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优秀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教案活动目标:

情感目标: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认知目标:

大胆尝试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并能初步了解死海让人漂浮的成因。

能力目标: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有经验:知道有些物品在水中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的浅显知识

2、物质、材料准备:

水、葡萄若干、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碗、盘子、糖、盐、味精、抹布、水桶、勺子、小物品若干(核桃、泡沫块、树叶等)、PPT、动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谜语《水》

一种东西清又清,没有味道很透明。

大家每天都要喝,一天少它都不行。

2、简单说说水的特点: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特点吗?

(小结:水不仅没有颜色、没有味道而且还有浮力呢,所以我们可以在水里游泳,东西还可以浮在水面上。)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感受物品在水中的"沉"与"浮"。

1、教师做实验,幼儿观察物体沉浮现象。

2、教师提问:为什么泡沫、核桃、树叶会浮在水面上,而葡萄会沉在水底呢?

(小结:因为泡沫、核桃、树叶这几样东西很轻,它们的重量比这杯水的浮力小,所以能浮在水面上,而葡萄的重量大过了这杯水的浮力,所以它会沉在水底。)

(二)小魔术"葡萄浮起来了"1、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葡萄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幼儿讨论)

2、教师演示(变魔术)我也有办法让葡萄浮起来,我既不用xxx的方法,也不用xxx的方法。

小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葡萄放进去立刻就浮了起来。

(原来我在水里加了一种神秘的东西,你们猜一猜是什么?)教师出示盐、糖、味精(用不同颜色的碗装着)。

问:我刚才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其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我放的会是谁呢?我现在先不告诉你们,我请小朋友们都来做一个小科学家,自己动手,去试试,发现我的秘密,你们有兴趣吗?

(三)、第一次探索: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幼儿分成三组,每组6人,幼儿人手一个杯子、一颗葡萄、一把勺子、一杯清水、每桌放置一种调料,幼儿开始试验,把这三种调料各倒进水杯中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葡萄,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

师幼共同总结:从刚才的探索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原来老师放的那个神秘的东西是盐,盐水能增加水的浮力。

盐能增加水的浮力,那么盐的多少和浮力有关系吗?(递进的提问引出下次试验)

(四)、第二次探索:盐越多浮力就越大幼儿给水中加盐,逐步越加越多,并搅拌完全溶解,看葡萄沉浮情况,教师逐一指导。

师幼共同总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葡萄才会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五)、扩展经验:观看死海图片及PPT《死海的秘密》。

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盐含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活动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材料,如玻璃球、鸡蛋、橡皮泥、玩具等等,我们都可以去试一试,加几勺盐能让它们浮起来,同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能让葡萄浮起来,那有什么办法让葡萄沉下去呢?小朋友们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试一试吧,找到办法了带来给我们大家分享吧。

活动背景:

在玩水的活动中,常常发现孩子们对"沉浮"的现象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他们了解到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而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我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沉与浮"这一现象不是绝对的,它会因为某些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盐又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也是最为熟悉的东西。也许大家会觉得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太难了,但我的目的并不是要他们掌握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愿望,愿意探索、尝试。因此在本次活动中设计了让孩子尝试实验,亲历探究活动。这样可以使孩子学会主动探索、独立思考,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于水后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能实验操作,并能运用相应的词汇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大小土豆块、碗、勺子若干;盐、味精、糖。

2.记录纸、笔。

3.有关死海PPT。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出示一块土豆块,这是一块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沉)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

2、教师演示。出示两只注满水的杯中(一杯是自来水,一杯是盐水)师先故意将土豆放在自来水中,土豆沉于杯底,再将土豆放于另一杯盐水中,土豆浮于水面。

二。小组合作,操作探索-实验:盐能使土豆块浮起来。

1、说明实验规则:出示盐、糖、味精。逐一介绍:红-盐,黄-糖,绿-味精。在这三种东西里有一种可以使土豆块浮起来,请你们来做小科学家,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先把碗里的盐、糖、味精分别舀进和它们相同标记的三个杯子中,用筷子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土豆片。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现象用喜欢的图画或符号记录在这张记录表上。比如沉下去可以用(X)浮起来用(√)2、幼儿进行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

3、汇总幼儿实验情况,请幼儿说说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从刚才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放了一样多的糖、味精和盐,但糖和味精都没能使土豆块浮起来;只有盐溶解在水中让土豆块浮起来。

为什么盐能让土豆浮起来呢?

师生共同小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土豆才能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三。扩展经验:死海看一段有关"死海"的介绍。师边给幼儿看边进行解释。

幼儿边看课件边听老师介绍:刚才我们从实验中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影片:这是大海,我们都知道海水里有盐,如果人躺在海面上一动不动会怎么样?可是有一种神奇的海叫死海,听说过没有?人在死海中躺着一动不动,它也能让你漂浮在海面上,看还能浮在海面上看书看报呢,真神奇。为什么死海能让人漂浮在海面上呢?

师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科学区继续探索盐的奇妙之处。

在我们的'科学角里,有土豆、盐、玻璃球等材料,游戏的时候你们可以去试一试:让整个的土豆浮起来需要加几勺盐?有什么办法让浮起来的土豆再沉下去?玻璃球、鸡蛋也能浮起来吗?

教学反思

1、材料的准备可更加科学性与严谨性。比如每个杯子里的盐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误;再是提供给孩子们操作的水杯,可贴上标记,这样孩子们更加容易发现水的多少与加入盐的多少的关系。

2、在交流与讨论环节可更加深入,以便让孩子们更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春天是个多风的季节,孩子们对“风”这种自然现象非常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室外组织了活动“好玩的风”。小朋友说,“我们把风搬到室内,我们自己制作风”。于是我与幼儿共同想办法,用什么方法可以制作风,并将这些计划画在记录表中,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计划收集材料。于是,我们共同开展了“我们来制造风”的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寻找制造风的多种方法。

2、能运用绘画、语言讲述的形式表达制造风的过程。

3、在制造风的过程中体验探究与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感受风、寻找风的经验,并对如何制造风有了自己的设想。

2、物质准备:

(1)幼儿按照制造计划收集的扇子、电风扇、打气筒、气球、硬纸板、布、吹风机、塑料袋、小瓶子。

(2)小柳树、大黑板、记录纸张。

重点、难点:

大胆尝试、寻找制造风的各种方法。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教师:前些天我们到外面找风去了,你到哪里找到风了呢?

幼儿:柳树、小草、头发、衣服。

教师:你是怎么发现风的?

幼儿:我看见柳树、小草、头发都动了,衣服都飘起来了。

幼儿分享自己关于“如何制作风”设计记录。

(1)你们要用什么方法制造风?

幼儿:我想用扇子扇风。

幼儿:我用手抓紧塑料袋的口,然后一捏塑料袋,就有风了。

幼儿:我想用打气筒打气,就有风了。

幼儿:我用吹风机,可以有风。还有用布扇。

幼儿:我用硬纸板扇,就能有风了。

(2)你为了制造风收集了哪些材料?

幼儿:我准备了扇子。

幼儿:塑料袋。

幼儿:气球、打气筒。

(3)怎么才能知道制造出风了呢?

幼儿:可以吹在脸上感觉一下,就知道有没有风了。

幼儿:让一个人来试就知道了,把风吹在脸上。

幼儿:可以用吹风机吹我们的门帘,如果门帘动了,就说明有风。

幼儿:还可以吹头发、衣服,如果动了就说明有风。

2、幼儿按照计划制造风。

(1)提出实验规则。

①请幼儿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试验。幼儿可以在教室里用自己找到的材料进行试验,当你用完一样材料后要把你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②请将实验方法和结果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怎么样实验的,制造出风了没有。

③有些幼儿的实验材料需要用到电,请幼儿注意安全,不要用手触摸插销。

(2)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的探究并及时支持。

情境一:

葛家佑在用布制造风的时候,用很小的一块布去扇高处的门帘,门帘没有动。她很沮丧地回到座位记录。于是我请她再用布扇扇我,让我感受一下有没有风,同时让她观察我的头发有没有动。她高兴地发现我的头发动了。我又用布向葛家佑扇了扇,她马上告诉我她感觉到风了:“凉凉的。”于是高兴地把结果记录了下来。

情境二:

陈颀林用塑料袋实验时,直接把塑料袋的口部握紧,再用手捏塑料袋,所以制造的风很小,几乎感觉不到。于是他请我帮他往塑料袋里吹气,然后从吹满气的塑料袋中挤出了风,他高兴地说:“这回的风大多了。”我问他:“你刚才是请别人帮助你制造风的,你想想有什么方法自己就可以制造出风呢?”他想了一会儿,高兴地告诉我:“我想到好方法了。”他用手拿着塑料袋再空中晃动,把空气装到塑料袋里再进行挤压。“风来了!”他高兴地大喊,并将把实验的方法画了下来。

(3)幼儿分享制作风的过程及结果。

①请幼儿借助实验记录表,向同伴分享自己实验中的发现。

颀林:我把塑料袋口这打开,然后这样(用动作演示,用塑料袋装空气)。然后把口抓紧了,再一捏,就有风了。我在我画的实验下面打了个钩,就是我成功了。

葛家佑:我用布和教师一起做试验,有风,因为教师的头发都动了。(边说边为别的小朋友扇了起来)我也画了个钩。

②引导幼儿将制造风的记录贴在记录板上,同伴相互交流与欣赏。

3、教师小结。

教师:小朋友们真棒,有的用扇子扇,有的用瓶子在空中晃,有的吹气球,有的用打气筒打,用吹风机吹,这么多的方法,都制造出了风。

我们在外面找到的风是自然风,我们今天用这些方法制造的风是人造风。你们,还可以开动脑筋再想一想,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可以制造出风,下次我们再试一试。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教师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引导性,问题层层深入。在活动时教师能发现幼儿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引导,帮助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活动后能及时小结,帮助幼儿梳理、提升已有经验。

2、活动中的不足:

(1)活动中提问的准确性不够。如提问幼儿:“你怎么才能成功?”应说成:“你制造出风了吗?”这样会更适宜。

(2)在记录中,幼儿只画出了自己是否成功,没有画出试验的过程,在这方面老师还需进一步引导。老师最后总结时,还可以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说有些东西动了(如柳条、头发),就证明你制造出了风?”为“风是怎样来的”延伸活动做准备。

主要内容:

1、教案重点突出、有层次性。教师思路清晰、节奏准确,但语言要准确,例如,“你用什么方法制造风?”“怎么知道你的方法成功了呢?”用简单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还可以开展“风的利与弊”的延伸活动。

2、每个环节结束部分都有小结,及时帮助幼儿梳理、提升幼儿已获得的经验。

3、幼儿设计表格中提到的方法都是自己想到的方法。另外,由于材料是幼儿自己收集的,所以幼儿对活动非常感兴趣,都很愿意去证实自己的想法。在活动中有集体的目标,幼儿有个人的方法,实现了小组活动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4、整个活动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自由的空间也引发了幼儿的积极性。在活动区投人许多有关风的活动材料,可以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继续探索和发现。

5、教师的引导很有层次,先“让幼儿回忆”“自己想办法”“材料是什么”“怎样让别人知道有风”。在活动时有幼儿使用吹风机,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感知热风和凉风。

综合评析:

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学习,表现在活动的来源、活动中幼儿自己对方案的预设、材料的选择、实验的方法都源于决定。每个幼儿在实验环节中材料和过程不统一,而是富有个性的,即尊重了每个幼儿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案。

活动中还有一个明显的优点是教师的敏锐观察,发现幼儿在探究中的畏难情绪和挫败情绪,给予及时的启发、鼓励和支持。如在活动中当一个幼儿扇窗帘而没有动时,幼儿产生了沮丧的情绪,这时张老师说:“你扇扇我的头发吧。”结果幼儿试验成功了,再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建议:教师让所有的幼儿都体验用一个塑料袋制造出大风与小风;教师让幼儿用同样的力气拿布和扇子来制造风,比较哪个制造的风大,哪个制造的风小。之后,再让幼儿讨论制造大风的过程,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空气流动能产生风。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餐巾纸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东西,在观察中发现大班的幼儿在创造思维上有了明显地发展,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他们喜欢探索用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旧”的事物,为本次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怎样让孩子探究到餐巾纸里有纤维呢?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纸绳力量大》,主要是要他们探索餐巾纸里纤维存在这一有趣的现象,并通过操作让他们了解餐巾纸里纤维的走向,在有趣的游戏中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一、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引导幼儿感知纸绳有拉力的特点。

2、通过实验知道纸里有纤维,,找到纤维走向是实验成功的前提条件。。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培养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引导幼儿感知纸绳有拉力的特点。

三、活动准备

实验材料:单张餐巾纸人均5—9张、2.5升的饮料桶装满水幼儿每人一个。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餐巾纸“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请幼儿说说平时使用餐巾纸是什么样的感觉?

教师请幼儿每人拿一张餐巾纸观察说说餐巾纸的特点:软软的,容易破。

根据生活经验讨论餐巾纸的用处:擦脸、擦手、擦鼻涕等。

小结:餐巾纸软软的,容易破。平时我们用餐巾纸檫嘴巴和鼻涕保持卫生干净。

(二)、基本部分,引导认识水桶的重量。

教师出示装满水的水桶问:“这是什么?”“你们的水桶在哪里?”

请幼儿把自己的水桶提到座位处。

教师说:“说说提着水桶是什么样的感觉?”感受后总结出水桶很重。

教师说:“你刚刚用什么来提水桶?”

“除了用手还可以用什么把水桶提起来?”

讨论总结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用手、棍子、绳子等多种方法来提水桶。

初步感知各种实验材料的特点。

(三)、提出问题,集体探索。

1、教师:“你认为薄薄的餐巾纸来能提起这样大的一桶水?”

“请用你的实验材料实验操作后告诉大家实验结果。”

注意:用餐巾纸提起水桶时手不要触碰到水桶的提手。

提出问题:如何用薄薄的餐巾纸来提起这样大的一桶水?

小朋友,你们有办法么?

(1)、请幼儿用自己的餐巾纸和水桶来实验探索,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2)、提问:你用了什么办法?你成功了么?

讨论:想一想,小朋友们都用的什么有效的办法?

教师:“××小朋友你来试试,大家看看她的餐巾纸变成了什么形状?”

教师总结:餐巾纸变的很细,像一根绳子。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尝试改变餐巾纸的形状来提起满满的一桶水。

2、教师:“××小朋友你来做让我们看看餐巾纸如何变成纸绳的,我们大家来学学。”

总结:把餐巾纸对边折几下变的细细的,然后向一个方向使劲拧绳就可以做成一条纸绳。

3、大家一起来做实验,看看有什么现象。.

做好纸绳后教师发出口令幼儿一起用纸绳提起水桶,再次一起实验观察结果。

引导幼儿得出结论:.把纸卷折起来,把纸折得细一些,向一个方向拧绳时要拧得紧一些来试试。

使幼儿知道把纸拧成纸绳,再次提起水桶,观察结果。

(四)、提出问题,实验验证。

1、教师:“我们一起用纸绳提起水桶,都成功了么?”

“为什么没有都成功呢?”

了解,知道我们小朋友们同样把纸拧成了纸绳的形状,方法是一样的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幼儿自由讨论,说出自己实验后的见解。

2、用挂图讲解告知幼儿:把餐巾纸拧成了纸绳时要顺着纸的纤维走向拧绳,纸的纤维集合在一起,共同抵御了拉扯的力量,这样使绳子提起水桶。

3、提出问题:和幼儿一起疑问什么是纸的纤维走向呢?引导幼儿思考,大胆猜测。

操作和幼儿一起找纸的纤维走向:拿出一张纸,然后任意选择一个方向把它撕下来,看看,一条边不容易撕下来。把纸颠倒方向,这个方向是不是很容易向下撕开。

教师:“小朋友你也拿一张餐巾纸来撕撕看,和老师撕的现象一样么?”

教师总结:这条很容易撕下的边就是这张餐巾纸的纤维走向,说明这张纸的纤维走向是从上到下的。

4、幼儿一起操作,继续经验延伸:

教师:“找到了纸的纤维走向就沿着它的纤维走向把它折起来,然后用力拧成一条纸绳。”

教师与幼儿一起用顺着纤维走向拧成的纸绳,再次来试验一起提起水桶,验证试验结果。

5、幼儿用自己再次按照方法提起水桶,探索比较实验结果。

教师:“我们顺着餐巾纸的纤维走向拧绳,纸的纤维集合在一起,共同抵御了拉扯的力量,用这样的绳子提起水桶,我们成功了么?”

成功的幼儿掌声鼓励。

教师请没有成功的幼儿再次试验。错误的操作幼儿集体给予纠正和帮助使幼儿共同体验试验成功的喜悦。

纠错:(1)、找正确餐巾纸的纤维走向,顺着纤维走向拧绳。

(2)、像一个方向使劲拧绳时要把纸绳拧的尽量紧一些。

(五)、总结得出结论:找到纸的纤维走向后,顺着纤维走向把纸拧成纸绳可以提起水桶,很轻松,不会掉下来,纸绳变结实了,实验成功!

延伸活动:科学游戏很有意思,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小朋友,今天你们参加了有趣的科学试验,学到了新知识,知道餐巾纸里有纤维,还找到了纸里的纤维走向。希望以后大家继续找找还有哪些物品里有纤维,一起探索学习关于纤维的更多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我园大多数孩子都生活在农村,而且有许多孩子的房前、屋后都有一片竹林,孩子们虽然都喜欢在竹林下做游戏,但是对竹子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认识之上,并没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而且近期我班有部分幼儿到附近古镇游玩的时候,买回了一些用竹子制作的玩具,并且带到班上来和小朋友一起玩,还相互讨论我们家的竹子可以做椅子,我们家的竹子可以做篮子,我们家的竹子可以做筷子等等,兴趣非常浓厚。我想,何不让孩子们在已有的兴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了解一些竹子的外形特征、种类及用途,激发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因此,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多变的竹子》。

【活动目标】

1、认识并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了解竹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发展幼儿细致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学会与同伴分工合作。

3、培养幼儿热爱乡土文化、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了解竹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难点:发展幼儿细致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分工合作制作出竹制品。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让幼儿初步了解各种竹子,丰富其关于各种竹制品的有关知识。

2、部分竹制品的成品,如:竹伞、竹笛、竹筒、竹杯、快板、白纸等。

3、自制部分不同种类的竹子图片。

4、各种竹片、竹条、竹圈、竹筒以及线、剪刀、胶棒、透明胶、彩色纸等各种相关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幼儿用竹子制作竹玩具

1、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进行操作探索,相互合作。

师:“宝贝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你们想去吗?”?

师:“那就跟我走吧!”教师带领幼儿走过竹林来到操作现场。“瞧,这里有这么多的材料,你们想不想玩一玩?”

师:“那现在就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选你们需要的材料,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做你们喜欢的玩具吧,每种材料端一筐,你们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做。”教师进行巡回观察指导。

2、作品展示

师:“我看见好多宝贝都做好了,那把你们做好的玩具都拿过来,让我们大家看看。”幼儿将自己制作的作品拿在手上。

师:“跟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们都做了什么玩具呢?”幼儿进行相互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进行简单介绍。

二、观察认识竹子

1、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感知竹子和竹笋的外形特征。

师:“宝贝们,告诉老师你们手中的玩具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那你们认识竹子吗?竹子到底在哪儿呢?”幼儿回答,并寻找自己周围的竹子。

师:“那现在就把你们手中的玩具放在桌子上,和老师一起去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竹子吧,然后把你们看到的,摸到的,想到的告诉老师。”幼儿自由结伴,对竹子进行自主探索。

2、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讲述。

师:“把你们看到的,摸到的竹子的样子告诉我们吧。”幼儿相互交流。

师:“竹子长的什么样子呢?” “竹子的身上有什么呢?” “竹子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叫它什么呢?” “它长得像什么样子呢?”

师:“笋壳就象竹笋的衣服,因为竹笋宝宝很怕冷,所以在外面穿了很厚很厚的衣服,慢慢的等竹笋宝宝长大了,它就脱去厚厚的外套长成竹子了。”

三、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竹子的种类。

1、幼儿讲述

师:“其实竹子有很多种类,那你们知道我们身边的这种竹子叫什么吗?” “现在老师来告诉你们,它叫慈竹。那除了慈竹你们还知道哪些竹子呢?把你们知道的竹子告诉身边的好伙伴。”教师倾听后请个别幼儿讲述。

2、教师出示图片。

师:“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漂亮的竹子图片,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它吧。”

四、认识竹子的用途,并出示幼儿平时收集的部分竹制品 。

1、了解竹子的用途

师:“原来在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种竹子,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被叫做世界竹子之乡,还被叫做竹子王国呢!那你们知道竹子在我们生活中都有什么用处吗?动动你们的小脑筋,把你想到的竹子的用处身边的好伙伴听听。”教师倾听后请部分幼儿讲述。

师:“宝贝们,你们找一找在你们旁边还有什么是用竹子做的。”引导幼儿说出装材料的簸箕、篮子和用来坐的席子是用竹子做的。

2、教师出示幼儿收集的竹制品

师:“小朋友都告诉了老师竹子有这么多用处,你们可真棒,老师这还有许多小朋友在洛带古镇玩时带回来的用竹子做的玩具,你们看这是什么?” 出示部分竹制品的成品。

师:“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这是什么呢?” “那你们知道纸是用什么做的吗?” “其实纸也是用竹子加工制作成的。”

五、师生互动,共同玩耍幼儿用竹子制作的玩具。

师:“刚才你们用竹子制作了这么多玩具,现在就拿上你们自己制作的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吧!”幼儿愉快地自由结伴玩耍,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竹子对于孩子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但是真正了解竹子的宝贝不多,因此我根据孩子的兴趣设计了这次活动,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去了解身边常见的事物。由于本次活动是在幼儿园旁边的竹林中进行的,很贴近农村幼儿的生活,孩子们兴趣非常浓厚,整个活动很轻松、愉悦。环节设计也很清晰,重难点明确,整个活动设计是以幼儿为主体,充分体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