程。,把学生摆小棒的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2.认一认,想一想。

如果用除法竖式算一算,应该怎样列算式呢?想一想,结果又是多少?同桌合作完成。汇报

横式应怎样列呢?134=3(个)1(根)

你能说一说每个数在操作过程中表示什么?

特别是余数1,为什么它要剩下?

填写单位是难点,所以引导学生说一说。

3.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

(1)小组合作并填写表格。汇报填写算式和单位。

(2)观察表格,比较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

思考:可以发现什么?有什么问题?余数一会大一会小,怎么回事?余数都比除数小,为什么?

(3)说一说余数和除数分别表示哪部分?

4.再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试一试。

三、练习巩固:

完成书练一练1-3题

四、错题解析:

264=56 324=78

五、课堂检测

1、把16块西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 )块还剩( )块。 ( )( )=( )(块)( )(块)

2、 有23条鱼,每7条放在1个鱼缸里,可以放( )个鱼缸,还剩( )条。 ( )( )=( )(条)

集体订正答案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搭一搭(一)

134=3(个)1(根)

竖式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欲,学得积极主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也获得了实施新课标的一次成功体验。

稳定性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节课,学生学习情趣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看来比较乱,但是他们都是为了学习,这样的乱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教案 19

设计说明

1.设计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案注重设计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习题的选取上,不仅选取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还大力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化,给学生留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在习题的呈现上,大胆选取生活化的内容,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题目变得鲜活、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在复习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在学生独立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复习效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本节课我们复习克和千克以及推理的知识。(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

⊙探究疑难,梳理知识

1.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用适当的方式概括性地整理第八单元和第九单元的内容,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结构。

2.教师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3.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全班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学习。

4.教师将自己整理的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结合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回忆这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

克和千克

推理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学生交流知识经验。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整理的方法,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将整理的结果制成图表。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梳理重点、难点,在解读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后进行对照,让学生的知识脉络更清晰、明了。

⊙复习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常用的质量单位。

(1)课件出示问题。

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怎样区分这两个单位?

(2)集体交流。

预设

生1: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克和千克。

生2: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3)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千克?

预设

生:一块口香糖的质量约是1克,两袋盐的质量约是1千克。

2.复习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1)课件出示问题。

1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2)指名汇报。

1千克=(1000)克

3000克=(3)千克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换算方法: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3.复习常见的测量工具。

(1)引导学生回忆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有哪些。(天平、盘秤、弹簧秤、体重秤等)

(2)进一步质疑: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3)学生小组探究,集体交流。

预设

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天平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盘秤和弹簧秤,称体重用体重秤,它们都用“千克”作单位。

4.复习秤的使用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117页7题,引导学生交流秤的使用方法。

(2)学生交流,反馈: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物品有多重。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复习单位的选择。

(1)课件出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 );

一个西瓜重6( );

一个鸡蛋重50( );

一只公鸡重2( );

一个汉堡重280( );

一桶油重5( )。

(2)学生小组交流如何填写正确的质量单位。

(3)明确方法:先明确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然后以它们为标准进行填空。

(4)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 20

一、班内情况分析

班内共有28人,基础比较扎实,课后能认真完成作业,但自觉性不高,在计算方面准确率有待提高,在实践操作方面有欠缺。本学期在坚持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对知识的灵活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培优辅差方面下功夫。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除法、混合运算、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大数、测量、整理与复习、加与减、认识图形、时分秒、数学好玩、调查与记录。

三、教学重点:有余数的除法、加与减、时分秒。

四、教学难点:加与减、时分秒。

五、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形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方向与位置》,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测量》,通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认识图形》,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调查与记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统计,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六、教学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与语文教师做好时间上的协调,平时多在一起交流、分析学生情况。特别是偏科生,多想办法,尽量的做到优的更优,差的努力补上去。

七、教学课时

1.除法----------------------------------------------------------6课时

2.方向与位置---------------------------------------------------4课时

3.生活中的大数----------------------------------------------8课时

4.测量---------------------------------------------------------5课时

5.加与减(一)------------------------------------------------16课时

6.认识图形-----------------------------------------------------7课时

7.时分秒--------------------------------------------------------8课时

8.调查与记录----------------------------------------------------5课时

总复----------------------------------------------------------5课时

八、教学进度安排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