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案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和年级,以满足不同教学需求。
【教学目标】
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化学式进行计算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
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
一、有关化合物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基础知识回顾】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
【小结】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巩固练习】
1、有关尿素[CO(NH2)2]的说法正确的是A.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1×2×2=46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2C.+3D.+4
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已知:相对原子质量Al-27,O-16)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①相对分子质量、②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③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④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⑤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等数据,能否求算化学式呢?
二、求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则丙烷的化学式是。
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效率高达33%。已知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
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FeOB.Fe2O3C.Fe3O4D.Fe(OH)3
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FeOB.Fe2O3C.Fe3O4D.Fe(OH)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标,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四、设计思路
1、由问题、图片、文字资料推出元素概念,课本72页活动与探究得出地壳、生物细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课本73页资料、图片和课文内容得出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涵义。
3、由课本74页活动与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关用途。
五、教具设计
1、投影1:按照课本49至50页图样绘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图。
2、投影2:元素与原子比较表。(空白)
3、投影3:介绍地壳里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简介几种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简介门捷列夫如何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提问:水通电分解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回答
引入课题2“元素”。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
复习C + O2 =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gC和32g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g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习“第三章 物质的量”。
物质的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怎样与宏观的便于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呢?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的。
第一节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一物质的量
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
基本物理量
长度
质量
时间
电流强度
物质的量
热力学温度
发光强度
单 位
米
千克
秒
安培
摩尔
开尔文
坎德拉
符 号
m
kg
s
A
mol
K
cd
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表中分别列出了它们的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从中可以看出,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强调: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物质的量用符号“n”表示。
正如1kg有多重,1mol有多少个微粒呢?
2,物质的量的基准
请大家从教材45页的第二段中找出答案。
阅读提纲:
1、0. 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多少?
2、多少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与1mol粒子中的粒子数目相同?
3、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 常数的值,该常数的符号为 ,其近似值为 mol-1。
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A,通常使用6.02×1023
mol-1这个近似值。
:做以下几个练习
1.0.5 mol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2.2 mol水中含有 个水分子, 个氢原子。
3.1 mol H2SO4中含有 个H2SO4分子, 个硫酸根离子。
4.1 mol 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5.1个水分子中有 个电子,1 mol H2O中呢?
讲述: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
通过上述练习能否总结出物质的量(n),粒子数目(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3、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之间的换算
n=N / NA
1、1mol H2O含 个H2O; mol H mol 质子。
2、0.5 mol H2SO4中含 个H, molO, mol 电子。
3、0.2mol H3PO4有相同H原子数的HNO3为 mol,有相同氧原子数的H2SO4有 个 ,有相同的分子数的HCl 有 mol,有相同原子总数的NH3 mol。
4、0.2molNaOH含Na+ mol, 含OH- mol, 与 mol Ba(OH)2所含OH- 相同。
5、在MnO2 + 4HCl = MnCl2 + Cl2 + 2H2O中制取2molCl2,需 molHCl, 其中有 molHCl被氧化。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掌握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的氧化反应,跟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够分析比较铁与镁、锌、铜等金属的活动性大小,能够判断铁分别与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溶液质量的变化。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初步知道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的主要原因及防锈的主要方法;
4、进一步学会对比、比较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和假设验证探究的思维方式,辩证的认识外因条件对化学变化的影响;
5、参与试验探究认识铁的化学性质活动,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体会动手试验自己获得铁的性质的知识的成功愉悦,保持学习的兴趣;
6、初步知道钢铁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和我国钢铁生产的发展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的认识。
教学模式:边讲边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式。
教学过程:
引入:
展示课件1:《钢铁的广泛应用》
钢(steel)并不等于铁(iron),人体里也含有铁元素,组成血红蛋白、细胞色素,人体含铁元素约0.0004%。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实物:电磁铁中的铁心、铁片、铁丝、铁块、弯曲铁丝,磁铁吸引铁片。
学生观察回答: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良好延展性、铁能被磁铁吸引。
阅读教材P120:密度7.86g/cm3、熔点(M.P)1535℃、沸点(B.P)2750℃、电和热的导体。
二、铁的化学性质
回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演示实验: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板书:1.铁跟氧气的反应
分析:3Fe+2O2Fe3O4氧化反应
讨论: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
设问:铁在空气中能否发生反应呢?(同学们经常可以看到铁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为什么?)
展示课件2:
先假设:①常温下,铁钉与氧气发生反应生锈。
②常温下,铁钉与水发生反应生锈。
③常温下,铁钉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生锈。
演示探索实验:
学生汇报观察现象:
验证:(3)试管铁钉5天仍未见生锈假设①不成立。
(2)试管铁钉5天仍未见明显变化假设②不成立。
(1)试管中刚接触水面的那部分先生锈假设③成立。
阅读P120,学生得出结论:
1、常温下,在干燥的空气中,纯净的铁很难和氧气发生反应。
2、常温下,在潮湿的空气中,铁能跟氧气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铁锈。
展示课件3:
铁生锈:主要是铁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
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棕褐色、疏松、易吸水(不除锈,会加快生锈)。
解释钢铁制品因生锈损失巨大,每年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追问: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由生锈的条件去分析,隔绝空气和水……
展示课件4:钢铁的防锈
防锈: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干燥,再采用一些常用的下述方法。
展示:归纳:
小结:
展示课件5:
(相同反应物,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2、铁跟酸的反应:
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已经知道了铁可以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学生实验:向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镁、锌、铁、铜四种金属(已放在试管中),一、三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稀H2SO4,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二、四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HCl,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用手捂住铁与硫酸反应的试管一会儿,并小心点燃产生的气体。
展示课件6:结论
(1)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可与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
(2)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镁、锌的活泼性大于铁,铜最不活泼。
展示课件7:练习一
(1)铁丝与盐酸反应中,铁()进入溶液中,()从溶液中逸出。铁丝取出后,质量(),溶液质量()。
3、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学生实验:向试管中放入小铁钉(5根),加入3mL硫酸铜的溶液(或向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铁丝或小刀等)。
学生:
观察、回答:
说明、解释:铁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将铜置换出来。
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
讨论:质量比5663.5
再次说明:铁比铜活泼(铁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而铜却不能把硫酸亚铁中的铁置换出来)。
展示课件8:练习二
(2)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被溶解进入溶液,()从溶液中被置换出来,覆盖在()表面,使铁丝的质量(),溶液质量()。
阅读P121:古代“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师生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氧化反应、置换反应等。
讲述:相同物质的铁与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不同,如果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铁跟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反应,均生成硫酸亚铁,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讨论题:
(1)如右图所示,在一盛有水的试管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请问:在a、b、c三处,哪一处最容易生锈?
(2)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烧杯,调节到平衡,各注入相同质量的稀硫酸,然后在左边烧杯中放入一块铁,右边烧杯中放入同样质量的锌。铁和锌全部溶解,问:在溶解过程中至完全溶解后,天平的指针有何变化?为什么?
评价反馈题:(另附)
作业:
1、继续观察、研究“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索”,根据记录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锈提出建议。(2周后交)
2.P122(1)填在书上。(2)(3)(4)做在练习本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比,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书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初步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生活常识对物质性质进行简单归纳总结。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现象推断相应的性质。
3.学习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
实验用品: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火柴、铁丝、木炭、硫黄。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问题1】举例:金属丝可做电线是因为金属能导电,金刚石硬度大可以做玻璃刀。物质的用途由什么决定?
【展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讨论。
得出结论:性质决定用途。列举生活中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2】回忆上节课内容,氧气有什么用途吗?
【展示】氧气的用途。回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回顾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引入新课】体现了氧气的什么性质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氧气的性质。
【问题3】物质的性质包含哪两部分?回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讲述】研究物质性质时通常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部分。倾听,感受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将已有的旧知识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中。
【讨论】根据物理性质的特点及生活常识分析氧气的物理性质。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阅读】阅读教材,并提炼出氧气的物理性质。阅读教材,完成阅读作业。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问题4】请你总结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总结记录:
(1)无色、无味气体。
(2)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3)不易溶于水。
(4)氧气可转变为淡蓝色液体和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培养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
【讲述】气体的物理性质一般按照:
(1)颜色、状态、气味;
(2)密度;
(3)溶解性;
(4)三态变化;
这几点进行描述。倾听,记忆。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气体物理性质的归类方法。
【学生实验】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操作,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问题5】木条复燃的原因是什么?木条和什么物质作用导致复燃?讨论、记录: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木条复燃是木条与氧气反应的结果。培养学生通过现象思考本质的习惯。
【演示实验】1.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2.木炭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3.铁丝在空气中红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现象,区分不同。记录: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现象。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展示】正确的文字表达式。书写:文字表达式。
【问题6】同一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讨论,分析原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讲述】1.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2.在不同的反应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各不相同。倾听,思考,记录:
1.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2.硫燃烧实验:水吸收有毒气体SO2。
铁丝燃烧实验:水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瓶底。帮助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原因。
【问题7】观察上述三个文字表达式,填写表格。讨论完成表格。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讲述】化合反应的概念(基本反应类型)。寻找规律: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氧化反应。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讲解】1.物质与氧气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2.氧化反应可分为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倾听,记录,通过课本实例进一步认识氧化反应。
【问题7】1.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吗?2.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关系。思考。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无必然联系。认识到两种反应的类型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反应进行分类得出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小结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氧化性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2)氧化反应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并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知识要点】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结合p75页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所用的药品是_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是催化剂,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催化剂能改变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而本身的_______和_________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
二、氧气的性质
1、在化学上我们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时,一般要从这种物质的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方面去进行研究。
2、通常条件下,氧气是___色___味的气体,在压强为1.01×105pa下,氧气在–183℃时,可变为 色液体,在–218.4℃时,变为 色雪花状固体。由于_______溶于水,可以用______________法收集;又由于密度_____空气,还可以用__________法收集,充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瓶口向_____。
【活动天地】
实验一:实验室制取氧气
1、实验步骤:查( )、装(先加____ 再加_____ )、定、点、收、
离(先撤离导管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熄。
2、检验氧气的方法是:把____________放在集气瓶______,看是否__________。
验满氧气的方法是:把____________放在集气瓶______,看是否__________。
实验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____ 检验产物。
实验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丝一端的火柴起 作用,
为何将铁丝绕成螺旋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盛有氧气的集气瓶的瓶底应预先加入____________,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四: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氧气跟碳、铁丝、蜡烛等物质反应,我们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他在氧化反应中能 ,具有 性,是一种常用的 。
【巩固提高】
1、关于空气的组成,从下列实验中你能得出空气中含有什么气体。(填化学式)
(1)把小白鼠放在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可存活一段时间,说明 ;
(2)澄清的石灰水长期敞口放在空气中,瓶壁和石灰水液面上会出现白色固体物质,说明 ;
(3)放置在空气中的饼干过几天就不脆了,这说明 ;
(4)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说明 。
2、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B.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无味的气体。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一种红色固体。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3、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成氧气和水。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滴加速度。回答下列问题:
⑴分液漏斗中应放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应放入的物质是 。
⑵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图2–4中的装置 (填字母)
⑶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C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断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是
。
⑷若实验时用此法代替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优点是 (填序号)
A.生成物中只有氧气 B.不需加热 C.需加热
⑸装置A中反应剧烈,据此提出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是
A.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B.用体积小的锥形瓶 C.加热反应物
化学素养评价 3-3
1、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欲用燃烧的方法除去其中的氧气,又不能混入其他气体,可以使用的可燃物是: ( )
A、 木炭 B、红磷 C、硫 D、蜡烛
2、将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打开,把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容器上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熄灭 B、燃烧得更旺 C、先燃烧得更旺,后熄灭 D、无明显变化
3、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时,装药品的试管破裂了,其可能原因是( )①装药品前忘了检查气密性 ②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③试管没有均匀预热 ④收集完氧气,先熄灭酒精灯,后取出水中导管 ⑤试管外壁潮湿 ⑥夹试管的铁夹夹得太紧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④⑤⑥
4、某气体能用排水法又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应具有 ( )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5、用双氧水制氧气时,忘了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A、不放出氧气 B、放出氧气的速度慢
C、放出氧气的总量少 D、放出氧气总量减少且速度减慢
6、区别下列物质所用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
A、空气与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B、硬水与软水——肥皂水
C、二氧化碳和氮气——石灰水 D、氮气与氖气——燃着的木条
7、科学实验证明:空气中的微量臭氧可抵抗阳光中紫外线对人体的损害。空调和冰箱的制冷剂“氟利昂”是一种氯氟烃(以M代替其化学式),它可破坏臭氧层,其反应过程可以表示为:M+O3MO+O2;MO+O3M+O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氯氟烃在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是( )
A、氧化剂 B、还原剂 C、催化剂 D、稳定剂
8、下列反应即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B.蜡烛燃烧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9、实验室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 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并把它固定在铁架台上;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 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 d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e 熄灭酒精灯; f 将导气管从水中取出。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bacdfe B. abcdef C. bacdef D.abcdfe
10、磷和木炭粉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待二者完全燃烧后,同时打开活塞,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
A. 水只倒吸入A瓶
B.水只倒吸入B瓶
C. A、B瓶都倒吸入水
D. A、B瓶都不倒吸入水
二、填空题
11、。某气体中可能含有CO、CO2、N2和H2中的一
种或几种。先将该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没出现浑浊;再将该气体在空气中点燃,在其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其内壁有水珠生成,向小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出现浑浊现象。
试用化学式回答:原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 ,一定不含 ,可能含有 。
12、为了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装备氧气再生装置,有以下几种制氧的方法:①加热高锰酸钾; ②通电分解水;
③常温下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1)写出③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
三、实验题:
13、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除化学方程式外其他用序号填空)。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填一种即可),发生装置可用 或 ,收集装置可用 或 。
(2)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制取硫化氢气体,有关化学方程式为:FeS+H2SO4=FeSO4+H2S↑,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的气体,能溶于水,根据上述信息回答: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发生装置为 ,收集装置为 。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碱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它们的性质上的异同及其递变规律,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二)能力目标
1、充分利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掌握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物理与化学性质递变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其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讲解、实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一瓶金属钠,设问: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展示一瓶金属钾,设问:金属钾保存在什么物质中?为什么?
[引入]这说明钾和钠以及锂、铷、铯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6表2-1,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并加以总结。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导电、导热、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锂能否放在煤油中?)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提问]推测钫的密度和熔点沸点比铯高还是底?
[板书]二、原子结构
请学生看P36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由学生小结。
[板书]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有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而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推测它们在性质上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元素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结构决定,请同学们根据原子结构的相似点和递变性推出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学生小结]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述]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板书]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学生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提问]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点燃
(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点燃
[板书]
4Li+O22Li2O
2Na+O2Na2O2
[讲述]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材[实验2-10]。
[讨论](1)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2R+2H2O=2ROH+H2↑
(1)锂到钾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的碱的碱性越来越强。
(2)锂到钾金属性逐渐增强。
[叙述]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作业:P40:三、四、五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区别;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3.学习观察法、探究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
4.知道氮肥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
三、设计思路
氮肥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雷雨发庄稼”(自然固氮)知识的复习和生物固氮方式缺点的讨论,从而将本节内容的重点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氮)过程的教学中来。氮肥生产的基础是氨的合成,即可引入本节课教学重点——氨气性质的教学。其中,氨气与水和酸的反应是教学的重点。再通过氨的挥发性、刺激性气味等性质,引导学生讨论氨水作为化肥的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固态铵盐和氮肥知识的教学。在学习铵盐知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科学使用化肥的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回忆“雷雨发庄稼”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图片] 人类已知的三类基本固氮方式。
[讨论] 三种固氮方式的优缺点。强调人工固氮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内容的教学。
[化学史话]氮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须元素,大气中游离的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通过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获得的氮元素远远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科学家们苦苦探索了几百年。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首次用氢气和氮气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合成化肥的基础。从此,人类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氮肥,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庞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他也因此获得了1918年化学诺贝尔奖。
[知识链接] 1. 合成氨反应条件苛刻的原因;
2. 哈伯的功与过。
[板书]一、工业合成氨
N2+3H2 2NH3
[过渡] 氨的成功合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要让这种重要的气体氮化合物更好地人类服务,我们必须研究它的性质。
[板书] 二、氨气
1.氨的物理性质
[展示]展示一瓶NH3,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注意闻气味的方法)。
[小结]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氨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迅速变冷(常用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体积比1:700)。
[实验探究1] 喷泉实验。
[观察与思考]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现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喷入烧瓶,变成红色喷泉。
结论: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讨论]上述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什么?
[小结]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大量氨气溶于水使烧杯中气压急剧降低,水被吸入烧瓶形成喷泉。
[实验探究2] 氨水的不稳定性
现象: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
结论:
氨水易挥发,氨气的水溶液具有碱性。
[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
[小结](1)氨气与水的反应
NH3+H2O NH3 H2O NH4++OH-
[讨论]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并与液氨进行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种类
粒子种类
[实验探究3] NH3与HCl的反应
现象:
烧杯中出现白烟。
解释:
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NH3与HCl结合,有固体NH4Cl生成。
(2)氨气与酸的反应
NH3+HCl= NH4Cl(白烟)
[思考]将实验3中浓盐酸换成浓硝酸或浓硫酸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NH3 + HNO3 = NH4NO3(白烟)
2NH3 + H2SO4 =(NH4)2 SO4
[过渡提问] 其实,氨水也可 同时,会发出来的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追问] 从前面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来思考一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 可以将氨气与酸反应转化成固态铵盐加以使用。
[过渡] 回答得很好!铵盐就是目前我们使用最多的固态氮肥的主要成分,对铵盐的性质的了解,是科学使用化肥的基础。
[板书] 三、铵盐的性质
1.受热分解
[实验探究4]①进行实验,②描述实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加热,试管中产生白烟,试管口重新生成白色固体。
NH4Cl = NH3 ↑ + HCl ↑
NH3 + HCl = NH4Cl
NH4HCO3= NH3↑+H2O + CO2↑
[拓展视野] 由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 NH4Cl 、NH4HCO3受热都能分解,都有NH3产生,但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能产生NH3。
例如NH4NO3的分解:2NH4NO3 = 2N2↑+O2↑+ 4H2O
[板书] 2.与碱共热放出氨气
[实验探究5]①进行实验,②描述实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
[思考与交流]根据上述性质,分析讨论此性质有何应用?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3)避免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
[板书] 3.氮肥简介
(1)铵态氮肥: NH4Cl(氯铵)、NH4HCO3(碳铵)、(NH4)2SO4(硫铵)、NH4NO3(硝铵)。
(2)其他氮肥:硝态氮肥。如:KNO3。
有机态氮肥。如:CO(NH2)2。
[问题思考]
1.检验氨气是否充满试管的方法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能否用浓硫酸干燥氨气?
答案:1.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管口 试纸变蓝
2.不能 因为氨气能与硫酸反应
一。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观察身边有哪些材料,了解它们的主要性能与应用;
2、 根据已有经验讨论比较棉、毛、合成纤维的优缺点;
3、 探究棉、毛、合成纤维与酸、碱作用及燃烧时的现象;
4、 探究鉴别棉、毛、合成纤维的方法及辨别羊毛制品真伪的方法;
5、 了解聚乙烯与聚氯乙烯的不同用途,探究两者的鉴别方法;
6、 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的治理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 知道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点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知道废弃的材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危害,提出可能解决污染的合理措施;
3、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难点
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及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鉴别方法。
三。 具体内容
1、 材料的发展过程
2、 材料的分类
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
3、 金属材料
包括纯金属和各种合金。
(1)金属材料的发展历程
古代——近代工业——现代工业
(2)常见金属材料及应用
球墨铸铁(Fe、C、Si、Mn)——可代替钢
锰钢(Fe、C、Mn)——钢轨、自行车架、坦克装甲、挖掘机铲斗
不锈钢(Fe、Cr、Ni)——医疗器械、炊具
黄铜(Cu、Zn)——机器零件、仪表、日用品
青铜(Cu、Sn)——轴承、齿轮等
白铜(Cu、Ni)——钱币、代替银饰品
焊锡(Sn、Pb)——焊接金属
硬铝(Al、Cu、Mg、Si)——火箭、飞机、轮船等
18黄金(Au、Ag、Cu)——金饰品、钱币
18白金(Au、Cu、Ni、Zn)——金饰品
铂金(Pt)——铂金饰品
4、 无机非金属材料
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
传统材料:陶瓷、玻璃、水泥
新型材料:新型陶瓷、光导纤维等
5、 合成材料
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1)合成纤维
纤维分为: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
天然纤维:吸水性、透气性好
合成纤维:强度高、耐磨、弹性好、耐腐蚀
四、总结
【学习目标】
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掌握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目标一】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 里溶质B的 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符号: 单位:
溶质B的物质的量(nB)、溶液的体积(V)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B)之间的关系:
cB= 或 cB=
2.含义:在1L溶液中含有1l溶质,这种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 l·L-1
【说明】① 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也不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的简单加和。
② “溶质”是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指化合物,也可以指离子,如c(Na+)
③ 由于溶液是均一的,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其浓度与原来溶液相同,但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则因体积不同而不同。
④ 除完全相同的两份溶液相混合时,混合后的总体积等于原来两份液体的体积之和外,其余情况下两份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都不等于原来体积之和
⑤ 当往液体中加入固体或通入气体,发生反应或溶解后所得溶液体积也不等于原来液体体积,得按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和密度来算溶液的体积。
【目标二】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⑴ 各量的关系:
n= n= n = V=
⑵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间的关系:
公式:c= 在饱和溶液中,ω=
⑶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公式:c浓·V浓=c稀·V稀
⑷ 电解质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跟离子浓度间的关系:
在Ba(OH)2溶液中:c[Ba(OH)2] = c(Ba2+) = c(OH-)
在Fe2(SO4)3溶液中:c(Fe3+) = c(SO42-)
【目标三】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实验1-5】
1.实验步骤及仪器: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稀释)→冷却→转移→洗涤→振荡→定容→摇匀→装瓶贴签
步骤
2.注意事项
① 根据所配溶液的体积选取相应规格的容量瓶。如配950L某浓度溶液应选1000L的容量瓶,
确定溶质时,不能按照950L计算,要按照1000L计算。
② 容量瓶在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
方法:a.加水→倒立→观察→正立。
b.瓶塞旋转1800→倒立→观察。
经检查不漏水的容量瓶才能使用,使用前必须把容量瓶洗涤干净,但不必干燥。
③ 容量瓶中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溶解或稀释,不能作为反应容器,也不能用来长期贮存溶液。
④ 溶液注入容量瓶前需恢复至室温。向容量瓶里转移溶液或加入蒸馏水时,都要用玻璃棒引流。
⑤ 当容量瓶中液体占容积2/3左右时应进行摇匀。
⑥ 在容量瓶的使用过程中,移动容量瓶,手应握在瓶颈刻度线以上部位,以免瓶内溶液受热而发生体积变化,使溶液浓度不准确。
⑦ 在读取容量瓶内液体体积时,要使眼睛的视线与容量瓶的刻度线平行。当液体凹液面与容量瓶的刻度线恰好相切时,立即停止滴加蒸馏水。
⑧ 实验结束后及时洗净容量瓶。
【目标四】误差分析(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根据c==, 判断所配溶液的误差可能由n、V或、V引起
步骤
A.1l/L B.2l/L C.0.1l/L D.0.2l/L
3.将50L0.1l/L的NaCl溶液与50L0.5l/L的CaCl2溶液混合后,若溶液的体积变成二者体积之和,则溶液中氯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1l/L B.0.55l/L C.0.67l/L D.2l/L
4. 将30 L0.5 l/LNaOH溶液加水稀释到500 L,稀释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3 l/L B.0.3 l/L C.0.05 l/L D.0.04 l/L
5.下列各溶液中,Na+浓度最大的是( )
A.4L 0.5 l/L NaCl溶液 B.1L 0.3 l/L Na2SO4溶液
C.0.8L 0.4 l/L NaOH溶液 D.2L 0.15 l/L Na3PO4溶液
6.MgSO4和Al2(SO4)3溶液等体积混合后,Al3+浓度为0.1l/L,SO42-浓度为0.3l/L,则混合溶液中Mg2+浓度为( )
A.0.15l/L B.0.3l/L C.0.45l/L D.0.2l/L
7.已知25﹪氨水的密度为0.91g/L ,5﹪氨水的密度为0.98g/L,若将上述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A.等于15﹪ B.大于15﹪ C.小于15﹪ D.无法估算
8.下列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与50 L 1l/L AlCl3溶液中氯离子浓度相等的是( )
A.150L1l/L氯化钾 B.75L2l/L氯化钙
C.150L3l/L氯化钾 D.150L1l/L氯化铁
9.按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要求的是( )
A.托盘天平称量25.20g NaCl固体 B. 用量筒量出11.4L 0.1l/L的盐酸
C.用100L量筒量取2.50L稀盐酸 D.用250L容量瓶配制0.1l/L 150L盐酸
10.用已准确称量过的NaOH固体配置1.00l/L的NaOH溶液0.5L,要用到的仪器是( )
①坩埚 ②分液漏斗 ③容量瓶 ④烧瓶 ⑤胶头滴管 ⑥烧杯 ⑦玻璃棒 ⑧托盘天平 ⑨药匙
A.③④⑤⑦ B.①②⑤⑥⑧ C.③⑤⑥⑦ D.①③⑤⑥⑦
11.标况下,g气体A和ng气体B的分子数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同温同压时,同体积的气体A和气体B的质量比为︰n
B.25℃时,1g气体A和1g气体B的分子数比为︰n
C.同温同压时气体A和气体B的密度比为n︰
D.标况时,等质量的A和B气体的体积比为n︰
12.体积相同的甲、乙两容器中,一个充满HCl,另一个充满H2和Cl2的混合气体。同温同压下,两个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
A.原子总数 B.分子总数 C.质量 D.密度
13.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l·L-1的是( )
A.将40g NaOH溶解于1L水中 B.将22.4L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配成1L溶液
C.将1L 10l·L-1的浓盐酸与9L水混合 D.10g NaOH溶解在水中配成250L溶液
14.10g 10%的NaOH溶液稀释成50L,所得稀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2l·L-1 B.0.05l·L-1 C.0.25l·L-1 D.0.5l·L-1
15.50 L H2SO4的质量分数为35%、密度为1.24 g/c3的硫酸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0.044l/L B.0.44 l/L C.4.4 l/L D.44l/L
16.将4gNaOH固体溶于水配成250L溶液,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取出10L此溶液,其中含有NaOH g。将取出的溶液加水稀释到100L,稀释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17.配制200 L1.0l/LH2SO4溶液,需要18l/L H2SO4溶液的体积是 。
18.用等体积0.1 l·L-1氯化钡溶液,可使相同体积的硫酸钠、硫酸镁和硫酸铝三种溶液中的硫酸根离子完全转化为硫酸钡沉淀,则三种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19.在标况下,将V L A气体(摩尔质量为M g·l-1)溶于0.1L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
为d g·L-1,求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20.现有0.270 g质量分数为10%的CuCl2溶液,计算:
⑴溶液中CuCl2的物质的量;
⑵溶液中Cu2+和Cl-的物质的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学生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学生在《生物学》中已学过,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题侧重让学生了解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所以教师的教学主旨是以学生的自主学
设计理念:
本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各项活动和任务的展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 让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共同学习,资源共享的精神。
课堂流程:
一、情景暗示,导入新课
引入多媒体画面,引出民以食为天,看到这几幅画:
教师:你能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哪几种?
学生: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
通过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题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这个问题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捕捉到的新情境与原有知识水平间的联系,但又与答案有一定的距离的信息后形成的,也就是说,当情境中隐含的与学生现有观念、知识结构产生冲突的,令人困惑的信息时,学生便能提出许多“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
蛋白质教学:恩格斯曾说:“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方式”,它是人体不可缺少营养物质,那么什么是蛋白质?它有何生理功能,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本p88—p90,学生通过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懂得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教师:对于儿童、青少年、伤病员,医生建议他们多喝牛奶和鱼汤补身体,为什么?
学生:牛奶、鱼汤含丰富的蛋白蛋,是修补受损组织和生长的主要原料。
多媒体展示:吸烟的害处
故事:美国曾经举行了一次吸烟比赛,在1小时内吸烟最多者获胜,结果造成一名队员当场死亡。请同学分析这名队员死亡的原因?
学生:烟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一氧化碳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致人死亡。
老师:晓刚同学想探究香烟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上台交流。
学生:将香烟点燃后,生成的气体收集起来,先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再通过新鲜的鸡血。
糖类、油脂教学:其实在六大营养素中能给人提供能量的还有糖类、油脂。下面利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优质大米和霉变大米
学生结合图片和资料p92分组讨论回答:在生活中能否用霉变的大米喂养家禽、家畜?
学生:家禽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后,毒素会积累在家禽体内,人吃了这样的家禽,也会因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而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维生素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则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陶冶情操,获取知识。
几百年前的欧洲,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遭到坏血病的折磨,患者常常牙龈出血,最后痛苦死去,人们一直查不出病因,奇怪的是只要船只靠岸,这种疾病很快就不治而愈。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一位随船医生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水手在航海中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位医生试着让水手天天吃一些新鲜的柑橘。奇迹出现了──坏血病很快就痊愈了。柑橘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
学生:柑橘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坏血病就是缺乏维生素c所致。
三、知识建构
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引入生活中,以学科规范的形式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严密化,并将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新的现实情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多媒体展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提示:设计午餐食谱要含有五类食物且比例合适。)学生分组探究,并选派一名同学上台交流,师生评价。
学生:一根黄瓜、一条红烧鱼、一碗紫菜蛋汤、一碗米饭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构建的“认知结构”还达不到“系统化”的高度。因此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回顾,重新审视了本节课的内容,借助投影列出了教师事先设计的知识要点,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效果:课堂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个性化等,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气氛浓厚,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相得益彰。具体表现为:
1、导入引人入胜:“民以食为天”引出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直奔课题。
2、课堂设计知识与应用并重。以“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为例,通过探得出缺乏维生素c所致,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有化学,化学之中有生活。
3、课堂气氛紧张而活跃,课堂交流和谐有序。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探究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高涨。
4、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提高。
5、课堂容量大,效率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几个方面:
1、对课程的分析深度不够,应加强对本学科知识系统的联系和理解。
2、教师语言和表情需缺乏亲和力。
3、思维与能力培养的力度还要加强。
4、课堂反馈要更及时准确,在学生的反馈中要充分展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缺陷,捕捉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 药匙 试管 胶塞 红磷白磷热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设疑:将铁“抽丝”、“打片”,可做出各种规格的铁板,各种型号的铁丝、钢筋,说明铁的延性和展性如何?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设疑:用铁锅炒菜,手会感到锅很烫;用铁做导线,手一碰就有可能触电;这两个实验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 ) 2、密度、熔沸点( )
3、延性、展性( ) 4、导电、传热性( )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二、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 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 (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讨论)如果将5.6g铁投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第六章 铁
铁的性质
铁的物理性质
一、铁的化学性质[FZ1]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
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铁跟酸反应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
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Fe+CuSO4=FeSO4+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
教后记:
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应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
[FZ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实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实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研究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发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研究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示:铁锭
观察: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实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实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讨论后小结:2、质软
设疑:将铁“抽丝”、“打片”,可做出各种规格的铁板,各种型号的铁丝、钢筋,说明铁的延性和展性如何?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设疑:用铁锅炒菜,手会感到锅很烫;用铁做导线,手一碰就有可能触电;这两个实验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悉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达到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动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 ) 2、密度、熔沸点( )
3、延性、展性( ) 4、导电、传热性( )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顺序去思考、记忆是十分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索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铁的化学性质。
二、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应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回答)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以反应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实验)
(图像略)
(观察):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情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第二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铁不易与水反应。
(3)在常温下,干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应。
实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应
3、演示实验6~1
(观察)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较以下实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应的速度和剧烈程度。
(讨论)比较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应的变化过程。
4、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演示实验6~2 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察)铁钉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 (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讨论)如果将5.6g铁投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质量增加还是减少?为什么?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第六章 铁
铁的性质
铁的物理性质
一、铁的化学性质[FZ1]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
铁生锈的条件: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跟氧气反应生成铁锈。
2、铁跟酸反应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
3、铁跟硫酸铜的反应
Fe+CuSO4=FeSO4+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与多种物质(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教后记:
1、在引导学生理解铁“在一定条件”,可以跟“多种非金属单质”及“某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
2、写每一个化学方程式都要使学生想到反应现象,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它们等等,只有不断训练学生这样思考问题,掌握正确的书写程序,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化学方程式。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区别;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3、学习观察法、探究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
4、知道氮肥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
三、设计思路
氮肥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雷雨发庄稼”(自然固氮)知识的复习和生物固氮方式缺点的讨论,从而将本节内容的重点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氮)过程的教学中来。氮肥生产的基础是氨的合成,即可引入本节课教学重点——氨气性质的教学。其中,氨气与水和酸的反应是教学的重点。再通过氨的挥发性、刺激性气味等性质,引导学生讨论氨水作为化肥的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固态铵盐和氮肥知识的教学。在学习铵盐知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科学使用化肥的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回忆“雷雨发庄稼”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图片] 人类已知的三类基本固氮方式。
[讨论] 三种固氮方式的优缺点。强调人工固氮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内容的教学。
[化学史话]氮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须元素,大气中游离的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通过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获得的氮元素远远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科学家们苦苦探索了几百年。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首次用氢气和氮气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合成化肥的基础。从此,人类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氮肥,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庞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他也因此获得了1918年化学诺贝尔奖。
[知识链接] 1. 合成氨反应条件苛刻的原因;
2、 哈伯的功与过。
[板书]一、工业合成氨
N2+3H2 2NH3
[过渡] 氨的成功合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要让这种重要的气体氮化合物更好地人类服务,我们必须研究它的性质。
[板书] 二、氨气
1、氨的物理性质
[展示]展示一瓶NH3,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注意闻气味的方法)。
[小结]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氨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迅速变冷(常用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体积比1:700)。
[实验探究1] 喷泉实验。
[观察与思考]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现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喷入烧瓶,变成红色喷泉。
结论: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讨论]上述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什么?
[小结]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大量氨气溶于水使烧杯中气压急剧降低,水被吸入烧瓶形成喷泉。
[实验探究2] 氨水的不稳定性
现象: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
结论:
氨水易挥发,氨气的水溶液具有碱性。
[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
[小结](1)氨气与水的反应
NH3+H2O NH3 H2O NH4++OH-
[讨论]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并与液氨进行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种类
粒子种类
[实验探究3] NH3与HCl的反应
现象:
烧杯中出现白烟。
解释:
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NH3与HCl结合,有固体NH4Cl生成。
(2)氨气与酸的反应
NH3+HCl= NH4Cl(白烟)
[思考]将实验3中浓盐酸换成浓硝酸或浓硫酸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NH3 + HNO3 = NH4NO3(白烟)
2NH3 + H2SO4 =(NH4)2 SO4
[过渡提问] 其实,氨水也可 同时,会发出来的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追问] 从前面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来思考一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 可以将氨气与酸反应转化成固态铵盐加以使用。
[过渡] 回答得很好!铵盐就是目前我们使用最多的固态氮肥的主要成分,对铵盐的性质的了解,是科学使用化肥的基础。
[板书] 三、铵盐的性质
1、受热分解
[实验探究4]①进行实验,②描述实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加热,试管中产生白烟,试管口重新生成白色固体。
NH4Cl = NH3 ↑ + HCl ↑
NH3 + HCl = NH4Cl
NH4HCO3= NH3↑+H2O + CO2↑
[拓展视野] 由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 NH4Cl 、NH4HCO3受热都能分解,都有NH3产生,但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能产生NH3。
例如NH4NO3的分解:2NH4NO3 = 2N2↑+O2↑+ 4H2O
[板书] 2.与碱共热放出氨气
[实验探究5]①进行实验,②描述实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
[思考与交流]根据上述性质,分析讨论此性质有何应用?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3)避免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
[板书] 3.氮肥简介
(1)铵态氮肥: NH4Cl(氯铵)、NH4HCO3(碳铵)、(NH4)2SO4(硫铵)、NH4NO3(硝铵)。
(2)其他氮肥:硝态氮肥。如:KNO3。
有机态氮肥。如:CO(NH2)2。
[问题思考]
1、检验氨气是否充满试管的方法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能否用浓硫酸干燥氨气?
答案:1.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管口 试纸变蓝
2、不能 因为氨气能与硫酸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
能力目标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其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其中钠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在钠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钠与氧气及钠与水的反应。难点就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钠的存在和用途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界里元素存在的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然后结合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引导学生得出在自然界中钠只能以化合态存在。教材对钠的用途只作简单介绍。
教法建议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1)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2)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
(3)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4)钠和氧气的反应可由[实验2-2]钠的表面在空气中的变化而引入。
2、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优化的知识结构。
(l)虽然碱金属单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们的某些化合物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让学生标出xx与xx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3)应将xx的结构、性质、保存、存在、用途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线。充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存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取决于性质这一思想。
(4)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紧接着可让学生讨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成什么物质?”再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来验证。使学生对初中学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学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这是元素化合物的第1个主族元素的学习,应采取从结构到性质至用途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主族元素的学习开好头。
(2)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程序。
(3)介绍第一节钠在全章内容中的重要性。
2、练写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1)教师指导学生在书后的周期表中查出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指导学生掌握碱金属的核电荷数递变的规律。
(2)熟练的写出碱金属的名称、符号及核电荷数。
3、教师强调
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以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为主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钠的物理性质
演示课本第28页[实验2-1],请一位学生切割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并指导学生阅读钠的物理性质的课文(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提问]在空气中,新切的钠面上有什么变化?
演示:课文第29页[实验2一2]并补充钠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
[总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课文有关钠与氧气反应的内容,理解常温下“发暗”,“燃烧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等关键的现象的根本原因,以理解促进记忆,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黄色火焰)
(2)与硫等非金属反应
[提问]根据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钠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推知钠与氯气、硫等反应,指出钠与硫粉研磨,会发生爆炸,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研磨易爆炸)
(剧烈燃烧)
(3)与水的反应
演示课本第29页[实验2-3]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钠在水中变化的情况。
演示[实验2-3],可利用多媒体投影,在一U形管中加入少量水后滴加1滴酚酞再加入一米粒大小的金属钠,投影于屏幕上,可使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浮”(钠浮在水面上),“熔”(熔为小球),“游”(迅速游动),“红”(酚酞水溶液变红)
[演示2-4],重点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引导学生观察产生有关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讨论]
①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水的组成,得到的结论是钠置换出水中的氢,生成氢气和氢氧化
钠。
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钠浮在水面上的原因(钠的密度比水小),解释钠与水反应时,为什么熔成小球(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解释钠熔成小球后为什么在水面上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反应生成的氢气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解释滴有酚酞的水为什么变红(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
③由此得出保存钠的方法:隔水、隔空气,而保存在煤油中(比煤油的密度大,且不溶于煤油)。
6、通过掌握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说明钠的主要用途,以帮助学生改进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实现结构→性质→用途相互渗透。
(四)总结、扩展
1、总结
钠-教学教案
钠是主要的活泼金属元素,它亦为碱金属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通过学习钠的结构和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通过有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2、扩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钠可作为主要的工业原料,除课本介绍的用钠制高压钠灯、与金属钾制成金属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制贵重金属外可补充制成钠的氢化物—氢化钠,并介绍它的结构特点及在现代工业和科技方面的用途。
八、布置作业
1、思考题
(1)钠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吗?
(2)钠与水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x;如欲满足钠离子与水的个数之比为1:100,则生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x 。
2、书面作业
(1)课本第31页的有关练习。
(2)补充
①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钠投入x溶液:
B、x与盐酸反应:
C、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
D、x溶液与少量x溶液反应:
②欲使100克9。32%的x溶液质量分数增加到20%,需往溶液中加入钠的质量是x克。
③用钠冶炼钛的氯化物时,反应过程中当x的化合价降低二价时,就有24克的x单质生成,则x的值为x。
参考答案
1、思考题
(1)不能。因为x会与水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x和x,反应方程式为:xx
(2)补充:①AC ②6。9克③x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钠
一、钠的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
最外层为1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形成+1价
二、钠的物理性质(见课本第28页)
三、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3。动手实验,可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边讲边做,然后据实验现象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学生动手做,再由学生讨论概括出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4。通过对本节所设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并当堂课完成课后“习题二、2”,综合运用本节所学内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本节重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难点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一、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
实验1NH4+
实验2Cl—
实验3SO42—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__银溶液和稀__,生成不溶于稀__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实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实验2:为何要加稀硝X?实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__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__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如何确证碘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如何确证某食盐是否已加碘?如何确定加碘食盐中含有钾?
用淀粉液检验是否含碘单质;根据所提供KIO3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焰色反应
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通常采用焰色反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什么叫焰色反应?为何可用焰色反应来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如何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过渡]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学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必须掌握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多种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份。
1.人们经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2.归纳总结物质(或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或离子)检验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会写甲烷的结构式和电子式,能识别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2、了解甲烷的化学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3、通过甲烷的分子结构的探究,解析其可能有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
4、认识化学微观世界分子结构的立体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甲烷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及取代反应的含义。
【难点】
理解甲烷分子结构决定了性质,理解取代反应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在我们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很多种物质,比如碱金属元素、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也曾了解和接触过另外一类物质,如甲烷、乙烯、乙炔、蔗糖、葡萄糖、酒精等等。前一类物质我们称之为无机物,后者就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即将学习和讨论的一类重要的物质——有机物。有机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工农业生产及能源、材料和科学技术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甲烷的结构
【提出问题】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这是因为它本身只含有一个碳原子,而且只含有有机物必须含有的两种元素:碳和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找出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教师讲解】教师讲解结构式。
【过渡提问】那么甲烷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是如何分布的呢?(过渡提问,可不回答。)
【教师讲解】实际上,科学研究发现,甲烷分子是一个 下面我们大家都用自己手中的橡皮泥和牙签是做一个甲烷的模型,观察一下它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开始制备,教师巡回进行指导。
【教师展示】通过展示实验室中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进一步验证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它是一个正四面体结构。
2、甲烷的物理性质
【教师引导】从多媒体播放的视频(关于甲烷应用和物理性质的趣味资料)中,你能从中提取哪些关键信息?
【学生回答】甲烷俗名叫沼气,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可用作燃料;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空气的平均分子量为29,因此甲烷密度比空气小。
【过渡提问】了解了甲烷的物理性质,那甲烷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3、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教师引导】相信大部分同学家里都使用天然气吧,那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到甲烷可以燃烧的化学性质,请推测一下燃烧产物是什么?
【学生回答】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
【视频演示】确实是,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验证甲烷燃烧生成产物的实验视频,通过烧杯壁的水珠以及变浑浊的澄清石灰水进一步验证了刚刚同学们的猜想。请同学们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进行书写。
【教师补充】把等号改成箭头,这是有机反应的一个特殊之处:
同时提醒学生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要验纯。
【教师讲解】甲烷燃烧是一个氧化的过程。但是甲烷性质稳定,不与酸性高锰酸钾这样的强氧化剂反应,也不易与酸或碱反应。甲烷四条碳氢键,它们是饱和键,由结构决定性质也可以推断出,甲烷的性质稳定。
(2)甲烷的取代反应
【过渡】甲烷的性质稳定,与一般的物质不反应。其实,除了会与氧气反应以外,甲烷还会与氯气发生反应,那会产生什么现象,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演示科学探究中的实验。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光亮地方的集气瓶中气体的颜色变浅,证明有新的物质生成了,有白雾产生,试管内壁油状液滴,这些是生成物。
【教师提问】根据反应物的元素组成,你能推测出生成物吗?
【小组讨论】白雾可能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是甲烷中的氢原子与氯气中的氯原子的结合,你能由此推测油状物的成分吗?
【学生回答】油状物可能为甲烷中剩余原子与氯原子的结合,即甲烷中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替换了。
【教师讲解】同学们的猜想非常好,你能尝试写出这个反应吗?
【教师讲解】方程式书写的非常准确,甲烷中的氢原子确实可以被氯原子取代,但取代一个氯原子的时候生成的物质却是气态的,而非油状物,这就证明反应还有其他物质生成。其实甲烷与氯气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一个氢原子被替代后的产物中氢能继续被替代,共分四步完成。
【提出问题】你能猜想一下生成的其他几种物质是什么吗,并类比第一个反应写出它们的方程式吗?
【动画展示】观看视频动画展示的甲烷与氯气发生反应时分子模型的变化,验证学生的猜想。
【教师讲解】一氯甲烷为气体,二、三、四氯甲烷为液体,三氯甲烷(又叫氯仿),四氯甲烷又称四氯化碳,为常用的溶剂。并由黑布下的集气瓶没明显现象,得出反应需要光照的条件,提醒学生补充反应条件。并介绍其为取代反应。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总结取代反应的概念?
【学生回答】有机物分子力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环节三:巩固提升
环节三: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大家看到这个取代反应,能不能想到哪个无机反应类型与之是十分相似的呢?对,就是置换反应,那么同学们就在课下整理一下置换反应与取代反应的基本特点,并形成表格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20 mL水中能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都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溶解度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提出问题】描述溶解度的时候限定了温度、溶剂量、饱和状态,为什么?溶解度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0g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是g。
【提出问题】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那么在该温度下,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2、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五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给学生15分钟时间来完成该曲线的绘制)
【提出问题】根据曲线能否查出五种物质在25℃、85℃时的溶解度大小?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能。说明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提出问题】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观察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从溶解度曲线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提出问题】继续观察溶解度曲线图,在100℃的时候,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不相同。
溶解度最大77.3g,而的溶解度只有0.07g,说明在同样的温度下几个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提出问题】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代表什么?
【学生回答】代表两个物质在此温度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环节三:拓展提高
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都可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二者有什么区别?
解析:
溶解度数据表具有数据准确、来源可靠的优点;溶解度曲线能够展示更齐全的数据,并且能够直观看出溶解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溶解度。
布置作业:预习气体溶解度的部分。
【教学目标】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
2.通过学生实验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对比学习中,渗透“量变和质变”的辨证规律。
4.通过介绍化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教学难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玻尔巧藏诺贝尔金奖章
丹麦有位叫玻尔的科学家,37岁时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玻尔被迫离开即将被德军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奖章留在实验室。玻尔把金奖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试剂瓶里。后来,纳粹分子窜入玻尔实验室,那个试剂瓶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从王水中把金还原出来,并重新铸成奖章。而玻尔配制王水的主要组成之一是“硝酸”。
一、硝酸的强氧化性
[设疑]硝酸有酸性,能否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演示]浓硝酸与Cu反应
[讲解]从实验现象“红棕色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进一步从氧化还原反应说明反应的本质是+5价的氮得电子能力比H+1强。
[学生实验]比较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
[记录并讨论]
反应现象
产物
浓硝酸+Cu
1.Cu片:有大量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绿色
3.气体颜色: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剧烈
5.触摸容器外壁:很热
Cu(NO3)2、NO2和H20
稀硝酸+Cu
1.Cu片:有气泡产生
2.溶液颜色:无色变为蓝色
3.气体颜色:无色
(打开止水夹后)无色变为红棕色
4.反应剧烈程度:缓慢
5.触摸容器外壁:温热
Cu(NO3)2、NO和H20
1.与金属反应:
Cu +4HN03(浓)=Cu(NO3)2+ 2NO2↑+2H20
3Cu +8HN03(稀)3Cu(NO3)2+ 2NO↑+ 4H20
[讲述]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能与所有金属反应;当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为1:3混合时,就配制成玻尔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可以溶解金。铂等不溶于硝酸的金属。
[设问]比较浓硫酸的性质,浓硝酸能否与非金属反应?
[练习]与非金属反应:C+HNO3(浓)S+HNO3(浓)P+HNO3(浓)
2.与非金属反应:
C+4HNO3(浓)=CO2↑+4NO2↑+2H2O
S+6HNO3(浓)=H2SO4+6NO2↑+2H2O
P+5HNO3(浓)=H3PO4↑+5NO2↑+H2O
[提问]硝酸与哪些金属及非金属反应?产物是什么?硝酸浓度与还原产物有什么关系?
[小结]反应规律:
①除Au、Pt等少数金属外,硝酸几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属。
②常温下Fe、Al等金属在浓HNO3中发生“纯化”。
③硝酸越浓,其氧化性越强。如稀HNO3可使石蕊试变红,而浓HNO3可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④一般来说,活泼金属与HNO3反应不生成H2,浓HNO3的还原产物为NO2,稀HNO3的还原产物为NO。活泼金属与极稀HNO3反应时,还原产物复杂,可为NO、N2O、NH4NO3等。
⑤非金属单质可被HNO3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含氧酸。
⑥王水(浓HNO3和浓HCl按体积比1:3配制)具有更强的氧化性,能溶解Au、Pt。
[强调]反应物或条件不同,硝酸产物发生变化:NO2、HNO2、NO、N2O、N2、NH3 。
如:4Zn+10HNO3=4Zn(NO3)2+N20+5H2O
注意:4Zn+10HNO3(稀)=4Zn(NO3)2+N20+5H2O
[设疑]浓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是否也剧烈?
[学生实验]浓硝酸十铝片
[讲解]钝化原理: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表面被氧化为牢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酸与内层金属进一步反应。
3.铁、铝与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常温下发生钝化。
[提问]浓硝酸的运输和贮存可用何种物质制的容器?
[展示]一瓶呈黄色的浓硝酸,问为什么呈黄色?
4.不稳定性
4HN03 == 2H20+ 4NO2↑+02↑
[提问]硝酸应如何贮存?
[设疑]有人认为,“比较浓硝酸和稀硝酸的还原产物的化合价,浓HN03中的氮从+5降为+4而稀HN03,中的氮从+5价降为+2,从化合价变化可以判断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从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Cu反应的反应条件。剧烈程度分析。
[讲述]硝酸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在实验室里,它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
碱金属元素包括哪几种元素?
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
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分析表2-2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可发现什么规律?(前后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学生小结)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我们知道,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碱金属在性质上也存在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下面,我们先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表2-1及相关内容,然后进行下列讨论。
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相似性及送变规律?
(二)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学生小结)
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1.相似性:(1)银白色(铯略带金色)(2)硬度小(3)密度小
(4)熔点低(5)导热、导电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
(1)密度呈减小趋势(但钾反常)
(2)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一般地说,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密度增大。但从Na到K出现了“反常”现象,根据密度公式,Na到K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所起的作用,因此,K的密度比Na的密度小。
通过上面的探讨可知,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跟结构一样存在着相似性及递变规律。那么在化学性质上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呢?
根据碱金属的原子结构,推测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学生回答)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学生回答)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教材。
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钾块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声,溶液变红。
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学生回答)钾更剧烈。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钾密度比水的小,熔点较低,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物一种是氢气,另一种是氢氧化钾。
写出钾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比较钾与钠的失电子能力和金属性强弱顺序。
(学生回答)钾比钠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阅读教材中碱金属反应的有关内容,结合上述两个实验,总结碱金属性质的有关规律。
(学生小结):
①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钾、铷、铯)。
②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③从锂到铯,碱金属随着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
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相似性:1.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
4Li+O22Li2O
2Na+SNa2S
2.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
3.均为强还原剂:M-e-==M+(M代表碱金属)
从锂到铯递变规律:
1.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
2.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3.金属性逐渐增强。
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巩固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锂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B)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钾
(C)从锂到铯其密度逐渐增大
(D)从锂到铯其熔、沸点逐渐降低
2.碱金属在与氧气、氯气以及水的反应中有什么共同点?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