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优秀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母亲的恩情》(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母亲的恩情》 篇1

作者:yl    发表时间:2004-4-29    阅读次数:237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  天天挂念   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二、总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学生谈体会。

三、布置作业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 :背诵《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2、分两个大组,一个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3、同桌交替背、听、互评。

4、指名背诵。

三、课堂练习。

1、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么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比一比,组词。

补(      )摸(      )恩(      )

扑(      )漠(      )思(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      )身上的衣服,(      )那又(      )又(      )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 的(      )不就像这(      )吗?

沐浴着(      )的小草,无论怎样都(      )不了太阳的(      )啊!

《母亲的恩情》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母亲的恩情(第一课时)

执教 朱丽霞

一、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顺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 重点解读课文1至2自然段,学会相关段落的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

2、 学会有关的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体贴、孝顺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课前准备

《游子吟》诗一首;相关词语;针线包一个。

五、教学过程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吟诵了几首诗,真好!知道吗,中国可是一个诗的国度啊!许多诗人用诗歌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生活,抒发了他们的感受,写下了那么多的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特别是唐诗,最厉害了!你还见过哪些唐诗,介绍给大家听听。

(二)走近《游子吟》

1、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唐诗,(出示《游子吟》),你见过吗?什么时候见过的?

2、请你再一次读读,然后向大家说说你从诗中读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是很明白,想提个问题。

3、学生交流。

4、小结: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在朴实而又简短的诗句中展露无遗,这就是这首诗的魅力。这首诗千百年来感染了无数游子之心,也成了千古传唱的佳句,让我们记住它。

5、吟诵全诗。

(三)走近孟郊

1、你知道这么好的诗是谁写的?——板书:孟郊,生认读。

2、你还知道孟郊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3、是什么使他诗兴大发,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小诗?你想知道更多的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恩情》(电脑出示)。

4、学习生字“恩”,读好课题。“恩”:前鼻音。恩情——深厚的情谊;恩惠;恩人——对自己有大恩的人;恩师——称对自己有恩情的师傅或老师。

(四)走进课文,初步感知

1、配乐诵读,以情动人。请大家打开课本,边看课文边听老师诵读,想一想,孟郊怎么写出了这首诗?

2、学生交流。

3、孟郊深深地感受到了母亲的慈爱,慈母心,让孟郊沐浴在母爱的春风里,成长,成人。

4、你们也来读读这个故事吧,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5、检查词语朗读。下面这些词的读音和字形要特别注意,看看是否会读了。(加注拼音,生字用红色显示)

缝补 一针针 几根白发 抚摸 沐浴 报答 迟 寸草春晖

(五)深入阅读课文1—2节,体会母爱

1、读课文1—2节,找有关句子朗读。找找看,孟郊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母亲的爱?哪些句子特别看得出来,找到后多读几遍,然后来读给大家听。

2、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过渡:妈妈为什么一定要给儿子缝衣服啊?(据说,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做得针脚细密,出门人就不会晚会来。)

3、针线实践。

(1)老师示范。

(2)播放《阳关三叠》音乐作为背景,学生尝试。你想不想来缝缝试试?请大家从课桌里拿出针线包,看看里边有什么,先找到一根针,从穿针引线开始,把两块布缝起来,可要注意安全哦!遇到困难可以举手,老师会来帮助你。

4、交流感受。向大家说说,你觉得缝衣怎样,谈谈你的感受。再和孟郊的母亲连起来想一想,你觉得孟郊的妈妈缝衣服怎样呢?

5、小结:缝衣服可真不容易!孟郊的母亲缝的衣服针脚又细又密,就更不容易了!

6、师生同读课文。

7、“眼睛湿润了”,为什么呀?(他看到母亲的头上有多了几根白发,辛劳……)此时此刻的孟郊,他想说——(生自由发言:好好陪妈妈;在外考个好功名,报答妈妈……)然而,他什么也没说,而是把母亲的恩情一直记在心里,在50岁那年,写下了歌颂母爱的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六)联系实际

1、同学们,从小到大,在你的周围,一定有许多人在关心着你,父母,爷爷奶奶,老师,亲戚朋友……你注意过吗?你感受到了吗?

2、你想对他们——这些关爱你的人怎样表达呢?请你写下来。

3、交流,投影仪下展示。把这些心里话随时写下来,就是好句子,把一句句好句子连起来就成了好文章。让我们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开始积累吧。

(五)总结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体会了浓浓的母爱,想到了我们周围关心我们的人,这些都是“恩情”。我们要会感谢这些爱我们的人、关心我们的人,学会感恩。

下一节课,我们将带着这种情感继续深入地学习课文的其余部分。

《母亲的恩情》优秀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2、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说古代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解题,结合学习题中生字

1、板书课题:母亲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认

3、“母亲的恩情”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老师一边听学生的问题一边轻轻地在题旁打问号。)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请同学们依次写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4、出示:针注视迟著名寸草言孟郊缝补沐浴生机勃勃了

(1)指名试读生字词卡

说说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6、指名试读课文每一节,师生共同纠正

7、比赛读书

8、对于刚才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

1、读读生字词

2、今天我们要学“补、针、抚、摸、视、归”看看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3、你怎样记住这些字?

4、我们在写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5、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1、抄写今天教的生字

2、朗读课文

《母亲的恩情》 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9《母亲的恩情》(p52)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文包诗。文章通过文本的描述,再现了《游子吟》的创作情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读悟,理解诗歌的意思,感受诗中所包含的情感。课文文共有5个自然段,1~3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这首小诗共三句,第一自然段再现了前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灯下“密密缝”,让人领悟到“意恐迟迟归”的辛酸。这两句诗比较形象和直观,学生较易理解。而最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难点,理解第3自然段便是解决这一难点的突破口。全文共三幅插图,插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每一幅插图都很好地再现了每一自然段(1~3自然段)的情境,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合理地利用课文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为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服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5个生字。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理解《游子吟》。

3.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4.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教学具准备:生字词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读熟课文,结合文、图,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寸、永的笔顺。

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能联系课语文内容,说说《游子吟》的意思。学习余下的生字。会用“忙着”造句。

第三课时:巩固前两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情导入,诱发感恩。

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一块唱首歌好吗?——《世上只有妈妈好》

2.我们叫“妈妈”还可以用什么来称呼她呢?——引出“母亲”并板书。

3.听(唱)过这首歌之后,假如你的妈妈就在你面前你有什么话要说?——引出“恩情”并板书。

4.在唐代有一名著名的诗人叫孟郊,他为报答自己的母亲的恩情写了一首诗叫《游子吟》,那么他是怎么写这首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补充完课题)9 母亲的恩情,看看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恩情

1.学生自读课文。(给孩子读两遍的时间)

(随机教会村小孩子正确的良好的读书方法)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本课生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2)将生字再带入课文中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恩情。

1.出示小黑板(写有《游子吟》),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能再现诗歌意思?根据学生回答,重点读悟1、3自然段。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说一说通过这一自然段的读,你读懂了什么?

(2)教师补充有关“临行密密缝”的资料。

(3)结合课文和插图,说一说诗歌前两句的意思。

3.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1)说说读了这两自然段之后,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结合文、图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

四、指导写字。

1.指导书写“寸”“永”。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后生字。

《母亲的恩情》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31

《母亲的恩情》(第二课时)

作者 陆凤娟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第9课母亲的恩情

教材简析:本文通过叙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逢衣、天明送别的情景,以及孟郊由小草沐浴太阳光辉而触景生情,联想起母亲的关怀之意,进而引出他50岁时写的古诗《游子吟》。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诗歌的意境。第四自然段,即古诗《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待了《游子吟》的写成。本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感情真挚。课文所配3幅彩图,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和古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增强对诗句的感受。第一至三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借文悟诗。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结合插图想象当时的情境,体会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儿子对母亲的感激、敬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借文悟诗,理解《游子吟》的意思。能体会到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2.能力目标: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感情。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谁愿意把课题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课题   齐读课题

过渡:课文里有一首诗,看谁读得最正确。

二、读古诗,感知古诗内容。

1.出示古诗,学生自己读读古诗。

2.指名学生读古诗。

师:孟郊怎么会写下这首古诗的呢?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1—3自然段。

三、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1—3自然段。

2.师:这个小故事里还藏着这首诗的意思呢,现在请大家把课文和诗对照起来读,看谁能自己从课文中读懂诗句。你在课文的哪些语句中读懂的,用横线把句子划下来。

3.学生再读1—3自然段,诗文对照着读。

四、精读1、2自然段,体会母亲的“恩情”,理解前四行诗

1.出示前四行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交流:谁读懂了这四行,你从故事中的哪儿读懂的?

3.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

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1)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恩情”

师:请同学们在好好地读读这一段话,你有什么体会?

生:母亲很爱、很关心自己的儿子。

生:母亲对儿子有着深深的爱。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母亲辛苦一天肯定已经很累了,但是她不顾自己的劳累,夜很深了“还在”缝补儿子的衣裳,我体会到母亲很爱自己的儿子。

生:夜很深了,母亲本来应该休息了,但是她还在“忙着”缝补儿子的衣裳,由此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

生:母亲是“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地缝补衣裳,看得出她缝得十分仔细,非常认真,把自己对儿子的深深的爱都缝进了衣裳中了。

师:在孟郊的家乡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要出远门,母亲为儿子缝衣服的针脚细密,儿子就会早点回家,不然儿子就会迟迟不归。这一针针一线线缝入的是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期盼啊!

生:母亲一边缝着衣裳,一边还在想着儿子这次出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母亲的心中牵挂着的是儿子,我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

师: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这位母亲深夜缝衣的情景。

生:学生看多媒体课件中的录像。

师:假如你就是孟郊,亲眼目睹了母亲在深夜里一针针一线线密密缝衣裳的情景,此时此刻,你会怎么想?

生:母亲真好!

生:母亲对我的爱真深啊!

师:母亲熬夜逢衣为的是……(儿子),心里时时刻刻牵挂着的还是……(儿子)

师:这么深深的爱,这么浓浓的情,就是——“恩情”,指名有感情地读好词语“恩情”。

师: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母亲的“恩情”。

生:学生再看录像,深入感受母亲的恩情。

(2).指导朗读出示的句子

师:现在谁能读好这一段话,读出一位母亲对子女的深厚情意。

生:指名读——评议——指名读——指名读——齐读

(注意读好“还在”、“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

过渡:母亲的恩情你还能从哪里体会到呢?请你们自己读读第二小节

4.学生自己读第二小节,自己体会。

5.引导学生交流体会:

生:第二天一大清早,母亲亲自把孟郊送到村外。联系上一个自然段母亲深夜还没有休息,现在大清早又不顾劳累亲自送到村外,可以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恩情。

师:出示多媒体画面(送别)。这就是当时母子俩在村外依依惜别的情景。

生: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这是为儿子操劳而增添的呀!母亲对儿子的恩情多深哪!

生:母亲拉着儿子的衣服舍不得儿子离开,她叫儿子要早点儿回来,体会到母亲的恩情。

出示句子: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

师:谁能读好母亲的这句话?指名读   评议   指名读

师:母子马上就要分别了,母亲还有许许多多的话要对儿子说,她回说些什么呢?

生:郊儿,你一个人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当心生病。

生:郊儿,你远行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生:郊儿,你可要时常给家里写信呀,娘会一直盼着你的来信的呀!

生:郊儿,你晚上看书学习不要太熬夜,要当心身体。

师:千言万语化为了一句话,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好凝聚着母亲全部感情的这一句。

生:齐读句子。

6.指导朗读前四行诗句。

师:母亲的恩情令孟郊感动,他一直深深地铭记在心不能忘怀,在几十年后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四行诗,谁来代孟郊深情地吟一吟

生:指名读  评议  指名读  齐读

五、精读第三小节,体会孟郊的“感激之情”,理解后两行诗句。

1.出示多媒体画面(孟郊远行路上)

2.师生接读

师:孟郊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母亲,踏上了远行的路,心里百感交集,这时他看到————学生接读

师:一路走,一路想,想到母亲对自己的恩情,孟郊忍不住深情地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学生接读

3.后两行诗你理解了吗?你从哪儿读懂的?

出示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交流后出示文字: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师: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想想:孟郊由小草想到了谁?由太阳的光辉想到了什么?

生:自己读这段话思考,交流:孟郊由小草想到了自己,由太阳的光辉想到了母亲的慈爱。

师:再读句子,孟郊写的是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其实,他想说的是——(自己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

师():孟郊对母亲充满了感激,谁能读好这段话。

生:指名读  评议  指名读  齐读

师:于是,孟郊又充满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两行诗。

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两行诗。

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    师:母亲的恩情如此深厚,让孟郊难以忘怀,一生都铭记在心,于是在50岁那年,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自己的情怀,让我们来读好这首诗。

2.学生自己练读  指名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指名读  指名读   齐读

5. 背诵古诗

七、指导书写古诗中的生字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迟、寸”,指名读。

2、用课件展示生字的笔顺,学生仔细观察,并跟着书空。

3、学生自己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子,并自己尝试写一写。

4、展示学生写的字,教师相机指导。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XX年太仓市“走进新课程”阅读教学专题展示活动观摩课

XX年苏州市语文青年教师评优课  二等奖

转载自陆凤娟的博客

《母亲的恩情》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掌握一个多音字的读音,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小朋友们,每个人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爱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说古代的一位诗人感受母爱而写诗的事。

二、揭示课题。

1、板书:母亲的恩情

2、题目的意思是母亲对子女深厚的情谊。

三、初读指导。

1、课文有5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和多音字。

报答不了

指名试读课文。

四、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五、布置作业 。

1、抄写词语。见文后练习3。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细读课文。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这首诗。

能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

一、细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孟郊要出远门,他母亲是怎么想的?从哪儿看出母亲是在深夜缝衣,从母亲手中的针线和衣服上的针脚可以看出一针针一线线地缝。

2、指名读。

3、这一自然段讲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服。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母亲送儿子,会说些什么?板书:送儿天天挂念早点回来

2、提示:从母亲送儿子说的话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离别以后母亲每天要承受挂念儿子,盼望儿子的痛苦,母亲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那孟郊听了有什么反应呢?他会想些什么呢?(孟郊会想:母亲年纪大了,我出门后谁来服侍她?所以伤心得要流泪,眼睛湿润了)

3、看图,谁能说说自己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体会。

看母子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多么难舍难分!他们的深厚感情太令人感动了。

4、指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挂图,问图上这个人是谁,他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读,孟郊眼中看到了什么?孟郊把太阳看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

3、“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这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这两个动作和想到母亲的慈爱有什么关系?

4、这一节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学习四、五自然段。

1、这首诗是孟郊在什么时候写的?诗题是什么?孟郊为什么要写诗?(他不能忘记母亲的恩情)

2、谁能读读《游子吟》。

3、理解诗歌。

二、总结。

这篇课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天明送别的情景,引出孟郊50多岁写的《游子吟》这首诗,反映诗人不忘母亲的恩情。

学生谈体会。

三、布置作业 。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背诵,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 :背诵《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教学准备: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利用板书,引导背诵。

2、分两个大组,一个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3、同桌交替背、听、互评。

4、指名背诵。

三、课堂练习。

1、读句子,写话。

各人自读句子,注意“忙着、看到”用在句中的什么位置。

造句,先仿说,再写下来。

忙着——

看到——

2、比一比,组词。

补摸恩

扑漠思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孟郊身上的衣服,那又又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对我的不就像这吗?沐浴着的小草,无论怎样都不了太阳的啊!

《母亲的恩情》 篇7

课时目标:

1、能够读准15个生字(包括二类字)的读音,尤其是“恩、根、针”等前鼻音和“孟、缝、铭”等后鼻音;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能够做到字词音准、句子通顺、古诗有节奏;

3、通过指导阅读文中三个长句子,学习长句的朗读方法;

4、通过联系字形和生活实际,领会“恩情”的意思,并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感受母亲对孟郊的恩情;

5、能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报”,重点指导 “报、迟、恩”的书写,正确、美观地书写文中10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母亲  指导读准词语

平时生活中,我们怎么称呼自己的母亲呢?(妈妈)

2、这儿还有一个生词朋友,板书“恩情”,口述:“恩”上面一个因为的“因”,下面一个“心字底”。前鼻音,谁来读这个词,“恩”字中哪个部分最引起你的注意?(大大的心字底) “心”字底与什么有关?(感情)从这样的心中涌出来的感情一定(很深很大很多很重,师动作引导,顺着学生的思路),所以恩情就是一份出示手板(深厚)的感情,齐读,“恩”还能组成哪些词?(恩重如山、恩爱、感恩、恩师)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母亲的恩情,师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遇到生字先读准拼音,再读读生字。

2、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字词

缝补    针脚   铭记

湿润    抚摸   沐浴

一根   一针针一线线

分屏出示:

①指读第一屏,哪个字音特别注意,带读

针脚:前后两针之间的距离,看实物

②指读第二屏,齐读

抚摸:谁做做个动作给我看?(轻轻地摸)师示范“抚摸”,老师轻轻抚摸着你的头,妈妈亲切抚摸着你的背,有什么感觉?抚摸表达了对你的爱。

谁还发现这排词语的小秘密?(相同偏旁的字组成词或两个字的意思相近)

③指读第三屏,齐读

一根:书上说一根白发,还有一根什么?(针、面条、线、粉丝、火腿肠)你们发现没有,后面的物品都是长长的。

一根表示只有一个,那么“一针针一线线”是不是也表示一个呢?一针又一针一线又一线,很多很多。

④你们真棒!注意了字的音、形,理解字词的意思。这么多的生字词能很快读吗?

去拼音读词。

4、再读课文

同学们,请把刚才的生词带入课文,自由轻声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地方来回多读几遍。

(1)检查朗读

课文有几小节?一人读一小节。其余小朋友仔细听,把读不好的地方,读不准的音,读不通的句子画出来做上记号。

(2)点评

5、文中还有一些比较长的句子,读的时候不太顺畅,你有好办法把它们读顺畅吗?自己一边读一边想想办法。

出示句子,生自由读:汇报读

6、指导朗读诗歌

(1)课文中写的是谁的母亲?

出图:唐代  孟郊

课前很多同学搜集了孟郊的资料,谁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要更多了解作者需要搜集资料,在很多资料中要学习选择对课文学习最有帮助的资料。)

简介:他是唐代的诗人,孟郊一生窘困潦倒,和母亲相依为命,46岁才考中进士,50岁到江苏的溧阳当县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亲到溧阳。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慈爱和关心,50岁的诗人禁不住新潮澎湃,激动地吟出《游子吟》,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吟诵,想看看这首诗吗?

(2)出示诗歌

“游子”可不是游玩的人,而是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这里指的就是孟郊;“吟”:吟诵

谁愿意吟诵这首著名的小诗呢?注意读准字音。

古诗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老师范读,生自由读读

指名读

齐读,这样读诗更好听。

7、孟郊在创作这首诗的背后,还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下节课,在你们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块儿走近这个动人的故事。

三、指导写字

1、出示10个生字,读读,找找字形的特点

2、区别“报”和“抱”

它们俩读音相同,都是“”,可不太好辨别,怎么办呢?(区分词语最好的办法就是理解它的意思。“抱”用手臂圈住,而“报”呢?说不清楚,向谁请教(字典),出示幻灯片:在字典上它主要指①传送,比如报告、报信②回答报答③报纸)读词

4、指导书写“报、迟、恩”

报:左窄右宽,注意笔顺

迟:写时捺要托住尺,尺的捺变成长点

恩:上面因小而窄,下面心宽而扁,心卧钩起笔较细,右下行笔,底部较平,三点中第一、三点在卧钩左右外侧相对,第二点落在竖中线上。

5、学生自主书写剩余生字。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