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诫子》:中国著名的古训。以“握发吐哺”形容君王为国礼贤下士,殷切求才;以六种“谦才”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该页是勤劳的小编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周公诫子优秀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说教学主导思想及思路 从新目标看语文教学应追求一种人文性与工具性齐抓并举的境界,从而实现培养发展型人才的教育追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做好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课的教学思路便是以人文性与工具性为总的指导思想,以抓好基础能力培养为基本目标,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为最低目标。
说教材 《周公诫子》为九年级第七单元第二篇课文,文章以“握发吐哺”形容君王为国礼贤下士,殷切求才;并以六种“谦才”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 选文不仅可读性强,易于记诵,且寓意深刻,读后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说学生 学生到了九年级,已具备借助工具书阅读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说教法 本课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借助工具书阅读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的训练,首先是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可以让学生自己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字,并且注释中的主要内容写在重点字词的边上,以加强理解和记忆;课上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疏通字面含义后,让学生试着翻译课文,教师给以补充订正。最后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度拓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和元学习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文章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准备: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有关周公的故事及诗文,进而循此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激情导入: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周公的信息。1-3分钟
以三国曹操《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世就演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对于这个故事,出自《周公诫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典故。
二、作者与作品 1-2分钟
1、作者
韩婴:西汉古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今北京)人,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
2、《韩诗外传》
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成的杂编。今本作十卷。其书杂述古事古语,虽每条皆征引《诗经》中的句子,然实系引《诗》以与古事相印证,非引事以阐释《诗经》本义。它是研究西汉古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三、初读全文 7-10分钟
1、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选出应在字音或字形方面引起注意的字词。3分钟
生字识记
相(xiàng):1、辅助。如:吉人天相。
2、宰相。如:丞相。
3、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
4、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如:傧相。
另读(xiāng) 1、互相。如:相识。
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好言相劝。
3、姓。
2、自荐带着自己对文章的初步理解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5-7分钟
(设计意图:对古典文学课文的初步感知必须落实在“诵读”上,这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换句话说违背了新课标并不是绝对重要,因为他是人制定的,难免有疏漏,但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绝不允许的,那结果绝不逊色于“浑沌之死”。)
四、小组合作探究(5-8分钟)
分配任务:2-3分钟 探究方案:1分组——全班按桌次分四组,每组的同学按同桌和前后桌分为数个小组。每个大组的探究内容相同,各小组独立探究,每个小组形成简单的文字探究报告。
2分配探究专题
第一组 :翻译课文——选出应引起注意理解的词语,和可以作为文学积累的经典语句,并阐明原因。
第二组 :研究结构 ——找出本文观点、论证、正反论据、结论。
第三组 :我们向本文借鉴什么——词语运用、品德修养、说理方法。三个方面。
第四组 研究现实意义——1.周公为什么要诫子?这六种“谦德”,对现在有何借鉴意义。
(设计意图:1、“磨刀不误砍柴工”老师要充分发挥导师作用,明确的学习任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2、此做法类似于现代工业化追求的合作中的独立,微观上各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组内部有分工又有合作,宏观上各大组又在完成同一个学习任务,小课堂变成了一个小工厂,小社会,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语文知识、个人能力多方面地培养。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要求。)
五、 报告交流20分钟
每组不超过五分钟,老师及时补充订正。
六、盘点收获。5分钟
学生各抒己得,句式要求,“读……我懂得了……”、或“听……我收获了……”
(设计意图:1、从教师角度是检测课堂,长期坚持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从学生角度是检测听课效果,从而养成边学习边整理的习惯,这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2、规范学生语言,继续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
七、拓展延伸:如何才能具备周公美德?联系平时生活实际进行说明。
选文中以“吐哺握发”形容君王为国家礼贤下士,殷求人才的精神,并以六种“谦德”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红字注音 守以畏者(wēi) 睿智(ruì) 桀(jié) 纣(zhòu) 欤(yú)2.形近字┏禄(lù)俸禄 ┏裕(yù)富裕 ┏沐(mù)沐浴 ┗碌(lù)忙碌 ┗俗(sú)通俗 ┗淋(lín)淋湿3.多音字 ┏(xiāng)相信 ┏(wèi)畏惧相┫ 畏 ┫ ┗(xiàng)宰相 ┗(wēi)守以畏者4.词语解释【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往】去,到……去。【无以鲁同骄土】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骄,怠慢,轻视。【相】辅佐。【轻】分量小,引申为轻微,浅薄。【哺】口中含嚼的食物。【德行】道德品行。【宽裕】宽大,宽容。【守】保持。【恭】肃敬,谦逊有礼。【荣】光荣,荣耀,荣华显贵。【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贵】地位显要。【畏】威,威严。【聪明】指明察事理。【睿智】聪慧,聪明。【愚】愚拙,不巧伪。【哲】明智,聪明。【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由】奉行,遵从。【亡】灭亡,死亡。【可不慎欤】能不慎重吗?慎,谨慎,慎重。欤,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5.文学常识填空(1)《周公诫子》选自____,作者____,____(朝)古今诗学_____的开创者。(2)周公,是周初的___家,姓___名___,曾帮助____灭商。(3)“一沐三握发,_____,犹恐_____”就是____的典故。【参考答案】(1)《韩诗外传》 韩婴 西汉 韩诗学(2)政治 姬 旦 武王 (3)一饭三吐哺 失天下之士 吐哺握发二、课文复习1.作者回顾【明确】韩婴,又被尊称为“韩生”,燕(郡治在今北京市)人,其生卒年月已难详考。西汉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刘舜太傅。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南宋以后,仅存《外传》。清赵怀玉曾辑《内传》佚文;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韩诗外传》二卷、《韩诗内传》一卷、《韩诗说》一卷。2.关于周公【明确】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周武王之弟,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3.题目解说【明确】本文是节选自《韩诗外传》,题目是编者加的。本文是周公教育儿子伯禽的一段内容。诫,告诫,警告劝诫之意。4.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周公提出的“六德”又是什么?【明确】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即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六德”就是六种谦虚的美德,即“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5.结构分析【明确】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本文虽只1段,但按照“起、承、转、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1句): 摆出观点:“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第二层(第2-5句):正面阐说论点。 第三层(第6句): 反面阐说观点。第四层(第7句):总结问题,突出中心。6.翻译:【明确】周成王将鲁地分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一辈子的重任,我在天下地位,也不能算轻贱了,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持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佑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知识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为君王的,之所以能拥有天下,是因为遵循了这些品行。不谦虚谨慎而失掉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三、深入探究1.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显示意义?【明确】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要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复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能根据现实,言之成理即可。)2.你是如何看待“礼贤下士”的重要性的?【明确】首先要了解 “礼贤下士”的意思。礼:以礼相待;贤: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下士:降低身份结交有见识有能力的人。语出《新唐 书。李勉传》,指尊待贤人和结交群士。在本文中,周公诫子的观点是“子勿以鲁国骄士”,也就是要儿子做到礼贤下士,并且指出自己辅政“握发吐哺”,做到了礼贤下士。古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方能建立蜀国等等。我们不难看出,古代明君都是能做到礼贤下士的,骄士多是昏庸之君。所以现在的领导者,更应该礼贤下士,只又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3.请概括周公的形象特点?【明确】从本文人物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周公是一个懂得如何守业,能做到礼贤下士,大智若愚;对晚辈能够进行谆谆教导的一个长者形象。4.写作特点分析【明确】(1)文章言简意赅,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逐层深入地论证论点。本文先摆出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得逞结论。“起、承、转、合”的议论文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层递式结构的一种引申,是古代论说文的章法。“起”即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如本文“诫子”第一句;“承”即承接开头,对论述的问题加以阐述,如本文证明论述部分:“握发吐哺”,六种“谦德”;“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如本文的反面论述部分;“合”即最后进行归结,如本文最后用反问句总结问题,起深化中心的作用。(2)语言生动,词语脍炙人口。如:握发吐哺,博闻强记、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等。(3)观点鲜明,让人容易接受。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来揭示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睿智的语言,谆谆的长者的教导,让读者深有启发。四、课内阅读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1.解释下列词语。 封: 相: 畏: 博闻强记:2.翻译下列句子。(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2)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 周公提出的六种 “俭德”。用六个字,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4. 文中哪句话属于反面论证?5.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参考答案】1.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辅佐 威,威严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2. (1)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2)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3. 恭 俭 卑 畏 愚 浅4.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5.(1)作为领导,要尊重人才,善待人才。(2)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大智若愚。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帮助学生认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意义,并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美德的培养。
3、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难点:文章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准备: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有关周公的故事及诗文,进而循此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激情导入: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周公的信息。
以三国曹操《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诗句,关于周公的这个故事,后世就演化成一个成语:“握发吐哺”。对于这个故事,出自《周公诫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典故。
二、作者与作品
1、作者
韩婴:西汉古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燕(今北京)人,治《诗经》,兼治《易》。文帝时任博士。著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
2、《韩诗外传》
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编成的杂编。今本作十卷。其书杂述古事古语,虽每条皆征引《诗经》中的句子,然实系引《诗》以与古事相印证,非引事以阐释《诗经》本义。它是研究西汉古今文诗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三、初读全文
1、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选出应在字音或字形方面引起注意的字词。
生字识记
相(xiàng):1)、辅助。如:吉人天相。
2)、宰相。如:丞相。
3)、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
4)、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如:傧相。
另读(xiāng) 1)、互相。如:相识。
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好言相劝。
3)、姓。
哺(bǔ):1.喂(不会取食的幼儿)。如:哺育。2.咀嚼着的食物。如:吐哺。
睿(ruì):看得深远。如:睿智。
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纣(zhòu):1.后鞧(qiū)。2.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欤(yú):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用法跟“乎”大致相同。
词语识记
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相:辅佐。
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
守:保持。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尊盛:位高势盛。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由:奉行,遵从。
慎:谨慎,慎重。
2、自荐带着自己对文章的初步理解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对古典文学课文的初步感知必须落实在“诵读”上,这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换句话说违背了新课标并不是绝对重要,因为他是人制定的,难免有疏漏,但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绝不允许的,那结果绝不逊色于“浑沌之死”。)
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如何理解?
这是周公诫子的第一句话,也是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下文的总起,以下内容均围绕此话题陈述,且与末尾“可不慎欤”相呼应。
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如何理解?
该句是在前面进行了正面论述之后又从反面阐说,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加严谨,且前面是详写,这里就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
3、周公为什么要诫子?
周公为了让儿子到鲁国不怠慢人才。
4、文中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有何意思?
沐浴一次,要多次停下来,握着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形容求贤殷切。
五、小组合作探究
分配任务:探究方案:1、分组——全班按桌次分四组,每组的同学按同桌和前后桌分为数个小组。每个大组的探究内容相同,各小组独立探究,每个小组形成简单的文字探究报告。
2、分配探究专题
第一组 :翻译课文——选出应引起注意理解的词语,和可以作为文学积累的经典语句,并阐明原因。
译文: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第二组 :研究结构 ——找出本文观点、论证、正反论据、结论。
第三组 :我们向本文借鉴什么——词语运用、品德修养、说理方法。三个方面。
第四组 研究现实意义——周公为什么要诫子?这六种“谦德”,对现在有何借鉴意义。
(设计意图:1、“磨刀不误砍柴工”老师要充分发挥导师作用,明确的学习任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2、此做法类似于现代工业化追求的合作中的独立,微观上各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组内部有分工又有合作,宏观上各大组又在完成同一个学习任务,小课堂变成了一个小工厂,小社会,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语文知识、个人能力多方面地培养。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要求。)
你认为文中提到的六种“谦德”有何现实意义?
这六种“谦德”,对现在仍有借鉴意义:一个人尊敬别人,宽以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国家再富有,仍需提倡勤俭节约,这样国家才会更发达,局面才能更安定;如果一个人身居要职,就仍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不能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这才是真正的高贵;一个国家,科技发达,兵强马壮,别国才不敢侵犯,自己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学识渊博,聪明睿智,但仍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不可狂妄自满,骄傲自大,这才叫真正的聪明。
点拨:能根据现实,变换角度指出六种“谦德”的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
六、小结全文:
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揭示了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
七、拓展延伸:
如何才能具备周公美德?联系平时生活实际进行说明。
周公诫子,中国著名的古训。选自《韩诗外传》。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周公诫子》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参阅。
《周公诫子》阅读原文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阅读题目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以卑者,贵。贵:地位显要 B、守之以恭者,恭:肃敬,谦逊有礼。
C、由此德也。由:由于 D、聪明睿智 睿智:聪慧,明智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方虚骄而恃气/子无以鲁国骄士 B.又相天子/伯乐相马
C.德行宽裕/由此德也 D.守之以恭者,荣/清荣峻茂
8、下列对课文内容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从全文看,周公是要告诫儿子伯禽:贵为君王者,更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乃至精神内敛,重才不露,大智若愚。
B 首句“成王封伯禽于鲁”,交代周公诫子的目的,突显诫子之必要性、重要性“不谦……桀、纣是也”是从反面阐说。说明了“谦德”的重要性。
D 末尾句以反问呼应首句,加强肯定语气。起到了总结问题的作用,突出了中心句。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公诫子》阅读答案6.C7.C 8.B
9.(8分)
(1)尽管这样,我还常常洗一次头中间要停三次,手握未洗完的头发来招呼客人,吃一顿饭中间要停三次来接待客人,还惟恐因怠慢失去天下的人才。
(2)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周公诫子》阅读译文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谨慎吗?”
一、设计说明
文章以“握发吐哺”形容君王为国礼贤下士、殷切求才;强调谦虚谨慎是理天下、成大业的第一要素。课文层次清晰,论点鲜明,言简意赅。教学时,应让学生在广泛搜集了解有关周公的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认识谦虚谨慎的重要作用。可让学生采用诵读与精研法理解文意,用对比阅读法巩固拓展,用辩论法领悟课文主旨。
二、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领悟文章主旨,学习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言简意赅的表达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领悟谦虚谨慎对于治国与做人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从“韩诗学”导入。
②从“博闻强记”“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等词语导入,引导学生理解、运用与积累成语。示例:多媒体课件展示这几个词语,让学生理解其意义及用法,然后提问:你知道它们出自谁写的哪篇文章吗?
③从曹操诗《短歌行•对酒当歌》中的名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导入。
2.教学切入点
①从“诫子”的背景和方法切入。
示例:周公为什么要“诫子”?他是如何“诫子”的?想象周公如此“诫子”会有什么效果?
②从成语“握发吐哺”切入。
示例:成语“握发吐哺”是形容君王求贤的殷切之情。贵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的周公,为何还要如此勤奋?他是如何劝诫儿子的?(周公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劝诫儿子,强调为君王者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又从圣贤之言和桀、纣的反面说理,语重心长地告诫“无以鲁国骄士”。)
3.重难点的突破:诵读法,对比法
教学重难点:积累相关文言实词、虚词和熟语,把握谦虚谨慎、礼贤下士是守业之本的中心,理解事实与道理相结合、正反对比、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4.学法指导
①诵读与精研法: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精研“六谦”,掌握“骄”“相”“守”等实词和“以”“于”等虚词的用法,积累“握发吐哺”“博闻强记”“贵为天子”等词语,理解“六谦”的警示。
②对比阅读法:a.周公与桀、纣“谦”与“不谦”的不同做法、不同结果的对比,进一步理解“谦”对于治国的重要性。b.将课文与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比较。
③辩论法:组织一场小小的辩论会:你认为周公的“六谦”在当今社会还适用吗?
四、拓展延伸
1.课前查阅有关周公的故事、诗文和有关“韩诗学”的情况。
2.对比阅读课文与《读孟尝君传》。
3.小小辩论会:周公的“六谦”在当今社会还适用吗?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