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9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的意思是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1

教案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情愁绪。

5、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6、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7、完成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案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案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词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之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2、难点:赏析小令,领悟曲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通过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上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飞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发的同样是天涯游子的情怀。

二、了解作者和元曲。

1、介绍马致远

示例二

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而行。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三).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2.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深秋郊野晚景图、凄苦羁旅图、秋郊夕照图

3.“断肠人在天涯”中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于暮色苍茫中,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悲痛到极点的游子却只能漂泊在天边极远的地方。“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

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本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闷。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魄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化景语为情语,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5.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

6.《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7.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白描),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三、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天净沙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示例】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杜甫的《绝句》

3.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的《燕歌行》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小结: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3、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六、教案反思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和教案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初三学生之前没有过多的接触过关于意象的话题,因此,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诗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案。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诗歌鉴赏的教案,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

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味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

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

八、小结

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3、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天净沙·秋思 3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天净沙秋思》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作品,被人们誉为“秋思之祖”,它无论在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值得品味学习的地�

【教学目标】

1、了解小令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小令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品味每个字,感悟作品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育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多媒体,收集作者的资料;使朗读有视频、音频效果;使绘画更加便捷修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典文学话“秋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必须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作者,崇拜作者,从而激发学习他的作品的积极性)

1、介绍马致远元曲中的地位;

2、介绍《天净沙秋思》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在这个环节中,点击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这部作品在古曲文字中的地位,调动“主体”作用)。

二、气韵流转感音律

1、播放配乐诗朗读;

2、学生说说朗读这首小令的感情色彩(悲凉)、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3、模仿朗读;

4、抽个别学生配乐朗读,并背诵(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走进音频,视频所渲染的意境中去,感受古曲文学的音韵美)。

三、魅力缘何近千年

1、说一说

(1)作品前3句多少个字?写了几种事物?

(2)简单地把9种事物拼凑在一起就成了“秋思之祖”,曲子是否太容易写了?你能试着把9种事物合在一起不加任何修饰表达一个主题吗?

(3)这9种事物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2、画一画

把作品前3句画成三幅画,要求把� 依次在课件中点出:

3、描一描

让学生讨论:画完成后,要上色彩,该为这三幅画定上什么基色最恬当?学生讨论后点击多媒体出现灰暗、明亮、灰暗(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艺术的通性,把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从而体会作者“一切景语皆情语”体会作者把景和情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

4、品一品

品味作者在前3句中的感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情感逐渐强烈)

点击课件(苍凉、悲凉、悲愤)

(教学设计意图:深入学习作者的艺术表现力。)

5、悟一悟

教师启发:如果说作者看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勾起了思乡之情,流下了辛酸的泪水,那么紧接着眼前的景物又会勾起作者怎样的情怀?

学生自然得出结论

(潸然泪下、泪流满面)自然导入诗眼的学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生很快能领悟到马致远用9种事物层层铺垫、渲染,就是为了唱出这首小令的最强音,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孤寂愁苦,无论在教法上,小令内容的学习上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让学生再完成最后一幅画。

孤寂悉苦

更暗淡

四、美文选点作品评

瘦藤老树昏鸦,

远山河水人家,

古道北风瘦马,

斜阳夕下,

断肠人去天涯。

学生讨论改动后的元曲是否更加完美?

在这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时字字斟酌的写作态度,感受作品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感受这首小令不愧为“秋思之祖”。

五、余音回响作尾声

1、先让学生来谈谈学了这首小令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把“秋思之祖”有形的字变成打动心灵的声音。

教师小结:这首元曲仅用28个字,就把读者带回到七百多年前的一个深秋的傍晚,感受一个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字字都扣着“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作者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不愧是魅力近千年的“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4

教案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曲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散曲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情愁绪;

5、与白朴的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6、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7、完成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案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案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词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之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2、难点:赏析小令,领悟曲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通过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上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飞翔的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小结:这首歌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魂牵梦萦,唱出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他抒发的同样是天涯游子的情怀;

二、了解作者和元曲;

1、介绍马致远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今北京人,著名的元曲作家,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现存曲作130首,被称为“秋思之祖”;他还是杰出的戏剧家,着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

2、介绍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曲在元代兴起,“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

三、诗歌朗读: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4、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四、品析鉴赏: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提问,归纳:

①作者用心体验与写出来的作品;

②语言朴实不华非常优美的作品;

③通俗的老少偕宜的作品;

④境界高,内容丰富思想健康;

⑤表达一定的思想,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能达到以上境界的作品就是杰作;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这首诗,探究一下它是怎样一种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二、再读古诗,理解其意;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示例一: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示例二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

而行;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三、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2、你能为这三句诗拟一个小标题吗

明确:深秋郊野晚景图、凄苦羁旅图秋郊夕照图

3、“断肠人在天涯”中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不仅写景而且写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于暮色苍茫中,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悲痛到极点的游子却只能漂泊在天边极远的地方;“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悲愁;本句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闷;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魄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化景语为情语,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5、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 6、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7、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白描,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五、迁移拓展,意境延伸

你能从课外阅读的古诗词中找到一些如天净沙秋思一样采用意象并列写成的诗句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示例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杜甫的绝句

3、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的燕歌行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小结: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思乡的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不仅写景,动静相衬,而且写人,借景言情;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信许多同学都十分熟悉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一下;那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3、A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a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板书设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之悲

八、教案反思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对诗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读和教案诗歌的要核,在诗歌鉴赏过程中,意象分析是起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初三学生之前没有过多的接触过关于意象的话题,因此,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就在于,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还原为具体的诗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案;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诗歌鉴赏的教案,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

天净沙·秋思 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 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 6

一、说教材

第一点、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天净沙秋思》是属于苏教版版8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里面的内容,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获巨大!教育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

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①每句曲句的含义。

②曲的主题思想。

(2)重点:

①朗读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难点: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二、学情分析

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

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

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三、说教法

古典诗文是我国历代诗人词家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完美的艺术精品。它具有优美的语言,淳美的形象,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等,是其他任何艺术无与伦比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称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脑又动笔,激发深长伯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四、说学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两者同源异流,所以不难学,要树立信心。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方法有“三要”:

(1)要熟读背诵课文,熟悉文言文诉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2)要自己用心领悟,把“言”和“意”融为一体,

(3)要主动积累词汇。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宋时期,诗词发展达到顶峰。唐代是诗歌最繁荣的时代,宋代的词也相当的繁荣。唐诗宋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那么,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元曲。那么,元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

(二)新课讲授

1、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2、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

教师介绍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知道: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淬最多的一个。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散曲有《东篱乐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学此曲时,我

首先,教师范读。“范读”就是“示范而读”。教师范读效果佳,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范读中“读之以情”,学生“感之以趣”,“趣而读之”,“读而思之”。同时,“范读”的本身以是对学生“授之以法”,能具体地指导学生诵读。范读后再从学生中找出读得较好的来读。成功的范读,可以把文字变成声音,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本曲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呤诵,边读教师边指导,在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这样反复诵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以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涵和丰富的情味。

小令就是一首歌。《秋思》这首小令讲究平仄押韵,读来琅琅上口,它具有“民歌色彩”,极富节奏感。

《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哪些字押韵?

其中“鸦”、“家”、“马”、“下”、“涯”以“a”押韵。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而《秋思》给人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直抒作者胸臆。另外,它讲究炼字,格律要求严格,仅仅五句28个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漂泊天涯游子孤寂之情,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教会学生怎样才能读得声情并茂、荡气回肠,促使学生从朗读到背诵中增强语感,真正领悟到“小桥流水”般的意境,从而学会欣赏音乐美,这样的渗透教学方式,比单纯的讲解词意,硬读死背新颖。学生喜欢学,易接受。

4、会意

会意就是能领会诗文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因为古典诗文语言跳跃式的,加上诗人在字词上有精雕细刻的传统,这就需要诵读全文,联系前后语句,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上合理的想象补充语句间的跳跃间隙。在整体上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以要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研讨感悟,体会那些关键的字词的表现力。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达到有所借鉴,有所得益。历代诗家讲究“意”和“景”的融合,即构成意境。意即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即是情,“境”是诗中描写的景物,即两种环境;“意”和“境”“情”和“境”有机结合起来,和谐统一,形成一种艺术境界。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之情。虽情调低,但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故境中有画。我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心情地去设想境中画,既而产生情趣。再循循善诱,设疑提问:这首小令前几句写多少景?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又是如何表达的?

学生讨论后,我及时归纳:小令前三句仅18个字就写了九景:(板书):“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个修饰词,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时实景表达了游子孤寂之怀。(板书):实景。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传媒体。

“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景物如此萧条和暗淡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三者正好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虽然还只是说景物名称,但是这三个词却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苍凉寂寥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这已经不是单纯地写景了。而“瘦马”一词,在这里还应该包含骑在马上的人,这是主要部分。“夕阳西下”写时间,“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游子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他更想到故乡的人,瞻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时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紧接着我将学生的想象、思绪继续向深秋延伸,提醒学生将有形可感的事物,以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凄苦之情紧密联系起来去琢磨。于是学生们的情趣也随之得以升华,用有形表现无形感到生动具体,最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一幅《秋思》图。这说明了诗文中的绘画美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特别是对有此爱好的学生起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将文字通过想象变成画面,更具体形象。

5、下笔

在阅读、讨论、感悟中,学生们常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一个人静静地整理思考中,更能产生深刻的感受,经过思考,能将个人体验与文本相结合,加深影响,形成理性的认识。因此,在学生体会了《秋思》的意境后,我让学生仿写,并大胆地改写,以启迪艺术灵感。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或上升到一种思想高度。

6、小结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仅意境突出,还包容了音乐美、绘画美等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我们学习了这首小令,从中受到了各类美的熏陶,它不愧为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中华文化之精华,所以,我们应多读一些诗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7、作业

背诵这首小令。

板书:

天净沙秋思“秋思之祖”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荒凉古道西风瘦马流水人家温暖

凄凉(深秋色彩)(普通景色)安宁

苍凉夕阳西下幽静

陪衬反衬

断肠人在天涯

(归思)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7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在读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语言,体会其情味,感悟曲中创设的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古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通过对比阅读,拓展延伸,体验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小令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在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鉴赏表现秋景的意象,体会曲中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生平资料、古筝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

学生准备:

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采用品味、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理解课题

1、学生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对秋天的印象。

2、温故知新,学生重温与秋有关的。古诗词。

3、导入新课,解题,简介元曲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疏言,感悟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读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2、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教师相机评价指导读出曲的节奏、韵味。

3、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同桌合作学习理解诗歌大意。

4、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大意。

教师随机提问:对“残霞、轻烟、寒鸦、飞鸿影下”等词的理解。

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用朗诵表达出来。

三、细读悟象,把握诗境

1、找一找作者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全曲中秋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朗读第一句中的景物。

(1)这些景物让你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

(暗淡、萧瑟、冷清)

(特别注意:孤、落、残、轻、老、寒六个字。)

(2)想一想第一句中,“孤村??寒鸦”这些景物容易让我们产生哪些情感?为什么?)

(3)请同学们把这种凄凉、冷清、孤寂的情感读出来,声音要轻、缓。

(4)引入一组写秋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悲秋”。

3、朗读最后两句的景物。

(1)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物又让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秋天?(灿烂的、明朗的、绚丽的、美好的、恬淡的)

(2)用读展示出最后两句一个多彩绚丽的世界,声音略快略高。

(3)第二句选择“青山,黄花”写来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青山绿水:充满生机;白草红叶黄花:色彩艳丽、多变。这些景物不仅美丽,而且象征着生命鲜活明亮。表达作者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

4、此曲描绘的秋景图由两部分构成:前面部分是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而后面部分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对比)

5、两者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一点飞鸿影下。”

(1)鸿雁有什么特点?(一点:说明远,高;影下:说明速度快。)从大雁的这些特点你体会到了什么?(充满活力)

(2)读出作者看到飞鸿打破凄凉、冷清、孤寂后的惊喜,读出飞鸿速度之疾。

6、小结,引读。

(1)小结:整首曲全都由一些自然景物构成,前二句呈现出一片萧瑟而荒漠的深秋景象。第三句“一点飞鸿影下”,使寂寞的秋景图,鲜明活跃起来。最后,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结束,增添了五彩缤纷的亮丽色泽。

(2)引读:在作者眼中秋是孤寂、凄凉的——读前两句;又是充满活力的——第三句;更是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最后两句

四、研读悟意,体察诗蕴

作者将秋日傍晚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还要考虑到作者写这首散曲时的背景和作者生平这个因素。(渗透“了解背景,知人论诗”的学习诗词方法)

(1)学生阅读白朴的生平资料。

(2)本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自己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表达乐观积极地对待人生)

五、诵读顿悟,表达诗情

朗读全曲,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情感。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渗透吟诵的技法“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读出诗文的声韵之美。

六、拓读积累,赏析延情

(一)总结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反复朗读,了解诗意;品味语言,感悟意境;情景交融,体会感情;了解背景,知人论诗。

(二)出示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

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对比阅读

思考题: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2、《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三)汇报交流

1、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孤寂、萧索、荒涼的景象)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2)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思乡之情。(“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2、配乐引读《天净沙·秋思》想象意境,读出情感。

3、讨论汇报第二个问题:《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4)写了夕阳西下傍晚时的景色,景色都有令人凄凉的感觉。

不同点:

(1)题目不同

(2)作者不同

(3)景色也有不同

(4)表达的情感不同。《天净沙·秋》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天净沙·秋思》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孤寂之情。

4、配乐诵读两首元曲

板书设计:

萧瑟孤寂

天净沙·秋充满活力美丽秋景

明朗绚丽

凄凉之景

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

思乡之情

课外拓展作业:

请你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去读懂一首著名的散曲,感受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小学生必备古诗词93首》《朝天门咏喇叭》(明王磐)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二、文本解读,学习新知

(一)初读,诵秋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

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

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

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

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

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

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

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枯藤老树昏鸦

树老藤枯而显萧条无生气,勾起人哀伤心绪,鸦归巢加重思乡愁绪。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的是静雅、安适、温暖的境界。

这句的基调是否与全曲的悲愁基调不和谐呢?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样的景和作者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勾起了游子思家的急切心情。

衬托(反衬)。通过“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气盎然而又恬美、安适的景象,衬托出游子还在“古道西风“中骑着瘦马飘零无归的悲凉。人贵直,文贵曲。乐景写愁使愁更愁,使情更伤!

古道西风瘦马。

瘦马古道行走增加孤独悲凉之感;西风寒冷添凄冷之意。

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倍添回乡无望之感伤。

10、我现在想问问我们的同学,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浓烈的思乡之情。

11、深情的诵读最后两句。

12、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诗文,要求,读出每一个词的重音。

请学生谈谈为何要这样处理重音。

13、老师总结:

季有春、秋,而选其秋;藤有荣、枯,而选其枯;树有老、幼,而选其老;时有晨、昏,而选其昏;鸟有鸦、鹊,而选其鸦;马有肥、瘦,而选其瘦;风有东、西,而选其西;道有新、古,而选其古;阳有朝、夕,而选其夕。全篇既无“秋”字,也无“思”字。但在静水深流的外表下我们却能深深体会到了作者传递出来的强大辐射所凝聚成的巨大磁场。这都归功于诗人苦心孤诣精选出来的10个典型的意象。无需浓墨重彩的大肆渲染,无需动词介词的连接,只需让这些意象叠加出一个一个的镜头,我们便能触景生情,感同身受。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一)研读,析秋篇

1、对比阅读白朴《天净沙秋》

体会两手小 于是在漂泊旅途中,他写下《天净沙秋思》。

白朴简介:

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曾有人推荐他为官,他对当时的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从此寄情于山水之间。

总结:景随情生,情随情起。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化读,绘秋景

1、这些景物都是我们在秋天里常见的景物,可是它们在诗人的眼中,却这般不同。请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所想的,用散文化、诗画般的语言,把这个萧瑟的深秋夕照图勾勒出来吧。(100字左右)

2、选取10种意象来表达你的忧伤(喜悦)心情,按照《天净沙》的曲调填写一首小令参考场景:在操场上,教室里,回家的路上,乡间小路上,公园里。

四、结束语

秋思之美,美在意境,美在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孩子们,也许现在的大家对故乡还没有特别的感悟,但有一天,你们背上了行囊,走向了远方,寻找属于大家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无论这世间多么繁华,都比不上家人欢聚时刻的热闹;无论走过的旅途有多么美丽,你,最喜爱的还是那条归家的小路。所以,孩子们,请珍视我们现在的点点滴滴。因为,若干年后,在那个秋风拂过瞬间或是月亮升起的夜晚,这些往事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柔软的伤痛与甜蜜。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