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有趣的发现优秀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有趣的发现教案设计文本解读:
课文的第二段只用了两句话讲述达尔文在岛上的考察发现,看起来太平淡无奇,很难找到学习语言的切入点。但其中的个别词语却是潜伏其中的很好的语言因素,如“
考察”、“发现”、“要么……要么……”“奇怪”等。以这些词为空破口,进入文章进行语言学习,对于低年级来说是切实可行的。
文本与社会生活:
文中所提及的“发现”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却给我们一种启示:留心处处皆发现,寻找学习语言的因素,带领学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文本与学生经验:
文章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只存在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另一种是没有翅膀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
后终于解开了其中的迷。
尽管表面看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不论是一开始文章所预设的“谜面”,以及到后来揭示的“谜底”,都是十分
有趣的。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语言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受、感悟到其中的“趣”,也就是要充分借文章之“趣”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和兴趣”。
学习目标:
1、紧扣“发现”,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读,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并加以运用。
教案:
文章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是按“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顺序叙写文章,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所以在执教本课第二自然段时,本人力求学生学习语言都紧紧围绕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展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把这些字词带进课文,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去读懂,加以吸收和利用。
实施
学习语言片断一:“两进两出”悟“考察”。
师: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就是说学习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提出问题,现在请把你善于观察的眼光转向第二段,能不能从第二段发现问题呢?边看边用铅笔画出来。
(师行间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划了“考察”、“奇怪”两个词语,板书于黑板上)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书读得遍数多了,就能读懂,请小朋友们把第二段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两个词语。
(生练读第二段)
师:谁读懂了第“考察”?哪个来读一读第一话,老师从他的声音里就知道他读懂得了没有?
生1: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
师:老师从你的声音里已经听出,你有一点读懂得了。如果能把“考察”用动作做出来,那就说明你是真正读懂了。这可不容易呀,可要好好练习啊!
(学生边读边练习加动作)
师:谁来加上动作试试看?
生2: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后,往左右各看了两眼)
师(模仿该生动作)述:有点像考察了,请小朋友们都看看图(实物投影展示图)上的达尔文是怎么“考察”的?可以边读边学着做一做,还可以加上你自己考察的动作。
(学生练读中做“考察”的样子)
师:这次,谁愿意到前面来考察?
生3(来至讲台上):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完,该生做出象是在专心致志看一件什么东西似的样子)
师:达尔文,你在考察什么呢?
生3:我是在考察昆虫。
师:发现什么了?
生3:我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师:刚才考察的那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吧!
生2上讲台表演读,这次较之第一遍,有很大提高。(师带头为他鼓掌)
师:让我们跟着这两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用手示意)有一次,——
(全体学生练习这句话)
学习语言片断二:纵向拓展用“奇怪”
师:我们用熟读课文,看课文的插图,用动作做一做的方法,读懂了“考察”,现在大家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或者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
(学生各自练习)
生4:他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读时,满脸疑惑,并侧过脑袋,用一根手指指着脑袋。)
师:请你上来为大家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他有没有读懂奇怪?
生4上讲台来再读,读时,两条眉毛几乎拧到了一起,表情较之刚才还要出色。
师:他读懂了吗?
生5:他读懂了,他脸上做出了“奇怪”的表情。
生6:他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师:他用“语气”和“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读懂了“奇怪”。你们能做到吗?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还不快练!
(学生练习得十分起劲,各自都做出了“奇怪”的表情,部分学生还兴致勃勃的表演了起来。)
师指名读。
生7边读边呈现出满脸疑惑的神色。
生8边读边比划着昆虫翅膀的大小,读后做出一副愁眉不展的神色。
生9读后,还喃喃自语:奇怪?怎么这儿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
师:是呀,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小红发现母鸡总是围着鸡窝转,感到很奇怪。还有:奇怪!太阳怎么不从西边出来呢?
教师出示投影:
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句式说一句话。
生11:我发现头上有白头发了,感到很奇怪。
生12:奇怪!我掉了的牙怎么还不长呢?
生13:我发现我的声音从录音机里传了出来,感到很奇怪。
生14:奇怪!今天我们上课怎么用话筒呢?
……
总结:
正如在“文本解读”中提到的,课文的第二段虽短小却是文章的一个重点段落,以抓关键词为突破口去学习课文的语言,是我所采用的引导方法。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
读得进,悟得出”呢?我想越俎代庖是绝对不是上上之策,告诉他去做做这个词的表情,那个词的动作,学生不但处于被动状态,最主要是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于是我就想何不放手来个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不懂的字词,然后再通过自己阅读,将课文语言吸收进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驾驭课文语言。最后,再将内化了语言加以运用。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与课文的叙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所遵循的模式是:“发现语言因素——感悟语言因素——悟出语言因素——积累运用语言”。
最后的学习效果正是应验了那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学得既主动,又轻松,创造性地吸收了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将他们演绎出来,更创造性地进行了运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百”“达”“文”“反”“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关词句,重点是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挂图,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若干
一、课前谈话,知识铺垫。
1、小朋友,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虫图),老师这儿就有许多,认识他们吗?
2、指名学生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昆虫有一些相同之处。
4、是啊,这些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还有的没有翅膀。(教师用笔圈出同类,并分别标上“翅膀大”“翅膀小”“没翅膀”)
5、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属于这三类中的一种?
二、揭示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读一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逐段讲读,解答疑问。
(一)、第一自然段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一”的变调,“英”“名”后鼻音,“达尔文”英文名字多读熟练。
3、从短短的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这个有趣的发现与“达尔文”有关,是达尔文发现的。
(2)、“一百多年前”。
师加述:达尔文出生在1809年,去世时73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3)、“英国著名科学家”。
出示达尔文的肖像图,师加述:瞧,这位就是身穿英国绅士服的达尔文,他经常与各种动植物打交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博物学家。
4、这样一位有名的科学家,谁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指名感情朗读。
5、小朋友,你还会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达尔文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达尔文是在哪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同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分句读:可以喊上你的同桌,也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和你合作读。
4、哪个问题你能解决了?
(1)、(在哪发现。)——学习第一句。
学生: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的。
教师加述:达尔文作为一名博物学家,经常跟着海军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岛上去考察。
(2)、(发现什么。)——学习第二句。
学生: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教师出示插图:瞧,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好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不一会儿两个问题解决了,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6、学生:(1)、到底为什么岛上只有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却没有小翅膀的昆虫?
(2)、什么是“考察”,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
(三)、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1、过渡:还等什么赶快学习第三自然段吧!先来看看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读,正音。
4、出示达尔文考察时的插图:小朋友,你觉得达尔文考察的时候态度怎样?
5、学生:很认真,很细心。
6、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突出他的认真的态度呢?
(1)“许多”
教师:你猜想一下,达尔文会捉来哪些昆虫?
学生:(蜻蜓、蝴蝶、蚂蚁、蜘蛛……)
教师:为了方便研究,达尔文捉来了这么做种昆虫,而且每一种的数量也很多。
指名读好词语。
(2)“反复”
学生:反复说明达尔文观察比较了很多次。
教师:是啊,科学家的许多发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找到答案的,达尔文也不例外。
指名读好词语。
(3)“终于”
学生:达尔文找到答案很不容易。
教师:没有反复的观察比较如何得来正确的答案呢!
指名读好词语。
7、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四|、教学生字,授以方法。
百 达 文 反 较
1、认读。
2、组词:想帮谁组就帮谁组。
3、指导写法:除“比较”的“较”笔画比较多外,其余笔画都较少,写好笔画较少的词,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笔画。分析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4、描红,抄写。
[1] [2] 下一页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其中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学习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读中贯穿词句训练。
教具准备:投影、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7 有趣的发现。
2、解题:“有趣”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练读课文。要求:(1)标好小节号。(2)读准生字字音。(3)读通课文中的长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词。(出示下列词语)
有趣 达尔文 小岛 昆虫 翅膀
观察 比较 因为 生存 研究 重要
指名带读,正音后,再指名带读,开火车读。
(2)去拼音后,指名带读这些词语,开火车读。
(3)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出示第3自然段,重点指导读第二至第四句。
(4)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评议。
3、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问:你听明白了什么?
3、引导:达尔文是什么时候的人?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什么人?
4、给“著名”这个词找个近义词。
5、齐读这个小节。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读一读,巩固生字的字音。
2、你是怎么样记住每个生字的?指导分析生字的结构和偏旁。
上下结构——容、易、究。
左右结构——较、研。
半包围结构——达、存。
3、指导书写:你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5、集体书空这些生字。
6、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习字册》。
2、课后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读中贯穿词句训练。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读生字卡片。
2、扩词:达 岛 因 存
二、分析理解。
1、细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第一句中的达尔文干了什么?
(3)第二句告诉我们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4)换词练习:“要么……要么……”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5)出示挂图,看图说话练习。
2、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2)理解第1句。
“许多”说明了什么?“反复”说明了什么?“终于”说明了什么?
(3)理解第2、3句。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
3、细读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2)本文中“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三、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们要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的精神。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
2、总结课文,使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3、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指名朗读课文。
2、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二、复述课文。
1、指导复述课文:教师指导复述课文的要求。主要内容只要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背诵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学生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
4、同座位练习复述课文,互相纠正。
5、指名试着复述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课堂上完成“综合练习”本。
2、课后完成《同步测试》。
课堂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
究 ( ) 观 ( ) 校 ( ) 白 ( )
穷 ( ) 现 ( ) 较 ( ) 百 ( )
二、一字开花。
反 ( ) ( ) ( )
容 ( ) ( ) ( )
存 ( ) ( ) ( )
研 ( ) ( ) ( )
三、生字回家。
石
亻
忄
阝
板书设计:
7 有趣的发现
上一页 [1] [2]
教材分析:
《有趣的发现》是教科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只有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另一种是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文章语言朴实,条理清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呈现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课文第二自然段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它用了“由于……就……”、“因为……所以……”、“由于……便……”等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对奇怪现象的原因进行科学严谨地分析,使我们读起来清楚明了。
学生分析:
尽管表面看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不论是一开始文章所预设的“谜面”,以及到后来揭示的“谜底”,都是十分有趣的。所以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语言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受、感悟到其中的“趣”,也就是要充分借文章之“趣”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奇怪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3、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向达尔文学习,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人。
教材处理:
全文一共有三个自然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的阅读要求,我重点进行了词句训练。
第一自然段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向我们介绍达尔文,所以我把它当做资料在课的伊始介绍给学生。第二句是一个长句子,于是我在初读的时候重点指导学生停顿。第三句话是写达尔文发现的奇怪的现象,和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把它作为重点训练的内容,通过练习用“要么……要么……”说话和看图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我把它分成两部分来理解。一部分是研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抓住“许多、反复、终于”等重点词语来体会达尔文刻苦研究的精神;其它几句为另一部分,这几句话用了三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向我们介绍了这种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本文的精髓所在,所以我把它作为本课的重点,通过引导学生一步步地体会最后达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的目的。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复述,所以我把”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奇怪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为本课难点。
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一生的影响,简单明了,所以在教学时把它作为了略讲部分。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简介导入,引入课文。
虽然在上学期快乐读书屋《科学的大门》中学生知道了达尔文小时候很热爱大自然,但是对于这样一个距今遥远的外国科学家,学生还是知之甚少。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了有关达尔文的资料,并以此导入,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的第一句话也是介绍达尔文的,所以我在课前的时候当做资料和学生交流,既和学生此时的学习需求合拍,又分散了课文的重点,使学生易于接受。通过换词帮助学生理解了“著名”,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第二板块: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我采用了“自由读—同桌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学生自由读后,我让学生提醒大家哪个字容易读错,这样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桌的合作读能照顾到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读书展示的机会。指名读不但使教师了解学生的读书状况,而且对学生进行了听、评的训练。这样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朗读,使多数学生基本上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板块:品读感悟,了解内涵。
在细读课文中,我重点解决两个问题:达尔文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在第一自然段中解决。通过自由读书,我让学生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用大屏幕出示出来,便于学生集中研读。学生通过读知道了岛上的昆虫有两种情况:一种翅膀特别大,一种是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而把这两种情况连接到一起的是“要么……要么……”。为了深入理解,我让学生用“要么……要么……”练习说话,使学生感受到“要么……要么……”连在一起用,表示在两种情况中选择一个,为什么岛上的昆虫只有两种情况呢?此时学生心中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接着通过看这两种昆虫的图片,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为什么岛上没有翅膀不大的昆虫呢?而这,也正是达尔文感到奇怪的原因,使学生的思想和达尔文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继续读书的兴趣。
第二个问题是在第二自然段中解决的。我把第二自然段分成两部分来理解。首先让学生通过读书知道达尔文是怎么做的,也就是这段的第一句话:达尔文找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我引导学生用抓重点词语来体会的方法理解句子。学生从“许多、反复、终于”等词语中感受到了达尔文刻苦钻研的精神,最后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在学习剩下的三句话时,我主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这三种昆虫生存或消失的原因。通过找“由于……就……”、“因为……所以……”、“由于……便……”等三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使学生明白这三句话的写法相同,都是先写原因,再写结果,这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答案的真相。然后把表示原因和结果的句子去掉,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种奇怪的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效地指导了学生复述课文,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汇报了自己收集的有关达尔文成就的资料,使学生知道了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从而激发自己向达尔文学习,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人。
最后齐读课文,不但遵循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规律,而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并联系《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
效果预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掌握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换词语来理解、从字面去理解等,还会认识到理解重点词语能帮助我们深入地体会句子的意思。学生的语言会得到发展,思维会得到提升。同时,通过阅读学生还会受到激励,他们也一定想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人。但是由于对学生不了解,我自身能力有限,所以有些地方可能会达不到预期效果。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果。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其中9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3.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1.师生交流,了解作者,激发学生求知欲(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科学家达尔文的故事。 (2)。屏显(达尔文头像)这一位就是达尔文,你了解他吗? (3).师: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收集动物、植物标本。22岁那年,他乘船开始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考察。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是达尔文在一个小岛上考察时有趣的发现。2.导入新课,绕题质疑,激发学生探索欲(1)屏显课题 7有趣的发现 (2)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就是说学习最可贵的是能提出问题,你从“有趣的发现”这个课题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呢?说说看吧。 [现场活动一 说一说] 板块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同学们一定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在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屏显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长句子。 二读,通读课文,标出小节号 [现场活动二 读一读] 2.同学读得怎么样?这些生词你能读准吗?自己先试一试。 屏显 考察 反复 研究 比较 容易 淹死 生存 逐渐 3.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读一读。 4、同学们再看这几个长句子,我们不仅仅把它们读通,还要注意句中的停顿,才能读好!请大家跟我读一读。屏显 1.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 2.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读好了词语和句子,我们再把它们放回课文里读一读。这一次,你一定要努力读得正确,流利!大家再练一练吧 6.这一次,你读得怎么样呢?请你一节一节地读给你的老师或者小伙伴听一听,请他们给你提一提建议 [现场活动三 练一练] 7.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你能把课文读通顺了吗?现在就请你和我一起来读读看!请同学们拿出笔,一边跟老师读,一边画一画生字词。 8.老师范读全文。 屏显: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 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而那些翅膀特别大的,因为能顶住大风,也生存了下来。可怜的是那些翅膀小的昆虫,能飞起来却顶不住大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9.怎么样,生字词画好了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生字 屏显生字表(放在田字格里)
百 达 反 较 存 容 易 研 究
(1) 记住生字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研”就可以用熟字相加,用我们学过的“石”和“开”来记。也就是石+开=研。 (2) 同学们,读一读屏幕上的字,你发现了记字方法了么?开动小脑筋,可以和你的伙伴交流一下,看谁的方法最巧妙。 (3)记住了生字,能给它们组组词吗?这几个字,你要注意区别哦! 屏显:
究( )较( )存( ) 空( )校( )在( )
[现场活动四 想一想哦]板块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一。细读第一节和第二节。 1、同学们,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达尔文去小岛考察时,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什么现象呢?请小朋友先读读课文的第1,2节,读完后,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屏显: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 和 ,却没有 ,他感到很奇怪。 2.这样的现象是不是也让你感到奇怪呢?请你再来读一读这一节。让老师听一听,是不是很奇怪。 [现场活动五 读读说说] 二、细读第三节 1.是呀,为什么岛上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呢?同学们想找到答案吗?读了第三节,你就明白了。第3节有些句子很长,内容也比较多,老师来帮帮大家,大家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去理解:屏显 试着填一填下面的表格
翅膀大的昆虫 飞起来,能顶住大风 不会被刮到海里 翅膀小的昆虫 没有翅膀的昆虫
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_____________的昆虫,因为能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请试试吧 [现场活动六 要动脑筋哦 ] 3.怎么样,有困难吗?如果遇到困难,你再读几遍课文,就一定能找到答案。如果你已经会说了,也请你再读读课文,觉得有趣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和伙伴分享你的有趣发现。 4.同学们,我们现在读读课文就找到了答案,可是达尔文找到答案也这样容易吗?再读课文,想一想,达尔文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呢?我们来看这句话。 屏显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5.读一读这句话中,想象一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6.是呀,达尔文捉来了许多昆虫进行观察比较,,那么他会捉来哪些昆虫呢?请你猜一猜。 7.小朋友知道可真不少,达尔文一次又一次地把这些昆虫放在一起反复地观察,反复地比较,反复地思考,才找到了答案。 8.我们一起来读第三节和第四节。屏显三四节。 9、达尔文正是通过反复的观察比较和用心的思考,才有了这样的发现。而这一有趣的发现,让我们明白了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板块四:指导复述,书写生字1、小朋友们,这个故事多有趣!你能讲一讲吗?现在,就请大家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看谁讲得条理清楚,语言通顺。 2、同学们讲得怎么样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名字叫:屏显
我来画,你来说:
请老师在黑板上画没有翅膀的昆虫,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翅膀小的昆虫, 老师一边画,同学们一边讲故事。 游戏开始啦 [现场活动七 讲一讲 ] 3.你还可以把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听听,请他评一评,你讲得怎么样。 4.上节课我们已经记住生字了。屏显 百 达 反 较 存 容 易 研 究 5.当然喽,记住生字比较容易,但是想写得漂亮就不太容易了!你有信心吗?老师也想给大家提个醒,要仔细地观察生字的占格情况,特别是在横中线或竖中线的笔画,一定要把位置写准!我们来看这两个字: 屏显易:(板示),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平行,后一撇要长一点 好了,现在就请小朋友 和你的 老师一起学习写生字吧,要注意描红时要一笔描成,笔笔到位哦。 [现场活动八 讲一讲、读一读] 屏显课外作业: 1、把《有趣的发现》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 2、收集你喜欢的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教学备注: [现场活动一]读题质疑,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有价值的问题,“有趣的发现是什么?趣在何处?”等,以引领课文的学习。 [现场活动二、三]初读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己练习,并采用重点句领读、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现场活动四]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识字的方法,以提高识字能力。 [现场活动五、六、七]细读课文,理解感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在这一板块,教师引领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自读自悟,将内化了的语言以讲故事的方式加以运用。这样的语言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帮助学生轻松复述课文。 [现场活动八]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并当堂完成写字任务。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体现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精神。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本文要求学生复述全文,复述要在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学生对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 我在进行第三段的教学时,先是自读找出共有几句话,然后找四名同学分句朗读,接着以第二句为例,围绕“什么样的翅膀,因为什么,结果怎样”找重点词,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找出了“没有、不能飞、不大可能”这几个词语,并顺势找出第三、四句的重点词。最后,又再次读了一遍课文,教师用从第二句话中找到的词语说了和第二句话意思相同的句子,让学生练说第三四句。学生有词语作基础,有教师的示范,顺畅地说了出来。说完之后,我就揭示了这就是复述。并让学生试着复述第一、二自然段,由于准备充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总结了抓住关键词复述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知晓了达尔文的有趣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达尔文考察回来后,就小岛这种奇怪的现象,举行了一场发布会,你们就是达尔文的代言人,谁来发言?通过这样的一个情景创设,让学生复述了课文的重点段落。
在这个复述的过程中,学生非常投入,表演得非常精彩。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轻易自然地解决了。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有关达尔文的小故事,我采用的是问题质疑法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而后梳理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一,达尔文是在哪里发现的?二、发现了什么?三、怎么样发现的?而后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主要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感悟词语。
结合问题进行朗读。当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进行朗读,这样把读的训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而没有机械的分开读与讲,这样的读有学生个人主观需要,学生读的有目的。比如,提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感悟词语方法多样。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这个词语用了引导说话来理解与运用,“反复观察比较”用了追问的形式,问,达尔文是观察比较一次吗?生:不是,师:两次吗?生:不是。师连续追问,而后师总结,他用了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反复观察比较,
终于找到答案了。“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大的 顶住风 生存
小的 顶不住风 逐渐消失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不足之处:
一、教师讲还是太多。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我感觉自己又犯了老毛病。当我提问完后总急着去寻找正确答案,不停的提问多个同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后感觉自己都在重复与引导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的时候,都告诉自己也要给予耐心的等待,但到时总是赶着一个又一个环节连续,生怕耽误教学进度。
二、时间安排欠缺。前松后紧,这是一个毛病,前面两个自然段总感觉时间较充足,自己也就罗嗦了一些,总想把问题讲解透彻,其实有些时候却是徒劳。整节课安排的密度也太大,感悟整篇课文放在同一个课时,感觉太紧。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通过对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考察,发现了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探索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列的道理,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孩子们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俗话说: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虽然学生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不是很了解,但是这也不是我们学习的主要任务。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质疑的方式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了目标,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朗读课文提高了朗读的质量。课堂中我还通过抓住重点的词语让学生理解感悟,并且让学生将这些词语记忆起来,为学生的词语积累再添新砖。
一、复习导入
(一)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二)复习第一自然段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达尔文是个什么样的人?下面我们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新授
(一)细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通过课题我们都想知道达尔文究竟在哪儿发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
指名回答。师总结:第二自然段先写了有一次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那什么叫“考察”呢?(达尔文到小岛上做一些认真细致地观察)在考察的过程中,达尔文看到了什么呢?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从“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可以看出岛上的昆虫种类多不多?(不多)所以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什么呢?
(二)细读第三自然段
“若学生不能找到答案,可以这样:没关系,我们带着问题继续学习课文。看看达尔文觉得很奇怪,他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请大家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达尔文觉得奇怪以后,他是怎么做的。请你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指名回答。这句话中的“反复”是什么意思呢?(……)达尔文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观察和对比,终于找到了答案。“终于”说明了什么?说明达尔文找到答案的过程很难,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找到了答案。
指导朗读。(达尔文捉来了一只昆虫吗?不是,是许多昆虫,那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强调。“反复”说明过程很漫长,读的时候速度要慢一些。在这样的一个很长又很难的过程中,达尔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么样?很高兴,那我们读的时候也要用一种高兴、开心的心情把它表达出来。)一齐读这句话。
过渡:那么“答案”究竟是什么呢?课文用了“原来”这两个字引起下文,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三自然段中的第二、三、四句话。在读书之前,老师给每个人准备了一张表格。请大家仔细读课文,读完以后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帮助老师把表格填写完整。
(出示表格)
发现翅膀刮大风结果
引导:课文中首先说到什么样的昆虫(没有翅膀的昆虫)师填表,刮大风时因为——(不会飞)结果怎么样(不大可能淹死)。指名填。填表的过程中理解词语“不大可能”、“逐渐消失”,同时引导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从这张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吗?“那么我们回想一下第二自然段中达尔文看到了什么,现在经过他的反复研究他又看到了什么”其实这就是为什么翅膀小的昆虫逐渐消失的原因。通过这张表格我们也可以看出达尔文做事情非常认真、非常仔细,而且积极靠动脑筋,我们小朋友要向达尔文学习,要做个认真、仔细的孩子。
总结:第三自然段先写了达尔文觉得奇怪以后是怎样做的,然后写了他找到的答案,下面我们一齐读课文。
(三)细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的科学研究有什么帮助呢?我们一起来读第四自然段。
1.齐读第四自然段
2.通过第四自然段的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重要”强调了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与这个有趣的发现是分不开的。)
3.简介达尔文的科学研究“物种起源”
(四)总结全文
过渡:学到这里,课文已经学完了。我们一起再次将课文读一遍。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翅膀小的昆虫因为不能够适应环境,所以慢慢消失了。这就说明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够生存下来的道理,也要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三、课堂练习
1.介绍课外书《昆虫记》
2.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一些你感兴趣的科学家的资料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p“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教学要求:
1、学习两个生字“达” “文”。
2、理解课文,让学生知道岛上的昆虫为什么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没有翅膀。
3、能正确且比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生用“发现”说一句话。
2、谈话:今天我们学习《有趣的发现》(板书课题)
3、 题,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
1、自学课文。
提出自读要求。边读边思考:有趣的发现是什么?是谁发现的?
2、读情况交流。
你能解决什么问题?相机学习“达”和“文”。
3、理解课文。
(1)、学生简单介绍达尔文。
出示:①、达尔文是( )国( )年前著名的科学家。
②、达尔文是( )年前( )国著名的科学家。
(2)、看投影。
达尔文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他发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读句子)
岛上的昆虫有几种情况?还缺少哪一种情况?
如果你是达尔文会想什么?
(3)、达尔文怎么做的?理解:反复观察比较
(4)、他找到了什么答案?
有几种情况?跟三种情况的昆虫代表对话。如:小毛毛虫,这个岛上经常刮大风,大风来了你怕不怕?为什么?
相机板书: 没有…… 不会飞
……特别大的 能顶住……
……小的 顶不住……
对照板书用因为所以归纳总结,补板书:不大可能……
生存下来
逐渐消失
(5)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6)谈话:
这就是达尔文的有趣的发现,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了解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怎样伟大的成就。
4、齐读全文
5、指导写字。
6、 附板书:
没有…… 不会飞 不大可能……
有趣的发现 ……特别大的 能顶住…… 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