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该作描写了鲁迅12至17岁的事情,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习题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余映潮教例评析
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周章轼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与学》1994年第9期)。
步骤一,拉出“百草园”这一板块的线条:
景物:长吟的鸣蝉
肥胖而伏的黄蜂 动态
碧绿的菜畦 多彩
紫红的桑椹 生机勃勃
冲向云霄的叫天子
活动:听油蛉低唱
翻断砖头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愉悦身心
摘覆盆子 乐趣无穷
听故事
拍雪人
心态:乐在其中,十分依恋
步骤二,拉出“三味书屋”这一板书的线条:
景物:黑油的竹门
挂匾的书房 静态
有鹿和古树的画 单调
狭窄的小园 沉郁窒息
活动:拜孔子
拜先生 枯燥无味
死读书 束缚不了
偷偷地描画
悄悄地溜玩
心态:兴趣转移,单调无聊
步骤三,将“百草园”与“三叶书层”进行对比——板块碰撞:
两幅画面不同
两种活动不同 两相比照的结构
两种情致不同 传旨揭要的构思
两种心态不同
文旨:表现了热爱生机勃勃的在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天真童雅,客观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陈腐内容和落后的方式。
[评析]
这个教例,淡痰地表现出过程,鲜明地表现出结果。
这个教例,基本上不表现方法,突出地表现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先品读一个板块,再品读一个板块,然后对比施教——进行板块碰撞,在对比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课文的构思技巧。
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两个板块的“分部”教学是对教材的理解性品读,两件板块的“碰撞”教学则是对教材的升华式品读。这种整体式的板块碰撞深化了阅读理解的层次,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的立体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读的品位与质量。
由这个“板块碰撞”,笔者联想到比较式阅读教学:
比较式阅读教学,一个恢宏庞大的教学方法子系统,多少有识之士阐发了真知灼见,多少能工巧匠设计了精彩教案。人们说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见度极高的“视角”,人们说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们说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但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人们还没有说破:
比较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一种基本的优秀教学设计思路!
请认真地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思路吧,它将让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案呈现在你的教学蓝图上。
1、教材分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
(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
(1)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A、导入法
首先教师与学生作一次平等的交流,。如教师可以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呢?觉得开心吗?小时候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之类的问题。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寻找到学生情感的爆发点。此讨论预期的效果为热烈,自由,但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
B、移情法
使用录音机,播放一首《童年的回忆》,并对这首曲子作简短的介绍。音乐也是一种审美。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手段和途径表达情感的方法,陶冶心灵。
2、整体把握阶段
A、诵读法
再次使用录音机,放课文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B、活动法
教师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那么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什么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呢?学生会回答说是因为主要描写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的两个地方,教师闻言可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下面画上下划线。那么教师可以接着提问:那这两个地方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呀?假如你是作者,你会比较喜欢哪一个地方呢?为什么?鲁迅先生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说捉蟋蟀,听鬼故事等等,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呢?还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吗?
因为都是与学生情感,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C、填充提纲法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一个初步的提纲。接着可以说:经过同学们刚才热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把握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特点,那么,下面请同学们上来用最简练的语言把这个提纲补充完整。
此环节还可以采用分组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团结合作共存的心理,然后让全班学生评价各个提纲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此环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3、品味鉴赏阶段
A、朗读法
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好处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一是可以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二是一边缓缓阅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为喜欢的描写片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朗读,并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断。教师可以从表达技巧语言的遣词造句等方面教会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方法。
B、质疑法
宋代的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需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的过程不是老师要告诉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要学什么。这样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
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私塾里的先生不回答我关于怪哉虫的问题?”老师的这种做法好不好呢?为什么等等。在一环节中老师不要急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应该问学生“你们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弊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此时教师扮演的角色是点拨和引导学生拓展眼界的引路人。
4、总结升华阶段
A、前面已经说过,此文作于鲁迅45岁时,选自《朝花夕拾》,鉴于七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这个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状况,并指出《朝花夕拾》是他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之时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曲恋歌初中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范文教学反思。
B、我们常说:语文教育的两个指向性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掌握适应社会工作和生存的技能性目标和寻找到自身灵魂安放地的精神性目标。让受教育者在文学作品中窥视灵魂,从文学作品中体验人生,从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苦闷或是挫折时应该如何排遣和调整自己的心情,并有意识地开始学会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C、全文洋溢着天真的童趣,全文取胜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童心”两个字。
教师可以通过文学家,科学家,漫画家等人的事例告诉学生保持童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5、作业设置
写一篇文章,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篇幅可长可短,提倡“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
一、基础知识题
1、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确凿(záo) 菜畦(qí) 皂荚(jiá) b、桑椹(sèn) 油蛉(líng) 斑螫(máo) c、珊瑚(shān hú) 骨髓(shuǐ) 秕谷(bǐ) d、蝉蜕(duì) 盔甲(kuī) 倜傥(tì tǎng)
2、选出字形全对的一组:( )
a、觅食、轻捷、质扑、收敛
b、乘凉、监赏、啄食、缘由
c、书塾、消释、颠倒、鼎沸
d、绅士、蜡梅、渊博、恭敬
3、选出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词依次解释得正确的一项:
人迹罕至 (为人)方正 同窗好友
a、稀罕 正方 同伴
b、稀少 正确 同事
c、稀奇 正派 同行
d、稀少 正派 同学
4、对“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句话中“只”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单独,表现“我”听老师的话,认真学习。
b、仅仅,表现“我”听老师的话,是一个好学生。
c、单独,表现寿镜吾私塾式的教学方法对“我”的束缚。
d、仅仅,表现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束缚。
5、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本名________,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散文集中的作品内容都是________________。鲁迅先生的两本小说集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不必说______的菜畦( ),_____的石井栏,_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_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_______的黄蜂伏在茶花上,__________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cuàn(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 )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水莲藤缠络着,水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的很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形。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按课文要求在横线空处填词;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粗的字注音。
2、这段文字对百草园景物描写:
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写百草园采用了___________顺序。先是由_______到________;再由________到__________。
4、文中加横线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6、这段文字把百草园描绘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原因,有下列几种分析,请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a、百草园中的各种景物的确美妙如图。
b、暴露了儿童对封建社会的厌恶和嘲讽。
c、真实地再现了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遭遇。
d、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a; 2、c; 3、d; 4、d;
5、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朝花夕拾》 回忆早年生活 《呐喊》、《彷徨》
二、阅读题
1、略
2、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3、空间,低,高;高,低
4、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5、用宕开一笔的方法,突出下边“单是”句的内容,由一概全,表现出乐趣无穷,反映感受到的特有情趣。
6、d
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直作为初中语文教材,文中,作者对“百草园”的景物有如下一段描述: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2001年,某地级市中考语文卷出了这样一道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夏天景色的句子是 。
其参考答案是:“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无独有偶,2001年10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某省“全省初中语文教学优质课观摩”活动。活动中,一教者在引导学生玩味上述语段过程中,作了这样的小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写的是春景;‘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写的是夏景……”;优质课观摩总结阶段,一位专家点评该课时指出:“教者分析景物描写的顺序到位……”(事后了解到,教者使用的《教参》就有这位专家参编的——《教参》原文写道:“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是春季的景色;“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是夏季的景色)。
不难看出,《教参》也好,优质课也好,专家点评也好,中考题也好,都如出一辙。那么,对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之景作这样的理解、考查对吗?我们只要多留心生活,多一点理性分析,答案应是:否。
笔者在此主要想探讨两个问题。
先谈鲁迅先生此处所描绘的是何季节之景。
应该肯定的是,鲁迅先生笔下的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绝不能用“春景”来概括,“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绝不能用“夏景”来概括。
联系此“景”所在语段后面的文字,应当看到:鲁迅先生这里所写的应是开阔地带之景,是概写;后面所写的是狭长地带(泥墙根一带)之景,是详写。
“菜畦”何时“碧绿”,春季自不必说,然,只要对农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人勤地不懒,秋季的“菜畦”比春季的“菜畦”更“碧绿”,亦即秋菜比春菜颜色更青。“石井栏”是器物,一年四季都“光滑”,无所谓什么季节之景。“皂荚树”,也称“皂角树”,属豆科落叶乔木,书载最高可达30米,我国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生长普遍,一般树高5米左右,春季开黄白色花,夏秋季节可收成熟皂荚——用儿童的眼光观其“春华夏实”或“春华秋实”都不无乐趣,即使秋日树叶黄枯,冬日只有光秃树干,也无损于“皂荚树”的“高大”形象,因而,不能断其仅为春景。“桑椹”是桑树的果实。桑树在我国生长极其普遍,树干也极高。为了探究“桑椹”在江南绍兴几时“紫红”,笔者2002年春暮曾寻访了一回鲁迅故居,今年又通过笔友网上证实:“百草园”那里高大桑树上结的“桑椹”当在春末夏初时节“紫红”,是故,断其为春景亦欠妥。“树叶里”“长吟”的“鸣蝉”是在夏季,但“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却是春季独有。笔者虽生活在江北,但据我的多年留心观察,结合绍兴笔友描述,“百草园”那里“菜花”开得最盛当是清明节前后,而到了初夏麦黄时节,菜籽已收获囤仓,因此,“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绝非夏景。关于“叫天子”(云雀),《辞海》和《十万个为什么》都有相近描述:云雀,亦称“天鹨”、“告天子”,鸟纲,百灵科……春日鸣声嘹亮且多变化,常于田野、山坡且飞且鸣,直升至相当高处,又复敛声而下,迅速隐入草丛……,故而,“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乃春景无疑。
再说对鲁迅先生此处所描绘的景物及写景顺序如何界定。
既然“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不能用“春景”来概括,“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能用“夏景”一言以蔽之,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段“百草园”之景及安排顺序应如何界定呢?笔者以为可表述为:描绘 “百草园”开阔地带(主要是春夏季节)之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先写“静物”,再写“动物”;写“静物”,由低到高,写“动物”,从高到低。
此种界定不难理解。“描绘开阔地带(主要春夏季节)之景”无需赘述。“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从宏观的角度可视为静止的事物,姑且借用绘画、摄影用术语“静物”来界定,而“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四种事物从方位的视角上看则是由低到高;“鸣蝉”“黄蜂”“叫天子”属“动物”,其栖息物“树”“菜花”“草”从方位的视角上讲则是从高到低,其中“叫天子”栖息的“草”便是人们常说的茅草——云雀春季喜在新长的茅草丛用棉絮、茅草花等物造窝下蛋孵雏。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恋歌。它反映了清末私塾教育的状况,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表示不满。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这一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二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方面:
学习作者在描写时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能力方面:
观察能力: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及描写的方法。
写作能力:指导习作《美丽的邢中校园》,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篇课文,不像镜子那样,只是原封不动的把原物照下来,而是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让学生学习习作《这里有我的欢乐》,而后与20年代作者的欢乐比较。在今昔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精练、隽永。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学习作者的语言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观察。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引导学生观察,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的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开车”
在本课中,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写生活感受《这里有我的欢乐》,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点。一则学习作者的语言,二则传授观察方法,三则练习所学的新知,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练,以便巩固。
教学程序
(一)、本课教学的整堂安排
根据课文内容和讲练结合的原则,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即:第一环节:讲授新知,大约用30分钟;第二环节:练习巩固,大约用15分钟。
(二)、第一环节的具体安排
导入 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我采用练习式导入 法。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篇100字的小文章《这里有我的欢乐》。教师批阅以后,选出两篇短文:一篇较好的,一篇较差的。一开始上课,先投影两篇文字,评析其词语的运用。肯定好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同时指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景物的仔细观察;准确的语言运用;练习写作《美丽的邢中校园》。
教授新知
(1)、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8段,并思考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记叙了哪三个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内容。
明确: 景物(美好)
百草园 故事(神奇) 乐园
捕鸟(有趣)
(2)、重点研读第二段,放录音。
学生思考:课文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的景物?它们各抓住了静物的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组词语就写出了十五种景物。写静物,作者分别抓住了形态和色彩。写动物,则分别抓住形态、声音和动态;另外抓住动作写出四件趣事。
(3)、学生齐读第七段,以捕鸟为例,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抓住关键的词语(特别是动词)。
扫开、露出、撒、系、牵、看、拉、罩
小结: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观察需要从事物的形、色、声、态等几个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细,然后才能把这些感觉具体的写到文章里。
概括起来说: 观察:看仔细描写:写具体
(三)、练习运用
指导写作:《美丽的邢中校园》
A、写作手法采用“移步换景”法。
B、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美丽”。
C、注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描写抒情等表达手法的运用。
这既是本课的结尾,又是本课的高潮。它使学生从课堂的理论学习,走到实践观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整堂教学紧紧教学目标 展开,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力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