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二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41-4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1刻度表示1或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会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3、在具体情境中积累收集、解读数据的经验,在和同伴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会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教学过程

一、统计分类——展现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

1、情景引入,统计分类:学校食堂打算重新粉刷一下墙壁,现在有三种备选方案,绿色、蓝色和黄色。小朋友们喜欢什么颜色呢?

2、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并形成示范性板书。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结构。

【评价关注点】学生具有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对比统计表与统计图的价值。

抢答1:第2组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怎么看出来的?

抢答2:第2组喜欢三种颜色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让学生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各自的价值:统计表便于计算,统计图便于观察数量的多少。

【评价关注点】学生能说出观察指向。

4、根据条形统计图口答。

统计了什么内容?

统计了哪些项目?

1格表示多少?

雨天比阴天多几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一般步骤“先看标题,知道统计主题;再看横轴,了解统计项目;然后根据直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评价关注点】学生能正确回答。

二、深化理解——突破1格表示2的教学难点

1、情景引入:除了粉刷墙壁,食堂还打算在墙壁上画一些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分别出示两张条形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讨问题:

1)最爱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刻度不同的条形统计图中,直条高的数量不一定多。

【评价关注点】学生知道“在1刻度代表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中,直条所表示的数量”。

2)最爱吃桔子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即使是表示相同数量的直条,在不同的条形统计图中高度也不一定相同。

【评价关注点】学生知道“在1刻度代表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中,奇数数量的表示方法”。

3)最爱吃菠萝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样本”概念有初步的感知,感受“我们班没人最爱吃菠萝”不能代表“所有人都不爱吃菠萝”。

【评价关注点】学生知道“0值数据在条形统计图中的表示方法”。

三、巩固提高——揭示统计的真实价值

1、情景引入:不仅学校食堂的墙壁要改造,图书馆也打算为我班的图书角新购一批图书,让我们来听听图书馆老师在说什么?

2、信息技术支持,互动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科技在统计过程中的优势,在和同伴合作交流中积累读图的经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评价关注点】学生能够结合条形统计图,给出合理的建议。

四、全课总结——知识回顾、总结评价

五、板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30-p31

课题:节日广场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情景,培养学生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 继续学习体会从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的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教学重点:乘法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全面观察,收集信息,发现并提出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到节日广场去。那里现在是一片欢腾的景象。小朋友们,想不想去啊?(投影出示节日广场图)大家看,现在的广场上是不是很热闹呀?

二、问题探究

2 说说图上的内容,体会祖国的美好。

师:在广场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生:图上有一群人在跳舞,旁边还有许多人在观看表演。

师:演出一定很精彩,我们也去瞧瞧。图上还画了什么?

生:广场上有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气球。

3 提出乘法问题。

(1)明确要求。

师:我们来侃侃智慧老人给我们提出什么要求。你能提出哪些才问题?(注意:你提出的问题必须要用什么方法来求?)

(2)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3)集体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将本小组的问题提出来,指名某位同学来回答。

生:请问共有多少人在跳舞?

生:共有15人。3×5=15(人)

生:广场上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生:由2个气球。每束8个,共4束。8×4=32(个)

生:大的花有几朵?

生:四八三十二,工32朵。

生:小的花有几朵?

生:工12朵。可以看作2个4盆,也可以看作4个2湓。

生:看表演的共有多少人?

生:5×2=10(人),共10人。

生:照相的有几人?

生:4×3=12人。

学生可能会提出其他问题,只要是对的,都要予以肯定。

三、体验感悟

1 出示画面。

2 说说图上都有谁?在干什么?分别在什么位置?

生:一群少先队员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向烈士纪念碑行队礼。

师:是的。先烈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今天幸福的生活值得我们尊敬和纪念。同学们,请注意,队伍里面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

生:是淘气,他也在纪念碑前面。

生:图上还有小狗,它蹲在纪念碑的右侧。

生:上面飞来一只小鸟。

四、实践应用

1、学生观察图,发挥想象力,想想谁看到了哪幅图?连一连。

2、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连。

3、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说小狗、小鸟、淘气分别站在哪一面,看到的纪念碑是什么样子的?

五、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陶气到了“节日广场”,参加了“庆祝活动”和“悼念活动”,所到之处,都有许多的数学问题,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22页

板书设计

节日广场

3×5=15(人)

8×4=32(个)

5×2=10(人)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时、分的知识,初步养成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

3、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钟表,能准确地读出、写出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重点:

认识钟表,准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钟面,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出示主题图:我们赢了。

引导学生描述这一情境,并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师:你会认这个时间吗?“你知道有关时间和钟表的哪些知识?

二、问题探究

1、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边总结,边引导学生观察钟面,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及12个大格、60个小格。

2、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1时、1分的时间概念。以及时分间的联系。

3、借助钟面拨一拨,说一说,初步了解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体验感悟

认读钟面上的时刻

①认读整时。通过几组整时的图片的认读,引导学生总结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时整。

②、认读几时几分。(播放课件)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区分时针、分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是几时几分。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指导。

③、两种记时方法

师先把学生认出的时间用汉字记时法写在黑板上,再问:你还有不同的记时方法吗?

注意:几个较难的时刻记录

9:05、10:00、8:12等。

四、实践应用

巩固,并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应用意识。

1、CAI出示:P65—1、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认读时间,并说出小朋友在做什么。

渗透按时作息的教育。

2、P65—2、找朋友游戏。

教师讲清游戏规则,并指导学生怎样表达,宣布游戏开始。

指导学生小组活动

小组同学一人拨钟面,其他人说时间,或写时间,再轮换角色。

教师设疑

有几种情况,如

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8;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在两数之间。……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P4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 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相同数连加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事例体会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重点难点: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

知识链接

5+5+5=( )( )

9+9+9+9+9=( )( )

43改写成加法算式 或_______、_______

54改写成加法算式 或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大胆质疑,透析重难点

导学释疑

1、 小朋友,秋天到了,满山遍野的果实都成熟了。小动物们决定开一个庆丰收的联欢会,你们看,都有谁来参加?能够将自己的劳动果实与小伙伴们分享,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

请解决以下问题

(1) 每个盘子里有6个桃子,3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2)每群小鸟有3只,3群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

(3)有6只小松鼠,每只松鼠采了3个松子,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

(4)如果有3只小兔,第一只小兔拿了3根胡萝卜,第二只小兔拿了5根胡萝卜,第三只小兔拿了7根胡萝卜,一共拿来几根胡萝卜?

能不能改成乘法算式呢?小组讨论一下。

2、想一想,连一连

3、想一想,用36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小组合作讨论提出两个问题

三、当堂检测-技能拓展应用,搭建晋升平台

1、学生独立完成P23练一练 错题改正及整理

四、课堂小结

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能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

能主动参与小组活动。

在活动中能积极思考。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竖式的实际含义,掌握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和试商方法,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掌握表内除法计算(包括竖式计算和试商)的基础上,安排有余数的除法。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知道什么是余数及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同时又可以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教材从学生已知的表内除法引入,通过分苹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主动探索试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在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平均分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认识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实验校,师资力量强,学生的素质也比较高。部分学生以前就接触过除法竖式,但是对于竖式的含义、书写格式及应用还并不明确。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分成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除法竖式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安排在一课时内进行教学。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妈妈昨天买了20个苹果,要把这些苹果放在一些盘子里面,你愿意帮妈妈分一分吗?

(揭示课题:“分苹果”并板书)

师:如果把这些苹果平均放在这些盘子里,你准备怎样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的分法主要有:平均每盘放4个、5个、6个、7个。个别学生说每盘放2个、10个,其他同学都说出了这样分的不合理性。学生还提出如果是每4,5个放一盘就正好分完,如果是每6,7个放一盘就会出现剩余。)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 活动一: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①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内交流

③集中交流(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生1: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生2:5+5+5+5=20,可以放4盘。

生3:20-5-5-5-5=0,可以放4盘。

生4:20÷5=4,可以放4盘。

生5:除法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竖式来计算。

(2)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正确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①理解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A学生介绍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B尝试理解竖式的每一步含义。

C教师提示

D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有疑问的地方。

(学生小结:20是被除数,表示有20个苹果;5是除数,表示每盘分5个苹果;4是商,表示分4盘。)

②教学写法,学生试写

A学生介绍,师在黑板上边板书写法边讲解。

B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先写被除数20,然后写除式;4要与0对齐,然后写积20;最后写0,0也要与20的0对齐。)

C剩何?什么4和0都要与20后面的0对齐?

D学生用竖式计算,进行练习。

2、活动二:每盘放6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1)解决问题,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方法

①请学生用20个圆片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列式:20÷6=3(盘)……2(个)

(这是学生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很快完成。)

②学生先试着自己写竖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③班内交流。

(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

(学生小结:20表示有20个苹果需要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苹果,3表示可以放3盘,3盘6个个苹果是18个苹果,还有2个苹果不能继续再分了,还余2。)

(2)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因为有前面的摆一摆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现象,但是,恰好有几名学生没带学具,在计算的时候,一个学生出现了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

师:观察这位同学的计算过程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有困难,提示学生观察每道题目的余数和除数。)

生1:20÷6应该商3,而不是商2。

生2:如果余数比除数大,那就能够继续再分。

生3:余数8里还包括一个6,还可以再放一盘,还剩2个。

师: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不然就没有除完。

(3)试一试

20÷7=?用竖式计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 “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班内交流。)

2、学生用竖式计算

(“练一练”的第1题完成后同桌两人互相检查,并选一道喜欢的题目互相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1、 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把能够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的内容都在一课时内教学稍显紧张,有一部分学生接受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特别是我校正在尝试小课时教学的研究活动,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分成两课时更为妥当。

〖案例点评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这节课中,教师能本着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把一节传统的除法课上得生动、活泼。这节课中有几点设想很有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够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能够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无论是认识有余数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

(1)帮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建立“剩下”的表象,为形成“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平均分东西,有时正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够再平均分。“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苹果”是一个很开放的活动,对每盘分得的数量以及分的盘数都没有做规定,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因此操作的结果,既出现了刚好分完的情况,也出现了有剩余的情况,体现教学设计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研究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计算有余数除法关键的一步是求商。教材没有把求商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每盘分6个,需要几个盘子”这样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用分实物(分学具)的方法求答案,把动手操作和抽象思考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机会。(3)引导学生比较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余数,发现并理解规律

要求学生“比较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联想平均分东西,最后剩下的都不够再分的表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几道除法算式,发现相同的现象,从而理解所发现的规律,归纳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

像“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这样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比较传统也比较死板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当然就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认识人币

简单的计算

认识人民币

教学内容:义务教材第46页的第例1——————例2(认识人民币)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CAI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CAI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CAI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誰认得多(学生活动)

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4)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CAI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

(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3、分类:按单位分:元、角、分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看书上人民币与平时所见到的,人民币有什么不同,有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

三、换线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4)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一张5角可以换()个1角

小朋友动手换一换。

四、活动

1、拿一件玩具,这件玩具是1元1角,有几种付钱方法,找出哪种方法最简单。

2、选四名售货员,开始下位购买

五、小结:

\\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学会了很多知识,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认识人民币

分类:按单位分:元、角、分

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1元=10角

二年级数学上册优秀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中接触不确定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亲身感受,获得直观的体验。教学时,应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有趣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教师应充分地给学生提供猜测、实验、探索、验证的时间,使学生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自己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三、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全州闻名的学校,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教室里配备了电脑,为使用多媒体课件提供了条件,非常有利于低年级的教师创设生动的情境,开展丰富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市区,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教学中我一直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学生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了解周围的事物,从数学角度去发现、分析生活。我班学生比较喜欢体育运动,特别是足球,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有关足球的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我的手里有一枚硬币,猜猜这枚硬币在我的左手还是右手?

(学生进行猜测)

师:有的同学认为在左手,有的同学认为在右手,在这种不能肯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怎么说?

生: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

( 评析 引入比较自然、合理。)

师:你们瞧,硬币在老师的右手。

(出示硬币)

师:硬币有两个面,一个是正面,一个是反面,老师这样一抛(抛硬币),硬币落下后,结果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抛硬币的游戏,好吗?

( 评析 刚提出问题没让学生进行猜测,就让学生做试验验证,没有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可让学生猜测,再验证。)

(板书:抛硬币)

(二)实践验证,探索求知

1、活动一:抛硬币。

(请一学生抛硬币,其余学生做记录。)

(评析这种游戏简单、易操作,应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单,谁愿意告诉我硬币落下后的结果是什么?

生:硬币落下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板书:可能)

师:就像大家说的那样,硬币落下时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的不确定现象。

(评析此处若能就抛硬币深入展开,引出不可能一定更好,下面活动太多,没有层次有些杂乱。)

师:为了表扬大家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新知识,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吧?

2?活动二:摸球。

(出示袋子)

师:这里有1个袋子,我在里面放入3个红球、3个绿球。如果从袋子中任意摸出1个球,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请同学们来摸一摸。

(小组合作摸球:小组长装球,记录员记录,其余同学摸球。)

(各小组的记录员汇报摸球的情况。)

师:从摸球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摸到的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绿球。

师:在盒子里能摸到黑球吗?为什么?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因为我们没有装黑球。

师:除了不可能摸到黑球,还有什么颜色的球不可能摸到?

(板书:不可能。)

师:老师有一种魔法,无论谁从这个袋子里摸出球,我都能猜到摸的球是什么颜色的,你们相信吗?

生:不信。

师:谁来摸摸看,注意观察,看谁最先发现老师的秘密。

(学生摸,老师猜。)

师:老师怎么猜得这么准?谁发现老师的秘密了?

生:老师袋子里全是蓝球,所以摸出的一定是蓝球。

(出示袋子里的球,板书:一定。)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

生:想。

师:请这三组的同学分别在袋子里装10个球,让老师不可能摸到红球;这三组的同学请你们也分别装10个球,但是要让老师一摸就摸到红球;这两组的同学请你们也装10个球让老师有可能摸到红球。装之前先商量一下,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装好。

( 评析 让学生在活动中反馈什么现象是不可能可能一定,有助于学生加强对确定不确定现象的理解。)

(三)实践应用

1?活动一:结合生活经验,分析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师:同学们通过抛硬币、摸球游戏发现,生活中有的事是可能发生的,有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的事是一定会发生的,现在请同学们帮老师判断一下这几件事是可能、不可能、还是一定会发生的。

(1)西瓜变桃子。

(2)我们会长大。

(3)明天会下雨。

(4)人要喝水。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事,你能举出事例吗?

(学生举例)

2、活动二:足球比赛。

(课件播放:红队和蓝队举行了一场足球比赛,比赛中,红队和蓝队各踢进一个球,比分是1比1,整场比赛马上就要结束时,红队得到一个罚点球的机会,准备射门。射门后比赛就结束。)

师:同学们,比赛马上就结束了,红队能踢进去吗?

生:可能踢进去,也可能踢不进去,我希望他们能踢进去。

师:如果红队踢进去了,比赛结果会怎样?

生:红队一定取胜。

师:如果红队踢不进去,比赛结果又会怎样?

生:红队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四)课后小调查

师:请同学们课后调查一下,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是一定发生的,什么事情是可能发生的,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把调查的结果记录在你们的数学日记中。

四、教学反思

1、把问题情境生活化。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抛硬币作为帮助人们作出两难选择时常用的方法在生活中运用很广,因此,从抛硬币这一生活现象引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使学生产生想弄清抛硬币背后存在的数学事实,从而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抛硬币的探索中。

2、以猜想实践验证为活动主线,让学生从亲身实践中体验事件的可能性。

对数学的认识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教学中安排了抛硬币、摸球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通过猜想实践 验证来获得结论。活动中充分地给学生提供猜想、实践、探索、验证的时间,使学生亲身经历对不确定现象的探索过程,获得直观的体验,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3、组织游戏,激发兴趣。

根据我班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安排了一系列富有情趣的游戏,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结论要从实践中得出。

第一次教学时,无论是抛硬币活动还是摸球活动,我都是让学生先猜一猜,再实际地抛一抛、摸一摸。我发现这样一来,结论实际是学生在猜的时候就得出了。因此,第二次教学时,我没有让学生猜,而是让学生直接实践,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5、活动的要求应由学生自己提出。

在学生装球教师摸球的这一活动中,如果要求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相互提出、相互摸球,教师仅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来进行,效果可能会更好。

五、案例点评

本案例设计比较精巧。比如让学生自己装球,使教师摸到的一定是红(或有可能是红)球的活动,使学生在直观的活动中体验客观事件的不确定性。

不足之处是活动较多,没有明显的层次。如在抛硬币时,只是让学生体验了可能性,接下来又换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进行摸球游戏。若是能就抛硬币深入展开,如提问硬币可不可能到天上去硬币一定会落到地面上吗?,让学生体验确定不确定现象,则效果就更好。或就摸球游戏深入展开都可,下面的游戏就可作为巩固练习。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