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初三化学优秀教案(优秀9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三种单质用途的学习,继续深化“结构决定性质”思路,培养对比思维能力;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通过C60的学习,拓展课堂学习,开阔学生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课堂引入指导
法一:璀灿的钻石,普通的铅笔芯,取暖用的煤,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工业血液”石油等物质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学完碳和碳的化合物后你就明白了。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 碳的几种单质”。
法二:石墨、木炭能变成钻石吗?学习完《碳和碳的化合物》后你将自己得出结论。
关于球碳(C60)的建议:
球碳是碳的又一同素异形体,是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建议补充介绍。如何介绍,应根据学生状况而定。生源较好的学校应对照金刚石、石墨的结构介绍球碳的结构,简单介绍球碳的用途,有条件的学校课安排学生上网查阅球碳的发现史及其它资料。生源机较差的学校至少应介绍球碳也是碳单质的一种,结构独特,性质特殊。教学时适当介绍球碳,对学生感受科学的发展大有益处。如果程度更好的学校,课安排学生探究活动,主题是关于球碳的调查。课下调查,课上交流汇报,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关于知识讲解指导:
1、尽量让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等让学生对透明、硬、软、划痕、疏松多孔、细等字眼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2、归纳对比学习是学习差异性较好的方法,具体操作时以列表方式较好。
3、讲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时不可过分深入,否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难度。
4、应深刻理解教材。讲金刚石时应突出“硬”,讲石墨时要突出“软”,讲无定形碳应以木炭为主,突出吸附作用。
5、本部分内容知识即贴近生活,又是贴近现代科技发展新动向,适当补充是十分必要的。如碳纤维等。
课程结束指导
1、合成金刚石是人类的梦想,让学生课外研究金刚石合成的历史、主要问题、现阶段水平等会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文献研究的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教好的例子。
2、研究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让学生寻找这方面的资料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课外实验指导
木炭制备可以利用铝箔隔绝空气,加热干馏火柴杆的方法来制取。让学生在家庭中完成,有利于学生对木材干馏和其液、气产物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通过录像及实物学习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通过录像了解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用途,对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这一辩证关系有进一步理解;
通过对碳纤维、人造金刚石等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
教学用具:
录像机 石墨、木炭、活性炭、二氧化氮气体、澄清石灰水、氧化铜、大试管、铁架台、酒精灯。
镶钻石的饰品、普通乒乓球拍、普通羽毛球拍、普通网球拍;碳纤维乒乓球、羽毛球拍、特制的网球拍等、防毒面具模型
教学方法:讲述法与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让学生观察镶嵌在手表上的钻石、铅笔芯、碳纤维网球拍或钓鱼竿、木炭,提问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学习完碳和碳的化合物之后你就明白了。
【讲解】金刚石和石墨还有木炭、活性炭、焦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一点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几种方法)
教师总结、讲解。引导学生看录像《金刚石》在液氧中燃烧
【讲解】同样的方法,可以证明石墨、木炭、焦炭、活性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
【阅读】p79-80《化学》全一册 初级中学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要求:用列表的方式归纳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投影】一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讲解】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决定了用途上的差异。
1、利用金刚石硬度大、耐高温可做钻探机的钻头;利用硬度大,可做玻璃刀;由于金刚石对光有优异的折射作用,可做装饰品。
2、利用石墨质软,在纸上划过会留下深灰色的痕迹可做铅笔芯;利用石墨滑腻、质软、耐高温,可做耐高温的润滑剂。
3、利用石墨有良好导电性和耐高温可做高温电炉的电极和普通电极。(展示实物)
4、利用石墨传热性能好,耐腐蚀,耐温度骤然变化的特性可做石墨坩埚。
5、利用石墨耐酸碱的耐腐蚀性强,可做化工管道,耐酸槽、耐碱槽等。
【小结】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物理性质上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二者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性质不同因而用途也不相同。即性质决定用途。
【讲解】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中还有一类含杂质较多的叫无定形碳,包括木炭、焦炭、活性炭及炭黑。
介绍:炭与碳的区别。
【展示】木炭
【演示】木炭吸附气的实验
【演示】木炭与红或蓝墨水的吸附实验
(学生讨论,得出木炭性质的结论)
【小结】木炭能吸附某些有色物质,说明木炭具有吸附性,能把大量气体或染料吸附在其表面。加热后,红棕色又出现,说明以上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投影】二 无定形碳(以木炭为例)
1、物理性质:灰黑色多孔、疏松物质,具有吸附性。能大量吸附气体和小微粒。
2、吸附作用:气体或液体里的某些物质被吸附到固体表面的作用。
3、吸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1第四段)
4、用途:燃料,黑火药、吸附剂制铅笔(某些)
三、 碳单质的新成员--C60:
1985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柯尔,理查得·斯莫利和英国科学家哈罗德·克罗特在研究太空物质时,发现了一种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化学式为,形成具有32个面的近似球体,包括20个等六边形和12个等五边形,这同英式足球正好相同,因此又叫足球烯。
近来科学家发现往中嵌入少量的某些金属,可制成超导材料,这为高温超导开辟了崭新的领域。另外,为物质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素材。
【小结】金刚石、石墨和等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性质和用途上存在很大差异,这是由于它们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
探究活动
1、如何由石墨制得金刚石?
2、碳的研究目前有何新进展?
3、撰文介绍人类合成金刚石的历史――《人造金刚石过程》。
4、球碳(C60)又称 “富勒烯”。是借一位建筑师的姓名而命名的。这位建筑师就是巴克明斯特·富勒。富勒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他设计的著名建筑有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万国博览会美国馆。请你通过上网、查资料写一份关于C60分子结构发现史的调查报告。
一、 设计思路
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什么”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都知道氧气的发现在化学史和科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推翻了错误的燃素学说,给整个化学领域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因为研究过程中的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因此“空气”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提供一种化学情境,使学生开始了解化学的历史以及化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的熏陶并逐步学习这些比知识更鲜活的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科学史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元思维,同时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教学流程是:
温故知新,了解空气重走科学路,探究空气组成的历史对空气组成的实验设计实践上升为理论
探究是指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模式,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并能够模仿此过程完成自己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实验、做出报告。
二、教案
课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在近代,人们梦想像千里眼、顺风耳一样,与远方亲人“天涯若比邻”;梦想能够亲眼观看,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__”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在现代,我们梦想天更蓝、水更清,物质更丰富,生活更美好;我们渴望揭开生命的奥秘,改变人类的基因,使人类更聪明、更善良;梦想发明新药物,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梦想变废为宝,让废弃的塑料垃圾变成燃料,让汽车在天空翱翔;)
我也曾梦想有一件特殊材质制成的衣服,它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冬暖夏凉,它可以随着光的强度改变颜色,在烈火中它是避火衣,在大海中它是救生圈……!
我们这些美好的愿望和看似奇异的梦想,正在通过化学家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化学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化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化学的神奇变化;人世间的衣、食、住、行……每分每秒都在展示着化学的无穷魅力!没有化学变化的发明创造,就没有当今世界的五光十色、包罗万象;没有化学变化的千百万化,就没有当今世界的多姿多彩、神奇无限。……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学科。现在就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语文、英语、数学、物理、政治等老师,你将以水为主题,根据各自学科特点,跟同学们说些什么?
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学生:英语老师说,Water。
学生: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学生: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认真观察物质的变化,是学习化学重要方法之一。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应注重观察变化前的物质、变化中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
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球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边放课件边讲)
教师:化学在给人类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埋下了祸根。现在由化学引起的污染,遍及全世界,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你知道由于应用化学不当、对化学常识的无知,而引起的污染吗?
学生:白色垃圾。
学生:松花江水变得混沌、恶臭。
学生:滚滚黑烟,污染空气。
学生:空中“死神”——酸雨。
学生:臭氧层空洞。
学生:光化学烟雾
阅读“绿色化学”。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欣赏空气家族成员的特异功能)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教师:化学,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没有化学就没有生命、没有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化学是人类力量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界中种种灾难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与成果;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
不学化学不知道,物质世界真奇妙、物质世界真精彩!
走进化学、了解化学、学习化学、掌握化学,为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为实现中国的“诺贝尔”梦,我们要努力学习化学……
作业:(1)总结身边的化学
(2)记忆常见元素符号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价格、资源、回收等;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铁片、酒精灯、绿豆粒大小的焊锡、锡、铅、火柴等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1、物质的溶解性
2、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4、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
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
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讲述]
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分析]
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举例]
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一、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2、知道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3、初步掌握节水的一些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
通过统计调查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状况,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的学习,感受到水资源缺乏离我们并不远,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2、通过设计家庭节水计划,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节水从我做起”的信念。
3、通过对水资源与文明的发源的关系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地球——人类家园”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内容处理
教学重点
水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物质,对人类的作用极为重要,所以了解水资源,使学生懂得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水资源极为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
提前一星期让学生搜集有关水资源和节水的资料。可以通过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尤其是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四、教学过程
【播放】从太空中看地球的图片。
【引入】有人说,我们的地球应当叫水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积被水覆盖。在宇航员看来,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太阳系家庭中独一无二。地球上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如果离开了水将不复存在。生命是从海洋中诞生,走上了陆地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生物圈。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是产生于大江大河:古代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古代巴比伦位于西亚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代印度位于南亚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位于东亚黄河流域。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类文明。(唤起学生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
设想,如果缺了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水对人类的作用极为重要。那么它有哪些作用呢?(有条件可配合放映有关水知识的录像片或科教片)
如果没有水,我们无法洗脸、刷牙,无法解渴,餐桌上没有了鱼虾,看不到花草树木,不知道什么叫游泳,船舰全部报废,混凝土拦不成,高楼无法建,连小娃娃哭也没有了眼泪……啊,还是不要往下想的好!
工业用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进行纺织、造纸、炼钢、发电、生产化肥及各种化工产品。农业用水灌溉,粮食、水果、蔬菜的丰收就有了保障。日常生活离不开水;洗衣、洗澡、各种饮料食品,生病了吃药、打针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尽可能多的举出例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水对人类及自然环境的重大作用。)
【板书小结】
一、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水是原料
2、水是介质
3、水是能量载体
【转入】水的作用如此之大,地球上的水又如此之多,可是当今世界上却有80多个国家、约20亿人口面临着淡水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生活在缺水状态中。我国也属于缺水国家。
(激起学生的震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阅读】p52第一段,计算可利用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百分含量。(领悟淡水资源的宝贵)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发展,淡水在许多城市已面临短缺的危机。同时大量的各种废水、污水,使自然水系受到严重污染。水的污染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构成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查找的有关资料,归纳总结世界及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
学生可能的结论:
国名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二、教案
课 题
《分子和原子》
授课人
饶志权
学 校
湖北省仙桃市实验初中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能力目标: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问题导思、实验探究、动画揭示微观的直观教学相结合。
仪器药品
酒精、浓氨水、酚酞试液、胶头滴管、洒过香水的绢花、大小烧杯、试管、锥形瓶,分子间隔演示仪等等。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导入部分】一、分子的真实存在。
【激趣】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滴一滴医用酒精在纸上、手上或衣服上,并注意观察现象。
动手实验,在衣服、纸上、手上等处滴一滴医用酒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回答:酒精挥发了。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
【展示】一束洒了香水的绢花
【提问】你们闻到了什么气味?它能够看见吗?
回答:闻到了花的香味,但看不见这种物质。
引导学生探究。
【播放动画1】无数的球状的微小粒子从一束鲜花中不断向四周扩散,飘到画面另一侧的小女孩的鼻孔处,小女孩发出声音:好香啊!
观看放映。
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微观世界,引导学生形成想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演示】一小堆糖,用药匙先取出一点,再一分为二,再分面四分之一……想一想,最后分成了什么?
【讲解】糖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粒子构成的。很多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粒子——分子构成的。
【提问】你能解释为什么酒清挥发了吗?你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能够闻到花的香味吗?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板书】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指导阅读】教材p47第一、二自然段
【组织讨论】1.为什么水会减少?2.解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阅读教材。
分组讨论并表达交流。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请猜想一下,品红在什么情况下可扩散得更快一些?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回答:在热水中,分子运动加快。
回答:说明分子是在运动的。
联系物理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深入探求知识。
【过渡】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我们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我们还能移动它们。
【指导观察】世界上最小的汉字
【板书】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等。
观察,猜想它的大小。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
【指导阅读】“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段话。
【提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学生用课本数据回答。
理解“分子很小”。
【知识介绍】苯分子放大的倍数。
【动画2】水分子的小黑点与乒乓球比较,渐渐变大,变成乒乓球和地球模样
【板书】分子很小。
学生观看。
直观揭示分子的大小。
第三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2.分子的运动
【过渡】从品红的扩散,我们猜想分子是在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引导探究】
阅读资料。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演示】取一只试管,倒入2毫升氨水,滴2滴酚酞试液。
【提问】有什么现象?
【提出问题】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能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提供实验仪器】浓氨水、酚酞溶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锥形瓶、橡皮塞等。
【提出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板书】分子的运动。实验探究过程等。
【引导分析】方案一,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 为什么这样设计
【巡回引导】
肯定学生的发言的正确性,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评价方案】
回答:酚酞遇氨水变成了红色。
讨论:(发言要点汇总)
1.可能根据氨水易挥发的性质,再利用氨气的易溶于水。
2.必须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才能完成。
学生先分组动口讨论,再动手实验。几分钟后,表达交流。介绍自己实验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
(学生设计方案汇总:)
4. 其他方案。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
如果改变温度会有什么影响?
归纳: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投影】学案上的课堂训练一
完成练习。
随堂巩固知识
第四部分:分子的基本性质 3、分子间有间隔
【设疑】物质为什么有固(s)、液(l)、气(g)三态的变化
再次激趣
【演示实验】两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放O2和NO2两种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去中间的毛玻璃片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海洋是人类天然的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藏的主要物质。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1、 知道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学会用辨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过程:
我国的万里海疆,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它蕴藏着种类繁多、储量巨大的资源,被人们誉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煤海”、“盐类的故乡”、“能量的源泉”。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教学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目标: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教案《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原子的一类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含义: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举例: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微观组成。例: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板书设计:
第三节 元素 元素符号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符号
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三.元素的故事
探究活动
“元素的故事”
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促进作用。