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是编辑给大伙儿找到的14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欢迎借鉴。
一、设计思想:
本课是一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抽象以外,其它如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技巧,因此在这些方面教师不必花太多时间去讲,而且本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因此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究登月知识的学习课并重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课件制作简单明了,其中的几幅图片或视频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登月的过程,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化为可视的形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及相关知识;理解人类登月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人类登月及其它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人教版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科学探索方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有:1、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练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学会快速阅读文章。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及课件操作设计:
(一)导入(点击鼠标,出现《月圆月缺》动画)
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明月多么皎洁!它时圆时缺,引起人们多少神往!(点击鼠标,出现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画的是嫦娥奔月。传说嫦娥为了抗拒坏人,吞下了两颗不死药,飞上了月亮,从此,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棵桂树,一只玉兔。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人们多么希望到月亮上去看一看啊!终于有一天,月亮上有了人类第一个足迹。人类是怎么把自己的足迹留在月亮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长超的记实报道《月亮上的足迹》。(点击鼠标,出现本课件的封面)请大家翻到课本78页。
(二)整体感知(目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要求:
先请同学们标好自然段序号,然后速读课文。本文约有XX字,按照500字/分的速读要求,应在4分钟内看完,大家有信心吗?
2、学生速读(4分钟左右)
3、抢答下列各题:(目的:通过回答上述题目,既训练了学生的速读能力,又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抢答中形成本堂课的第一个高潮。)
(1)人类在什么时候首次登上月球?
(2)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首先踏上月球?
(3)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4)本次登月中的火箭和飞船的名称各是什么?
(5)人类第一次登月探险历时多少小时?
1、教师用一个问题小结: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点击“返回”,回封面)
(三)重点揣摩:(目的:通过重点揣摩“飞船升空”和“登月”两个环节,加强学生对登月过程的理解,同时完成“能力目标”1、2。)
教师讲述:本文介绍了美国三位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体现在哪些段落呢?你能把这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吗?(在封面上点击“重点揣摩”,出现题目1)
1、登月的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目的:训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师讲述:大家看这四个阶段,你觉得哪些是最精彩的部分?下面我们就重点学习这两个阶段的内容。请大家精读5—10自然段,完成2、3题。(点击鼠标,出现题目2、3)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亮进军的路线图,并作简要说明。(学生画的路线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口头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后(大概三分钟,视当时情况而定),请小组派出代表回答上面第一个问题。再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路线图。
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登月轨迹图可以放两遍,播完再次点击即可。)
(点击鼠标,出现第4题)
4、借助资料了解登月过程。(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登月过程。)
(1)播放“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幅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飞船升空”的内容。
(2)演示“登月”的三张图片。(课件上1至3个数字分别代表上述视频或图片,点击即可,播完后点击“返回”。)
(上述两题教师不做讲解,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文字或用自己的话分别进行说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3)略提到宇航员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美国人为什么不写“我们美国人……”?(目的:让学生理解科学无国界的道理。)(点击“返回”,回封面)
(四)拓展延伸:
1、去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为我国的探月计划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大家知道我国的探月计划最终目标是什么吗?假设你有一天居住在月球上,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月球基地,你能把它画出来吗?(如果学生画不出,即展示想象画,让学生说说想象画的内容。目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2、从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以后,人类又五次成功登上月球,不久的将来,人类还要将足迹留在火星上,想一想,人类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成功?(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尤其需要有奋斗不息、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甚至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屏幕上打出相应的文字)
3、教师总结:
但是,科学永无止境!(随意点击,出现“太阳系”图)大家看,这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但它只是银河星系的一个成员,银河星系里,至少有一千亿颗星星,目前我们知道,宇宙里大约有30亿个星系和无数星际物质,而它们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把沙子。
(点击“太阳系”图外部分,出现“月球上的`足迹”图)
同学们,这就是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它告诉我们:科学就是力量!在这浩渺的宇宙当中,藏着无数的奥秘。只有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以后才能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攀登科学的高峰!愿我们的同学努力学习,将来把足迹印到火星甚至其它星球上去!(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点击“返回”,回封面)
(五)布置作业:(点击封面上的“布置作业”)
作业:(选做题)
1、想象作文(或想象画):假如让我开发月球;
2、搜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诗歌、散文或歌曲。
(必做题)用本课“自读提示”下的词语写一段完整的话。
六、作业设计:
本作业分选做题和必做题两种,在选做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或爱好选做其中的一题,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必做题则是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课后点评:
1、导入部分较好,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中课件开头的歌曲在正式上课前播放,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但动画《月圆月缺》中月缺时的图片不够细致;
2、“整体感知”部分设计为五个小问题,既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体现了短小精悍的原则;同时以抢答赛方式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登月的过程上,同时又把其中的“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设计为重点内容,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4、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机会较多,如小组讨论活动,动手画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到台上演示及学生上台更正其错误,学生看视频和图片自己分析“飞船升空”、“飞船脱落”、“登上月球”三部分的过程,学生上台对照想象画展开想象和分析的过程等,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5、作业部分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挥空间,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水平高低来选做作业,同时必做题中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课的新词汇,注意到了基础和能力的共同训练;
6、学生上课气氛活跃,发言积极,特别是在想象画部分,很多学生的想象引起了同学的阵阵掌声;
7、课件中的交互不要做成直线式,第三部分“拓展延伸”中,“太阳系”图后少了一个按钮;课件封面上应该加上“退出”按钮;
8、课堂上高潮很多,如抢答赛是一个小高潮,动手画路线图是一个高潮,看视频是一个高潮,看想象画展开想象是一个高潮,但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时,未能掀起一个新高潮,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遗憾。
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媒体设计
导入动画《月圆月缺》、图片《嫦娥奔月》
整体感知文字材料:抢答题
精读揣摩:
1、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2、划出表明飞船飞行路线的句子。
3、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路线图,并简要说明;
4、借助视频和图片了解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过程。
文字材料:
动画:登月轨迹图
“飞船升空”、“火箭脱落”两个视频
“登上月球”三幅图片
拓展延伸:
1、你想象中的月球基地。
2、人类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这么大的成功?
3、教师总结
文字材料、图片
布置作业
分选做题和必做题。文字材料
【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
【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这节课的与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紧密相连,关于月亮的资料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现象,都值得探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两者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月亮的课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这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学生分析】
上这节课的班级学生上课较活跃,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该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计算机水平较好,对网络和网站知识都有了解,并且经常上网查找资料,有一定的检索、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进行分组学习,上网探究,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为学生的网上探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大多数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如在上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一些与月亮有关的手工作品或画月亮图,上课时画出登月轨迹图,将较好的作品贴在墙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质疑登月常识及课文,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己上网,上网过程中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归纳总结后要向协作小组和全班同学汇报,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和与月亮有关的网站。
学生:
1、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2、关于月亮的作品。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⑴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⑵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⑴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⑵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⑶展示各小组中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⑷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⑴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⑵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⑶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
①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⑴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有一点必须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⑵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⑶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查阅。
关于“月亮”的话题,学生可以选择这一话题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组成协作小组(以“月亮”话题为例,对文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月亮传说组、月亮诗歌组、月亮美称组、月亮风俗组等,对科学感兴趣的可以组成登月组、月球概况组、月球之谜组等),各个小组到网上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一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网上遇到问题时能协商解决,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不仅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⑴星空奇观
⑵月球之谜
⑶中国航天
⑷登月计划
⑸阿波罗之旅
⑹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在网络上的探究活动和反馈,我觉得本节探究活动有一些收获: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过程中,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利用网络(INTERNET)上资源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3、利用网络上超文本的特性,和人类思维的自然联想,让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把信息的使用和控制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学习。
4、网络小组协作和个别化教学可以实现有差异教育,培养与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有不足: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水平不一,在小组协作中,有的小组成员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处理;学生网络探索的主动性不足;由于课时所限,课外探究任务的完成有些难度。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及学习的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1、从网上、报纸上查找有关“阿波罗登月计划”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2、制作教具:火箭飞船模型。
3、准备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
学生:1、阅读有关书籍,也可上网查找有关月球资料,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准备。
2、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通过拓展迁移,联系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一重大事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爱国的热情。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一、新课导入
用大屏幕显示一张航天员在月球上拍摄的地球图片,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1.自主学习
①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②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③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3.实物演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将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放在讲桌上,大的假设为地球,小的假设为月球,然后选派两名学生上讲台演示登月全过程,演示过程中有不完善之处,其他同学补充。通过演示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
1.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①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3.课件展示,形象直观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月球及月壤、月岩的图片资料。宇航员登月后采集月壤、月岩,安装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及月震仪图片资料,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合作学习: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
学生齐读讨论后,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这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更使人类航天技术的巨大飞跃。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设计了如上几个环节:默读、构画、讨论、演示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便能把握好课文内容,起到了强化作用,并为后文的研读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实物演示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关月球的图片资料及宇航员登月后所做工作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2.存在问题
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在实物演示这个环节,尽管学生热情很高,却因教学时间有限,只选了两个同学,使一些同学留下了遗憾。
第 二 课 时
一、联想和想象训练
课件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知识:《月球探测小史》、《开发月球的三个理由》
三、拓展延伸:
1.“‘神舟五号’知多少”知识竞答。
2.课件展示
①“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动画演示;
②“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图片资料演示。
3.探究:我国探月有可能实现吗?
①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②教师补充介绍:《我国探月工程有望三年实现》、《“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将实现四个科学目标》
4.延伸练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我驾飞船登月》
四、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的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预计将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通过第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补充介绍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了眼界。
②关于“神舟五号”知识的竞答及课件的演示,不仅直观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对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③有关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资料介绍,进一理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
2.存在问题
①学生们因条件所限,查找的资料不够丰富。
②限于教学时间,有许多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资料。
纵观本节课,教学课件的运用确实为教学增色不少。
教学目的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4、 初步了解航天飞船的有关知识及人类登月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
(2)昂首挺立:
(3)遥遥在望:
(4)可望而不可即:
(5)里程碑:
2、上网查登月的有关资料,了解登月的有关知识
3、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检查预习(显示幻灯片)
1词语解释
(1)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5)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2、字词读音
椭圆( tuǒ ) 铁锹 ( qiāo ) 着陆 (zhuó ) 飞跃( yuè)
海域 ( yǜ) 狭窄 (zhǎi ) 畅谈 (chàng ) 供给 (gōng jǐ )
3、交流资料,回答
(1)地球到月球有多远?38万公里
(2)航天飞船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航天飞机是一种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载人航天器,它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发射到太空,能在轨道上运行,且可以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它由轨道器、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储箱三大部分组成。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共两枚,发射时它们与轨道器的三台主发动机同时点火,当航天飞机上升到50千米高空时,两枚助推火箭停止工作并与轨道器分离,回收后经过修理可重复使用20次。外储箱是个巨大壳体、内装供轨道器主发动机用的推进剂,在航天飞机进入地球轨道之前主发动机熄火,外储箱与轨道器分离,进入大气层烧毁,外储箱是航天飞机组件中唯一不能回收的部分。航天飞机的轨道器是载人的部分,有宽大的机舱,并根据航天任务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房间”。有一个大的货舱,可容纳大型设备。轨道器中可乘载3名职业航天员(如指令长或机长、驾驶员、任务专家等)和4名其他乘员(非职业航天员)。其舱内大气为氮氧混合气体。航天飞机在太空轨道完成飞行任务后,轨道器下降返航,像一架滑翔机那样在预定跑道上水平着陆。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
(3)从地球到月球的飞行轨道是怎样的?
三、导入
小时候,你们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嫦娥挥动长袖轻飞入月的潇洒曾让我们以为登月只要一颗仙药就可以达成,但是你知道人类真的踏上月球是什么时间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月球时的情景,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球上潇洒走一回。
四、快速默读课文,并回答: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报道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四个阶段:
1)升空前的准备
2)飞向月球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3)登月成功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对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4)返回地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时间)
4、作者为什么将时间精确到了秒? 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5、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6、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1 )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6)与尼克松总统通话
7、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喜悦、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8、这是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留在月球上的脚印,他为什么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因为这一步标志着我们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宇宙空间。当人类活动领域扩大到宇宙空间后,人类将开始利用和开发空间蕴藏的极其丰富的资源,并使人类能利用整个宇宙来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这势必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势必会促进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长足进步,势必会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
学习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引入)月亮的传说
天上的月亮原来是方不方、圆不圆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热得使人透不过气。一对青年男女立志兴利除弊,为人民做好事。力大无比的男青年将一支支利箭射向月亮,硬是把月亮一点点修理得圆圆的。可是,月亮的光还是太亮,而且白白的月亮也不好看呀!女青年是位织绵能手,她潜心为月亮编织了一幅美丽的丝绵,让男青年挂在箭上射到月亮上去把它盖起来。这样,月亮的光就不那么刺眼了。后来,男女青年也来到了月亮上,男放牧,女织绵,过着美满幸福的日子。
月亮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追随宇航员的脚步,去找寻答案吧!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朱长超,1944年10月生,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委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2、文题解说:
“月亮上的足迹”中,以“足迹”来比喻人类对月亮的探索历程,形象生动,也有利于按时间顺
序娓娓道来。同时,文章标题富有悬念,能引起读者的想象。
3、背景资料
为了打破苏联的航天优势,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计划——“阿
波罗”登月计划。此计划先后有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它不仅实现了美国赶超苏联的政治目的,也带动了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选自《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记叙的是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月这一事件。
4、尝试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望而不可即。( )椭。圆( )铁锹。( )溅。落( )液氢。( )昂。首( )燃料罐。( )畅。谈( )里程碑。( )登月舱。( )
5、解释下列词语。
可望而不可即:。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
三、整体感知。
听录音,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中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15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一层(第3—4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二层(第5—10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三层(第11—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四层(第13—15自然段):第三部分(第16—18自然段):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四、研读与探讨
第二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1、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3、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4、如何理解阿姆斯特朗说的“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含义是什么?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
第三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1、想象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4、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请写下来。
六、课堂小结:
《月亮上的足迹》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奏响歌曲《我的中国心》)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立志成为明天学科学,爱科学,并和平利用科学的新型建设者。
教学重点:
①积累和运用生字、生词。
②能够掌握要领,学会快速阅读,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③能够以时间为线索,筛选归纳登月主要事件和主要过程。
④理解登月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激趣
教师配乐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月光皎洁、静谧,月形时圆时缺富有变化。月亮总能引起人们的无限的遐思。那月亮上真的有“广寒宫”吗?长娥和玉兔又在做什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航天英雄一起去揭开月亮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作者)
环节二:感知文意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指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投影:
(1)悬挂(xuán)(2)畅谈(chàng):尽情地谈。(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2.本文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找出与时间相对应的事件,完成以下表格。
时 间 事 件 进 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将推动“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 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 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 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11点51分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 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日凌晨1点35分8秒 飞船进入大气层
思考:
(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
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飞船飞向月球
登月舱登月成功
飞船返回地球。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
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请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教师明确: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6.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7.师生共同归纳课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板书)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
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
第四阶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读准“域、椭、锹”的读音;理解、积累“里程碑、昂首挺立、神往、畅谈”等词语。
2、 了解人类登上月球过程,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二)、能力目标
1、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 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三)、德育目标
1、 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的一句话的意思,培养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教学方法
1、通过朗读感知法,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2、快速阅读法。先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3、 作探究学习法。重点是分组探讨对课文最后的一句话的理解。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用图片或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 解决生字、生词
①、你能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吗?
海域yù 椭tuǒ圆 铁锹qiāo
②、你知道是那些词吗?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畅谈:(尽情地谈。)
(神往:)心里向往。
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
(括号内内容学生填写,括号外内容教师给出)
2、 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找出该时间所对应的发生的事件,按照表格的形式进行填写。(出示表格):
①、听朗读,然后迅速完成表格
时间 事件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 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19日晚8点33分 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 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②、自读,完成表格
时间 事件的进展
21日上午11时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21日上午11时51分20秒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粗体的为给出的,其他的学生自己填写)
(三)、合作、探究
1、文章是完整地叙述整个登月的过程,但事件非常多而且琐碎,我们能不能用我们自己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提示概括时注意:必须交代清楚: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经过、结果, 语言要简洁。)
明确: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7月21日成功到达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在完成具有历史意义的任务后,飞船成功返回地球。
2、我们说这次登月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揭示登月意义?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最能揭示登月意义的话是“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其含义指 “一小步”指宇航员从登月舱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但这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巨大的飞跃,所以是人类的一大步。)
3、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明确:因为这是一篇描述太空探索的文章,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准确、真实地将登月事件介绍给大家,也体现出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的特点。)
4、 20xx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到了太空;20xx年10月12日,承载两名宇航员的神舟六号胜利升空,并完成了133小时太空飞行。假设你有机会代表国家登上月球,要在月球上插一面五星红旗、树立一座纪念碑,你会在碑上写上什么话?(50字以内)
(四)、课堂小结
《月亮上的足迹》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的特点。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立志成为明天学科学,爱科学,并和平利用科学的新型建设者。
(五)、作业
1、本文标题《月亮上的足迹》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2、根据下面情景,展开想象,写一段两三百字的文章。
你驾驶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几个月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教学难点
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看一段登月的录象。
2、能在太空遨游,能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概括大意
注意文中的人名、时间和术语。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表达精确的时间,并概括出相应的事件。
2、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3、提出疑问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4、出示有关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四、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五、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人类探索太空的勇气令人钦佩,但这个过程也充满艰辛,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四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为探索自然奥秘而走过的漫长而艰难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2、理解文章内容,能概括登月各阶段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登月过程的几个阶段的划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我们刚刚欣赏的是我国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后两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其“蝉娟”指代月亮。茫茫的苍穹,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轮明月。于是便有很多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有月宫仙子──嫦娥的故事。(请一位学生简要讲述“嫦娥的故事”)
美丽的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后羿的妻子,她因为偷吃了长生不老丹就飞进了月宫。她住在广寒宫里,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嫦娥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就会步出广寒宫,遥望人间。
(展示马王堆汉代古墓中出土的帛画图片)
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对月球构造的一种非常朦胧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登月向往。那么人类是何时第一次登上梦想已久的月球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月亮上的足迹》,一起到月球上去走一遭。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思考: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简要概括。
总结归纳:
⑴登月准备。
⑵飞向月球。
⑶登上月球。
⑷返回地球。
2、试概括每一阶段的内容要点:
⑴登月准备。
这是一篇记叙文,在阅读的时候,请同学们将时间,人物,地点,将要发生的事情找出来。
⑵飞向月球。
弄清楚飞船升空的每一个过程。
(展示图片和火箭升空,二级火箭脱离视频。)
⑶登上月球。
明确:
①登月舱与飞船脱离的准确时间。
②登月舱降落地球的准确时间。
③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的时间。
④人类足印第一次印在月球的精确时间。
(展示相关图片)
思考:宇航员登上月球后都做了哪些事情。
展示动画游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明确宇航员所做事情和相关顺序。
⑷返回地球。
①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
②“阿波罗11号”飞船溅落在预定的海域。
(展示相关图片)
3、全班齐读课文最后的两个段落。
提出问题:阿姆斯特朗为什么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总结归纳:“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三、小结
这篇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四、介绍我国宇航事业的发展
1、简要介绍“神州五号”和即将发射升空的“神州六号”。
2、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
第一步:2007年左右,发射绕月卫星“嫦娥一号”。
第二步:2012年左右,无人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实地考察。
第三步:2017年左右,无人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挖取月岩样品后,送回地球。
3、登月:2030年左右,实现载人登月。陆续建设月球基地,实行太空旅游等。
五、布置作业
2030年,你作为我国第一批登月宇航员之一,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在月球上你将看到什么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一、教学目的
1、快速阅读课文,较快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用归纳文意要点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
3、学习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4、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结构方式“概说——评说”。
2、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三、教学难点
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四、教学手段
CAI课件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导语激趣,引入课题。
2、疏通了解。
(1)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平实的语言”和“概括各部分的要点”。
(2)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3)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阅字典,弄清读音和意义。
3、再次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点拨:
(1)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升空前的准备(3、4段)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2、飞向月球(5——9段)检查、点火、升空、飞行。(播放火箭升空一、二级火箭脱落的录象)
3、登月成功(10——15段)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4、返回地球(16——20段)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2、采集月壤和月岩。
3、树立登月纪念碑。
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播放宇航员登陆月球后的录象、图片)
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时间)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喜悦、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4、精读课文,依时间顺序列一事件进程表。
时间事件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点51分20秒阿姆斯特郎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
5、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6、布置作业。
根据第二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画图。
七、板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
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起飞
评说登月全过程。进军
登月
返航
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3、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4、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报道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采用现场报道的形式,报道登月的全过程以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教学步骤 ]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民风民俗之中。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板书文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二、预习检测
1、小组长检查字词。
2、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三、快速阅读,合作交流。
1、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再次浏览文本,小组合作画一张登月全过程的示意图。
登月全过程示意图 时 间 事 件 进 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 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 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 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11点51分 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 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飞船进入大气层
2、小组合作,分为四个大组,以记者的身份撰写登月过程新闻稿。班内展示报道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全过程。(教师给予点拨,学生报道结束给予评价)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精彩朗读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对此有何理解?
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回答,教师稍作点拨:“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
2、195小时的登月探险,为什么在不长的篇幅里就能把它叙述完,这有值得借鉴的技巧吗?
本文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哪些不重要的内容略写了?)
我们总结,如何把复杂的过程叙述的完整清楚?
顺序不能乱,如果有阶段时间,把各阶段时间注明,重要内容详写,不重要的内容略写,甚至不写。
五、拓展延伸
1、出示能反应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有代表性的图片,学生加以想象进行写作。
假如你成为中国第十代宇航员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六、课堂小结
教学目的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小时候,奶奶给你们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传说月宫中不仅有储娥,还有捧酒的吴刚,还有揭药的玉兔。你们想到月亮上去会会他们吗?
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了月球,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球上潇洒走一回。
三、正课
1、用5分钟时间快速默读全文,做到集中注意力,本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概括介绍美国宇航员拜访了月球。
第二段:从“这一年的7月16日”到“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具体介绍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第三段:从“登月归来后不久”到完。
评论登月的意义。
3、提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登月前,介绍宇航员来到发射架下,进人狭小的指令舱。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两级火箭自动脱落后,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先绕地球飞行,飞行状况正常。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进入登月轨道。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它自动作了停火的指令。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第二阶段:登上月球。登月舱打开了舱门,宇航员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开始作业,3个小时后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第三阶段:返回地球。登月舱发动机起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加速,进人预定轨道,与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丢弃登月能,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飞去。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
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
11号”飞船溅浇在预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4、提问: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讨论并归纳;做了九件事。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④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
③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③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③取出美国的星条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③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5、提问;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文章中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6、提问:登月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四、小结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记录了这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精确地运
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用一个词语表达。
1、仰着头直立着。()
2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3、距离远但可以望见。()
4、不停地运动行进。()
(二)如果你是宇航员,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通过第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补充介绍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了眼界。
②关于“神舟五号”知识的竞答及课件的演示,不仅直观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对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③有关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资料介绍,进一理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
2、存在问题
①学生们因条件所限,查找的资料不够丰富。
②限于教学时间,有许多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资料。
纵观本节课,教学课件的运用确实为教学增色不少。
【学习目标】1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3 抓住关键语段,探讨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4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知识链接】1.美国的登月计划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组织实施了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这一工程的目的是实施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的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XX年,耗资255亿美元。
2.阿姆斯特朗的故事
作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是整个人类的英雄。1969年7月21日,当“阿波罗11号”飞船正准备在月球“静海”的预定着陆点着陆,突然发现飞船下方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陨石坑,里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阿姆斯特朗马上采取紧急措施,把飞船改为动驶,继续飞行了约20秒后,在6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安全着陆。【自主预习】1 给下列的生字注音海域( ) 相提( )并论 人迹罕( )至 椭( )圆休斯敦( )铁锹( ) 可望而不可即( )2 词语解释
(l)可望而不可即:
(2)里程碑:
(3)神往已久:
(4)畅谈:
(5)昂首挺立:
(6)遥遥在望:
3.熟读课文,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独立学习】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3.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后做了哪些事情?4.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用原文来回答。
【合作研讨】
1.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
2.课文以“月亮上的足迹”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拓展延伸】文中说,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课后作业】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球》
重点词语释义
(l)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远看到,却不能接触。
(2)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神往已久: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
(4)畅谈:尽情地谈。
(5)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立着。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
(6)遥遥在望:距离很远的东西已在视线之内,可以望见。“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一小步”是事实,是过程,飞跃是意义,是希望。既实指了月球上阿姆斯特朗留下的足迹,又喻指了人类探索月球方面的历程以及所做出的伟大创举,表明人类的探索领域逐步扩大。引起人们的想象。全世界各国一共执行了超过4000次的发射任务,产生了大量的太空垃圾。虽然其中的大部分都通过落入大气层燃烧殆尽,但是截止XX年还有超过4500吨的太空垃圾残留在轨道上。太空垃圾一般以每秒3公里的速度高速运动,有时甚至可以达到每秒10公里以上,试想一下太空垃圾若与运作中的人造卫星、载人飞船或国际空间站相撞,会危及到设备甚至宇航员的生命,因此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太空垃圾不仅给航天事业带来巨大隐患,而且还污染了宇宙空间,给人类带来灾难,尤其是核动力发动机脱落,会造成放射性污染。太空垃圾也因此成为了国际问题。各国都已经重视太空的清洁,已经或开始制定相应的对策今天很高兴,,因为两件事,第一件是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前天天也就是XX年12月2日凌晨2时发射成功。第二件事就是在全国人民还沉积在喜讯之中的时候,由我来给咱们金台区质量名校店子街中学的同学们上一堂同样有关探月的课。好的,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月亮上的足迹。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回忆一下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感受全人类的成功和喜悦。首先请一位同学将自主预习独立学习部分是一个智慧和勇气并存的环节,待会希望有四位同学也像阿姆斯特朗一样勇敢的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跟大家交流一下接下来我们进入重点研读部分,首先找个同学把我们要研读的两道题目先响响亮亮的读给大家听。法国 凡尔纳《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英国 威尔斯《首先登上月球的人们》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人类首次登月距今已有几十年了,在此期间我们中国的航天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国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随着神州号飞船的发射成功,嫦娥三号的升空,我们有理由相信五星红旗插在月球上的日子为期不远。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1960年成功发射第一枚探空火箭和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v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有能力用自制的运载火箭,发射本国自行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v 1975年第一颗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v 1985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市场, v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一号,至2 0XX年神舟10号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