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本文是编辑帮大伙儿整编的《看云识天气》学案(优秀7篇)。
【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1、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五、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六、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日晕( ) 2.棉絮( ) 3.峰峦( )
二、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陵纱。
( )
2.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 )
3.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 )
4.大小的岛屿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进入了梦乡。
( )
三、分类说明。
《看云识天气》一文提到了卷云、卷积云、积雨云、高积云、积云、高层云、卷层云、雨层云等八种云。请写出晴朗天气和阴雨雪天气遇到的分别是哪几种云?各有什么特点?
1.晴朗的天
(1)种类: (2)特点:
2.阴雨雪天
(1)种类: (2)特点:
四、阅读文段。
(一)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1)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 (2) 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3)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在_____内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然后再说说这个标点符号的作用。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并从原文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
(1)姿态万千: (2)变化无常:
3.用文中的原句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然后指出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1)原句: (2)作用:
4.云的特征是什么?
5.这段话用了哪些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__。
6.这一段文字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
a.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b.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7.文中最后一句的“天气”能否改成“气候”?为什么?
(二)
人工降雨
①人工消雨,其实就是人工降雨。这次东亚运动会的消雨指挥部已在上海以西的太湖地区30~100千米范围内划了3个作业区,拦截由西而来的雨云。如果雨区有可能移到上海地区,只要指挥部一声令下,3架飞机将随时可升空,向天空撒干冰,提前1~2小时将这些雨迫降在上海以西地区,使上海原来可能出现的大雨化小,小雨化无。(甲)
②干冰是如何催云化雨的呢?原来干冰不是冰,而是由无色的二氧化碳结成的白色雪花状结晶体,又叫碳酸雪。它只要一暴露在常温下,就会很快地升华,吸收周围的热量,使空气冷却。(乙)
③云是由水蒸气组成的。习惯上,根据它的温度可分为暖云和冷云两种。
④暖云里只有小水珠,温度在0℃以上。在上升气流的顶托下,这些水珠不会掉下来,而是漂浮在空中形成云层。如果在暖云中喷撒干冰,它的温度就会骤降,使水气达到饱和程度,水珠不断增大变成了雨滴下来,便形成了人工降雨。(丙)
⑤冷云的气温可在0℃以下,里面充满着闪亮的冰晶和水珠,但由于它们又小又轻,在上升气流顶托下也不会掉下来。如果在冷云中播撒干冰,就会使它变得更冷,冰晶越积越多,越来越大。空气托不住它,就会往下掉。(丁)
1.下面的一句话是从文中摘出来的,在文中已标明(甲)、(乙)、(丙)、(丁)四处应把它放在哪个位置?
( )
如果云层下部到地面气温低于或接近0℃,就会形成人工降雪,要是高于0℃,冰晶掉下来变成融化水滴,那就是人工降雨了。
2.从本文第④、⑤两段看,暖云和冷云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暖云中喷撒干冰,为什么会形成人工降雨?(抄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选出对本文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 )
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5.第(4)段“它的温度就会骤降”中的“骤降”不能改为“下降”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3~5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
7.概括本文说明的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yùn 2.xù 3.luán
二、1.比喻 2.引用 3.排比 4.拟人
三,1. (1)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2)轻 高 薄 2. (1)卷层云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2)密 低 厚
四、(一)1.(1)。表示前面是总说,后面是具体描述。(2);表示前后是并列的句子,分别描绘了云的种种形态。(3)……表示云的变化情况还有许许多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2.(1)姿势与神态千变万化。“有的像羽毛,……像雄狮,像奔马……”(2)变化不定。“刚才还是白云朵朵,……大雨倾盆”。 3.(1)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2)这段是全文的总说,后面将作具体说明。 4.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5.打比方 举例子 作比较 6.c7.不能。因为“气候”一般是指较大地区里较长时间的气象情况。“天气”往往是指较小地区和较短时间内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从天上挂的云能识别的是一天或数天较短时间内的气象情况,所以用“天气”恰当、准确。 (二)1.丁 2.不同点:暖云里只有小水珠,温度在0℃以上。冷云的气温可在0℃以下,里面充满着闪亮的冰晶和水珠。相同点:由水蒸气组成的。 3.如果在暖云中喷撒干冰,它的温度就会骤降,使水气达到饱和程度,水珠不断增大变成了雨滴落下来,便形成了人工降雨。4.a 5.干冰使暖云温度突然下降,所以用“骤降”,而“下降”没有突然变化的意思。 6.分类别 列数字 7.人工降雨
一、设计指导思想
“整体感知,设疑导学、师生共议、鼓励创新”是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即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趣,采取“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由教师相机点拨,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学法指导,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通过科学的推理,培养听障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看、听、说、写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作者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由于运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课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分类说明。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把云写的生动形象,这是和作者的观察和本身的文学功底分不开的。所以,学习本文时,应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以致用,以提高听障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学生情况分析。
聋生由于听觉障碍,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普遍较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极差。阅读是其获得文字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听觉缺陷及手势语的局限,尽管他们学会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但却不能写出通顺、自然、有条理的语言,这种语言的欠缺又直接影响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语言训练,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并学习运用,发展聋生的语言,提高其综合素质。这种听力的缺陷还减少了聋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使他们知识面相对狭窄,而这个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如果没有老师积极引导,他们很难了解到学校以外的事情。因此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自觉主动地关注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根据听障学生的特点,将知识目标定为:
1、识记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加深对看云识天气知识的了解。
2、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方法,积累运用比喻句。
3、了解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以及总——分——总的说明文的结构。
能力目标定为: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过程和方法目标定为:
学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定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着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五、如何突破重点、难点
新教材第一、二册不强调文体的学习而是强调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故将《看云识天气》一文的重难点定为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并积累语言。
1、对于云的认知不是重点,但将网络上的丰富的知识、图片等引入课堂却能调动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制作课件,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理清结构。
3、通过欣赏云图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前准备的看云小短文比较并体会课文中使用比喻、谚语等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最后利用网络上的丰富知识拓展延伸。
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觉地探索精神,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发现法、启发式谈话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七、学法指导。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进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2、训练用多种方法自学课文。
八、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特点和课文内容,共设计三个课时。
课前需要做的准备:
预习生字和生词,将查完字典后还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划出来,课前上交给老师。
搜索有关天气的谚语、成语和优美的句子,写在摘抄本上。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 喻的妙处。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预习】
1.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注音:
峰峦 一霎间 点缀 绫纱
弥漫 晕头转向 月晕 崩塌
(2)释义:
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句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 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展示预习
2.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 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二 、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 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 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 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达标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 ) (2)峰峦( ) (3)一霎间( ) (4)冰雹( ) (5)弥漫( ) (6)圆弧 ( )
2、“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 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 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三、课后作业
1.练习:一、二、
2.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3.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潜力。
(1)能说出本文说明的资料和特点;
(2)能阐述本文说明的方法及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本文资料的过程中运用探究和概括的方法;
(2)能在理解本文情感的过程当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云的姿态美和光彩美;
(2)能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资料的特点及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初次“看云”,激趣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大自然现象,人们经常会透过观察它们,了解天气状况。云就是其中一种,万里无云,我们会明白天气晴朗;阴云密布,我们会明白即将下雨。如果再仔细一点,我们会收获更多搞笑的发现。这天,让我们一齐学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关于云的现象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注从而引入新课。)
二、再次“看云”,初读对象。
安排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读完之后自主概括文章的说明对象,概括要经历从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先用一句话概括,再用两句话概括,最后用多句话概括。要求尽量借助文章的原话或关键字词,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构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看云识天气;用两句话概括是:看云的姿态识天气,看云的光彩识天气;用多句话概括时,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把课文中“云的名称”和“天气的特征”找出,并完成填写。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概括文章资料的潜力。)
三、三次“看云”,再读顺序。
要求学生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并判定其所属的类别,在开始之前,教师先介绍说明顺序的三大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8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构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看法:本文是逻辑顺序。课文一至五段写云的姿态,第六段写云的光彩,第七段有一个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提高对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的整体把握。)
四、四次“看云”,精读方法。
教师先介绍说明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列图表、打比方、援引用等。再让学生进行自主概括说明的方法有哪些,分别举一些句子具体说明,并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然后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和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学生说说,边说边自评和互评,细化深化每人的学习。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有三种:打比方、分类别、援引用。
“打比方”集中在第1段,把云的不同姿态比喻成不同的物象;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活泼搞笑。
“分类别”集中在主体部分,把云的姿态和光彩分成多种类别,分别说明;表达效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
“援引用”集中在第6段,引用了许多民间谚语;表达效果是丰富了文章的资料且增长了读者的知识。
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后,深入一步,让学生创新运用:本文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说明方法是比喻,我们也仿造着造一个。题目是:“河对岸的霓虹灯亮了,远远望去,……”时间:3分钟左右。
然后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和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学生说说,边说边自评和互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解答像彩带,像珠帘,像游龙,像飞梭。/像闪耀的群星,像柔和的焰火,像仙女的裙带,像天宫的彩桥。
(设计意图:运用归纳法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五、五次看云,细读语言。
要求学生再次细读课文,品味赏析课文语言,每人找出文本中修饰性的词语和补充性的句子,并用词语准确概括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完成后,再展开小组交流,相互评判,得出小组的最佳答案,教师再随机抽取小组的同学回答,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构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在句中加入一些词语的例子,比如第2段中有“往往”“常常”,第3段中有“一般”“常”“都”等。这些词如果删去,意思就有差异了。在段中加入一些句子的例子,比如第7段最后两句:“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必须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状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如果删去这两句,就片面夸大了看云识天气的作用。由此可见,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和严密。
(设计意图:对文本语言进行提炼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本感受力。)
六、六次“看云”,回顾总结。
下课前,每人想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互相评判,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之后,随机自主发言。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激励学生的学习。
这天的学习资料是看云识天气,具体来说是看云的姿态和光彩识天气。说明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是自主阅读和自主概括;边阅读边概括,先概括它说明了什么,即说明对象;再概括它怎样说明,即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以及说明的语言等。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搞笑的现象,期望大家多多观察,尝试用说明文的方式,书写喜欢的一种现象。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自我总结的潜力,体现归纳法学习。)
七、推荐阅读。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我向学生介绍一篇介绍天气的科普文章和意大利科学家、画家、音乐家达芬奇的《水》,读完之后写下自己的一两句感想或评论,与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会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 3、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研讨探究——巩固练习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1、出示学习目标。
2、说明文:
说明方法: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图表说明、事例说明。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峰峦一霎那点缀绫纱弥漫晕头转向月晕崩塌
2、根据释义写出词语
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峰峦)
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预兆)
轻巧优美。(轻盈)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弥漫)
即将出现的迹象。(征兆)
崩裂而倒塌。(崩塌)
2、默读课文,思考:
1)、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词语是什么?它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打比方。
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句子。
明确: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3)、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做练习册P59第二题。
形态变化天气征兆
产生分布情况及色彩天气征兆
4)、说明方法: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类别,再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不仅能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清楚,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语言训练。 2、初步学习并运用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语言训练,初步掌握说明方法
一、研讨探究:
1、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
学生齐读第一段,完成练习册P 59第3题。
教师讲解: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比喻说明,简称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文章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二、语言训练
1)、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2)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三、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四、拓展延伸:
1、《三级讲练》课外阅读。
2、积累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等。
五、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教学后记:
我这次评优课选择《看云识天气》,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在课堂上用最简单的思路呈现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一课有一得。二是转变自己去年上课时语言磕绊、磨磨蹭蹭的状态,力求在课堂组织、语言表达、上课风格方面有所突破。
上完《看云识天气》,总体上感觉还不错,一定程度上接近了自己的预期目标,比如抓住了“看云识天气”和语言赏析的重点,同时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而事实总不如理想的美好,这堂课也留下了很多遗憾。
首先,个人对学情估计不足,导致课堂开始进展僵硬。学习这篇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是最基本的工作。我把这项任务放在了预习作业里面,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了解云彩的种类、特点,并绘制表格。从学生预习作业来看,整体做的很不错,我因此以为学生对于云彩的种类、特点应该已经比较清楚,所以上课直接从默读熟悉、云彩介绍开始。没想到实际上几乎所有同学之前对于云彩的种类、特点一概不知,所以问题抛出来之后同学们一时“无从下手”,导致课堂进入僵化状态。我极力引导同学学生重新阅读文本,费了很大功夫才突破了这一环节。
其次,个别环节重复,从而冲淡或者占用了其他环节的时间。例如在云彩介绍时,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那点到几个,让学生选择介绍即可,我让同学们逐一介绍,显的重复乏味。语言赏析环节,学生一直在强调语言“生动”的一面,而没有注意到“科学”的一面,以至于最后只是捎带提了一下科普文语言的“科学性”。而且最后还有一个拓展训练环节也没有来得及开展,只好留成作业。
再者,课堂语言不够精炼,缺少文学气息。不时出现“啥”“怪怪的”等比较随意的字眼,缺少语言的美感,同时就使语文课堂的言语熏陶能力大打折扣。
整个课堂还有很多细节也有遗憾,不过这三方面让我印象深刻。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设计。教学如同制作一件艺术品,前期设计一定是最关键的。而对于课堂来说,了解学情,掌握学生的已有基础应该是重中之重。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知道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而且学有所获。另外,课堂设计还应该尽量精简课堂环节和课堂语言,让每一个环节变得精巧,每一句课堂语言变的精美,这样,整个课堂才会更加精致。当然,这些都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经验的积累,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钻研教材,用统筹全局的意识去研究每一篇课文,在教材运用上有的放矢。同时,广泛阅读名家名著,认真听老教师的课,多向别人学习,取长补短,争取让明年的自己再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