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该页是美丽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编的数学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

数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熟练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并能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主动地进行学习。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交往能力,使其逐渐热爱数学这门课程。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知识重点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化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下面我们做几道题:(用课件演示)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1,(—7)×8与8×(—7)

[(—2)×(—6)]×5与(—2)×[(—6)×5]

2,(—)×(—)与(—)×(—)

[ ×(—)]×(—4)与×[(—)×(—4)]

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组问题进行计算,然后在组内交流,验证答案的正确性。让学生复习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给出两组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形式上用

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思考,为下面引出运算律作铺垫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提出问题:上面我们做的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有理数运算律中,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分配律还成立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组内的讨论,交流,最后对组内成员的意见,想法去汇总,由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三个运算律并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三个运算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共同探索,共同发现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并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

应用新知

体验成功出示料书42页例5:用两种方法计算

(+ —)×12

采用大组竞赛的方法,让其中的两个大组采用一般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另两个大组采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出示另一题:(—7)×(—)×

该题不限制计算方法,让学生先思考,再选择运算方法。

变式练习:9 ×15。

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不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通过竞赛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运用运算律可简化运算,同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通过上是的比较,学生会选取用这算律来简化运算,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在认识层次上有所提

高。

课堂练习第42页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及表示方法

2,如何运用运算律来简化运算

本课作业第46页习题1.4第7题的(1)、(2)、(3)、(6),第8题的(2)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节课设计中,着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设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使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而且强调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多种感官参与,多种心理投人,促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素质的整体发展。

新课引入设计,期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环境中。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和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始终处于主动愉悦的学习状态,对探究新知具有新鲜感和满腔热情,借助于多媒体手段,生动直观地分析向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感性认识,增进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在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上,通过题组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探索,质疑辨析、及时调整。在教学中,以训练思维为主线,重视概念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会学生亲身实践,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分析讨论,最后抽象出有价值的理论知识。把握这些知识的本质,学以致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真正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提高方法

一、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我们要带着强烈的感情走进教室,做到入课堂则情满课堂,登上讲台则情溢讲台,达到开人心智,启人思维的效果。对课堂偶发的不良现象不气恼,对待调皮的学生更是如此,不在课堂上大加批评,对待有问题的学生则是留待课后先指出他们不对之处,再耐心给予讲解,用行动与情感去改变他们,从不放弃他们。这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数学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数学学习的情境中

所谓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指在课堂上精心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把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创设一个逼真的环境,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发挥一定的想象,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比如,在教“点线之间垂线段最短”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人不幸掉入鳄鱼池中,然而更不幸的是有几条鳄鱼正向他游过来。同学们说一说他应该怎么逃跑啊?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垂直地往岸上游。”这么一来,学生再也不会忘记原来点和线之间垂线段绝对最短。由此看来,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沉浸在数学学习的真实情境中,更好、更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通常是在教师面面俱到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且小学数学知识较浅,需要理解的东西较少,所以学习起来难度较小。然而到了初中阶段,科目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难,许多知识都偏重于理解,学生一时间产生了无所适从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对其进行学法指导。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呢?首先要帮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因为他们年龄较小,还缺乏一个明确的、科学的学习计划,所以我们教师要帮助他们,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适当的学习计划。其次要逐步在听课、预习、复习、阅读、记忆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反复具体的指导和训练、强化。再次,教学中也要注意小学和中学知识的衔接,使学生在学习上循序渐进,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最后,学生在小学阶段可能留下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要不断观察,发现他们的学习习惯,对其进行矫正、指导,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才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让学生更轻松地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普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课堂教学中也已经应用得十分普遍。多媒体教学有其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的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我们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诸多优点,这也是现在多媒体教学被普遍运用的原因。的确,绝大多数学校,绝大多数课堂都会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因此,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不可避免的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来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注意适度、适当,而且要注意师生的沟通和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不违背多媒体教学的初衷。

五、结束语

以上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很多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方法,内容覆盖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教学方式与手段等,这些都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但是由于篇幅有限,肯定还有很多的办法我们没有提及,例如在备课上、在作业的布置上、在对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和学习评价上,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付出努力。只有做个教学的有心人,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数学教案 篇2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招待客人(7以内数的认识)

活动目标:

1、能正确运用数字表示7以内物体的数量,巩固对7以内数的认识。

2、爱自己的家,乐于帮助爸爸妈妈招待客人。

3、能独立完成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筷子若干双,托盘一个(内装有小包装的糕点若干),碟子3-5个(边上分别贴有一张7以内的数卡);实物展示仪。幼儿用书,幼儿人手一支笔;1-7的数字印章、印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我帮妈妈夹花生。

教师:今天爸爸妈妈邀请了朋友来做客,你是家里的小主人,可以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呢?

鼓励幼儿提出帮助父母整理家里的物品,招待客人。

教师(出示贴有数卡的碟子):客人来了,爸爸妈妈要邀请客人吃点心。你知道客人想吃几个点心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出示装有花生的托盘):谁愿意帮客人拿点心?请个别幼儿示范拿点心,鼓励幼儿看清卡上的数字,边拿边数。

教师将幼儿装有点心的小放在视频展示仪下面,师幼共同检查花生的数量和数卡是否一致。

二、幼儿操作活动。

给客人送点心。仔细观察图片上客人想吃几个点心,想一想每个方框里放了几个点心,用连线的方法把点心送给客人。

添上几棵花生。观察画面,说说客人想吃几棵花生,方框里已经有几棵花生,给每个方框里添上一些花生,让方框里的花生数量和客人想吃的花生数量一样多。

三、评价活动。

教师展示幼儿的操作材料,请幼儿说说:你知道客人想吃几棵花生吗?你在方框里添上了几棵?现在方框里有几棵花生?它们一样多吗?

表扬能独立完成活动的幼儿。

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会比较面积的大小。

实践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来比较面积大小。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团队间的互助精神。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师:同学们,今年是大家熟悉的奥运年,你们认识这是什么?

师:对,这是奥运火炬图。咱们来个涂色比赛,左边的同学涂大的那张,右边的同学涂小的那张,看谁获胜。

结果是涂小的同学先涂完,涂大的落后。教师宣布获胜。

生有争论:不公平,左边的比较大,右边的比较小比赛不公平

【评析:童老师创设了奥运火炬图涂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渗透了为伟大祖国骄傲的思想教育。有机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连接起来】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请看,这说明图形是有大小的。(板书:图形大小)看看这些图形是有大小的,这些呢?(课件)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发现什么样的图形才会有大小呢?(补充完整板书:封闭)

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也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内容之一(板书:的就是它们的面积课题面积)

【评析:学生对于图形是比较熟悉的,三年级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也了解了“封闭”的含义,在讲授面积时,再一次将封闭图形作为重点,对图形面积的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二、动手体验,感知面积

1、请同学们摸一摸你喜欢的物体,可以是课桌,数学书,也可以是文具盒等,喜欢什么就摸什么。一会请你谈谈你的体会感受。注意安全

2、学生汇报摸了哪些物体,有什么样的感受?(不同的物体表面不同,有曲的,也有平的。大小也不同)

3、引导学生得出面积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收所摸到的是物体的表面,你发现了什么?物体的表面也是有的大有的小

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也做它们的面积,现在你能说说到底什么是面积吗?和同桌先来试着说一说。生汇报,板书完整:物体的表面或

4、请学生举例:你能说说你周边物体的面积吗?(学生举例)

如: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奖励奥运志愿者标志红色)

5、你能比较一下黑板面与课桌面谁的面积大么?课桌面和椅子面呢?(奖励黄色标志)

【评析:动手体验,感知面积是后续学习面积单位的基础。因此童老师设计了摸、感、比等操作环节,这样对加深面积概念的理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适当奖励奥运志愿者标志,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知理融情。】

三、实际操作,探究面积单位

1、引出面积单位

A观察法(相差大的):

师:都有谁拿到红色奥运志愿者标志啦?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同学们,这两张纸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你是怎么知道的?(大红和小红)

生:看出来的,左边的。那张面积大。

B重叠法

师:那这2枚标志呢?(大红和接近大红面积的黄)

生:把两张重叠在一起比一比,多出来的一张面积就大。

C感知面积单位

同学们太聪明啦,现在我要奖励全班2枚奥运智慧奖章

教师出示课件:2个无法用A、B方法比出面积大小的长方形

师:你们猜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呢?看材料袋,里面也有这样的2枚智慧奖章,利用学具和同桌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4人学习小组进行)

剪透明纸圆正方形(有大有小)长方形三角形

【评析:由简单的观察法、重叠法来进行面积大小的比较,过渡到2个不能直接比较出面积大小的长方形。凸显出童老师在教学设计上采用的由易至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教学原则。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2、认识面积单位

比较大小要用大小相同的小方格度量要有一个标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面积单位。

a、教学平方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手里拿的黄色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用格尺量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对,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

想一想,你在哪里还看到过哪些东西的面积与1平方厘米差不多大?(学生举例:小钮扣,大的药片,大拇指甲面……)

出示课件习题谁的面积大?

b、教学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用手中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出课桌面的面积。学生测量师:感觉如何?

有困难,那就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大一点的正方形,猜猜它的边长会是多少呢?量一量它的边长 (1分米)对,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板书1平方分米),谁来仿照1平方厘米来完整地说说1平方分米有多大?

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课桌面的大小。

请同学们记住1平方分米,记住它有多大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好,请你用手工纸折出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看谁折的既快又准。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1平方分米? (手掌、衣服的口袋、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

c、教学1平方米师:同学们今天表现真是出色,对于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都有了了解,我要奖励你1枚大奖章啦,看看,猜猜它的面积会是多大呢?那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会是1平方米呢?请你试着比划一下,再闭上眼想一想有多大。

仔细观察,对于这个单位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合作制造1平方米。

铺在地上,让学生站上去看一看能站下多少人?

【评析:面积单位的探究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是理解面积单位的有效措施。童老师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重视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四、巩固发展(奥运项目)

1、(110米栏)填写合适的单位:

1块手帕的面积大约是4黑板长4

1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是4小明身高128

1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4小化腰围6

2、(乒乓球)抢答题

测量操场地面的大小用单位比较合适

测量书桌的高用单位比较合适

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用单位比较合适

数学教案 篇4

数轴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 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 数轴的三个要素;

2,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数学教案 篇5

大班:和时间赛跑

活动目标

1、 认识时钟,知道时钟的基本用途。

2、 感知时间,体验时间的长短。

3、 发现时间的价值与自身努力的关系。

活动准备 时钟、写字本、积木、图书、画纸、铅笔、水彩笔等。

活动过程 1、 认识时间 老师出示时钟,提问: 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这是时钟,是用来看时间的) 你会看时间吗?现在是几点?(9点) 你怎么知道的?(长针指向12,短针指向9,就是9点整) 如果长针和短针都指向12,是几点?(12点) 小结:当长针指向12时,短针指向几,就是几点。

2、感知时间 有谁知道一分钟有多长?(很短、不知道、很长) 我们一起来玩“和时间赛跑”的游戏。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在这一分钟里,你们可以自由选择做什么事,时间到了就停下,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做的事情多。 (幼儿游戏,教师计时。孩子们纷纷离开座位,有的去拿纸,有的去拿积木,还有一个孩子呆呆地站在一边在想要做的事。) 幼儿交流自己在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情: 我觉得一分钟实在太短了,什么事都没做时间就过去了; 我在一分钟里画了一个圈; 我在一分钟里搭了一个积木┄┄ 小结:小朋友都说一分钟太短,老师在这一分钟里可做了许多事情:回答了天天的问题,给如如拿了一张纸,观察了所有小朋友的活动,看到有人在争吵,然后找了把椅子坐下来。我们再玩一次,看看这一次我们在一分钟里能做多少事情。 (我这样做小结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能感觉到他们做得很多事情都被忽略了,只要抓紧时间就可以做许多事。第二次游戏时,好多孩子果然加快了速度,没再出现争执。) 幼儿再次交流自己在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情: 我在一分钟里拿了一张纸,画了一个小人。我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找到了自己的数学本,写了26个数字;我在一分钟里拿了一堆雪花片,搭了两架飞机; 我在一分钟里看了5页书。

3、总结交流 提问: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发现? 学会了看时钟;知道一分钟很短,但我们加快速度也能做许多事情。

数学教案 篇6

教案示例一

课题:十几减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关系计算十几减8,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减法想加法的思考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3.结合学生动手摆,动口说,培养学生的动脑筋、想问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十几减8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用加法算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例1的投影片或图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教师出示下面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答。

8+5= 8+7=  8+9=  8+4=

8+10=8+6=  8+8=  8+3=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括号里该填的数。

8+( )=12 8+( )=15  8+( )=16

8+( )=118+( )=14  8+( )=13

8+( )=17 8+( )=18

教师谈话:刚才计算的两组题都是“8加几”的加法,今天我们要利用“8加几”的知识计算“十几减8”的算式,看谁学得认真,学得好,学得快。同时板书课题:十几减8.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片(杯子图).

先出示11个茶杯,然后用虚线圈去8个,引导学生说明图意。

有11个茶杯,拿走8个,还剩几个?

(2)启发学生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用减法计算,11减去8

板书:11-8

(3)引导学生想:

8加( )得 11,因为8加3得11,所以11减8得3.

即 11-8=3,板书:3.

(4)指名读算式11-8=3

2.教学例2.

(1)启发学生摆学具,同时口述题意。

有13个圆片,拿走8个,还剩几个?

(2)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使学生明确:8加( )得13,8加5得13,所以13-8=5.

(3)学生填书。

(4)读算式13-8=5.

(5)学生看书,边说题意边摆学具(例2右图)

有15个正方形,拿走8个,还剩几个?

(6)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启发学生明确:

8加( )得15,8加7得15,所以15-8=7

(7)学生填书。

(8)读算式15-8=7.

3.教学例3.

(1)引导学生分组交流。

12-8=□ 想:8加( )得12.

16-8=□ 想:8加( )得16.

(2)学生读算式。

4.教学例4.

启发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填写,读算式:

14-8=6 17-8=9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十几减8的口算题。

随堂练习

1.猜一猜。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10张口算卡片,现在我们做几道:

16-8 10-6 11-9 15-8

谁知道我手里还剩几张口算卡片?(老师手里还剩6张口算卡片)

师:你是怎样想的?(想:几加4是 10, 6加4是 10,从10张里去掉 4张,就是老师手里还剩几张卡片)

师:怎样列式?(10-4=6)

接着教师又出示3道:

14-89+612-9

师:现在一共做了几道?(一共做了7道)

师:老师手里还剩几道?(原来老师手里一共有 10张口算卡片,我们两次做了7道,老师手里现在还剩3张卡片)

师:怎样列式?

10-7=3

也可以这样列式:

10-4-3=3

2.出示“做一做”第1题投影片(图片“练习一”),引导学生看图说意,独立填写。

3.练习二第1题(图片“练习二).

想组成算减法,分组练习。

布置作业

10-8= 13-8= 16-8=

11-8= 14-8= 17-8=

12-8= 15-8= 18-8=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课题:图画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需要进行减法运算的图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

2.根据图中的条件,确定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图中的条件,确定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图中的条件,确定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例5的投影片或图片、口算卡片、学具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10-8= 13-8= 16-8=

11-8= 14-8= 17-8=

12-8= 15-8= 18-8=

2.看图说意(出示投影片):

启发学生说图意,明确计算方法,然后列式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左图。

(1)出示例5左图(图片:苹果图).

(2)启发学生看图说意。

(3)指导学生操作学具。

摆出10个圆片(看作苹果).

拿走3个,还剩几个?

(4)使学生明确:从10个里去掉3个,就用减法计算。

列式为:10-3=7

(5)指导学生填书。

2.出示例5右图(图片:铅笔图).

(1)启发学生看图说意。

(2)分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14-4=10.

(3)学生填书。

三、全课小结。

略。

随堂练习

1.第7页下面的“做一做”(图片“练习三”).

分组练习:先看图说意,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再独自填写。

2.小竞赛。

12-8= 15-9= 7+3=

9+5= 8+8= 14-8=

18-9= 17-8= 10-6=

16-9= 8+3= 13-8=

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3题(图片“练习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找朋友

游戏目的

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复习20以内的减法。

游戏准备

教师制作如下的数字卡和算式卡:

游戏过程

1.教师发下数字卡和算式卡。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